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城市的公共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类居住在城市。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其能源消耗占到全球能源消耗的60%以上,并且其二氧化碳排放占到全球总排放的80%以上。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城市处处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温室气体的严重排放过量,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由于城市一直以来都存在消耗大量能源的生产方式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城市排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提供了热量、电力和动力的能源在带给城市便利生活和繁荣经济的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因此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重头戏就在城市。减少了城市的碳排放,减碳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武汉市作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是久负盛名的“火炉”城市,而这一现象在近几年更是有明显加剧的趋势。天气越来越热的背后是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武汉市能源的减少、资源的约束性也使得现有的城市发展遇到瓶颈。所以缓解温室效应,提倡低碳减排和提高能效,打造低碳城市是武汉市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在城市低碳发展的道路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公共政策为武汉市的低碳城市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就力图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如何运用公共政策以使得武汉市的低碳城市发展更为顺利的进行。
     本文主要是由一个续论和四个主体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是阐述了本文的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文章的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个主体部分是对低碳城市、公共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关阐述。
     第二个主体部分主要是发展低碳城市中公共政策的问题表述。主要是从政策系统的构成视角并以武汉市为例,从低碳政策的主体、低碳政策客体、低碳政策环境以及低碳政策工具这四个维度对在发展低碳城市中公共政策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
     第三个主体部分是经验借鉴。主要是关于我国低碳政策历史沿革和国内外城市低碳政策实践经验。以期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低碳城市的宝贵政策经验。
     第四个主体部分是以武汉市为例谈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优化策略。
The vast majority of human beings around the world live in cities. City as a place where cotains the most frequent human activities, their energy consumption accounted for 60% of glob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total global emission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ccount for more than 80%. Cities where have human's most active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always reflects the wisdom of mankin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excessiv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serious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concern. As the city has always been to consume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modern lifestyles, the city has a lo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nergy provide heat, electricity and power in bringing the city to facilitate the life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but also the global climate warming. Therefore,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most importantly, in the city. Reducing the city's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s is mostly finished.
     Wuhan City, as the central China leader, is the prestigious "stove" city, and this phenomenon is even more obvious in recent years. Behind the weather getting hot is the city's increase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 reduction energy, resource constraints in Wuhan, is also made of existing that urban development bottleneck is coming. So ease the greenhouse effect, carbon emissions and promote energy efficiency. creating a low carbon city is one of the urgent task in Wuhan City. However,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in the city will encounter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which requires public policy escort for th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n Wuhan. This thesis seeks to analyze how to use public policies to mak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n Wuhan more smoothly.
     This thesis divides into an introduction and four major part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contains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and the 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s, writing frameworks, and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The first major part is about the low-carbon city, public poli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lated to the theory expounded.
     The second major part is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y public policy formulation.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licy structure describe in Wuhan.In view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policy, policy object, policy environment, and policy instrument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ase of Wuhan..
     The third major part is Experience. To learn from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The fourth major part is the to discuss Whan's optimization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引文
①戴亦欣:《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11期
    ②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8年第3期
    ③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2期
    ④毕军:《后危机时代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⑤Stern,2007,Stern Review on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ess.U.K.
    ⑤唐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创新》,《学术论坛》2010年第10期
    ⑥蒋海勇:《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开放导报》2010年12月第6期
    ①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79-186页
    ②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37-275页
    ③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226-230页
    ①郑雪梅:《中国生态财政制度与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42-48页
    ①《武汉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与相关城市比较分析》http://whtb.mofcom.gov.cn/aarticle/zhuantdy/201007/20100707032967.html
    ②武汉市统计局:《2010年武汉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①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②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第313-314页
    ①C40:在2005年成立的城市气候变化小组,是一个国际大都市间的组织,旨在加强世界各地城市的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加强能效。其成员包括伦敦、东京、纽约、上海等。
    ①周冯琦、胡秀莲、理查德·汉利:《应对能源安全与全球变暖的挑战》,《学林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第106-125页
    ①国家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与审批工作的通知(建规[2005]2号)2005年1月
    [1]戴亦欣:《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11期.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年第3期.
    [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2期.
    [4]毕军:《后危机时代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5]Stern,2007,Stern Review on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R].Cambridge University Pess,U.K.
    [6]唐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创新》[J],《学术论坛》2010年第10期.
    [7]蒋海勇:《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J],《开放导报》2010年12月第6期.
    [8]宁骚:《公共政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9]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0]郑雪梅:《中国生态财政制度与政策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11]《武汉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与相关城市比较分析》[OL],http://whtb.mofcom.gov.cn/aarticle/zhuantdy/201007/20100707032967.html.
    [12]武汉市统计局:《2010年武汉市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13]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4]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15]TheClimateGroup,2005.LowCarbonLedaders:Cities[OL].www.theclimategroup.org.
    [16]朴贞子、金迥猎:《政策形成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7]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8]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9]丁广文:《环境政策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20]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21]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J],《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1期.
    [22]戴星翼:《论低碳城市的推进架构》[J],《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2期
    [23]郗永慧:《深圳一定能率先建成低碳城市》[J],《特区经济》2010年第5期.
    [24]叶祖达:《碳排放评估方法在低碳城市规划之应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11期.
    [25]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9卷第3期.
    [26]毕军、刘凌轩、张炳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J],《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11期.
    [27]邓子基:《低碳经济与公共财政》[J],《当代财经》2010年第4期.
    [28]戴星翼:《基于我国国情的低碳道路选择》[J],《毛泽东邓小平研究》2010年第3期.
    [29]胡国亮:《武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5月第7卷第2期.
    [30]邵玲、胡少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须尽快出台》[J],《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9期.
    [31]陶良虎:《低碳经济:湖北经济发展超越的新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2]陈博:《西方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J],《环境保护》2009年第24期.
    [33]纪玉山、纪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3期.
    [34]黄栋、李怀霞:《论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5期.
    [35]肖巍、钱箭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6]孟翠莲:《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路径与财税政策选择》[J],《财会研究》2010年第8期.
    [37]刑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38]张坤民:《低碳发展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9]吴国华:《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40]李世东:《中国生态状况报告2007:中国森林生态治理方略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41]蔡博峰:《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化学工业出版社》[M],2009年第1版.
    [42]Tokyo Metropolitan Environmental Master Plan,2008[OL]: http://www.kankyo.metro.tokyo.jp/en/document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