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媒介融合加速,网络化渗透让电视面临着艰难选择,这种选择的艰难性来自电视媒体在两种现状之间的碰撞与困惑:一方面,电视媒体目前的经营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领跑其他传统媒体,日子仍旧好过。而要摒弃长期传统观念、颠覆既有发展模式,必然面临牺牲眼前利益的风险;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直面新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现实,积极应对网络化挑战。而电视媒体在网络化生存面前显得步履蹒跚,发展思路和策略指导更是捉襟见肘。在这一背景之下,本研究的目标就是力求剖析传媒网络化内在规律,为我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发展提供某种具体发展模式,以便于业界同仁在电视网络化实务运营中有所参鉴。
     笔者从电视媒体网络化的生存形态视角出发,以逻辑方法论证网络化趋向的必然性。电视媒体选择网络化生存是历史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发展的必然,摆在电视人面前的紧迫问题是如何合理制定战略和策略,以期在网络化生存的四条具体路径上发展得又快又好。这四条路径是:平台型网站打造、数字化频道改进、视频化业务拓展、移动化技术应用。
     平台型网站建设,一定要突破“窗口”局限,将网站视为一个辐射范围更加广域的全球性电子商务系统,集信息推广和产品营销于一体,形成一个服务高满意性、技术高先进性、产品高实用性、业务高扩展性的高盈利性平台。
     数字化频道改进,主要是在“海量专业内容、双向交互功能、多元盈利模式”三个方面加以提升和强化。为此,务必构建网络化的电视产业链,建立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机制;开展资本运作,整合民营资源,推动内容产业大发展;拓宽产业经营领域,摸索更多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要打造网络化共享机制的内容中心,建立完善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开发基于网络营销系统的内容平台;构筑以家庭消费为内容指向的数字中心。
     网络化视频业务扩展,面临着五大压力:受众压力、同业压力、域外压力、业外压力和上级压力。也恰恰是这些压力的存在化成了电视媒体网络化视频业务发展的动力。和其他形态的传媒相比,电视媒体具备发展视频业务的天然优势,这种优势来自其专业性的媒介属性、专业性的人才和设备以及几十年来的资源储备。在发展网络电视方面,要注意“双轨并行”策略:开路网络电视(WebTV)要借力民营公司的发展范式;闭路网络电视(IPTV),要应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开放与竞争,与电信方面在“竞合”中发展。
     移动化趋势来自三股力量:受众(个体内在)对自由的无限追求、技术进步提供更优的移动信息传播手段、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形态变迁。“施拉姆公式”和“长尾理论”揭示了移动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近乎上述同样的理由,电视媒体的移动化和网络化汇流势不可挡。电视媒体应该顺势而为,克服当前存在的标准之争,以“合气生财”策略进行移动化电视网络的标准抉择;以“资源互换”策略进行移动化电视网络的市场拓展;以“广开财源”策略丰富移动化电视网络的盈利模式:以“丰富而适配”的策略打造移动化电视网络的内容平台;以“竞合之道”策略实施移动化电视网路的生产运营;以“平等与开放”策略寻求移动化电视网路的政策扶持。
     传统的电视产业生产形态在网络化技术冲击下,已经发生变革:生产平台的网络化(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生产平台)、生产方式的定制化(基于海量化和差异化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流程的双向化(逆向生产的出现)、生产领域的跨界化(从非实体产品领域跨入物质产品领域)以及生产资源的数据库化(数据库成为生产体系的核心资源)。对于网络化电视产业而言,其主要核心资源优势首先是文化内容产品(形成虚拟产品信息流),其次是未来掌握的消费者个体数据库(消费者信息流)。由于网络化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电视产业延伸到实体产品的经营甚至生产领域(形成实体产品信息流)都是可以期待的。而与此同时,配合电子商务运营的金融支付系统和现代物流运输系统必然成为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因此建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网络电视市场机制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网络化技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力对电视产业的渗透必然要求网络化生产关系与之适配。电视产业新体制呼之欲出,网络化对电视产业新体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变革要求:经营体制的变迁、传输体制的变迁、制播体制的变迁、投融资体制变迁以及管理体制的变迁。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wave, media convergence acceleration, and network penetration, television media has been faced with one difficult choice that comes from the collision and confusion between two kinds of actual condition of itself. On the one hand, the current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media, to some extents, is still leading the other traditional media and possessing lots of interests. Abandoning the long traditional ideas and subverting the established development model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risk of sacrificing the existing interest in short time.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from new media, television media has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 of networking actively. Without developing ideas and guiding strategies, television media, seems faltering in the face of networking model. In the contex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seeking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laws of the media network and provide a specific model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TV media, so that it can facilitate the practice of media industry's colleagues in the television network opera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s survival form of the television media,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networking trend by logical way. It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historical logic, technology and market logic to choose the survival of television network. The pressing problem for TV personality is how to rationally set the strategy and tactics, so that they could fast and effectively develop in the four specific paths, including platform-based Web site-building, improvement of digital channel, development of video-based business, application of mobile technology.
     As to platform-based Web site-building, we must break the "window" limitations of the site and build it as a more wide-area global e-commerce system, including spreading of message and product market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mmerce system can be constructed as a platform of high profit which has high satisfaction of service, high advantage of technology, high availability of product, highly scalable character.
     As for the improvements of digital channel, it i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massive amount of professional content, two-way interactivity, multi-profit model" to enhance and strengthen the three areas. In order to fulfill that, it is highly necessary to build network-based TV industry chain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benefits, to carry out capital operation and integrate private resources for promoting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content industry, broade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operations, and explore more profit model.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create contents center including mechanisms for network sharing, establish a sound system of media asset management, develop a web-based marketing platform, and build a digital center about family consumption. As to the expansion of Web-based video business, it is in front of five kinds of pressure including the audience pressure, peer pressure, outside pressure, external pressure, and the higher pressure on the industry. It is precisely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essure that help to develop the services of TV media network video. Compared to other forms of media, television media has some natural advantages to develop video services, which come from its professional media properties, professional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as well as resource reserves in decad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levision, it is highly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dual track" strategy. 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leverage he private company's development paradigm for the Open Web TV. On the other hand, closed-circuit Internet TV (IPTV),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dapt to the context of openness and competition, and develop with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trend of mobilization is from three forces including the unrestrained pursuit of freedom for the audienc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o provide better mobile means of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as well as changes of form in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Schramm formula" and the "Long Tail Theory" reveal the inherent laws of development of mobile technology. Almost as the same reason, the mobilization and networking convergence trend of television media is irresistible. TV media should overcome the current existence of competing standard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fulfill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such as "resource exchange" strategy for mobile TV networks to develop market, "opening up more sources of income" strategy to rich profit model of mobile TV network, "rich and fit "strategy to build the content platform of mobile TV networks, "competing and cooperation "strategy for product operation of mobile TV network, as well as " equal and open "strategy to seek for policy support.
     Traditional television industry production patterns, technology in the network under the impact of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production platform network, and production of customized, two-way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production technology, as well as cross- border databa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Under the impact of network technolog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on the production patterns of traditional television industry, such as networking of production platform, customization of production, two-way process of the production, as well as production of cross-border and database. As for the network television industry, its mainly core resources of cultural content products is followed by individual consumers database of the futur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mmerce platform by networking, it will be expected that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can extend to operation of physical products or production areas.
     In the meantime, e-business operations of financial payment systems and modern logistics transport systems will inevitably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hain, so integration and coverage of information flow, capital flow and logistics flow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future for the mechanism of network television market.
     As the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 network technology involved in the industry requires the relationship of network production to match with. Because of the fiv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from networking, such as the change of management system, change of transmission system, changes in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 system, as well as changes i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the new mechanism of television industry should be constructed effectively as soon as possible.
引文
① Stone, M.,2002,.'Multimedia integration is here to stay', online newspapers and Multimedia newsrooms,4
    ②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p4
    ①黄升民,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广电媒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P74
    ①孔繁玲,张勇,满恩,网络化生存,理论探讨,2001年第5期,P93
    ②朱敏,网络时代,我们怎样应对,http://www.rgd.com.en/rgd/xxyd/nfgbyj/mtts/4158.shtml,2006年6月6日
    ③胡正荣等,2007-200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P147-148
    ①支庭荣,西方媒介产业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P34
    ②[日]中马清福,报业的活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P56
    ③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24次)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7月,P28
    ①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24次)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7月,P31
    ②王艳,网络带给电视媒体的机遇和挑战,记者摇篮,2007年5月,第69页
    ③参见:2008网络广告市场市场规模环比增长79.07%,来源:证券日报,2008-12-20 10:16:04
    ①王联,电视台数字化后的发展方向,现代电视技术,2005年6月,P17-19
    ②王春枝,美国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三种途径,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下,P44-45
    ①张咏华,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70
    ②闵大洪,电子传媒的数字化浪潮,国际新闻界,1997年4月,P27
    ①王靖华,美国互联网管制的三个标准,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P51-54
    ② ChinaByte作者: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陈凯2004-02-26 18:31
    ③参见:中国广电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路,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9-06/21/content_11574863.htm
    ①来源:中国政府网2009-07-22 17:40:43http://money.163.com/09/0722/17/5ERHNGIL00252G50.html
    ②曹先翟 苏培成,新华多功能字典,商务印书馆,2007,P740
    ③ Della Thompson,牛津袖珍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五版,P755
    ①孙徐玲,英汉网络技术词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333
    ②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编,英汉/汉英自动化专业词典,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P828
    ③孙徐玲,英汉网络技术词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49
    ④孙徐玲,英汉网络技术词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49
    ⑤董炎,生存在信息环境中,科学出版社、金盾出版社(98年1版),P98
    ⑥卓越科技,计算机上网培训教程(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P2
    ①孙徐玲,英汉网络技术词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518
    ②曹先翟苏培成,新华多功能字典,商务印书馆,2007,P289
    ③计算机技术百科全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P245
    ④邓毅,初探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有机融合,中国有线电视,2005(14),P354
    ⑤孙徐玲,英汉网络技术词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518
    ⑥孙徐玲,英汉网络技术词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5252
    ①蔡骐,吴晓珍,媒介融合发展策略解读,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3月,P62
    ②新媒体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的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见: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P14
    ②朱金玉 齐爱军,电视媒体数字化实践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新闻大学,2002年春,P71-P73
    ③高钢,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国际新闻界,2007.3,P57
    ④高钢,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国际新闻界,2007.3,P55
    ①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3月,第3页
    ①支庭荣,西方媒介产业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P37
    ②参见: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5月,P54
    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1b9050100b9lx.html
    ②何枭吟,美国数字经济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6月
    ③支庭荣,西方媒介产业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P32
    ①于小川,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P871-P875
    ②蔡雯,黄金,规制变革——媒介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世界多国媒介管理现状的观察与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3),P60-P63
    ① Cuilenburs, J.v., and Quail.D.M,'Media Policy Paradigm shift', European,Journal of Anastasia bednarski, From Diversity to Duplication:Mega-Mergers and the Failure of the communication,2003, 18/2:181-207
    ①参见:“三屏融合”凸显行业视角市场化转变,2009/6/30/09:13来源:通信世界周刊作者:李耀华,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09/07/301000132311.shtml
    ② http://media.ifeng.com/news/newmedia/web/200908/0807_4266_1289448.shtml
    ①刘靖一,媒介融合的动力分析,东南传播,2007,4(8),P84-P86
    ②参见:从三网到“三网合一”乃大势所趋,慧聪网,2005年11月8日
    ①数据来源www.marketresearch.com研究报告《USMarketForecast:DTV and iTV, 2003-2008》
    ②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127
    ③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67
    ①胡正荣,产业整合与跨媒体变革—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方向,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P33-39
    ②张允若,美国广播电视网站探析,视听界,2004年1期,P57-58
    ①http://www.editor and publisher.com
    ②张咏华,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7
    ③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72
    ①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66
    ②陈沛芹,2004年美国传媒报告综述,新闻界,2005年2月
    ①参见:美国电视业开始严肃对待互联网业务,http://www.medialeader.com.cn/media/200902/20090205093806_26481.html
    ②王春枝,美国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三种途径,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下,P44-45
    ③参见:电视媒体开拓网上发展之路,中国记者,2005年6月
    ④王春枝,美国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三种途径,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下,P44-45
    ⑤李卓钧,何源,传统媒体与网络的融合之路,2005年5月25日
    ①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64
    ①郭庆光,二十一世纪美国广播电视事业新构图-1996年电信法的意义与问题,当代传播业,P6-8/18
    ①姜浩,德国数字电视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电视,P77
    ②参见:中国IPTV产业月刊2008年第4期,P43-44
    ③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127
    ④他山石编译《英国数字电视普及率已经达到85%》,比特网,2007年9月22日http://telecom.chinabyte.com/92/7570092.shtml
    ⑤杨继红,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P205
    ①埃米克·特拉左努、阿利娜·范·杜《谁来监管宽带电视》,《金融时报》,2005年4月27日
    ①杨继红,谁是新媒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P61-62
    ②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90
    ③参见:中国IPTV产业月刊2008年第4期,P43-44
    ④参见:中国IPTV产业月刊2008年第4期,P43-44
    ①姜浩,德国数字电视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电视,P78
    ①官建文,王莉,走近韩国“数字化生活”,人民网,2003-11-4.
    ②吴绮敏.韩国,拼命搞数字化(网络观察),环球时报,2000-9-29.
    ③ lzumi Aizu:Social,Legal and Policy Issues around Internet in Asia,http//www.anr.org.
    ①参见:韩国EPTV商用启动1年内用户达200万户,2009.01, http://www.sarft.net/cmmb/4164.aspx
    ①参见:许素文,来源:人民邮电报,更新时间:2007-3-13 9:39:11
    ①参见:日本IT革命概况,中国南南合作,http://www.ecdc.net.cn/newindex/chinese/page/tumen/dongbei_jingji/06/6_4.htm
    ②《2003年日本数字内容白皮书》由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协会公布。根据这份白皮书,2002年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共分为音乐、游戏、电影…等,如下:单机游戏:4886亿日币,增长14.6%;线上游戏:60亿日币,增长422.8%;音乐:4318亿日币,已经连续四年下滑,跌幅11.8%;电影:3399亿日币,增长13%。
    ③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127
    ④杨豪,日本数字电视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10日
    ①参见:日本手机电视为运营商开辟广泛收入来源,来源:网易科技,发布时间:2006-4-25
    ①参见:林晓盈,我爱研发网,52RD.com,2006年6月5日
    ①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7月,P43
    ②王克勤,传统媒体如何面对网络挑战,发展月刊,P23
    ③ 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09/06/170930130392.shtml
    ④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7月,P5
    ①到2001年底,中央电视台基本完成了从模拟到数字的过渡,实现了节目采集、制作、播出、传输和新闻回传的全面数字化。中央电视台已经实现了100%的数字化,形成了摄、录、编、播全数字电视系统。1999年,福建电视台率先采用了大洋的非线性新闻网络,并一举获得成功,开创了国内电视台向网络化迈进的先河。该网络采用的“双网结构,双压缩比”技术被业内专家鉴定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后,国内各大电视台相继采用非线性网络;2000年凤凰卫视资讯台采用大洋网络实现了全台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和节目的时效性,并且在美国“9·11事件”的报道中大出风头,充分体现了网络化在电视新闻生产中的优越性;2001年河北电视台的超大规模非线性网络投入使用,是迄今为止国内采用的最大规模的数字视频高速网络。目前网上运行的站点包括8台上载工作站、5台下载工作站、18台精编工作站、55台无卡(审片)工作站、2台演播室工作站、1台配音工作站和5台广告工作站,站点数近百台;2002年沈阳电视台数字硬盘播出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数字化多频道播控系统。
    ②王联,电视台数字化后的发展方向,现代电视技术,2005年6月,P17-19
    ①王联,电视台数字化后的发展方向,现代电视技术,2005年6月,P17-19
    ②陆地 高菲,中国电视媒体的转型与创新,2007-200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P154-163
    ③薛亚芳,网络媒体从传统媒体挖角,市场报(电子版),2006年9月13日
    ①李卓,浅议网络电视的发展前景,媒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P120
    ②参见:2006Ian8月30日,网易科技,http://tech.163.com/06/0830/12/2PPA7BQ0000915BD.html
    ①参见:CCTV.com2007年12月17日17:3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②2006年4月3目,紫金网,http://www.sjztv.com.cn/media/mediadtail.aspx.id=17751
    ①杨继红,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81
    ①参见:国家广电总局网站统计数据
    ②姚曦张秦,“碎片化”时代,电视能走多远?http://www.cnadp.com/zt061102.htm
    ①饶丰 陈奕兰,IPTV对数字电视的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131
    ①地方媒体的数字化短板,中国记者2006.7 CHINESE JOURNALIST, P54-55
    ①肖清,龚汉洲,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生存,新闻记者,2007年6月,P43
    ① http://media.ifeng.com/news/tradition/tv/200908/0811_4271_1295623.shtml
    ② 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8/12/19/20080618094603550698.html
    ③李卓,浅议网络电视的发展前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122
    ①蔡骐,吴晓珍,媒介融合发展策略解读,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3月,P63
    ② http://media.ifeng.com/news/newmedia/web/200908/0805_4266_1285896.shtml
    ③2006年3月11日,《新京报》报道,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立军议案提出,在三网融合进程中,电信网与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的融合较为顺畅,有线电视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却存在较多障碍。这种利益博弈和矛盾焦点集中反映在IPTV和手机电视领域。
    ①李卓,浅议网络电视的发展前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123
    ②饶丰陈奕兰,IPTV对数字电视的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131
    ③饶丰陈奕兰,IPTV对数字电视的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131
    ④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①刘琼,网络电视观众的个人“专属电视台”,
    http://www.media.news.hexun.com/1979_1096128A.shtml
    ②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月,P35
    ③张樊,难破政策和内容栓桔:陈天桥聪明弃盒,IT时代周刊,2006,7(9),P66-P67
    ①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今传媒,2006,15(11),P11-P13
    ①杨继红,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30
    ①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6807290.html
    ③杨继红,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30
    ④参见:普华永道,《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2006-2010》
    ①王艳,网络带给电视媒体的机遇和挑战,记者摇篮,2007年5月,第69页
    ②陆地高菲,中国电视媒体的转型与创新,2007-200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P 154-163
    ①肖清,龚汉洲,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生存,新闻记者,2007年6月,P40
    ②周裕琼,试论电视网站的生存之道,电视研究,2000年12月,P27-P28
    ③杨立 姚福军,电视媒体网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网络时代,来自万方数据(P61)
    ④蔡心轶,论电视媒体网站的个性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P142
    ①王烨,电视台网站服务母体的形式与空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05,P35
    ①汤雪梅,微内容对互联网的价值重构,国际新闻界2006.10,P56
    ②喻国民,关注WEB2.0: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新闻与协作,2007年01期,P15
    ③杨继红,谁是新媒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33
    ④刘亦功,广电网站建设与数字电视,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年第4期,P47
    ①陈绚,论媒体融合的功能,国际新闻界,2006年12月,P72
    ①王勇等,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建设门户网站,中国有线电视,2002年第23期,P45
    ①参见:网络应用的普及率与成长率,http://user.qzone.qq.com/622005629/blog
    ②张瞻高,城市电视台网站盈利模式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现代科学管理,2004年第12期,P59-P60
    ③许颖,浅谈电视与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12月,P23
    ④参见:2008CNNIC报告
    ①庞亮,关 我国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3月,第33页
    ①庞亮,关于我国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3月,第33页
    ①http://tech.sina.com.cn/i/2009-07-10/11193252813.shtml
    ②郑保卫 樊亚平 王静 张薇薇 郭平,数字化技术与传媒的数字化革命,国际新闻界,2007.11,P8
    ① http://laodong.qingdao.gov.cn/mryw.nsf.
    ②马毅 曹清,全球数字电视发展的最新进展,现代电视技术,2008年1月,P64
    ①张海涛,走中国特色广播电视数字化之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10月,P6
    ②参见:将数字化进行到底,媒介,2006年第5期
    ①杨继红,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75
    ①参见:付费频道名录,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网站
    ②杨兆清,2009年中国数字电视展望,电视技术,2009年第33卷第01期(总第323期),P54
    ①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P355
    ①张启观等,突破数字电视发展的瓶颈,声屏世界,2008年6月,P8
    ①周志强,数字电视的盈利模式探讨,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上旬刊)总第565期,P267
    ②黄万来,数字电视平台增值业务的发展方向,电视技术,2009年第33卷第03期(总第325期),P42
    ①杨兆清,2009年中国数字电视展望,电视技术,2009年第33卷第01期(总第323期),P55
    ①李闯,电视的前途就是要嫁给网络吗?传媒,2006年,P71
    ①方仕兴,浅析数字电视的发展及运营,广播电视信息,2009年4月,P69
    ② http://www.sumavision.com/newshow.asp?ArticleID=331
    ①吴贤纶,电视门户网站在打开通往ITV的大门,有线电视技术,2002.17,P99
    ①张金海等,2005年中国数字电视发展解读,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P238
    ②黄辉泽,对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电视台的几点思考,广播与电视技术,2003年第9期,P32-34
    ①黄升民、周艳、宋红梅,,中国数字电视盛宴,媒介,2002,6,P80
    ②杨继红,新媒体格局下我国数字电视的机遇,国际新闻界,2007.6:P33
    ①黄升民,追踪广电媒体数字化变局的五个观点,中国数字电视,2006年1~2月号总第19期,P34-37
    ①梅明丽,数字技术背景下电视产业竞争格局的重组和演变,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P245
    ②来源:叶勇,人民网/《上海证券报》
    ①朱强,新传媒技术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次,P55
    ②王烨,电视台网站服务母体的形式与空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05,P36-37
    ③陈绚,论媒体融合的功能,国际新闻界,2006年12月,P73
    ①宋建武,视频内容在未来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http://media.ifeng.com/school/200810/1018_4261_836483_1.shtml
    ②石长顺 石永军,融合与突破:对广电业发展趋势的一种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3月,P19-20
    ③周丹.电视台网站发展新机遇,有线电视技术,2007.07,P135
    ① 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09/06/170930130392.shtml
    ②参见:网络视频收看率已超越电视17个百分点,来源:市场报更新时间:2007-7-31 9:32:46
    ③王春枝,美国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三种途径,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下,P44-45
    ①周裕琼,试论电视网站的生存之道,电视研究,2000年12月,P27-28
    ②《视频进军因特网》,见《世界广播电视参考》1999年第9期
    ③周婷玉,全国已开播92套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中华新闻报,2006年12月13日
    ④ http://media.ifeng.com/news/tradition/other/200908/0811_4273_1296105.shtml 2009年08月11日11:16新华网
    ⑤中央社台北店,新华社推出手机电视台,参考消息,2009年9月5日,首页
    ①彭淑娟,浅谈IPTV技术对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影响,科技资讯,2009年05期,P46
    ①广电总局王效杰:推网络版央视不能简单照搬http://tech.qq.com/a/20090219/000284.htm
    ②彭淑娟,浅谈IPTV技术对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影响,科技资讯,2009年05期,P46
    ① http://media.ifeng.com/news/tradition/tv/200907/0716_4271_1252313.shtml
    ②王烨,电视台网站服务母体的形式与空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05,P36-37
    ①陈斯华,IPTV产业价值链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P131
    ②黄思慧,如何在电视网站中发展IPTV业务,有线电视技术,2008年第1期,P47,-48
    ③莫可道,中国视频网站的涅槃与重生,销售与市场,2008年第五期,P34-37
    ④参考:陈斯华,IPTV产业价值链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P52以及http://blog.cyzone.cn/dengshao/66458.aspx
    ①陈斯华,IPTV产业价值链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P13
    ②杨继红,谁是新媒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90
    ①陈斯华,IPTV产业价值链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P13
    ①陈斯华,IPTV产业价值链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P13-14
    ①王帷红,广电媒体如何布局网络电视产业战略,声屏世界,2007.10,P53
    ②曾宪华,电视台网站的技术实现,中国有线电视》,2002,P15
    ①参考:互通伟业总经理胡俭强:我们找到了视频网站的蓝海,2008年10月27日13:46比特网
    ①朱强,新媒体技术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P77
    ①朱强,新媒体技术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P77
    ②http://media.ifeng.com/
    ①周亮,CMMB接收机信道估计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7月
    ②注:2008年11月4日,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IRTV2008) 上高调表示,"广电系统要举全国之力来推进 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标准)运营,到2010年要将CMMB的用户数量从目前的120万户提高到5000万户。显然,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入中局后,推进CMMB全国统一运营已成为广电总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广电总局已经确立了CMMB全国运营的组织架构,即“中广移动总公司+省级子公司+地市级分公司”的三级架构,其中在省级子公司的股权比例设计中,初步规划为6:4,即中广移动总公司占60%,省级广电运营商占40%。对于一直处于分散运营状态的广电系统来说,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是建国以来广电系统第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发展项目。
    ③方东旭,陈前斌,移动流媒体业务架构的分析,中国新通信(技术版)2006.10,P57
    ④注:2007年10月8日,江西手机台(wapjxhlw.cn)在南昌正式开通。江西手机台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主办,具有独立新闻采访资质,是迄今我国唯一以独立品牌运作的移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长期得不到媒体身份不同,手机台的出现,一开始就具有新闻采访资质,这对于第五媒体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推动中国第五媒体的发展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①陆斌、李安渝、赵其刚、王东明编著,移动信息技术及应用,西安交大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56页
    ②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179-
    ③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183
    ①朱海松,第五媒体,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3页
    ①王为民,来源:通信产业报,更新时间:2007-6-20 9:59:05
    ②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185
    ③丁俊杰,“中国移动媒体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8),中国传媒大学
    ④综合参考:人民网—《今传媒》2007年12月18日13:15
    ①[美]保罗·莱文森何道宽译,手机一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8
    ②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4-5页
    ③综合参考:人民网—《今传媒》2007年12月18日13:15
    ①宋建武,视频内容在未来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http://media.ifeng.com/school/200810/1018_4261_836483_1.shtml
    ②成文胜,第五媒体:短信还是手机?,传媒,2005年5月号
    ③综合参考:人民网—《今传媒》2007年12月18日13:15
    ④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188
    ⑤综合参考:人民网—《今传媒》2007年12月18日13:15
    ①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196
    ②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196
    ①杨兆清,2009中国数字电视展望,电视技术,2009年第33卷第01期(总第323期),P54
    ②注:DMB技术又分为地面DMB和卫星DMB,按照传输途径可分为4类:有线传输、地面微波传输、卫星传输和卫星地面混合传输。这4种数字电视的信源编码方式相同,都是MEPG的复用数据包。但由于它们的传输途径不同,它们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也不同。目前,支持手机业务的传输技术主要是地面DMB和卫星DMB。
    ①聂立涛,来源:北京商报,更新时间:2007-10-18 11:19:09
    ②杨兆清,2009年中国数字电视展望,电视技术,2009年第33卷第01期(总第323期),P55
    ①来源: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2008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① CCTV.COM2007年12月17日17:30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②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年6月,P161
    ①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年6月,P161
    ②参考:陈积银竹琳http://www.chinairn.com
    ③陈丽,广电行业运作手机电视的前瞻性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P28
    ④成文胜,第五媒体:短信还是手机?传媒,2005年5月,P23-25
    ①来源:中国经营报,更新时间:2007-7-25 9:13:22
    ②赵文元,来源:搜狐IT,更新时间:2007-10-30 10:19:12
    ①参见:黎瑞刚在北京大学演讲稿《颠覆电视》
    ①目前大部分短信群发业务集中到了几家大公司,其中仅分众无线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分众传媒子公司)就掌握了中国5亿多手机用户中一半的手机用户信息,这些四处收集到的手机用户资料内容详细,涵盖了手机用户的各种信息,然后对机主的信息进行细致分类,精确到机主的性别、年龄、消费水平等,以“精确”发送“广告短信”。
    ②袁梅,手机娱乐成运营商重要掘金地商业模式待探索,来源:IT时代周刊,更新时间:2007-4-16 10:21:25
    ①蒋秀娟,雷柳倩.打破砂锅:手机拍电影会有生命力吗?,科技日报,2006-12-11.
    ②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5月12日,10:14
    ①刘秋生,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P3
    ②刘秋生,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P5
    ③[美]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等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115
    ①许志玲等,数据库营销,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P6
    ② http://www.census.gov.
    ③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融合了出版、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通信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从事制造、生产和传播有关信息文化内容的综合产业,融合了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部门。数字内容产业的范畴一般可具体分为数字游戏、计算机动画、数字学习、数字影音应用、移动应用服务、网络服务、内容软件和数字出版典藏八大类。参见:数字内容产业网(台湾),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
    ①肖清,龚汉洲,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生存,新闻记者,2007年6月,P40
    ②尹鸿,新媒介环境中的大影视产业,2007年文博会报告
    ①“数字融合”技术不但改变了获得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及其成本,更重要的是其技术进步发生在各产业边界处,为产业融合和业务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从业务角度看,传统产业分别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并通过其特定的流通渠道与流转环节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链。出版活动大都限于纸张实物分销的形式,电话方面由一个纵向一体化的垄断实体提供端对端的服务,广播电视系统也自成体系。而建立在融合基础上的数字内容产业,尽管内容不同(按传统产业观点,甚至是不同行业的内容),但生产对象的实体是同一的(信息、服务),技术手段也是同一的(数字化技术),其运作平台也是同一的(互联网络)。
    ②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56
    ③郭炜华,新媒体如何攻斗旧媒体,来源:‘《新经济导刊》
    ①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19
    ②李合龙等,数据库理论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4
    ①李国亭等,信息社会数字化生存的地球村,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P15
    ②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等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152
    ③马莉,邓为.传媒融合互动的趋势及思考.新闻前哨,2004,17(6):11-13.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版
    ②王正伦,开放背景下的传媒产业,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3月21日,第6版
    ①陆小华,新媒体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202
    ②蒋晓丽,任雅仙,媒介融合的生态批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P103
    ③刘吉、金吾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①[美]保罗A.郝比格,跨文化市场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P15
    ②闵大洪《数字化时代与数字化传媒》,《新闻实践》2001年第11期
    ③危贵川,数字报业的经营模式转型,中国报业2006.10,P34
    ①参见:传媒类上市公司跨媒体经营研究-以博瑞传播2006~2008年的竞争战略为案例,清华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①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72
    ②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65
    ①燕金武,网络信息政策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P202
    ①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65
    ②杨继红,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P217
    ③汤雪梅,微内容对互联网的价值重构,国际新闻界2006.10:P57
    ④几个缩写源A、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易的聚合);B、Rich Site Summary(丰富的站点摘要);C、RDF Site Summary(RDF站点摘要)
    ①蒋晓丽,任雅仙,媒介融合的生态批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P104
    ②WemerJ.severin;James.W.Tankard, 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五版).郭镇之主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P4
    ③杜骏飞,新媒介策略:“长尾”时代的双重博弈,国际新闻界,2007.5,P66
    ①杜骏飞,新媒介策略:“长尾”时代的双重博弈,国际新闻界,2007.5,P68
    ②“定制传播”由英文Pod-casting大致上翻译过来,它是指由专门的软件全天候寻找和收集受众最感兴趣的信息,然后决定以合适的方式传播,有的发布到手机上,有的发布到MP3上,有的则被发布到车载移动终端上等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2006年有上千万人接收这种服务,他们中52%的人年龄在35岁以下。
    ③参见:金松,大众媒体数字化的几种生存形态,来源:中华新闻报,更新时间:2007-10-1811:27:45
    ④杨继红,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P237
    ⑤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总第179期,P129
    ①杨继红,谁是新媒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242
    ①王联,电视台数字化后的发展方向,现代电视技术,2005年6月,P17-19
    ①燕金武,网络信息政策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P224
    ②王星,财富在传媒背后,IT经理世界,2002年第6期
    ①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传媒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P70
    ②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P11
    ③张晓群,报业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取向,传媒观察,2006年第11期,P51
    ①新论摘要,从媒介融合看我国传媒集团的未来发展走向,新闻战线,2008年第5期,P85
    ②网络外部性是指由于用户数量的增加,原来用户免费得到了产品中所蕴含的新价值而无需为这一部分价值提供相应的补偿。
    ①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7,P18.
    ②喻国明,重压之下报业经营如何解困?,新闻与传播,2006,P5
    ①石磊,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总第179期,P133
    ②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7,P188.
    ③ Joseph Pine and James Gilmore,The Experiences Economy:Work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④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7,P188
    ①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7,P188
    ②任笑元,数字艺术打造核心产业.硅谷动力网,2003-09-09.http://www.enet. com.cn/enews/inforcenter/A20030909262112.html
    ③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现代传播,2006.3,P56
    ④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年6月,P161
    ①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7,P189
    ② http://media.ifeng.com/school/200810/1018_4261_836483_1.shtml
    ①整合营销服务是商业模式和赢利方式重构的一种尝试。台湾东森集团提出的“4C”(即媒体内容——Content、网络与通信———Communication.顾客资源整合社群——Community、 电子商务———E-Commerce)媒体概念,就是一种完全超越了单一性的以内容资源开发求取利润的传统模式,而对所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的真正意义上的多维赢利模式。
    ②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年6月,P161
    ③节目是信息的一种类别,事实上传媒通过信息交易创造收入的现象早已发生。例如美国某电视台就从卖受众的广告模式转向卖节目内容盈利,其通过内容传播的多渠道创新(如iPod)提高下载收费量。这种服务被早期的使用者热情地接受,在其推向市场的前两个月,就有800万的下载量。这类创新,有助于将整个行业的这块“蛋糕”做大,有助于从用户处获得更多利润并让内容所有者获得更高回报:每一集电视剧的下载费用约为1.40美元,通常,美国的电视网通过广告在黄金时间获得的收入只有0.50美元/每位观众。又如,传媒大亨默多克2009年8月宣布将从2010年开始对旗下几大报纸的网络版收费;法国《解放报》、《世界报》等几大报纸纷纷开始对其网络版进行部分收费或者全部收费;新闻网站创办人戈登·克罗维茨说,“目前免费阅读网络信息的经营模式显然行不通,未来可能会采取付费和免费结合的方式,或者消费者直接付费,或者由电子书等各类分销商来支付版税”。上述种种说明,信息本身就可以兑现为收入,这改变了以往信息仅仅作为创造注意力资源,再进行二次贩卖获利的局限。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P257
    ②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P143.
    ③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7,P203
    ①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P34
    ①石长顺石永军,融合与突破:对广电业发展趋势的一种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3月,P19-20
    ② http://www.nvca.org,转引宋玉华.美国新经济研究——经济范式转型与制度演化,人民出版社,2002:P455.
    ③目前主要集中在外围和边缘性领域,如广电传输;非新闻宣传类节目的制作、经营;广电技术开发和设备经营;部分音像制品的制作、分销;电视广告等。
    ① Cuilenburgj.v.,and quail,d.m.,'Media Policy Paradigm shift,'European, Journal of Anastasia bednarski,from diversity to DuPlication:Mega-Mergers and the Failure of the Communication,2003,18/2:181—207第一阶段从19世纪到二战爆发,管制目的是促进市场竞争,遏制企业垄断局面;第二阶段自1945年到1980/1990年,政府的政策取向侧重于充分发挥传媒的公共服务职能;第三阶段即1990年至今仍在演化的时期,其基本特点是全球化快速发展,民族国家政府、国内公司、跨国公司三者共同主导传播政策的变化,公司力求政府放松管制,以此拓展并打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发展空间,政府慢慢结束着扮演管制者的角色,并逐渐从干预市场发展的管制中退出,并给予经济更多的优先发展权权,通常遵循市场、技术、消费者和公民意愿的逻辑,而不是强行实施其目标,让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参与公平竞争。
    ②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启示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P37
    ① http://news.cyzone.cn/news/2008/12/05/61727.html
    ②参见: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开建,2008-12-05 04:21:40来源:新京报(北京)http://tech.163.com/08/1205/04/4SCEVQB8000915BE.html
    ①黄永明(南方周末记者),“云计算”:个人计算机的终结,http://szzhaiwb.blog.163.com/blog/static/58447832009099322577/?fromPostsense
    ② http://blog.163.com/zhangyaqin_vip/blog/static/859282382008843335563/
    ③参见:如果云知道,你就跑不掉http://blog.163.com/banly/blog/static/104688120081026113744874/
    ④参见:谷歌李开复:打开浏览器就会看到云,http://tech.sina.com.cn/i/2009-06-28/08223217296.shtml
    ①参见:5年内云计算将达950亿美元中国存产业链短板,2009.02.07,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http://news.mbalib.com/story/8941
    ②[英]戴维·冈特利特主编,彭兰等译,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P346-350未来的网络将发生什么:一,全民上网;二,一切即时,带宽大幅提高,下载速度大大加快,速度接近“即时”状态;三,网络消失(即网络无所不在),各种终端设备中;四,消失的网线,上网终端越来越小:五,即时启动和永远连通;六,网络和电视的融合。高速网络连接意味着在家里就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电视图像。不久之后,人们将从网上收看电视节目和电影。不仅选择增多了,人们还拥有看什么、什么时间看的决定权。七,网络和一切的融合。八,无处不在的网络和无处不在的电子商务。
    ①[美]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等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125
    ②唐超,数字报业时代信息的多重开发,中国报业,2007年第1期
    ①艾伦·格里菲斯,数字电视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①杨继红,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15
    ②黄升民等,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广电媒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P2
    ③新论摘要,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现状透视,新闻战线,2007年6月,P84
    ①嵇波、徐春成,Internet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出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年第12期,P96
    ②王联,电视台数字化后的发展方向,现代电视技术,2005年6月,P17-19
    ③杨继红,新媒体格局下我国数字电视的机遇,国际新闻界,2007.6,P32
    ④潘政.传统媒体数字化生存的路径选择,今传媒,2007.04,P36、P37
    ⑤尧风,中国传统电视媒体的数字化生存,台长论坛,当代电视
    ⑥金松,大众媒体数字化的几种生存形态,来源:中华新闻报,更新时间:2007-10-18 11:27:45
    ①王春枝,美国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三种途径,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下,P44
    ②杨树弘,主流传媒数字化的战略节点,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2月29日,第003版
    ③黄升民周艳宋红梅,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④鞠侃彬,经营中国电视,工商出版社,2002
    ⑤孙玉胜,电视营利模式的错位,电视研究,2002。3
    ⑥黄升民,王兰柱,罗贵生,中国数字电视报告(上下册),华夏出版社,2004
    ⑦张海涛,走中国特色广播电视数字化之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10月,P6
    ①田继芳,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广播电视信息,2005年10月
    ②何宗就,中国电视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与思考,现代电视技术,2003.1,P10,P11,P12,P13
    ③杜骏飞,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分析,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1年版,第3-32页
    ④郑素侠,2001~2006年内社会科学,2007,P2
    ⑤徐芳洁,网络时代的电视生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02月,P26
    ①许颖,浅谈电视与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12月,P22
    ②陆小华,最超越想象的变革将基于移动互联:新媒体变革取向漫谈之四,新闻记者,2007年第4期
    ③张健,数字化时代网站与电视的互动,新闻界,2005.02,P112,P113
    ①芮斌,电视机的网络化生存,中国数字电视,2006年10月号总第27期,P26、P27
    ②朱建伟,数字传媒时代媒体的网络化生存,新闻爱好者,2008·8(下半月),P96
    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65bc1010005yh.html
    ①http://blog.sina.com.cn/s/blog.47665bc1010005yh-html
    ②理查德·沃特森著,张庆译,未来50年大趋势,京华出版社,2008年,P90-91
    ③王四新,表达自由:媒体与互联网——以美国为例,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P34
    ④彭兰,关于数字媒体内容管理体系建立原则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1期,P20周小普,王丽雅,王冲,英美数字媒体内容规制初探,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1期,P11
    ⑤该课题属于中国人民大学重大项目“数字媒体内容国家管理体系研究”成果之一。国际新闻界,2007年11月,P36-40
    [1][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中信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美]阿尔伯特·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饶文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3][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美]保罗A.郝比格,跨文化市场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5]Della Thompson,牛津袖珍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版
    [6]崔保国编著,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曹先翟 苏培成,新华多功能字典,商务印书馆,2007版
    [8]陈斯华,IPTV产业价值链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10][英]戴维·冈特利特主编、彭兰等译,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新华
    [11]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2][英]戴维·英利等,认同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3][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杜骏飞 黄煜,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15]董炎,生存在信息环境中,科学出版社、金盾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6]丁俊杰,中国移动媒体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2007-2008)
    [17][美]菲利普·迈尔,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新华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18]黄升民,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广电媒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19]黄勇,2006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0][美]加里·沃尔夫著黄锫坚译,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1]计算机技术百科全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K.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93
    [2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24][澳]理查德·沃特森著张庆译,未来50年大趋势,京华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25][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6]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7]刘吉、金吾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8]刘明等,核心竞争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9]刘秋生,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30]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传媒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1]李卓,浅议网络电视的发展前景,媒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2]李新民,中国电视大超势,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北京第1版
    [33]李合龙等,数据库理论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34]李国亭等,信息社会数字化生存的地球村,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5]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36]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新华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8]陆地 高菲,中国电视媒体的转型与创新,2007-200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39]廖亮,BBC的战略调整研究与启示,媒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0][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版
    [41][美]迈克尔·J·沃尔夫著,娱乐经济:传媒优化生活,光明日报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
    [42]有限公司,2001年版
    [43][意]玛格赫丽塔·帕加尼著,多媒体与互动数字电视——把握数字融合所创造的机会,人
    [44]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45]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46]饶丰 陈奕兰,IPTV对数字电视的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47][日]松敬一,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8]孙徐玲,英汉网络技术词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9]屠忠俊主编,网络传播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50]谭晓雨,传媒业进入注资成长高峰期——2006年传媒业投资分析,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
    [51]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2]童晓渝等,第五媒体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53]WemerJ. sever in; James. W. Tankard, 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五版).郭镇之主译,
    [54]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55]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56]夏骏,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57]许志玲等,数据库营销,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58][美]约翰·帕夫利克(john v.pavlik)著 周勇等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第2
    [59]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60]杨继红,谁是新媒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61]杨继红,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62]燕金武,网络信息政策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63][日]中马清福,报业的活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64][美]詹姆斯·沃克等,美国广播电视产业,陆地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65]张金海等,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2005-2007年卷
    [66]张咏华,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朱强,新传媒技术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68]朱海松,第五媒体,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69]赵子忠,内容产业——数字新媒体的核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70]臧旭恒 徐向艺 杨惠馨等,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支庭荣,西方媒介产业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72]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73]周伟等著,媒体未来图景,中华书局,2008年3月北京第1版
    [74]卓越科技,计算机上网培训教程(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75]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3年至2007年
    [76]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编,英汉/汉英自动化专业词典,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77]埃米克·特拉左努、阿利娜·范·杜,谁来监管宽带电视,金融时报,2005年4月
    [78]蔡雯,数字化时代新闻编辑的角色转换,中国记者,2007第4期
    [79]蔡雯,黄金,规制变革——媒介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世界多国媒介管理现状的观察与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3月
    [80]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总第179期
    [81]蔡骐,吴晓珍,媒介融合发展策略解读,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3月
    [82]蔡心轶,论电视媒体网站的个性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83]曹慎慎、新媒体挑战传统媒体、人民网/传媒频道/优秀学子论文
    [84]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现代传播,2006年3月
    [85]陈丽,广电行业运作手机电视的前瞻性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86]陈沛芹,2004年美国传媒报告综述,新闻界,2005年2月
    [87]陈绚,论媒体融合的功能,国际新闻界,2006年12月
    [88]邓毅,初探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有机融合,中国有线电视,2005年第14期
    [89]杜骏飞,新媒介策略:“长尾”时代的双重博弈,国际新闻界,2007年5月
    [90]方东旭,陈前斌,移动流媒体业务架构的分析,中国新通信(技术版)2006年10月
    [91]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国际新闻界,2006年9月
    [92]高钢,媒介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93]官建文,王莉,走近韩国“数字化生活”,人民网,2003-11-4.
    [94]广电总局王效杰:推网络版央视不能简单照搬http://tech.qq.com/a/20090219/000284.htm
    [95]黄辉泽,对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电视台的几点思考,广播与电视技术,2003年第9期
    [96]黄升民、周艳、宋红梅,中国数字电视盛宴,媒介,2002年6月
    [97]黄升民,追踪广电媒体数字化变局的五个观点,中国数字电视,2006年1-2月号总第19期
    [98]黄思慧,如何在电视网站中发展IPTV业务,有线电视技术,2008年第1期
    [99]黄炜,构建中国广播电视新媒体政策体系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7月
    [100]何枭吟,美国数字经济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6月
    [101]胡正荣,产业整合与跨媒体变革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方向,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
    [102]互通伟业总经理胡俭强:我们找到了视频网站的蓝海,2008年10月27日比特网
    [103]靳一,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版
    [104]蒋晓丽,任雅仙,媒介融合的生态批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05]蒋秀娟,雷柳倩,打破砂锅:手机拍电影会有生命力吗?,科技日报,2006-12-11
    [106]金松,大众媒体数字化的几种生存形态,来源:中华新闻报,更新时间:2007-10-1811:27:45
    [107]李晓静,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108]李翔,媒体的进化与挑战,经济观察报,2009年1月5日
    [109]李东东,以创新精神迎接传媒业的美好未来,新闻战线,2007年第3期
    [110]陆哗赵月枝,美国数字电视:在权力结构与商业利益之间的曲折发展,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3期
    [111]柳絮青,殷畅,关于国内“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研究评述——以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有关文献的分析为依据,枣庄学院报,2008年6月第25卷第3 期
    [112]刘亦功,广电网站建设与数字电视,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年第4期
    [113]梅明丽,数字技术背景下电视产业竞争格局的重组和演变,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
    [114]孟建,赵元珂,重新界定和认识电视—媒介融合浪潮下的电视发展与媒介化社会建构,新闻传播,2007年11期
    [115]莫可道,中国视频网站的涅槃与重生,销售与市场,2008年第五期
    [116]马莉,邓为.传媒融合互动的趋势及思考.新闻前哨,2004,17(6)
    [117]闵大洪,数字化时代与数字化传媒,新闻实践,2001年第11期
    [118]美国电视业开始严肃对待互联网业务,http://www.medialeader.com.cn/media/200902/20090205093806_26481.html
    [119]彭淑娟,浅谈IPTV技术对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影响,科技资讯,2009年05期
    [120]庞亮,关于我国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3月
    [121]彭兰,关于数字媒体内容管理体系建立原则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1期
    [122]任笑元,数字艺术打造核心产业.硅谷动力网,2003-09-09. http://www.enet.com.cn/enews/inforcenter/A20030909262112.html
    [123]石长顺石永军,融合与突破:对广电业发展趋势的一种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3月
    [124]石磊,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总第179期
    [125]宋建武,视频内容在未来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http://media.ifeng.com/school/200810/1018_4261_836483_1.shtml
    [126]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年6月
    [127]汤雪梅,微内容对互联网的价值重构,国际新闻界,2006年10月
    [128]他山石编译《英国数字电视普及率已经达到85%》,比特网,2007年9月22日http://telecom.chinabyte.com/92/7570092.Shtml
    [129]王春枝,美国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三种途径,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下
    [130]王烨,电视台网站服务母体的形式与空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05月
    [131]王帷红,广电媒体如何布局网络电视产业战略,声屏世界,2007年10月
    [132]王星,财富在传媒背后,IT经理世界,2002年第6期
    [133]王四新,表达自由:媒体与互联网——以美国为例,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
    [134]王茫茫,分众时代的媒体融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
    [135]王勇等,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建设门户网站,中国有线电视,2002年第23期
    [136]危贵川,数字报业的经营模式转型,中国报业2006年10月
    [137]网络电视跨媒体合作新模式,http://www.sarft.net/cmmb/8381.aspx
    [138]网络应用的普及率与成长率,http://user.qzone.qq.com/622005629/blog
    [139]网络视频收看率已超越电视17个百分点,来源:市场报更新时间:2007-7-31 9:32:46
    [140]吴绮敏.韩国,拼命搞数字化(网络观察),环球时报,2000-9-29
    [141]成文胜,第五媒体:短信还是手机?,传媒,2005年5月号
    [142]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5月
    [143]薛涌,美国报业面临风暴,中国经营报,2008年12月15日
    [144]薛亚芳,网络媒体从传统媒体挖角,市场报(电子版),2006年9月13日
    [145]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月
    [146]许颖,浅谈电视与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12月
    [147]肖燕雄,论应对媒介融合的法制管理原则,新闻界,2006年6月
    [148]肖清,龚汉洲,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生存,新闻记者,2007年6月
    [149]喻国明,重压之下报业经营如何解困?新闻与传播,2006年
    [150]喻国民,关注WEB2.0: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新闻与协作,2007年01期
    [151].喻国民,U化战略:纸媒生存的大趋势,传媒,2006年第12期
    [152]杨立 姚福军,电视媒体网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网络时代,来自万方数据(P61)
    [153]杨继红,新媒体格局下我国数字电视的机遇,国际新闻界,2007年6月
    [154]杨兆清,2009中国数字电视展望,电视技术,2009年第33卷第01期(总第323期)
    [155]余晖、朱彤,“三网融合”监管政策研究,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156]于小川,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6月
    [157]袁梅,手机娱乐成运营商重要掘金地商业模式待探索,来源:IT时代周刊,更新时间:2007-4-1610:21:25
    [158]周亮,CMMB接收机信道估计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7月
    [159]周小普,王丽雅,王冲,英美数字媒体内容规制初探,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1期
    [160]周裕琼,试论电视网站的生存之道,电视研究,2000年12月
    [161]周丹.电视台网站发展新机遇,有线电视技术,2007年07月
    [162]周婷玉,全国已开播92套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中华新闻报,2006年12月13日
    [163]朱建伟,数字传媒时代媒体的网络化生存,新闻爱好者,2008·8(下半月)
    [164]朱金玉齐爱军,电视媒体数字化实践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新闻大学,2002年春
    [165]张允若,美国广播电视网站探析,视听界,2004年1期
    [166]张樊,难破政策和内容栓桔:陈天桥聪明弃盒,IT时代周刊,2006年7月
    [167]张海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加快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广播与电视技术,2004年第7期
    [168]张瞻高,城市电视台网站盈利模式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现代科学管理,2004年第12期
    [169]张晓群,报业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取向,传媒观察,2006年第11期
    [170]郑保卫 樊亚平 王静 张薇薇 郭平,数字化技术与传媒的数字化革命,国际新闻界,2007年11月
    (一)BOOKS:
    [171]Ahmed Bounfour. The management of intangibles:the organization's most valuable assets,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3.
    [172]Barzel, Y,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73]Castells, Manuel,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USA,1996.
    [174]Charles Peters & Paul Keisling (eds.), A New Road for America, Lanham, Md: Madison,1985.
    [175]Daniel Andriessen. Making sens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designing a method for the valuation of intangible, Amsterdam, Boston:Elsevier,2004.
    [176]Elizabeth Webster. The economics of intangible investment,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ss.:Edward Elgar,1999
    [177]E. H Carl, Twenty Years Crisis,1919-1939: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4.
    [178]Faircolough, Norman, Media Discourse, London & New York:Edward Arnold,1995.
    [179]Foucault, Michel, Power/Knowledge. New York:Pantheon,1980.
    [180]Intangible Capital and Rates of Return, by Kenneth W. Clarkson, Rowman & Littlefield, June 1977.
    [181]Ken Standfield. Intangible management:tools for solving the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crisis. Amsterdam; Boston:Academic Press,2002.
    [182]Ken Standfield. Intangible finance standards:advances in fundamental analysis & technical analysis,Burlington, MA: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05.
    [183]Marrison C, The fundamentals of Risk Measurement.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2
    [184]Pierre Buigues, Alexis Jacquemin, Jean-Fran(?)cois Marchipont; preface by Romano Prodi.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s,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Edward Elgar,2000.
    [185]Robert S. Kaplan, David P. Norton. Strategy maps:converting intangible assets into tangible outcomes,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186]Snell SA, Dean J W:Intergrated manufaeturing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 Human capital Perspectiv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
    [187]Technology in Banking. Thomas D·Steiner & Diogob B·Teixeira, Dow Jonnes Irwin,1990.
    (二)PAPERS:
    [188]Anderson, R. D., J. L. Engledow, and H. Becker (1978), "How Consumer Reports Subscribers See Advertising,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h,18,29-34
    [189]Andrews,J.C. (1989), "The Dimensionality of Beliefs Toward Advertising in Gener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18(1),26-35
    [190]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or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World Editors' Forum,HongKong, June 5,2001.
    [191]AdvaneedInteraetiveMediaGrouP:DigitalNewspaPers:What How and Why, http://www.newsstand.eom/
    [192]C. M. Oehler, Measuring the believability of advertising claim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9, No.2. (Oct.,1944), pp.127-131
    [193]Cuilenburs, J. v., and Quail. D. M 'Media Policy Paradigm shift', European, Journal of Anastasia bednarski, From Diversity to Duplication:Mega-Mergers and the Failure of the communication,2003,18/2:181-207
    [194]Durand, R.M., Bearden, W.O., Teel, J. E(1979). Variations in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media credibility across information categories.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s Research,7,9-13
    [195]Gillian Doyle, Simon Frith:Researching Media Management and Media Economic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d Issues 6th World Media Economics Conference
    [196]Glodsmith, Ronald E.,Barbara A. Lafferty, Stephen J. Newell.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Credibility and Celebrity Credibility on Consumer Reaction to Advertisements and Brands. 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0,29(3):43-54
    [197]Hammond, S. (1987).Health advertising:The credibility of organizational sources. In M.L. McLaughlin(Ed.), Communications Yearbook 10(613-628), CA:Sage
    [198]Ithiel De sola Pool, I. S.,1983, Technologies of freedom, Cambridge, Mas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27-28.
    [199]Joseph Pine and James Gilmore,The Experiences Economy:Work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200]Kihlstrom,R E&Riordan, M H, Advertising as a sig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2,1984
    [201]Liver more, shaw, " The success of industrial Mergers,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4,12.
    [202]lzumi Aizu:Social, Legal and Policy Issues around lntermet in Asia, http//www. anr. org.
    [203]Obermiller&Spangenberg, 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Consumer Skepticism toward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Vol.7, No.2(1998),171
    [204]Peter Lyman and Hal Varian. How Much Information?[D].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Working paper, November 2000..
    [205]Peng Hwa Ang:The Role of self-Regulation of Privacyand the Internet, Journal ofInteractive Advertising,2001(2)
    [206]Paasio, A., Pi card, R. G. & Toivonen,T.E.Measuring and engineering personnel productivity in the graphicarts industry,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1994,7(2).
    [207]Picard, R. G.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of online content services:Their implications formulti media and other content producers, JMM-International Journalon Media Management,2000,2(2)
    [208]Picard, R. G. Effects of recessions on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economic downturns in nine developed nation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2001,14(1).
    [209]Quoted in Stewart Brand, The Media Lab:Inventing the Future at MIT. New York: Viking Penguin,1987. P.11
    [210]Stephen Lacy, Walter E. Niebauer, Jr.:Developing and Using Theory in Media Economic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199
    [211]Stone, M.,2002,.'Multimedia integration is here to stay', online newspapers and Multimedia newsrooms,4
    [212]Tim Porte. London Bombings:The Unread News paper[EB/OL] http://www.timporter. com/firstdraft/archives/000468.html,2005-07-07
    [213]Waterman, D.. A model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s of scale in information product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1993,6(3).
    [214]Wolfe, A. S. & Kapoor, S.. The Matsushita take over of MCA:A critical, materialist,historical, and First Amendment view,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1998,9(4).
    [215]Yamagishi, T.,&Sato, K. (1986). Motivational bases of the public goods probl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0,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