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磁在冈底斯西段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摘要
航空磁测方法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帮助解决普通区域地质调查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冈底斯矿带南北两侧在中生代和中新生代分别经受了两个洋壳俯冲及其后的陆陆碰撞,发生了大量的构造岩浆热事件,为成矿元素的聚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航空磁测能够迅速查明与成矿相关的岩浆岩、构造等控矿特征,从而为评价矿床、研究成矿规律提供依据。 通过数据化极处理,消除了地磁场倾斜磁化的影响,使得正磁异常中心相对好的对应在磁性地质体的正上方;通过垂向一阶导数的处理突出相对浅部磁性地质体引起的局部异常,并对划分磁性体的范围提供了依据;通过对数据上延的处理后,突出了深部地质体产生的宽缓异常;通过对剖面数据频率功率谱的计算,估计磁性体的埋深;通过对剖面数据2.5D 拟合计算,判断磁性体的大致形状。 拉萨地体,整个地块的异常呈现强度较大的梯度剧烈变化的正负磁异常带,以强磁异常为特征。磁异常带总体向NWW 延伸,宽度可达170Km。从异常带的西部狮泉河一带往东经措勤、申扎到林芝县南出现一条串珠状正异常带。这条异常带的中段有被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错动的迹象。根据对基底深度的分段,在北冈底斯坳陷带内有可以分为2个隆起和2个盆地。南冈底斯岩浆构造带可以独立的划分一个盆地构造单元。它们分别是革吉隆起、洞错—措勤北盆地、尼玛—伦坡拉盆地、那曲隆起,以及申扎南盆地。冈底斯北端的班怒缝合带由异常规模不大的蛇绿岩套组成,由此产生与之对应的南北两条航磁异常带,异常特征相似。在延拓10 公里的异常图上,除少数岩体有反映外,绝大部分异常衰减消失,磁性体向下延伸较浅。雅江缝合带由北、南两条平行的异常条带组成,以线性异常带呈北西向-北西西向展布,单个异常规模往往较大,沿走向可长达数十至数百千米,呈正负峰伴生的规则线性异常,幅值强,构成规模巨大的雅鲁藏布江异常带。通过上延10 公里,南带的异常衰减的较快北带仍保持线性构造的特征延深较大。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本类岩石类型变化较多,磁性变化也大,可由无至中等磁性。总体而言,磁性从中性到酸性逐渐减弱。同时,酸性侵入体的磁性特征与成因也有一定的联系。特提斯洋俯冲的早期产生的花岗岩幔源成分相对较多,具有较强的磁性;俯冲晚期产生的花岗岩磁性较弱。对于火山岩地层而言,包括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在内的火山岩由于普遍存在的磁性不均匀性,且无法从异常特征上区分而统称为火山岩异常。通常,面型喷发的火山岩比线性喷发的火山岩具有较强的磁性。 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格架基本上呈“S”形。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深度的断裂纵横交错,互相重叠,构成十分复杂的断裂系统。东西向或近东西向断裂一般为限定陆块边界的缝合带或大断裂,北东-北东东向断裂与北西-北西西向断裂为共扼断裂,它们为南北向挤压-走滑联合应力场和东西向挤压-走滑联合应力场的产物,并交替转换变更。对于一个完整的磁性体,当其为断裂断开时,两盘不论是上、下错动还是水平错动,都会使其磁异常发生明显变化。一些比较大的断裂构造,一般常伴有岩浆活动,因而能在磁航异常图上发现它们; 另一种断裂虽没有岩浆活动伴随,但当其断裂破碎现象比较显著时,常使岩石磁性发生相应变化,也会在磁异常中有所反映。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不同磁场区的分界线,磁异常梯度带,串珠状磁异常带,线性异常带,异常错动带,磁异常突变带,雁行状异常带,放射状的异常带组。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各个方向的导数处理,对于划分断层的位置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通过对异常进行地检查证、成矿地质环境分析、磁性分析、异常特征分析、航磁异常地形分析、综合物探方法分析等判断磁异常的成因,筛选矿致异常,并根据矿致异常的等级,化分为甲类异常:为矿致异常,可分三个亚类,包括甲1类异常:已知矿引起、推断还有找矿潜力的异常;甲2类异常:已知矿引起、推断进一步找矿潜力不大的异常。乙类异常:推断具有找矿意义的异常。 包括,乙1类异常:推断矿体引起的异常;乙2类异常:推断含矿地质体或地质构造引起的异常;乙3类异常:推断具有找矿意义的地质体或构造引起的异常。丙类异常:性质不明异常。按目前工作程度和认识水平,无法判明其找矿意义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等引起的异常。丁类异常:按目前工作程度和认识水平,认为不具备找矿意义的岩性引起的异常。通过航磁推断的岩浆岩与构造以及不同矿种的空间分布总结一些成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