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于1912年,结束于1950年,历时近四十年,基本贯穿了整个中华民国时期;学会结束时有会员一万六千余人、团体会员一百多个、各地分会五十个以上,是中国近代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科学技术团体;学会由詹天佑、颜德庆等中国最早的职业工程师创立,并长期接受凌鸿勋、茅以升等著名工程师的领导,是近代职业工程师的集合,发挥着工程师“民间领袖”的功能;学会组织工程师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为中国近代工程学术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在充分掌握中国工程师学会原始档案和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力图对学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首先,挖掘中国工程师学会创立的历史背景:一方面追溯近代“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在西方的产生及传入中国的过程,另一方面重现“职业工程师”在近代中国的诞生及其群体的壮大过程。
     其次,梳理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沿革:按照“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统一时期”、“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的顺序重新梳理学会复杂的历史沿革,展现学会曲折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历史轨迹。
     再次,分析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与运作:通过对学会的“组织架构”、“会员资格”、“领导群体”等要素的研究,分析学会的组织与制度演变及其对学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制约学会发展的经费问题”的讨论,了解学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及解决途径;通过对学会历届“年会”的梳理,归纳“年会”演变特点,讨论学会社会功能发挥的实际效果。
     最后,总结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贡献:主要从“工程学研究与工程知识普及”、“工程教育与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学术与技术规范明确”以及“工业材料试验”四个方面进行概括,这四项工作实际上包含在学会各时期确立的“宗旨”里,也是学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这些工作为中国近代工程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结论部分,笔者对“中国工程师学会与政府的关系”、“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其他专门工程学会的关系”、“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工程师群体的关系”三种关系进行讨论,将学会放置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以形成对学会社会角色的客观定位。
     作为近代产生最早、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工程学术团体,中国工程师学会为中国近代工程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C.I.E). Founded in 1912, the C.I.E lasted for nearly 40 years, almost throughout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was the larg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in modern China, with more than 16,000 individual members, more than 100 group members and more than 50 local branches. It was set up by China's earliest modern engineers such as Zhan Tianyou and Yan Deqing, and for a long period leaded by famous engineers in modern China like Ling Hongxun and Mao Yisheng. It was a gather of modern professional engineers, functioned as a "civilian leader" among engineer group. Through organizing activities such as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the C.I.E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s engineering academic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fully grasp of the original files and related materials, the author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First, dig into the history background:On the one hand, trace back to the process when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of modern "engineering" generated in the west and the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focus on the birth of modern "professional engineer" in China as well as its growing process as a group.
     Secondly, comb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ociety: The author conducts the combing work according to an order from the "period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earlier)" to "period of the Chinese Engineering Society"," period of the C.I.E(mixed)",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and postwar Chinese engineers", showing a tortuous development and uniqu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Thirdly, analyze th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C.I.E: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elements of the C.I.E such a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embership", "group of leader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as well as its affec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n "restricting funding problems", to understand the restrictions in operation process and seek for solutions; based on the studies on all previous annual meetings of C.I.E, to sum up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 meeting, and to explore the actual effect of its social function.
     Finally,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C.I.E:The Summary work was mainly conduct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engineering academic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clear" and "industrial material experiment". These four tasks are the ones which C.I.E resolved to finish at beginning, and they were indeed adhered during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What's more, the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odern engineering to start and develop its business.
     In conclusion part, the author explored three relationships, "the Society and government", "the Society and other special engineering society" as well as"the Society and engineers group". By putting the C.I.E back to its social network, the author restarted the role positioning for it.
     As the earliest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academic group,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had the largest number of members and the biggest influence. It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hina's modern engineering career, and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should never be ignored.
引文
1详可参阅[德]凯泽、[德]科尼希主编,顾士渊等译:《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2详可参阅尹倩:《中国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
    3王扬宗:《1949—1950年的科代会: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开篇》,《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2期。
    4茅以升:《中国工程师学会简史》,《文史资料选辑》,第100辑,1985年1月,第130页。
    1按照钟少华说法,其对中国工程师学会历史的研究是接受学会老会长茅以升的嘱托。详可参阅钟少华:《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址寻踪记》,《科技日报》,1998年1月15日。
    2钟少华:《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3期,第36页。
    3由于这些文章并非严格的历史著作,故此处不一一赘述。详可参阅钟少华:《进取集——钟少华文存》,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6月。
    4吕强、刘玉劲:《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作用及其启示》,收入《现代工程师素质与能力》,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5月,第477页。
    5刘华:《中国工程学会的创建、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研究》,清华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1刘洪涛编著:《中国古代科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4页。
    1[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4月,第20页。有论者指出清初耶稣会士巴多明也曾关注这个问题,详可参阅王银泉:《清初耶稣会士巴多明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活动述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苏]N.C.曼古托夫著、李成滋等译:《工程师纵横谈》,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第5页。
    3史贵全著:《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3页。
    4关于西方古代“工程师”(实际上是技术人员)的研究可参阅L. Sprague de Camp, The Ancient Engineers, Doubleday,1963.
    5 Carl Mitcham.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p.144.
    1[苏]H.C.曼古托夫著、李成滋等译:《工程师纵横谈》,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第36、37页。
    2李伯聪等著:《工程社会学导论:工程共同体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39、42、43页。
    3[美]欧阳莹之(Sunny Y.Auyang)著、李啸虎等译:《工程学:无尽的前沿》(Engineering:An Endless Frontier),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40页。
    1最早指出王征及《奇器图说》在我国机械工程史上重要地位的是民国机械工程专家刘仙洲,他认为:王征是我国第一位机械工程学家,《奇器图说》是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著作。后世论者多沿用此说。但在笔者看来,“第一位机械工程学家”及“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著作”的说法值得商榷。无论是刘仙洲还是后世工程史学家都承认中国近代工程学来自西方,而严格来讲,西方近代工程学真正诞生是在十八世纪,则称王征为“机械工程学家”,称《奇器图说》为“机械工程学著作”则未免不妥。笔者认为,晚明传教士带来的仍是处于“前工程时代”的西方知识与技术。
    2明崇祯年间,汤若望等传教士曾在朝廷重要部门任职,可出入皇宫,并将传教事业开展到了内监、嫔妃当中。详可参阅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4月,第139页。
    3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523页;陈垣:《泾阳王征传》,《真理杂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44年第2期,第213页。
    1详可参阅刘仙洲:《王征与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真理杂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44年第2期,第215页。
    2《奇器图说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第842册,第407页。
    3张柏春等著:《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第66页。
    4近代著名机械工程师刘仙洲曾批评《奇器图说》序文中“每春夏播种时,多为木偶以供驱策。或春者、簸者、汲者、操饼杖者、抽风箱者,机关转捩,宛然如生。至秋获时,辄制自行车以捆载禾束,事半功倍”的记载“未免过于玄妙了!就现有所说的‘机器人’似乎也没有这样玄妙。无论就机械的原理言,或是就当时机械工程的程度言,都是不可能的事”,但同时刘仙洲又给予王征和《奇器图说》很高的评价,称《奇器图说》是“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详可参阅刘仙洲:《王征与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真理杂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44年第2期,第217页。
    5详可参阅[清]阮元等撰、彭卫国等点校《畴人传汇编》,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3月,第353页。
    6详可参阅[清]阮元等撰、彭卫国等点校《畴人传汇编》,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3月,第350页。
    1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77页。
    2很明显的例证是:虽然王征一生著书立说、宣扬西学,但后世立传“徒称其政绩,其死节”,对他在传播和实践西学方面的贡献基本无所阐扬。陈垣在《泾阳王征传》一文中指出:“(王征)原墓志有‘公通西学,与利玛窦之徒罗君善,造天主堂居之,著有畏天爱人论,为前人所未发’一段,康熙泾阳志亦删之,一若以此为君讳者”。陈垣:《泾阳王征传》,《真理杂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44年第2期,第214页。
    1[清]魏源撰、陈华等点校注释:《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11月,第1989页。
    2《遐迩贯珍》,1853年第2号,收入[日]松浦章、内田庆市、沈国威编著:《遐迩贯珍——附解题·索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703页。熊月之在引用“火船机制述略”一文时,将篇名误作“火轮机制造略述”,并将出处误作“1853年第1号”,当修正之。详可参阅氏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45页。
    3王韬(1818—1897)于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邀请入墨海书馆工作,开始接触西学,后翻译《中西通书》、《格致新学提纲》,编成《西学图说》、《重学浅说》、《泰西著述考》等,其中《重学浅说》也是近代中国译介西方力学的一部重要著作。详可参阅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
    1管嗣复(?—1860),1853年偶遇传教士艾约瑟、合信,后与合信合译《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等医学著作。详可参阅《上海出版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出版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
    2张福僖(?—1862),1853年经好友李善兰介绍入墨海书馆,参与翻译《光论》等天文、格致书籍。《光论》是中国从西方翻译过来的第一部系统的光学著作。详可参阅《上海出版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
    3[清]诸可宝撰:《畴人传三编》,收入《畴人传汇编》,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3月,第767页。
    4胡威力(Willianm Whewell,1794—1866),即英国著名科学家、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休厄尔。详可参阅聂馥玲、郭世荣:《晚清西方力学知识体系的译介与传播——以‘重学’一词的使用及其演变为例》,《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第2期,第66页。
    5聂馥玲:《晚清科学译著<重学)传入的经典力学知识及其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4期,第469页。
    6[清]诸可宝撰:《畴人传三编》,收入《畴人传汇编》,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3月,第772页。
    1详可参阅《江南制造局记》,收入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73页。
    2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An Account of the Translation Department at the Kiangnan Arsenal),收入[美]戴吉礼(Ferdinand Dagenais)主编:《傅兰雅档案》(The John Fryer Papers),第二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534、535页。
    3照录原表。
    1[清]魏允恭编:《江南制造局记》,收入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四十一辑,第175页。
    2详可参阅《1869—1911年傅兰雅翻译的157部中文书籍名单及相关的词汇表》,收入《傅兰雅档案》,第二卷,第639页。
    3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575页;李亚舒、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175页。
    1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收入《傅兰雅档案》,第二卷,第533页。
    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287、288页。
    3《上海格致书院第一次记录》,收入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763页。
    1傅兰雅:《格致书院西学课程纲目》,收入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1傅兰雅所分六“学”中的“工程”主要有“开铁路工程课”和“造桥工程课”两门,则可推断其所谓“工程”乃今意“土木工程”之意。详可参阅傅兰雅:《格致书院西学课程纲目》,收入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
    2详可参阅王尔敏:《上海格致书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3《上海县续志》(卷九),收入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781页。
    1《奕桂良文祥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第71卷,第2674页。
    2《奕诉等奏酌拟学习天文算学章程呈览折》,《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1月,第46卷,第1982页。
    3夏东元:《洋务运动史》(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08页。
    1左宗棠:《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收入《左宗棠全集》(奏稿三),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11月,第52页。
    2[法]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福州船政局》(The Foochow Arsenal and Its Results 1874),收入林庆元:《福州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23—127页。
    1夏东元:《洋务运动史》(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08页。
    2《万国公报》,1876年6月24日。收入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558页。
    3 K·Biggerstaff:《The Earliest Modem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收入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566页。
    4 K·Biggerstaff:《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收入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590页。
    5《集成报》,第三十册,收入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591页。
    6详可参阅《同文馆题名录》,光绪五年(1879)刊行及《同文馆题名录》,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行,收入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83—91页。
    1实际上,当时国内各洋务企业的制造技术仍主要依靠外籍工程师。详可参阅祝慈寿:《中国工业技术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6月,第292页。
    2容闳著、徐凤石等译:《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1月,第115页。
    3《同治十年七月十九日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等奏》,《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1月,卷82,第46页。
    4耶鲁大学校长朴德(Noah Porter)曾致信总理衙门,称赞“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善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详可参阅拉法吉(Thomas Lafargue)著、高宗鲁译注:《中国幼童留美史—现代化的初探》(China's First Hundred),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2年6月,第55页。
    1石霓:《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剖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18页。
    2照录原表。
    3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60页。
    4详可参阅拉法吉(Thomas Lafargue)著、高宗鲁译注:《中国幼童留美史—现代化的初探》(China's First Hundred),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2年6月,第117页。
    1详可参阅拉法吉(Thomas Lafargue)著、高宗鲁译注:《中国幼童留美史—现代化的初探》(China's First Hundred),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2年6月,第118页。
    2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62页。
    1张治中著:《中国铁路机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5页。
    2详可参阅汪林茂编著:《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8月,第457、461页。
    3详可参阅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60、61页。
    4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68页。
    1“1881—1895年间留美生仅十几人,至1908年也不过近300人”。详可参阅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228、229页。
    2[美]史黛西·比勒著、张艳译:《中国留美学生史》,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6月,第57页。
    3《游美学务处考选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学生的情况》,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编著:《清华大学校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月,第8页。
    1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238页。
    2《咨学部为帝国大学法科选科非有普通毕业文凭概不送学文》,《官报》(留日学生监督处发行),1908年2月第15期,第7页,国家图书馆2009年影印版。
    3《咨学部为帝国大学法科选科非有普通毕业文凭概不送学文》,《官报》(留日学生监督处发行),1908年2月第15期,第8页,国家图书馆2009年影印版。
    4《会奏议复御史俾寿奏请派子弟分送各国学习工艺折》,《学部官报》,上海图书馆藏1908年第69期,第1页。
    5欧阳亮:《中华学艺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沈葆桢等奏派生徒赴英法游历折》,收入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37页。
    2《李鸿章等奏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收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256页。
    3《光绪八年十二月初三日督办船政黎兆堂奏》,收入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266、267页。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347页。
    2详可参阅吴熙敬主编:《中国近现代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283页。
    1《呈请各部立案注册文》、《各部批示》,《中华工程师会报告》,1913年11月第1期;《詹天佑等组织中华工程师学会有关文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第589、594页。
    2《五工程学术团体史略·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五工程学术团体联合年会纪念刊》,上海图书馆藏,1936年版,第153页。
    3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6页。
    4《中华工程师会职员录》,《中华工程师会报告》,1913年11月第1期。
    5《中华工程师会简章》(1913),《中华工程师会报告》,1913年11月第1期。由于中国工程师学会各时期《简章》、《会章》、《总章》历经修改,版本不一,故使用时标注年限,以示区别,下同。
    6《中国工程师学会沿革》,《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会员录》(1948年),上海市档案馆馆藏Q546-1-8。
    7《一年度会务情形总报告》,《中华工程师会会报》,1914年11月第11期。
    8《第二年第四次职员会纪事》,《中华工程师会会报》,1915年4月第2卷第4期。
    1《第二年第五次职员会纪事》,《中华工程师会会报》,1915年5月第2卷第5期。对于改组的原因,李喜所认为是“遭袁世凯干涉,更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第62页)。
    2《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年第3卷第8—12期。
    3张剑:《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66页。
    4根据《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记载,1924年后学会新进会员寥寥无几,且学会总人数再无确切记载,故统计至1924年止。另:由于会员人数的统计多用于年会时向会员作“会务报告”,所以年度统计时间一般至年会召开时。
    1《第一届职员》,《中国工程学会会报》,上海图书馆藏,1919年版。
    2《中国工程学会总章》(1918年),《中国工程学会会报》,上海图书馆藏,1919年版。
    2周琦:《中国工程学会会史》,《工程》,1925年3月第1卷第1号。
    1以1930年为例,中国工程学会有会员1730人,而中国科学社仅有会员1005人。可参阅张剑:《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66页。
    1在此之前,有1918年10月罗英编辑的“会务报告”胶印本,仅供内部使用,未正式出版,后收入《中国工程学会会报》。详可参阅《中国工程学会会报》,上海图书馆藏,1919年版。
    2《本报凡例》,《中国工程学会会报》,上海图书馆藏,1919年版。
    1《中国工程学会月刊》,1923年12月第1期。据笔者所见,该刊仅上海图书馆藏有三期:1923年12月第1期、1924年1月第2期、1924年2月第3期。
    2《丛载》,《中国工程学会月刊》,1923年12月第1期。
    3《发刊词》,《工程》,1925年3月第1卷第1号。
    4《第一次联合年会纪事录》于1919年春出版,罗英、杨毅主编;《第二次年会纪事录》于1919年秋出版,吴承洛主编;《国内第一次年会报告书》于1924年9月出版,李铿主编。
    5《会务特刊》于1925年12月开始出版,出至1929年10月第5卷第1期,由学会历任书记负责编辑。《会务月刊》于1929年12月开始出版,继续《会务特刊》期号,出至第13卷第2期。
    6《会员录》的出版,第一次是1918年,第二次是1919年由罗英主编,第三次是1920年吴承洛主编,第四次是1921年周琦主编,第五次是1923年李铿、周琦、薛绍清主编,此后每年编印一次,均由学会历任书记主编。另有各年会、分会会员录的编辑。
    1《中国工程学会会章》(1925),上海市档案馆藏Y4-1-771,第7页。
    2《中国工程学会十九年度会务总报告》,1931年8月出版,上海市档案馆藏Y4-1-775,第10页。
    3《工程学会参观志盛》,《申报》,1931年6月16日。
    1《中国工程学会年会第三日记》,《申报》,1924年7月14日。
    2如《Power Plant Engineering》、《Architectural Forum》、《Mechanical Engineering》、《Agricaltural Engineering》、《General Elecyric Review》、《Engineering News-Record》等西文期刊。详可参阅《中国工程学会十九年度会务总报告》,1931年8月出版,上海市档案馆藏Y4-1-775,第2、3页。
    3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12页。
    4《总会消息》,《中国工程学会会务月刊》,1931年第6期;《工程周刊》,1932年1月第1卷第5期。
    5《第七次执行部会议纪录》,《工程周刊》,1932年6月第1卷第10期。
    6《中国工程学会将参加万国工程会议》,《申报》,1928年8月28日。
    1《本会在国际间之荣誉》,《中国工程学会会务月刊》,1930年第5期。
    2《工程学会推举代表出席世界动力协会》,《申报》,1930年1月25日。
    3详可参阅姜义华:《上海:近代中国新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变迁》,《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
    4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10页。
    1《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0年第7卷第12期。
    2《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3年第10卷第9、10期。
    3《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1年第8、10期。
    4《本会第八次年会纪事》,《工程》,1925年9月第1卷第3期。
    5《中国工程学会第九次年会记录》,《工程》,1926年第4号。
    6《中国工程学会十九年度会务总报告》(1931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藏Y4-1-775,第19页。
    7中国工程学会年会照常进行,并在会上讨论了两会合并问题。详可参阅《本届年会在沈阳开会志盛》,《中国工程学会会务月刊》,1930年第5期。
    1《中国工程学会十九年度会务总报告》(1931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藏Y4-1-775,第19、20页。
    2《第六十八次董执联席会议纪录》,《中国工程学会会务月刊》,1931年第3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章程》,《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务月刊》,1931年9月第1卷第1期。
    3节录自《中国工程师学会宣言》,《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务月刊》,1931年第1期。
    1《中国工程师学会章程》,《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务月刊》,1931年第1期。
    2《欢迎工程界领袖》,《中央日报》(1931年),转引自吕强、刘玉劲:《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作用及其启示》,收入《现代工程师素质与能力》,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5月,第480页。
    3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14页。 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3月,第87页。
    1恽震:《中国工程师学会四川考察团筹备经过及考察行程》,《中国工程师学会四川考察团报告》,上海图书馆藏1936年2月版。另见《中国工程师学会组织四川考察团》,《申报》,1934年2月10日。
    2四川刘督办来电:“川省地大物博,年来从事建设,尚无端倪。惟各项实业之待开发者,尤属不少,非赖群策群力,不易为功。拟请贵会诸君子命驾来川一游,实地视察。明年贵会之年会,如果在川举行,就进指定开发方法,俾川人得以饫聆嘉言嘉谋,实深欣愿”。《工程周刊》,1933年10月第2卷第14期。
    3《武汉年会会务会议纪录》,《工程周刊》,1933年9月第2卷第12期。
    4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征求考察团成员时并不限定必须是会员,说明学会在这方面是比较开放和大方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组织四川考察团启事》,《工程周刊》,1933年9月第2卷第13期。
    5《四川考察团通启》,《工程周刊》,1934年3月第3卷第12期。《四川考察团定期出发》,《申报》,1934年3月27日。
    1《四川考察团特约通讯》,《工程周刊》,1934年4月第3卷第17期。
    2《关于四川考察团事项》,《工程周刊》,1934年6月第3卷第26期。
    3《四川考察团分组出发》,《工程周刊》,1934年4月第3卷第17期。
    1庄前鼎:《国内工程人才统计》,《工程》,1936年2月第11卷第1号。
    2《准备对日动员调查统计表》,《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务月刊》,1931年11月第1卷第3期。
    3该系列登载了当时国内有名的工程技术专家,例如韦以黻、胡庶华、凌鸿勋、颜德庆、徐佩璜、华南圭、夏光宇、吴承洛、陈立夫、黄伯樵、李垕身等人。详可参阅《工程周刊》,1932年第3、5、6、8、10、12、13、15、17、18、19期。
    4《<中国工程题名录缘起>》,《工程周刊》,1937年3月第6卷第3期。
    1《(中国工程题名录)缘起》,《工程周刊》,1937年3月第6卷第3期。
    2《工程周刊》,1932年7月第1卷第13期;1934年2月第3卷第7期。
    3《本会编刊(中国工程纪数录)缘起》,《工程周刊》,1936年11月第5卷第15期。
    4《工程周刊》,1937年2月第6卷第2期。
    5陈广沅(1898—?)江苏江都人。1917年入唐山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后赴美入伊利诺大学研究院。1928年回国后历任津浦铁路天津机厂厂长、济南机厂厂长,后调任滇缅铁路机务处长兼材料处长。1949年后暂居香港,后赴美。详可参阅陈广湘:《陈广沅生平纪略》,《江都文史》(第五辑),1988年11月,第46页。
    6《本会会员对于(中国工程纪数录)之批评》,《工程周刊》,1937年3月第6卷第3期。
    1《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八届年会筹备经过》,《工程》,1940年8月第13卷第4号。
    2《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八届年会开幕》,《申报》,1939年12月25日。
    3《总编辑报告》,《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七年度会务报告》,1948年10月,上海图书馆藏,第20页。
    4《总会迁渝后第一次董事会执行部联席会议记录》,《工程》,1939年6月第13卷第1号。
    5《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度会务报告》,1941年10月,天津图书馆藏,第18页。
    6《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一年度会务报告》,天津图书馆藏,1942年版,第20页。
    7《总编辑报告》,《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七年度会务报告》,上海图书馆藏1948年10月版,第20页。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在寻找这几期《工程》时,颇为困难,上海图书馆等所缺皆为此部分。 苦心,经历史专家校正”,他自己“为编写首届工程师节宣传资料及特刊,亦曾加以考据认为确实”,前一句话可算蕴含深意,后一句话却摆明是外行了。也许是感到心虚,他又立即补充“但吾人旨在纪念大禹,旨在宣导工程,旨在力求工程师之自觉,固不必十分计较此种考据”,算是打个圆场。详可参阅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古史辨》(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19页;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20页。
    1“本会以大禹凿龙门疏九河,以除洪水之患,奠定农业基础,别土壤、定赋税,制造交通工具,其成就之伟,实已超绝人寰。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未遑一入,其服务精神,更足垂照后世。现代文化之有今日,端赖科学工程之创造,而大禹之功勋实兼备工程家与政治家之功业而有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故本会于第九届年会时议决,定每年之大禹诞辰(6月6日)为工程师节,以资纪念,而伸崇敬”。《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度会务报告》,1941年10月,天津图书馆藏,第14页。另:《申报》(《工程学会年会决定工程师节日期》,1940年12月16日)曾记载“工程学会年会决定工程师节日期为6月26日”,应为笔误。
    2《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度会务报告》,1941年10月,天津图书馆藏,第14页。
    3《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一年会务报告》,1942年,天津图书馆藏,第14、16、17页。
    4《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五、三十六年会务报告》,1947年10月,上海图书馆藏,第18页。
    5《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五、三十六年会务报告》,1947年10月,上海图书馆藏,第19页。
    5详可参阅《纪念工程师节工程特刊》(中国工程师学会广州分会编,1946年6月)及《工程师节特刊》(《申报》,1946年6月6日)。
    1《中国工程学会年会之纪要(二)》,《申报》,1932年8月28日。
    1《中国工程师学会二十一年度会务总报告》,《工程周刊》,1933年9月第2卷第12期。
    2《中国工程师学会武汉年会会务会议纪录》,《工程周刊》,1933年9月第2卷第12期。
    3苏俊斌、曹南燕:《中国工程师伦理意识的变迁——关于(中国工程师信条)1933—1996年修订的技术与社会考察》,《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6期,第14页。
    4《工程师学会十届年会昨晚圆满闭幕》,《申报》,1941年10月26日。
    5《中国工程师信条》,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周年纪念册》,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申报》,1941年10月28日。
    1现有资料显示,该会成立于1941年,结束时间不详,但最迟不会超过1945年。
    2陈君慧:《弁言》,《工程杂志》,1943年1月第2卷第1期。
    3《第一届年会记事》,《工程杂志》,1943年1月第2卷第1期。
    4《第十次理监事会议纪录》,《工程杂志》,1943年1月第2卷第1期。
    5《第二届年会纪录》,《工程杂志》,1944年2月第3卷第1期。
    6如规定“凡大学工科工学院或独立工学院三年级以上之学生,经校长或院长之证明,经理事会之通过,得为本会学生会员,具有仲会员资格时,由会员二人之证明,经理事会之通过,得许其升级”。《第十次理监事会议纪录》,《工程杂志》,1943年1月第2卷第1期。
    7陈君慧:《弁言》,《工程杂志》,1943年1月第2卷第1期。
    1例如“汽车专用道路之纵坡度及纵断曲线形”、“铜钣梁之电焊加固”、“无线电与航空”、“重油轮机动力之增进”等论文,“美国造船工业实况”、“德国国营汽车路建设事业”等工程消息。该刊现存并不完整,笔者仅见上海图书馆藏有第二卷(1943年)及第三卷(1944年)。
    2《简讯》,《工程杂志》,1943年2月第2卷第2期。
    3《第十一次理监事会议纪录》,《工程杂志》,1943年3月第2卷第3期。
    1《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七年会务报告》,1948年10月,上海图书馆藏,第7页。
    2《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七年会务报告》,1948年10月,上海图书馆藏,第7、20页。
    3《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五、三十六年会务报告》,1947年10月,上海图书馆藏,第14页。
    4《各地分会会务报告》,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七年会务报告》,1948年10月,上海图书馆藏,第25页。
    5各组组长为:市政黄伯樵、土木李垕身、水利金通尹、建筑李铿、化工徐善祥、纺织黄希阁、电机方子卫、机械金芝轩、自动机黄叔培、矿冶卢志学、造船陈石英。《中国工程师学会办理会员登记》,《申报》,1945年8月29日。
    1《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五、三十六年会务报告》,上海图书馆藏,1947年10月版,第16页。陈体诚为中国工程学会首任会长,抗战中曾任国家总动员会议运输组主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入缅甸作战,曾亲自赴仰光、腊戍等地督导抢运物资,积劳成疾,于1942年病逝于昆明。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增订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504页。
    2其实,早在抗战尚未取得完全胜利时,工程师就已经在关心战后重建问题,例如早在《工程》第13卷第5号上就已经登载了孙拯的《战后中国工业政策》一文。
    3《工程师年会》,《申报》,1947年10月3日。
    4《工程师年会闭幕》,《申报》,1947年10月6日。
    5茅以升:《中国工程师学会简史》,《文史资料精选》第13册,第431页。
    6《工程师年会揭幕》,《申报》,1948年10月26日;《工程师学会新会长选出》,《申报》,1948年10月27日。
    7翁文灏辗转香港、法国各地后,于1951年回国。详可参阅李学通著:《翁文灏年谱》,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8钟少华:《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6卷第3期,第36页。
    1王扬宗:《1949—1950年的科代会: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开篇》,《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5卷第2期,第8页。其中侯德榜、茅以升等不少代表皆为学会会员。
    2《上海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第258页。
    3详可参阅《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上海分会关于接受中国工程师学会结束报告及上海市人委批复》,上海档案馆藏B3-2-21。
    4 1946年,台湾分会建立,并伴随着赴台工程师的增多而逐渐壮大。1949年前后,赴台工程人员剧增。1951年3月,在台会员宣布“复会”,“除每年召开年会及积极办理各项学术活动并加强联系在台会员外,另定期发行会刊、会报及其他各项有关工程学术方面之图刊”,民国时期的各种工程奖励也都继续进行,会务蓬勃发展。《中国工程师学会沿革》(学会内部手册),由该会现任秘书长柯恒信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1 学会在1923年时已有会员五百多人,但该年“会员大会”参与人数仅为“四十人”,选举票共收到“一百另五张”,可见会员对学会管理的参与程度不高。详可参阅《第十一次常年大会纪事》,《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3年10月第10卷第9、10期。
    2《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年11月第5卷第11期。
    3《会务纪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7年8月第14卷第7、8期。
    4《第四届常年大会纪事》,《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年10月第3卷第10期。这种戏码在学会的选举场合经常上演,当选的人总是以“才庸力薄”为由“坚辞不就”,但经众人再三请求挽留,便仍旧就职,也有人断然“决辞”,便只能以次多数递补,甚至次多数也“决辞”,便由再次多数递补。想来也是民国期的一种独特的现象。
    1《中国工程学会总章》(1919),《中国工程学会会报》,上海图书馆藏,1919年版。
    2《中国工程学会总章》(1919),《中国工程学会会报》,上海图书馆藏,1919年版。
    1《中国工程学会会章》(1929),上海市档案馆藏Y4-1-771,第7页。
    2《中国工程学会会章》(1929),上海市档案馆藏Y4-1-771,第7页。
    3仅有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分会才显示出了更多的自主性:与国内各地分会相比,美国分会不仅会务发达,而且自主性大很多,它有独立的基金、会刊和年会,但它同时对国内总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工程》早期的出版经费就不少来自美国分会的捐赠。详可参阅《分会会务报告》,《工程》,1925年3月第1卷第1号。
    1《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一年度会务报告》,天津图书馆藏,1942年版,第18页。
    2钱冬生主编:《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0页。
    3“资源委员会档案”(1942年5月20日),台湾“国史馆”藏,档号0030101010468。
    1“资源委员会档案”(1942年6月19日),台湾“国史馆”藏,档号0030101040006。
    2“资源委员会档案”(1948年7月14日),台湾“国史馆”藏,档号0030101022757。
    3李学通:《翁文灏年谱》,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279页。
    4恽震(1901—1994),字荫棠,江苏武进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2年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电机系,1923年获硕士学会后归国。1925年任东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27年赴美任职于鲁滨逊
    1《中华工程师学会章程》(1915),上海图书馆藏单行本。
    2《三月份职员会纪事》,《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2年3月第9卷第3期。
    3《中国工程学会十九年度会务总报告》(1931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馆藏Y4-1-775,第7页。
    4《本会启事》,《工程》,1925年9月第1卷第3期。
    5《中国工程师学会修改会章》,《申报》,1935年9月28日。
    6 1924—1927年“常年会费”为总会净收数,1927—1931年为总会及分会总收数。
    1《展拓本会事业之建议》,《中华工程师会报告》,1913年11月第1期。
    2《中华工程师学会章程》(1915),上海图书馆藏,1915年单行本。
    1《中华工程师会第一周年大会纪事》,《中华工程师会会报》,1914年10月第1卷第12期。
    2《中国工程学会总章》(1918年),《中国工程学会会报》,上海图书馆藏,1919年版。
    3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23页。
    1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续),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3页。
    2《工程周刊》,第2卷第13期。
    1周琦:《中国工程学会成立十年之会史》,《工程》,1928年4月第3卷第3号。
    2议题主要有“统一中国工程名词问题:中国工人与工业前途问题;上海工部局停止送电问题”,而且根据各议题商量具体解决办法:推派代表加入科学名词审查会,译音与工人通用假名,只可不得已时采取;主张使工人逐渐变为股东办法;以工厂应自备动力,内燃机燃料之补救,可以采用植物油等其他办法。详可参阅《本会第八次年会纪事》,《工程》,1925年9月第1卷第3号。
    3《工业标准化决案》,《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务特刊》,1942年1月第9卷第1期。
    4《申报》,1947年10月2日;《申报》,1948年10月26日。
    51922年美国年会议案主要关注学会会章的修改:1、董事部由本会会长与分部部长及分部代表组织之,以防推行会务之阻碍;2、总会职员须同处一地,以图办事之敏捷;3、本会总事所设于上海,以谋永久之基础。详可参阅周琦:《中国工程学会成立十年之会史》,《工程》,1928年4月第3卷第3号。
    6除此之外,还有“设立国防设计委员会案”、“呈请国民政府将结束劳动大学经费每年六十八万五千余元, 筹设西北工程学院案”、“组织边疆或内地考察团案”、“拟定候选董事标准交司选委员会参考案”、“规定每年十月一日为总分会职员交接日期以昭划一案”及“规定每年在年会前后开董事会各一次案”。详可参阅《本会第二届年会详记》,《工程》,1933年2月第8卷第1号。
    1 1934年济南年会上讨论通过了各种议案13项,包括朱泰信等人提出的“建议政府从速建立完备工程学校案”、许元启等人提出的“由总会提出全国建设报告书案”、陈峥宇等人提出的“特呈中央明令提倡政府及资本家与技术家需切实合作,以进行一切新建设以树国基案”。详可参阅《中国工程师学会民国二十三年济南年会纪事》,《工程周刊》,1934年8月第3卷第35期.
    2 1939年成都年会上,学会讨论了“组织康藏考察团案”、“建议政府特设专门机关,指导公私各事业新建筑之伪装,改善防空保护色案”、“向国防最高委员会建议,今后各种国营及民营之工业建设,应配有防空建筑案”、“由本会协助经济部工业标准委员会研究并编译工业标准草案”等议案。详可参阅《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八届年会开会概况》,《工程》,1939年第13卷第4号。
    3年会提案主要有:“建议政府速筹备设大规模内燃机制造厂以奠抗战建国之动力基础案”、“开发西北拟由建造河西运河着手以资灌溉兼利运输案”、“请政府奖励机器制造工业以阜民生而利建国案”、“提请中央政府在陕西武功渭惠渠旁设立大规模灌溉试验所,从事各种农田水利试验工作,以节省灌溉水量而利后方生产案”、“提请中央政府于国立西北农学院增设两年制之农田水利专修科增育大量人才案”、“提请中央政府拨款补助国立西北农学院农田水里研究部,充实试验设备,集中精力研究黄土黄水基本之学理以及黄河根本治理方案案”、“拟请建议政府对于每年招收各工程部门学生按照实际需要统筹分配数额并对于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划一待遇案”、“呈请政府强化工业贷款以裕后方工业而挽危机案”、“建议政府运输统制局设置西北公路实验室案”、“建议政府积极统筹培植大批技术人才以利建国案”、“拟请政府改现行之市度量衡制度为公度量衡制度案”、“本会前中国工程学会第一任会长陈体诚先生因公积劳逝世拟请讨论纪念办法案”、“请主管机关提倡并供给弧光电以代替白炽电灯案”、“准经济部函拟订专利法规草案请讨论案”、“拟请募集李仪祉先生奖学金案”、“拟请增设西北工程问题研究会案”。详可参阅《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二年度会务报告》,天津图书馆藏,1943年版,第17页。
    4曲安京主编:《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3页。
    5《中国工程师学会武汉年会会务会议纪录》,《工程周刊》,1933年9月第2卷第12期。
    6《中国工程师学会赠给荣誉金牌办法》,《工程周刊》,1934年5月第3卷第20期。另见《申报》,1934
    1详可参阅霍益萍等著:《科学家与中国近代科普和科学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9月,第43页。
    2吴承洛:《会刊的展望》,《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务特刊》,1948年第2期。
    1《发刊词》,《工程》,1925年3月第1卷第1号。
    2《历届总编辑及总务姓氏一览》,《工程》,1930年8月第5卷第4号。
    1《工程周刊之旨趣》,《工程周刊》,1932年1月第1卷第1期。
    2《“工程周刊”征稿》,《工程周刊》,1932年1月第1卷第1期。
    1对工程教育的研究是当今工程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有专门的研究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会刊)及专门的研究著作《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史贵全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但现有研究成果尚未触及到工程学术团体对工程教育的影响,本节在对中国工程师学会工作做出评价的同时,拟填补这一空白。
    2吴承洛:《国内工科学校课程之比较观》,《工程》,1926年12月第2卷第4号。
    3史贵全著:《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31页。
    4赵祖康:《工程教育研究会纪略》,《工程》,1926年12月第2卷第4号。
    5所调查工业学校有:北京国立工业大学、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北洋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湖南大学、广州大学、厦门大学、东华大学、南开大学、青岛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沪北大学、圣约翰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大学、震旦大学、同济大学、直隶公立工业专校、山东公立工业专校、山西公立工业专校、江苏公立工业专校、苏州工专、浙江公立工专、湖南公立工业学校、 福建公立工业专校、四川公立工业专校、中法国立工业专校、南通纺织专校、上海中华工业专校、广东铁路专校。《中国工程学会调查工大工专》,《申报》,1926年6月26日。
    1凌鸿勋、赵祖康:《工程教育调查统计之研究》,《工程》,1926年12月第2卷第4号。
    2《拟合全国工程教育界提倡本国文工程著述意见书》,《工程》,1926年12月第2卷第4号。
    3关于组织“工程教育研究委员会”,与会者曾形成了四种不同的主张:一、组织“改进会”于中国工程学会之内,设团体会员;二、组织“委员股”,不设机关会员;三、单独组织“工程教育研究会”,工程学校及工程学会会员均得入会;四、设“研究组”,罗致机关会员。经投票表决,才最终形成文中所述决议。赵祖康:《工程教育研究会纪略》,《工程》,1926年12月第2卷第4号。
    1周琦:《中国工程学会成立十年之会史》,《工程》,1928年4月第3卷第3号。
    2吴承洛:《国内工科学校课程之比较观》,《工程》,1926年12月第2卷第4号。
    3茅以升:《工程教育之研究》,《工程》,1926年12月第2卷第4号。
    1张含英:(1900—-2002),字华甫,山东菏泽人。1918年考入北洋大学土木系;后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开除,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24年赴美留学,后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1925年回国,任青岛大学教授;1933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38年任国民政府经济部技正:1947年任北洋大学校长。解放后曾任水利部副部长等职。参考徐友善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增订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803页。
    2张含英:《工程教育管见》,《工程》,1933年2月第8卷第2号。
    3夏坚白(1903—1977),江苏常熟人。1925年考入公立清华学校大学部土木系;1934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入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土木系,1935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学习。1939年回国后历任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立同济大学教授等职;1948年任同济大学校长。解放后曾任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参考徐友善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增订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140页。
    4夏坚白:《我国工程教育今后之途径》,《工程》,1933年6月第8卷第3号。
    1《大学工科课程标准》,《工程周刊》,1932年1月第1卷第2期。
    2详可参阅《第十五次新旧董事会联席会议纪录》,《工程周刊》,1934年9月第3卷第31期。
    1“吾国路界人才消乏,借才异域,交涉益严,责任委弃,权利损失,循是以推,闻之诟病。欲谋养成其道,奚由专校之设,会与有责,或精算数曰测量学,或娴习重力曰机械学,与夫规定制度,辨别性质,有条并贯,兼具众长,但口工程尤重建筑,化繁为简,避险为夷,诸所计划,悉待探索,学成致用,不涉一偏。资送欧美,加以学力,在路学习,益以实验。人才辈出,收效益宏,此固本会光荣而师资益以进也”。《展拓本会事业之建议》,《中华工程师会报告》,1913年11月第1期。
    2《工程周刊》,1932年5月第5卷第5期。
    3《工程学会通过议案》,《申报》,1932年8月24日。
    4《申报》,1940年12月16日;另见《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度会务报告》,1941年10月编印,天津图书馆藏。
    5《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二年度会务报告》,天津图书馆藏,1943年版,第18页。
    6无独有偶,中国科学社也曾设有“高女士纪念奖金”和“范太夫人奖金”,可见这种作法在民国时期并不稀奇。许康:《对中国科学社一项颁奖的追踪调查》,《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8期。
    1《第十次董事会议纪录》,《工程周刊》,1933年9月第2卷第11期。
    2《朱母顾太夫人纪念奖学金章程》,《工程周刊》,1933年10月第2卷第15期。
    3《“朱母奖学金”应征办法》,《工程周刊》,1933年10月第2卷第15期。
    4《“朱母奖学金”应征人声请书》,《工程周刊》,1933年10月第2卷第15期。
    5该表统计仅限于针对各工程学校学生的“奖学金”。
    1也有研究者将这项工作描述为“译名统一”、“译名审订”或“名词审查”,例如《清末翻译名词的统一问题》(王树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69年第1期)、《民国时期科学译名审订概述》(黎难秋,《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第2期)、《中国近代的科学名词审查活动:1915—1927》(张大庆,《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第5期)及《中国近代的科学名词审查活动:1928—1949》(温昌斌,《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2期)等文。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对整个科学名词审查活动或化学、生理等学科专业名词的审查上,对“工程名词的编译与审定”却涉及较少。详可参阅《清末益智书会统一科技术语工作述评》(王扬宗,《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2期)、《早期医学名词统一工作:博医会的努力和影响》(张大庆,《中国医史杂志》,1994年第1期)、《化学元素名称汉译史研究述评》(何涓,《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中国早期部分生理学名词的翻译机演变的初步探讨》(袁媛,《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第2期)及《近代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统一中的合作、冲突与科学发展》(张剑,《史林》,2007年第2期)。
    2《中国工程学会十九年度会务总报告》(1931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馆藏Y4-1-775,第17页。
    3张大庆:《中国近代的科学名词审查活动:1915—1927)),《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第5期。
    4方厚枢:《中国辞书编纂出版概况》,《中国出版年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12月,第132页。
    5詹天佑:《编纂(新编华英工学字汇)缘起》,收入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纪念馆编:《詹天佑文集:纪念詹天佑诞辰145周年》,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7月,第46页。
    1《名词股》,《中国工程学会会报》,上海图书馆藏,1919年版。
    2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9页。
    3《名词股报告书》,《中国工程学会会报》,上海图书馆藏,1919年版。
    4《第八次年会纪事》,《工程》,1925年9月第1卷第3号。
    5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11页;《中国工程师学会编译工程名词委员会征求工程名词译名启事》,《工程周刊》,1933年4月第2卷第6期。
    1“化学工程”由张辅良编订,“土木工程”由程瀛章、张济翔编订,染织工程由陶平叔、张元培等编订,电机工程由尤佳章编订,均藏于上海图书馆。
    2《增订土木及机械工程名词》,《工程周刊》,1934年2月第3卷第8期。
    3《关于审定机械及土木工程名词事项》,《工程周刊》,1934年6月第3卷第26期。
    4《工程周刊》,1934年8月第3卷第32期。
    5朱一成等:《电工译名标准之商榷》,《工程周刊》,1935年2月第4卷第3期。
    6《商榷电机工程译名问题》,《工程》,1927年3月第3卷第1号。
    1《电工译名标准之商榷》,《工程周刊》,1935年2月第4卷第3期。
    2《电工译名标准之商榷》,《工程周刊》,1935年2月第4卷第3期。
    1“顾名词统一之后,实行问题不得不更加注意,否则仍不能达到统一目的。大概学校教师授课之时应用统一名词,则学生初次印象既深,变改不移,以后不至再用非标准之名词。其次则凡关于技术的刊物须严格的应用统一名词,使无数读者可渐入标准的轨道。如政府运用其取缔之权力,对于教本之审定,刊物之登记,俱以标准名词为标准之条件,应不难达到统一名词之目的也”。见《工程名词》,《工程周刊》,1935年2月第4卷第3期。
    2例如俄国在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轨距为5英尺(1524毫米),英国修筑的京奉铁路轨距为4英尺8英寸半(1435毫米),法国在云南修筑的滇越铁路轨距为1米(1000毫米),各铁路轨距不同,无法对接,成为妨碍近代铁路交通事业的一大障碍。顾孟洁:《中国标准化发展史新探》,《中国标准化》,2001年第3期。
    3《中华工程师会简章》(1913),《中华工程师会报告》,1913年11月第1期。
    4《第九次年会纪录》,《工程》,1926年12月第2卷第4号。
    5 1931年初,实业部接替工商部成为工业标准化工作的负责机关。详可参阅《实业部训令》,《实业公报》,1931年3月5日。
    6《第六十六次董执联席会议纪录》,《中国工程学会十九年度会务总报告》(1931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馆藏Y4-1-775,第33页。
    1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21页;另见《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二年度会务报告》,天津图书馆藏,1943年版,第25页。
    2《本会启事》,《工程周刊》,1934年8月第3卷第33期。
    3《工程师协会讨论工业标准化问题》,《申报》,1941年10月25日。
    4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21页。
    5英文名称为"The Chinese Engineering Standards Association of The Intitute of Chinese Engineers",缩写为"C.E.S.A of I.C.E"。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届年会推行工业标准化运动旨趣书》,天津图书馆藏,1942年版,第14页。
    1《第七次年会记事》,《工程》,1925年3月第1卷第1号。
    2《材料试验委员会第一次报告》,《工程》,1925年3月第1卷第1号。
    3周琦:《总会会务报告》,《工程》,1925年3月第1卷第1号。
    4“近日东和兴铁厂送到各种钢铁条,及裕华水电恳植公司送到砖类多种,及水泥黄砂等,均经一一试验其品质及耐力,由会出具证书,又上海工部局亦送到钢铁,正在试验中”。《材料试验股启事》,《工程》,1925年6月第1卷第2号。
    5《本会材料试验证书式样》,《工程》,1925年9月第1卷第3号。
    6《本会材料试验报告发刊单行本启事》,《工程》,1925年6月第1卷第2号。
    1《砖头墩子挤压试验》,《工程》,1925年9月第1卷第3号。
    2《雷峰塔砖头试验报告》,《工程》,1925年12月第1卷第4号。
    1在中国工程学会筹建工业材料试验所之前,国内已有唐山大学、北洋大学、南洋大学、上海工部局工务处及汉阳铁厂五处材料试验机构,但“设备简陋,不能与欧美各国窥肩背于万一”。详可参阅周厚坤:《材料试验之紧要》,《工程》,1929年4月第4卷第3号。
    2《中国工程学会第九次年会纪录》,《工程》,1926年12月第2卷第4号。
    3《中国工程学会成立十年之会史》,《工程》,1928年4月第3卷第3号。
    4《工业材料试验所购地基金有着》,《申报》,1926年2月25日。
    5《中国工程学会常驻委员会委员长台衔》,《工程》,1926年9月第2卷第3号。
    6至1926年12月,募集所得“现款三千零八十八元,水泥二百五十桶,砖五千块,十匹马力感应马达一只,瑞士阿姆斯勒公司三十公斤冲力机—具,余如建筑钢条木料砖头等,亦已分头接洽,均有希望”。《中国工程学会第九次年会纪录》,《工程》,1926年12月第2卷第4号。
    1《中国工程师学会建筑工业材料试验所报告》,《工程周刊》,1925年8月第4卷第17期。
    1《中国工程师学会主办国产建筑材料展览会报告》,《工程周刊》,1936年1月第5卷第4期。
    2《中国工程师学会主办国产建筑材料展览会报告》,《工程周刊》,1936年1月第5卷第4期。
    3吴承洛:《三十年来中国之中国工程师学会》,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上海图书馆藏,1946年版,第15页。
    4《申报》,1935年2月18日。
    5 1941年成都年会时,学会曾尝试重新组织材料试验委员会,聘请李法端为主任委员,顾毓绣、邵逸周等四十八人为委员。委员会于1942年5、6月举行大会两次,就金属材料、燃料、水泥及建筑材料、木材、电工材料五项分组厘定各项材料试验标准草案,并征集各种试验仪器图样以服务于中国工程标准协进会及度量衡局、各工厂、各大学工学院、各学术研究机关等。《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一年度会务总报告》,天津图书馆藏,1942年版,第17页。
    1 1930年6月,学会与教育部合作组织科学咨询处,由徐佩璜、胡庶华、周厚坤等任委员,设立土木、电气、机械、化工、冶矿、纺织六科,供社会各界咨询。详可参阅《中国工程学会奉令组织科学咨询处》,《申报》,1930年6月28日。1930年12月,学会上海分会与上海市公用局合办技术指导部,“为本市市民代拟或修正有关公用设施之技术计划”。详可参阅《上海市公用局试办技术指导部办法草案》,上海档案馆藏Q5-3-3324。
    2 1929年6月,政府颁布《技师登记法》,规定申请登记为“技师”必须证明无以下“情事”:一、曾因业务上之玩忽或技术不精致他人受损害者;二、关于业务之执行曾有违法情事证据确凿者。证明工作是由中国工程师学会来完成的。详可参阅《技师登记法》(1929年6月28日),收入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2月,第56册第264页;《工程周刊》,1933年9月第2卷第12期。
    3事件概况:1937年1月,上海律师公会、中国建筑师学会、上海市医师公会、全国医师联合会、神州国医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市国医学会、中华国医学会、中华民国会计师协会九团体对当局公布的所得税征收草案不满(草案规定所得税以半年平均计算,而九团体认为应全年平均计算),组织请愿,迫使当局承诺重新妥慎研究。详可参阅《本会参加各团体请愿所得税事》,《工程周刊》,1937年3月第6卷第4期。
    4詹天佑:《中华工程师会宣言书》,《中华工程师会报告》,1913年11月第1期。
    1收入《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务月刊》,1931年9月第1卷第1期。
    Q5-3-1718
    上海市公用局会核中国工程学会请款建设工程材料研究所案
    Q5-3-3324
    上海市公用局商请中国工程学会持建设技术指导部案
    Q80-1-40
    上海市商业联合会欢迎中国工程学会代表合影
    Q130-15-17-3
    中国工程学会江西分会的会议记录
    Q215-1-72
    中国工程学会有关召开年会的事致上海市工务局的函
    Q215-1-6225
    上海市工务局有关中国工程学会请拨款补助建设工程材料研究所文书
    Q243-1-370-4
    中国工程学会学徒委员会会议记录
    Q243-1-370
    中国工程学会艺徒委员会会议记录有关艺徒训练、艺徒合同及管理等文件(附中
    国学生在美国专攻工程及工厂实习文件)
    Q243-1-370-53
    中国工程学会报告
    Q412-1-33
    泰山砖瓦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中国工程学会簿面砖试验报告书
    Q546-1-9
    中国工程学会入会注册簿
    Q546-1-226
    中国科学社中国工程学会联合年会记事录
    Y4-1-770
    中国工程学会会员通讯录
    Y4-1-771
    中国工程学会会章
    Y4-1-772
    中国工程学会会员通讯录
    Y4-1-773
    中国工程学会会务特刊(第五卷,第二期)
    Y4-1-774
    中国工程学会会员通讯录
    Y4-1-775
    中国工程学会十九年度会务总报告
    B3-2-21-1
    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上海分会关于呈报结束中国工程师学会接收工作的报告
    B3-2-21-5
    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委员会联合会上海分会接受中国工程师学会款项收支清单
    B3-2-21-7
    上海市人委关于同意结束中国工程师学会接收工作的通知
    B3-2-21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上海分会关于接收中国工程师学会结束报告及上海市人委批复
    B34-2-180-56
    同意“上海科联”接收中国工程师学会扣学会加中华自然科学社款项拟拨充事业款由
    Q5-3-156
    上海市公用局关于中国工程师学会事项
    Q5-3-3470
    上海市公用局关于中国工程师学会董事会文件卷
    Q5-3-4402
    上海市公用局关于中国工程师学会商请垫付徽章费案
    Q6-5-604
    上海市社会局关于申请登记与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函
    Q38-2-74
    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工业协会来文、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通告、中华化学工业研究所有关文件、本公司与中国管理协会及其上海分会往来文件、中国工程师学会来文、中国技术协会来文、本公司与上海区酸碱同业会来往文件
    Q41-1-523
    中国石油公司工作旬报(准中国工程师学会出希望本公司加入该会为团体会题)
    Q130-15-2-1
    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各专门工程学会的联合年会手册
    Q130-15-2
    中国工程师学会第15届年会招待证及各专门工程学会联合学会手册、通讯录
    Q130-15-3-83
    中国工程师学会章程、发起人名单和协会宣言书
    Q130-15-9-1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通信录
    Q130-15-15-1
    中国工程师学会北平分会名册
    Q130-15-15
    中国工程师学会北平分会名册
    Q130-15-16
    中国工程师学会北平分会章程(1935—1941)
    Q130-15-16-1
    中国工程师学会章程
    Q130-15-17
    中国工程师学会江西分会章程
    Q130-15-17-1
    中国工程师学会江西分会章程
    Q130-15-17-10
    中国工程师学会江西分会会员名册
    Q215-1-181
    中国工程师学会(第一册)文件
    Q215-1-182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录(第二册)
    Q215-1-183
    中国工程师学会(第三册)文件
    Q235-3-619
    中国工程师学会文件
    Q243-1-284
    圣约翰大学奖学金助学金文件及中国工程师学会会议摘要
    Q449-1-46-14
    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会长赵祖康建议选举曾养甫为工业技师立法委员事致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的函件
    Q449-1-345-7
    中国工程师学会为团体入会事致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的函件
    Q449-1-345
    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有关中国工程师学会件
    Q449-1-345-11
    中国工程师学会征求团体会员电报通知
    Q449-1-656-22
    中国工程师学会30周年纪念册目录
    Q459-1-374
    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中大工程学会,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济南,青岛,天津,北平,武汉,大冶,长沙,太原,梧州,广州,重庆,美州,南宁等分会会员名录和有关刊物
    Q459-1-374-105
    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1946年会专刊
    Q546-1-1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名录
    Q546-1-2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名录
    Q546-1-3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名录续编及上海分会、美洲分会会员名录
    Q546-1-4
    中国工程师学会1948年董事会、执行部联席会会议记录
    Q546-1-5
    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解放前会务概况及会议记录
    Q546-1-6
    中国工程师学会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
    Q546-1-7
    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职员会议记录
    Q546-1-8
    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会刊之一会员目录
    Q546-1-10
    中国工程师学会福州分会会员录
    Q546-1-48
    中国工程师学会委员会证章
    Q546-1-267
    中国工程师学会入会志愿书
    U1-14-749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关于中国工程师学会和工业学徒训练计划与登记册
    U1-14-6524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关于英商信昌机器工程有限广告说明书、中国工程师学会发表的上海土地构造及下沉观察记录及资料的初步介绍、中国工程师学会会议报告、开会通知单
    Y4-1-550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务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Y4-1-551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通讯录
    Y4-1-552
    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四届年会手册
    Y4-1-553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通讯录
    Y4-1-554
    中国工程师学会章程
    Y4-1-555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通讯录
    Y4-1-556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录续编
    Y4-1-557
    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大会指南
    Y4-1-558
    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三十五年年会专刊
    Y4-1-559
    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三十五年年会专题讨论集
    Y4-1-560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录(上海分会会刊之一)
    Y4-1-561
    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手册
    Y4-1-740
    中国工程师学会杭州分会会员录
    0030201000332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报
    001095810001
    中国工程师学会、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中华农学会等举行年会呈请蒋中正颁发训词
    0030103011071
    中国工程师学会为三十七年六月六日举行工程师节庆祝大会邀请函
    002080200254021
    张群函杨永泰寄上中国工程师学会赴川考察团报告请代求委座赐序文
    00801010200010012
    工程与军事——陈诚在中国工程师学会重庆分会会员大会讲词摘要
    0030101010468
    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商讨事项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美]戴吉礼(Ferdinand Dagenais)主编:《傅兰雅档案》(The John Fryer Papers),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政府开办清华学堂史料选》,《历史档案》,1987年第3期。
    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编著:《清华大学校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月。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2月。
    何志平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12月。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近现代人物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2月。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杨永生编:《哲匠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2月。
    王浩娱等编:《近代哲匠录》,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8月。
    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美]马祖圣编著:《历年出国/回国科技人员总览(1840—194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
    [清]贾桢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中华书局编辑部、李书源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1月。
    [清]阮元等撰、彭卫国等点校:《畴人传汇编》,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3月。
    中华工程师学会编:《中华工程师学会章程》,1923年10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章程》,1931年8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现行章程》,1935年8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修改章程草案》,1941年9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华工程师学会编辑部编:《会务记录(1921—1924)》,1924年12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度会务报告》,1941年10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一年度会务报告》,1942年8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二年度会务报告》,1943年10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三、三十四年度会务报告》,1945年6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五、三十六年度会务报告》,1947年10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七年度会务报告》,1948年10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总会、上海分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总会、上海分会会务通讯特刊:历年来会务简报》,1950年8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华工程师学会编:《中华工程师学会会员录》,1924年12月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学会编:《中国工程学会会员通信录》(第三编),1925年8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学会编:《中国工程学会会员通信录》(第七编),1929年3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学会编:《中国工程学会会员通信录》(第八编),1930年6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通信录》,1932年12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通信录》,1934年1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通信录》,1935年2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通信录》,1936年1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工程团体联合会编:《八工程团体联合会员录》,1937年4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会员录》,1948年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吴承洛著:《中国科学社工程学会联合年会纪事录》,1919年9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李铿主编:《国内第一次年会报告书》,1924年9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五工程学术团体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编:《五工程学术团体联合年会纪念刊》,1936年8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八届年会指南》,1939年12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年会手册: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届年会》,1941年10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各专门工程学会联合年会指南》,1943年10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凌鸿勋等著:《工程特刊: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四届年会》,1946年10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三十五年年会专刊》,1947年2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三十五年年会专题讨论集》,1947年6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衡阳分会编:《工程年会特刊》,1948年6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广州分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工程特刊》,出版时间不详,上海图书馆藏。
    赵世瑄著:《道路工学》,1913年5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华工程师会编著:《新编华英工学字汇》,1915年3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詹天佑著:《京张铁路工程纪略》,1915年12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张辅良编订:《化学工程》(工程名词草案),1929年7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程瀛章、张济翔编订:《土木工程》(工程名词草案),1928年8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程瀛章、张济翔编订:《机械工程》(工程名词草案),1928年8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刘仙洲编订:《机械工程》(工程名词草案),1934年7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程瀛章、钱昌祚编订:《航空工程》(工程名词草案),1929年1月出版,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
    陶平叔、张元培等编订:《染织工程》(工程名词草案),1929年6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倪尚达、恽震、陈章编订:《无线电工程》(工程名词草案),1929年5月出版,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
    尤佳章编订:《电机工程》(工程名词草案),1934年4月第二版,上海图书馆藏。
    杨毅、杨仁杰著:《机车概要》,1934年7月第二版,上海图书馆藏。
    赵福灵著:《钢筋混凝土学》,1935年1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陆增祺编:《机车锅炉之保养及修理》,1936年3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严演存著:《蒸馏之理论与实施》,1945年3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胡庶华著:《冶金工程》,1947年2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
    《中国工程学会会报》
    《中国工程学会月刊》
    《工程》
    《中国工程学会会务月刊》
    《工程周刊》
    《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务特刊》
    中国工程师学会四川考察团编:《中国工程师学会四川考察团报告》,1936年2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广西考察团编:《中国工程师学会广西考察团报告》,1937年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纪数录》,1936年10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吴承洛编:《工程师节纪念特刊》,1941年6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推行工业标准化运动旨趣书》,1942年3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工程标准协进会筹备经过》,1942年6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工程标准协进会成立大会记》,1943年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史料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征集工程史料缘起范围与项目》,1943年9月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广州分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纪念工程师节特刊》,1946年6 月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吴承洛总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周年纪念刊》,1948年第二版,上海图书馆藏。
    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会刊》,1948年出版,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清]左宗棠著:《左宗棠全集》,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11月。
    詹同济译编注:《詹天佑书信选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詹天佑纪念馆编:《詹天佑文集:纪念詹天佑诞辰145周年》,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7月。
    茅以升:《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8月。
    钟少华著:《进取集——钟少华文存》,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6月。
    凌鸿勋著:《凌鸿勋自订年谱》,台北:中国交通建设学会,1973年2月。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8月。
    李学通著:《翁文灏年谱》,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上海县志》编委会:《上海县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
    《上海出版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出版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
    《上海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
    [清]魏源撰、陈华等点校注释:《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11月。凌鸿勋、高宗鲁合编:《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4月。
    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
    王尔敏:《上海格致书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12月。
    顾颉刚:《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
    刘洪涛编著:《中国古代科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
    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祝慈寿:《中国工业技术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6月。
    董光壁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
    汪林茂编著:《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8月。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石霓:《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剖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李亚舒、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吴熙敬主编:《中国近现代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
    冒荣:《科学的播火者:中国科学社述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4月。
    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史贵全著:《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范铁权:《体制与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张剑:《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曲安京主编:《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
    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钱冬生主编:《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霍益萍等著:《科学家与中国近代科普和科学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9月。
    张治中著:《中国铁路机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12月。
    林洙:《中国营造学社史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
    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张柏春等著:《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2月。
    朱英、魏文享主编:《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何放勋:《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
    李曼丽:《工程师与工程教育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9月。
    李伯聪等著:《工程社会学导论:工程共同体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陈垣:《泾阳王征传》,《真理杂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44年第2期。
    刘仙洲:《王征与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真理杂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44年第2期。
    王树槐:《清末翻译名词的统一问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1期。
    黄福庆:《清末的留日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2期。
    林文照:《中国科学社的建立及其对我国现代科学发展的作用》,《近代史研究》, 1982年第3期。
    陈胜崑:《“中国科学社”的组合经过与主要活动》,《科学月刊》,1983年第12期。
    茅以升:《中国工程师学会简史》,《文史资料选辑》,第100辑,1985年1月。
    钟少华:《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3期,第36页。
    郭正昭:《中国科学社与中国近代科学化运动(1914—1935)——民国学会个案
    探讨之一》,收入《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1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5年8月。
    钟少华:《三十至四十年代对“孙中山实业计划”的专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吕强、刘玉劲:《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作用及其启示》,收入《现代工程师素质与能力》,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5月。
    范柏樟、黄启文:《三十年代的一次科学盛会》,《中国科技史料》,1990年第4期。
    王扬宗:《清末益智书会统一科技术语工作述评》,《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2期。
    李秉成:《杜镇远、候家源与杭州铁路》,《自然杂志》,1991年第8期。
    钟卓安:《从<上李鸿章书)到(实业计划>——孙中山追求中国近代化的努力》,《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张大庆:《早期医学名词统一工作:博医会的努力和影响》,《中国医史杂志》,1994年第1期。
    考夏里:《缪斌为何第一个被作为汉奸处决》,《民国春秋》,1996年第2期。
    张增一:《江南制造局的译书活动》,《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张大庆:《中国近代的科学名词审查活动:1915—1927》,《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第5期。
    刘殿俊、李宗溪:《詹天佑的副手陈西林》,《春秋》,1997年第6期。
    许康:《对中国科学社一项颁奖的追踪调查》,《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8期。
    黎难秋:《民国时期科学译名审订概述》,《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第2期。
    恽震:《电力电工专家恽震自述(一)》,《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3期。
    顾孟洁:《中国标准化发展史新探》,《中国标准化》,2001年第3期。
    姜义华:《上海:近代中国新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变迁》,《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
    陈雁兵、王俊明:《中国营造学社及其学术活动》,《民国档案》,2002年第2期。
    魏文享:《近代职业会计师之诚信观》,《华中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
    何涓:《化学元素名称汉译史研究述评》,《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李伯聪:《关于工程师的几个问题——“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二》,《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2期。
    陈同:《在法律与社会之间:民国时期上海本土律师的地位和作用》,《史林》,2006年第1期。
    袁媛:《中国早期部分生理学名词的翻译机演变的初步探讨》,《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第2期。
    温昌斌:《中国近代的科学名词审查活动:1928—1949》,《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2期。
    魏文享:《近代上海职业会计师群体的兴起——以上海会计师公会为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唐凌:《抗战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一次盛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第12届年会在桂林》,《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张剑:《近代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统一中的合作、冲突与科学发展》,《史林》,2007年第2期。
    尹倩:《中国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
    王扬宗:《1949—1950年的科代会: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开篇》,《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2期。
    吴淼:《吴承洛与中国度量衡体制的现代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苏俊斌、曹南燕:《中国工程师伦理意识的变迁——关于(中国工程师信条)1933—1996年修订的技术与社会考察》,《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6期。
    吴淼:《民国时期度量衡制度改革:“一二三”市用制的确立》,《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聂馥玲:《晚清科学译著(重学)传入的经典力学知识及其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4期。
    张培富、齐振英:《中华学艺社社员时空分布探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第2期。
    聂馥玲、郭世荣:《晚清西方力学知识体系的译介与传播——以‘重学’一词的使用及其演变为例》,《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第2期。
    王银泉:《清初耶稣会士巴多明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活动述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刘华:《中国工程学会的创建、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张艳丽:《通向职业化之路:民国时期上海律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欧阳亮:《中华学艺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郭晓波:《中华学艺社与中国科学的近代化》,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吴淼:《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吴承洛贡献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遐迩贯珍》
    《留美学生年报》
    《东方杂志》
    《学部官报》
    《官报》
    《实业公报》
    《申报》
    《中国建筑》
    《科技日报》
    W. H. G. Armytage, A Social History of Engineering. Cambridge:The M.I.T. Press, 1961.
    T. S. Reynolds, The Engineer in America,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L. Sprague de Camp, The Ancient Engineers, Doubleday,1963.
    Carl Mitcham.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H. Hoover, The Memories of Herbert Hoover:years of Adventure.1874-1920, New York:Macmillan.1951.
    [美]勒法格(Thomas E. La fargue)著、高宗鲁译注:《中国幼童留美史—现代化的初探》(China's First Hundred),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2年6月。
    [苏]N.C.曼古托夫著、李成滋等译:《工程师纵横谈》,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
    [美]容闳著、徐凤石等译:《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1月。
    [德]凯泽、[德]科尼希主编,顾士渊等译:《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日]仓桥重史著、王秋菊等译:《技术社会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美]欧阳莹之(Sunny Y. Auyang)著、李啸虎等译:《工程学:无尽的前沿》(Engineering:An Endless Frontier),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美]R.K.默顿著、鲁旭东等译:《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4月。
    [美]史黛西·比勒著、张艳译:《中国留美学生史》,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6月。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8月。
    徐友善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增订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中国出版年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12月。《简明大英百科全书》,台北:中华书局,1988年8月。
    中国建筑业协会主编:《中国建筑业年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12月。
    邹大海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著目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