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盛京等省的“城守”与“城”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f Chengshou( city guardian) and Cheng( city)in Shengjing( 盛京) and some other Provinces in the Qing Dynasty
  • 作者:傅林祥
  • 英文作者:FU Lin-xiang;Research Centre for History and Geography,Fudan University;
  • 关键词:城守 ; ; 八旗驻防 ; 清会典 ; 清代
  • 英文关键词:Chengshou(city guardian);;Cheng(city);;the Eight Banner garrison system;;Qing Huidian(the Political Code of Qing Dynasty);;Qing Dynasty
  • 中文刊名:SHXZ
  • 英文刊名: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 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7-01
  • 出版单位:史学集刊
  • 年:2019
  • 期:No.183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清会典》地理研究”(15JJD770009)之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HXZ201904008
  • 页数:10
  • CN:04
  • ISSN:22-1064/K
  • 分类号:47-55+107
摘要
顺治元年八月,盛京地区初步形成八旗驻防体系。康熙《盛京通志》将这些八旗驻防机构称之为城守公署,城守所辖区域为行政区划,与州县并列,代表着省级官员对"城守"制度的认同。同时,公文中的"城"逐渐具有城守辖区的含义。乾隆年间,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将东三省与新疆的八旗驻防区域称之为"城",记录为行政区划。嘉庆、光绪两部《清会典》将这些城守辖区规范为"城",城制成为与府厅州县制具有同样法律地位的地方行政制度。城守制与城制的重新发现,为研究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四省的八旗驻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
        In the eighth lunar month of the first year of emperor Shunzhi( 顺治),the Eight Banner garris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preliminarily in Shengjing( 盛京) area. In Shengjing Tongzhi( Gazetteers of Shengjing Provinces),these garrison organizations were recorded as Chengshou( city guardian) official bureaus,and the area in their domain was also recorded 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juxtaposed with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It represents a widespread recognition of Chengshou administrative system by provincial officials in that time. Meanwhile,the word "Cheng"( city) in contemporaneous official documents gradually took on the meaning of the area under Chengshou's administration. In Wenxian Tongkao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Comprehensive Textual Research of Official Documents in Early Qing Dynasty),which was compiled during emperor Qianlong's( 乾隆) reign,the Eight Banner garrison areas in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and Xinjiang area of China were named Cheng as on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These administrative areas were then normalized as "Cheng"by two latter political regulations,Jiaqing( 嘉庆) Huidian and Guangxu( 光绪) Huidian,which legally makes Cheng 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just as Prefecture and County. The discovery of Chengshou and Cheng administrative system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studying the Eight Banner garrison system in four above provinces and also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the Qing Qynasty.
引文
(1)本文的“盛京”指盛京将军管辖的区域,即此后的奉天省。
    (2)郑天挺:《牛录·城守官·姓长---清初东北的地方行政机构》,《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第202页。
    (3)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4)任玉雪:《从八旗驻防到地方行政制度---以清代盛京八旗驻防制度的嬗变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期,第112页。
    (5)傅林祥:《将军大臣所统曰城---清代乾隆以降东三省、新疆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华林甫主编:《清代地理志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4-44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七,顺治元年八月丁巳条,《清实录》第3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5页。
    (2)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第61页。
    (3)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上册,天命八年六月十八日,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18页。
    (4)康熙《盖平县志》卷上《建置沿革志》,《辽海丛书》本,辽沈书社1984年版,第4册第2438页。
    (5)康熙《盖平县志》卷上《疆域志》,《辽海丛书》本,第4册第2439页。
    (6)康熙《盖平县志》卷上《山川志》,《辽海丛书》本,第4册第2440页。
    (7)康熙《辽阳州志》卷六《疆域》,《辽海丛书》本,第2册第730页;康熙《开原县志》卷上《疆域》,《辽海丛书》本,第4册第2463页。
    (8)康熙《盛京通志》卷首《凡例》,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第3页a。
    (9)康熙《盛京通志》卷六《建置沿革志》,第10页b。
    (10)康熙《盛京通志》卷一三《公署志》,第7页b-8页a。
    (11)康熙《盛京通志》卷一四《职官志》,第14页a-18页b。
    (1)康熙《盛京通志》卷首《凡例》,第3页。
    (2)关于盛京旗地与民地的辖区交错重叠现象,参见任玉雪:《从八旗驻防到地方行政制度---以清代盛京八旗驻防制度的嬗变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期,第103-112页。
    (3)康熙《盛京通志》卷八《疆域志》,第5、9页b。
    (4)康熙《盛京通志》卷八《疆域志》,第8页a-11页b。
    (5)康熙《盛京通志》卷一四《职官志》,第17页a、19页a。
    (6)康熙《盛京通志》卷一八《田赋志》,第11页a。
    (7)《清世宗实录》卷五八,雍正五年六月庚子条,《清实录》第7册,第888页。
    (1)(清)吕耀曾等纂:乾隆《盛京通志》卷一九《职官》,清乾隆元年刻、咸丰二年校补重印本,第17b-23页a。
    (2)(清)阿桂等修,(清)刘谨之等纂:乾隆《盛京通志》卷五一《兵防志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第502册第233页。
    (3)(清)吕耀曾等纂:乾隆《盛京通志》卷一八《公署志》,第9页b。
    (4)(清)吕耀曾等纂:乾隆《盛京通志》卷一九《职官志》,第15页b-23页a。
    (5)(清)吕耀曾等纂:乾隆《盛京通志》卷一二《疆域志》,第11页a、17页b。
    (6)官修:《钦定八旗通志》卷一一六《营建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第665册第964-969页。
    (7)康熙《清会典》卷八二《驻防官员》,《大清五朝会典》第2册上,线装书局影印本,2006年,第1081页。
    (8)乾隆《清会典则例》卷一○二《武选清吏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第623册第91-93页。
    (9)雍正《清会典》卷二一七《盛京兵部》,《大清五朝会典》第9册,第3600-3602页。
    (10)康熙《盛京通志》卷一八《田赋志》,第2页a。
    (1)《清高宗实录》卷一七五,乾隆七年九月“是月”条,《清实录》第11册,第254页。
    (2)《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五,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壬申条,《清实录》第22册,第790页。
    (3)《清高宗实录》卷三七九,乾隆十五年十二月戊子条,《清实录》第13册,第1206页。
    (4)《清高宗实录》卷六九一,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丙子条,《清实录》第17册,第745页。
    (5)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七《钱币考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册第5012页。
    (6)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卷二○《户口考二》,第1册第5040页。
    (7)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七一《舆地考三》,第2册第7277页。
    (8)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卷二八五《舆地考十七》,第2册第7349-7355页。
    (9)官修:《清朝通典》卷九○《州郡典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8页。
    (10)官修:《清朝通典》卷九六《州郡典七》,第2728页。
    (1)嘉庆《清会典》卷一○《户部》,《大清五朝会典》第12册,第108页。
    (2)嘉庆《清会典》卷一○《户部》,《大清五朝会典》第12册,第110页。
    (3)嘉庆《清会典》卷一○《户部》,《大清五朝会典》第12册,第136页。
    (4)嘉庆《清会典图》卷九○,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0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第3134、3146页。
    (5)嘉庆《清会典图》卷一三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10册,第4962页。
    (6)嘉庆《清会典图》卷一三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10册,第4986页。
    (7)光绪《清会典》卷一三《户部》,《大清五朝会典》第16册,第109页。
    (1)隋汝龄:《辽海志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稿抄本·方志》第16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6年版,第69-81页。
    (2)光绪《吉林通志》卷首《图例》,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5年,第1册第58页。
    (3)光绪《吉林通志》卷一二《沿革》,第2册第979页。
    (4)光绪《吉林通志》卷一二《沿革》,第2册第985-989页。
    (5)光绪《吉林通志》卷一五-卷一七《疆域》,第2册第1198-1399页。
    (6)(清)屠寄:《黑龙江舆图说》卷首《凡例》,《辽海丛书》本,第2册第1021页。
    (7)(清)张国淦:《黑龙江志略·地理》,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151页
    (8)《清仁宗实录》卷二八○,嘉庆十八年十二月戊戌条,《清实录》第31册,第822页。
    (9)(清)曹振镛:《平定回疆剿捦逆裔方略》卷二三,道光六年八月甲戌条,《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辑第5册第357页。
    (10)(清)王先谦:《东华续录》道光四十九,道光二十四年二月丙午条,《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册第659页。
    (11)张曜:《新疆局势大定敬陈管见疏》(光绪八年),葛士濬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六四,来新夏主编:《清代经世文全编》第49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533页。
    (1)(清)李兆洛:《皇朝一统舆地全图序例》,《养一斋文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5册第74、75页。
    (2)嘉业堂抄本《清国史·地理志》卷一八《吉林一》,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册第58页。
    (3)嘉业堂抄本《清国史·地理志》卷二一《黑龙江一》,第3册第74页。
    (4)嘉业堂抄本《清国史·地理志》卷一九三《新疆一上》,第3册第478页。
    (5)官修:《清朝通典》卷三六《职官典十四》,第2215页。
    (6)嘉业堂抄本《清国史·职官志》卷一二,第4册第811页。
    (7)民国《凤城县志》卷二《职官志》,1921年石印本,第4页a。
    (8)民国《兴京县志》卷二《公署志》,1925年铅印本,第7页b。
    (9)吉林将军赛冲阿:《奏为遵旨查明伯都讷民人众多请添设同知巡检各官缺事》(嘉庆十五年七月初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档号:04-01-01-0518-002。
    (10)吉林将军铭安:《奏为具陈伯都讷厅刑钱办理情形拟请改由该同知(经)[径]详将军衙门核办事》(光绪四年三月初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档号:03-5664-023。
    (1)宣统《呼兰府志》卷二《行政官制沿革考》,本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黑龙江府县志辑》第1册,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2)弘晌等:《奏为查明乾隆四十二年份沿海各城州县并无拿获携眷私渡民人事》(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档号:04-01-01-0367-019。
    (3)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祁寯藻、户部尚书文庆:《题为遵察奉天所属各城州县厅咸丰元年额征民典旗人余地考成事》(咸丰四年七月初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档号:02-01-04-21531-005。
    (4)盛京将军庆裕:《奏为特参广宁城守尉祥翰广宁县知县盛昌华疏防捕务城内旗民被劫请摘顶勒缉事》(光绪十三年九月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档号:04-01-28-0023-071。
    (5)陈灵海:《〈大清会典〉与清代“典例”法律体系》,《中外法学》,2017年第2期,第4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