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学场域与鲁迅台湾传播的多重路径——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台湾文坛的鲁迅接受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ast Asian Literary Field and the Multiple Spreading Paths of Lu Xun's Works in Taiwan——On Lu Xun's Reception in Taiwan in the 1930s and 40s
  • 作者:徐纪阳
  • 英文作者:XU Ji-yang;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鲁迅 ; 台湾文坛 ; 日本文学 ; 东亚
  • 英文关键词:Lu Xun;;Taiwan writers;;Japanese literature;;East Asia
  • 中文刊名:RWST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tou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6-15
  • 出版单位: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34;No.185
  •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1批特别资助(2018T11017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一等资助(2017M610139)
  • 语种:中文;
  • 页:RWST201806009
  • 页数:10
  • CN:06
  • ISSN:44-1058/C
  • 分类号:60-68+97
摘要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复杂的东亚文学场域中,台湾知识分子对鲁迅的接受呈现了多路径的特征。1930年代初期,台湾知识分子通过阅读日本左翼作家的译介,接受了作为"战士"的鲁迅形象。1935年前后,左翼作家杨逵经由日本作家的中介及胡风的文学译介工作,使他与鲁迅产生了间接的精神联系。鲁迅去世以后,郁达夫在日本参加《大鲁迅全集》的编辑会议,并将台湾知识界所关心的关于鲁迅的信息带到台湾。中日战争时期,钟理和、蓝明谷等知识分子则在大陆接受鲁迅影响。历史地看,1928年之后,台湾文坛开始由前期关注鲁迅的小说转向更重视鲁迅的杂文以及与杂文紧密相关的抗争精神,并形成文化上的反殖民论述。
        In the East Asian literary field of the 1930 s and 40 s, Taiwan intellectuals received Lu Xun's works through multiple paths. In the early30 s, began to accept the image of Lu Xun as a soldier through 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left-wing writers. About 1935 Yang Kui established a spiritual connection indirectly though the works of Japanese writers and Hu Feng's literary translation. After Lu Xun's decease Yu Dafu attended the editorial conference of Lu Xun's Complete Works and brought related information to Taiwa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aiwan intellectuals in the mainland like Zhong Lihe and Lan Guming also received Lu Xun's influence. After 1928 Taiwan writers turned their attention from Lu Xun's fiction to his essays highlighting his rebellious spirit, and thus created an anti-colonial discourse in culture.
引文
[1]周国伟.鲁迅与日本友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97.
    [2]叶荣钟.叶荣钟早年文集[M].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241.
    [3]叶荣钟.文艺时评[J].南音,1932,1(3).
    [4]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中岛利郎.日治时期的台湾新文学与鲁迅——其接受的概观[M].叶笛,译.台湾新文学与鲁迅.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67.
    [6]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5.
    [7]南海.佐藤春夫眼中的鲁迅文学[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4).
    [8]丸山升.鲁迅在日本[M]//靳丛林,编译.东瀛文撷——20世纪中国文学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31.
    [9]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19.
    [10]赖明弘.访问郭沫若先生[J].台湾文艺,1935(2).
    [11]编辑后记[J].台湾文艺,1935,2(4).
    [12]增田涉.增田涉致《台湾文艺》编辑部信[M]//王锦厚.绝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181.
    [13]黄得时.小说人物的描写[J].第一线,1933(2):83.
    [14]鲁迅.鲁迅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07.
    [15]胡风.序[M]//张赫宙,等.山灵——朝鲜台湾短篇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16]张禹.杨逵·《送报夫》·胡风——一些资料和说明[J].新文学史料,1987(4).
    [17]将作家培养与编辑交于大众之手——本社第二次商讨会决定方针[J].台湾新文学,1936,1(1).
    [18]杨逵.写在《全岛作家竞赛作品号》的计划发表之际[N].台湾新闻,1936-03-06.
    [19]杨逵.杨逵全集:第9卷[M].台北: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558.
    [20]横地刚.读《“第三代”》及其他[M]//学习杨逵精神.台北:人间出版社,2007:55.
    [21]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45.
    [22]杨逵.漫谈文化沙漠的文化[M]//台湾作家谈创作.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1.
    [23]徐纪阳.浪漫感伤的文风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歧途——论台湾作家龙瑛宗对鲁迅的接受[J].鲁迅研究月刊,2017(5).
    [24]新居格.鲁迅其人[N].台湾日日新报,1936-11-04.
    [25]黄得时.大文豪鲁迅逝世——回顾他的生涯与作品》[J].台湾新文学,1936,1(9).
    [26]陈松溪.郁达夫的台湾之行[J].新文学史料,1985(3).
    [27]郁达夫.郁达夫文论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906-910.
    [28]林庆彰,等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台湾[M].台北:万卷楼出版公司,2002:136.
    [29]杨逵.杨逵全集:第14卷[M].台北: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261.
    [30]蓝博洲.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282.
    [31]泽井律之.两个故乡[M]//叶蓁蓁,译.应凤凰.钟理和论述.高雄:春晖出版社,2004:353.
    (1)鲁迅日记曾记载张我军1929年拜访他,但未接见。张深切虽然在内山书店见过鲁迅几次,但似乎也未深谈。
    (1)如1932年12月14日鲁迅日记、1932年12月19日鲁迅致增田涉信件。见《鲁迅全集》(第16卷)第339页、《鲁迅全集》(第14卷)232页。
    (1)日高生.《支那文坛第一人者鲁迅氏の印象》,《台湾日日新报》,1933年4月18日。据笔者考证,此“日高生”就是当时在上海的日本记者日高清磨嵯,学界目前一般认定日高清磨嵯与鲁迅初次交往是在1936年2月6日,但这则资料则确切无疑地表明二者第一次见面是1932年12月1日在北四川路的内山书店。参见徐纪阳,刘建华《鲁迅与日高清磨嵯——关于〈台湾日日新报〉上新发现的一篇文章》,《浙江档案》2014年第3期。
    (1)在这天的日记中,鲁迅记有“校日本译《羊》一过。”鲁迅:《日记·1936年4月20日》,《鲁迅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2页。
    (1)由于张我军在大陆有长达20余年的文化活动,其鲁迅接受的经验复杂而丰富,请参见拙作《张我军的翻译活动与“五四”思潮——兼论与鲁迅、周作人之关系》(《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关于林金波的情况,笔者参考了厦门大学朱双一教授《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一书相关章节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