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热”的调查与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着重运用本雅明有关“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分析研究当前“网络文学热”现象。
     本文首先从所占有的资料出发,归纳出“网络文学热”八个方面的表现,然后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文学热”的六个特点,从而得出对这一现象的初步判断:当前的“网络文学热”应该被视为一种传播性意图,即日渐增多的网络文学爱好者和日益扩展的文学网站之间形成默契,向大众传播网络文学存在的事实。
     为了验证上述初步判断,笔者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组织了一次有关网络文学接受情况的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网络文学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对网络文学有较高的参与率,却并非出自对网络文学真正的热爱。
     为了深入认识“网络文学热”作为时尚的本质与成因,笔者借鉴本雅明有关“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展开分析。笔者在参考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本雅明的相关著述中提炼出六个要点:1、艺术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的“灵韵”(或“氛围”);2、技术复制使艺术作品产生质变,即使艺术作品脱离“膜拜价值”,转而推崇“展览价值”,并导致其“自主性表象”的永远消失。3、技术复制使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也产生了质变——由“静观玄想”(“静思”)到“消遣”。4、艺术复制品大量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大众”。5、技术复制对传统艺术造成了巨大冲击,促成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6、技术复制时代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网络文学热”在传播学上的特点及目前社会上对网络文学的争论和批评,都可以从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理论中找到答案。本雅明指出:技术复制促进了艺术与科
    
    学相互渗透的倾向,从而有可能促进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笔者认为:这
    正是网络文学未来的方向。
     本文最后考察目前网络上全新形式的电脑文艺作品,展望网络文学的
    前景,得出了如下结论:为了寻求自身发展的突破口,网络文学现实的、
    也是必然的选择是朝着超媒体、超文本方向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网络
    文学要在保持文学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脑及网络特有的技术长处,
    综合文字、声音、图像,发挥作品传播及时性、互动性和多选择性等优势。
    因此,今后的网络文学应该被称为“电脑文艺作品”,它是依靠电脑和网
    络技术写就,离开电脑和网络就无法生存的特殊文艺类型。
引文
1APRA是“美国先进技术研究项目局”的简称。“该机构属于联邦机构,对最先进的武器研制与开发有全面的控制权。APRA成立于1958年初,设在五角大楼内。”“1967年底,APRA在田纳西州的加特林堡举行会议,经过修改的网络概念又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在这次大会上,人们首次听到‘APRA网’(APRANET)这个新名词,网络新设计也受到那些有望加盟的人的青睐。”第一台批处理机于“1969年9月1日交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个月以后,1969年10月1日,第二台批处理机送达斯坦福研究所,并和该所的SDS9400分时主机连接。随着两个批处理机的安装到位和两个主机的启动,两个节点的网络形成了——至少在理论上如此。”见[英]约翰·诺顿著,朱萍、茅庆征、张雅珍译:《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73页,85页,129-130页。
    2鄂大伟:《Internet互联网技术与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4页。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2002年1月(http://www.cnnic.net.cn/develst/2002-1/4.shtml)。
    4在2000年底“榕树下”举办的“网络文学研讨会”上,网络写手李寻欢结合自身的经历说:“我写东西是97年、98年,我是99年5月以后就基本上再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文学这个词……所以我们不写作的时候当了网络作家。现在在网络上有很多人比我们写得好,但是反而当不了网络作家。”载“榕树下”2000年《10月11日网络文学研讨会实录》(四)。“新浪网”2000年10月11日“新浪文教”(http://edu.sina.com.cn)刊登。
    5现在一般认为,第一位华文网络文学作家是少君(钱建军的笔名)。顾圣皓在《少君的创作与人生追求》一文中说:“少君在大学学习的是物理专业,毕业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又使他成为计算机专家。这些,又与他的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终于使他成为一位网络作家。他于1991年4月发表的《奋斗与平等》,是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上第一篇留学生小说。”(《北美华文文坛》2000年第1期,41页)陈瑞琳(《自由人报》总编辑)在《网上走来一少君——兼论少君的<人生自白>》一文中也说:“1988年赴美留学的少君,堪称这一代海外新移民读书创业的杰出代表。追溯他的网络创作活动,正式始于1991年4月所写的第一篇留学生小说《奋斗与平等》,这也是今天网络文学研究中所发现的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作者2002年3月18日下载自宇华网(http://www.yuhuaweb.com/culttempf.asp?nid=4037&colid=104)。
    6笔者根据以下资料综合而成:少君:《第X次浪潮》,转引自南帆《游荡网络的文学》。《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第4期,18页。鸥鹭:《网上文学:一道诱人的风景线》,《今日中国》2000年2期,57页。
    
    
    7痞子蔡与Martica:《对谈》。微酸美人:《敷衍——恶之剧之恋》,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1-13页。
    8痞子蔡:《感性宣言》。《第一次亲密接触》,知识出版社1999年11月版,226页。
    9海田:《与“网侠”方舟子谈文论“网”》。《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8日第18版。
    10痞子蔡发言。“榕树下”2000年《10月11日网络文学研讨会实录》(二)。“新浪网”2000年10月11日“新浪文教”刊登。(http://edu.sina.com.cn)
    11“网易”2001年《网络文学调查报告》。2001年9月11日从“Google”搜索引擎之“文化·网络文学·精彩文章”中下载。(http://www.ask100.com.cn/AC16/AC16 01 002/10753.html)
    12唐敏:《写在<风中玫瑰>出版时》。风中玫瑰著《风中玫瑰》(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13“网易”2001年《网络文学调查报告》。2001年9月11日从“Google”搜索引擎之“文化·网络文学·精彩文章”中下载。(http://www.ask100.com.cn/AC16/AC16 01 002/10753.html)
    14佚名:《海市蜃楼:“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引汪小熙《因特网与文学研究》一文。“新浪网”1999年12月14日刊登。(http://www.sina.com.cn)
    15踏浪行:《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新浪网”2001年8月9日“凭心而论”刊登。(http://www.sina.com.cn)
    16这些网站的网址是:“黄金书屋”(http://www.goldnets.com) “橄榄树”(http://www.wenxue.com) “新语丝”(http://www.xys.org) “今日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org) “网络文学在线”(http://gol.163.com/zhushuren) “汉语文学”(http://www.hywx.com) “白鹿书院”(http://www.oklink.net) “大唐中文网络文学”(http://www8.silversand.net) “中文网络文学”(http://seagrace.126.com) “新生代文学网”(http://www.21tk.com) “中国文学网”(http://www.cn.tom.com/wenxue) “中国原创文学站”(http://www.chinalt.com) “文学精品屋”(http://book.szptt.net.cn) “新生代文学网”(http://www.21tk.com) “文学世界”(http://meltingpot.fortunecity.com/fiji/387) “文学城”(http://www.wenxuecity.com) “博库”(http://www.bookoo.com.cn/) “亦凡”(http://www.yifannet.com) “花招”(http://www.huazhao.com/magazine.html) “网络文学城堡”(http://go.163.com/wjxf)
    
    
    17这四个网站的网址是:“搜狐”(http://www.sohu.com.cn) “雅虎”(http://gbchinese.yahoo.com) “新浪”(http://www.sina.com.cn) “网易”(http://www.163.com)
    18“网易”2001年《网络文学调查报告》。2001年9月11日从“Google”搜索引擎之“文化”频道下载。(http://www.ask100.com.cn/AC16/AC16 01 002/10753.html)
    19刘浩、宓辉:《回顾E网文学》。《人民日报》(网络版)2001年9月23日“文学”。(http://www.peopledaily.com.cn)
    20笔者2002年3月11日从“榕树下”网站下载的统计资料(http://www.rongshu.com/index/main.html)。
    21刘浩、宓辉:《回顾E网文学》。《人民日报》(网络版)2001年9月23日“文学”。(http://www.peopledaily.com.cn)
    22重阳客:《试为网络文学把脉》。“网易”2001年03月14日“文化频道”(http://www.163.com)。
    23榎本城司:1998年7月1日帖子(soho@ppp.nasionet.net)。见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附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11月版,215页。
    24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附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11月版,211页。
    25叶姿麟发言。“榕树下”2000年《10月11日网络文学研讨会实录》(一)。“新浪网”2000年10月11日“新浪文教”刊登。(http://edu.sina.com.cn)
    26Idhyh:《浅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和发展》。“新浪网”2001年06年13日“凭心而论”刊登。(http://www.sina.com.cn)
    27“新浪网”评语。今何在:《悟空传》(修订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北京第2版,1页。
    
    
    28张振胜:《穿上鞋子走路,还是光着脚奔跑——网络作品出版热透析》。《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7日第18版。
    29舒晋瑜:《“孤篇自荐”众说纷纭——网络与传统文学联姻有待磨合》。《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21日1版。
    30方文玉:《国内首家<网络文学>杂志创刊》。《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8日1版。
    31王小山:《网络什么?而且文学》。“新浪网”2000年12月20日“新浪科技”。(http://www.sina.com.cn)
    32重阳客:《试为网络文学把脉》。“网易”2001年03月14日“文化频道”。(http://www.163.com)
    33佚名:《我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区别》。“网文共赏”之“网际评论”刊登。2001年9月10日下载。(http://www.21gbook.com/ping.htm)
    34Idhyh:《浅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和发展》。“新浪网”2001年06年13日“凭心而论”刊登。(http://www.sina.com.cn)
    35“榕树下”2000年《10月11日网络文学研讨会实录》(四)。“新浪网”2000年10月11日“新浪文教”刊登。(http://edu.sina.com.cn)
    36Theodore Clevenger, Jr.,"Can One Not Communicate? A Conflict of Models,"Communication Studies 42(1991):351。转引自[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9页。
    37Peter A. Andersen,"When One Cannot Communicate: A Challenge to Motley's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Postulates," Communication Studies 42(1991):309。转引自[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3页。
    38黄鸣奋:《传播心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8页。
    39王多:《解读网络文学》。《作品与争鸣》2000年第5期,37页。
    40黄鸣奋:《传播心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91页。
    41阿靖520:《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学》。“新浪网”2001年6月1日“凭心而论”刊登。(http://www.sina.com.cn)
    42黄鸣奋:《传播心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13页。
    43丁德文:《网络文学的悲哀》。《文学自由谈》2000年第6期,119-124页。
    44[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35页。
    45“网易”2001年《网络文学调查报告》。2001年9月11日从“Google”搜索引擎之“文化·网络文学·精彩文章”中下载。(http://www.ask100.com.cn/AC16/AC16 01 002/10753.html)
    46[德]G·齐美尔:《时尚》。载D·列文《乔治·齐美尔论个体与社会规范》。1971年英文版,296页。转引自周晓虹:《社会时尚的理论探讨》。《浙江学刊》1995年第3期,63页。
    
    
    47王德胜:《欲望的机器——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大众传播现象》。《文史哲》1998年第1期,42页。
    48E·沙因:《组织心理学》,1965年英文版,33页。转引自周晓虹《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3页。
    49所罗门·阿希:《社会心理学》,1952年英文版,483页。转引自周晓虹《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3页。
    50[爱尔兰]理查德·卡尼:《论瓦尔特·本雅明》。刘北城著:《本雅明思想肖像》附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326-327页。
    51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0月版,63-64页。
    52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178页。
    53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60-265页。
    54边平恕:《本雅明论现代艺术和艺术家在文化市场中的地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92页。
    55[日]三岛宪一著、贾倞译:《本雅明——破坏·收集·记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400页。
    56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66-273页。
    57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87-290页。
    58边平恕:《本雅明论现代艺术和艺术家在文化市场中的地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93页。
    59本雅明:《可技术复制的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66-288页。
    60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73-277页。
    61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74-276页。
    62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75页。
    63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73-274页。
    64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77页。
    
    
    65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78页。
    66阿尔杜斯·赫胥黎著、于勒·卡斯蒂译:《暮年的旅行——美洲游纪》。巴黎1935年版,272-275页。转引自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79页。
    67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81-282页。
    68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80-281页。
    69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283-285页。
    70资料来源:94-96年来源于鄂大伟《Internet互联网技术与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页。97年后来源于笔者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下载的历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http://www.cnnic.net.cn/develst/report.shtml)
    71邝霞:《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电脑语文》2000年第8期,21页。
    72南帆:《游荡网络的文学》。《福建论坛(哲社版)》2000年第4期,20页。
    73唐敏:《写在<风中玫瑰>出版时》。风中玫瑰:《风中玫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3-4页。
    74Idhyh心面论”刊登。(http://www.sin.com.cn)
    75无名氏:《第一次亲密接触痞子蔡》。蔡智恒:《雨衣》,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219页。
    76这些调查是一位署名“踏浪行”的作者所进行的,其结果发表在“新浪网”上。该作者的具体调查结果如下:1、体裁:“以‘榕树下’文学网站为例。作者对2001年5月9日该站相关栏目显示的1998年1月以来小说、诗歌、散文篇目作了如下统计:在这组数据中,共有作品190,913篇,其中有小说56,993篇,占作品总数的29.85%;诗歌37,313篇,占19.54%;散文96,607篇,占50.6%。”2、题材:“笔者调查了榕树下、橄榄树、黄金书屋、新语丝、汉语文学、网络文学在线、网络文学城堡、白鹿书院、大唐中文、中国原创文学等10个文学专门网站作品的题材状况,结果表明,情爱题材、搞笑题材和武侠题材占据了原创作品的前三位。其中,以爱情特别是网恋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竟占43%,其次是搞笑题材,约占17%,而武侠题材的作品约占15%。以小说为例,如2001年5月15日黄金书屋网站的‘原创文学’平台上,有长篇小说86部,其中爱情题材作品53部,占61.6%;中篇小说356部,其中爱情题材的239部,占67%;短篇小说1,714篇,其中写爱情的就有1,118篇,占65%。”引自踏浪行:《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新浪网”2001年8月9日“凭心而论”刊登。(http://www.sina.com.cn)
    
    
    77笔者2001年9月27日从“搜狐网”之“网络原创文学”下载的资料。(http://city.sohu.com/dir/literature/main.asp)
    78笔者的这一研究结果与那位署名“踏浪行”的研究者略有不同。他于2001年5月29日调查了“白鹿书院”网站排行榜的前五名情况是:该研究者因此提出:“这5篇小说除排名第三的是武侠小说外,其余4篇均为爱情小说。”(引自踏浪行:《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新浪网”2001年8月9日“凭心而论”刊登。http://www.sina.com.cn)笔者认为:这一差别可以是因为网站访问对象的不同而产生的,或因为时间的差异而产生的。但爱情小说占据网络原创文学阅读的首位,这一点与笔者的调查结果是相吻合的。
    79阿祥:《作家进驻网站:谁推销谁?》。《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20日第13版。
    80佚名:《海市蜃楼:“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文学”?》。“新浪网”1999年12月14日刊登。(http://www.sina.com.cn)
    81宁财神发言。“榕树下”2000年“榕树下”2000年《10月11日网络文学研讨会实录》(三)。“新浪网”2000年10月11日“新浪文教”刊登。(http://edu.sina.com.cn)
    82蒋郎憔悴:《2000年“软着陆”网络写手小盘点》。“网易”2000年12月20日“文化频道”刊登。(http://www.163.com)
    83中新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网络文学热闹时刻需冷静》。“新浪网”2000年12月29日刊登。(http://www.sina.com.cn)
    84余华:《网络和文学》。《作家》2000年5期。
    85赵丽宏:《序:网络会给文学带来什么》。《2000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版,2~3页。
    86黑可可发言。“榕树下”2000年《10月11日网络文学研讨会实录》(三)。“新浪网”2000年10月11日“新浪文教”刊登。(http://edu.sina.com.cn)
    
    
    87王小山:《网络什么?而且文学》。“新浪网”2000年12月20日“新浪科技”刊登。(http://www.sina.com.cn)
    88张曙光、桑克《访谈:什么是网络文学》。《人民日报》电子版2000年11月20日刊登。(http://www.people.com.cn)
    89莫言:《上网比上床还要容易》。“网易”2001年11月8日“文化频道”。(http://www.163.com)
    90王多:《解读网络文学》。《作品与争鸣》2000年第5期,39页。
    91阿靖520:《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学》。“新浪网”2001年6月1日“凭心而论”刊登。(http://www.sina.com.cn)
    92佚名:《海市蜃楼:“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文学”?》。“新浪网”1999年12月14日刊登。(http://www.sina.com.cn)
    93杨新敏:《网络文学刍议》。《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91页。
    94[英]约翰·诺顿:《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朱萍、茅庆征、张雅珍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205-215页。
    95黄鸣奋:《电脑艺术学》。学林出版社1998年6月版,100-104页。
    96杨新敏:《网络文学刍议》。《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91页。
    97夜血:《一些超文本小说及其问题》。“世艺网”2001年9月1日“新媒体艺术”刊登。(http://cn.cl2000.com/media/laboratory/wen0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