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传郑笺研究史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和东汉郑玄的《毛诗笺》是汉代《诗经》学流传至今最早的完整系统的两部《诗》解著作,它们多被后人称作“毛传”、“郑笺”。
     毛传是古文经学的代表之一。两汉时期,《诗》分四家。古文《毛诗》在与今文三家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解经体系,逐渐得到统治阶层的支持。平帝时,曾短暂立于学官。东汉中兴,《毛诗》不断得到王朝的支持。虽不立于学官,但是其学术地位被王朝承认,其学者也得以任官。这一时期,许多学者不但兼治今古,而且接受谶纬数术之学,学术逐渐走向融通。东汉末造,郑玄有意“思整百家之不齐”,遂遍注纬候群经。其注《诗》,宗毛为主,汲取三家。郑玄融四家《诗》为一体,统一了纷争的今、古文学,建立《诗经》郑学。从此以后,三家逐渐消亡,《毛诗》独立于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雕然学有郑王之争,风有南北之异,但是《诗》都同遵于毛。王肃以排郑申毛为己任,郑玄弟子及后学群起响应,郑、王之争使得古学研究愈加深入,而今文《诗》学彻底不行。随着南北朝的到来,学者开始使用义疏体解经。经学的纷争,一直延续到隋代灭亡。唐朝初定,唐太宗即下令颜师古校定五经,又使孔颖达与诸儒作五经义疏,名曰《五经正义》,令行天下。其中,《毛诗正义》即以疏通毛传、郑笺为旨归。《毛诗正义》统一了纷乱的南北学术,使《诗》定于毛、郑一尊。终唐之世,学者几无异义。
     宋代开国,学风尚淳。宋仁宗庆历以来,学者开始稽考群经,疑辨之风大兴。于《诗》,则学者有遵《序》、废《序》之争,删改诗篇之举。朱熹废《序》言《诗》而不废毛、郑,其《诗集传》多采毛、郑、陆玑及孔颖连《正羲》之貌。虽删掩诸家之名,而毛、郑之学得以潜行。元延祐立学,《诗》尊朱子《集传》。降及明、清,朱学独立一尊。元、明经学荒疏,大抵遵朱而行,鲜有创新。唯明代中晚期,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学者始有排斥朱子之议。于《诗》,始有兼用毛、郑、孔者。
     清朝开国,承晚明之风,学者习《诗》,大都以遵朱为主,兼采毛、郑。陈启源当此之际,即以“稽古”为名,提倡古学。乾隆开四库馆,扬扢考据之学。《四库全书总目》录《诗》,一以考据征实为评。至于道、咸,《诗》学名家辈出,其以考辨毛、郑为主旨者,如胡承珙、马瑞辰、陈奂等,皆佼佼特出,颖异非常。当此之际,魏源则倡言恢复今文。国运衰微,今文遂起,三家《诗》辑佚之学大兴,而陈寿祺、陈裔枞父子成就最著。王先谦融采陈氏父子《三家诗遗说考》于一体,系于《毛诗》之下,仍录《毛诗序》及毛传、郑笺,遂成《诗三家义集疏》,比对四家,提倡今文。
     民国以来,学者得晚清今文经学之遗风,排系毛、郑,废《序》言《诗》。古史辨派以毛、郑为陋儒,以《诗》为史,证成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说。随着甲骨、金石、竹帛文献的大量出土,学者系统地以之解《诗》,王国维、林义光、闻一多遂开《诗经》新证之途,其所证者,大抵以毛、郑字词名物训诂为主。
     本论文著眼于梳理2000余年来的《毛诗》研究史,考辨各时代对毛、郑的态度,对于各时代毛、郑的研究名著作重点分析,以期执简驭繁,推动《诗》学研究。
     本文分三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论。绪论部分主要简述了《毛诗》的产生时代、经本性质及其授受渊源,回顾了近30年来《诗经》的研究特点及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比较汉代四家《诗》说的异同之处,考证四家《诗》在汉代的学术地位及《毛诗》在东汉兴起的历程,指出汉代四家《诗》学术地位的升降,既与统治阶层的支持密不可分,又与自身学术体系的建设紧密联系。通过系统比较郑玄“三礼”注与《毛诗笺》解《诗》的异同情况,指出郑玄笺《诗》是有意消融今古之限,与“三礼”注还意在留存今、古不同。通过比较郑笺与毛传解《诗》的异同点,总结了郑玄笺《诗》的学术方法,肯定其在《诗》学史上的学术地位。
     第二章简要考察三国至唐五代时期的《诗》学发展历程,考证郑、王之学的差异。通过分析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毛、郑的态度,指出其宗郑的学术倾向,肯定其在《诗》学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章考察了宋代学术风气转变及其与《诗》学研究的关系。分析欧阳修推求《诗》本义的方法和态度,指出其对待毛、郑的是实事求是的史家态度。而通过《吕氏家塾读诗记》可以知道,吕祖谦虽力主宗毛,实则也是新说迭出。通过分析朱熹对《毛诗序》的取舍,及其对毛、郑、孔训诂的吸收,可以知道,《诗集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际上是《毛诗正义》的一个删定本。
     第四章简要考察了清代考据学与《诗》学研究的关系,通过分析胡承珙、马瑞辰、陈奂、王先谦等清代《诗》学四大家的著作,指出清代《诗》学虽各有宗主,但都长于辑佚校勘与音韻训诂。四家中,胡、马宏通,陈氏谨严,王氏贵全。
     第五章分析民国时期学风的特点,简述古史辨派和《诗经》新证派的学术特点。重点分析黄焯的《诗》学研究,指出其善于发掘《诗》文体例及宗毛抑郑的特点。
     结论部分指出,《毛诗》的注本经历了“简——繁——简——繁——简”的发展模式,历代学者对《毛诗序》的态度也经历了“遵——废——遵——废—遵”的不断转变,无论是宗毛、郑,还是贬毛、郑,在《诗》学研究过程中,都不得不吸收毛、郑的训诂。对于将来的《诗经》研究,既要全面地整理现存的古籍,客观地评定典籍的学术地位,又要系统地考辨毛、郑之间的不同,清理千余年来的纠纷。自民国至今百余年,《诗》学研究已有董理总结之必要了。
Mao Shi Gu Xun Zhuan, written by Mao Heng in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MaoShiJian,written by Zheng Xuan in Eastern Han Dynasty, are the earliest and the most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works survive today as annotation on the Book of Songs, the two works were later called MaoZhuan and ZhengJian.
     MaoZhua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lassical learning based on earlier texts. During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there were four schools studying the Book of Songs. In struggling against the other three schools based on new texts, Maoshi was supported step by step by dominance hierarchy and was being perfected day by day. Maoshi was transiently made official doctrine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Ping. In the middle of Eastern Han Dynasty, Maoshi was supported step by step by dominance hierarchy. It was admitted by the official and it's scholars held office at court, though it was not made official doctrine. Many scholars studied the Book of Songs on both earlier and new texts, they also accepted fortune and alchemy and divination by augury and mystical intepretation of Confucianist texts. In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Zheng Xuan noted all the classics to make different notes to consensus of opinion. He noted the Book of Songs mainly according to Maoshi, with the other three schools as supplementary.Zheng Xuan mixed together the four schools, unified earlier and new texts, set up Zhengxue of the Book of Songs. From then on, the other three schools perished, only Maoshi survived.
     During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though there were debates between ZhengXue and WangXue, there were different study tradition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lmost all scholars follow Maoshi. Wang Su was criticized by Zheng Xuan's students for his supporting Maoshi and denying Zheng Xuan, debates between ZhengXue and WangXue, made the study on the Book of Songs more deep-going. That led to the decline of new texts. The struggle reached down until Sui Dynasty.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scholars began to explain classics with the form of YiShu. In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 Emperor Taizong ordered Yan Shigu to correct the Five Classics, ordered Kong Yingda to explain them with the form of YiShu. With the help of other scholars, which named Wujingzhengyi. Among them, Maoshizhengyi patched debates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by mixing Maozhuan and Zhengjian. During the whole Tang Dynasty, there were no debates between scholars.
     In Song Dynasty, since Qingli of Emperor Song Renzong, scholars examine most of the classics, and began to doubt them. For the Book of Songs, there were debates on obeying to the preface or abandoning it. Zhu Xi denied the preface but he didn't abandon Maozhuan and Zhengjian.His Shijizhuan accepted opinions of Maoheng, Zheng Xuan, Lu Ji and Kong Yingda. Though he didn't mention these names. Thus the opinions of Mao and Zheng spread in a different way.In Yanyou of Yuan Dynasty, the Book of Songs was officially supported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Zhu Xi's Shijizhuan, which continued to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In Yuan Dynasty and Ming Dynasty, study on classics had no innovation, scholars usually explained classics according to Zhu Xi. In the middle and late of Ming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active thoughts, scholars began to reject Zhu Xi and accept Mao Heng, Zheng Xuan and Kong Yingda.
     In Qing Dynasty, most of scholars follow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u Xi, facilitated Zheng and Mao, as scholars in late Ming Dynasty. Chen Qiyuan promoted ancient interpret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Qian Long, textual authentication was developed with the example of Imperial Collection of Four. There were many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Hu Chenggong, Ma Ruichen, Chen Huan, Chen Shouqi and Chen Qiaocong and so on. Wei Yuan and Wang Xianqian promoted new texts, which became the fashion of that tim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cient history conforming school thought Mao Heng and Zheng Xuan as injudicious Confucian scholars. They looked on the Book of Songs as history, which was the theory of Zhang Xuecheng. With lots of cultural relics unearthed, scholars such as Wang Guowei, Lin Yiguang, Wen Yiduo found new way to study the Book of Songs.
     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e paper, introduction, the text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time,nature and imparting history of Maoshi,looks back on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latest30years.
     The text of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of four schools, the academic status of four schools in Han Dynas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oshi in Eastern Han Dynasty, points out that the change of the academic status of four schools have connection with both the support of dominance hierarchy and it's own academic level. The first chapter also points out that Zheng Xuan had the aim of blending the earlier texts and the new texts, affirms the academic status of Zheng Xuan by comparing Zhengjian to Maozhua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research of the Book of Songs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to Sui,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Zheng Xuan and Wang Su, set a high value on Kong Yingda's contribution to research of the Book of Songs.
     Chapter three observes the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in Song Dynas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discusses Ouyang Xiu's way and attitude of seeking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We also learn from this chapter that Lv Zuqian's notes on the Book of Songs at home carried forward Maoshi. We learn from this chapter that to some extent Shijizhuan is an abridgement of Maoshizhengyi.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ology and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Qing Dynasty, points out that Hu Chenggong, Ma Ruichen, Wang Huan and Wang Xianqian were all good at phonology, exegetics and emendation study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way of research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describes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 of ancient history conforming school and new evidence school,lays special stress on analys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Huang Zhuo's supporting Mao Heng.
     The conclusion points out that notes of Maoshi changed from simple to complex, then to simple, then complex to simple. Scholars'attitude to the Preface of Maoshi changed from supporting to abandoning, then supporting to abandoning, then supporting. We can hardly do without Mao Heng and Zheng Xuan's interpretation like it or not. As to the future research, we should collate ancient books completely, tell the difference of Mao and Zheng to eliminate disputes. It has been more than100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a conclusion on the research of the Book of Songs.
引文
1 [清]朱彝尊撰、林度彰等编:《经义考新校》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 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刘毓庆、贾培俊:《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按:其中元代部分2002年刘毓庆原考得77部,2008年又新增3部,故合为80部。
    3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 张寿林:《清代诗经著述考略》,《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第50-56期,1933年5月-11月。金受中:《清代诗经书目提要叙目》,《国艺》第三卷第1-2期,1941年2-3月。
    5 顾颉刚:《清人著述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6 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 蒋秋华、王清信:《清代诗经著述现存版本目录初稿》,载吴宏一主编《清代诗话知见录》附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
    2 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9年。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9年。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93-199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2年。
    3 [日]村山吉广、江口尚纯:《诗经研究文献目录》,东京:汲古书院,1992年。
    4 朱守亮:《诗经论著目录》,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
    5 寇淑慧:《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6 马洪辉、寇淑慧:《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诗经研究文献目录(1950-2010)》,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
    1 董治安:《从<左传><国语>看“诗三百”在春秋时期的流传》、《关于战国时期“诗三百”的流传》,载董治安著《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20-45页,第46-63页。
    2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81-182页。
    3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4 [唐]成伯璵:《毛诗指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4页。按:“成伯璵”或作“成伯瑜”,今随本著录,不再一一注明。
    5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08页。
    2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遮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03页。
    3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9页。
    4 [唐]成伯璵:《毛诗指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3-174页。
    5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三上,影印经韻楼原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2-93页。
    6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三上,影印经韻楼原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1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八上,影印经韻楼原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77页。
    2 [清]马瑞辰:《毛诗傅笺通释》卷首,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5页。
    3 冯浩菲:《毛诗训诂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988年,第56-58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21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20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害》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08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08—3609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03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害》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597—3598页。
    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害》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967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害》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08页。
    2 [三国吴]陆玑、[清]丁晏校止:《毛诗草木乌兽虫鱼疏》卷下,陈锦春、邢心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6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3 [唐]陆德明撰、吴承仕疏证:《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张力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页。
    4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8页。[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董治安主编《唐代四大类书》第三册,影印清光绪闲广陶刻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63页。
    5 [汉]郑玄笺、[唐]孔颖连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9页。
    1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8页。
    2 [唐]陆德明:《解典释文序绿》,陆德明:《解典释文》卷首,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遮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8页。
    3 [唐]陆德明撰、吴承仕疏证:《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张力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1页。
    4 [三国吴]陆玑撰、[清]丁晏校正:《毛诗草木乌兽虫鱼疏》卷下,陈锦春、邢心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6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5 [唐]陆德明撰、吴承什疏证:《经典释文序绿疏橙》,张力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0页,第81页。
    6 [汉]许冲:《造呈说文解字表》,载[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十五下,影印经韻楼原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85页。
    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560页。
    8 [晋]袁宏撰、李典和点校:《袁宏<后汉纪>集校》卷二十九,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6页。按:《后汉纪》云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见马融,而讲习弥笃,画夜不倦。马融称奇,遂引与相见,叹服郑玄精研之桨,口:“《诗》、《书》、《礼》、《乐》,皆以东矣。”“乐”,《太平御览》卷三七六作“易”《太平御览》卷三七六、《太平广记》卷二一五、卷二七六并引《异苑》,所述与《后汉纪》略同。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14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569页。
    3 [汉]荀悦:《前汉纪》卷二十五,《四部丛刊》影印无锡孙氏小绿天藏明嘉靖本。
    4 王国维:《书毛诗故训傅后》,载王国维:《观堂集林》附《观堂别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25-1129页。
    1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影印浙江杭州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9页。
    2 [宋]王应麟:《玉海》卷三十八,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第721-722页。[清]朱彝尊撰,林庆彰等编:《经义考新校》卷九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842-1871页。[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影印浙江杭州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9页。
    3 蒋善国:《三百篇演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110-125页。
    4 金公亮:《诗经学ABC》,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第89-102页。
    5 胡模安:《诗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7-19页。
    6 徐澄宇:《诗经学纂要》,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21-23页。
    7 张西堂:《关于毛诗序的一些问题》,载张西堂:《诗经六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16-140页。
    8 李嘉言:《诗序作者》,载李嘉言:《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46页。
    9 趟霈林:《诗经研究反思》,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51-269页。
    10 冯浩菲:《输毛诗序的形成及其作者》,载中国诗解学会:《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第133-136页。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52-155页。
    11 洪湛侯:《诗解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7-161页。
    12 [清]孙志祖:《家语疏证》卷五,清嘉庆刊本。
    13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575页。
    2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二,北京:中华害局,2003年,第34页。
    3 王承略:《从傅序的关系论诗序的写作年代》,载中国诗经学会:《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302-311页。王承略:《诗序的主髓部分写定于毛传之前的文献依据》,载中国诗经学会:《诗经研究丛刊》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80-87页。王承略:《论诗序主体部分的完成不能早于战国中期》,载中国诗经学会:《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09-117页。王承略:《论诗序主体部分可能始撰于孟子学派》,载中国诗解学会:《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37-158页。
    4 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简论》,载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3-35页。
    1 [清]汪龙:《毛诗异义附诗谱》,民国二十一年(1932)《安徽丛书》第一期影印南陵徐氏藏絮斋鲍氏刊本。[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影印道光二十七年武林爱日轩刊本,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十九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41页。
    3 关于《荀子》引《诗》的情况,也可参见董治安先生《荀子论诗引诗表》,见董治安:《战国文献论诗引诗综录》,董治安:《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67-71页。
    1 王承略:《毛诗的时代性质及其传授渊源考略——兼论毛诗与荀子的关系》,战中国诗经学会:《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第92-101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922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410页。
    4 文幸福:《诗经毛传郑笺辨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第50-51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969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12页。
    7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载[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卷十五上,影印清同治十一年陈昌治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315页。
    8 [汉]王充:《论衡》,《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199页。
    1 又见王承略先生《四家诗在汉代不同的学术地位和历史命运》,载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1-63页。
    2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文解字》卷十五上,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16页。
    3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00页。
    4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33页。
    1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九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8页。按:“既古书,义又当”,《邶风·燕燕》疏“既”误作“记”,“当”误作“且”。见上书,第298页。
    2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57页。
    3 [晋]杜预注、[唐]孔颖连等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16页。
    4 见《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引《郑玄别传》,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3页。
    1 王承略:《郑玄与今古文经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212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576页。按:“相”,《四库全书总目》作“太守”。
    4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五上,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96页。
    1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03页。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9页。
    3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0页。
    1 马银琴:《西周诗史》,扬州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2 朱金发:《先秦诗经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
    3 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 郝桂敏:《中古诗经文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5 孙雪萍;《隋与唐前期诗解文献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6 陈战峰:《宋代特经学与理学——关于诗经学的思想学术史考察》,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7 郝桂敏:《宋代诗经文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8 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解学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9 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10 陈文采:《清末民初诗经学史论》,台湾东吴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1 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2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又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增注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
    4 鲁洪生:《诗经学概论》,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5 戴维:《诗经研究史》,长沙:湖南出版社,2001年。
    6 洪湛侯:《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7 闻一多:《诗解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8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9 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10 王巍:《诗经民俗学阐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1 周蒙:《诗经民俗文化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12 廖群:《诗经与中国文化》,香港:东方红书社,1997年。
    1 朱炳祥:《中国诗歌发生史》,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年。
    2 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周代礼乐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樊树云:《诗经宗教文化探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张建军:《诗经与周文化考论》,苏州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5 犹家仲:《诗经的解释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7 毛宣国:《汉代诗经阐释的诗学研究》,武汉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8 胡晓军:《宋代诗经文学阐释学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9 李兆录:《清前中期诗经文学诠释史论》,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10 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 季旭升:《诗经古义新证》(增订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2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3 于茀:《金石简帛诗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程燕:《考古文献诗经异文辨析》,安徽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5 谢明文:《大雅颂之毛传郑笺与金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6 吕蒙:《北魏碑刻引用诗经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7 刘冬颖:《诗经变风变雅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8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9 管恩好:《青铜文化与诗经发生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0 骆宾基:《诗经新解与古史新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1 赵沛霖:《诗解研究反思》,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12 袁长江:《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
    13 张启成:《诗经研究史论稿》,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张启成:《诗经风雅颂论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14 张洪海:《诗经评点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5 江林:《诗经与宗教礼乐文明》,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6 郑群:《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7 李冬梅:《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8 吴丽清:《诗经祭祀诗研究》,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9 姜亚林:《诗经战争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 王轶:《诗经战争诗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 李吕礼:《诗经二南研究》,贵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3 侯玲:《诗经魏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4 张嘎:《诗经服饰研究》,西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 黄忠慎:《南宋三家诗经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
    6 梁锡锋:《郑玄以礼笺诗研究》,北京:学苑山版社,2005年。
    7 孔德凌:《郑玄诗经学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8 沈薇薇:《郑玄诗解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9 李世萍:《郑玄毛诗笺研究》,北京:如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10 傅炜莉:《郑玄诗学研究》,青岛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1 郭树芹:《郑玄毛诗谱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12 王礼卿《四家诗恉会归》,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
    13 林耀潾:《西汉一家诗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
    14 赵茂林:《两汉三家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15 俞艳庭:《雨汉三家诗学史纲》,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6 房瑞丽:《清代三家诗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7 董航:《王应麟诗考笺校》,黑龙江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8 魏娜:《王应麟诗考与辑佚研究》,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 李凌:《论王应麟的诗经学成就》,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 程莹:《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 贤娟:《诗三家义集疏研究》,贵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4 艾春明:《韩诗外传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5 杨柳:《韩诗外传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6 王培友:《韩诗外传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7 刘强:《韩诗外传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8 孙婠:《韩诗外传研究论略》,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9 王云飞:《论韩诗外传的性质及其思想意义》,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 冯浩菲:《毛诗训诂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2 文幸福:《诗经毛传郑笺辨异》,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1 刘刚:《诗毛傅语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2 陈炳哲:《毛传郑笺训诂术语比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3 刘卫宁:《<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与<诗集传>训诂比较的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4 华敏:《诗经毛傅郑笺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5 隙锦春:《毛传郑笺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6 张艳:《毛傅郑笺对诗经训诂之比较》,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7 祝敏彻、尚春生:《论毛传郑笺的异同》,《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1期。
    8 罗邦柱:《毛傅释义条例补述》,《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3期。
    9 刘光明:《毛傅对语助词训释条例发微》,《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5期。
    10 黄中业:《诗经大田篇毛传郑笺误解八则》,《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1981年第4期。
    1 王承略:《论两汉经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32-35页。
    2 [清]魏源:《诗古微》上编之一,何慎怡校点、汤志钧审订,长沙:狱麓书社,1989年,第161页。
    1 [清]皮锡瑞:《诗经通论》,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4页。
    2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页。
    3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0页。
    4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5页。
    5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78页。
    6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85页。
    7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5页。
    8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5页。
    1 廖名春:《上博<诗论>简“以礼说<诗>”初探》,《中国诗歌研究》2003年6月,第142-148页。
    2 董治安:《漫论孔子与六经》,董治安:《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215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10页。
    4 陈桐生:《孟子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先驱》,《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44-50页。又陈桐生:《论孟子对西汉今文经学的特殊贡献》,《孔子研究》2001年第2期,第56-63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12页。
    6 杨伯峻:《孟子译注》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2页。
    1 [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四,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2 [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一,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3 王承略:《论诗序的主体部分可能始撰于孟子学派》,《诗经研究丛刊》第3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37-158页。
    4 [清]汪中:《荀卿子通论》,汪中:《述学·补遗》,戴庆钰、涂小马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7-80页。
    5 刘师培:《群经大义相通论》,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1 徐复观:《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5页。
    3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09页。
    4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10页。
    5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七,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0页。
    1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一,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页。按:吴氏整理本存在许多文字讹误和句读失误,可参见陈锦春《<诗三家义集疏>点校献疑》,《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7-315页。如此处《玉篇·糸部》“糸”底本误作“系”,按之《原本玉篇残卷》富作“糸”。其以下所引《诗三家义集疏》句读或文字有不同处,不再一一注明。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六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6页。
    3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音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5页。
    4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八,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0页。
    5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7页。
    6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音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08页。
    7 参见《荀子·宥坐篇》,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6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335页。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2页。
    3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四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7页。
    4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六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编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3页。
    5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六之,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1-262页。
    6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09页。
    1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七,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2页。
    2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九,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58页。
    3 [东汉]蔡邕:《独断》,影印扫叶山房石印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52-953页。按: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迻录《独断》时文字多有脱落,特别是章句字数脱落尤多。
    4 陈锦春、王承略:《韩诗学派习易学者考》,《周易研究》2012年第4期,第28页。
    5 朱东润:《诗心论发凡》,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0页。
    1 朱东润:《诗心论发凡》,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1-102页。
    2 赵茂林:《两汉三家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379-380页。
    3 [清]程廷祚:《清溪集》卷二,民国三年蒋氏慎脩书屋排印《金陵丛书》本。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0-31页。
    2 《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3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四,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62页。
    4 于茀:《金石简帛诗解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0页。按:图版参于氏所影印复制者,文字参考裘锡圭、李学勤、胡平生等诸家隷定。
    5 于茀:《金石简帛诗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
    1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西书局,2010年,第150页。
    2 傅亚庶:《孔丛子校释》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4页。
    3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八,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4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058页。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连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7页。
    3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五,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7页。
    4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五,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1页。
    1 [清]陈乔枞:《诗经四家异文考》卷一,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65页。
    2 [清]陈乔枞:《诗经四家异文考》卷一,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68页。
    3 [汉]郑玄笺、[唐]孔颖连疏:《毛诗正义》卷五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9页。
    4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55页。
    5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六,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76-377页。
    1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0页。
    2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六,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07页。
    3 [清]陈奂:《诗毛氏傅疏》卷十九,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9页。
    4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九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03页。
    5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卷七上,影印清陈吕治刻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43页。
    6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二十八,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78页。
    7 [清]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卷上,曹建墩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9页。
    8 [清]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卷上,曹建墩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1页。
    1 [清]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卷下,曹建墩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23页。
    2 [清]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卷下,曹建墩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
    3 王礼卿:《四家诗恉会归》卷一,第1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0-124页。
    4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三上,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0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922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13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12页。
    4 周予同:《经今古文学》,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5 王承略:《四家诗在汉代不同的学术地位和历史命运》,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8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08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898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898页。
    4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062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107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255-1256页。
    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七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335页。
    8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154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37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10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害》卷七十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569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282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83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893页。
    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13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115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09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501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362-3363页。
    5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28页。
    1 陈锦春、王承略:《韩诗学派习易学者考》,《周易研究》2012年第4期,第24-30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十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184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068页。
    2 王承略:《四家诗在汉代不同的学术地位和历史命运》,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2-45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44页。
    2 蔡邕:《蔡中郎文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蓝雪堂活字本。
    3 赵茂林:《两汉三家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472-490页。
    4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990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47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08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10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08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170页。
    2 陈锦春、王承略:《韩诗学派习易学者考》,《周易研究》2012年第4期,第24-30页。
    3 [南朝宋]范阵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023页。
    4 [宋]洪适:《隷释》卷七,影印洪氏晦木斋刻《隷释·隷续》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6页。
    5 [宋]洪适:《隷释》卷七,影印洪氏晦木斋刻《隷释·隷续》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3-84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573页。
    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六六六,影印上海涵芬楼藏宋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972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二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720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729页。
    5 [宋]洪适:《隷释》卷六,影印洪氏晦木斋刻《隷释·隷续》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4页。
    6 [宋]洪适:《隷释》卷十七,影印洪氏晦木斋刻《隷释·隷续》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3页。
    7 [宋]洪适:《隷释》卷二十一,影印洪氏晦木斋刻《隷释·隷续》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21-222页。
    8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二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730页。
    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886页。
    10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209页。
    1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551页。
    12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021-1022页。
    13 [晋]常琚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十一,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846页。
    1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5年,第38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十九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069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45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546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239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37页。
    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44页。
    1 说详王承略先生《论毛诗序的写作年代》,即(1)《从传序的关系论诗序的写作年代》,《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302-311页;(2)《诗序的主体部分写定于毛传之前的文献依据》,《诗经研究丛刊》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80-87页;(3)《论诗序主体部分的完成不能早于战国中期》,《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09-117页;(4)《论诗序的主体部分可能始撰于孟子学派》,《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37-158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575页。
    3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卷十五上,影印清同治十二年陈昌治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316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223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16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六十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972页。
    3 杨天宇:《郑玄三礼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85-515页。
    4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9页。
    1 按,关于汉代博士分立及增设的情况,参兑周予同:《经今古文学》,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212页。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连疏:《毛诗正义》卷九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8页。
    1 [汉]郑玄注、[唐]孔颖连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一,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061页。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04页。
    3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二十九,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82页。
    4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9页。
    5 [汉]郑玄注、[唐]孔颖连疏,《礼记正义》卷五十九,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77页。
    6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03页。
    7 [清]陈奂:《诗毛氏傅疏》卷三,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
    1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彭林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08页。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9页。
    3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一,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09页。
    4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五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93页。
    5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九,王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9-230页。
    6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9页。
    7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6页。
    8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7页。
    9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3页。
    10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4页。
    11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持正义》卷一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6页。
    1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九,王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九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05页。
    3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九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06页。
    4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九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07页。
    5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四十三,彭林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13页。
    6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五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0页。
    7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二十,王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09页。
    8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五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9页。
    9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九,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2页。
    1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五,王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按,纚,原误作“孋”,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仪礼注疏》改。又句读原误作《诗·素衣》,今改。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六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2页。
    3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三十四,彭林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30页。
    4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八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92页。
    5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十五,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61-362页。
    6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三十八,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68页。
    7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五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94页。
    1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八,彭林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44页。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8页。
    3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三,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24页。
    4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3页。
    5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一,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6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三,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26页。
    1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6页。
    2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7页。
    3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五十九,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64页。
    4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24页。
    5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二,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091页。
    6 [汉]郑玄笺、[唐]孔颖连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5页。
    7 [汉]郑玄注、[唐]孔颖连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九,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07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4页。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七,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51-2252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0页。
    4[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三十六,彭林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74-1175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52页。
    6[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五十九,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61页。
    7[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8页。
    1[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十三,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12页。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一,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065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七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85页。
    4[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三,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26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九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05页。
    6[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7页。
    7[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四十四,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51页。
    8[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九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83页。
    9[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二十三,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7页。
    1冯浩菲:《郑氏诗谱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2[宋]欧阳修:《诗谱补亡后序》,[宋]欧阳修:《诗本义》附,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0页。
    1[东汉]郑玄撰、[明]锺惺校:《新刻诗谱》,《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本。
    2[清]朱鶴龄:《诗经通义》卷首,《碧琳琅馆装书》本。
    1 冯浩菲:《郑氏诗谱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3页。按,“齐之”,原族作“齐人”,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南宋刊单疏本毛诗正义》改。
    2[宋]欧阳修:《郑氏诗谱补亡》,[宋]欧阳修:《诗本义》附,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1页。
    3 冯浩菲:《郑氏诗谱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五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6-357页。
    2冯浩菲:《郑氏诗谱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七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84页。
    4冯浩菲:《郑氏诗谱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1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止义》卷三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3页。
    6[汉]郑玄笺、[唐]孔孔颖达疏:《毛诗止义》卷三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4页。
    1[宋]欧阳修:《郑氏诗谱补亡》,[宋]欧阳修:《诗本义》附,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2[清]阮元:《揅经室集》卷四,邓经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3-103页。
    3冯浩菲:《郑氏诗谱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页。
    1[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叙》,[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首,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02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六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4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六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4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5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1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5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一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32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三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63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七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8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三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64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七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8页。
    6[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止义》卷二○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27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0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21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20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四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7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止义》卷一七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40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六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4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五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98页。
    3[清]包世容:《毛诗礼徵》,《续修四库全书》第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8-109页。
    4梁锡峰:《郑玄以礼笺诗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107-150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6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6页。
    3[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一,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0页。
    2[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印国家国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29页。
    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印国家国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29页。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三篇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27页。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七篇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55页。
    7[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三十,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31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28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2页。
    3[清]曾钊:《诗毛郑异同辨》,《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7页。
    1[清]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晏炎吾等:《清人诗说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73页。
    2[清]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晏炎吾等:《清人诗说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59页。
    1[清]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晏炎吾等:《清人诗税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37页。
    2[清]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晏炎吾等:《清人诗说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75页。
    3[清]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晏炎吾等:《清人诗税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89页。
    4[清]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晏炎吾等:《清人诗说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09页。
    5[清]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晏炎吾等:《清人诗说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49页。
    6[清]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晏炎吾等:《清人诗说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84-385页。
    7[清]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晏炎吾等:《清人诗说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21页。
    1[清]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晏炎吾等:《清人诗说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23页。
    2[宋]李樗、黄櫄:《毛诗李黄集解》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34页。
    3[宋]李樗、黄櫄:《毛诗李黄集解》卷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04页。
    4胡朴安:《毛诗郑笺改字说》,胡朴安:《朴学斋读书记》,《国学汇编》第2卷,上海:国学研究社,1924年9月,第10—11页。
    5章奎森:《毛诗郑笺破字解》,《国学》第1卷第2期,1926年11月。
    6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54-159页。
    7[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7页。
    8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1王承略:《郑玄与今古文解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1—20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209页。
    3[唐]魏徵等:《隋书经籍志》,张海峰整理,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3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7-39页。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经籍志》,魏奕元整理,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7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7-28页。[宋]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朱莉莉整理,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3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61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七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28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七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29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1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1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22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九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90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之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24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4页。
    6[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止义》卷六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4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02页。
    2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卷八,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5页。
    1董治安:《先秦文献所见古神话丛记》,董治安:《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414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九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03页。
    3[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77页。
    4张舜徽:《郑学敘录》,张舜徽:《郑学丛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23页。
    1[清]陈奂:《郑氏笺考徵》,[清]陈奂:《诗毛氏传疏》附,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43页。
    2[清]陈奂:《郑氏笺考徵》,[清]陈奂:《诗毛氏传疏》附,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16页。
    3[清]陈奂:《郑氏笺考徵》,[清]陈奂:《诗毛氏传疏》附,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29页。
    4[清]陈奂:《郑氏笺考徵》,[清]陈奂:《诗毛氏传疏》附,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33页。
    5[清]陈奂:《郑氏笺考徵》,[清]陈奂:《诗毛氏传疏》附,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34页。
    6[清]陈奂:《郑氏笺考徵》,[清]陈奥:《诗毛氏传疏》附,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34页。
    1[清]马瑞辰:《郑笺多本韩诗考》,[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0-23页。
    2[清]叶德辉:《阮氏三家诗补遗序》,[清]阮元:《阮氏三家诗补遗》,影印仪徵李氏崇惠堂刊本,《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页。
    1陈锦春、王承略:《韩诗学派习易学者考》,《周易研究》2012年第4期,第24-30页。
    2[梁]麒野王:《原本玉篇残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3[清]马瑞辰:《郑笺多本韩诗考》,[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首,北京:中学书局,1989年,第22页。
    1[清]孙志祖:《读书脞录续编》,[清]阮元:《皇清经解》卷四九三,《皇清经解》本。
    2[清]夏炘:《读诗劄记》卷二,咸丰癸丑景紫堂刊本。
    1冯浩菲:《毛诗训诂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1[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08页。
    1[清]皮锡瑞撰、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1-219页。
    2[唐]魏徵等:《隋书经籍志》,张海峰整理,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3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6-17页。
    1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5-128页。
    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19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4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1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1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1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1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五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2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五,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1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六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4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5页。
    6[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5页。
    7[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四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4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五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0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16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7页。
    4[清]焦循:《毛诗补疏》,晏炎吾等:《清人诗说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47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6页。
    6[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00页。
    1[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二,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6页。
    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印国家国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00页。
    4按“共”,榆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刻十行本《附释音毛诗注疏》同,疑当作“与”。见[汉]郑玄笺、[唐]孔颖连等疏:《附释音毛诗注疏》卷五之三,东京:汲古书院,1973年,第642页。
    5[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0页。
    6[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七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6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六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3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9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3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六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5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八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90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八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94-395页。
    1[清]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卷一,苏丽娟、李淩整理,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9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七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41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9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五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9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07页。
    4按“本”上,原有脱文符“○”,今据宋刻单疏本《毛诗正义》删。见《南宋刊单疏本毛诗正义》卷二十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307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14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止义》卷一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3页。
    2[清]朱彝尊:《经义考新校》卷一百二,林庆彰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911页。按“孰”,原误作“执”,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义考》改。
    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9页。
    4按“罹”,据孔颖达《毛诗正义》,当作“离”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52-453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52-453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7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四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4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五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9-350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5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5-296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3-314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四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1页。
    5[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44页。
    6[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44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七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85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八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96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八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解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00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4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4-425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1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三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61-462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三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66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三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68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08页、第509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五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5页。
    3[汉]郸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七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解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7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三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62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四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2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六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2页、第363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八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89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连等疏:《毛诗正义》卷八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98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九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07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5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4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五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4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五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7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一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36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五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96页。
    1按“卷一四七”,马国翰误作“卷一百四十一”,今据《通典》为说。分别见[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第606页。[唐]杜佑:《通典》卷一四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70页。
    2[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卷一,《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
    1张启成:《论毛诗正义与诗经学》,中国诗经学会:《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328-340页。
    1[清]魏源:《诗古微》上编之二,庄大钧、石玉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6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02页。
    2黄焯:《诗疏平议序》,黄焯:《诗疏平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2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天义》卷一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4页。
    1按上“二”字,原误作“下”,据阮元《毛诗正义校勘记》改。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四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6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七之 ,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8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九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97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八之五,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76页。
    1[汉]郸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三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62页。
    2[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二十,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苹编》第3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76-877页。
    3[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三,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25页。
    2黄焯:《诗疏平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3页。
    4黄焯:《诗疏平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2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六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2页。
    6[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十一,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4页。
    7[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2页。
    8黄焯:《诗疏平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25页。
    1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08页。洪湛侯:《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6-248页。
    1[清]永熔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影印浙江杭州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0页。
    2刘毓度:《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9-389页。刘毓庆、贾培后:《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84页。
    3按明胡广《诗传大全》又称《诗集传大全》,主要是以元刘瑾《诗传通释》为蓝本,杂钞而成。不过作为明朝科举的官方用书,故列于此处。关于《诗传大全》与《诗传通释》的关系,可参阅杨晋能:《论<诗传大全>与<诗传通释>的差异》,《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第105-146页。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卷一,朱莉莉整理,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7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41页。
    2[宋]苏辙:《苏辙集》卷二十,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55页。
    3[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59页。
    4[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五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605页。
    5[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10-423页。
    1[宋]司马光:《司马光奏议》卷四,王根林点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42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0550页。
    3[宋]程颐:《河南程氏文集》卷五,[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上册,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13页。
    4[宋]张载:《张载集》,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9页。
    1邱汉生:《诗义鉤沉序》,[宋]王安石撰、邱汉生辑校,《诗义鉤沉》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6页。
    2[宋]苏辙:《诗集传》卷一,王承略、马小方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00页。
    1[宋]郑樵撰、顾颉刚辑点:《诗辨妄》,顾颉刚主编、王熙华整理:《古籍考辨丛刊》第2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第275页。
    2[宋]范处义:《明序篇》,[宋]范处义:《持补传》卷首,《景印文洲阁四库全书》经部第7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4页。
    1[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三,王承略、陈锦春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1页。
    2[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徐小蠻、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1[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王承略、陈锦春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2[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王承略、陈锦春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3[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四,王承略、陈锦春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79页。
    1[宋]严粲:《诗缉》卷二十,影印明味经堂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66页。
    1[宋]欧阳修:《诗谱补亡后序》,[宋]欧阳修:《诗本义》附,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7页。
    1[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一,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2[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一,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3[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七,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0页。
    4[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八,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1-82页。
    5[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一,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9-120页。
    6[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二,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7[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五,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8[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六,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8页。
    9[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四,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1[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五,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2[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一,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3[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三,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4[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七,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5[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三,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6[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三,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1[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三,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2[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三,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3[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二,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4[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四,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
    5[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七,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0页、第78页。
    6[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二,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
    7[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二,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2页、第134页。
    8[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三,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6页。
    1[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四,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2[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四,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3[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一,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4[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四,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
    5[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五,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6[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六,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5页。
    1[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九,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8-100页。
    2[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三,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3[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六,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4[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六,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5[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七,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1-73页。
    6[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八,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7[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五,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1[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六,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2[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七,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苹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3[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二,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4[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三,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5[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四,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0页。
    6[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一,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1[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八,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8-89页。
    2[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八,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3[宋]欧阳修:《诗本义》卷十一,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
    4[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1页。
    1[宋]欧阳修:《诗本义》卷 ,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2[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9页。
    3[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一,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页。
    4洪湛侯:《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1页。
    1[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2[宋]朱熹:《吕氏家塾读诗记序》,[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首,王承略、陈锦春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1[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91页。
    2[宋]朱熹:《诗集传》卷三,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18页。
    3[宋]朱熹:《诗集传》卷九,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78页。
    4[宋]朱熹:《诗集传》卷十八,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9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连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09页。
    6[宋]朱熹:《诗集传》卷二,朱僳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7页。
    7[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四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0页。
    1[宋]朱熹:《诗集传》卷四,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4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羲》卷五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0页。
    3[宋]朱熹:《诗集传》卷五,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39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九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95页。
    5[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九,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00页。
    6[清]姚际恒:《诗经论旨》,[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卷首,顾颉刚标点,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页。
    7[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0页。
    8[宋]朱熹:《诗集传》卷二,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9页。
    9[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四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3页。
    10[宋]朱熹:《诗集传》卷四,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8页。
    1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四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5页。
    12[宋]朱熹:《诗集传》卷四,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35页。
    1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七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7页。
    14[宋]朱熹:《诗集传》卷匕,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60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51页。
    2[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二,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2页。
    3[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二,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3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15页。
    5[宋]朱熹:《诗集传》卷十六,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55页。
    6[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九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89页。
    7[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九,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97页、第698页。
    8[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21页。
    9[宋]朱熹:《诗集传》卷二十,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13页。
    10[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6页。
    11[宋]朱熹:《诗集传》卷二,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99页。
    1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27页。
    13[宋]朱熹:《诗集传》卷三,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3页。
    1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九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解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87页。
    15[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九,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96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25页。
    2[宋]朱熹:《诗集传》卷二十,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16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四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1页。
    4[宋]朱熹:《诗集传》卷四,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5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四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7页。
    6[宋]朱熹:《诗集传》卷四,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30页。
    7[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七,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2页。
    8[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九,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05页、第706页。
    9[宋]朱熹:《诗集传》卷三,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1页。[宋]朱熹:《诗集传》卷六,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50页。
    10[宋]朱熹:《诗集传》卷六,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54页。
    11[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三,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26页。
    12[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九,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04页。
    1[宋]朱熹:《诗集传》卷二,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0页。
    2[宋]朱熹:《诗集传》卷七,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64页。
    3[宋]朱熹:《诗集传》卷十,朱僳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95页。
    4[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二,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7页。
    5[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一,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04页。
    6[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二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02页。
    7[宋]朱熹:《诗集传》卷二,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3页。
    8[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三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解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21页。
    9[宋]朱熹:《诗集传》卷三,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18页。
    10[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六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6页。
    11[宋]朱熹:《诗集传》卷六,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51页。
    1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七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编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84页。
    1[宋]朱熹:《诗集传》卷七,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65页。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羲》卷一八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52页。
    3[宋]朱熹:《诗集传》卷十八,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5页。
    4[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八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70页。
    5[宋]朱熹:《诗集传》卷十八,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87页。
    6[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八之五,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77页。
    7[宋]朱熹:《诗集传》卷十八,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91页。
    8[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羲》卷二○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08页。
    9[宋]朱熹:《诗集传》卷二十,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07页。
    10[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二之三,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52页。
    11[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二,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5页。
    1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解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02页。
    13[宋]朱熹:《诗集传》卷十六,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48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六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06页。
    2[宋]朱熹:《诗集传》卷十六,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50页。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八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54页。
    4[宋]朱熹:《诗集传》卷十八,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6页、第679页。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止羲》卷一○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0页。
    6[宋]朱熹:《诗集传》卷九,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87-588页。
    7[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羲》卷一七之二,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37页。
    8[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七,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67页。
    9[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九之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84页。
    10[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九,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95页。
    1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九之四,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04页。
    12[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九,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05页。
    1[宋]朱鑑:《诗传遗说》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解部第7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12页。
    2[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6页。
    3[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7页。
    4[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8页。
    1[宋]朱熹:《诗集传》卷二,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1页。
    2[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九,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94页。
    3[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九,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01页。
    1[宋]王质:《诗总闻》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排印《经苑》本,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90页。
    2[宋]王质:《诗总闻》卷八,《丛书集成初编》排印《经苑》本,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37页。
    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2页。
    1[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8页。
    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9页。
    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9页。
    4[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29页。
    5[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30页。
    1[清]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页。
    2[清]阮元:《经义述闻序》,[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页。
    3[清]段玉裁:《广雅疏证序》,[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页。
    1[清]胡承珙:《与竹邨书》,[清]胡承珙:《求是堂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
    1[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八,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19页。
    2[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二十五,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66页。
    1[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三,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5-146页。
    2[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三,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6-157页。
    3[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四,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2-243页。
    4[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九,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68-869页。
    5[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二十七,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12页。
    1[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驻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79-480页。
    2[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二十三,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43页。
    3[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四,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5页。
    4[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九,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17-818页。
    5[清]胡承珙:《舆竹邨书》,[清]胡承珙:《求是堂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
    1[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四,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6-137页。
    2[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五,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18-919页。
    3[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三十,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91页。
    4[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五,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02-903页。
    5[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七,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94页。
    6[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九,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03页。
    7[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十七,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09-510页。
    8[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一,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91页。
    9[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四,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48页。
    1[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7页。
    2[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四,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43页。
    3[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十二,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90页。
    4[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十九,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70页。
    5[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五,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16-917页。
    6[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二十九,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87页。
    7[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0页。
    8[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六,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00页。
    9[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五,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88-889页。
    1[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三十,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17-1118页。
    2[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4-55页。
    3[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三,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1页。
    4[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四,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1页。
    5[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八,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53页。
    6[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三,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85页。
    7[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三十二,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58页。
    8[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三,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4页。
    9[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六,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4页。
    10[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四,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48-149页。
    1[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六,隙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16页。
    2[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98页。
    3[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一,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08页。
    4[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四,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98页。
    5[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四,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55页。
    6[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八,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73-274页。
    7[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一,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97-698页。
    8[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四,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30页。
    9[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五,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97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08页。
    1[清]段玉裁:《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题辞》,[清]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一,锺敬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页。
    2[清]段玉裁:《毛诗故圳传定本小笺题辞》,[清]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一,锺敬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页。
    3[清]陈奂:《诗毛氏传疏敘》,[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首,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1[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叙》,[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首,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2[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八,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
    3[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十六,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26页。
    4[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十九,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50页。
    5[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十九,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65页。
    6[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二十四,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65页。
    1[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二十六,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63页。
    2[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二十三,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06页。
    3[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一,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4[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四,王承略、陈绵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7页。
    1[清]陈焕:《说文解字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89页。
    2[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五,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3[清]段玉裁:《毛诗故训传定本》卷五,《皇清经解》本。
    4许建平:《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第442页。按阜阳汉简《诗经》作“依”,见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页。
    5[清]陈负:《诗毛氏传疏》卷十,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3页。
    6许建平:《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第460页。图版见王重民原编、黄永武新编:《敦煌古籍敘录新编》第2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95页。
    1[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三,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2[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一,王承略、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1[清]王守训:《诗毛传补证》,山东文献集成编委会:《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3册,影印山东博物馆藏稿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36页。
    2[清]王守训:《诗毛传补证》,山东文献集成编委会:《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3册,影印山东博物馆藏稿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37页。
    1[清]王守训:《诗毛传补证》,山东文献集成编委会:《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3册,影印山东博物馆藏稿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0页。
    2[清]王守训:《诗毛传补证》,山东文献集成编委会:《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3册,影印山东博物馆藏稿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39页。
    1顾廷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7页。
    2参见陈锦春:《<诗三家义集疏>点校献疑》,《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7-315页。
    3[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四,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75页。
    4[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三上,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5页。
    5[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九,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1页。
    1[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七,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74页。
    2[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八,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44页。
    3[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41页。
    4章炳麟:《国学讲演录》,傅杰校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5[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序例》,[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首,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页。
    1[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16页。
    2[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七,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79页。
    1 谢无量:《诗经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1-147页。
    2 胡樸安:《诗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168页。
    1 顾颉刚:《诗论序》,[宋]程大昌:《诗论》卷首,王熙华整理,顾颉刚:《古籍考辨丛刊》第2集,王熙华整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36页。
    2 郑振铎:《读毛诗序》,顾颉刚:《古史辨》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85-386页。
    3 余冠英:《诗经选·前言》,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页。
    4 朱东润:《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第1-46页。
    1 王国维:《旧刊本毛诗注疏残叶跋》,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42页。
    2 王国维:《肃霜条场说》,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0-73页。
    1 王国维:《周大武乐章考》,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4-108页。
    2 王国维:《说周颂》,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1-113页。
    3 王国维:《说商颂》,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3-118页。
    4 王国维:《汉时古文本诸经传考》,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22页。
    5 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6 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二》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0页。
    7 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书中成语书二》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1页。
    8 按,林氏1932年6月4日致函杨树达,札后杨树达识云: “此去年林君来筒,不久林君以暴病谢世矣。借哉!廿二年四月十四日晨。树达记。”以此可知林氏当卒于1932年6月后,1933年前。参见杨逢彬:《稹微居友朋书札》,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5页。
    1 按,《文源》卷首书名页前有一则“撰书人启”,云:“是书创始,未及博问通人。圣远旨微,敢云究洞?徒陈愤悱,未知所裁。大雅宏达如赐翰教,祈由北京外交部编译处转致。”见林羲光:《文源》,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又1928年8月24日林氏致函杨树达,推蔫自己的朋友张玮,云:“敝友张效彬(玮)近得读大著《古书句读》一文,至为钦佩,特将其所编国文讲义中剖析文法之作嘱为寄呈先生,敬求指示。张君河南固始人,系古文字收藏家,于古器物及石刻墨本所收至富。前与弟在外交部共事,十年至交,诚直谅之益友。用特代为绍介,尚希赐教为幸。”由此可知,林氏1920年左右曾在北洋政府外交部工作。参兑杨逄彬:《积微居友朋书札》,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1 林义光:《诗经通解》卷一,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1-2页。
    2 林义光:《诗经通解》卷一,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2页。按中西书局排印本将原来竖排内容改为横排,其框则置于标重点号的句子之末。大意相当,但不如原书明晰。
    3 林义光:《诗经通解》卷七,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94页。
    4 林义光:《诗经通解》卷十一,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131页。
    5 林义光:《诗经通解》卷十七,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192页。
    6 林义光:《诗经通解》卷十九,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213页。
    1 林义光:《诗经通解》卷十九,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229页。
    2 闻一多:《诗经的性慾观》,闻一多:《诗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1-25页。
    3 闻一多:《匡斋尺牍》,闻一多:《诗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40-47页。
    4 闻一多:《说鱼》,闻一多:《诗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66-89页。
    5 闻一多《诗经新义》,闻一多:《诗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11-13页。
    6 陈致:《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吴仰湘、黄梓勇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 黄焯:《诗说》卷二,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33-38页。
    1 黄焯:《诗疏平议》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23-324页。
    2 黄焯:《诗疏平议》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63页。
    3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卷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1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卷五,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4页。
    2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卷六,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7页。
    3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序》,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卷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1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卷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2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序》,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卷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东汉]郑玄撰、[明]锺惺校:《新刻诗谱》,《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本。
    冯浩菲:《郑氏诗谱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三国吴]陆玑撰、[清]丁晏校正:《毛诗草木岛兽虫鱼疏》,陈锦春、邢心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6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汉]郑玄笺、[唐]孔颖连等疏:《附释音毛诗注疏》,东京:汲古书院,1973年。
    《南宋刊单疏本毛诗正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毛诗正羲》,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成伯玙:《毛诗指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70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欧阳修:《诗本义》,刘心明、杨纪荣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宋]苏辙:《诗集传》,王承略师、马小方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宋]王安石撰、邱汉生辑校,《诗义鉤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宋]郑樵撰、麒颉刚辑点:《诗辨妄》,麒颉刚主编、王熙华整理:《古籍考辨丛刊》第2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宋]程大昌:《诗论》,顾颉刚辑点,顾颉刚主编、王熙华整理:《古籍考辨丛刊》第2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宋]王质:《诗总闻》,《丛书集成初编》排印《经苑》本,畏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
    [宋]杨简:《慈湖诗传》,王承略师、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宋]范处义:《诗补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库》经部第7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王承略师、陈锦春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宋]李樗、黄櫄:《毛诗李黄集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严粲:《诗缉》,影印明味经堂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宋]朱熹:《诗集传》,朱杰人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王承略师、马小方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9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清]朱鹤龄:《诗经通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朱鹤龄:《诗经通义》,《碧琳琅馆丛书》本。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卷首,颇颉刚标点,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清]焦循:《毛诗补疏》,晏炎吾等:《清人诗说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清人诗说四种》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清]段玉裁:《毛诗故训传定本》,《皇清经解》本。
    [清]汪龙:《毛诗异义附诗谱》,民国二十一年(1932)《安徽丛书》第一期影印南陵徐氏藏絜斋鲍氏刊本。
    [清]包世荣:《毛诗礼徵》,《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胡承珙:《毛诗后笔》,庄大钧、石静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0-3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清]马瑞辰:《毛诗传笔通释》,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清]曾钊:《诗毛郑异同辨》,《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影印道光二十七年武林爱日轩刊本,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王承略师、陈锦春校点,《儒藏精华编》第33-3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清]王守训:《诗毛传补证》,山东文献集成编委会:《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3册,影印山东博物馆藏稿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清]魏源:《诗古微》,何慎怡校点、汤志钧审订,长沙:狱麓书社,1989年。
    [清]魏源:《诗古微》,庄大钧、石玉等校点,《儒藏精华编》第29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清]阮元:《阮氏三家诗补遗》,影印仪徵李氏崇惠堂刊本,《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晏炎吾等:《清人诗说四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清]陈乔枞:《诗经四家异文考》,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顾颉刚:《古史辨》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林义光:《诗经通解》,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
    闻一多:《诗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焯:《诗疏平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黄焯:《诗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
    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冯浩菲:《毛诗训诂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金石简帛诗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西书局,2010年。
    许建平:《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于茀:
    王重民原编、黄永武新编:《敦煌古籍叙录新编》第2册,台湾:新文丰出 版公司,1986年。
    陈致:《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吴仰湘、黄梓勇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谢无量:《诗经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金公亮:《诗经学ABC》,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
    胡樸安:《诗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蒋善国:《三百篇演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徐澄宇:《诗经学纂要》,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张西堂:《诗经六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趟霈林:《诗经研究反思》,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文幸福:《诗经毛传郑笺辨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洪湛侯:《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梁锡峰:《郑玄以礼笺诗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张舜徽:《郑学丛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增注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赵茂林:《两汉三家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王礼卿《四家诗恉会归》,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彭林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王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羲》,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疏:《春秋左传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杨伯峻:《输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汉]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清同治十二年[1873]陈昌治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影印经韻楼原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梁]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宋]洪适:《隶释》,影印洪氏晦木齐刻《隶释·隶续》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元处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陆德明撰、吴承仕疏证:《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张力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曹建墩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唐]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唐]魏徵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清]赵尔异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汉]荀悦:《前汉纪》卷二十五,《四部丛刊》影印无锡孙氏小绿天藏明嘉靖本。
    [晋]袁宏撰、李兴和点校:《袁宏<后汉纪>集校》,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司马光:《司马光奏议》,王根林点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顾廷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王承略师:《郑玄与今古文经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周予同:《经今古文学》,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清]皮锡瑞撰、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章炳麟:《国学讲演录》,傅杰校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徐复观:《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刘毓庆、贾培俊:《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日]村山吉广、江口尚纯:《诗经研究文献目录》,东京:汲古书院,1992年。
    朱守亮:《诗经论著目录》,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
    寇淑慧:《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马洪辉、寇淑慧:《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诗经研究文献目录(1950-2010)》,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
    [清]朱彝尊撰、林庆彰等编:《经义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影印浙江杭州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颇颉刚:《清人著述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9年。
    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9年
    林庆彰:《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93-199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2年。
    [清]侯康:《补三国艺文志》,苏丽娟、李淩整理,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9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唐]魏徵等:《隋书经籍志》,张海峰整理,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3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经籍志》,魏奕元整理,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7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朱莉莉整理,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7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清]孙志祖:《家语疏证》卷五,清嘉庆刊本。
    [汉]王充:《论衡》,《褚子集成》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束汉]蔡邕:《独断》,影印扫叶山房石印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傅亚庶:《孔丛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徐震塄:《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唐]徐坚:《初学记》,董治安主编《唐代四大类书》第三册,影印清光绪闲孔广陶刻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影印上海涵芬楼藏宋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
    董治安:《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蔡邕:《蔡中郎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蓝雪堂活字本。
    [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书钞本。
    [宋]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宋]张载:《张载集》,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清]阮元:《揅经室集》,邓经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清]程廷祚:《清溪集》,民国三年蒋氏慎脩书屋排印《金陵丛书》本。
    [清]段玉裁:《经韻楼集》,锺敬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汪中:《述学》,戴庆钰、涂小马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清]孙志祖:《读书脞录续编》,《皇清经解》本。
    [清]夏炘:《读诗郐记》,咸丰癸丑景紫堂刊本。
    [清]胡承珙:《求是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李嘉言:《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承略师:《论两汉经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王承略师:《论诗序的主体部分可能始撰于孟子学派》,《诗经研究丛刊》第3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王承略:《四家诗在汉代不同的学术地位和历史使命》,《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三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隙锦春、王承略师:《韩诗学派习易学者考》,《周易研究》2012年第4期。
    杨晋龙:《论<诗传大全>与<诗传通释>的差异》,《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
    廖名春:《上博<讨论>简“以礼说<诗>”初探》,《中国诗歌研究》2003年6月。
    陈桐生:《孟子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先驱》,《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2期。
    陈桐生:《论孟子对西汉今文经学的特殊贡献》,《孔子研究》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