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悉考绩”“冠挂不顾”解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terpretation on Xi Kaoji(悉考绩) and Guan Gua Bugu(冠挂不顾) in Wu Yue Chunqiu
  • 作者:胡敕瑞
  • 英文作者:Hu Chi-rui;
  • 关键词:出土文献 ; 训诂校勘 ; 吴越春秋》
  • 英文关键词:unearthed documents;;interpretation and collating;;Wu Yue Chunqiu(吴越春秋)
  • 中文刊名:GHYY
  • 英文刊名: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 机构: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8-04-15
  • 出版单位:古汉语研究
  • 年:2018
  • 期:No.119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基于出土文献的上古汉语词汇与语法研究”(14JJD740008)
  • 语种:中文;
  • 页:GHYY201802003
  • 页数:9
  • CN:02
  • ISSN:43-1145/H
  • 分类号:11-18+105
摘要
本文结合出土文献分别讨论了《吴越春秋》中的两个疑误。一是讨论"小子敢悉考绩"中的"悉考绩",我们认为"悉"当是"述"字形误,"述考绩"当释为循修父考功绩;二是讨论"冠挂不顾"中的"挂",我们认为"挂"当读如"倾","冠挂不顾"当释为帽子歪斜而无暇顾及。在讨论这两个问题的同时,本文也校释了其他文献中的错误。
        In this article,we discussed two suspectable problems of Wu Yue Chunqiu(吴越春秋)in combination with some unearthed documents.Firstly the word Xi(悉) in the phrase Xi Kaoji(悉考绩) was discussed,and we hold that the word Xi should be a mistake of another word Shu(述) because of their fonts looking similar.Shu Kaoji(述考绩)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following one's deceased father's cause".Secondly another word Gua(挂) of the phrase Guan Gua Bugu(冠挂不顾) was discussed,and we hold that the word Gua should be read as Qin(倾) because of their old pronunciation beingsimilar.Thus Guan Gua Bugu should be interpretedas "one's cap inclines to one side but he has no time to put it straight".In this article,we also revised some mistakes of other old documents when we discuss this two problems.
引文
白于蓝2012《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2015《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工农兵学员1975《盐铁论译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陈剑2016《〈周驯〉“为下飧而餔之”解》(未刊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论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 Show.asp?Src_ID=2835
    陈直2009《居延汉简解要》,《居延汉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顾蔼吉《隶辨》,北京:中华书局,1986。
    杭世骏著、陈抗点校《订讹类编·续补》,北京:中华书局,1997。
    李家浩2002《齐国文字中的“遂”》,《著名中青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梁乐、许蕻1995《齐民要术(白话全译)》,成都:巴蜀书社。
    刘玉才1991《吴越春秋选译》,成都:巴蜀书社。
    卢文弨2010《钟山札记龙城札记读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
    陆锡兴1989《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裘锡圭1980《释“柲”》,裘锡圭著《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裘锡圭主编2014《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叁)》,北京:中华书局。
    沈培2017《从〈老子〉、〈论语〉、〈礼记〉、〈淮南子〉几个跟“遂”相关之词的释读谈汉语史研究中如何利用古文字数据》”(未刊文),第五届《中国语文》青年学者论坛,2017.4.8-9。
    王利器1993《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向宗鲁1987《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
    萧旭2014《群书校补(续)——传世文献校补(第五册)》,《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十九编,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许匡一1993《淮南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张双棣2013《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章太炎1909《小学答问》,《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章毅2002《疑义简识二则·百姓以仁遂焉》,《文史》第2期。
    张觉1993《吴越春秋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张觉2006《吴越春秋校注》,长沙:岳麓书社。
    曾宪通1996《敦煌本〈古文尚书〉“三郊三逋”辨正——兼论遂、述二字之关系》,《于省吾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论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朱骏声1983《说文通训定声》,武汉:武汉古籍出版社。
    佐野光一1985《木简字典》,东京: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
    (1)张觉《吴越春秋校注》(159页注(1)):“‘以’下当有‘鲧’字。”此据其说而补“鲧”字。
    (2)《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
    (3)裘锡圭《释“柲”》一文提到,第五期卜辞里常见一个写作等形的字,这个字应该释作“”;又有一个写作等形的字,这个字有可能跟“”是一个字。前一字形从“辵”,后一字形从“止”。参《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6-57页。
    (4)《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叁)》,中华书局,2014年,第21页。
    (5)《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叁)》,中华书局,2014年,第33页。
    (6)“止”“心”草书字形采自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25页、204页。
    (7)陈直《居延汉简解要》,载《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344页。
    (8)台湾“教育部异体字字字典”,网址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9)这里的“心”旁指在下的逗心偏旁,下同。
    (10)吴任臣《字汇补·心部》所收“悉”字异体有从术作形者,顾蔼吉《隶辨》卷五所收“述”字异体有从米(釆省)作形者。曾宪通讨论的乙类、丙类“述”字,所从偏旁也有像“米”者(像稷粘手之形),详见其文《敦煌本〈古文尚书〉“三郊三逋”辨正——兼论遂、述二字之关系》,载《于省吾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2-326页。
    (1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第447页),裴、徐、邹分别指裴骃、徐广、邹诞生,可惜他们关于“悉”字音“述”的注音均不见于传世的三家注。感谢刘乐贤教授提示这条材料。
    (12)《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13)《后汉书·曹褒传》:“述尧理世,平制礼乐,放唐之文。”李贤注引宋均云:“述,修也。”“述”“修”义近,所以“述修”也可同义连文,例如《后汉书·宦者传·蔡邕传》:“诚当思省述修旧事,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
    (14)张觉《吴越春秋校注》引《广雅·释诂》释“期”为“期会”,不妥。“期”似当属下读。“期”,必、终也。《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其意有愁毒之忧,进退轻难,不可与战。主君宜许之以前期,无以争行而危国也。”其中的“期”也当属下读。“期无以争行而危国也”意谓一定不要因为争先行动而危害国家。
    (15)四部丛刊本作“有”,此据四库全书本。
    (16)张觉《吴越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8页。刘玉才《吴越春秋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第31页)译作“平王死了,我们报仇的志向无法完成了”。
    (17)“述”“遂”相通的例子还可参看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7页、561-562页。章毅《疑义简识二则·百姓以仁遂焉》,《文史》2002年第2期(总第五十九辑)。沈培“从《老子》、《论语》、《礼记》、《淮南子》几个跟“遂”相关之词的释读谈汉语史研究中如何利用古文字数据”(未刊文),第五届《中国语文》青年学者论坛,2017.4.8-9。
    (18)帛书乙和汉简本与今本同,作“功遂身退”。帛书甲作“功述身芮”,与郭店简甲本同作“述”。
    (19)曾宪通《敦煌本〈古文尚书〉“三郊三逋”辨正——兼论遂、述二字之关系》,载《于省吾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3-324页。
    (20)李家浩《齐国文字中的“遂”》,《著名中青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21)转引自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第153页。
    (22)《说苑·政理》:“梁君问仲尼曰:‘吾欲长有国,吾欲列都之得,吾欲使民安不惑,吾欲使士竭其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为之奈何?”《孔子家语·贤君》文字略有不同。
    (23)《史记·平准书》:“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司马贞《索隐》:“悉,尽具也。”《汉书·张释之传》:“虎圏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颜师古注曰:“悉,谓详尽也。”
    (24)感谢刘乐贤教授提供《北堂书钞》这个例子。
    (25)唐、宋及其之后的不少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玉海》《喻林》等也多有引用。
    (26)杭世骏《订讹类编·续补》(陈抗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第62页。
    (27)张觉《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第159页注(9)。
    (28)许匡一《淮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页。
    (29)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工农兵学员《盐铁论译注》,冶金工业出版社,1975年,第181页注(9)。
    (30)梁乐、许蕻《齐民要术(白话全译)》,巴蜀书社,1995年,第246页。
    (31)因为误解,因此后世也有作“絓”或“罣”者。《刘子·知人》:“禹为匹夫,未有功名尧深知之使治水焉……冠絓不暇取,经门不及过。”《路史·夏后氏纪》:“冠罣而弗顾,屐税而弗纳。”
    (32)“顷”“倾”是古今字,古用“顷”,后来分化出“倾”。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倾”下案曰:“实与顷同字。”又“顷”下案曰:“实即倾字古文。”
    (33)《说文解字·走部》:“?,半步也。从走、圭声。读若跬同。”“?”是“跬”替换形符的异体字。“蹞”是“跬”替换声符的异体字。
    (34)郑玄笺:“顷,当为跬声之误也。”郑玄以为声误,是否声误值得商榷。但是既是声误,至少说明“顷”“跬”声近。
    (35)章太炎《小学答问》,载《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88-489页。
    (36)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图版第70页,释文第134页。
    (37)《周驯》“岁四月更旦之驯(训)”简57-58:“于是乃挂(携)幼扶老,抱负赤子,以从昭王。”参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图版第52页,释文第127页。
    (38)陈剑《〈周驯〉“为下飧而餔之”解》(未刊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 Show.asp?Src/Src Show.asp?Src_ID=2835。以下三则异文皆引自陈剑文。
    (39)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编:《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献》第七册,第233页(又《目录》前彩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40)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一卷,第30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41)“簪堕不掇”谓髪簪掉落而来不及拾取。“履遗不蹑”谓急迫不及纳履。卢文弨《钟山札记》卷二(中华书局,2010年,第41页)“遂跣以下”云:“皆是急迫不及纳屦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