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2—1957)——林建祥教授访谈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arly Years of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of Peking University(1952—1957)——Interview with Prof. Lin Jianxiang
  • 作者:张勇
  • 英文作者:ZHANG Yong;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ek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北京大学 ; 数学力学系 ; 林建祥
  • 英文关键词:Peking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Lin Jianxiang
  • 中文刊名:ZGKS
  • 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中国科技史杂志
  • 年:2019
  • 期:v.40;No.162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项目编号:11771246,11671117)
  • 语种:中文;
  • 页:ZGKS201901009
  • 页数:14
  • CN:01
  • ISSN:11-5254/N
  • 分类号:95-108
摘要
在北大数学力学系1952年组建时的六人筹备组当中,林建祥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成员。从清华到北大,林建祥承担了多年的行政和党政工作,长时间参与了北大数学的建设。在采访录中,林建祥详述了在北大数学力学系建系早期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见闻,涉及院系调整、教学、科研、计算数学等相关内容,并对其中的若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Professor Lin Jianxiang is currently the only one alive among the six organizers who took par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of Peking University.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to Peking University,Lin Jianxiang took charge of the administrative and Party work,and participated in the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for a long period.In this interview,Lin Jianxiang describes a lot less well-known early history about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such as departments adjustment,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and he also expresses his opinions on some issues.
引文
[1]张世龙.燕园絮语[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37.
    2丁石孙(口述),袁向东、郭金海(访问整理).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3程民德.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54
    4杜勤,睢行严.北京大学学制沿革(1949-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李文林、程钊、杨静(访谈人),杨乐(受访人).中国数学百年随想---杨乐院士访谈[A].丘成桐,刘克峰,杨乐等.数学与人文[C].百年数学(第12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陈大岳,许忠勤,宋春伟.丁石孙与中国数学[M].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17.89.
    7丁石孙,袁向东,张祖贵.“几度沧桑两鬓斑,桃李天下慰心田”---段学复教授访谈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4.(4):72-73.
    8陆启铿,殷慰萍.多复变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前言ii.
    9程民德.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1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369.
    10张久春,张柏春.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算技术的规划措施与苏联援助[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3,24(3):191.
    11程民德.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88.
    12夏培肃.我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组[J].中国科技史料.1985,6(1):17.
    13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18-522.
    (1)本文在此处之后将北大数学力学系简称为“数力系”。
    (1)关于清华数学系在院系调整之前的历史,郭金海等学者曾对教学、科研、师资、学生等情况做过相关研究,作者只是从林建祥这个普通学子的视角作一点补充。
    (2)王世钧为光绪三年的状元王仁堪的孙子,是林建祥在英华时的同学,1946年考入北大政治系。
    (3)严家驩的父亲严寿华为严复的堂弟。严家驩是林建祥在英华时的同学,前者在英华又念了一年之后在1947年考入北大。严家驩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现在北大还有他们的烈士纪念碑。
    (1)林建祥后来表示:“杨奇安和张运模提前调走,先到大连和总参工作。杨奇安之后还到波兰做过外交方面的军事参赞,后来转到郑州。”
    (2)张世龙(1929-2008),1952年任北大教学研究科科长,1956年调任数力系,参加了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计算机119机和北大红旗机的系统设计,北大计算机专业的创始人。
    (3)清华派出段学复、林建祥,北大派出江泽涵、刘世泽,燕京派出徐献瑜、吴文达。
    (1)指1956年我国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2)丁石孙回忆:“数力系重用了业务较强的年轻人,还形成了尊重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良好氛围。而当时北大有些系用的是业务不太强的党员,年轻教师跟教授的关系也比较紧张。”详见参考文献([2],页156)。
    (3)江泽涵、段学复、徐献瑜、戴文赛、吴光磊、胡祖炽等是民盟成员;庄圻泰,江泽培等是九三学社成员。
    (1)杨慈孝为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的儿子。杨慈孝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详见参考文献[3]。
    (1)杨乐,1939年生,江苏南通人,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数力系1956级学生杨乐说:“……那时的专门化确实搞得很专门,现在来看也不见得很妥当,还是应该在分析、代数和几何这三方面都打下比较好的、比较宽广的基础。那时分析这支应该说还是比较强的,代数和几何相对说来比较薄弱一些……”详见参考文献([5],页12-14)。
    (2)数力系1957级学生孟道骥表示:“就我所知北大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的54、55、56、57和58这几个年级都没有开抽象代数这门课。”详见参考文献[6]。
    (3)吴祖基,1915年生,南京人,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研究微分几何。在清华时教过林建祥微分几何课(大四),后因院系调整来到北大数力系,1958年调去河南支援郑州大学数学系。
    (4)吴光磊(1921-1991),黑龙江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整体微分几何。1946年复校后进入清华大学,教过林建祥高等几何(三年级)并指导其毕业论文,1952年院系调整后进入北京大学。
    (1)吴允曾、胡祖炽、张世龙、林建祥翻译的《快速电子计算机》(科学出版社,1958)一书,原书名为“Automatic Digital Calculators”(A.D.Booth,K.H.V.Booth)。
    (2)迪厄多内(1906-1992),法国数学家,布尔巴基学派的骨干,在拓扑、代数、分析、代数几何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1)这里林建祥回忆疑似有误。殷慰萍写道:“……在华先生吩咐下,陆启铿写了一份讲义‘多复变函数与酉几何’。并叫陆启铿主持讨论班,由钟同德、龚昇以及北大的董怀允、陈杰轮流报告……”详见参考文献([8],前言ii)。
    (2)2017.10.26-28,北大召开了“调和分析及其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程民德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
    (3)这里指的是程民德和石青云在模式识别等领域的巨大贡献。
    (1)别洛娃(1916-2008),苏联人,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副教授。1954-1956年在北大数力系担任顾问,进行教学指导工作,为力学专业初期发展做出了贡献。
    (2)2016年北大工学院举办了“纪念别洛娃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3)关肇直(1919-1982),生于天津,研究泛函分析、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中科院学部委员。1950年代他为北大数力系开设了中国第一个泛函分析专门化。详见参考文献[9]。
    (1)1957年北大计算数学专门化第一届毕业生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数学系31名学生组成。
    (2)林建祥告诉作者,黄敦之所以俄文非常好,是因为去苏联留学前曾在哈工大学习过俄文。黄敦1956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便一直在北大任教,流体力学专家。
    (3)柯尔莫哥洛夫(1903-1987),苏联数学家,在概率论、算法信息论、拓扑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索伯列夫(1908-1989),苏联数学家,在固体动力学、偏微分方程、广义函数论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苏联计算数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
    (5)林建祥这里回忆疑似有误,应为“苏联科学院计算技术中心主任”。
    (1)徐献瑜之女徐泓说:“苏方要求徐献瑜为虚阶虚变量的贝塞尔函数造表和编制程序……此表美国人已经做出来了,但苏联尚未掌握它的方法和程序。徐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与美国的该函数表毫无差别,苏方非常满意……”详见参考文献[11]。
    (2)并不是严格的等差数列。出生年依次为陈建功1893年、苏步青1902年、华罗庚1910年、关肇直1919年、林建祥1928年。
    (3)周毓麟,1923年生,上海人,早年从事拓扑学研究。1952年从清华来到北大,1954年赴莫斯科大学留学,主攻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中科院院士。
    (1)这里林建祥回忆疑似有误,洪加威是1955年入学,1960年毕业于北大数力系数五控制论专门班。
    (2)大跃进期间,“北大二号机”启动,北大决定制造每秒运算一万次的中型计算机,后来称为“红旗机”。
    (3)陆启铿回忆:“……程民德先生要求华先生在北京大学开多复变专门化。华先生因工作忙,派我去开。带了10个学生……”详见参考文献([8],前言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