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白日焰火》中的哈尔滨城市想象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magining Harbin in Black Coal, Thin Ice
  • 作者:李朦
  • 英文作者:Li Meng;
  • 关键词:《白日焰火》 ; 哈尔滨 ; 城市形象 ; 空间失序 ; 刻板印象
  • 中文刊名:DDDY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Cinema
  • 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05
  • 出版单位:当代电影
  • 年:2019
  • 期:No.277
  • 语种:中文;
  • 页:DDDY201904035
  • 页数:4
  • CN:04
  • ISSN:11-1447/G2
  • 分类号:150-153
摘要
很多电影作品虽然在哈尔滨取景,但是中国电影中的哈尔滨城市形象建构还很不足。《白日焰火》作为较典型的有着哈尔滨城市文化标签的电影,代表着重工业文明的黑煤、代表着城市特质的冰雪,以及代表着城市消费想象的迷幻彩灯,以三个不同意象完成了对哈尔滨城市形象的勾勒。
        
引文
(1)参见郭劲峰《气的流动·无止无息—<白日焰火》的剪辑解读兼谈节奏控制》,《电影艺术》2014年第3期.第127页。
    (2)参见乔沐《哈尔滨城市形象战略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第13-18页。
    (3)[法]阿尔贝·加缪《反抗者》,吕永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页。
    (4)尹小玲《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形象的建构》,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5)《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授牌》,《哈尔滨日报》2010年6月24日,第001版。
    (6)这里用的是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意思是:对每一件被拥有、被消费的物品,就如同对自由时间的每一分钟一样,每个人都想将自己的欲望传送于其中,并相信自己已经这样做了——然而每一件被占有的物品、每一次完成了的满足,就像“可资利用的”每一分钟一样,欲望已然缺席,必然缺席。剩下的不过是欲望“被消费”后的残余。参见[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8页。
    (7)陈晓云《中国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