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石榴角闪二长片麻岩成因及变质演化
详细信息   下载全文
摘要
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八都群中分布一套含石榴石、角闪石的二长片麻岩,发育典型石榴石"白眼圈"反应结构,但其成因及变质演化目前尚不明确.运用矿物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并结合全岩主微量元素进行了研究.识别出3个阶段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进变质阶段(M_1)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变斑晶内部的包裹体矿物石榴石 角闪石 斜长石 石英(Grt_1 Amp_1 Pl_1 Q),变质峰期矿物组合(M_2)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幔部和基质矿物钾长石 斜长石 黑云母 石英(Grt_2 Kf_2 Pl_2 Bt_2 Q),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_3)为"白眼圈"后成合晶角闪石 斜长石 黑云母 钛铁矿(Amp_3 Pl_3 Bt_3 Ilm).矿物地质温压计和相平衡模拟估算的3阶段P-T条件分别为:进变质阶段为600~700℃/0.60~0.65GPa,变质峰期为800~820℃/0.94~0.96GPa,退变质阶段为550~700℃/0.56~0.71GPa,变质程度达到麻粒岩相,变质作用PTt轨迹显示顺时针型式,具有近等温降压(ITD)特征,暗示其经历了地壳加厚和快速折返过程.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原岩为准铝质A型花岗岩,含有少量幔源组分,形成于造山后的陆壳拉张环境;锆石U-Pb定年呈现二阶段年龄特征,成岩年龄为1.83~1.85Ga,表明石榴角闪二长片麻岩的原岩形成于古元古代,变质年龄为220~230Ma,显示了印支期变质作用对古元古代花岗岩的改造,是浙西南地区对印支期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过程的响应,也为浙西南地区印支期造山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