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老五更”中“五更”的产生年代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Year of Wugeng in Sanlao and Wugeng
  • 作者:张寅潇 ; 黄巧萍
  • 英文作者:ZHANG Yin-xiao;HUANG Qiao-ping;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五更 ; 《礼记》 ; 三老五更 ; 养老礼
  • 英文关键词:Wugeng;;The Book of Rites;;Sanlao and Wugeng;;pension ritual
  • 中文刊名:TDXK
  • 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
  • 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唐都学刊
  • 年:2019
  • 期:v.35;No.171
  • 语种:中文;
  • 页:TDXK201903003
  • 页数:6
  • CN:03
  • ISSN:61-1056/C
  • 分类号:25-30
摘要
根据《礼记》关于"三老五更"的记载,学界多以为"五更"与"三老"俱始于周代,然检诸文献,先秦时"五更"的相关记载却相当罕见,西汉初期的文献中也多云"养三老",不言"五更"。又据《汉书》王莽"养三老五更"的记载可知,"五更"的产生年代实应在西汉末年而非周代。今本《礼记》"五更"一词当为后人所加,周代大学"养老礼"的对象也不包括"五更"。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of the Book of Rites,many scholars think that both Wugeng and Sanlao had started in the Zhou Dynasty,but the examination of different documents shows that there was no any record about Wugeng in the pre-Qin Period,but there were more records about Sanlao without the mention of Wugeng in the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record in the Book of Han shows that Wugeng started in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rather than in the Zhou Dynasty. Wugeng should have been added to the Book of Rites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e pension ritual in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Zhou Dynasty does not include Wugeng,either.
引文
[1]万义广.汉代“乡三老”身份再探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2]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李雪岩.汉代“三老”的两种制度系统——从先秦秦汉的社会变迁谈起[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2).
    [4]赵逵夫.《礼记》的当代价值与文献学研究——兼序王锷《礼记》成书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4).
    [5]夏含夷.重写中国古代文献[M].周博群,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7.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7]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758.
    [8]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M].北京:中华书局,2007:49.
    [9]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142-143.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1235.
    [11]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47.
    [12]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3]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099.
    [14]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97.
    [1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6]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孔繁森撰,王丰先点校.大戴礼记补注(附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8]徐华.墨家新论:《墨子》佚文及墨家学说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0.
    [19]苏勇.周代养老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
    [20]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1]应劭撰,孙星衍校集.汉官仪·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182.
    [22]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248-250.
    (1)持相同观点的主要有刘修明《汉代以孝治天下发微》(《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李玉洁《“三老五更”与先秦时期的养老制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温乐平《汉代“五更”考析》(《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和吴丽娱《论中古养老礼仪式的继承与兴衰——兼析上古宾礼之遗存废弃与皇帝的礼仪地位》(《文史》2013年第4辑)等。
    (2)参见杨筠如《三老考》,原刊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二集)1928年第21期,后收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李辉选编《杨筠如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3~209页。
    (3)参见李雪岩《汉代“三老”的两种制度系统——从先秦秦汉的社会变迁谈起》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李文将“三老”分为两种制度系统:一为上层礼仪系统,一为基层行政系统,其中养老礼中的“三老”“五更”以及国三老、郡三老俱属于前者,而县、乡三老则属于后者。
    (1)本文所讨论的“五更”一词均是礼仪意义上的用法,而作为时间概念的“五更”的确在汉代典籍中有所出现,《续汉志》注引蔡质《汉仪》曰:“卫士甲乙徼相传,甲夜毕,传乙夜,相传尽五更。卫士传言五更,未明三刻后……”参见《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98页。此外,在汉代,“更”又有“更役”之意,汉简中也有两条关于“五更”的记载。《二年律令·史律》:“以祝十四章试祝学童,能诵七千言以上者,乃得为祝,五更”,又“畴尸、茜御、杜主乐皆五更,属大祝”,参见张家山二四七号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81~82 页。荆州松柏汉墓47号木牍《南郡卒编更簿》:“临沮八百三十一人,五更,更百六十二人。”彭浩《读松柏出土的西汉木牍(四)》,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2009年4月12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_article. php? id=1019,又见彭浩《读松柏出土的四枚西汉木牍》,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页。然而,无论是时间意义上的“五更”还是用于更役之意的“五更”,均与本文所探讨的礼仪用法的“五更”无关,故未将其纳入统计范围。
    (1)参见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264页;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6页。
    (2)参见贾谊撰,闫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4~185页;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卷3,第53页;孔广森撰,王丰先点校《大戴礼记补注》卷3,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6页。按:《新书校注》何孟春曰:“本传在《治安策》,《大戴礼》实取之”,第186页。另,黄以周《礼书通故》卷32《学校礼二》引《保傅》却言:“坐国老于牖下”,王文锦点校《礼书通故》,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62~1363页,不知何据?
    (3)参见徐喜辰《〈大戴礼记〉及其史料价值》载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年第3期;朱赞赞《〈孔子三朝记〉考述》,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文选》注、《初学记》《艺文类聚》引此并云:‘礼三老于明堂,所以教诸侯孝也。礼五更于太学,所以教诸侯弟也。’似得其实”,参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16潘岳《闲居赋》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6页。案:《礼记·祭义》等诸篇均言“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郑注:“祀乎明堂,宗祀文王”,非三老明矣,且“五更”于先秦并不存在,故《文选》等引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