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一般的学理层面而言,政治伦理所关涉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政治共同体(主要是国家)在政治活动中所追求的政治价值理念、社会制度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原则和目的性追求以及执政党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列宁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代主要领导者,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政治实践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这些政治伦理思想既是列宁个人政治智慧、领袖人格和德行操守的体现,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实践中的道义追求的原初体现。研究列宁的政治伦理思想,不仅可以了解列宁个人政治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也可以思考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价值追求方面的得与失,更可以为我国当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带有本土化色彩的政治伦理思想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参照。
     本文从论题研究的缘起入手,分析了研究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意义,研判了当今学术界在关于列宁政治思想和政治伦理思想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明确了自己研究的框架和目标。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六章。
     第一章分析了列宁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现实条件。从总体来看,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的形成首先有其重要的现实基础,俄国的社会状况特别是俄共(布)执政时期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局面、严峻的现实考验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进程,是列宁政治伦理思想产生发展的现实土壤;列宁领导所建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或政治理想在东方社会的现实化,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列宁政治伦理思想形成起到了直接的启导作用,也是列宁政治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当然,任何一个思想家思想的成长也与其个人的禀赋分不开,列宁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是其政治伦理思想长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章阐发了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理念。所谓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理念即是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所主张的价值目标,它构成了政治伦理思想的内核。虽然在这一方面,列宁并没有太多的显性话语来加以系统表述,但是无论是他的建国思想、建党思想、制度运行思想和社会道德教育思想中都渗透了对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诉求,而这也构成了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列宁和他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致力于人的发展、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致力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致力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的建设和美好社会理想的实现。
     第三章探讨了列宁的制度伦理思想。所谓制度伦理思想即是关于制度的伦理底蕴和道义依据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开创了新纪元的制度革命,列宁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社会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在制度设计、运行、监督等方面都渗透了他的价值理念和道义追求。简言之,列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人民性的原则,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必须以实现人的政治解放为前提、以实现社会正义为要旨、以实行政治民主为核心、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
     第四章论述了列宁关于执政党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列宁在执政党的道德建设上既有丰富的思想,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在执政党的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经验。列宁反对个人专权,认为个人专断和专权是违背无产阶级政党道德的,是封建君主和官员的道德表现;列宁强调党的集体领导,执政党必须服从人民的意志和集体的意志,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列宁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他认为,执政党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大话、假话、浮夸是一个严重的道德缺陷;列宁还强调执政党应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应充分相信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也是对执政党的特殊的道德要求。
     第五章概括了列宁社会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是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的政治伦理思想不是关涉社会政治精英道德操守的观念或主张,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的道德风尚理论和实践。列宁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的观念,并以此作为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社会道德建设的纲领和指南。在实践上,列宁提出,提升全体社会成员和全社会道德水平的途径是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培育共产主义道德文化,锤炼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发扬共产主义劳动精神。
     第六章总结了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的特征及当代意义。列宁政治伦理思想具有尖锐的批判性、鲜明的实践性和突出的创新性。当今,列宁关于政治伦理的思想,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对政治制度的正义追求、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处理等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
     列宁政治伦理思想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尽管在今天,世界局势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列宁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谓命运多舛。但是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和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永恒的,是永远无法被历史风尘所湮没的。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的启示和参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principle, the main contents of political ethics are what the political community (here it refers a country) pursues:the political value ideas for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 moral principles and goal pursuing follow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and its citizenships. Lenin, as the first main leader of the first socialist state in the history, formed abundant political ethics ideas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ading the Soviet people to construct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by exploring and reforming in political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se political ethics ideas reflect not only Lenin's political intelligence, leading personalities and personal moral integrity but also the primitive model of moral pursuing of the first socialist country for its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can benefits us a lot from the aspects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hi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learning from the merits and defects of Soviet Union's process of political value in Lenin Times, and consulting our political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ethics ideas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Beginning with the origin of this topic,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then it researches and remarks the significant researching findings from the present academic fields on Lenin's political thoughts and ethics ideas, and finally it presents its own researching frame and target.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parts.
     In Part O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list situation for formation of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forming of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should be first based on the special reality. Russian social situation, especially what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were facing caused the forming and progressing of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the complicated social situation, stern reality, and arduous process of building Soviet socialist country. Soviet socialist country founded by Lenin is also the realization of Marx's and Engels'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oriental society, so Marx's and Engels'political ethics ideas not only directly guided but also functioned 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forming and progressing of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any thinker has its gift. So does Lenin. Lenin's special life experiences also affected hi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In Part Two,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value idea of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The value idea of political ethics ideas is the value target that political ethics ideas concern. The value idea is the core of political ethics ideas. As for this aspect, Lenin did not explain systematically and clearly, but the value idea of freedom, democracy, equality, justice and peace is embodied in his thoughts of country construction, party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itizenship's moral education, and these thoughts are also the nuclear part of value idea of Lenin's political thoughts. These thoughts reflect what Lenin and the country he was leading devoted to:human beings development, the pursuing of freedom and happiness, the building of a society with a good or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party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 nice society.
     In Part Three, this paper discusses Lenin's system ethics ideas. System ethics ideas are the basic ideas of inside information of system ethics and moral principle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ist system is a milestone of system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When he was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country, he made an exploration in forming social system, so his pursuing of his value idea and moral principle is reflected in the designing, oper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system ethics ideas. In brief, Lenin insisted that socialist system must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affinity to the people, so when designing and operation of socialist system, the political party must realize the political lib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working people, to realize the social justice, to practise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to promot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In Part Four, this paper discusses Lenin's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moral construction for the ruling party. The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Lenin not only had abundant thoughts on the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but also paid much attention to practice, so he gained a lot of experience. Lenin fought against personal arbitrary decision. He proposed party's collective leadership. He pointed out that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monarch and officials'moral principle in feudal society for a person to act arbitrarily and grab all the power. This is disobedient to the moral principle of the party of the proletariat. The party's cadres are people public servants, so they must obey people's will and the collective's will because the power is offered by the people. Lenin insisted on the style of being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It is also a good moral tradition formed in Lenin's times. Lenin pointed out that the ruling party members are different from common people, so boasting, telling lies and exaggerating is a serious moral defect.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most serious and the most fatal fault that Marxists would make is to take empty talk as facts, false appearance as essence, or common as importance. He took the idea of being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s th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moral principle. Lenin also stressed that the ruling party should keep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asses, think for the people and work for the people.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 for the ruling party is that the ruling party is separated from the masses. The ruling party should believe in the masses. This is also a special moral requirement to the ruling party.
     In Part Five, this paper summarizes Lenin's ideas about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the citizen's moral construc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to promote the socialist development by strengthening the citizens'moral education.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have little to do with the political elites'ideas on morality, whereas he focused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for constructing new socialist moral principles. Lenin proposed the idea of "communist morality", and used it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to construct the citizens'moral education in Soviet socialist country. As far as practice is concerned, Lenin pointed out that the way of promoting the moral level of citizens and the whole society is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communist morality, to cultivate the culture of communist morality, to form communist ethics, and develop the spirit of labour for communism.
     In Part Six,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 of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Incisive criticalness, distinct practicality, and outstanding innovativeness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Nowadays, Lenin's thoughts about political ethics are still our valuable cultural and ethical wealth. Lenin's political ethic ideas about the care for the subject of politics, the pursuing of justice to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harmonious treatment are very important to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erms of thei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are great cultural heritage. Nowadays, the world situation has been changing, and after Lenin's times, Soviet socialist country is suffering many mishaps in its life. However, Lenin's ideas which were form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re everlasting, and so is his socialist practice. Lenin's ideas and socialist practice should not be denied because of some historical events. We should realize that Lenin's political ethics ideas inspire and instruct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is significance cannot be ignored.
引文
①马克思·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英]彼得·拉斯曼、罗纳德斯·佩尔斯编,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①G A.Cohen:Why Not Social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p.81-82.
    ①何建华:《列宁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②王小锡:《中国伦理学6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③吴灿新主编:《政治理论学新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④章海山、张建如主编:《伦理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章海山:《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⑥章海山:《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陈好毅:《新编伦理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许启贤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武卉听:《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兴衰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①彭定光,《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陶艳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③《政治伦理及其两个基本向度》,《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④《政治伦理:个人美德,或是公共道德》,《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⑤张桂珍:《政治伦理: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唯实》,2004年第8-9期。
    ⑥戴木才:《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伦理学》,2003年第6期。
    ⑦《政治伦理的现代视域》,《哲学动态》,2004年第1期。
    ①陈义平:《全球政治伦理的可能性及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发展趋向》,《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8期。
    ②常健:《论权利的合理性基础》,《南开学报》,1998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79年。
    ①季正矩:《列宁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②同上。
    ①《回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57年,俄文版第1卷,第435页。
    ①《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页。
    ①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1921。
    ②《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2页。
    ①《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404-405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第136页。
    ②《列宁全集》第1集,第377页。
    ③同上。
    ④《列宁全集》第1卷,第377-378页。
    ⑤《列宁全集》第1卷,第378页。
    ①《列宁全集》第1卷,第367页。
    ②《拉甫罗夫哲学和社会学论文选》,俄文版,第2卷,第87页,莫斯科,1965年。
    ①《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363、403页。
    ②《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432页。
    ①《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第131页。
    ①转引自阿巴拉斯特,第73页。
    ②斯宾诺莎: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认为,“人生来就赋有自由”,《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3、12页。
    ①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1998年,第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第207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第833页。
    ⑤《列宁全集》第9卷第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年,第1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年,第179、167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0-91页。
    ①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页、153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37页。
    ①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1页。
    ①《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6页。
    ①《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1页。
    ①《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90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56年,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5页。
    ①[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2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①《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22、323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57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0、246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29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48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34页。
    ①《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0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73页。
    ①《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708页。
    ②《列宁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24页。
    ①《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49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5页。
    ①《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8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15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9、480页。
    ②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60页。
    ③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J],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1期,第26页。
    ①《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2页。
    ①《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1页。
    ①唐凯麟、王泽应:《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53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页。
    ①《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9页。
    ①[苏]拉萨连夫:《列宁论苏维埃政府的组织活动》,载《国外法学》,1982年第5期,第29页。
    ①《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4页。
    ①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列宁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1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844页。
    ④卡佳等译,《列宁与俄国革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第46页。
    ①《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8页。
    ①《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95页。
    ①《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87页。
    ①《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55页。
    ①《道德哲学与社会伦理》,第87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176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177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1页。
    ②《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90页。
    ①《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71页。
    ②《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0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7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1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3页。
    ①高放:高放文集之二,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页。
    ①《列宁文稿》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84页。
    ①《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1-333页。
    ②《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52页。
    ①《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第387、376、374页。
    ② 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M].Notre Dame, 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4,第152页。
    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②《列宁文稿》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741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3页。
    ①《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72-173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1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6页。
    ①《列宁文稿》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32页。
    ②《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52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19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81页。
    ①卡佳等译,《列宁与俄国革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第39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25页。
    ①《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58、260、262页。
    ①《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49页。
    ②黄行发等:列宁文化战略思想的启示),《文汇报》1986年8月19日,第2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84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0页。
    ①《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7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8.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出版社,2009年.
    [8]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1955-1963年出版,共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1]中共中央马克思 思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1984-1990年出版,共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2]列宁文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4]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中共中央党校经典著作选编组编: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哲学[z].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16]苏共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M].第二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意]丹瑞欧·康波斯塔:道德哲学与社会伦理[M].李磊、刘玮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英]伯特兰·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肖巍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M].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美]特里·L.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美]伊安·夏皮罗.政治的道德基础[M].姚建华、宋国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9][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0][意]安东尼拉·萨洛莫尼著.列宁与俄国革命[M].佳、吉娜、文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6.
    [11][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2]拉甫罗夫哲学和社会学论文选,俄文版,第2卷[C].莫斯科:1965.
    [13][美]路易斯·费希尔著.列宁(上、下册)[M].彭卓吾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14]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年上册[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5][苏]凯尔任采夫.列宁传(下)[M].北京:三联书店,1975.
    [16]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商务印书馆,1982.
    [17][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8][苏]拉萨连夫:列宁论苏维埃政府的组织活动[J],国外法学.1982(5).
    [19][英]恩斯·伊辛.布雷恩·特纳.公民权研究手册[M],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0][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2][苏]阿赫塔姆祥等.苏联对外政策编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4]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商务印书馆,1979.
    [25]伊安·夏皮罗.姚建华,宋国友译.政治的道德基础[M].上海:三联书店,2006.
    [26][英]戴维·米勒.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7]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0.
    [2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2001.9.20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Z].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06.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06.
    [4]中央文献出版社.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5.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20):1
    [6]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研究丛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理论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论马克思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编.列宁哲学思想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10]中共中央党校经典著作选编组编.列宁论科学社会主义[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1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编.马列著作青年读本[C].人民出版社,1991.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论新经济政策[C].人民出版社,1992
    [13]马列著作编辑室编.列宁的风格[C].人民出版社,1985.
    [14]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列宁论教育[C].人民出版社,1979.
    [15]列宁与社会主义建设—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人民出版社,1985.
    [16]马绍孟等主编.列宁哲学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7]陶艳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18]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9]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0]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2]李培超.义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3]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4]彭定光.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5]俞良早.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6]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侯少文主编.基本理论精读[C].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28]《中华魂》编辑部编.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R].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9]孙向军,戴木才著.走向中国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第2版[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30]吴翠丽著.社会制度伦理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1]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2]吕世伦.列宁法律思想史[M].法律出版社,2000.
    [33]李仁武.制度伦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34]唐凯麟、王泽应.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5]胡瑾.从列宁到邓小平[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6]卢肖文主编.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7]季正矩.列宁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8]吴恩远.苏联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9]衣芳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济南出版社,2009.
    [40]丁云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与发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金可溪.对列宁共产主义道德理论的再认识.
    [2]宋希仁.论道德的的“应当”[J].江苏社会科学,2000(4).
    [3]戴木才.政治伦理的现代视域[J],哲学动态,2004(1)
    [4]何建华.政治伦理建设的方法论——列宁的探索[J].理论视野,2009(10).
    [5]龚云.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42-52.
    [6]王泽应.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伦理学研究,2005(1)
    [7]李培超.马克思早期伦理思想探析[J].伦理学研究,2010(6).
    [8]李培超.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逻辑思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4).
    [9]李培超.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的应有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
    [10]李培超.试论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现实基础[J].伦理学研究,2008(6).
    [11]王小锡.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启示———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经典论述[J].伦理学研究,2009(2)
    [12]李培超.论政治对现代奥运会的异化[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0(5).
    [13]李西杰.政治伦理的研究视域与理论旨趣[D].苏州:苏州大学,2004.
    [14]万春利.列宁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点[J].世纪桥,2006(11).
    [15]贾春建.列宁的伦理思想初探[J],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1992(3).
    [16]粟迎春.近两年来列宁思想研究综述[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7]贺瑞.列宁晚年新社会主义观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
    [18]苑秀丽.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
    [19]刘志明.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
    [20]高国希.人的发展的道德意蕴——马克思的贡献初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21]金可溪.批判道德虚无主义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纪念列宁《青年团的任务》讲话发表77周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04).
    [22]王进芬.列宁关于民主执政的探索与尝试[J].求实,2006
    [23]尚实.“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被忽略了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断[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05)
    [24]陆任一.第三讲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J].共产党员,1997(03).
    [25]杨益康.论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J].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1999(01).
    [26]阮映东,张润华.在批判中继承,在实践中学习——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04).
    [27]宋惠昌.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J].人文杂志,1984(05)
    [28]曾凡益.论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J].求索,1982(03)
    [29]民主的历史考察——学习列宁关于民主的思想[J].科学社会主义,1984(4)
    [30]王进芬.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D].2007.
    [31]张慕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
    [32]马全江、宋传叶.论列宁的民主选举思想[J].党史文苑,2009(4).
    [33]薛剑符、刘世华.论列宁人民民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探讨,2009(2).
    [34]李仁武.论列宁的制度伦理思想[J].岭南学刊,2006(1).
    [35]周青.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J].列宁与社会主义建设,第1版,人民出版 社,1985(12)
    [36]张方华.政治主体的伦理向度与公共利益的达成[J],伦理学研究,2009(5).
    [37]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38]郁建兴.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思想初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39]徐俊忠、黄寿松.政治自由及其意义的限度——列宁的理解与启示[J].哲学研究,2006(2).
    [40]邓如辛.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思想探析[J].理论探讨,2006(1).
    [41]赖静、乐巍.列宁的政治自由思想与苏联宪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2]王俊文.论列宁的“和平外交”发展观[J].学术论坛,2007(12).
    [43]严向远、黄丹.论列宁的平等观[J].绥化师专学报,2003(6).
    [44]汪盛玉.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本质规定,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45]李江凌.列宁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
    [46]郑伟红.列宁的以人为本思想[J].保定学院学报,2011(3)
    [47]徐祖明,王贤斌.列宁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5).
    [48]周锋,宋勇.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伦理价值观——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考察[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49]李会,赵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和谐思想解读[J].沈阳大学学报,2011(1).
    [50]柳应华,姜骁军.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3).
    [51]陈卫平,白书刚.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现代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52]麻宝斌.政治正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要求[J].江苏社会科学2003(1).
    [53]颜勇.列宁论民族平等[J].贵州民族研究,1990(3).
    [54]马瑞芹、陶艳华.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价值取向[J].保定学院学报,2009(2).
    [55]孟凡平.伦理学视野中的社会弱者——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
    [56]房广顺.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福利,辽宁大学学报1992(4).
    [57]唐土红.论权力合法性的伦理意蕴[J].伦理学研究2010(5).
    [58]陶玉泉.社会关系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课题——列宁晚年的探索及其当代意义[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6].
    [59]谢俊.列宁“最后遗嘱”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J].学习与实践,2008(5).
    [60]周太山.十月革命后列宁妥协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J].社会主义研究,2007(2).
    [61]白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思想解读[J].天府新论,2009(1).
    [62]王浩斌.列宁和谐社会思想的构建思路及其现实抉择[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3]张杨.论列宁的真正监督思想[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1).
    [64]万俊人.论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条件[J].道德与文明,2005(3).
    [65]王进芬.列宁关于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思想及其意义[J].理论学刊,2008(12).
    [66]彭正德.论列宁的执政党公信力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2).
    [67]李志江.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J].道德与文明,2006(1).
    [68]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J].道德与文明,2002(1)
    [69]王进芬.列宁关于执政党争取群众认同和支持的重要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70]方爱东.科学与价值,列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1).
    [71]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2]李国安.资产阶级自由及其限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5).
    [73]李海平,超越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维范式[J],社会主义研究,2007(3).
    [1]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M].Notre Dame, 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4.
    [3]J.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Rev. ED) Harvard University,1999.
    [4]G.A.Cohen:Why Not Social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