六朝时期湖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正> 关于六朝时期湖北的自然灾害情况,下面以正史资料为主,分门别类,列得一简表。请先见下表。魏晋南北朝湖北水、旱、地震等灾害简表
引文
① 年月后面的数字为公元年数。书名后、斜线前面的数字为卷数,斜线后面的数字为页数。二十四史均据中华书局校点本。下同。
    ② 闰九月,《晋书》卷27《五行志上》作闰七月,《宋书》卷33《五行志四》作八月,皆误,是年闰九月。
    ③ 九月,《晋书》卷27《五行志上》、《宋书》卷33《五行志四》均作十月。
    ④ 《晋书·武帝纪》不具月份,《晋书·五行志上》作十二月,似不合时节,又云七月兖州大水,当有 误脱。此据《宋书·五行志四》。
    ⑤ 《晋书·殷仲堪传》称仲堪太元十七年出镇荆州(据同书《孝武帝纪》,十一月受任)后,连年水旱,又云“其后蜀水大出”,但不具“大出”年月。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系于太元十九年。见《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3474页,北京:中华书局,1955 。
    ⑥ 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⑦ 《宋志》本条作“隆和二年二月庚寅,江陵地震”,《晋书》卷29《五行志下》作“兴宁二年三月庚寅,江陵地震”,《晋书》卷8《哀帝纪》作“兴宁二年春二月庚寅,江陵地震”。三条记载在时间上年月互异:有两条年相同,两条月相同,而三条日支均同,看来当是一次地震,《宋书》、《晋书》二书所记必有一误。晋书虽晚出,在年份上纪、志一致。又隆和二年二月丁已朔,无庚寅,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亦无庚寅,而兴宁二年二月辛已朔,初十日庚寅,可见当以《晋书·哀帝纪》所记兴宁二年二月庚寅为是。
    ⑧ 《晋书》卷27《五行志上》、《宋书》卷32《五行志三》作襄阳火,死者3000余人。
    ⑨ 参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所附中国历代各省水灾、旱灾分布表,见《竺可桢文集》,64~65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按:此表主要据类书编成,故于六朝时期湖北地区的资料多所遗漏。
    ⑩ 《晋书》卷27《五行志上》,813~814页;《宋书》卷33《五行志四》,951~952页。
    (11) 《三国志》卷17《魏书·于禁传》,524页,卷26《魏书·满宠传》,722页。
    (12) 但就全国范围而言,4世纪时“旱灾之数骤增,而雨灾之数则骤减”,天气趋于干旱,见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载《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60页,1979。
    (13) 徐坚等:《初学记》卷6《地部·淮》,128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 《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作“襄阳火”,按:当以大疫为是,当时的居住条件及居民密度,火灾人员伤亡不应有如此之多。
    (15)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竺可桢文集》,481~482页。
    (16) 《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1144页。
    (17) 见上引《竺可桢文集》,58~59页。
    (18) 李善邦:《中国地震》第3篇第9章、第10章,264~265页、309页,北京:地震出版社,1981。
    (19) 江陵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江陵县志》,第6卷,73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参李善邦《中国地震》,285页。
    (20) 《水经注》卷34《江水》,6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1) 《晋书》卷84《殷仲堪传》,2179页。
    (22) 据《晋书》殷仲堪、杨佺期、桓玄诸传,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桓玄举兵攻仲堪,仲堪急召镇守雍州(治今襄樊)的杨佺期率部前来江陵,共御桓玄。佺期担心江陵粮食不足,请仲堪前往襄阳。但仲堪绐称江陵有储粮,后佺期兵至无食,以致覆败。江陵原本也有储粮,乃因荆州连年大水,“仲堪振恤饥者”,以致“仓廪空虚”。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