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力资本开发的辽宁国企管理层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企业管理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相应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本作为企业人力资本的核心,在综合调配企业一切资本进行开拓创新、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辽宁国有企业管理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与辽宁国企改革与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而且,以往的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公司治理理论难以解决目前国企经营者建设的实际问题,因而从人力资本开发角度,探讨辽宁国企管理层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立足于国企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这一前沿课题,在系统运用企业家理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现代公司理论、风险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辽宁国企经营者人力资本定价体系和配置体系建设。一方面,在公平合理的原则下,按照初始定价、定价修订和再定价的程序,采用货币定价与权利定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家人力资本进行合理定价,设计了包含股票期权收入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的模型,并选取案例进行了验证分析。只有对企业家人力资本进行合理定价才是激励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充分发挥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本文以企业家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结合为出发点,就辽宁国企经营者人力资本配置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应该建立以企业家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家人力资本市场化的配置制度。然后在吸收国内外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开发经验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重点放在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实际,与体制转轨阶段相适应,辽宁国有企业如何应该建立起一个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企业家激励、约束与选择机制。对于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本开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前瞻与借鉴意义。
As enterprises' decision makers and leaders,the top-managers of enterprises play a role which can't be substituted in production operations.Accordingly,as the core human capital of enterprises,the top-managers profound aring all resources to innovate so as to gain core competency for enterprises.
     The top-manager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building in liaoning is in the infant stage at present, there is a hug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from Entrust-supply angle formerly is hard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 about building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perator,so it means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at Approach the problem about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management Building in liaoning from Human Capital's Development.
     The paper is based on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Systematically using entrepreneur theory,human capital property-right theory,modern enterprise theory and risk theory, laborvalue theory,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we startwith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value,construct anentrepreneur-human-capital-measurement model,for the purpose of which areinnovations of the procedure of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pricing and the realizingWays.and comprehensively in use of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system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nd carry on a thorough analysis to the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pricing system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One hand,under the just principle,we construct an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measurement model,which contains the elastic income of executive stock options,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the initial pricing,the revision pricing and re-pricing)and the methods which contain the currency pricing and the right pricing.And then,we confirm it using a case.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entrepreneurs be drived.The other hand, The paper start from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and Physical capital, and carry on a thorough analysis to State-owned enterprise 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system Building in liaoning,and believe tha making the entrepreneur as a cor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marketization,then on the base of drawing on the expience all side and analysising comparatively,The key to the study is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of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Liaoning,adapting with economic reshuffling, how to building a system of entrepreneur motivation, constraintion and choice combining with organization allocation and market allocation.There are important Previews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entrepreneur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in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theory and pratice.
引文
①转引自朱国宏,1994:《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①转引自王亚楠,1979: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
    ①资料来源于:辽宁国企在资本运营中壮大,辽宁日报,2007.11.9。
    ①资料来源于:辽宁国企在资本运营中壮大,辽宁日报,2007.11.9。
    ①资料来源于:纪念改革开放30年——辽宁工业奋力跨越再铸辉煌,辽宁日报,2009.1.4。
    ①转引自崔建华,2003:《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特殊性及其本质原因》,《经济评论》第4期。
    班景刚,2004:《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开发途径探析》,《现代财经》第3期。
    贝尔,1997:《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译本,新华出版社。
    贝克尔,1987:《人力资本》,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贝克尔,1998:《家庭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布莱尔,1999:《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布劳代尔,1996:《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译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蔡永灿,2008:《企业家选择机制的国际经验》,《ENTERPRISE MANAGEMENT》第9期。
    查日升,2001:《构建人力资本开发和利用新机制》,《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期。
    柴晓卓,2008:《委托代理理论下的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常红利,2004:《企业家人力资本及其在现代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常金海,2008:《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东岳论丛》第4期。
    常忠诚,2008:《制度创新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陈朝龙,2002:《中国国企低效率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陈继东、闫永海,2006:《企业家人力资本及其价值评定》,《生产力研究》第10期。
    陈丽娟,2003:《企业家职业化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陈学法,2005:《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之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2期。
    陈燕,刘义圣,2005:《现代企业家筛选机制与资本市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6期。
    陈云,2008:《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程承坪,2001:《论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中国软科学》第7期。
    程承坪、魏明侠,2002:《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经济管理出版社。
    程红兰、桂昭明,2007:《我国企业家人才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5期。
    池本正纯,1985:《企业家的秘密》,中译本,辽宁人民出版社。
    崔建华,2003:《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特殊性及其本质原因》,《经济评论》第4期。
    崔颖,2007:《浅议企业家人力资本诚信品质的重塑》,《企业活力》第12期。
    德鲁克,1998:《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德鲁克,2000: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
    窦开龙、李兴江,2003:《我国企业家问题研究回顾》,《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范明、戚文举,2007:《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研究》,《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方竹兰,1997:《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经济研究》第6期。
    冯亚明,2003:《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与企业家薪酬模式》,《学术探索》第8期。
    冯耀坤、赵丽华,2005:《企业家阶层形成的制度基础》,《商业时代·理论》第9期。
    付维宁,2003:《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一个理论分析模型》,《财经科学》第8期。
    高瑾,2004:《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前善,2007:《国有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定价:问题与对策》,《价格理论与实践》第2期。
    高前善,2007:《相对业绩、管理贡献与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高艳萍,2007:《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探讨》,《能源技术与管理》第1期。
    葛萍、桑美丽,2008:《论企业家政府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第1期。
    葛玉辉,2004:《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制度创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葛玉辉,2006:《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与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工程学报》第4期。
    龚文海,2007:《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管军、马晓国、邓九生,2007:《新型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模型的构建与实现方式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郭若仪,2007:《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型员工薪酬激励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学斌,2006:《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机制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振、黄坡,2005:《韩国政府在企业家阶层成长中的作用分析及启示》,《当代韩国》第4期。
    郝春禄,2005:《试析公开选拔干部的理论基础》,《理论界》第8期。
    贺小刚,2007:《企业家的能力、努力及其功效——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比较》,《科学·经济·社会》第4期。
    侯清麟,2004:《国有企业经营者最优报酬激励机制之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胡鞍钢、胡光宇,2004:《公司治理中外比较》,新华出版社。
    胡漫,2008:《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胡乃民,2006:《国有(控股及参股)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监督机制框架及鞍钢集团公司实践研究》,《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胡延华,2001:《引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中共中央学校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黄化,2006:《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企业绩效之实证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金镖,200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钧,1998:《知识经济论》,山西经济出版社。
    黄利梅,2005:《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激励机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明元,2006:《期望理论与企业家人力资本动态激励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第5期。
    黄群慧,2000:《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解释意义》,《经济研究》第1期。
    黄速建,2008:《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成就、问题与趋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6期。
    黄婉秋,2007:《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估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维民,2007:《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犯罪控制实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黄文翠,2007:《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问题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纪玉山、张跃文,2004:《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东北亚论坛》第1期。
    江宝全,2000:《企业家:21世纪最缺的人才》,《南京社会科学》第5期。
    江龙,2002:《政府经济的监督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江永红,2005:《国有企业家的角色定位》,《企业改革与管理》第11期。
    孔宪香,2008:《激励企业家人力资本创新的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研究》,《理论学刊》第2期。
    兰邦华,2000:《交易性人力资本新探》,《中国工业经济》第七期
    兰望村、可星,2003:《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研究》,《探索与研究》第10期。
    兰玉杰、孙海燕,2007:《企业家人力资本计量及其参与分配的研究综述》,《财贸研究》第4期。
    黎庶静,2006:《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重构》,《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爱梅,2005:《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中国人才》第15期。
    李春琦,2002:《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声誉激励问题研究》,《财经研究》第12期。
    李存先,1999:《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开发及利用》,《东岳论丛》第2期。
    李福柱、丁四保,2005:《国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刍议》,《软科学》第2期。
    李晶,2007:《内企业家成长机制研究》,《技术经济》第12期。
    李军波、吕志华,2007:《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江西社会科学》第5期。
    李世聪、李志平,2006:《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开发》,《科技资讯》第14期。
    李斯特,1990:《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李铁骑,2005:《关于加强组织建设以促进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研究——兼析北京中物博汽
    车解体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李维安,2002:《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小鹿,2005a:《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小鹿,2005b:《提高辽宁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竞争力》,《人力资源》第2期。
    李晏仙,2005:《改革企业家的产生机制努力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市场论坛》第11期。
    厉以宁,1982:《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国外经济学评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廉志端,2008:《中国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创新及市场机制选择》,《商业时代》第27期。
    梁理文,2007:《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甄选指标体系结构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梁伟新、魏建丽,2007:《构建激励机制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意义和实现方式》,《商场现代化》第4期。
    林桂华,2004:《论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督约束》,《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林晖,2001:《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探索》,《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林南,2005:《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冰,2007:《国有企业领导人选择的理论逻辑与改进对策》,《工业技术经济》第11期。
    刘嫦娥,2005:《企业家职业化的内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模型探讨》,《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芳,2005:《浅析企业家声誉机制问题》,《大众科技》第12期。
    刘敢,任保平,2001:《论企业家人才市场的内容特征及其培育对策》,《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刘光友,2004:《国有企业的经理人激励机制与经济回报》,《生产力研究》第11期。
    刘卉,2007:《基于和谐管理的国有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建利,2006:《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军,1998:《企业家人力酱的开发与利用》,《上海管理科学》第3期。
    刘小平、魏志军、程承坪,2002:《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的影响因素》,《人才开发》第3期。
    刘小玄,1996:《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经济研究》第五期。
    刘新民,2004:《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分类综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刘新民、李垣,2004:《企业家创新理论研究综述》,《齐鲁学刊》第2期。
    刘卓敏,2005:《人力资本的内涵及企业对人力资本的经营》,《上海经济研究》第6期。
    龙燕柳,2004:《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7期。
    吕文慧,2004:《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效率差异的比较——人力资本产权角度》,《经济问题探索》第9期。
    罗纳德,1937:《企业的性质》,经济学新系列第4卷。
    罗志芬,2007:《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麻彦春、童欣,2005:《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当代经济研究》第8期。
    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
    马璐,2004:《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科技进步与对策》第7期。
    马戎,2005:《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探索》,《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歇尔,1981:《经济学原理(下)》,商务印书馆。
    马玉清,2004:《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天然气经济》第3期。
    茅培华,2005:《国企如何建立市场化的企业家产权》,《当代经济》第8期。
    孟令国,2005:《中国企业管理层隐性激励机制研究——兼论显性激励的不完全性》,《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苗向阳,2007:《我国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构建》,《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塞尔,1958:《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政治经济学》第8期。
    莫志宏,2002:《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年志远,2005:《国有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归属、特征和定价》,《当代经济研究》第5期。
    欧雪银,2003:《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择机制市场化问题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欧雪银,2005:《国有企业企业家市场选择主体研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潘孝礼,2007:《对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探讨》,《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第5期。
    潘亚春,2008:《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收分配机制研究》,《辽宁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彭春燕,2004:《浅析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发展现状》,《中共乌鲁木齐党校学报》第12期。
    彭怀忠,2005:《论国有企业企业家行为缺失的原因及政策建议》,《学术论坛》第11期。
    彭健,2008:《人力资本化和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商场现代化》第2期。
    彭征波,2002:《深化国企改革中的路径依赖问题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祁昌贵,2008:《关于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的思考》,《苏盐科技》第1期。
    祁隽,2007:《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长效激励机制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秦晓霞,2007:《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创新》,《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渠雪荣,2006:《对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者的激励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任笑菲,2004:《国有外贸企业人力资源创新机制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尚晓玲,2004:《国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传记性特征与业绩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沈燕,2003:《国有企业经营效绩评价问题探讨》,《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师兰芳,2007:《基于管理层激励视角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石长辉,2003:《建立与国有企业相适应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石建兴,2004:《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方略:一个财政学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石秀印,1998:《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管理世界》第六期。
    史美霖,2006:《跨国经营中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探析》,《价格月刊》第4期。
    舒尔茨,1990:《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斯密,1981: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宋伯庐,2008:《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模式的演变》,《中国集体经济》第6期。
    宋德舜,2004:《国有控股、最高决策者激励与公司绩效》,《中国工业经济》第3期。
    苏坡,2007:《其于EVA的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孙大鹏,2005:《制度缺陷框架下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滕树中,2004:《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的思考》,《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期。
    田小平、张国旺,2006:《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择问题研究》,《商场现代化》第29期。
    田小平、张国旺,2007:论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选择方式》,《商业时代》第14期。
    童卫华,2005:《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报酬:控制权激励观》,《经济学家》第6期。
    万林波,2004:《基于人力资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伯良、张宏山,2000:《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第4期。
    王光远,2007:《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层薪酬激励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国兵,2005:《经济转轨中中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质、实现与治理》,《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红领,2006:《决定国企高管薪酬水平的制度分析》,《现代经济探讨》第1期。
    王继康,2004:《企业家缺位与国有企业领导体制重构》,《南方经济》第4期。
    王佳,2008:《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知识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对比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金凤,2005:《我国企业管理层人力酱激励因素之实证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金洲,2005:《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方式的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王京朝,2006:《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与薪酬管理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可强,2005:《西欧国有企业经验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丽娜,2007:《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改革方向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宁西,2002:《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王微,2007:《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卫东:2007:《陕西省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建设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文新,2005:《河北省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胜任力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欣,1999:《试论我国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王新,2005:《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约束分析及完善对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新天:2001:《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探索》,《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秀模,2006:《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机制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王薛刚,2004:《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雪,2006:《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能力评估及应用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亚楠,1979:《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
    王妍,2005:《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性寻租行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艳燕,2005:《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团队凝聚力的实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兆辉,2005:《选择角度的企业家与企业家的比较选择——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结合的分析模式》,《生产力研究》第12期。
    韦晓宏,2001:《论人力资本开发》,《甘肃社会科学》第2期。
    韦燕梅,2008:《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风险问题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卫玲,2003:《人力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收分配的制度创新》,《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魏博,2005:《中外高管人员报酬研究综述》,《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第12期。
    魏澄荣,2005:《企业家人力资本诚信品质再造》,《商业时代·理论》第30期。
    温绪廷,2008:《国有企业中层干部激励机制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吴家骏,2003:《公司治理结构研究中有三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当代财经》,第80-84页。
    吴茂青,2000:《建立与完善企业家的选择、激励和监督机制》,《攀登》第6期。
    夏宗维,2003:《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经济者股票期权的研究和分析》,《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向刚、王娟,2004:《优秀国有企业持续创新的企业家培养、选拔、作用机制建设探讨》,《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第4期。
    肖超荣,2006:《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肖林,2006:《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拔与任用机制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谢爱平,2005:《国有企业委托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谢京生,1999:《国有企业领导制度新模式的探索》,《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谢昕,2006:《企业家:国企改革的灵魂——对中国国企领导管理机制改革的思索》,《特区经济》第1期。
    谢雅萍,2006:《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谢志宇、明娟,2007:《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超产权激励机制探讨》,《商业时代·理论》第2期。
    熊彼特,1997:《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徐晨光,2005:《国有企业董事会运行机制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徐卫宇,2001:《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徐晓宾,2005:《关于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现行激励制度的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许书华,2005:《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许晓东,2007:《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方案设计》,《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许正中、吴要武,1999:《人力资本的定价与开发》,《新东方》第3期。
    闫瑞芳、李娟,2007:《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确认及计量探讨》,《北方经济》第11期。
    严瑾,2006:《国有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严俊涛,2005:《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严予若,2002:《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及人力投资研究》,《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阎子惠,2008:《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颜辉,2006:《我国国有企业治理中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春学,2002:《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方式的经济学思考》,《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杨健奎,2007:《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基于企业价值战略的经营绩效评价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杨敏,2007:《国有企业创业型企业家退出机制控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1期。
    杨庆岗,2006:《试论国企改革中企业家制度的创新》,《河北企业》第5期。
    殷建平,1998:《论企业家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财经研究》第4期。
    殷锡武、许敏诗,2005:《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刍议》,《企业经济》第12期。
    于萍,2007:《国有企业中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合约选择》,《商场现代化》第27期。
    于中洋,2005:《我国人力酱投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宗先,1986:《经济学百科全书》,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余来文、孟鹰,2006:《企业家能力、企业家创新及其组织能力形成机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第5期。
    郁婷,2006:《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及其制度安排》,《商业时代》第34期。
    袁安府,2000:《我国企业家成长与激励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袁优平,2005:《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约翰·伊特韦尔.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曾洁琼,2006:《我国企业知识资本计量和报告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曾庆学,2006:《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改革》,《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
    翟静,2006:《山东省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詹森和梅克林,1998:《权力与生产函数: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和共同决策的一种应用》,《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詹小张,2005:《国有控股非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与激励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斌、兰玉杰,2007:《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制度考察》,《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第2期。
    张炳东、陈业华,2006:《国企代理权腐败的经济学分析》,《经济论坛》第8期。
    张炳辉,2008:《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绩效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彩玲,2008:《对国有企业选拔任用管理干部的思考》,《山西科技》第1期。
    张崇康、邰秀军,2005:《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本开发与引进的成本绩效比较》,《经济与管理研究》第2期。
    张海丰,田立恕,2006:《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研究综述》,《当代经理人》第21期。
    张宏伟,1997:《体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国企制度创新》,《财经研究》第10期。
    张华,2007:《股权物质资本聘任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选拔制度分析》,《特区经济》第9期。
    张晖,时明艳,2005:《浅议薪酬体系中的人力资本开发》,《特区经济》第11期。
    张进,1999:《论现代公司管理层利益及其实现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文贤,1999:《人力资源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张亚佩,2006:《浅析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开发》,《黑龙江对外经贸》第3期。
    张宇、黄松,2005:《国有企业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创新》,《特区经济》第8期。
    赵波、陈卫华,2004:《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激励机制的建立》,《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第1期。
    赵步同、曹家和、彭纪生,2008:《国内学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第3期。
    赵春雨,2007:《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及启示》,《学术交流》第11期。
    赵宏中,2002:《人力资本理论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武汉理式大学学报》第6期。
    赵宏中,2005:《略论智力资本》,《江汉论坛》第1期。
    赵宏中,龚纯,2004:《人力资本投资: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人力开发》第1期。
    赵宏中、蒋梅科,2004:《度量企业智力资本价值的三种方法》,《科技进步与对策》第8期。
    赵宏中、李路,2004:《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股权化理论构想》,《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第4期。
    赵宏中,罗伟宁,2005:《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模型分析》,《科技创业月刊》第12期。
    赵曼、陈全明,2007:《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赵明,2008:《思考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五个问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第3期。
    赵勇,2003:《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郑卫东,2005:《国有企业人力酱高效的两难困境及其突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期。
    郑卓,2007:《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创新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企业文化建设:认识、现状和问题——2005·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经济界》第3期。
    钟林苡,2006:《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制度基础——浅析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化》,《特区经济》第3期。
    周其仁,1996:《市场中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第6期。
    周文生,2007:《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霞、彭玉珊,《基于企业绩效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机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周霞、周玉玺,2008:《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的影响因素辨析:三维视角》,《华东经济管理》第2期。
    朱国宏,1994:《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朱国文,2006:《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朱杰新,2002:《谈加强国有独资、控股及参股企业经济者约束激励机制建设》,《探索与思考》第4期。
    朱俊菊,200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朱敏,2005:《服务于战略优势的企业经营者激励体系研究——以国有企业为例所作的分析》,《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朱兴佳,2004:《国企经营者年薪制的绩效管理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庄杰,2001:《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李春琦,2003:《高层经理激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王建民,2001:《论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财经科学》第6期。
    郭敏、屈艳芳,2002:人力资本的特性及其价值的实现,《财经研究》第8期。
    Alan L., kenneth W.,1986,"The Success of Male and Female Entrepreneurs: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P147-62.
    Bake,G, Jensen,M.and Murphy,K.,1998, "Compensation and incentive:Practice VS. Theory",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43, No.3,pp 593-616.
    Benhabib, J., and Spiegel, M.,1994,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 country data",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4.
    Cabral, L., Mata, J.,2003,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firm size distribution:facts and theo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3.
    Demodaran,1996,Investment Valua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Despotis,D.K.,2005, "Measuring human development vi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the case of Asia and the Pacific",Omega, Vol.33, No.10,pp85-390.
    Erikson,Truls.,2002, "Entrepreneurial capital:the emerging venture's most important asse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7,pp275-290.
    Fama E.,1980, "Agency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Neher D.,1999, "Staged financing:an agency perspectiv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66 Issue 2.
    Flamholtz,E.G.,1985, "Human Resource Accountng",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Frederick,G.,2005, "Earnings Distributi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EO Pa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Vol.1, No.19.
    Gorman M.and Sahlman W.,1989, "What do venture capitalist do",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4.
    Hart O., and Moore J.,1988,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renegotiation ". Econometrica, Vol.56 Issue 4.
    Hellmannn T.,1998, "The allocation of control rights in venture capital contract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29 Issue 1.
    Kirilenko A.,2001, "Valuation and control in venture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LVI 2.
    Lev,B. and Schwartz, A.,1971, "On the Use of the Economic Concept of Human Capital in Financial Statements",The Accounting Review,1.
    Lucas, E.,1993, "Making a miracle", Econometrica, Vol.61 Issue 2.
    Massimo, G.., Delmastro,M., Luca, G.,2004, "Entrepreneurs'human capital and the start-up size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2.
    Montgomery, M., Johnson, T.and Faisalc,Syed.,2005, "What kindof capital do you need to start a business:financial orhuman",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45,pp103-122.
    Papagiannis,G..J., Klees,S.J. and Bickel, R.N.,.1982,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52, No.2.
    Paul R.,1998, "Risk matrix:an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assessing, andranking program risks",Air Force Journal of Logistics,25.
    Petty, R. and Guthrie, J.,2000, "Intellectual Capital literature review; 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management", Journal for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 1 No 2.
    Pherson,M.and Pike,S., "Accounting, Empirical Measurement an Intellectual Capital", Journal for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 2 No 3, pp246-260.
    Pike, S., Rylander, A. and Roos,G.,2001, "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 and Disclos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Hamilton Ontario, Canada.
    Pindvck, S., and Solimano, A.,1993, "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aggregate investment", NBER Working Paper,4380.
    Reilly, R. and Schweihs, R.,1999, "Valuing Intangible Assets", McGraw-Hill, New York.
    Robin M.,2000, "On the interaction of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 in Latin America", NBER Working Paper.
    Sachs, D., and Warner, A.,1995,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integration",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
    Sahlman W.,1998, "Aspects of financial contracting in venture capital",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Vol. Issue 2.
    Schultz, T.W.,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1, No.1.
    Schultz, W.,1993,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human capital in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Economics Vol.1 Issue 1.
    Smith, G. and Parr,R.,1994, "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tangible Asset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Stewart, T.A.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Nations", Doubleday, New York。
    Sveiby, K.E.,1997), "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Managing and Measuring Knowledge-based Assets,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San Fransi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