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依字行腔”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诗的国度”,从第一部传世至今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中国的诗歌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艺术是一个大系统,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这些因素无疑都影响着中国古诗词风格的塑造。
     在古时,诗、乐本为一体,诗是有乐之诗,乐是含诗之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诗、乐相和,携手同行。音乐赋予了诗更多的旋律性和意境的拓展,诗从文字语音、语调、声韵等方面影响着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发展。诗与乐在此基础上,共同承继了我国儒家、道家“天人合一”、“和”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代文人追求淡然恬静、灵逸虚空、孤傲清雅的美学理想。也正是诗与乐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中国古诗词歌曲数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它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含蓄的情感内涵、精湛的音乐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精华。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体验到诗人超然于物外的精神气质,融合着汉语言声韵的抑扬顿挫,音乐与诗词的相互渗透,在每一字、每一音中都能找到它们互相依存的关系。
     “艺术性”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最为重要的实质内涵,演唱者要想演绎出当中内在的艺术意蕴,使古诗词歌曲重新绽放出艺术的生命,就得在正确理解和感悟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深刻挖掘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融入个人的二度创作,从而做到发于内而形于外,达到内外的和谐与统一。
     本文试图通过“依字行腔”为切入点,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进行诠释,在韵味、咬字、行腔、装饰音的运用、四声字调的变化、发声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实践,获得一些有益的体验与心得,从而使演唱既具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规范,又具有鲜明的个人演唱特色。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known as the "kingdom of poetry, handed down since first poetry collection," The Book of Songs "date, which is the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literary history. Chinese art has its own unique aesthetic tast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nd these factors undoubtedly influence the shap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style, and how to correct product details of these works of art and expression.
     Poetry and music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mutual maneuver each other and common prosperity. The given poetry more melodic music, poetry from the text-to-speech, intonation, phonological development affect the rhythm of the music, the melody.-Poetry and music on this basis, common inherited China's Confucian, Taoist,"Heaven," and "philosophy, reflects the indifferent and quiet pursuit of ancient writers, Ling Yat vanity, the aloof elegant aesthetic ideals. It is also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poetry and music, creating precipi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songs, exudes a unique charm, With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e subtle emotional connotation, exquisite art practices.These vocal works of art, we are able to fully feel the mood created by poetry, poets experience the transcendent on objects outside ethos, fusion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rhyme cadence, music and poetry of mutual penetration, it seems that in every word. can find a sound of their interdependence.
     "Artist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substanc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rt songs, the singer wants to interpretation out which intrinsic artistic implication, to re-bloom artistic life of the ancient poems, songs, you hav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of the lyrics based on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poems, art songs, to dig deep into the second creation of personal, which do occur in the inner shape on the outside, to achieve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hamber as the starting point according to the word line,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poetry art songs, and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use of charm, diction, line cavity, decorative tones, tones tones of changes in vocal technique and practice, thus presents a solo concert featuring ancient poems, art songs.
引文
[1]袁征.《论中国古代声乐技巧》.云梦学刊.1995年第2期
    [1] 选自《礼记·乐记·师乙篇》
    [2] 《新诗歌集》赵元任.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
    [1]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中华书局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3]陈少松.《古诗词吟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三版
    [4]孙玄龄、刘东升.《中国古代歌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5]王力.《汉语音韵》(M)中华书局1963年
    [6]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7]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
    [8]吴丽跃.《诗词曲韵律通则》(M).华文出版社.1997年
    [9]刘焕阳.《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M)中央音乐学院教材
    [11]伍国栋.《中国古代音乐》(M).商务印书馆.1997年
    [12]龙榆生.《词曲概论》(M).北京出版社.2004年
    [13]李曙明.《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
    [14]陈晓光.《中国的昆曲艺术》(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15]邱琼.《白石道人歌曲通考》(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年
    [16]王力《汉语音韵》(M).中华书局.1963年
    [17]顾耿中.《音乐与诗词》(J).黄钟(武汉音乐学报).1998年4月
    [18]傅雪漪.《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J).音乐研究.1995年
    [19]刘明澜.《论宋词词韵与音乐之关系》(J).中国音乐学.1994年
    [20]刘明澜.《论姜白石歌曲的风格》.(J)音乐研究.1995年
    [21]左霞.《浅析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J).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3期
    [22]黄彦.《“诗”语境下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析》(J).音乐创作.2010年第4期
    [23]郝建红.《浅析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J).2009第8期
    [24]赵维森.《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2003年2月第25卷第1期
    [25]王培新.《诗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已经教学》(J).艺术教育.2005年第6期
    [26]姚晓婷.《浅谈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儿个关键步骤》(J).艺术研究.2010年第13期
    [27]方露娜.《字止腔圆之探析》(J).大家.2012年第7期
    [28]音璠.《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依字行腔”辨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28卷第6期
    [29]栾珊珊.《戏曲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研究》(J).艺术研究.2009年第5期
    [30]杨立军.《行腔“咬字”与戏曲韵味的关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1]张安平.《中国戏曲“字腔唱法”概念探析》(J).四川戏剧.2011年第3期
    [32]段卫红.《汉语语音特色与我国民族声乐的润腔美》(J).娄底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33]诸炜.《再论声乐中的“字”与“腔”》(J).艺术评论.2012年第12期
    [314]蒲亨建、夏晓《“依字行腔”表义功能质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35]周静.《中国古代唱论的语言风格与表现风格》(J).交响(西南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36]张琼.《浅析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处理》(J).作家杂志.2009年第7期
    [37]骆丽霞.《浅析古典诗词声乐作品<长相知>的音韵美》.(J).大众文艺.2012年第24期
    [38]关莉.《传统戏剧唱腔的声韵美》(J).南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39]吉颖颖.《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J).黄河之声.2009年第20期
    [40]张钰曦.《“字”与“韵”的完美结合》(J).四川戏剧.2012年第4期
    [41]马琳.《汉语声韵美探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18卷第5期
    [42]陈树林.《歌曲演唱中的倒字与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10年第5期
    [43]孙建华.《浅析传统歌曲演创中的字调现象》(J).云南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4]肖永烽.《汉语音韵特点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J).六盘水师专学报.1999年3月第11卷第1期
    [45]庄永平.《京剧唱腔中的腔词关系——对“依字行腔”原则的剖析》(J).音乐艺术.1982年第2期
    [46]杨道麟.《文章作品中的声韵美略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47]谭勇、孙晓丽、王建明.《姜夔“自度曲”婉约中的多重审美》(J).音乐创作.2011年第3期
    [48]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硕十学位论文.2010年5月
    [49]回薇.《汉语歌唱中字腔关系之辩证思维初识》(D).贵州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7年5月
    [50]张舒.《南宋姜夔词调歌曲的音乐文化内涵和演唱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51]宋雪梅.《伦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52]易宁艳.《古代诗词歌曲演唱探析》(D).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53]司娜.《中国古典歌曲分类及演唱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9年5月
    [54]王磊.《从昆曲演唱艺术看民族声乐对戏曲声腔艺术的吸收、融合与发展》(D).上海音乐学院硕 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55]蓝静.《应尚能“依字行腔”声乐艺术理论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56]夏丽莉.《姜夔的艺术人生及其词》(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