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质性研究合法性初建的回顾与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nitial Legitimacy of China's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s
  • 作者:杨帆 ; 陈向明
  • 英文作者:Yang Fan;Chen Xiangming;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Pek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教育质性研究 ; 教育研究方法 ; 教育实验 ; 系统三论
  • 英文关键词: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s;;educational experiment;;three systemic theories
  • 中文刊名:JYYJ
  •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Research
  • 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教育研究
  • 年:2019
  • 期:v.40;No.471
  • 语种:中文;
  • 页:JYYJ201904021
  • 页数:10
  • CN:04
  • ISSN:11-1281/G4
  • 分类号:146-155
摘要
中国的教育质性研究在过去四十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在孕育阶段,教育实验研究者的实践探索以及学界对"系统三论"的扬弃,形成了质性研究突破"定量—思辨"二元对立"话语牢笼"的认识准备。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质性研究方法开始全面引入我国。随着经典范例的出现以及相关论争的展开,我国教育学界得以逐渐认识这一方法的具体形象,并对其合法性给予了初步认可。这一历史表明,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生命力,不在其"新",而在于其能扎根已有的学术实践土壤,创造性地回应教育研究的实质性论题,系统地为教育研究者提供"做"研究的范式、方法论和技术。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China has witnessed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 the breeding stage,educational researchers' probe into practice and their rational 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hree systemic theories" resulted in the elimination of the antagonisms between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speculative research. In the mid-1990 s,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Classic examples and relevant debates helped Chinese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have a gradu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research method,and start to recognize its legitimacy. This reveals that a new metho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s full of vitality not because it is new but because it is rooted in the existing practice of research,creatively responds to the essential topic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and offers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systemic paradigms,methodologies and techniques.
引文
[1]吴晓刚.格致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系列[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
    [2]杨小微,胡静雅.从移植到探新:中国教育改革实验40年[N].中国教育报,2018-06-07.
    [3]顾明远.教育科学需要改善研究方法[M].杭州大学学报,1989,(12).
    [4]叶澜,等.向着科学化的目标前进——试述近十年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J].中国教育学刊,1989,(3).
    [5]程爱理.从《教育研究》杂志中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体会[J].教育研究,1994,(4).
    [6]陈良璜.引进系统方法研究教育科学[J].师范教育,1985,(12).
    [7]王坤庆.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J].教育评论,1986,(8).
    [8]阎水金.现代教学论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4).
    [9]郭元祥.论教育研究方法的移植[J].上海教育科研,1990,(3).
    [10]钟言.教育人类学[J].外国教育资料,1987,(12).
    [11]曹小宁.介绍几种主要的幼儿教育研究方法[J].中国教育学会通讯,1980,(3).
    [12]顾天祯.教育科研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2).
    [13]万庆华.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简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14]叶澜,施良方.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5]江山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若干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1988,(6).
    [16]冯国有.当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偏向[J].广州教育,1988(4).
    [17]王嘉毅.略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4).
    [18]徐玉珍.浅谈当代教育科学的数学化——兼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1).
    [19]刘秀峰.论教育研究方法更新与现代教育家的培养[J].教育评论,1987,(4).
    [20]李立绪.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对美国教育哲学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1).
    [21]赵闾先.教育理论的发展与研究方法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6).
    [22]蒯英超.教育经验总结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方法[J].江西教育科研,1993,(3).
    [23]胡继渊,沈正元.苏南小城镇小学教育现代化工程个案研究[J].教育研究,1994,(12).
    [24]陈伯璋.教育思想与教育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7.
    [25]陈伯璋.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研究方法[M].台北:南宏图书公司,1988.
    [26]欧永生.质的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9.
    [27]王文科.质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0.
    [28]王嘉毅.定性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29]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
    [30][38]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3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2]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
    [33]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4]景军.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北方两座孔庙之实地考察[J].社会学研究,1998,(1).
    [35][37]高建慧.从实证化到人文化——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J].社会科学,1993,(5).
    [36]杨小微.科学与人文:教育研究方法定位何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1).
    [39]侯龙龙.质的研究还是新闻采访——同陈向明博士等商榷[J].社会学研究,2001,(1).
    [40]陈向明.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J].社会学研究,2001,(2).
    (1)本文用“实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来指称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基于经验材料的研究,以区别于从“实证主义”(positivism)等哲学流派的视角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