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社区建设是顺应社会转型和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的大背景而展开的,广泛的居民参与是社区发展的标志和内在动力,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都存在诸多问题,居民参与不足成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社区的发展。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层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如果基层社区不和谐,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整个社会也就不可能和谐。因此,探索城市居民社区参与问题,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社区参与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理性选择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我国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多角度入手探析社区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应从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表达机制、供给机制、保障机制和引导与约束机制五方面入手构建社区参与的机制系统,以促进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社区发展事务,从构建和谐社区入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China'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 unfolded and the working unit system to community system transformation. Extensive residents participate is the mark and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t Has overlooked basic role to promot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ut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change,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e Exists many problems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Community is the city's basic-level organization and is the basis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f grassroots community not harmonious, the society also can not harmonious. Therefore, exploring participatory urban problem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need for governing theory,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ational selection theory is based on harmony in our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summaries and analysis. From the Power mechanism、the express mechanism、the Supply mechanism、guarantee mechanism and the motivational mechanism to Establish community in an effective mechanism, To promot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a transaction from a harmonious community with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引文
[1]见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2]见中国城市社区党建课题组编.中国城市社区党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
    [3]帕克等著.峻岭等译.城市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7:110.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袁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M],1998./
    [7]参见:民政部关于推进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2000]23号文件)
    [8]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M],2008.
    [9]张玉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一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5.
    [10]David·Sills. Creating Good Communities and Good Societies.Contemporary Sociology,1966,Vol.29 (No.1,)
    [11]梁鹤年.公众参与:北美的经验与教训[J].城市规划,1999.
    [12]Sherr.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 April,1969.
    [13]Philips & Long. Neighborhood Interaction in a Homogeneous Commun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J], 1978.357-366.
    [14]Clusk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5]张玉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
    [16]奥斯本·盖布勒.改造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共营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7]Kooiman·J, Modem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M].SAGE Publican.1994
    [18]全球治理委员.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19]Matthew·Filner. On the limit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participations power and growth in urban American[J].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erene Indian University of Denver,2001,.22-25
    [20]Malik·Watkins. Community and faith——based organizations influence volunteer participation:Social movement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J].School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1.24-55.
    [21]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Ml.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95-96.
    [22]王小章,冯婷.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对H市的一项问卷调查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4(4):104.
    [23]王伟平.青年参与微型社区建设的可行性探讨—对杭州市社区居民、青年的调查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4):8-10.
    [24]汪伟信,李燕.安徽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意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175-176.
    [25]徐中振,卢汉龙等.社区发展与现代文明——上海城市社区发展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6]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述评[Jl.社会,2008(9).
    [27]李晓凤.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内容特征与制约因素[J].求实,2005(7).
    [28]李故、陈伟东.武汉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制约因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5).
    [29]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13.
    [30]张宝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
    [31]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5).
    [32]孙璐.利益、认同、制度安排[J].云南社会科学,2006(5).
    [33]陈云松.从“行政社区”到“公民社区”——由中西比较分析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走向[J].公共管理空间网站http://www.mpa.3322.net.
    [34]苏长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制约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6.
    [35]袁振.社区事务分类治理:体制环境与流程再造[J].社会主义研究,2009(1).
    [36]崔彩周.试论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社区参与[J]广东社会科学,2009(6):81-86.
    [37]陈万灵.社会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08(4).
    [38]熊辉.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理性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47-49.
    [39]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述评[J].社会,2003(9):48-53.
    [40]万能善.利益与认同—社区居民参与的两种动力fJl.科技创业月刊,2007(7):148-149
    [41]胡建华.论居民参与和社区居民自治[Jl.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4-47.
    [42]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体制创新[J].江海学刊,2001(5):34-41.
    [43]陈宁.对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参与不足的思考[J].岭南学刊.2004年第2期.
    [44]李昆沙.长沙市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研究[D].中南大学,2010.
    [45]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M],1997:202.
    [46]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 D.Putnam)著王列,赖海榕译.是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47]罗茨.新的治理[J].政治研究.1996(154)
    [48]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4.
    [49]丘海雄,张应祥.理性选择理论述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18.
    [50]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27-329.
    [51]陈万灵.“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04,(4):77.
    [52]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5):161.
    [53]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M],2008.
    [54]张娟娟.社会转型期上海社区党员管理的适应机制研究——以甘泉社区为案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5]黄广智.对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低度参与的社会学分析[D].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4.
    [56]薛凤平、蔡建波.山东省城市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现状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对济南、青岛、潍坊的实证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3,39-43。
    [57]彭惠青.城市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的时空变迁与内源性发展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58]李薇、何方龄.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武汉市武昌区居民参与“883行动计划”情况调查报告[J].社会工作,2007(4).
    [59]潍坊市辛文区东关街道党工委:潍坊市李文区东关街道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材料汇编.2007年.
    [60]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61]李昆沙.长沙市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62]叶丰华.居民参与与社区治理——对渝中区上清寺街道新都巷社区个案研究fDl.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7.
    [63]彭惠青.政府对城市社区生活服务的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4]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上海民政局、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上海社区发展报告,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65]赵文贞,河北省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6]赵文贞;河北省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7]凤英华.社区发展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部分社区为例.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
    [68]张晓霞.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模式及动员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9]刘文中、王锋.物业管理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及其新趋势[J].特区经济,2005(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2]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3]帕克等著.峻岭等译.城市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7:110.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袁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M],1998./
    [7]参见:民政部关于推进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2000]23号文件)
    [8]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M],2008.
    [9]张玉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5.
    [10]David·Sills. Creating Good Communities and Good Societies.Contemporary Sociology,1966, Vol.29 (No.1,)
    [11]梁鹤年.公众参与:北美的经验与教训[J].城市规划,1999.
    [12]Sherry.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 Joumal of the 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 April,1971。
    [13]Philips & Long. Neighborhood Interaction in a Homogeneous Commun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J],1978.357-366.
    [14]Clusk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5]张玉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
    [16]奥斯本·盖布勒.改造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共营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7]Kooiman·J, Modem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M]. SAGE Publican.1994
    [18]全球治理委员.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19]Matthew·Filner. On the limit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participations power and growth in urban American [J].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erene Indian University of Denver,2001,.22-25
    [20]Malik·Watkins. Community and faith—based organizations influence volunteer participation:Social movement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J]. School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1.24-55.
    [21]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95-96.
    [22]王小章,冯婷.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对H市的一项问卷调查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4(4):104.
    [23]王伟平.青年参与微型社区建设的可行性探讨—对杭州市社区居民、青年的调查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4):8-10.
    [24]汪伟信,李燕.安徽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意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175-176.
    [25]徐中振,卢汉龙等.社区发展与现代文明——上海城市社区发展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6]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述评[J].社会,2008(9).
    [27]李晓凤.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内容特征与制约因素[J].求实,2005(7).
    [28]李故、陈伟东.武汉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制约因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5).
    [29]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13.
    [30]张宝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
    [31]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5).
    [32]孙璐.利益、认同、制度安排[J].云南社会科学,2006(5).
    [33]陈云松.从“行政社区”到“公民社区”——由中西比较分析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走向[J].公共管理空间网站:http://www.mpa.3322.net.
    [34]苏长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制约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6.
    [35]袁振.社区事务分类治理:体制环境与流程再造[J].社会主义研究,2009(1).
    [36]崔彩周.试论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社区参与[J].广东社会科学,2002(6):81-86.
    [37]陈万灵.社会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08(4).
    [38]熊辉.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理性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47-49.
    [39]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述评[J].社会,2003(9):48-53.
    [40]万能善.利益与认同—社区居民参与的两种动力[J].科技创业月刊,2007(7):148-149
    [41]胡建华.论居民参与和社区居民自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4-47.
    [42]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体制创新[J].江海学刊,2001(5):34-41.
    [43]陈宁.对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参与不足的思考[J].岭南学刊.2004年第2期.
    [44][74]李昆沙.长沙市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研究[D].中南大学,2010.
    [45]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M],1997:202.
    [46]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 D. Putnam)著王列,赖海榕译.是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47]罗茨.新的治理[J].政治研究.1996(154).
    [48]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4.
    [49]丘海雄,张应祥.理性选择理论述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18.
    [50]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27-329.
    [51]陈万灵.“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04,(4):77.
    [52]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5):161.
    [53]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M],2008.
    [54]张娟娟.社会转型期上海社区党员管理的适应机制研究——以甘泉社区为案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5]黄广智.对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低度参与的社会学分析[D].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4.
    [56]薛凤平、蔡建波.山东省城市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现状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对济南、青岛、潍坊的实证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3,39-43。
    [57]彭惠青.城市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的时空变迁与内源性发展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58]李薇、何方龄.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武汉市武昌区居民参与“883行动计划”情况调查报告[J].社会工作,2007(4).
    [59]潍坊市辛文区东关街道党工委:潍坊市李文区东关街道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材料汇编.2007年.
    [60]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61]李昆沙.长沙市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62]叶丰华.居民参与与社区治理——对渝中区上清寺街道新都巷社区个案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7.
    [63]彭惠青.政府对城市社区生活服务的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4]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上海民政局、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上海社区发展报告,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65][66]赵文贞,河北省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7]凤英华.社区发展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部分社区为例.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
    [68]张晓霞.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模式及动员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69]刘文中、王锋.物业管理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及其新趋势[J].特区经济,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