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云]滑坡
山水诗前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山水诗前史的研究是以《古诗十九首》、行旅诗、公宴诗、游览诗、招隐诗、游仙诗与玄言诗七个诗类为基本考量对象。根据这七个诗类所呈现的审美经验,文章将这七个诗类分为四个演进阶段:《古诗十九首》与行旅诗、公宴诗与游览诗、招隐诗与游仙诗、玄言诗,以史为坐标纵深推进。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导致其抒情方式是时间意识对空间物事的统率。从审美经验的嬗变来看,曹操行旅诗中所表现出的主体对自然的崇高审美体验,是一种新感性经验。而建安行旅诗的一般风格还是延续《古诗十九首》以来的哀愁抒情传统。徐干的行旅诗中出现连续的景句作为起兴句,这一新趋势在西晋被潘岳、陆机等诗人进一步推进,刻意经营局部景句,形成事—景—情三截结构式。
     曹氏兄弟和建安七子们在西园的公宴诗和游览诗具有相同的游戏审美品格。在竹林举行宴乐活动的竹林七贤沉浸于本体世界,对外在自然界缺乏美学关怀。荀朂的《三月三日从华林园诗》体物方式中“观”与“想”平分,意外地开启了东晋三月三日禊游的诗歌传统。在解读潘岳、石崇有关金谷的作品中,我们发现此期园林表现渐近自然的审美取向。在以“三月三日”为主题的一系列后期游览诗中,抒情主体的自然山水取向更加明晰。
     到招隐诗和游仙诗,自然在诗歌中展现其远离人寰陌生化和间距化的面向。招隐诗中主体基于想象的自然山林态度,经历由恐怖到隔膜到亲和再到适性的四度嬗变。游仙诗发展到郭璞实现仙境山林化,抒情主体将审美视野转向方内的自然山林水泽,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仙界之缥缈灵动的非人间性。
     玄言诗沿着游览诗渐近自然的路数走来,审美主体终于能置身大自然直观山水,呈现作为景的山水形态。由于作为诗歌本体的感性情感体验被理悟玄思所置换,审美主体的诗性体验被引向形而上的本体之悟,自然山水在玄言诗中成为阐发理思的充足媒介。于此,山水诗审美经验中的直观自然山水和情感消散的美学特质在玄言诗里得到实现。
This study objects on pre-history of landscape poetry are summarized to 7 genres which include the 19 Ancient Poems (《古诗十九首》) , Errand Poetry, Feast Poetry, Traveling Poetry, Attracting Hermit Poetry, Wandering Fairyland Poetry and Metaphysical Poetry. Based on their present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this dissertation divided the 7 genres into 4 evolving stages, they are the 1~(st) stage: the 19 Ancient Poems and Errand Poetry, the 2~(nd) stage : Feast Poetry and Traveling Poetry, the 3~(rd) stage: Attracting Hermit Poetry and Wandering Fairyland Poetry and the 4~(th) stage: Metaphysical Poetry.
    The life tragic mood in the 19 Ancient Poems brings its lyric pattern into characteristic that is time dominating space. Seeing from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transformation, Caocao's Errand Poetry is a kind of fresh sensibility experience, which manifests subject's sublime aesthetic experience to the nature. Nevertheless, the general style of Jianan Errand Poetry is lasting the sorrowful lyric tradition from the 19 Ancient Poems. Being analogy and motif sentences, continuous scenery verses come forth in Xugan's Errand Poetry. This new tendency was advanced by Panyue, Luji and so on, who deal in partial scenery verses painstakingly which form the affair-scenery-feeling three section structure.
    In West Garden(xiyuan),Feast Poetry and Traveling Poetry from Caopi, Caozhi and the 7 bel-esprit of Jianan take on the similar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game. The Seven Virtuous of Bamboo Forest who hold feast and make fun in bamboo forest, indulge in ontology world and thus are short of aesthetic care to the nature. The experiencing things mode that equal "watch" to "think" in Xunxu's Traveling Poetry March 3~(rd) Following to Visit Huanlin Garden Poem( 《三月三日从华林园诗》 ), turn
引文
① 张节末认为,意境诞生于唐代,是对境的空观。王维小诗是意境的最早标本。见张节末:《中国美学史写法之我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②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疏·明诗第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页。
    ① [清]王士稹:《带经堂诗话(上册)》卷五第3则,张宗枘纂集,戴鸿森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15页。
    ② 全书正文三章,为第一章“魏晋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第二章“南朝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第三章“北朝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外加序章“魏晋文学之前的自然叙述”。见(日本)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目次》,邵毅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 在联邦德国学者W·顾彬的大著《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中,从观点到材料我们都不难发现该著所受到小尾郊一的影响。[联邦德国]W·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韩树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① 王钟陵:《中古诗歌史·前言》,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7、34页。
    ② 赵昌平:《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③ 张节末认为中国美学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突破:庄子美学是第一次;由玄到禅是第二次。见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发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④ (日本)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 邵毅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3页。
    ①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文学第四》第85则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62页。
    ② 《南齐书·文学传论》
    ③ 殷仲文卒于407年,谢混(谢安之孙)卒于412年,他们革玄风的时间当在此前。
    ④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49页、第115页。
    ⑤ [清]王士稹:《带经堂诗话(上册)》卷五第3条,张宗枘纂集,戴鸿森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8年,第115页。
    ⑥ 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46页。
    ⑦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齐鲁书社,1987年,第316页。
    ① 山水诗之寓目美学观见郑毓瑜:《观看与存有——试论六朝由人伦品鉴至于山水诗的寓目美学观》之第三部分“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寓目之美观”’。郑毓瑜:《观看与存有——试论六朝由人伦品鉴至于山水诗的寓目美学观》逢甲大学中文系编《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第255—271页。山水刹那直观法见张节末:《比兴、物感与刹那直观》,《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② 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0页、第72页。王元骧:《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③ 谢混:《游西池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934页。
    ④ 王钟陵也认为:“谢混在《游西池诗》中,早写出过‘水木湛清华’的句子,是山水诗派兴起之发端。”见王钟陵:《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572页。
    ⑤ 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中国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84—85页。
    ① 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中国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85页。
    ②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见[宋]朱熹撰《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① 陆机:《文赋》,[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9页。
    ① 宗炳:《画山水序》,[清]严可均辑《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91页。
    ①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第六二则,《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32页。
    ② 在早期修研中国文学史的学者中,文化社会学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使用最成功、在海内外学界享有盛誉的是王瑶先生写于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论》,该书对时代政治、经济背景的梳理远多于对作家作品本身的分析,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立体、宏阔的中古社会图景,王先生在此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至今被学界奉为不刊之论。以历史学治学路径跨界治文学史享有盛誉的是陈寅恪先生,诗史互证,取得许多令人信服的成果。但前一种方法亦容易被政治意识形态扭曲利用,如文革及至80年代中期大陆的文学史;陈氏的方法显然也不宜放大,因为诗和史是记录人类两种不同活动的方式:前者是人类心灵的感性活动,诉求于美;后者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诉求于真。
    ① 张节末:《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②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光明日报》,2001年10月16日。
    ① 关于审美经验有代表性的论点还有:1、斯托尔尼兹:传统美学很少象我们这样去问:“什么是审美经验?”传统美学把“审美”的东西看作是某些对象所固有的特质,由于这些特质的存在,对象就是美的。……但我们却不想在这种方式中去探讨审美经验的问题。——《艺术批评的美学和哲学》,第20页,转引自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242页。2、H.帕克的《美学原理》第四章“审美经验的分析:经验的要素”中在对审美经验的使用时这样注释:“在整个讨论中,我所使用的‘艺术经验’、‘审美经验’、和‘美’都是一个意思。”(美)H.帕克:《美学原理》,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7页。3、高友工认为:对许多阐释者来说,理想的审美体验就是重新激活那起初导致艺术对象产生的体验。(美)高友工:《中国抒情美学》,乐黛云、陈钰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页。
    ② (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上)》,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7页。
    ③ (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上)》,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115页。
    ④ (美)乔治·迪基:《美学导论》,美国罗博斯—梅里尔公司,1971,第45页。转引自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241页。
    ① 马茂元认为,在“十九首”里,表现的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页。
    ①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32页。
    ② 《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32页。
    ③ 《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33页。
    ①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明诗第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页。
    ②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① W·顾彬认为,虽然,《诗经》中的不少诗篇不仅表现了秋天充满喜悦的特性而且也描写了时序的更替,树叶的飘零,但并不象后世的作品那样总与直接的忧伤相关联,因为在当时还谈不上对时令的现实感受。不是整体的秋而是单一现象中的秋极写在诗的开头,其间自然与感受并不是—个统一体,它们只是不可分地彼此相连。所以在后世诗文中与秋难解难分的忧伤,在这里便只能由非秋之景物引导而出了。……秋天与忧伤的关联始于《楚辞》。见(联邦德国)W·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马树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1—72页。
    ① 司马长卿:《子虚赋》,[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9—50页。
    ② 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96—197页。
    ① 尤其是春季与秋冬的时令意识在《古诗十九首》中出现的频率最为突出: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行行重行行》)之写冬季;“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青青河畔草》)之写春天;“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之写春天;“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明月皎月光》)之写秋天,等等。更长的时间段以人的一生基本考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等,前文有具体引证。
    ②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23页。
    ③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23页。
    ④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表达不是时间意识,而是一种由于孤寂而感伤,于是产生及时行乐以排遣寂寞的享乐意识。见,《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24页。
    ⑤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23页。
    ⑥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23页。
    ⑦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24页。
    ①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见[宋]朱熹撰《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② 庄子:《至乐》,[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中华书局,1961年,第614—615页。
    ③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明诗第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页。
    ① 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页。
    ② 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4页。
    ③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页。而叶嘉莹先生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但又说“严格地说,它(案:《古诗十九首》)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高的五言诗。”由此,似乎也足以见出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的密切关系。见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① 钱志熙在《魏晋南北朝诗歌选讲·苦寒行》中认为,建安十一年,曹操亲自率兵远赴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一带)征讨高干(袁绍余部、袁绍之甥,初曾投降曹操,后又反叛),在行军经过太行山时写了这首诗。见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1页。
    ② 《汉书·艺文志》
    ① 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56页。
    ② 置身汉末政治与军事斗争漩涡中心的曹操,在现实中也以周文王的处事风格与人格魅力自比。他一生位逼万岁,但并未真正篡位称帝,尝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见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① 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三)》,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62页。
    ②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78页。
    ① 徐干《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全诗为:“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78页。
    ② 钟嵘《诗品序》有:“迄于有晋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 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见[清]严可均辑,冯瑞生审订《全梁文(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99页。
    ① 潘岳:《河阳县作二首》其一,[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98页。
    ② 潘岳:《河阳县作二首》其一,[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98页。
    ③ 潘岳:《河阳县作二首》其二,[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98页。
    ① 《孔子家语·问玉第三十六》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解释“君子比德于玉”,提出玉有“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的说法,成为国人伦理审美观的理论基础。类似的说法,又见《礼记·聘义第四十八》卷十。
    ① 陆机《文赋(并序)》有:“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见[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中)》,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25页。
    ① 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程千帆等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
    ① 钱钟书:“抑所谓我,乃喜怒哀乐未发之我;虽性情各具,而非感情用事,乃无容心而即物生情,非挟成见而执情强物。”钱钟书:《谈艺录(修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第55页。
    ② 陆机:《赴洛二首》其一,[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98页。
    ③ 陆机:《文赋》,[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9页。
    ④ 钱钟书对“警策”作了详细的讨论,“这是一个常见的隐喻,以御马喻文学。陆机这里使用这个隐喻似乎是说,‘片言’鞭策整个篇章,把它发动起来,给它能量和方向,使它快速奔向那个汇合点(第185页注55,“在我看来,‘警策’是一条把读者引导到要点的线索,它自身不是要点的直白陈述……是不完整的富有暗示性的。”)。这里的“警”用“惊”之意。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49页。又云:“‘警策’之‘警’亦犹‘警枕’之‘警’,醒目、醒心之意。钟嵘《诗品·序》‘犹观谓为警策,……斯皆五言之警策。”’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197—1198页。
    ⑤ (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49页。
    ⑥ 陆机《文赋》,[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9页。
    ① 钱氏认为,“又按《文赋》此节之‘警策’不可与后世常称之为‘警句’混为一谈。……(警句)即佳言、隽语,可脱离篇章而逞精采;若夫‘一篇之警策’,则端赖‘文繁理富’之‘众辞’衬映辅佐,苟‘片言’孑立,却往往平淡无奇,语亦犹人而不足惊人。……警句得以有句无章,而《文赋》之‘警策’,则章句相得始彰之‘片言’耳。”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198页。
    ① 班固:《两都赋》,[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40页。
    ② 班固:《汉书·艺文志》,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41页。
    ①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疏·明诗第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页。
    ① [宋]严羽认为,“晋以还方有佳旬,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见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38页。
    ② [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
    ① 曹操:《蒿里行》,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47页。
    ②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65页。
    ③ 曹植:《与杨祖德书》,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66页。
    ④ 曹丕在两封《与吴质书》中深情回忆当年同七子“南皮之游”之盛况与惬意,感物事人 非:“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闲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骛北场,旅食南馆。”见[清]严可均辑,马志伟审订《全三国文(上)》,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5页。另一封见同书66页。王粲的诗作也至少有两处明白提到“西园之游”:“日暮游西园,冀写幽思情。”(《杂诗》);“吉日简清时,从君出西园。”(《诗》)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64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修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第55页。
    ② 曹丕:《善哉行》,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93页。
    ③ 刘桢:《公宴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69 页。
    ① 陈琳:《宴会诗》全诗为:“凯风飘阴云,自日扬素辉。良友招我游,高会宴中闱。玄鹤浮清泉,绮树焕青蕤。”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68页。
    ②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才略四十七》:“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04页。
    ① (德)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74页。译本有一个原注,这里仅引它的正面例证:“于此相反,一朵花,例如一朵郁金香,将被视为美,因为觉察它具有一定的合目的性,而当我们判定这合目的性时,却不能联系到任何目的。”第75页。
    ②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95页。
    ① 一般诗歌史和美学史所指的“正始”一直延续到265年,司马氏晋室受禅登基代曹魏皇朝自立。
    ② 据《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说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而陈寅恪先生却认为:“七贤所游之‘竹林’,则为假托佛教名词”。(《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0页)若不囿于一说,倒是可见出“竹林”的能指、所指之双重内蕴。
    ③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一日复一朝”,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503页。
    ① 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3页。
    ②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天网弥四野”,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504页。
    ① 王夫之:《阮籍<咏怀二十首>之“夜中不能寐”评》,王夫之评选,张国星点校《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167页。
    ② 张松如主编,钟优民撰稿《中国诗歌史(魏晋南北朝)》,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3页。
    ① 转引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580页。
    ② 从冈大路著的《中国宫苑园林史考》的记载来看,当时有两座(或更多)华林园,一座在洛阳,建于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如正文所述。另一座建在曹操时候的魏郡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到南北朝末期,北齐时改修华林园,后赵石虎于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重修此园。《历代宅京记》中记载着当时的状况。《邺中记》中记载说,齐武成时(北齐第四代,公元561年)增饰华林园如神仙居所,因而改称仙都苑。见(日)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常瀛生译,农业出版社,1988年,第52—56页、第66页。而从地缘重要性来看,邺城的华林园在曹丕迁都洛阳后,就基本湮灭无闻了。而洛阳的华林园后代多有修缮、拓展。
    ① 钟嵘:《诗品》,[清]严可均辑,冯瑞生审订《全梁文(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01页。又[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文学第四》有:“孙兴公(绰)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61页。
    ①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汰侈第三十》,第一则即载石崇“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77页。
    ①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9页。
    ② 以“三月三日”为题的诗歌的来由清理在下一章“玄言诗”中进行,此处只在与游览诗有关的层面,一般意义上对“三月三日”诗作现象描述。
    ③ 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652页。
    ④ 王钟陵从陆机的“濯秽游黄河”(《三月三日诗》)与潘尼“临岸濯素手,涉水搴轻衣。沈钩出比目,举弋落双飞。羽筋乘波进,素卵随流归”(《三月三日洛水作诗》),得出“据此,则黄河、洛水习俗一也”。见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507页。
    ① 谢灵运:《山居赋(并序及自注)》,[晋]陶渊明、[南朝宋]谢灵运:《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曹明纲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3—56页。
    ② 萧驰:《诗境与佛法》,中华书局,2005年,第19页。
    ① 葛晓音即认为,“最早的山水诗起源于西晋的招隐诗”。葛晓音:《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8页。
    ② [宋]朱熹撰《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① [宋]朱熹撰《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2页。
    ② 王逸《楚辞补》卷注一二序文云:“小山之徒闵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神,似若仙者。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志也。”认为所招对象是身没德显、有着隐士般操守的屈原。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美学家王夫之则认为其作表现的是淮南王招山林隐士归来之意,他在《楚辞通释》卷一二称:“今按此篇,义尽于招隐,为淮南召致山谷潜伏之士,绝无闵屈子而章之之意。”
    ③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01页。
    ④ [宋]朱熹撰《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3页。
    ① [宋]朱熹撰《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2页。
    ② (联邦德国)w·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马树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3页。
    ①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六,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虞行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57页。
    ② 葛晓音:《山水方滋,庄老未退——从玄言诗的兴衰看玄风与山水诗的关系》,《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52—253,第258页。
    ① 王维:《山居秋暝》,[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第122页。
    ② 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第240页。
    ① 郭象:《<庄子·逍遥游>注》,[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上)》,中华书局,1961年,第28页。
    ② 《庄子·秋水》有: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鸩雏,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③ 李善:《文选注》,转引自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① 郭象:《<庄子·逍遥游>注》,[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上)》,中华书局,1961年,第3页。
    ②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文学第四》第91则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70页。
    ③ 晋以后在逯钦立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只能检索到由齐入梁的范缜的《拟招隐 士》与陈代伏知道的《赋得招隐诗》。先看前者:“修竹苞生兮山之岭,缤纷葳蕤兮下交阴。木龙(艹聚)兮巍峨,川泽湍漭兮云雾多。悲猨鸣噪兮啸俦侣,攀折芳条兮聊停仔。夫君兮不还,蕙华兮彫残。岁晏兮忧未开。草虫鸣兮凄凄。萧兮森兮玄磵深。怅徬徨兮沈吟。纷纷兮菴薆。穹严穴兮熊窟幽林。杳冥兮吁可畏。嵌崟兮倾欹。飞尔兮激沫。散漫兮淋漓。弱萝兮修葛。互蔓兮长枝。绿林兮被崖。随风兮纷披。猛兽兮封狐。眈眈兮视余。扶藤兮直上。严严兮嶷嶷。霏霏兮敷敷。赤豹兮文貍。攀腾兮相追。思慕公子兮心迟迟。寒风厉兮鸱枭吟。鸟悲鸣兮离其群。公子去兮亲与亲。行露厌浥兮似中人。”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1678页。无论是对自然山林的叙述方式(楚辞体)还是认识立场都退回到淮南小山《招隐士》的传统上去了。伏知道的《赋得招隐诗》则基本延续左思、陆机招隐诗传统到山林中招引、招还隐者(前面正文已经论述过)。关于招隐诗的衰歇,李红霞认为:“招隐诗在两晋异军突起,众多诗人涉足其间,降至晋宋又悄然衰歇,其原因一直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而又向来为人忽视的问题。文学题材的递嬗,其中必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动因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约。招隐诗诗题与诗文内容的悖离、游仙诗内容上的受容以及山水诗的滋兴是招隐诗衰歇的直接原因,这一题材的衰歇也预示了陈宋诗歌的历史走向。”见李红霞:《从招隐诗的衰歇看晋宋诗歌的历史走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3年第6期,第78页。
    ① 黑格尔说过:“在艺术作品中各民族留下了他们的最丰富的见解和思想;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而且对于许多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见(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0页。
    ② 《文选》第二十一卷收录何劭《游仙诗》一首,郭璞《游仙诗》七首,见[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58—159页。
    ③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516页。
    ①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明诗第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8页。
    ② 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朱东润编《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1页。
    ③ 朱光潜认为,神仙境界约有三个不同的所在:一是山岳系统,中心是西极昆仑;二是海 岛系统,中心是东海蓬莱;三是天空系统,中心是天仪,即天帝之庭。朱光潜:《<楚辞>和游仙诗》,《朱光潜全集》第十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02页。
    ① 曹操有同题《秋胡行》二首。前一首《秋胡行》有三解(相当于三章),第一解与游仙无关,本文在《行旅诗》一章中将之归入行旅诗诗类。
    ② 曹操:《精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46页。
    ① 曹丕:《丹霞蔽日行》,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91页。
    ② 曹植:《仙人篇》,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434页。
    ① 曹植:《仙人篇》,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434页。
    ② 曹植:《赠白马王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454页。
    ③ 曹植:《五游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433页。
    ④ 曹植:《桂之树行》,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438页。
    ⑤ 曹植:《苦思行》,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439页。
    ① 曹操:《秋胡行(其一)》,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50页。
    ② 见本论文第42页。
    ③ 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3页。
    ① 朱光潜:《<楚辞>和游仙诗》,《朱光潜全集》第十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96页。
    ① 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3页。
    ② 传为刘向撰的《列仙传》(明正统道藏本)记载: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彩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逊,愿请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彩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灵妃艳逸,时见江湄。丽服微步,流盻生姿。交甫遇之,凭情言私。鸣佩虚掷,绝影焉追?
    ③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北里多奇舞”,运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498页。
    ① 王利锁:《试论阮籍咏怀诗的游仙描写与建安游仙诗模式风格的差异》,《中州学刊》,1999年第1期,第100页。
    ② 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38—39页。
    ③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517页。
    ④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①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夏后乘灵舆”,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501页。
    ②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周郑天下交”,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502页。
    ③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昔有神仙者”,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510页。
    ④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林中有奇鸟”,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510页。
    ⑤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一日复一夕”,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503页。
    ⑥ 《诗经·小雅·北山》
    ⑦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混元生两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504页。
    ⑧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混元生两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498页。
    ① 钟嵘:《诗品序》,[清]严可均辑,冯瑞生审订《全梁文(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99页。
    ② 王夫之:《郭璞<游仙诗九首>之“青溪千余仞”评》,王夫之评选,张国星点校《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167页。
    ③ 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38—39页。
    ① 郭璞《游仙诗十九首》的创作实际并非如钟嵘《诗品》所云全都“乖远玄宗”,一些作品明显是玄言浸润下的篇什。在《游仙诗十九首》之“京华游侠窟”中有:“进则保龙见,退则触藩抵”。按照《文选注》的注解:进,谓求仙也;退,谓处俗也。周易曰:九二,见龙在田,龙德而正中者也。又曰: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诗人在三玄之一的《周易》中寻找隐逸游仙的素材。“晹谷吐灵曜”(其八):“啸傲遗俗罗,纵情在独往。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我们可以见出诗人善于化用道家之言,主体以“高蹈出尘”、“明道妙象”的追求代替长生不死之向往。“翡翠戏兰苕”(其三):“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则把神仙境界置换为玄学家的玄冥之境,将神仙置换为道士。郭景纯似乎就将玄默之境本来就是和仙境的相通,甚至游仙活动本来就是玄言诗的题中之义。葛晓音认为:“郭璞游仙诗中的玄言虽然不多,却是通过对隐遁之境的形象鲜明的描绘,发挥超然物外的旨趣,它源自阮籍、嵇康诗中的玄理,而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隐逸诗。”见葛晓音:《山水方滋,庄老未退——从玄言诗的兴衰看玄风与山水诗的关系》,《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1990年,第255页。
    ①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册,岳麓书社,1995年,第583页。
    ② 对于郭璞将审美视点转向关注现实的此在世界的意义,从美学上来看李善的注显然缺乏充分的理解。这从他对郭璞评价:“志狭中区”之“狭”这一颇含贬义的词的使用上可以得到印证。
    ①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38页
    ② 郭璞:《幽思篇》,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67页。
    ③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文学第四》第76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57页。
    ① 本研究在本节“三曹游仙诗部分”已经提到“曹植游仙诗《苦思行》……,中出现游仙者与隐士并举:“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策杖从吾游,教我要忘言。”但这种仙隐并举应是玄学“言意之辩”意义上的。到西晋,招隐诗也并没有与游仙诗会合。在当时诗人看来,隐逸与游仙只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摆脱苦难现实、寻求精神寄托的手段。因而我们不难理解同一诗人既写招隐诗又写游仙诗,两者是旨归相类而又泾渭分明的题材样式。但是,我们将左思、陆机的招隐诗与张协、何劭、邹湛等人的游仙诗对读,己隐然可见二者合流的趋势。诗中对葱郁的林木、茂密的杂草、奔泻的泉水、光影的流转、色彩明暗的描绘何其相似。张华《招隐诗(其二)》中“羲和策六龙,弭节越崦嵫”,显然己开始运用游仙题材常用的意象与语式,陆机的《招隐》诗更是以“嘉卉献时服,灵术进朝餐”将游仙与游山并举。到了东晋,随着葛洪“地仙说”的提出与郭璞《游仙诗》“仙隐”主题的确立,使得在西晋原本独立发展的招隐诗、游仙诗最终合流,招隐诗衰歇。他现存十首完整的《游仙诗》有八首是以仙隐为题材的。而稍后于郭璞的玄言诗人庾阐也写有《游仙诗》十首,仙趣盎然兼具玄理。自此以后,玄言诗完全摆脱游仙,纯是说理,遂至于“淡乎寡味”,终为山水诗取代。游仙诗也随之衰微。参李红霞:《从招隐诗的衰歇看晋宋诗歌的历史走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3年第6期,第80页。
    ①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孙星衍校正,团结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① 石崇:《金谷诗序》,[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上)》,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25页。
    ② 《南齐书·文学传论》
    ①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文学第四》第85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62页。
    ② 从美学或泛美学(审美文化)的角度对玄言诗地位持新论的有王钟陵:《玄言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卢盛江:《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3—237。等等。
    ① 孙绰:《太尉庾亮碑》,[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中)》,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47—648页。亦见[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容止第十四》第24则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16页。
    ② 张节末认为,“这个‘玄’,就是面对自然的审美心境或审美关注。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可培养人的感性品格。”见张节末:《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0页。
    ③ “温和派”与“激烈派”的划分见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魏晋思想的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1页。
    ④ 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四首,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483页。
    ① 周振甫认为何宴《拟古》(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题为《言志诗》)末二句“逍遥放志意,何为怵惕惊”反映道家思想,是玄言诗。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57页注释[23]。本文认为此处注释有过分拘于字句之嫌,即使“逍遥放志意”取庄子《逍遥游》放达之意,也未必即是玄言诗。如果这样界定玄言诗,则此诗类显得过于宽泛而失去其时代烙印,因为我们至少可以在《古诗十九首》中即可找到这类表达。我们更宁设想也许何、王当时或许创作过少量不太成功的援玄理入诗的作品(非真正意义上的玄言诗),但已经佚亡,而不必以其现存作品作牵强附会的判断。
    ② 葛晓音先生认为,在西晋玄风极盛之时,玄言诗反而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西晋尚玄,重在讲究言谈风度,模仿“竹林七贤”放达的形迹,却很少对对玄理本身进行研究。二是当时的玄学大师如郭象、王衍、乐广都不擅长诗赋创作。三是西晋前期经学势力颇盛,朝廷提倡重礼兴儒,对于尚玄之风有抑止作用。葛晓音:《山水方滋,庄老未退——从玄言诗的兴衰看玄风与山水诗的关系》,《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51页。卢盛江先生认为,玄学这种严肃精密的理论在完善过程中,“注(本文案:向郭《庄子注》)、论(案:裴頠等的玄论)、口头谈玄(案:清谈)可能是三种比较合适的方式,而以诗的形式谈玄显得不太合适。”卢盛江:《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53页。
    ③ 《晋书·乐广传》载,“(乐)广与(王)衍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以王、乐为首焉”。
    ①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疏·论说第十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01页。
    ②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0页。
    ③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9—82页。
    ④ 《晋书》卷四三,《王戎传附王衍传》
    ①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赏誉第八》第107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78页。
    ②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93页。
    ③ 郑毓瑜:《观看与存有——论六朝由人伦品鉴至于山水诗的寓目美学观》,逢甲大学中文系所编《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第242页。
    ① (日本)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邵毅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页。
    ② 陆机:《文赋(并序)》,[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中)》,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25页。
    ③ 玄言诗悟理的方式或入手直接悟理,或从一定感性形象山水和日常物类入题。从玄言诗内容来看张亚新分为三类:一类是纯粹谈理的作品;一类是有一定的感性显现,主要是玄言与山水景物杂糅的作品;一类是较纯粹的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见张亚新:《汉魏六朝诗:走向顶峰之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0—221页。本文认为,在第三类中,既然“较纯粹的描写山水景物”将其归入山水诗似乎更具言说的理论空间。在上述分类中,虽有作品内容的显在形态有不及山水,但创作主体的现实氛围或心灵境遇大多徜徉于山水之间。
    ④ (新加坡) 萧驰:《大乘佛教之受容与晋宋山水诗学》,《中华文史论丛》第7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①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见[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一,第二则,舒芜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39—140页。
    ② (日本)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邵毅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页。
    ③ 《论语·雍也》
    ④ 张节末:《比兴、物感与刹那直观——先秦至唐诗思方式的演变》,《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① (日本)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邵毅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13页。
    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朱光潜译,《朱光潜全集》第二十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27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译文是:“整体,当它(案:即思维)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4页。
    ① 挚虞:《文章流别论》,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91页。
    ② 左思:《三都赋序》,[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中)》,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76页。左思最早指出了赋藻饰虚夸的病因,试图以创作实践力身体力行纠之,创作了一时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以实矫虚,却同样病入膏肓,因为《三都赋》同样是缺乏真实情感体验的堆垛铺陈。
    ③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光明日报》,2001年10月16日。
    ④ 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037页。
    ①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任诞二十三》第46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59页。
    ② 庾阐:《观石鼓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73页。
    ① 孙绰《秋日诗》的全诗为:“萧瑟仲秋月,飚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後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901—902页。
    ② 左思:《招隐诗二首(其一)》,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734页。
    ③ 孙绰:《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902页。
    ① 《老子》二十五章。
    ② 《老子》二十五章。
    ③ 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61页。
    ①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05页。
    ② 宗白华称晋人这种人格是“人格的唯美主义”,它培养了像兰亭禊集一类社交活动中的玄理辩论和人物品藻。见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76页。钱志熙认为“建立名教自然合一的人格模式,是东晋玄学的主要任务”;“东晋文学的基本主题就是塑造名教自然合一的形象”。见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62页;第371页。
    ③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中)》,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38页。
    ① 孙绰:《游天台山赋(并序)》,[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中)》,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34页。
    ②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言语第二》第61则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20—121页。
    ① 孙统:《兰亭诗二首(其一)》,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907页。
    ② 孙嗣:《兰亭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908页。
    ③ 郭象:《<庄子·齐物论>注》,[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上)》,中华书局,1961年,第75页。
    ① 杜笃《京师上巳篇》之“逯案”,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165页。
    ① 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上)》,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57页。
    ② 王肃之:《兰亭诗二首》,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913页。
    ① 王夫之:《庾阐<观石鼓诗>评》,王夫之评选,张国星点校《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197页。
    ② 庾阐《登楚山诗》有“寓目临浚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74页。
    ③ 玄言诗不是另起炉灶的新体诗,而是鸠占鹊巢地附于传统各体上的赘疣。故此六朝的诗体分类根本无玄言一目,萧统《文选》亦无玄言诗。见赵昌平:《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此处在庾阐的玄言诗前加上“游览式”,即表明此诗类真实的历史身份,即游览诗。但由于玄言浸染使其获得双重身份。
    ① 《庄子·齐物论》有:“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又“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齐物论第二》,中华书局,1961年,第66、79页。
    ② 据《世说新语·企羡第十六》载王羲之自己曾以《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和石崇的《金谷诗序》比高下:“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见[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企羡第十六》第3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30页。
    ③ 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9—50页。
    ① 这组诗逯钦立辑校的标题是《兰亭诗二首》,实际共有一首四言诗、五首五言诗,共计六首。这组诗后有“逯案”可供说明:“《戏鸿堂帖》所载五章之末各夹注其一其二等字”,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96页。
    ② 王羲之:《兰亭诗二首》,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95页。
    ① 此处的分析是以对庾阐和王羲之二家玄言诗文本的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当然从作家创作论的角度,还可能将这种区别归结为二人的创作个性和创作方法的区别;从影响论的角度,可深究二者对于佛教的不同受容态度。
    ② 王羲之《答许询诗》全诗内容为:“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松。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96页。
    ③ 王羲之:《临河叙》,[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上)》,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58页。又见,[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企羡第十六》第3则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30页。
    ① 庾友:《兰亭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908页。
    ① 孙绰:《答许询式诗(九章)》其八,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900页。
    ②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古籍出版社,1955年,第4页。
    ①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疏·镕裁第三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56页。
    ② 庾友:《兰亭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908页。
    ③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1086页。
    ④ 郗超:《答傅郎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87页。
    ⑤ 王羲之:《兰亭诗二首》,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95页。
    ⑥ 许询:《农里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94页。
    ⑦ 孙绰:《答许询诗九章》其八,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900页。
    ⑧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容止第十四》第24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16页。
    ① (德)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68页。
    ② 宗炳(375—443年)是刘宋时期的主神(灵魂)不灭的佛教徒兼画家,为学老庄与佛兼宗。所谓“若老子、庄周之道,松、乔、列、真之术,信可以洗心养生,而亦皆无取于六经。”见宗炳:《明佛论》,[清]严可均辑,宛育新审订《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93页。《画山水序》尽管出现了“色”字,可是论到山水“质有(而趣灵)”、“以形媚道”、“写”和“貌”的方法是“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似乎仍然是以山水体玄里的玄学路子。参张节末:《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8—69页。
    ① 庾阐:《游仙诗十首》其六,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75页。
    ② 庾阐:《游仙诗十首》其七,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75页。
    ③ 钟嵘:《诗品·下》,[清]严可均辑,冯瑞生审订《全梁文(下)》,商务印书馆 1999年,第606页。
    ④ 钟嵘《诗品·序》,[清]严可均辑,冯瑞生审订《全梁文(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99页。
    ⑤ 钟嵘:《诗品·序》,[清]严可均辑,冯瑞生审订《全梁文(下)》,商务印书馆 1999年,第599页。
    ① 王羲之:《答许询诗》,全诗的完整内容为:“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松。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896页。
    ②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第四卷,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45—170页。
    ① (德)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7—76页。
    ②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73页。
    ③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疏·时序第四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79页。
    ① 王蕴之:《兰亭诗二首》,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915页。
    ① 赵昌平认为,山水诗一词晚至中唐自居易(772—846)《读谢灵运诗》中方初见。白氏全诗为:“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全唐诗》卷430)见赵昌平:《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赵昌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04、309页。
    ① 《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32页。
    ① 英国学者菲特(Chris Fitter)以远离人寰的开阔之景(prospect)和周边之景(peritopos)区分西方中世纪前不同的自然观。Chris Fitter,Poetry,Space,Landscape:Toward A New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p.31-35.转引自萧驰:《诗境与佛法》,中华书局,2005年,第18页。
    ② 郑毓瑜认为:“就主题而言,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正是诗人对于‘空间’与对于‘时间’这双方的关注,呈现消长盛衰的关键与分野的定点。”见郑毓瑜:《观看与存有——试论六朝由人伦品鉴至于山水诗的寓目美学观》,《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文集》,台湾逢甲大学中文系所编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第257页。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也持相同观点:“应该说是空间形构在灵运之前,一直不及时间的推移,来得令人惊心动魄,悲慨系之。”见(日)吉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古诗十九首的主题》,郑清茂译,(台湾)《中外文学》第六卷第四、五期。
    ① (荷兰)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李四龙、裴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2页。
    ② 孙绰:《游天台山赋(并序)》,[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中)》,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35页。
    ① 饶宗颐:《文心与阿毗坛心》,《文辙》上册,(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第376页。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研究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两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2、陈洪:《玄学的诗化与诗的玄学化——关于玄言诗的发展、特征和价值的再认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8期。
    3、(日)冈大路著,常瀛生译:《中国宫苑园林史考》,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4、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上中下三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
    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7、(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8、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9、(日)吉川幸次郎著,郑清茂译:《推移的悲哀——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台湾)《中外文学》第六卷第四、五期。
    10、(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德)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2、[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李红霞:《从招隐诗的衰歇看晋宋诗歌的历史走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3年第6期。
    14:李亮:《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中华书局,2004年版。
    15、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版。
    16、刘师培著,程千帆等导读:《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7、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8、[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9、卢盛江:《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0、逯钦立辑校:《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下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21、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3、(法)米·杜夫海纳著,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24、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齐鲁书社,1987年版。
    25、(美)H.帕克著,张今译:《美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29、钱钟书:《谈艺录》修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0、饶宗颐:《文心与阿毗坛心》,《文辙》上册,(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版。
    31、[清]沈德潜:《说诗晬语》,《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3、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清]王夫之著,舒芜点校:《薑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35、[清]王夫之评选,张国星点校:《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36、(联邦德国)W·顾彬著,韩树德译:《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7、(新加坡)王力坚:《山水以形媚道——论东晋诗中的山水描写》,《学术交流》,1996第3期。
    38、王利锁:《试论阮籍咏怀诗的游仙描写与建安游仙诗模式风格的差异》,《中州学刊》,1999年第1期。
    39、王玫:《试论晋宋山水诗形成的两点内在规定性》,《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40、[清]王士禛著,张宗柟纂集,戴鸿森点校:《带经堂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41、王瑶:《中国中古文学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2、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3、王元骧:《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王钟陵:《玄言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45、王钟陵:《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6、(新加坡)萧驰:《大乘佛教之受容与晋宋山水诗学》,《中华文史论丛》第7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7、萧驰:《诗境与佛法》,中华书局,2005年版。
    48、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9、[梁]萧统编,海容、秦克标校:《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0、(日本)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译:《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和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1、(荷兰)许理和,李四龙、裴勇译:《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5、严可均辑:《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6、严可均辑:《全后汉文》上下两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7、严可均辑:《全三国文》上下两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8、严可均辑:《全晋文》上中下三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9、严可均辑:《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0、严可均辑:《全齐文·全陈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1、严可均辑:《全梁文》上下两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2、严可均辑:《全后魏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3、严可均辑:《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5、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66、(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67、(加拿大)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9、(美)叶维廉:《中国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70、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上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71、(美)宇文所安著,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72、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3、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74、乐黛云、陈珏选编:《北美中国古典文学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5、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6、张海明:《魏晋玄学与游仙诗》,《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
    77、张海明:《玄学本体论与魏晋六朝诗学》,《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78、张节末:《比兴、物感与刹那直观——先秦至唐诗思方式的演变》,《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79、张节末:《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0、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光明日报》,2001年10月16日。
    81、张松如主编,钟优民撰稿:《中国诗歌史(魏晋南北朝)》,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2、张亚新:《汉魏六朝诗:走向顶峰之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3、赵昌平:《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84、赵昌平:《赵昌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5、[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
    86、(台湾)郑毓瑜:《观看与存有——试论六朝由人伦品鉴至于山水诗的寓目美学观》,逢甲大学中文系所编《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
    87、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88、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9、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0、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第二十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1.[宋]朱熹撰,蒋立甫校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2、朱自清:《诗言志辩》,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
    9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