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致董文涣书札五通考释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five letters from Wu Dacheng(吴大澂) to Dong Wenhuan(董文涣)
  • 作者:饶益波 ; 莫晓霞
  • 英文作者:Rao Yibo;Mo Xiaoxia;
  • 关键词:吴大澂 ; 董文 ; 书札 ; 交游
  • 中文刊名:WNXI
  • 英文刊名:The Documentation
  • 机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版日期:2018-05-13
  • 出版单位:文献
  • 年:2018
  • 期:No.167
  •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特藏文献典藏史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WNXI201803013
  • 页数:11
  • CN:03
  • ISSN:11-1588/G2
  • 分类号:104-114
摘要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有《吴大澂书札》五通,系晚清学者吴大澂任陕甘学政期间(1874-1876)致时任甘肃巩秦阶兵备道的清末诗人、音韵学家董文涣的书札,内容涉及陕甘地区的科举考试、书院建设、吴氏在陕甘地区的访碑经历等。吴、董二人的交游,由于材料缺乏,一直为世人所忽视,这五通书札对于研究二人的交游情况以及补充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的缺失颇具文献价值。
        
引文
(1)顾廷龙著录吴大澂已刊著作16种,未刊著作23种(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哈佛燕京学社,1935年,第257-282页)。
    (2)李军:《吴大澂交游新证》,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页。
    (1)如赵金敏:《馆藏吴大澂书札考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1年刊,第167-182页;谢俊美:《吴大澂致翁同龢、王懿荣等未刊函稿选辑》,《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2期,第2-6页;谢俊美:《师出无功不行其志的吴大澂——读吴大澂未刊函稿》,《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2期,第66及57页;王元建、王启初:《海疆无事边烽息,容我逍遥物外身——吴大澂治河书札》,《收藏家》2005年第10期,第37-40页;包云志:《袁枚、刘墉、周永年、吴大澂未刊信札四通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第74-78页;包云志:《刘墉、周永年、吴大澂、叶昌炽未刊信札四通考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3期,第66-69页。
    (2)吴大澂:《吴大澂书札》,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索书号:267123。
    (3)董寿平、李豫主编:《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第三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第175页。
    (4)董寿平、李豫主编:《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第三册,第284页。
    (1)李军:《吴大澂交游新证》,第121-123页。
    (2)李雪梅《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研究》(山西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中简要谈及董氏在京中交往的文人,但只字未提及吴大澂。李军《吴大澂交游新证》对于吴氏之交游有深入地研究,但因材料所限,亦未提及董文涣。
    (3)应指清代陕西籍文人路德(1784-1851),字闰生,陕西盩厔(今周至县)人。嘉庆己巳(1809)进士,改庶吉士,授户部主事。工诗,有文名,著有《柽花馆集》。传见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第一百二十一卷(民国十八年退耕堂本)。
    (4)即许振祎(1827-1899),字仙屏,江西奉新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咸丰中以拔贡生入曾国藩幕,与太平军战于湖南、江西等地,先后追随曾国藩达十六年之久。历任陕甘学政、河南按察使、广东巡抚等职。宦游期间颇以振兴文教为己任,在甘肃创立味经书院,在江苏创立文正书院。
    (5)即史兆熊(?-1883),字梦轩,陕西城固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以举人任平利县训导,在任二十年,硕德重望,郡中知名士多游其门。同治十二年(1873)味经书院建立,史氏担任首任山长,《味经书院志》称其“教士有法,书院章程多其手订,没祀书院”(刘古愚:《味经书院志·经始第一》,光绪二十年刻本)。
    (1)即成定康(1828-1878),号涤泉,湖南宁乡人。咸丰十年(1860)充任左宗棠幕僚,同治七年(1868)任陕西绥德知州,因战功擢升陕西延榆绥兵补道,后任甘肃甘凉兵补道加按察使、布政使等。
    (2)即潘祖荫(1830-1890),字在锺,号伯寅、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咸丰二年(1852)探花,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有《攀古楼彝器款识》、《郑盦诗存》等著作传世,并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等。
    (3)即胡义赞(1831-1902),字叔襄,号石槎,一作石查,晚号烟视翁,光山(今河南光山)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历官浙江海防同知、海宁知州。善画山水,精篆刻,长于金石考证之学。
    (4)即严玉森(1838-1901),字鹿溪,一字六希,号虚阁,江苏仪征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官户部主事。著有《虚阁遗稿》。
    (5)即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省福山县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翰林编修。著名的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王懿荣与吴大澂年纪相仿,二人同治年间识于京师,此后书信往来三十馀年,并合著有《彝器款识》、《刻石释文》等。
    (6)即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身历五朝,历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两广总督等职。
    (7)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48页。
    (1)左宗棠:《答袁筱坞宫詹》,《左宗棠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2009年,第319页。
    (2)左宗棠:《答谭文卿》,《左宗棠全集(书信二)》,第344页。
    (3)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51页。
    (4)刘古愚:《味经书院志·经始第一》,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5)刘古愚:《味经书院志·筹养第三》,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6)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61页。
    (7)张之洞:《张文襄公古文书札》,民国十七年《张文襄公全集》本。
    (8)潘佳:《潘祖荫研究》,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78-180、187页。李军:《吴大澂交游新证》,第90-91页。
    (9)潘佳:《潘祖荫研究》,第194页。
    (1)王崇焕辑:《清王文敏公懿荣年谱》,《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十九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5页。
    (2)张姓打碑人,指张懋功。吴大澂同治十三年冬曾致信王懿荣谈及锥拓《西狭颂》等碑事,称“《西狭颂》、《郙阁颂》、《耿勋碑》诸刻亦属石门拓工张懋功于明春二三月间往拓,所费较钜”(《清代名人书札》,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
    (3)《西狭颂》、《五瑞图》、《耿勋碑》,俱为东汉灵帝时期碑刻,位于今甘肃成县境内的天井山。《五瑞图》是《西狭颂》题额右下方的石刻图画,绘有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五种祥瑞,故称。《西狭颂》,曾巩《南丰集》收录,题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并称“汉三颂”。《耿勋碑》,全称《武都太守耿君碑》,主要记述当时武都郡守耿勋的政绩。
    (4)《哥舒碑》,即《哥舒翰记功碑》,唐天宝八年(749)立,位于甘肃省临洮县。张维《陇右金石志》言“此碑既录于《金石略》,又有‘哥舒’二字,自系边人为哥舒翰纪功所作”(《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2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第15997页)。
    (5)《沙南侯获碑》,全称《伊吾司马云中沙南侯获碑》,东汉永和五年刻于宜禾(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道光十五年(1835)被发现后始拓而归。罗振玉《西陲石刻录》载其“三面刻字,拓本每面广二尺七八寸不等,仅拓上截,高四尺七八寸不等,弟一二面存字三行,弟三面存字四行,三面共字十行,每行存一字至十二字不等,并分书,在新疆镇西厅焕采沟”(《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1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第11030页)。
    (6)即史念祖(1843-1910),字绳之,江苏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历官山西按察使、甘肃安肃道、广西巡抚。工诗善画,著有《弢园随笔》等。
    (1)毕沅(1730-1797)字纕蘅,一字秋帆,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历任河南巡抚、湖广总督。与阮元同撰《山左金石志》二十四卷,系统收录山东地区的古金石资料,并加以考释,其书搜罗广备,体例精当,史料价值较高。
    (2)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48页。
    (3)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51页。
    (4)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57页。
    (5)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61页。
    (6)刘夏清:《陇南书院的创建及其对陇东南文化教育的影响》,《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18-22页。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2页。
    (2)董寿平、李豫主编:《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第三册,第800页。
    (3)即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左氏于同治五年(1866)任陕甘总督,平定回民之乱,为陕甘地区的政局安定、文教兴盛做出贡献。
    (4)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53-54页。
    (5)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54页。
    (1)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55页。
    (2)董寿平、李豫主编:《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第四册,第5页。
    (3)尹明经,其人不详,待考。
    (4)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58页。
    (5)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59页。
    (6)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61页。
    (1)董寿平、李豫主编:《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第四册,第152页。
    (2)董寿平、李豫主编:《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第四册,第153页。
    (3)董寿平、李豫主编:《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第四册,第158页。
    (4)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58页。
    (5)党晴梵:《华云杂记》,西安瀛记书坊,1937年,第11页。
    (6)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59页。
    (7)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59页。
    (8)即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清史稿》传附其父陈官俊后。
    (9)即阮元(1764-1849),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礼部侍郎、浙江学政、江西学政、两广总督等职,卒谥文达。阮氏为清代著名学者,学问广博,于金石之学也颇有造诣,辑有《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积古斋钟鼎款识》等。
    (1)即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历任湖南巡抚、福建布政使。师事阮元,善书法,工诗词,通金石学,精研碑帖拓本、吉金乐石,著有《石云山人文稿》、《筠清馆金石录》、《辛丑消夏录》等。
    (2)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61页。
    (3)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第61页。
    (4)李军:《吴大澂交游新证》,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