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及政策支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产权制度安排是经济制度设计和变革的核心问题。产权明确界定和有效运行能极大地提高金融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进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西方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产权关系,而国家直接控制之下的单一银行体制是我国现行银行业改革面对的初始体制结构,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垄断的单一金融产权形式,这种产权安排下的所有者虚化、产权边界不清晰、资产权责不明是导致银行业诸多矛盾的根源。历经几阶段银行改革,并无触动到产权层面,国有商业银行仍在低效率状态下缓步前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搁置的成本在不断加大,风险也在不断累积。面对国际国内激烈的金融业竞争局面,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再不能游移不定。
     本文在产权制度的分析框架下,总结国外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一般性规律;重点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产权改革中的重点因素,并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方案设计,最后提出保障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顺利实施的支持政策。
     本文以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为研究主题,其主要目的在于从产权制度方面解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进程,从而能比较准确深入地为国有银行改革寻找更有说服力的角度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本文不是一般的考察产权的理论范畴,而是以理论为基础,分析现实中国有商业银行现行产权安排导致的矛盾,进一步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思路与设计模式,从而为国有商业银行具体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共分为六章,现分述如下。
     第一章 导论。本章对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分别进行阐述,提出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对可能创新之处做了说明。
     第二章 国外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演变的比较研究。国外发达的银行业经历了从自然人产权制度到现代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本章重点分析这一演进过程,并就国外国有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得出经验和一般性规律。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对比参照。并简要分析了中外银行业效率差异背后的制度性原因。
     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实证分析。本章介绍了我国银行业历经四个阶段的改革,到目前,无论是国有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还或是体制外新的金融产权形式的引入,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国有银行固有的弊端,无法克服金融运行的深层次矛盾。本章进一步分析了银行业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因素:国家的行为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表现。通过分析,说明现行国有金融产权安排是矛盾的根源,国有金融体制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以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思考。这是本文做的一个尝试,试用非对称信
    
    息论(Asy~etrio information)与博弈论(Game theory)的原理解释我国国有商业银
    行改革中的问题。并具体思考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目的与思路。
     第五章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方案。本章给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
    设计方案。
     (l)不良债权的处理。①进一步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划转,并对不良资产的处
    理方式重新考虑。②采用基金方式化解。③政府注资与银行改制并举。
     (2)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模式选择。
     (3)股权与股份构成方案
     (4)银行公司法人治理。
     第六章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支持政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是
    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外部政策支持是保证改革成功运作,达到预期目的的一项
    重要工作。它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改革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培养银行领域内竞争机制;改革银行业税制;加强银行业的监管;建立与完善适应开
    放性金融业的法律法规。
     本文创新之处:
     (l)将非对称信息论和博弈论的经济原理用于探索我国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改
    革,针对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政府与社会公众以及银行作为筹资人与投资者在国有
    银行产权改革中的关系,具体分析各个博弈主体的行为,以此为基础,从而在国有商
    业银行产权改革实际安排中做出对策反应。
     (2)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设计方案中,提出针对四大国有银行特色,独立
    设计产权改革模式。
Arrangement of the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is the core of economic institut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variance theoretical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banks and China's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problems and conflicts accumulated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appear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obvious in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Distorted property rights has become the main constraint of China's bank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basic way is the rearrang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and then found incentive compatible system and appropriate government cooperative structur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parts. They can be listed as for follows:
    1. Introduction. First, the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are presented. Second, the proceeding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applicable research on this field are reviewed. Finally the methods used and some possibly new ideas are presented.
    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banks of the reform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Summarizing the general lessons, provide consultable experience for domestic bank reform.
    3. Analysis on the reform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of china's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hase of reform, we can find the arranged property rights has become the source of contradiction.
    4.Considering China's property rights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particularly. Explanation the question in the reform by the Game Theory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5. The assumption of the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1)Check and ratify assets, strip the non-performing assets.(2)Found finance holding corporation(3)The arrangement of stock controlling right and equality structure in the reform.(4)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6. Researching on a series corresponding policy for China's property rights: (1)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2) The reform of interest determined by marking
    
    
    organization.(3)Develop banking sector's competition mechanism.(4)The reform of the taxation in the baking sector.(5)Strengthen financial supervision.(6)Establish the effective system of the law.
引文
[1] 乔海曙.制度创新:“入世”过渡期内国有银行的战略选择.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9):23~27
    [2] 陈顺殷.“入世”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 刘荣.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金融研究,2002,(8):82~91
    [4] 王小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 范恒森.金融制度学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6] 刘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产权制度解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7] 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 段永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经济学家,2002,(2):57~62
    [9] 美.R.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0] 叶向阳.覃斌.产权理论演进及我国的产权改革实践.经济问题探索,2002,(8):23~26
    [11] 姜波克.李军.产权组织制度的创新:中国银行改革道路的探索与反思.金融与保险,2001,(6):70~72
    [12] 王廷科.现代金融制度与中国金融转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3] 曾康林.“再论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商业银行”.金融研究,1999(9):12~15
    [14] 吴群丽.关于所有制与产权效率的理论分歧及其评述.经济参考资料,2003(23):26~32
    [15]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6] 张杰.中国国有金融体制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7] 樊刚.经济改革与宏观稳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8] 卢鸿.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9] 李德.我国银行业的运行状况和发展前瞻.财经科学,2002,(2):20~26
    [20] 高宇辉.甘煜.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制度思考.财经科学,2002,(1):24~28
    [21] 丁志杰.王秀山.白钦先.金融体系重组中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国际经验.国际金融研究,2002,(4):27~31
    [22] 陈敏强.法国银行业重组的特征、成因及其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1,(11):28~35
    [23] 殷雷.改善产权效率: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财经科学,2002,(3):46~49
    [24] 王琪琼.王璐玲.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银行业的变革.2001,(5):38~41
    [25] 马红霞.严洪波.陈革.美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6] 谢伏瞻.魏加宁.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7] 李萱.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金融研究,2000,(9):53~58
    [28] 许霞.提高国有银行竞争力: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的分析.财经科学,2002,(5):32~35
    [29] 谢平.许美征.楼继伟.中国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30] 王松奇.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1] 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2] 林波.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中机的国家模型与效用函数金融研究.2000,(12):85~89
    [33] 李纪建.金融发展的分化特征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与保险,2001,(2):27~31
    [34] 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5] 钱颖一.黄海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金融的稳定和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5):23~25
    [36] 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7] 王元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金融研究,2001,(1):87~96
    [38] 任建军.国际化: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银行与经济,1999,(6)
    [39] 吴敬琏.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世界经济文汇,2002,(4):3~10
    [40] 戴相龙.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金融形势奇我国的金融政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2)
    [41] 李若谷.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与我们的对策.中国金融,2001,(1)
    [42] 宋新国.论中国银行业加入WTO的发展态势.财经问题研究,2001,(3)
    [43] 侯合心.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研究.金融研究,2001,(4):32~39
    [44] 俞天一.中国金融运行机制转换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45] 潘祖和.“对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2,(5):83~84
    [46] 课题组.加入WTO的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策略.金融研究,2001,(2):115~122
    [47] 焦谨璞.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及其制度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1,(6):41~46
    [48] 王松奇.中国向不良资产宣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9] 周小川.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50] 何仕彬.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51] “2001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综述.不良资产处置国际经验之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1,(12):18-30
    [52] 戴根有.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提纲.金融研究,2001,(9):35~43
    [53] 夏亮.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战略探析.国际金融研究,2001,(5):70~73
    [54] 王智.中银香港上市为国有银行改革助威.经济日报,2002.7.22
    [55] 唐明哲.曾建.美国创业投资发展的产权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1,(2):17~19
    [56] 李天德.刘爱民.金融传染理论与政策去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
    [57] 杜恂成.我国金融入世面临的结构型挑战.上海经济研究,2001,(3):3~10
    [58] 朱正元.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研究.金融研究,2000,(12):97~100
    [59] 孙天琦.仲大伟.我国金融集团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制度竞争的分析.财经科学,2002,(1):13~19
    [60] 方明.陈中晏.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化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1,(11)57~63
    [61] 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2] 宋泓均.朱楚珠.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化治理.金融研究,2003,(2):95~102
    [63] 杨胜刚.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和国际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1,(9):59~63
    [64] 刘晓勇.公司治理与有效银行监管问题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5):27~34
    [65]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组编.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专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6] 庄乾志.借鉴国际经验构建长期激励机制。财经问题研究,2001,(4):3~8
    [67] 洪银兴.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8] 李金泽.国有银行改革与资本市场:现有制度安排的局限性及其克服.农村金融研究,2001,(6):9~13
    
    
    [69] 中国利率体制的形成逻辑、绩效评价与改革方向.财经科学,2002,(1):29-33
    [70] 赵英军.利率自由化—并非自由的选择冲国经济出版社,1999
    [72] 刘勘.人民币利率将走向何方.证券日报.2001.11.23
    [73] 高小红.渐进改革中的利率制度与变迁.硕士论文
    [74] 孙森.刘毅.资本市场发展中国银行业的挑战.国际金融研究,2002,(4):32~36
    [75] 宋清华.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性分析.金融研究,2002,(5):74~80
    [76] 尹龙.发展民营银行几个关键问题的争论.金融研究,2002,(11):87~93
    [77] 陈惠霞.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与发展.上海经济研究,2000,(7)
    [78] 江其务.金融结构调整与民营金融的市场准入.金融早报,2001.2.14
    [79] 郑良芳.微小银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奥秘.金融早报,2001-3.08
    [80] 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8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82] 历以宁.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3] 沈坤荣.汪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银行业开放研究.财贸经济.2001,(1):22~25
    [84] 厉以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四大途径”.中华工商时报,2002.5.28
    [85] 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6] 林志远.中国金融监察与监管体系: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87] 王晓明.银行监管—美国的监管体制、内容及方法.红旗出版社,1999
    [88] 张幼文.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上海金融.2000,(3)
    [89] 陈元.美国银行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90] Lsli Demirguc-kunt, and Harry Huizinga, 1998, "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 abilit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00,Mar 1998
    [91] Luc Laeven,1999,"Risk and Efficiency in East Asian Bank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255,Dec 1999
    [92] World bank, 2001,Finance for Growth: policy choices in a volatile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93] Raymond H. Rupert(ed.), The New Era of Investment Banking, Probus Publishing Company, Chicago,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