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訏小说中的奇情及其叙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徐訏的“奇情”小说为研究范围,涉及花城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徐訏奇情小说集》中的十八个中短篇,以及《彼岸》《江湖行》《时与光》等三部长篇小说。这一类小说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徐訏的作品风格,在内容上,普遍以男女恋情为题材,在写作手法上具有浪漫传奇色彩,在流派归属上既承继了言情小说曲折、委婉、生动的故事性传统,又吸收了浪漫主义小说的表现形式。综观徐訏一生的创作,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爱情婚恋为题材,加上迷离恍惚的场景和异域情调,细腻的心理描写,形成委婉神秘、亦真亦幻的浪漫传奇色调。
     徐訏正是以审美个体主义的原则,以个人对世界的独特体验,在灵魂和心理的层面上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往往从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困境出发,洞察人类的深秘所在,由此进而了解作为人的整个社会.作家的使命呈现出对人的生存的终极价值的关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价值的形而上学意义。他这种个人的生命体验常常被融解于艺术性的思维和语言中。驾轻就熟的技巧,奇伟的想象,浓郁的异域风情,独特的文学视角,充满个性的风格,这就是徐訏建构的独一无二的小说艺术世界。这些小说以爱情为载体,在一个个奇特的男女恋情故事中融进作者对人生、社会、宗教的哲学思索,呈现出诗化与哲理交融的特征。浪漫主义的诗性追求,现代主义的哲理意念与传奇志异的审美旨趣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诗意的审美空间。本文将从作品内容、叙事特色、哲学意蕴三个层面讨论徐訏作品独特的个人风貌及其跨时代意义。
The text take unusual love story of Xu Xu as the range of research, involves Collection of Unusual Love Story of Xu Xu,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97 by HuaCheng publisher, including 18 short
    pieces, and three novels--The Other Shore、 river's lake go and
    hour and light .
    On a certain meaning , this kind of novel stands for Xu Xu's style. In the contents aspect, these stories take romantic love story as its topic. Also, its romantic legend tone is worthy of attention. The corporate of legend and romantic tradition made the stories striking and hang to read. Taking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creations of Xu Xu's whole life, we can find that majority of his work told love story, specially strange about it's hero、plot and place.
    Taking individual feeling as his esthetics principle, Xu Xu wrote these novel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ecret of human mental existence. He usually set out from the special experience of a person, tried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society. The mission of the writer presents the concern of the ultimate end value of existence. So, his work has deliberated the metaphysics value of the ages. We can find all these kind of things his novels: the heavy foreign country romantic feeling, the special literature view, imagination of strange details. In the following text I will discuss unusual love story of Xu Xu according to its contents, its narrative skill and its philosophy idea.
引文
[1] 本节中标注页码处均选自《徐訏全集》(三)《江湖行》。
    [1][37][44]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2页,第93页,第94页。
    [2] 何满子:《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第1-2页。
    [3] 潘亚暾、汪义生《徐訏简论》,选自《台湾香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论文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第68页。
    [4] 耿传明:《大动荡时代的个性话语与时代话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5] 徐訏:《<风萧萧>后记》,选自钱理群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08页。
    [6] [美]苏珊.桑塔格;程巍译:《反对阐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54页
    [7] 徐訏:《门边文学》,选自《徐訏全集》第7卷,台湾正中书局,1976年版,第326页。
    [8] [俄]索洛维约夫:《性爱的意义》,《二十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第1385页。
    [9] [日]新闻开明:《关于徐訏》,《徐訏传记资料》(一),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26页。
    [10] 徐訏:《盲恋》,《徐訏奇情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61页。
    [11] 徐訏:《性美》,选自《徐訏全集》第10卷,台湾正中书局,1976年版,第256页。
    [12]、[13] 李洁非:《小说学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46页,第145页。
    [14] 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98页。
    [15]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444页。
    [16]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26页。
    [17] 王国维:《人间词话》,施议编著:《人间词话译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2页。
    [18] 林同华:《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25页。
    [19] 张天翼:《论人物描写》,吴福辉、黄侯兴,《张天翼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256页。
    [20] 王光明:《理解城市:人“不真实”到“真实”》,选自《香港文学》,2001年6月,第61页。
    [21] [加拿大]诺思普·弗莱 陈慧等译:《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页。
    [22] 鲁迅:《<何典>题记》,《鲁迅文集》(第7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出版,第429页。
    [23] 费勇:《行者的姿与影》,《零度出走》,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8页。
    [24] 周国平:《<悲剧的诞生>译序》,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第2页。
    [25] 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67页。
    [26] [英]伊利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
    [27] [英]特伦斯.霍克斯;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64页。
    [28] 史忠义:《20世纪法国小说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10页。
    [29] [荷]米克.巴尔 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003,第95-96页。
    [30] 徐訏:《徐訏全集》(二),台北正中书局,1967年出版,第98页。
    [31] 徐訏:《怀璧集》,台北大林出版社,1969年出版,第76页。
    [32] 罗利:《时间、地点和观念:论长篇小说》,转引自王靖宇《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循环人生观及其意义》,载《<左传>与传统小说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86页。
    [33] [法]热奈特:《叙事语式》,译文载《外国文学报道》1985年第5期。
    [34] [苏]巴赫金:白春仁、顾亚铃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 年,第13页。
    [35]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438页。
    [36][39][46] 陈旋波:《时与光——20世纪中国文学史格局中的徐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37页,第281页,第123页。
    [38]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897页
    [40]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第159页。
    [41] [德]马丁.布伯 陈维刚译:《我与你》,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第92-93页。
    [42] 徐訏:《场边文化.关于文化革命的交流与复兴》,香港上海印书馆,1968年出版,第57页。
    [43] [捷克]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访谈录》,吕同六主编:《20世纪小说理论经典》(下),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39页。
    [45] 吕清夫:《徐訏的绘画因缘》,《徐舒二三事》尔雅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47][48][4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95、147、304页。
    [50] [法]萨特 陈宣良译:《存在与虚无》,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第127页。
    [51] 吴义勤:《飘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243页。
    1.徐訏:《徐訏奇情小说集》(上、下集),花城出版社,1997年。
    2.徐訏:《徐訏全集》(第1,2,3,4,5,13,14卷),台北:正中书局出版,1966年。
    3.徐訏:《时与光》,台北:正中书局出版,1966年。
    4.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1年。
    5.[保]瓦西列夫 赵永穆等译:《情爱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6.[苏]留里科夫 徐泾元等译:《爱的三种魅力》,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7.[美]欧文.辛格 沈彬等译:《超越的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8.蔡守湘主编:《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武汉出版社,1999年。
    9.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美]浦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2.杨义:《杨义文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孟繁华:《叙事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
    14.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1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6.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7.司马中原:《长忆斯人:徐訏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18.葛原;《残星孤月——我和我的父亲徐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
    19.刘小枫:《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20.吴义勤:《飘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21.陈旋波:《时与光——20世纪中国文学史格局中的徐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1 冯奇:《人生寻梦——论徐訏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2期。
    2 岳建景:《徐訏研究的第一本专著——读<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年,第3期。
    3 李伟:《以小说<鬼恋>成名的徐訏》,《民国春秋》,1994年,第3期。
    4 葛红兵:《贴近作家的真实心态与灵魂波纹——评吴义勤著<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社会科学战线》 1995年,第1期。
    5 赵凌河:《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两种建构——读郁达夫和徐訏的小说》《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6 黄炜:《鬼才徐訏》,《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4期。
    7 孔占奎:《徐訏小说创作散论》,《焦作大学学报》 1996年,第1期。
    8 田建民:《精神分析学的形象化阐释——论徐訏的小说创作》,《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9 何慧:《唯美主义的成功实践——论徐訏的小说创作》,《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0 唐戈云:《距离把持中的浪漫超越——论徐訏小说中的距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1 何莲芳:《复调——徐訏、无名氏小说的叙事模式——试论“后浪漫”小说的文体特征》,《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2 张艳梅、张文东:《试析徐訏小说世界的生命意识》,《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3 吴义勤:《“通俗的现代派”——论徐訏的当代意义》,《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1期。
    14 杨剑龙:《论徐訏创作中的宗教情结》,《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5 赵凌河:《中国现代“洋味”的浪漫主义——论徐訏的小说》,《呼兰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16 汪卫社:《多元的综合一徐訏小说艺术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7 吴辉湘:《九十年代徐訏、无名氏小说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8 汪卫社:《徐訏小说研究述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9 吴道毅:《徐訏、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6期。
    20 王荣国:《漂泊灵魂的安身之所——从徐訏小说看其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1 赵凌河:《徐訏的现代主义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4期。
    22 廉文徵:《论徐訏小说的精神境界及其浪漫主义特征》,《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3 韩会敏:《论徐訏小说中的奇异世界》,《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2期。
    24 陈旋波:《徐訏与神秘主义》,《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5 李曙豪:论徐訏小说的文化渊源韶关学院学报 2002 04
    26 王梅:《在通俗与现代之间——论徐訏小说的情爱母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7 汪卫社:《人鬼之间的精神向往和艺术建构》,《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8 谭光辉、何希凡:《一个审美主义者的“时代”关怀——20世纪40年代徐訏创作新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9 汪卫社:《论徐訏小说的审美距离》,《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0 王泽龙、余文静:《论徐訏<鬼恋>的叙事审美特征》,《人文杂志》,2003年第5期。
    31 邓招华:《生命的道说——论徐訏小说的现代性》,《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2 马娟娟:《马路的繁闹——论徐訏30、40年代小说的通俗性》,《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3 刘华:《情天恨海中的诺亚方舟——对徐訏婚恋题材小说的一种阐释》,《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4 刘华:《论徐訏小说的文化价值取向》,《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35 温伟:《试论徐訏小说的创作方法》,《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36 王冰:《论徐訏小说的宗教意识与哲学意蕴》,《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7 赵智:《论徐訏小说的悲观主义特征》,《怀化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8 王璞:《飘移在虚实之间的魔术——细读徐訏两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39 温伟:《论徐訏的都市小说》,《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0 汤哲声:《论40年代的流行小说——以徐訏、无名氏(卜乃夫)、张爱玲、苏青的小说为例》,《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1 陈灵强:《理性的浪漫——中国现代后期浪漫派小说的主题形态》,《浙江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42 刘开明:《浪漫传奇的现代包装——徐訏小说创作探索》,《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43 刘成友、蒋先武:《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44 李晓宁:《后浪漫小说简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1期。
    45 耿传明:《大动荡时代的个性话语与时代话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