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享、制度正义与价值共识——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的三重困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Benefit-sharing,institutional justice and value consensus as three dilemm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 作者:蒙象飞
  • 英文作者:MENG Xiang-fei;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 关键词:当代中国 ; 政治认同 ; 建设 ; 现实困境
  • 英文关键词:contemporary China;;political identity;;construction;;realistic dilemma
  • 中文刊名:YNZ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6;No.182
  •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青班专项课题“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构的方法论意蕴与进路研究”(2018FZX001);;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时期习近平重要思想研究”专项课题“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公民政治认同建设述评”阶段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YNZZ201901003
  • 页数:6
  • CN:01
  • ISSN:53-1191/C
  • 分类号:14-19
摘要
政治认同是在多方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和产生的,涉及主体的存在性、对象的条件性和现实的有效性。就政治认同对象而言,其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绩基础(政治行为及其绩效)、制度基础(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理念基础(政治价值理念)。三大基础分别对应着政治认同建设的三大关键问题:利益共享、制度正义和价值共识。基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对民众政治认同带来的深层影响,从政治认同对象角度出发,围绕利益共享、制度正义、价值共识三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面临的困境,可以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供一定的依据。
        Political identity is formed and produced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conditions,which involves the existence of the subject,the conditional nature of the object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reality. As far as the object of political identity is concerned,its sources mainly include three aspect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olitical achievement( political behavior and its performance),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political system and legal norm),and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 political values). The three foundation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 to the three key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benefit-sharing,institutional justice and value consensus.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deep influence of the profou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on the people's political identit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bjects of political identity,this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three dilemma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aspect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precise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and further promote and consolidate the public's identi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美]威尔特·罗森堡姆:《政治文化》,陈鸿瑜译,台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6页。
    (2)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15年1月1日。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曾楠:《式微与强基:当代政治认同的中国梦引领》,《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2)曾楠:《政治认同论---基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论域》,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8页。
    (3)[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55页。
    (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69~273页。
    (5)[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4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7)张卫良,胡文根:《政治认同的边界、结构、规律与当代中国议程》,《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2期。
    (1)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2)赵宇豪:《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宏观成因及预防》,《改革与开放》2016年第1期。
    (3)[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47页。
    (1)包心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坐标”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学习论坛》2014年第1期。
    (2)李清聚:《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理论导刊》2017年第8期。
    (3)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求是》2014年第1期。
    (4)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们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5)魏万青:《经济绩效、价值认同、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感》,《社会学评论》2016年第1期。
    (6)[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2)曾楠:《式微与强基:当代政治认同的中国梦引领》,《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3)[希腊]尼科斯·波普查斯:《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1)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2)《习近平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8/c_128206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