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价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的生命价值,可能是人类认识和发现的最后一块处女地。追寻生命价值是千百年来人对自身和群体存在的一以贯之的确证。生命价值研究是重构当代国人生命价值观尤其是推动生命教育发展的现实祈盼。作为祀续数千年光辉文明与传统负累的当代中国,作为承载现代性问题诸多累积的后发展国家,在保障国人生命价值、树立适宜的生命价值观方面,面临迥异于传统和西方的理论挑战。诸如:怎样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纠结中保持良性的二元张力;怎样在消除威权主义的“指教文化”、倡扬生命个性追求生命价值的同时又能避免重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进程中的个体主体性膨胀、个人生命价值被“物化”和“异化”的老路;怎样才能避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威权及“现代生存综合症”等等,都是一些沉甸甸的理论难题。另外,国内生命教育虽“摸着石头过河”,却以一种沉着坚定的力量悄然而深刻地渗入了校园,并滚雪球似地影响到了社会不同群体,转眼间竟具席卷天下之势,“理论跟进”、“理论补课”尤其是从哲学层面对其进行反思和指导也迫在眉睫。
     本论文并非完成也没有希冀完成对生命价值论的整体建构,为篇幅和研究条件所限,笔者仅仅将“初论”当作本论文的问题域和研究目标。这一研究目标可以具体表述为:本论文基于当世哲学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这一基本语境,在此“中国特色的理论坐标系”中尝试构建生命价值论的本体论框架——探讨生命价值论视域中的“人”、“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价值”,由此出发去审视当代国人生命异化的表现和根源,表达对个体生命保障生命价值的基本生命关切。
     为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论文确立的研究原则是:强化问题意识,力图价值独立,淡化学科界限,避免先入为主,坚守研究界限,规范言说姿态,审慎推导一家之言。由此,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现实到理论“溯流而上”,试图在中西马历史语境的理念纠结中条分缕析,叩问生命价值的本真意蕴,为生命个体追寻生命价值提供鹄的,并为表达生命关切提供依据;再从理论到现实“顺流而下”,试图在现代性境遇里批亢捣虚,对当下国人生命个体追寻生命价值表达基本关切。亦即,在厘清人、生命、人的生命价值的概念及其关联的基础上,在历史和现实、人类与国人的境域里渐次聚焦,对处于转型后期、受现代性簇拥的当今国人追求生命价值过程遭遇的生命异化进行剖析,寻找纾解死亡焦虑、克服自杀诱惑、肯认生命意义的方略,并寻求建构适宜的当代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第一章,即导论,生命价值论的提出。本论文考察了人的生命价值这一本来内在于人自身的生命诉求,何以成了一个亟待哲学应对的理论问题。世上生命万千,唯有人在追问自我确证的生命价值,亘古如此,当下尤甚。一部人类发展史,无异于人的生命价值的理性开显史。通过对生命价值理论进路的通览,尤其通过对传统生存论、诗化哲学、现象学、诠释学、语言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菁华的借鉴,本研究审慎提出了生命价值论这一理论构想,并试图完成这一理论的初步架构。
     第二章,生命价值的本体论构建。在生命价值论看来:所谓人,即是追寻自身生命价值并朝着生命意义渐次生成的实践着的此在;所谓生命,即人基于肉体自然追求价值超越的存在特性;于是,人的生命价值在本研究中就界定为内含于人之整全生命并在自然和超越二层面多维度展开的生命特性。
     第三章,生命价值论对生命异化的审视。本研究并没有一味对生命异化义愤填膺地大加挞伐,而是对异化的情形作了分解。人之进化、人之发展过程存在着本源的异化,这是我们不能不接受的代价。而生命异化的发展史伴随着假与真、丑与美、恶与善、俗与圣竞冲纠缠,生命价值在其间时隐时现。在当今,社会发展表面上凯歌行进,人的主体性空前张扬,但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感却逆向退化,症结百出。
     第四章,生命价值论的基本生命关切。人的生命的自然价值不可公约,应对其抱有必要的敬畏之心,但又不因此停止探究生命的脚步。死亡,我们曾对其深度误解,它引起我们的恐惧,也同时对我们产生诱惑,前者导致死亡焦虑,后者引起自杀,焦虑和自杀都源于对生命意义的误读。我们应在深谙生命价值的基础上,纾解死亡焦虑,放弃自杀尝试,肯认生命意义,“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第五章,生命价值论的教育路径。聆听,应该作为生命价值教育的前提姿态,教育主体应设身处地不断调整聆听的角度,平心静气地相互聆听生命的倾诉;对话,应该作为生命价值教育的基本策略,教育主体间相互言说着,相互听取着,那种威权主义的“耳提面命”式的“指教”应予坚决摒弃;同行,应该贯穿生命价值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应融入天地人“神”四方共在的生命群体之中,一同去追寻生命价值的真切意蕴,一起去体味生命意义的本真内涵。
     本研究并没有也无意提供一个关于生命价值的现成答案——这其实是本研究一直加以反对的理论企图,重要的乃是唤起每一个生命个体对生命价值的应然追求,唤起我们发自内心的生命智慧和真情,激励并养成属于个人的生命艺术。本研究只是指明思考生命价值的可能路向之一种,那就是通过“生命聆听”而指向天地人“神”错综勾连的生命关涉,通过“生命对话”而达臻生命意义的敞显和澄明,实现诸生命主体的同在,在探问生命价值的道路上“一路同行”。
Based on the basic context of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which has a focus on human beings, human life, and human values, and borrowing ideas on human life of multi-disciplinary, this thesis makes an attempt to build a philosophical system, a theory on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within the frame axes of Chinese-characteristics system.
     The first chapter propos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On the foundation of an overall view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arxism development, especially according to an overall view on the survival theory, poetic philosophy, phenomenology, hermeneutic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the essence of Marxist theory on anthropology, this chapter carefully raises a preliminary definition of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and defines the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into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ontology of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y on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the so-called human beings are in fact the living creature that pursues its own life values and advances towards the gradual realiz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so-called human life refers to the special existing characteristic displayed when value surpass is naturally pursued by human being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hysical natural. Upon that,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in this study is defined as the special feature that is included in its integrated personal lives and is expanded on multi-dimensional of nature and surpass.
     The third chapter handles the examination on life alien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y on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here is an alienation of our origin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a price we have to pay. Meanwhile, the veil of fakeness, evil, ugliness, vulgarness on truth, goodness, beauty and sanity results in the modern patterns of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life. Both of the opposite respects mentioned above constitut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life. Together with the social triumph march and the publicity of human subjectivity, the identity of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reverses, which should call for our sufficient attention.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basic concerns of the theory on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We have had a deep misunderstanding about death, which has aroused a temptation to us as well as our fears, the former leading to a death anxiety, while the latter causing suicide. Death anxiety and suicide are both derived from a misreading of the meaning of life. We should, on the basis of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life, try to relieve death anxiety, to give up the suicide attempt,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meaning of life. In one word, we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rest peacefully and romantically on the earth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and merits".
     The fifth chapter explores ways to give instructions on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y on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listen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premise attitude to take when lecturing on the value of life.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used as the basic strategy for teaching the value of life. Advancing shoulder to shoulder should be employed as a dynamic process of life value education.
     All in all, on the basis of building an initial ontology of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life and current patterns, expresses fundamental concerns on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 life value, and explores ways to give instructions on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Without an intension of providing a ready answer to the issues on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this thesis holds that the true value of human life exists on the road to pursue the value of life.
引文
①[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76页。
    ①[英]P.J.邓宁格:《工会与罢工》,伦敦1860,第36页。转引自[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39页原注。
    ①参阅路日亮、王定功:《新中国人学理路》,北京:商业出版社2010年版。
    ①参阅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参阅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参阅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阈中的生存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②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阈中的生存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③邱仁宗:《生命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王定功:《青少年生命教育国际观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
    ①王定功:《青少年生命教育国际观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刘济良:《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刘次林:《幸福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姚全兴:《生命美育》,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刘济良:《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刘志军等:《生命的律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⑦刘慧:《生命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⑧刘慧:《陶养生命智慧:社会转型期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⑩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罗崇敏:《生命、生命、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王定功:《青少年生命教育国际观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王定功:《青少年道德教育国际观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①崔新建:《略论人的生命价值》,载《人文社科》1996年第3期。
    ②路日亮:《试论人的生命价值》,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阈中的生存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①恩格斯在写给拉法格的这封信中是这样说的:“近两三年来,许多大学生、文学家和其他没落的年轻资产者纷纷涌入党内,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6页。
    ②参阅《狗日的国学》、《为什么说国学是狗学是狗日的》,凤凰网:http://edu.ifeng.com/news/deil-2010-11/173143806_0.shtml.
    ①郑晓江:《生死两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①有关现象学一词的来源,参阅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8页。
    ②参阅倪梁康:《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③参阅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9页。
    ①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页。
    ②参阅凤凰网《读药》第68期。http://book.ifeng.com/shupingzhoukan/special/duyao69/.
    ①参阅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精装版。
    ②参阅邹诗鹏:《价值哲学的生存论建构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①本节多处内容参照了我的导师路日亮教授《人学通论》的课堂讲义电子版和他在课堂上表述的思想,本节中即使看似与讲义无关的内容,其实也多是受路教授观点启发而写成的。因导师该讲义和表述的思想尚未发表或出版,所以引用时难以全部具体标注,谨在此一并说明。
    ①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②[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62页。
    ③[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①[美]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册)》,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版1975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0页。
    ①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阈中的生存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①详参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闽中的生存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158页。靳君关于人兽之别的论述详尽而深刻——人身与兽身:迥然有别的生理功能;人心与兽心:判若云泥的心理状态;灵魂与精神:人的超验性意义境域。让笔者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钦佩之感,故此处论述一略而过。诸君可参酌靳君原著。
    ①[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218页。
    ②[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页。
    ③[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3页。
    ④[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熙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
    ①[德]弗洛姆:《人心》,范瑞平、牟斌、孙春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05-106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69页原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③[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9、160页。
    ①[法]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②王定功、高爱荣:《刍议人的生命价值的四种形态》,载《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2期。
    ③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1页。
    ①张曙光:《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6页。
    ③张曙光:《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①《圣经·创世纪》。
    ②《圣经·罗马书》第1章。
    ③王行之博客文章:《对待人像人对待吗?》,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928ee0100nar6.html.
    ①娑婆世界,佛教语,意为虽有缺憾但勉强可能忍受的现实世界。参见林清玄:《境明,千里皆明》,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①惟贤:《唯识札记》。
    ②《古兰经·23:13-15》。
    ③《古兰经·38:71》。
    ④[埃及]穆斯塔发·穆罕默德·艾玛编:《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宝文安、买买提·赛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7页。
    ①《云笈七签》卷97《七部语要》。
    ②[唐]吴筠:《元气论》。转引自刘伟:《试论唐代文论生命化批评的人文意蕴》,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学位论文。
    ③见《中藏经》。
    ①见《西升经》。
    ②见《度人经》。
    ③见《太平经》。
    ④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⑤[东晋]葛洪:《抱朴子·对俗》。
    ⑥[东晋]葛洪:《抱朴子·对俗》。
    ⑦见《内观经》,又名《太上老君内观经》。
    ⑧《庄子·齐物论》。
    ⑨《养性延命录》。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3页。
    ②[加拿大]威廉·莱斯:《控制自然》,岳长岭、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4-1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①李鹏程:《生存论视野下学生发展性评价》,载《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9期。
    ①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②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③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载《江苏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④刘济良、岳龙:《关注生命:教育的本真》,载《南都学坛》2001年第1期。
    ⑤郑晓江:《论人类生命的二维性四重性——以自杀问题与人生意义问题为中心》,载《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⑥刘济良:《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6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167页。
    ①[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03-204页。
    ①本研究说“身体”而很少说“肉体”,主要虑及人不是动物,人就是人;人的身体也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肉体,它须臾不能离开属人的社会文化时空绵延。
    ①[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①参阅[法]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5、27页。
    ②[法]欧仁·鲍狄埃:《国际歌》,瞿秋白译。
    ③参阅[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④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by Robert Burns: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 is not here.有人翻译为:“我的心在苏格兰高地上,我的心不在这里。”
    ①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②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高等学校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③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④刘济良:《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裴多》,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路日亮:《试论人的生命价值》,载《洛阳学院学报》2008第1期。
    ①参阅孙正聿:《超越意识》,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②韩跃红、孙书行:《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释义》,载《哲学研究》2006第3期。
    ③路日亮:《试论人的生命价值》,载《洛阳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参阅路日亮:《试论人的生命价值》,载《洛阳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②[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①《孟子.离娄上》。
    ①语见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②转引自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①《诗·周南·关雎》。
    ②[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0-2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①[法]帕斯卡尔:《思想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5页。
    ②[美]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2页。
    ③参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①参《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②张丽颖曾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折腾。”
    ③转引自欧阳谦:《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④转引自[美]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2页。
    ⑤参阅张曙光:《建构面向21世纪的生存哲学》,载《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
    ①[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255页。
    ①路日亮:《天人和谐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第197页。
    ②参家园网:http://www.jjjaaa.com/bbs/2007-8/20/2007820200653755127.html.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①[德]尼采:《敌基督者》,吴增定译,香港:道风书社2001年版,第5页。
    ②[德]莫尔特曼:《公义创建未来》,邓肇明译,香港:基道书楼2000年版,第45页。
    ③[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3页。
    ①[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4页。
    ②赵吉惠:《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40-441页。
    ③《孟子·仁者爱人》。
    ④《论语·颜渊》。
    ⑤[德]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265页。
    ⑥参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阈中的生存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①[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自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1页。
    ②[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自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7页。
    ③[德]尼采:《权力意志》,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43负。
    ④《尼采全集》第14卷,第132页。转引自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8页。
    ⑤[德]尼采:《权力意志》,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05、178页。
    ⑥[德]尼采:《权力意志》,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10, 443页。
    ①[德]尼采:《敌基督者》,吴增定译,香港:道风书社2001年版,第7页。
    ②参百度词典:1ogos,名词n.1.理法;2.[哲]理性;3.宇宙法则。此处似为第三种意思。
    ①林清玄:《玄想》,石家庄:河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②[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③《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72页。
    ④《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78页。
    ①《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79页。
    ②参Cf. Hans Schwarz, On the Way to the Future, Minneso:Augsburg Publishing House,1972, pp.38-3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②[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③转引自梅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④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把人类历史分为了四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和混乱的时代,认为这四个阶段在人类历史中已经并将继续循环往复。
    ①《论语·八佾》。
    ②[宋]李清照(1084-约1155):《一剪梅》。
    ①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载《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②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①张正明:《现当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人性批判》,载《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②张正明:《现当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人性批判》,载《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③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④于伟:《终极关怀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①鲁迅《野草·立论》。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1115a27。
    ③《庄子·养生主》。
    ①[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292页。
    ①[三国]曹丕:《短歌行》。
    ①参阅郑晓江:《论死亡的超越》,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②《孝经·开宗明义章》有这样的内容: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③[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乃别有男不婚,女不嫁之谒云:‘男大须婚,女长须嫁。’”[明]朱鼎:《玉镜台记·议婚》:“自古道:男大当婚,女长须嫁。”
    ④《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⑤敦是履行,伦是人伦,古代称夫妻为五伦之一,敦伦就是履行夫妻义务的意思。
    ⑥见《孟子·梁惠王下》。
    ⑦[南宋]文天祥:《正气歌》。
    ①[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②[宋]陆游:《示儿诗》。
    ③《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④[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左传·宣公十二年》。
    ⑥[东晋]干宝《晋纪总论》。
    ⑦《周易·坤卦·大象》。
    ⑧《周易》。
    ⑨《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⑩《礼记·大学》。
    ①《国语·晋语八》
    ②《左传·文公二年》。
    ③《论语·卫灵公》。
    ④[战国]屈原:《离骚》。
    ⑤《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即今人所谓够酷、够炫、帅呆、酷毙的类型。他的朋友劝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张翰答道:“使我身后有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后以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逐挂冠归乡。辛弃疾有词曰:“尽西风,季鹰归末?”
    ⑥见[唐]李白:《行路难》之三。
    ⑦参[唐]卢延让:《苦吟》。内容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⑧参:http://baike.baidu.com/view/422664.htm.
    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⑩[西晋]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11《论语》卷六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①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相关。
    ②在笔者的家乡豫南地区,结婚前一晚,要请多子长嫂铺喜床,在新被上面遍洒红枣(早)、花生(生)、肉桂(贵)、莲子(子),是祈福早生多生、多子多福之意。
    ③[美]雅罗姆(Irvin D. Yalom):《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张怡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哀:‘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②《庄子·大宗师》。
    ③[美]舍温纽兰:《我们怎样死——关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思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①郑晓江:《解决现代人之“死亡问题”的方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f082a0100bjb3.html.
    ②参见《圣经·创世纪》。
    ①[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②见[古希腊]伊壁鸠鲁:《致美寇的信》。
    ③参见[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注疏集·苏格拉底的申辩》,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④参见[古希腊]柏拉图:《斐多篇》。
    ⑤《论语·卫灵公》。
    ⑥《孟子·告子章句下》。
    ⑦[南宋]文天祥:《绝笔诗》。
    ①[清]谭嗣同:《绝笔诗》。
    ②参:http://tieba.baidu.com/f?kz=524319949.
    ①参阅郑晓江:《论死亡焦虑及其消解方式》,载《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11年4月总第32卷第2期。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① Elizabeth:"Death and Death Process",1969.
    ①参http://www.qhmz.gov.cn/html/show-972.html.
    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见新华社4月28日电。
    ①[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6页。
    ①资料来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官方网http://www.stats.gov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图片来源:国际自杀防治协会官方网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IASP): http://www.iasp.info/resources/index.php.
    ③资料来源:国际自杀防治协会官方网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IASP): http://www.iasp.info/resources/index.php.
    ④参见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http://www.iasp.info/resources/index.php.
    ⑤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各国自杀率列表”。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8%87%AA%E6%9D%80%E7%8E%87%E5%88%97%E8%Al%A8.
    ①遍见了我国媒体及学术文章。但其数据来源却讳莫如深,或含混带过。“据统计,中国平均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这则来自广州日报的数据被媒体大量引用并转载。但通过搜索寻找源头不难发现,每年28.7万人的自杀率是来源于2002年11月26日中国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这次调查由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支持下,在全国23个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开展的。
    ①[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①见《优婆塞戒经》卷6.
    ②参正觉电子报第27期“般若信箱”。
    ①《古兰经》67:2.
    ②《古兰经》4:29-30.
    ③《古兰经》8:27.
    ①[法]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页。
    ②[法]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4页。
    ③[法]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6页。
    ④[法]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61页。
    ①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②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155页。
    ①[法]萨特《局外人评说》。
    ②[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页。
    ①[奥]弗兰克:《活出意义来》,赵可式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80页。
    ①当代诗人臧克家于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写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诗,其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②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①[美]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译本题词。
    ②参阅毛少华:《生命美教育论》,河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古希腊]柏拉图:《大希庇阿斯》。
    ①《论语·泰伯》。
    ②《论语·述而》。
    ①《孟子·尽心上》。
    ②《孟子·尽心上》。
    ③[德]埃·弗罗姆:《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④[德]埃·弗罗姆:《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①温家宝:《仰望星空》,《人民日报》2007年09月04日第一版。
    ②见“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官方主页:http://www.crisis.org.cn/Pro/ProfessionalMain.aspx.
    ①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①参阅[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185页。
    ②在北京方言中,对一个生命意义感不强、沉沦于俗务的人,最差的评价就是:“忒俗”。
    ①语出自孙正聿在吉林大学的演讲,见http://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12876.
    ①《孟子·尽心上》。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①《老子·十二章》。
    ①歌德语,参见邹诗鹏:《哲学生存论的意义阐释与反省》,载《江湖学刊》1997年第3期。
    ②在这里,要说“人”是“东西”似乎不太礼貌,但要说“人”不是“东西”恐怕更不礼貌了,不得已用英文being来代替。当然,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有可能遭遇哲学表达带来的尴尬,不独汉语为然。
    ①[东晋]陶渊明:《饮酒》。
    ①[德]海德格尔:《论人类中心论的信》,参见宋祖良:《拯救地球与人类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①见《宋史·张载传》。
    ②见[西汉]《史记·李将军传》。
    ③[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
    ④[清]袁枚:《苔》。
    ①参阅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②[前苏联]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③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①[前苏联]巴赫金:《陀思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04页。
    ②[前苏联]巴赫金:《陀思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04页。
    ①[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页。
    ①[前苏联]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14.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 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韩震:《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胡适:《胡适文存》,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19.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0.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阈中的生存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23. 李书崇:《死亡简史》,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25.梁濑溟:《梁漱溟全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6.刘次林:《幸福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7.刘慧:《生命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刘慧:《陶养生命智慧:社会转型期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0.刘济良:《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精装版。
    3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35.刘志军等:《生命的律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 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路日亮、王定功:《新中国人学理路》,北京:商业出版社2010年版。
    38.路日亮:《天人和谐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39. 罗崇敏:《生命、生命、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0.梅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 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2.欧阳谦:《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潘知常:《生命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4.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 彭锋:《美学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山版社2000年版。
    46. 冉云飞:《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
    47. 沈铭贤:《生命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8.孙正聿:《超越意识》,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9. 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 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 王定功:《青少年道德教育国际观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2.王定功:《青少年生命教育国际观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3. 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54. 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5. 徐岱:《美学新概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56.姚全兴:《生命美育》,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57. 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8.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59.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 张曙光:《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1.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2. 赵吉惠:《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3. 郑晓江:《感悟生死》,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64.郑晓江:《生死两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5. 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6.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7. [东晋]葛洪:《抱朴子·对俗》。
    68. [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69. [唐]吴筠:《元气论》。
    70. [西晋]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71. [战国]屈原:《离骚》。
    72. 《度人经》。
    73. 《国语·晋语八》
    74. 《老子》。
    75. 《礼记》。
    76. 《论语》。
    77. 《孟子》。
    78. 《内观经》。
    79. 《诗·周南·关雎》。
    80. 《史记》。
    81. 《世说新语》。
    82. 《宋史·张载传》。
    83. 《太平经》。
    84. 《西升经》。
    85. 《孝经·开宗明义章》。
    86. 《养性延命录》。
    87. 《优婆塞戒经》卷6。
    88. 《云笈七签》
    89. 《中藏经》。
    90. 《周易》。
    91. 《庄子》。
    92. 《左传》。
    93. [埃及]穆斯塔发·穆罕默德·艾玛编:《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宝文安、买买提·赛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94. [奥]弗兰克:《活出意义来》,赵可式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95. [奥]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96. [德]埃·弗罗姆:《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97. [德]布尔特曼:《生存神学与末世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98. [德]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99. [德]弗洛姆:《人心》,范瑞平、牟斌、孙春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00.[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0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10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孙周兴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103.[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04.[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5.[德]海德格尔:《论人类中心论的信》,参宋祖良:《拯救地球与人类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6.[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107.[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8.[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9.[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
    110.[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应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11.[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1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孙少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1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自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14.[德]库尔特·拜尔茨:《基因伦理学》,马怀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15.[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6.[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17.[德]莫尔特曼:《公义创建未来》,邓肇明译,香港:基道书楼2000年版。
    118.[德]尼采:《权力意志》,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19.[德]尼采:《哲学与真理》,田立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20.[德]尼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董建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121.[德]舍勒:《爱的秩序》,林克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22.[德]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3.[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4.[德]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亦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125.[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127.[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28.[德]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2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0.[俄]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1.[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32.[法]奥雷利奥·佩西:《人类的素质》,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第219页。
    133.[法]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34.[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5.[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36.[法]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7.[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熙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38.[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注疏集·苏格拉底的申辩》,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39.[古希腊]柏拉图:《裴多》,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0.[加拿大]威廉·莱斯:《控制自然》,岳长岭、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4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42.[美]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43.[美]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译本题词。
    144.[美]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台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4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46.[美]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7.[美]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8.[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9.[美]罗德尼·史密斯:《聆听——写给生者的14堂启蒙课》,思凡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年版。
    150.[美]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1.[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52.[美]罗素:《中国之问题》,转引自《梁漱溟全集》第5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3.[美]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转引自苏丁编《中西文化文学比较论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154.[美]马斯洛:《人类价值新论》,胡万福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5.[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6.[美]门林格尔:《人对抗自己——自杀心理研究》,冯川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7.[美]普里高津:《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58.[美]舍温纽兰:《我们怎样死——关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思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159.[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版1975年版。
    160.[美]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1.[前苏联]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2.[前苏联]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3.[日]池田大作:《我的人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4.[英]阿尔弗莱德·怀特海:《思想方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65.[英]鲍曼:《现代性大屠杀》,杨渝华、史建华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66.[英]吉尔斯:《现代性的后果》,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67.[英]苏珊·格林菲尔德:《人脑之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168.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赵中立、许良英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69.《古兰经》。
    170.《圣经》。
    171.崔新建:《略论人的生命价值》,载《人文社科》1996年第3期。
    172.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173.韩跃红、孙书行:《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释义》,载《哲学研究》2006第3期。
    174.黄凯锋:《论我国价值论研究的路径依赖》,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75.兰久富:《走出价值哲学的理论困境》,载《哲学动态》2004年第7期。
    176.李鹏程:《生存论视野下学生发展性评价》,载《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9期。
    177.刘福森:《价值迷失: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观的“走火入魔”》,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78.刘慧:《生命视域中的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特征》,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179.刘济良、岳龙:《关注生命:教育的本真》,载《南都学坛》2001年第1期。
    180.刘济良:《走向人文化的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7期。
    181.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82.路日亮:《试论人的生命价值》,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83.路日亮:《消费社会的悖论》,载《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第3期;
    184.路日亮:《消费社会的悖论与危机》,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85.倪梁康:《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86.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载《江苏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187.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188.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89.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载《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90.游兆和:《论“人生价值论”的本质及其与一般价值论的区别》,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
    191.于伟:《终极关怀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92.张曙光:《建构面向21世纪的生存哲学》,载《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
    193.张正明:《现当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人性批判》,载《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94.郑晓江:《论人类生命的二维性四重性——以自杀问题与生命意义问题为中心》,载《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95.郑晓江:《论死亡的超越》,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96.郑晓江:《论死亡焦虑及其消解方式》,载《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11年第2期。
    197.邹诗鹏:《价值哲学的生存论建构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98.邹诗鹏:《哲学生存论的意义阐释与反省》,载《江湖学刊》1997年第3期。
    199. At chment anxiety,intra, group disrespect, actual efforts, and group donation,2009.
    200. Effect of At chment Training on Anxiety and At chment Behaviors of first, time Mothers,2012.
    201. Effect of Blended Cements on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uring, of HPC, Internal curing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with pre, soaked fine lightweight aggregate for prevention of autogenous shrinkage cracking,2008.
    202. Effect of Internally Stored Water on Creep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2008.
    203. Evaluating High Absorptive Materials to Improve Internal Curing of Concrete, Use of porous ceramic waste aggregates for internal curing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2009.
    204.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you:Multi, media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2009.
    205. Internal curing of mor rs by lightweight aggregates and its effects on hydration,2008.
    206. Love, actually:This house on Auckland's North Shore is the scenes of along, dis nce love story,2008.
    207. Love, actually:This house on Auckland's North Shore is the scenes of along, dis nce love story,2008.
    208. Love, desire, and the suppression of thoughts of romantic alternatives,2008.
    209. Shrinkage Reducing Effect of a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Curing and Shrinkage Compensating Agents o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2009.
    210. The at chment system in fledgling relationships:An activating role for at chment anxiety,2008.
    211. Vengefully ever after:Destiny beliefs, steat chment anxiety, and forgiven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