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的准条约与国际私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the Quasi-A Study of Quasi-Treaties and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of Modern China
  • 作者:于飞
  • 英文作者:YU Fei;School of Law, Xiamen University;
  • 关键词:近代中国 ; 准条约 ; 国际私法 ; 条约
  • 英文关键词:modern China;;quasi-treaties;;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treaties
  • 中文刊名:XM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厦门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28
  • 出版单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254
  • 语种:中文;
  • 页:XMDS201904008
  • 页数:8
  • CN:04
  • ISSN:35-1019/C
  • 分类号:80-87
摘要
近代中国的准条约指作为国际法主体的中国国家与作为私主体的外国法人等签订的,以关乎国计民生的借款、铁路、电信、矿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合同或章程。准条约不是条约却类似条约,形成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准条约属于国内法上的协议,不是中国国际私法的渊源。其规范的法律关系主要限于经济范畴,是涉外民商事关系的一部分,因而关涉国际私法。准条约在国际私法中具有特殊性:兼具公法与私法性;国家在准条约中的民商事主体地位具有特殊的不平等性;适用的法律主要为国内法。国际私法是近代废约运动中的重要理论依据,把准条约归入国际私法范畴,折射出近代中国的政治及外交生态。
        The quasi-treaties of modern China refer to the contracts or charters signed by China as an entity in international law with foreign legal persons as private entities in relation to matters fundamental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such as loans, railways, telecommunications and minerals. Quasi-treaties were not treaties but were similar to treaties, forming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unequal treaty system. A quasi-treaty was an agreement in domestic law but not a source of China's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Legal relationships governed by quasi-treaties were primarily limited to the economic realm; they were part of foreign-related civi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hips and thus involved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Quasi-treaties ha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ey concerned both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 The status of the state as a civil entity in civil and commercial affairs was characterized by special inequality, and the law applicable to quasi-treaties was mainly domestic law. 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was applied in the modern abolition movement, placing quasi-treaties into the category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is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ecology of modern China.
引文
[1][12]李浩培:《条约、非条约和准条约》,见《李浩培文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565页以下、560-561页。
    [2][13]李浩培:《条约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2、10页。
    [3][4][33][39]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95、595、596、597-598页。
    [5]黄亚英:《国家合同简介》,《国际经济合作》1987年第10期。
    [6][16]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34、234页。
    [7][18][19][24][29]李育民:《晚晴中外条约关系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第278-279、、279、280、553页以下、610页。
    [8][9][20][37]侯中军:《企业、外交与近代化:近代中国的准条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95、295、54、11页。
    [10][30][38]姚梅镇:《特许协议的法律问题》,《法学评论》1983年第Z1期。
    [11]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5页。
    [14]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8页。
    [15][43]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王绍坊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00、600页。
    [17]侯中军:《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研究中的准条约问题》,《史学月刊》2009年第2期。
    [21]侯中军:《论晚晴中国的准条约》,《史林》2016年第3期。
    [22]于飞:《海峡两岸民商事法律冲突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6-65页。
    [23]张仁静:《国际私法》,光绪三十三年印行。转引自齐湘泉:《中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演进与勃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
    [25][26]杨度:《粤汉铁路议》,见刘清波主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8、110页。
    [27]《论沪宁铁路无归入国际交涉之理》,《申报》1905年11月5日。
    [28]《山东保矿会致川督赵次帅函》,《申报》1908年8月24日。
    [31]朱遂斌、林伟明:《我国BOT特许权协议法律性质分析》,《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
    [32][35]龚刃韧:《国家豁免问题的比较研究——当代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共同课题》(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11页。
    [34][40]余劲松主编:《中国涉外经济法律问题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8、438页。
    [36]黄进:《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页。
    [41]欧弗莱区:《列强对华财政控制》,郭家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2页。
    [42]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4页。
    (1)但是,“合同”一词并不专用于国家与外国人之间所订立的契约,“有涉及国家之间的合同是指国家间的合同,并不包括国家与外国私人间的合同。”参见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79页。
    (2)参见侯中军(《企业、外交与近代化:近代中国的准条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关于评判标准的讨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等学者的著述。
    (3)有学者的研究论及清末私法契约观及其原因,如谈笑:《近代国人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合同观念之演变》,《国际经济法学刊》2018年第4期,等等。
    (4)合同法律适用的“主观论”指根据当事人双方的意思来确定合同的准据法,也就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理论;“客观论”指以某种固定的场所因素作为连结点来确定合同准据法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