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旅游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国时期,在中国内部经济结构变更和西方外来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国内、国际旅游需求的巨大潜力迅速增长,中国近代旅游业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叙述这一时期旅游业的发展概况;介绍各种旅游活动的模式以及著名人物的旅游风貌;评点当时的旅游理论及典型旅游作品;总结中国近代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及局限性;并对民国时期的旅游业与中国社会近代化作了一尝试性的评价。这一时期旅游最显著的特点是,进一步深入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并且直接的和救亡启蒙与近代化的时代主题紧密相连。旅游业作为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中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活动,对21世纪中国的影响至深且远。因此在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日新月异的今天,有必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从旅游文化的视角对民国时期的旅游业进行审视和评价。
     民国时期,出现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深化、近代交通业的发展以及近代旅馆业的更新,从而为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此时中国的发展更加深入地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中国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往更加频繁,因此观念也日益开化,开始更多地走出家乡,踏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大批外国人也纷纷来到中国,为方便其在华的旅游,他们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设立了旅游机构。外资旅游机构的出现就成为中国近代旅游业产生与发展的催化剂。于是,1923年中国旅行社诞生了。
     中国旅行社作为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主体和典型代表,在其建立的26年中经历了开拓创业、发展成熟和调整保持三段不平常的发展经历,逐渐发展成为分支机构遍布国内外的大型旅游机构,并且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业务;在中国旅行社诞生和获得发展的同时,还产生了一批类似的倡导旅游的机构。这一时期,以铁路、公路、航运、民航为主体的近代化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与此相适应,新式旅馆、交通旅馆和公寓则构成了中国近代旅馆业的基础和框架。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民国时期针对旅游资源也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利用与整理工作。
     民国时期国内旅游兴旺,国际旅游扩大。国内旅游主要有观光之旅、宗教之旅、
    
    科考之旅、会议之旅、徒步之旅、救亡之旅等方式,无论是各界名人还是平民百姓,
    都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又分为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前者包括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观光
    之旅、会议之旅、探险之旅、文化之旅以及游学之旅;后者包括西方人在华的观光之
    旅、考察之旅、“考古”之旅、宗教之旅和文化之旅等。
     民国时期旅游活动的繁荣,相应地造就了丰富的旅游理论。这一时期的旅游理论
    因时制宜,一方面仍然继承了儒学自然审美和保守内敛的传统旅游观,一方面又开创
    新风,充实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因此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就有了新变化。民国时
    期旅游活动的繁荣,还使得大批具有时代色彩的游记纷纷涌现,因数量繁多,不能一
    一列举分析,只能择其典型,作简要评析。
     民国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尽管举步维艰,但还是形成以旅行社、交通业、旅馆业为
    主体的行业规模,具有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而且这一时期国际旅游相对繁荣,此
    时的旅游因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重负,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与途
    径。中国传统的旅游风尚便在这种划时代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转型中,获得了移风易俗
    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深刻地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以及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可是建
    立在中国近代畸形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旅游业,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其发展过程中的
    落后性和非常浓厚的殖民地特征。因此中国近代旅游业没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在社
    会经济中得以有计划、有系统的发展。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with the adjustment of intern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and the external influence coming from the western world, the demand for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shot up overnight, Chinese modern tourism thus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d. This paper is to accou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during this period, introduce the pattern of every kind of tourism activity and the tourism features of famous figures, and comment on the tourism theories and typical tourism works at that time. It also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tourism and makes an attempt on commenting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tourism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is period, the most notable characteristic of tourism was that it went deep into every field such as politics, economic and culture. So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back and appraise for the tourism field of the field of the Repu
    blic of China from the visual angle travel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 golden age appear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economy. It speeded up not only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ities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ransport service and the renewal of modern hotels. All these together provided the required material
    
    
    base and wide development space for the emergency of Chinese modern tourism. What's m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had been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at of the whole world then. On one hand, more communications and contacts were going on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the outside world. With their sense becoming more civilized, more Chinese people left their hometown and went abroad. On the other hand,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ers flooded into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o make it convenient for touring in China, they set up the tourism organizations in Shanghai, Beijing, Tianjin and some other places. The emergency of tourism organization founded by foreign capital became the catalyst of the a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tourism. Thus China Travel Service was born in 1923.
    China Travel Service, as the main body and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modern tourism,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large organization with branch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fter experiencing the three periods of initiating, developing and adjusting in twenty-six years since its founding. During the time China Travel Service was born and acquired development, a series of organizations which seemed to advocate tourism came into be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rn transport network whose main body was made up of railways, roads, shipping and civil aviation initially took shape. New hotels, transport hotels and apartments became the base and frame of Chinese modern hotels. Being the base and premise of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s were largely explored, used and arranged during this period.
    
    National tourism thrived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enlarg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national tourism mainly included travel for sightseeing, travel for religion, travel for scientific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ravel for attending the meeting, travel for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and hiking. Everyone took an active part in them, civilians or big bananas in every walk they might be.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was made up of travel leaving the country and travel entering the country. The former included travel for sightseeing, travel for attending the meeting, travel for making exploration, travel for communicating culture and so on of Chinese people going around the world; the latter included travel for sightseeing, travel for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ravel for engaging in archaeological studies, travel for religion and travel for communicating culture of the westerners' visiting China.
    Flourishing tourism activities gave birth to colorful tourism theor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one hand, tourism theories of this period inherited
引文
[1] 德国学者蒙根·罗特给旅游下的定义: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求,或个人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在这个定义中,突出了“人的交往”的意思,故取名为交往性定义。
    [2] 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给旅游下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成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活动,主要是出于休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次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这一定义把各种旅游的目的都综合在一起作了通俗而浅显的说明。
    [3]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的旅游定义:旅游是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这个定义中,强调旅游所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综合性。
    [4]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的旅游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居住,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因为这个定义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所采用,所以习惯称其为“艾斯特定义”。
    [5]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6]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22)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5页。
    [7]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1页。
    [8] 杨桂和:《记中国旅行社》,《文史资料选集》第27卷第8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9] 潘泰封:《早期之中国旅行社》,《文史资料选集》第24卷第7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10]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1页。
    [11]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1页。
    [12]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1页。
    [13] 凡吉:《交通与旅行部之关系》,《旅行杂志》第1卷春季号,第12页。
    
    
    [14] 《中国旅行社之新气象—易名之经过》,《旅行杂志》第1卷夏季号,第2页。
    [15] 《中国旅行社之要讯》,《旅行杂志》第2卷年第1号,首页。
    [16]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1页。
    [17] 张俐俐:《近代中国旅游发展的经济透视》,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18]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4页。
    [19]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5页。
    [20] 潘泰封:《早期之中国旅行社》,《文史资料选集》第24卷第7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21]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5页。
    [22] 潘泰封:《早期之中国旅行社》,《文史资料选集》第24卷第7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23]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99页。
    [24] 潘泰封:《早期之中国旅行社》,《文史资料选集》第24卷第7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
    [25] 《旅行杂志之初期》(下篇),《旅光》第1卷第6期,第15页。
    [26] 《旅行杂志之初期》(下篇),《旅光》第1卷第6期,第15页。
    [27] 赵君豪:《旅行谈荟》,中国旅行社1937年版,第1页。
    [28] 潘泰封:《早期之中国旅行社》,《文史资料选集》第24卷第7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29] 潘泰封:《早期之中国旅行社》,《文史资料选集》第24卷第7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30] 潘泰封:《早期之中国旅行社》,《文史资料选集》第24卷第7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31] 潘泰封:《早期之中国旅行社》,《文史资料选集》第24卷第7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32] 潘泰封:《早期之中国旅行社》,《文史资料选集》第24卷第7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33]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6页。
    
    
    [34] 赵君豪:《岁首献词》,《旅行杂志》第12卷第1号,第1页。
    [35] 赵君豪:《岁首献词》,《旅行杂志》第12卷第1号,第1页。
    [36]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3页。
    [37]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99页。
    [38]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202页。
    [39]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3页。
    [40] 《全国交通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大公报》1937年3月2日。
    [41] 《旅行杂志之初期》(下篇),《旅光》第1卷第6期,第14页。
    [42] 《中国旅行社—十次游览飞行》,《申报》1936年3月30日。
    [43] 王乃天:《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44] 王仁兴:《中国旅馆史话》,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105页。
    [45] 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46] 池泽江:《北京市工商业概况》,北京市社会局1932年版,第614页。
    [47]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204页。
    [48]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204页。
    [49]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204页。
    [50]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204页。
    [51] 《市商会赞同组织中国导游协会》,《申报》1936年3月30日。
    [52] 余贵棠:《中国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52页。
    [53] 《朱总长请开放京畿名胜》,《申报》1914年6月2日。
    [54] 《朱总长请开放京畿名胜》,《申报》1914年6月2日。
    [55] 《国庆前一日之都门筹备观》,《申报》1914年10月13日。
    [56] 《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工作纲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编第五辑(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91页。
    [57] 余贵棠:《中国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214页。
    [58] 《孔庙修葺与管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编第五辑(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47页。
    [59] 管洛声:《北戴河海滨志略》中国旅行社1935年版,第7页。
    [60] 《北戴河消夏有感》,《大公报》1911年9月16—19日。
    
    
    [61] 《改良会避暑》,《大公报》1911年7月5日。
    [62] 管洛声:《北戴河海滨志略》中国旅行社1935年版,第38页。
    [63] 管洛声:《北戴河海滨志略》中国旅行社1935年版,第20页。
    [64] 管洛声:《北戴河海滨志略》中国旅行社1935年版,第20页。
    [65] 管洛声:《北戴河海滨志略》中国旅行社1935年版,第140页。
    [66] 管洛声:《北戴河海滨志略》中国旅行社1935年版,第140页。
    [67] 赵君豪:《北戴河海滨旅行记》,《旅行杂志》第1卷春季号,第20页。
    [68] 赵君豪:《莫干山小纪》,《旅行杂志》第1卷春季号,第29页。
    [69] 赵君豪:《莫干山小纪》,《旅行杂志》第1卷春季号,第30页。
    [70] 周进步:《现代中国旅游地理》,青岛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71] 郑焱:《中国旅游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页。
    [72]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88页。
    [73] 转引自张俐俐:《近代中国旅游发展的经济透视》,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163—164页。
    [74] 《上海导游》中国旅行社编,上海中国旅行社1934年版,第153页。
    [75] 陈植:《国立太湖公园》,《旅行月刊》第5卷第2期,第10页。
    [76] 《国立公园之进行》,《旅行月刊》第5卷第2期,第50页。
    [77] 《国立公园之进行》,《旅行月刊》第5卷第2期,第50页。
    [78] 陈植:《国立太湖公园》,《旅行月刊》第5卷第2期,第12页。
    [79] 赵君豪:《海宁观潮记》,《旅行杂志》第1卷秋季号,第5页。
    [80] 赵君豪:《海宁观潮记》,《旅行杂志》第1卷秋季号,第5页。
    [81] 《旅行杂志之初期》(中篇),《旅光》第1卷第5期,第16页。
    [82] 《旅行杂志之初期》(中篇),《旅光》第1卷第5期,第16页。
    [83] 《我所爱游的名湖》,《旅行杂志》第15卷第1号,第1页。
    [84] 《无锡太湖》,京沪沪甬铁路管理局编印发行,第1页。
    [85] 秦瘦鹃:《献给主办集团旅行者》,《旅行杂志》第22卷第1号,第52页。
    [86]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199页。
    [87]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199页。
    [88]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三集),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
    
    
    [89] 《中国现代地质学家传》(第一卷)黄汲清、何绍勋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4页。
    [90] 杨卫康:《西康东陲木里纪行》,《旅行杂志》第14卷第11号,第20页。
    [91] 《国货展览会》,《旅行杂志》第2卷冬季号,第33页。
    [93] 《太平洋学会与会人士致本社谢函》,《旅行杂志》第5卷第12号,第1页。
    [94] 《中国建筑展览会第二天》,《申报》1936年4月14日。
    [95] 《建筑展览会闭幕》,《申报》1936年4月20日。
    [96] 郭锡麒:《中国亚洲第一步行团》,《旅行月刊》第5卷第7号,第1页。
    [97] 喆君:《欢送全国步行团》,《旅行月刊》第5卷第7号,第1页。
    [98] 喆君:《欢送全国步行团》,《旅行月刊》第5卷第7号,第1页。
    [99] 喆君:《欢送全国步行团》,《旅行月刊》第5卷第7号,第2页。
    [100] 《全国步行团昨到津》,《大公报》1930年6月29日。
    [101] 王启熙:《千里壮游录—重轰旅行队沪杭甬普观光记》,《旅行杂志》第8卷第4号,第5页。
    [102] 《我们的旅行记》新安小学儿童旅行团编著,上海儿童书局1935年版,第22—23页。
    [103] 唐渭滨:《中旅二十三年》,《旅行杂志》第20卷第1号,第95页。
    [104] 《中国旅行社欧游团行踪》,《申报》1936年9月20日。
    [105] 《代表团出国盛况》,《大公报》1936年6月29日。
    [106] 《代表团出国盛况》,《大公报》1936年6月29日。
    [107] 《世运会代表出国期近》,《大公报》1936年6月18日。
    [108] 郭锡麒:《中国亚洲第一步行团》,《旅行月刊》5卷第7号,第2页。
    [109] 《青年步行团定期出发》,《申报》1930年6月25日。
    [110] 郭锡麒:《中国亚洲第一步行团》,《旅行月刊》5卷第7号,第2—3页。
    [111] 《亚细亚青年步行团宣言》,《大公报》1930年6月28日。
    [112] 《梅兰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第392页。
    [113] 《清华大学校史稿》,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69页。
    [114] 郑名桢:《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115] 斯文·赫定:《我的探险生涯》孙仲宽译,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自序第2
    
    页。
    [116] 《英人斯坦因来华到区新甘等地区文物经过的有关电文》,《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编第五辑(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79—680页。
    [117] 《美国人安得思在华采集古物化石标本运美的有关电文》,《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编第五辑(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52页。
    [118] 《论语·雍也》
    [119] 《论语·里仁》
    [120] 转引自正一:《鲁迅思想发展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121] 喆君:《如何增进人生兴趣》,《旅行月刊》第5卷第1期,第5页。
    [122] 《论旅行》,《旅行杂志》第16卷第8号,第16页。
    [123]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53页。
    [124]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98页。
    [125] 赵尔谦:《我的旅行哲学》,《旅行杂志》第3卷第2号,第9页。
    [126] 赵尔谦:《我的旅行哲学》,《旅行杂志》第3卷第2号第8—9页。
    [127] 黄嘉音:《旅行—心理卫生之道》,《旅行杂志》第15卷第1号,第18页。
    [128] 章若渊:《归国途中之一页》,《旅行杂志》第10卷第1号,第6页。
    [129] 赵君豪:《黄任之先生访问记》,《旅行杂志》第9卷第12号,第61页。
    [130] 赵尔谦:《我的旅行哲学》,《旅行杂志》第3卷第2号,第7页。
    [131] 黎昭寰:《游览建国》,《旅行杂志》第10卷第1号,第7页。
    [132] 赵尔谦:《我的旅行哲学》,《旅行杂志》第3卷第2号,第8页。
    [133] 唐渭滨:《旅游中的道德问题》,《旅行杂志》第18卷第4号,第6页。
    [134] 唐渭滨:《旅游中的道德问题》,《旅行杂志》第18卷第4号,第7页。
    [135] 唐渭滨:《旅游中的道德问题》,《旅行杂志》第18卷第4号,第7页。
    [136] 余贵棠:《中国旅行事业之展望》,《旅行杂志》第18卷第2月,第7页。
    [137] 胡愈之:《旅行需要世界语》,《旅行杂志》第10卷第1号,第48页。
    [138] 胡愈之:《旅行需要世界语》,《旅行杂志》第10卷第1号,第48页。
    [139]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23)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页。
    
    
    [140]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23)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页。
    [141]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23)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142]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23)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143] 梁启超:《梁启超选集》李华兴、吴嘉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7—400页。
    [144]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23)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页。
    [145]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23)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页。
    [146]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23)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页。
    [147]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148]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149]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150]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151]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51页。
    [152] 曾昭抡:《东行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153] 曾昭抡:《东行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页。
    [154] 曾昭抡:《东行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155] 曾昭抡:《东行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5页。
    [156] 曾昭抡:《东行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157] 曾昭抡:《东行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158]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斯诺文集》第2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159]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斯诺文集》第2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中文重译本序第3页。
    [160]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斯诺文集》第2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译本作者序1页。
    [161] [美]尼姆·韦尔斯:《红色中国内幕》(又名《续西行漫记》),马庆军、万高潮译,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前言第3页。
    [162] 转引自正一:《鲁迅思想发展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163]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9页。
    
    
    [164]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201页。
    [165] 雷麦:《外人在华投资》蒋学模、赵康节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59—160页。
    [166] 根据《中国国际旅游收支平衡表》中的数据汇总、计算所得,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167] 参考观点,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168]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第217页。
    
    
    1、《旅行杂志》中国旅行社
    2、《旅光》中国旅行社
    3、《旅行月刊》上海友声旅行团
    4、《申报》影印本
    5、《大公报》影印本
    1、《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余贵棠,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
    2、《旅行谈荟》赵君豪,中国旅行社1937年版。
    3、《上海市大观》屠诗聘,上海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48年版。
    4、《上海导游》中国旅行社编,上海中国旅行社1934年版。
    5、《北戴河海滨志略》管洛声,中国旅行社1935年版。
    6、《无锡太湖》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印发行。
    7、《西子湖》中国旅行社编,上海中国旅行社1929年版。
    8、《南京导游》中国旅行社编,上海中国旅行社1947年版。
    9、《旅行向导》(国货展览会纪念刊)中国旅行社编,上海中国旅行社1928年版。
    10、《我们的旅行记》新安小学儿童旅行团编著,上海儿童书局1935年版。
    11、《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编第五辑(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2、《文史资料选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13、《上海地方史资料》(1-4集),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14、《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编,中华书局1936年版。
    
    
    15、《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
    16、《孙中山全集》孙中山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17、《鲁迅全集》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8、《斯诺文集》[美]埃德加·斯诺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9、《红色中国内幕》[美]尼姆·韦尔斯著,马庆军、万高潮译,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
    20、《莫斯科印象记》胡愈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1、《东行日记》曾昭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2、《从东北到苏联》戈公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3、《瞿秋白文集》(文学卷)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4、《苏联见闻录》茅盾,开明书店1948年版。
    25、《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岳麓书社1990年版。
    1、《基础旅游学》谢彦君,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版。
    2、《旅游学概论》王德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国旅游发展史》郑焱,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国旅游史》(近现代部分)王淑良,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国旅游史》章必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旅游文化概论》沈祖祥,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游的文化史论》龚鹏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邵骥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9、《旅游文化学概论》曹振华,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娱乐旅游概论》沈祖祥主编,楼嘉军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近代中国旅游发展的经济透视》张俐俐,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刘佛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陈争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旅游风俗》谢贵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济南掌故》严薇青,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16、《老北京的风情》常人青,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7、《中国旅馆史话》王仁兴,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年版。
    18、《中国铁路史》(1876—1949)李占才,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市井·行旅·商贸》仲富兰,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20、《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薛君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王跃,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中国城市化之路》靳润成,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3、《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四卷)李喜所主编,元青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24、《走出国门—前驱先路的中外交往与文化交流的使者》孙占元、王玉君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5、《梅兰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
    26、《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李洪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三集)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8、《中国现代地质学家传》(第一卷)黄汲清、何绍勋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29、《鲁迅思想发展论稿》正一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0、《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张功臣,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1、《现代化新论》罗荣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2、《现代化新论续》罗荣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张岂之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4、《五四运动史》[美]周策纵,岳麓书社1999年版。
    35、《文化忧思录—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李振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6、《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刘志琴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7、《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冯天瑜、杨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环球旅行记:旅行家潘德明的故事》季一德著,新蕾出版社1983年版。
    39、《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日]沪友会编,杨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0、《我的探险生涯》斯文·赫定著,孙仲宽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外人在华投资》雷麦著,蒋学模、赵康节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H. P. Gray: International Travel International Trade, Health Lexington, 1970, Lexington.
    2、N. Leiper: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ourism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6, No.4, 1979.
    3、Robert Lanquar: Sociology Du Tourism Et Des Voyages, University of Paris Press,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