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精英到普通业者:中国记者媒介形象流变——基于建国以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高贵武 ; 江灏锋
  • 关键词:《人民日报》 ; 记者 ; 媒介形象
  • 中文刊名:NEWS
  • 英文刊名: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onthly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10
  • 出版单位:新闻界
  • 年:201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新媒介环境下中国主流媒介声誉管理研究”(14XWB063)
  • 语种:中文;
  • 页:NEWS201810005
  • 页数:11
  • CN:10
  • ISSN:51-1046/G2
  • 分类号:21-31
摘要
自建国以来,随着时间推移,中国记者的主流媒介形象逐渐打破了开始的单一正面的精英格局,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普通业者形象。而在记者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中,非法市场逐利和违背职业道德成为导致记者负面形象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记者非职业行为成为其媒介形象建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引文
[1]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陆卫明、李红.人际关系心理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双龙、王婷婷.媒介化社会:现状与趋势——“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综述[J].新闻大学,2004(4).
    [4]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5]王朋进.“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背景、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0(6).
    [6]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7]齐辉.“纪念我们自己的节日”:“九一”记者节与民国报人群体职业形象的建构[J].国际新闻界,2015(6).
    [8]昝豆豆.2014年我国主流纸媒关于“记者”群体的形象建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9]张泉泉.重塑知识生产者形象——公民新闻时代专业记者的再定位[J].江淮论坛,2014(1).
    [10]郭继培.网络新闻中女记者的媒介形象研究[J].新闻世界,2015(4).
    [11]调查称七成受访网友认为中国记者形象“负面”[EB/OL].环球网,china.huanqiu.com/rol/2010-11/1241466.html.
    [12]伍巧芳、甘翠平、潘苏悦.科研方法与规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Zhang,Wen,Taketoshi Yoshida&Xijin Tang(2011).“A comparative study of TF*IDF,LSI and multi-words for text classification”[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vol.38,no.3,2011,pp.2758-2765.
    [14]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7).
    [15]杨建林.关键词选择策略及其对共词分析的影响[J].情报学报,2014(10).
    [16]陈力丹.党性和人民性的提出、争论和归结——习近平重新并提“党性”和“人民性”的思想溯源与现实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17]葛岩、赵海、秦裕林等.国家、地区媒体形象的数据挖掘——基于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视角[J].学术月刊,2015(7).
    [18]宋超主编.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架十年实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19]陈柏峰.当代中国传媒的商业性和利益场[J].人文杂志,2017(1).
    [20]强雯.记者的自律——浅议如何防御虚假新闻[J].新闻研究导刊,2017(13).
    [21]方汉奇、丁凎林、黄瑚、薛飞.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2]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革命的旗帜和团结的旗帜坚持斗争——首都盛会热烈欢迎被捷无理要求召回的三记者[N].人民日报,1963-7-28.
    [23]甘丽华.中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消解——以<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为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4]云国强、郑寅淑.构建新闻共同体: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5).
    [25]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6]宋超主编.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架十年实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27]武志勇.中国报刊发行体制变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8]张晓锋.新闻职业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9]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0]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1]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2]陈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意识变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3.
    [33]白红义.以新闻为业:当代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意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4]王雄.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35]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6]洪远朋、陈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利益关系的十大变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37]方汉奇、丁凎林、黄瑚、薛飞.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8]甘丽华.中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消解——以<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为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9]李宝善.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求是,2013(16).
    [40]陈柏峰.当代传媒的政治性及其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3).
    [41]习近平: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人民网,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20/c1024-22634056.html.
    [42]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43]孔祥军.发展公共关系学——一种中国式的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4]肖峰.名记者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5]李长春:在第十届中国记者节暨颁奖报告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0338997.html.
    [46]宋黔云.媒体记者社会角色形象的塑造[J].贵州社会科学,2007(8).
    [48]杨保军.新闻道德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9]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J].国际新闻界,2006(1).
    [4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0]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51]高贵武.形象制胜:新闻工作者的形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2]马永春.新闻记者的旗帜邹韬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53]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1)刘少奇1948年10月2日曾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江泽民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都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详见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198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指出要始终确保新闻媒体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