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云]滑坡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力求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尤其是网络社会带来的变革的时代洪流中,寻找政府治理、公众参与和社会发展的秩序和路径,从而对未来政府改革及民主政治发展方向有所借鉴和推动。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涉及到广大民众利益的重大改革举措,大都是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推行来实现的,公众政治参与的机制和渠道比较有限。随着我国步入转型时期,利益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权利意识被不断唤醒和强化,公众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样,引发了整个社会广泛的利益调整和冲突,对利益的追求和权利的保护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在自身转型中如何及时地满足公众的诉求就显得越来越紧迫。因此,不断改革和完善政治参与,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网络是由人类在20世纪创造并将勃兴于21世纪的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晶,是信息传播领域中的数字化革命。目前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正在急速走进数字化时代。网络的出现,使得公民的政治参与变得更加自由、直接、便利和强大。作为高新科技的成果,网络将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完美结合,一旦被纳入公民参与的支持系统,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从网络政治参与的表象来看,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过程是一种全新的公民参与方式,一些重大事件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为党和政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听取民意的平台。
     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质来看,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体制外的政治参与,是民众评价活动,是网民对党和政府及其官员作为的评价和干涉。这种体制外的参与之所以有威力,就是它是一种民众评价活动,具有民众评价活动权威性发生作用的“强制力量”机制。网络上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当一种网络评价活动的具体形式在进行的时候,这种无孔不入的氛围,使所指向的对象无可躲藏和逃逸,使党和政府等“权威评价部门”感觉一定要通过党纪国法的“强制力量”来维持现有的秩序安排,强大压力迫使领导部门或司法机关开展深入调查相关事件,惩罚处事不当的当事人和责任主体,最终给责任者以相应的“罪与罚”,给难以自圆其说的制度设计以应有的“改与废”。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一些问题。目前,网络参与面临着信息客观性问题、参与公平性问题及参与规范性问题等,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处于一种“众声喧哗”的状况,甚至有些失序的现象。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规范,引导网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笔者认为进行网络环境下公众政治参与研究,对刚刚跨入21世纪的中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十分深刻的长远意义。因此,把《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这一选题作为毕业论文的课题,加以研究。
     但是笔者也深知这个领域研究的困难。因为写网络方面的论文,有点像用弓箭去射高速飞行的子弹,正当你敲打键盘时,网络政治参与又获得新的突破。
Based on the social change, especially severe social network era of the arrival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o as to order and path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for social great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volving the public interests of the major reform initiatives, mostly by the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the top-down,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nd channel is limited. Along with our country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benefits,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awakens and strengthen constantly, the public interest demand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more and more diverse, cause the whole social broad interests conflict of interests, adjustment and the pursuit of the rights and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impetus. The government in its transformation in how to meet the people in the appeal appears more and more urgent. Therefore, the reform and improve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ot only necessary, but is imperative.
     Network is created by mankind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e currently the fifth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s a history of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s rapidly into digital era,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network, the mechanism is being paved channel, some significant events formed influential network media, for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of public opinion. As a new thing, and the network with deviation, often also participate even become "network mob". This is the tendency to our vigilance.
     Actually,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network evaluation activity this Angle, more easily grasp the essence that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s in government, is the evaluation. This system in the outside, it is powerful, a public evaluation activity, with public evaluation activity authority acting "conscience" mechanism and "mandatory power" mechanism. And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activities of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activity is, by its body is certain groups, authority is the highest, certain groups do for "social general conclusion acknowledged", in order to reflect social evaluation, this is the authority of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activity. Due to the object of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activity and social groups are always linked together with the community, which most people benefit together, then become public interest: Conversely,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object of attention from authority. If the government authority in the evaluation of equivalent decision-making, execution, etc, the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the government decision will affect the behavior of concern and reasoning.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rough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etc, but these channels to achieve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s sometimes just represent, and not all the people "to" to participating politics. At that time, network and Internet, make the general public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reate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public.
     The author thinks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peopl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the 21st century China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very deep long.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graduation thesis topic as a subject, the research.
     But the author also know that this research field. Because of the network, a bit like to shoot with bows and arrows flying bullets, as you knock the keyboard, the network and the new breakthrough.
引文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8-29页。
    1博朗宁:《未来的社会:信息新世界展望》,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149页。
    2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何道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57页。
    1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2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00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56页。
    1王沪宁:《政治的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自序。
    2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47-148页。
    3李萍主编:《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13页。
    1董彦斌:《慎言“群众”》,《中国法律》杂志,2009年第3期。
    2陈才俊:《论语全集》,海潮出版社,2010年版,第五章。
    1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3页。
    2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3页。
    3王维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23页。
    4王磊:《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与问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3期。
    5王邦佐:《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9页。
    1章舜钦:和谐社会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法治保障,《学术探索》,2008年2期。
    2孔凡宏:论公民对公共行政的参与:价值、形式与保障,《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3期。
    1胡蓉:哲学视野下的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年第1期。
    2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340页。
    3王邦佐:《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3页。
    1高惠诛:《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92页。
    2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华东师大2000年博士论文。
    3王邦佐:《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60页。
    4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版,22页。
    1陶文昭:《西方国家的民主参与和民主行政》,《学习时报》,第210期。
    1王溥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8页。
    1托马斯:《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慧敏:《栗智:领导干部不要做制造矛盾的事情》,人民日报,2007年1月23日。
    3李勇军: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公民参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1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227页。
    1王沪宁:《政治的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6页。
    2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9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6页。
    2魏星河:《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43页。
    1唐亚林:网络政治空间与网络政治参与,《文汇报》,2008年1月11日。
    1《南风窗》:解析网民介入公共事务发展前景,2009年10月27日。
    2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互联网白皮书》,2010年3月13日,新华网。
    1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互联网白皮书》,2010年3月13日,新华网。
    2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互联网白皮书》,2010年3月13日,新华网。
    3祝华新: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08年3月13日,人民网。
    1马利:对互联网与执政党建设的思考,人民网,2010年10月8日。
    2蔡文之:《网络:21世纪的权利和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110页。
    1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09页。
    2杨堃:《民族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4月,55页。
    3中国反腐倡廉网:夏商周时代的监察制度,2007年5月15日。
    4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9页。
    1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88页。
    2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90页。
    3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互联网白皮书》,2010年3月13日,新华网。
    1李培林等:2010年《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255页。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331-332页。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332页。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332页。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332页。
    1人民网:网络舆论----政府信任危机的“催化剂”“灭火器”,2009年4月15日。
    2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博士论文,102页。
    1《瞭望东方周刊》杂志,2009年9月。
    1网络舆论波研究,人民网,2010年3月30日。
    2霍华德·瑞恩高德:《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89页。
    1《嘹望》: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2009年6月1日。
    1《社区》:社区网络空间的治理,2009年第9期。
    1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30页。
    2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出馆,2002年版,134页。
    3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党政论坛》,2007年5月。
    4孟华:《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行政决策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3月。
    5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61页。
    6梁彩香:《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四川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9月。
    1郭旭:《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研究》,《学理论》,2008年8月。
    1焦玉玲:论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与公民政治参与,《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1月。
    2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数据统计的结果。
    1《南风窗》:解析网民介入公共事务发展前景,2009年10月。
    2《南风窗》:解析网民介入公共事务发展前景,2009年10月。
    1李维益:网络政治传播转向的动因和影响分析,《今传媒》,2009年10月。
    2《南风窗》:解析网民介入公共事务发展前景,2009年10月。
    1《光明日报》:《2009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2010年3月22日。
    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134页。
    1法治政府建设与公民社会培育,《政法论坛》,2008年第10期。
    1凯斯·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48页。
    1郑萍等:网络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影响作用探析, 《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薛广洲:《权威特性和功能的哲学论证》,《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3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三联书店,1995年版,100页。
    1新华社:孙志刚案反思:“收容站”应当成为“救济站”,2003年6月12日。
    1《南方都市报》:以国家名义捍卫文明底线,2007年6月17日。
    2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332页。
    1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276页。
    1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84年版,12页。
    1 Geoffry Taubmanl A Not2So World Wide Web:The Internet, China and the Challenges to Non2democratic Rul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1998, P255。
    2《北京晚报》:空前网战威胁中国,2009年6月2日。
    1 Solop Digital Democracy Comes of Age:Internet Voting and the 2000 Arizona Democratic Primary Election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2tics,2001, P289-293。
    2 C1 SlWhitel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e In2ternet:Prospect for Civic Deliberation in theInformation Age [J]1 Social Studies,1997, P23-28。
    1 Norris:pippa:virtual Democracy,Press/Politics,Vol.3,No2,p1-4-,1999.
    1卡斯特:《网络社会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陈新汉:《权威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97页。
    2陈新汉:《社会谣言的社会评价思考》,《求索》1996年第2期。
    1陈新汉:《社会谣言的社会评价思考》,《求索》1996年第2期。
    2秦中飞是重庆彭水县教委的办事科员,在茶余饭后用手机编发了一首有关时事的打油诗。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条让自己小有得意的短信竟招来牢狱之灾——彭水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把他送进看守所关押了一个月,《南方都市报》2007年10月19日。山西省稷山县3名科级干部将反映该县县委书记的相关材料整理成文后,邮寄给当地37个部门的负责人,当地公安机关查明写信人身份后,稷山县检察院以诽谤罪对写信人提起公诉,《现代快报》,2007年5月18日。
    3陕西志丹县数人因一条短信被处分,其中4名科级干部被免职。据称,该短信有辱骂政府机关领导干部的内容。2006年,河南孟州的6位农民举报一村办酒厂厂长的经济问题,他们印发了小册子《正义的呼唤》, 批评孟州市副市长等几名官员。法院一审判决6人犯诽谤罪,入狱半年,期间曾两次游街,第二次庭审结束后,籍东平等6人终能取保候审。虎爪画押说公正羊群编号待宰割,http://blog.sina.com.cn/xiulang。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第41条。
    2《钱江晚报》:最高检:诽谤案批捕前须报上级检察院审批,2010年8月8日。
    1中央宣布免除张文康、孟学农的职务,2003年4月21日,新华网。
    2张雷: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东北大学政治学网,2007年8月15日。
    1瓮安事件:刑事案件如何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7月9日。
    2《瞭望》:中国网络舆论问题多多,仍期待理性与深入,2004年2月14日。
    1杜骏飞:政府危机传播与舆论引导,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6月19日
    1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传播学刊》,1980年第3期。
    2桑斯坦:《网络共和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7页。
    1刘玢、蒋丽红:虚拟社区中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新浪网:网友质疑福州团市委副书记雷连鸣母亲为福建南平市委书记雷春美,2010年4月1日。
    1 《嘹望东方周刊》:当人肉搜索成为政治利器,2009年9月14日。
    1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2010年3月13日,新华网。
    2托夫勒:《临近21世纪的知识、财富和暴力》,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271页。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274页。
    2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80页。
    3李永刚:互连网与民主的前景,《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78年1月13日。
    1章舜钦:和谐社会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法治保障,《学术探索》,2008年第2期。
    1新华网:西方国家网络监管毫不手软,2010年7月23日。
    2张健敏:网络时代执政党如何掌握网络媒体的话语主导权,《无锡职业学院报》,2009年第1期。
    1张鸷远:论当前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暴露的问题及其对策,《理论前沿》2009年12期。
    1沈远新: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政治保存》,《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人民网:网络问政如何走得更远,2010年8月24日。
    1网络发言人出山,网络评论员退隐?南方周末,2009年10月23日。
    2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互联网白皮书,2010年3月,新华网。
    3 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互联网白皮书,2010年3月,新华网。
    1展江:电子政务走向法制化,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5月1日。
    1杨小明:网络化背景下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透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杨小明:网络化背景下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透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解放日报》:“咆哮哥”酒后吐真言,2010年6月28日。
    1人民网:关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几点思考,2008年7月30日。
    2姜晓萍:服务型政府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李普曼:《舆情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02页。
    2王来华:舆情的定义,《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人民网:从情报泄密看互联网信息监管,2010年8月19日。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3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72页。
    4陈新汉:《评价论导论》,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出版社,1995年版,49页。
    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239页。
    1赵启正: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民众有足够高判断力,《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第3期。
    2唐亚林:网络政治空间和政治参与,《文汇报》,2009年3月17日。
    1中青网:毛泽东黄炎培论天下,跳出兴亡周期唯靠“民主”,2005年8月19日。
    2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3月。
    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420页。
    2注:Twitter是最近又—人气火爆的网络社区,追随者甚众,反对者却通过twitter突破了政府的信息封锁,向外界传递信息,并与其他反对者进行交流。
    1摩尔多瓦:欧罗巴孤儿的宿命,《南风窗》,2009年4月28日。
    2马利:对互联网与执政党建设的思考,人民网,2010年10月8日。
    1胡锦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0页。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1页。
    3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2008年6月20日。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8-29页。
    1《第一财经日报》:南京要求117位党委发言人手机24小时开机,2010年1月5日。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52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39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浦东年鉴》:2008年信访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789页。
    12008年浦东新区社会调查报告,第1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13(上)19、20、21、23、25、27、40、42、46(上)、46(下)卷),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陈新汉:《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7.陈新汉:《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8.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陈新汉:《权威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高惠诛:《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1.顾伟康:《信仰控幽》,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2.金太军等:《网络与政府管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4.蔡文之:《网络:21世纪的权力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袁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徐家良:《政府评价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赵志立:《网络传播理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麻宝斌:《政府危机管理理论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祝华新等:《中国互联网舆情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0.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1.胡薇薇:《论现代人的政治冷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2.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26.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刘文海:《技术的政治价值》,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8.胡健、文军:《网络与国家安全》,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李培林等:2010年《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0.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1.张锐昕:《政府上网与行政管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32.苏新宁等:《电子政务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3.徐晓林等:《电子政务导论》,武汉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刘文富:《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谢泽明:《网络社会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6.罗元铮、焦宝文:《电子政府导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7.陶文昭:《电子政府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8.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9.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2.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3.王惠岩:《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6.何云怀:《良心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7.许榕生:《网络媒体》,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版。
    48.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9.姜奇平、王俊秀:《知识家风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版。
    50.刘民慧:《知识的进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51.王秀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2.刘洪林:《思想政治工作学原理》,团结出版社,1990年版。
    53.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4.邹学荣:《思想政治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5.何干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6.张蔚萍:《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57.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年出版。
    58.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59.王德全:《世纪之赌》,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60.阂大洪:《传播科技纵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1.陆群:《寻找网上中国》,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
    62.乔岗:《网络化生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版。
    63.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3.[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64.[英]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65.[美]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66.[美]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67.[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年版。
    6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6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70.[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71.[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73.[美]托夫勒等:《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74.[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75.[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76.[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7.[美]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78.[德]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79.[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0.[美]费迪南·滕尼斯:《社区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1.[美]桑斯坦:《信息乌托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2.[美]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84.[德]格拉斯.霍姆斯著:《电子政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85.[德]葛洛蒂:《数字化世界》,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86.[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7.[德]阿里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8.[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9.[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90.杜治州:《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互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91.[德]阿尔文·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的知识、财富与暴力》,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92.[德]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93.[美]约翰·哈格尔三世,阿瑟·阿姆斯特朗.网络利益——通过虚拟社会扩大市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94.[美]理查德·A.巴特尔:《译设计虚拟世界》,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年版。
    95.[美]戴维·麦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1.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2.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和自我意识的自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3.陈新汉:《论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实现形式》,《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1月。
    4.陈新汉:《民众评价活动中的悖论及解决的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月。
    5.陈新汉:《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悖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月。
    6.陈新汉:《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6月。
    7.陈新汉:《论权威评价活动中的腐败》,《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12月。
    8.蒋笃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其实现途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
    9.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5月。
    10.陈新汉:《论自由中的自愿自觉和知意情的全面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2月。
    11.李太森、赵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学习论坛》,2000年第12期。
    12.陈新汉:《论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机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3.陈新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统一》,《求索》,1991年第5期。
    14.顾海根:《道德内化的心理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99年第2期。
    15.张梅:《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
    16.刘亦工:《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7.陶文昭:《西方国家的民主参与和民主行政》,《学习时报》第210期。
    18.宁健:《当代中国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7期。
    19.曹力佳:《论因特网的负效应及其社会控制》,《理论导刊》,2002年第7期。
    20.汪旭寅:《电子政府对民众政治参与的影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21.张树梅:《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图书馆学刊》,2001年第4期。
    22.刘仁圣:《网络传播的负面性及其应对策略》,《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3.刘玉:《扩大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初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4.李华:《政治参与:民主的重要标志》,《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5.宋杉歧:《民众政治参与》,《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26.苏振芳:《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27.李永刚:《互联网与民主的前景》,《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28.徐美珠:《网络时代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障碍及消解》,《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29.吴定伟:《网络参政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广西商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
    30.李斌:《论网络政治中的政治主体》,《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1.李斌:《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政治学》,2006 年第9期。
    32.昝玉林:《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探析》,《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第10期。
    33.周淑真:《论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治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4.田作高:《国外网络政治研究现状》,《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35.刘晓苏:《互联网视野下的政治参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6.曹会超:《网络政治参与的新特点及功能研究》,《华商》,2008年第2期。
    37.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求实》,2007年第12期。
    38.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2004年复旦博士论文选。
    39.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理论前沿》,2004年第5期。
    40.邓聿文:《中国“网络问政”能否带来政府善治》,《新华文摘》,2009年第12期。
    41.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党政论坛》,2007年5月。
    42.孟华:《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行政决策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3月。
    43.梁彩香:《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四川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第9期。
    44.郭旭:在《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研究》,《学理论》,2008年第8期。
    45.王旭:《互联网是否能够表达民意》,《嘹望》,2009年第3期。
    46.李平声:《关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几点思考》,《机关党建》,2008年第7期。
    47.高建生:《体制转型中的民意表达及其约束机制》,《党政论坛》,2009年第11期。
    48.李辉:《网络虚拟交往中的自我认同危机》,《社会科学》,2004年第6 期。
    49.赵亚辉:《最新互联网发展报告美丽数字的背后》,《传媒》,2004年第2期。
    50.杜洁:《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51.张志刚:《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的若干对策》,《教育探索》,2002年第2期。
    52.李勇:《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初探》,《中共青岛市委党校》,2004年第1期。
    53.李艳红:《论网络道德教育》,《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54.陶建钟:《论网络发展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55.刘冰:《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6.刘文:《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问题及对策》,《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57.韩承鹏:《信息时代的政治参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58.周光辉:《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59.王颖:《电子政府:政府改革的新取向》,《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9期。
    60.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61.周平:《论政治参与》,《云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
    62.邓丽兰:《20世纪美、中两国“专家政治”的缘起与演变》,《史学月刊》,2002年第7期。
    63.张艳红:《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中国信息导报》,2002年第5期。
    64.李斌:《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理论导刊》,2004年第6期。
    65.胡禀:《BBS带给我们的思索》,《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8期。
    66.吴卓强:《BBS论坛与法律控制》,《求索》,2000年第3期。
    67.白淑英:《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性》,《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68.吉永生:《政府上网是政务公开的新形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69.祁玲娣:《试论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0.伍颐园:《政治参与的理论、行为模式及其有效性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71.侯耀东:《民主与政治参与》,《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73.朱庆:《试论网络传播的信息政治学意义》,《唯实》,2001年第10期。
    74.柳伍氏:《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五大特征学术探索》,2004年第9期。
    75.宋迎法,李翔:《如何网络政治参与》,《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76.毛寿龙:《网络政治带来什么》,《人民论坛》,2007年第14期。
    77.冯照光:《网络政治给政府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黄河科技人学学报》,2002年6月。
    78.张雷:《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政治学研究》,2007年2期。
    79.曹星星:《网络政治——现代政治的新形式》,《财经界(下旬刊)》,2007年第3期。
    80.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1.王旭宽:《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政治参与》,《求索》,2005年第9期。
    82.阎海:《建设我国经济信息网络的对策》,《科技与经济》,1998年第5 期。
    83.谢桂山:《网络化的道德意蕴》,《伦理学》,2000年第8期。
    84.朱联平:《转型时期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执政党利益表达功能的发挥》,《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85.董彦斌:《慎言“群众”》,《中国法律》杂志,2009年第3期。
    86.陈新汉、罗诗钿:《互联网时代的民众评价活动及其价值》,《香港研究》2008年第7期。
    87.祝华新等主编:《中国互联网舆情报告》,《今传媒》,2008年第2期。
    88.张健敏:《网络时代执政党如何掌握网络媒体的话语主导权》,《无锡职业学院报》,2009年第1期。
    89.焦玉玲:《论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与公民政治参与》,《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1月。
    90.李维益:《网络政治传播转向的动因和影响分析》,《今传媒》,2009年10月。
    91.薛广洲:《权威特性和功能的哲学论证》,《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92.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传播学刊》,1980年第3期。
    93.张鸷远:《论当前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暴露的问题及其对策》,《理论前沿》,2009年12期。
    94.姜晓萍:《服务型政府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
    95.杨小明:《网络化背景下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透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96.赵启正:《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民众有足够高判断力》,《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第3期。
    97.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98.唐永兴:《美国网络业前景看好》,《人民论坛》,2000年7月。
    99.周勇、邓新民:《建设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探索》1999年第 3期。
    100.韦吉锋:《试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第5期
    101.冯沈萍:《在网上唱想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第4期。
    102.杨慧林:《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
    103.翟卫星:《网络德育:世纪之交的德育新课题》,《教育评论》,1999第3期。
    104.匡文波:《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法学与实践》,1996年第4期。
    105.魏世中:《网络环境下德育面临的新课题》,《人民教育》,1998第9期。
    106.严耕:《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网络道德建设初探》,《马克思主义现实》,1997第6期。
    107.匡乐成、苏雄峰:《网络时代青年工作的课题与思考》,《中国青年研究》,1999第8期。
    108.张文杰、姜素兰:《网络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第9期。
    109.王大鹏:《网络空间、网络文化: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课题》,《精神文明建设》,2000年第10期。
    110. David K. Hart The Virtuous Citizen, the Honorable BureaucratVol.44(March 1984). P. P.114。
    111. Christine Bellamy and John A. Taylor:Governing in theInformationAge, Open univevsity Press, Buckingham Prn-ladelphia, 1998.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