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的艺术魅力及演唱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为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与创作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他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三首》1的诗歌意境、旋律音型、伴奏和声等均有着非凡的艺术魅力,可称得上是中国艺术创作歌曲的精品,深受人们喜爱。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先生在古曲、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上独具一格,誉为“古诗词歌曲演唱第一人”,两大精英的完美结合将《唐诗三首》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声乐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指明了前进方向。
     本文在广泛的文献检索、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名家演唱实践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唐诗三首》的创作背景、艺术魅力、演唱探析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重点指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演唱的要点及难点,旨在能给演唱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可供参考的演唱建议,并引发与其他研究者们就关于古诗词歌曲课题相关的深入探讨,来填补这项并不被人重视却又散发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韵味的专题空缺,同时用研究来吸引注意力,从而推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创作。
Conversant with Chinese culture, Li Yinghai as a composer of great attainments in composing music for classical poems, devotes all his life to the composition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national music. The endearing songs composed by him and based on the Three Poems in Tang Dynasty are regarded as the art treasures in China because of their fine images, melodies and accompaniments. Jiang Jiaqiang, a tenor and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develops his own style when singing the songs with classical and poetic origins and is called the first man who sings the classical poetic songs. The perfect cooperation between Li Yinghai and Jiang Jiaqiang leads to the romantic charm of the songs based on the Three Poems in Tang Dynasty, which has pointed the way forward for singing the poetic songs.
     This paper, based on extensive references, profound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analysis of famous singers’practice, expounds the Three Poems in Tang Dynasty on their backgrounds, artistic charm and the ways the poetic songs are sung. With emphases on the artistic charm, the main points and the difficult points when the poetic songs are sung, it attempts to provide singers with a model and some advice. By doing so, other researchers would be aroused to explore deeply in this field which is vacant despite its strong pleasing charm. Then, the gap would be filled. With enough attentions,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 will be promoted greatly.
引文
1中国音乐(季刊)2007年第2期第17页
    2中国音乐2003.3
    3中国音乐(季刊) 2009年第2期第53页
    4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57页
    
    1中国音乐学(季刊)2006年第4期
    2安徽文学2006年第10期132页
    3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11月号上旬刊文教资料
    4中国音乐(季刊) 2007年第4期第90页
    5文史博览(理论) 2009年6月第15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第210页
    2李娜: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和审美价值,《文学研究》,万方数据
    1左霞:浅议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旋律风格,中国音乐学(季刊), 2006年第3期,第114页
    2同上
    3十二音技法是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首创。按照十二音技法,半音阶中的十二音处于同等地位,将这十二个音排成某一音序,称之为序列。十二音序列有四种基本形式:原型、倒影、逆行和逆行倒影。源自:童忠良,《现代作曲技法丛书—觋代乐理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1好亮、季泽:华夏之声音乐会,中国音乐,1982年第2期第6l页
    2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弦管、南管、南乐、五音、郎君乐、郎君唱南词、南腔等。“南音”在古代是南方音乐的总称。而“福建南音”是指发源于泉州一带,用闽南方言演唱,流行于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在内的闽南方言区域的一个古老乐种。福建南音的的唱腔旋法中多重大三度并置。(见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1989年版)
    
    1杨福俊:唐代绝句的艺术魅力,《内蒙古电大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第28页
    2周啸天:唐绝句的成就及研究概况,《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第24页
    1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0月第1版
    2周啸天:《唐绝句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63页
    
    1裴戈:解读的一种方式——孟浩然《春晓》审美分,《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尤兢生:“青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孟浩然诗歌的自然美,《党史博采》,2009年2月刊
    1现实美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形成美的观念,它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眼前并不存在的感性映象。这种美的感性映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意象美或表象美。源自曹利华著《美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页
    2陆嘉明:落月摇情寒山钟—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学描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05页
    1陆嘉明:落月摇情寒山钟—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学描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05页
    2观点见:康会霞、杨保丽:意与境浑、实与虚谐——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现代语文》2006年4月刊
    3《说文解字》中曰:“白,西方色也”,那么“白日”就是“西方的太阳”,即黄昏时的夕阳,观点见:谢百中,释《登鹅雀楼>》中的“白日”一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
    4卫君翔:抒写中华民族的自信,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21卷第1期
    1秦德祥:吟诵音乐的节奏形态及其特征,《音乐艺术》。
    1秦德祥:“尾腔”—吟诵音调的标记性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2002年第3期第39页
     1鲁道夫·雷蒂:《调性、无调性、泛调性》,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1李世军:超脱宁静、淡处知音——黎英海及其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3期
    1金鹿: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音乐之美-欣赏姜嘉锵“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独唱专辑”,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12月13日第004版
    2崔伟:姜嘉锵歌唱艺术研究,中国知网
    
    1苏楠: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创作的民族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附录:姜嘉锵先生访谈录
    2许讲真:《语言与歌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王硕:《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技巧》,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27页
    
    1崔伟:姜嘉锵歌唱艺术研究,中国知网
    2郑茂平:《声乐语音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67页
    3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9月版,第245页
    4许讲真:《语言与歌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9月版第217页
    
    1王硕:《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技巧》,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29页
    2同上第33页
    
    1王硕:《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技巧》,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6页
    2同上
    1崔伟:博采众长创新路—姜嘉锵歌唱艺术研究,滁州学院学报,第8卷第2期
    2苏楠: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创作的民族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附录:姜嘉锵先生访谈录),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曲歌、丹红、琚军编著:《声乐知识300问》,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46页
     1曲歌、丹红、琚军编著:《声乐知识300问》,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年出版
    2李凌:《音乐流花中国音乐家150人的艺术创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351页
    3曲歌、丹红、琚军编著:《声乐知识300问》,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51页
    1曲歌、丹红、琚军编著:《声乐知识300问》,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41页
    2同上,第151页
    1杨满年:《声乐训练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版第151页来源于Keidar在1986、1987及Titze在2000年的报告。原文:Register breaks or cracks are abrubt voice timbre changes that occur at an identifiable crossver frequency
    2引自杨满年著《声乐训练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152页
    1杨满年:《声乐训练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159页
    2主要参考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中的观点
    3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77页
    
    
    1杨满年:《声乐训练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版
    2杨满年:《声乐训练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版
    1同上
    2杨满年:《声乐训练研究》和高师声乐基础教程教材《声乐基础教程第1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中的部分观点
    
    1王硕:《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技巧》,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41页
    2同上
    
    1马南(L.Manen)著,汪启璋译《歌唱艺术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39页
    2同上
    3同上
    1周啸天:《唐绝句史》第2版,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1黎英海:《继承与求索一中国民族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2同上
     1裴戈:解读的一种方式——孟浩然《春晓》审美分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1同上
    2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1顾大海:谈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宿州师专学报》,2002年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版第358页
    1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邬眉教授在2009年10月21日9:00声乐课上的讲解
    2苏楠: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创作的民族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附录:姜嘉锵先生访谈录),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同上
    1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页
    [1]王鸿俊.声乐学概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2]王硕.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技巧[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
    [3]艾青.诗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0月第1版
    [4]曲歌、丹红、琚军.声乐知识300问[M].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5]李凌.中国音乐家150人的艺术创造[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版
    [6]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8]周啸天.唐绝句史[M],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版
    [9]曹利华.美学基础理论[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0]鲁道夫?雷蒂.《调性、无调性、泛调性》.人民音乐出版社[M],1992年
    [11]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9月版
    [12]黎英海.继承与求索一中国民族音乐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13]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版
    [1]丁云.超脱宁静、淡处知浓——浅析孟浩然《春晓》的美学意蕴.青海教育[J].2002年第9期
    [2]尤兢生.“青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孟浩然诗歌的自然美.党史博采[J].2009年2月刊
    [3]左霞.浅议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旋律风格,中国音乐学(季刊) [J],2006年第3期
    [4]刘诚.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和声分析.中国音乐(季刊)[J]2007年第4期
    [5]好亮、季泽.华夏之声音乐会.中国音乐[J].1982年第2期第6l页
    [6]李世军.超脱宁静、淡处知音——黎英海及其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中国音乐学[J] 2007年第3期
    [7]李娜.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和审美价值,文学研究[J],万方数据
    [8]苏楠.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创作的民族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J]
    [9]秦德祥.吟诵音乐的节奏形态及其特征.音乐艺术[J]
    [10]康会霞、杨保丽.意与境浑、实与虚谐——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现代语文[J].2006年4月刊
    [11]崔伟.姜嘉锵歌唱艺术研究.中国知网[J]
    [1]卫君翔.抒写中华民族的自信.运城学院学报[N]2003年2月第21卷
    [2]叶娟礽.论台湾现代筝乐作品演奏技法与记谱之传统与变迁.来自http://www.docin.com/p-24351879.html
    [3]陆嘉明.落月落月摇情寒山钟—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学描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N]2005年3月
    [4]金鹿.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音乐之美-欣赏姜嘉锵“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独唱专辑”.中国新闻出版报[N]2005年12月13日第004版
    [5]杨福俊.唐代绝句的艺术魅力.内蒙古电大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N] 1993年第2期
    [6]周啸天.唐绝句的成就及研究概况.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1985年第4期
    [7]秦德祥.“尾腔”—吟诵音调的标记性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N] 2002年第3期
    [8]崔伟.博采众长创新路—姜嘉锵歌唱艺术研究.滁州学院学报[N].第8卷第2期
    [9]谢百中.释《登鹅雀楼》中的“白日”一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N]2006年
    [10]裴戈.解读的一种方式——孟浩然《春晓》审美分,贵州教育学院学报[N]. 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