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及其正义悖论——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看围绕“塔克-伍德命题”的讨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uality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Its Paradox of Justice:On the “Tucker-Wood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s Kapital and Its Manuscript Edition
  • 作者:王峰明
  • 英文作者:Wang Fengming;
  • 关键词:“塔克-伍德命题”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二重性 ; 正义悖论
  • 中文刊名:ZXYJ
  • 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Research
  • 机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8-25
  • 出版单位:哲学研究
  • 年:201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本论》语境中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编号15AKS001)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XYJ201808001
  • 页数:17
  • CN:08
  • ISSN:11-1140/B
  • 分类号:4-18+90+127
摘要
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资本主义既是一种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又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剥削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在前者,资本家作为货币商品的占有者,工人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占有者,他们之间是普通的买者和卖者的关系;而在后者,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工人作为雇佣劳动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前者,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换遵循商品等价交换规律,既是自由的又是平等的,因而是正义的;而在后者,工人则必须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他们之间的关系既不自由也不平等,因而是非正义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决定了其正义的悖论性和自反性。不了解和把握这一点,就会要么像塔克和伍德那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拒绝承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胡萨米那样只能从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杰拉斯那样指责马克思在资本剥削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上是自相矛盾和不一致的。
        Capitalism is not only a mode of production based on commodity production,but also a mode of production based on class exploitation. In the former sense,capitalists are the possessors of monetary commodities and workers are the possessors of labour commodities,and between them exist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ordinary buyers and sellers. In the latter sense,capitalists are personified capital and workers are employed labourers,and between them exist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oiters and exploited. Viewing capitalism as based on commodity production,the exchange between capitalists and workers follows the law of equal exchange of commodities. They are both free and equal,so it is just. Viewing capitalism as based on class exploitation,workers must produce surplus value for capitalists so as to realize the value multiplication of capital,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neither free nor equal,meaning it is unjust. It is the duality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that determines the paradoxicality and reflexivity of justice.
引文
边沁,2000年:《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
    胡萨米,2010年:《马克思论分配正义》,林进平译,载《马克思与正义理论》,李惠斌、李义天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杰拉斯,2010年:《关于马克思和正义的争论》,姜海波译,载《马克思与正义理论》,李惠斌、李义天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洛克,1964年:《政府论——论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下篇),叶启芳、翟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2004年a:《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b:《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c:《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年、1998年,人民出版社。
    尼尔森,2010年:《马克思论正义:对塔克-伍德命题的重新审视》,林进平、郭丽丽、梁灼婷译,载《马克思与正义理论》,李惠斌、李义天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牛变秀、王峰明,2013年:《马克思剥削观的“方法论”基础》,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斯密,1972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
    塔克,2012年:《马克思主义革命观》,高岸起译,人民出版社。
    王峰明,2010年:《“一个活生生的矛盾”——马克思论资本的文明面及其悖论》,载《天津社会科学》第6期。2014年:《马克思“生产方式”范畴考释》,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4期。
    沃尔泽,2009年:《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伍德,2010年:《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林进平译,载《马克思与正义理论》,李惠斌、李义天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Geras,N.,1985,“The controversy about Marx and justice”,in New Left Review 150.
    Wood,A.,1972,“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i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3).
    (1)在笔者看来,这是马克思“经济决定论”最本质的内涵。在对该段文字的脚注中,马克思再次指出:“蒲鲁东先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法的关系中提取他的公平的理想,永恒公平的理想。……然后,他反过来又想按照这种理想来改造现实的商品生产和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的法。”(马克思,2004年a,第103页)可见,所谓的“决定”,就是指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2)在此意义上,笔者不赞同把“交往关系”看成是“生产关系”概念的不成熟表达的观点,“交往关系”概念具有独立的、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此,笔者将另作专文予以阐释。
    (1)如所周知,“所有权”与“劳动”相统一的观点,实际上就是洛克所说的“劳动所有原则”。(参见洛克)
    (2)对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胡萨米并未作出解释,因而默认了伍德的解释。以笔者之见,通过生产方式把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别开来,这固然是马克思的思想倾向,但决不能由此就把生产方式等同于“社会”,它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经济的社会形态”,并不包含政治的和思想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还从生产资料、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指分工与协作)和“权力关系”(指生产关系)等不同的角度,赋予生产方式以不同的含义。(参见王峰明,2014年)
    (1)什么是“分配正义”?不同人持不同的看法。在米切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那里,分配正义涵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在一切领域又涵盖了一切所谓的“社会善”。(参见沃尔泽)与此不同,胡萨米把其正义论限定在经济领域,既包括生活资料的分配,也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而在马克思那里,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都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其中,广义的分配关系包括了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因而与胡萨米所说的分配关系的意义相同。
    (1)杰拉斯把马克思这里所论述的辩证转化叫做“辩证法游戏(dialectical play)”,甚至是一种“逻辑诡辩(a logical trick)”。(cf.Geras,p.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