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特色词汇外宣翻译的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子豪
  • 关键词:翻译 ; 外宣翻译 ; 中国特色词汇 ; 国家形象
  • 中文刊名:XXBL
  • 英文刊名:New West
  • 机构: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0
  • 出版单位:新西部
  • 年:2019
  • 期:No.465
  • 语种:中文;
  • 页:XXBL201902063
  • 页数:2
  • CN:02
  • ISSN:61-1368/C
  • 分类号:117-118
摘要
本文认为对外宣传翻译文本的准确性以及可读性都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和地位。以译意到译音的转变——"福娃",慎用歧义词,切实语义——"一带一路"为例,从翻译目的、外国受众接受习惯和最终效果等方面分析了对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要认识到外宣的受众是外国人,而非国人。为此,外宣译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译文处于受众可以认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引文
[1]诺德著.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 2013(01)19-27.43.
    [3]黄义友.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11).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刘洪湖.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