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专利的融合、冲突与协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目前国家发展的两大战略因素“标准”与“专利”为考察对象,以两者的融合、冲突与协调为主线,站在国家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高度,以有效把握和利用好标准与专利融合的新趋势和发展的新契机为目标,从标准与专利融合的历史发展、冲突产生的根源、各方利益的平衡、国内外制度和现有冲突协调机制的比较分析等入手,进而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兼具公平和效率的标准与专利冲突协调处理框架,并对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应对以专利标准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标准竞争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本文除导论和结论外,分为六章。
     导论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对象、目前研究的现状及本文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等。通过阐释国家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规范专利纳入标准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迟迟难以出台的追问和反思,提出本文以标准与专利的融合、冲突与协调为研究对象的意义。通过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分析,突出本文在选题、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标准与专利的融合”,对标准与专利制度产生、发展、融合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分析标准与专利融合的必然性和动因,指出标准与专利的融合是趋势。分为四节。第一节阐述了标准的定义,指出本文研究的标准是狭义标准,即技术标准;总结了标准产生和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梳理了标准从古代手工业技术活动中累积的制作经验到现代成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的发展演变过程,指出统一性、规范性、技术性和通用性是标准的天然属性。第二节梳理了专利制度从君主钦赐的垄断经营特权到可许可的独占性民事权利再到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的演变过程,指出垄断性、独占性和私有性是专利权的本质属性。第三节介绍了国际和国内标准与专利融合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我国从无意识的盲从到主动并有意识促成两者融合的发展过程。第四节分析标准与专利在知识经济时代融合的必然性和主客观因素,指出标准与专利的融合是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准与专利本身的属性及各自在技术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不断凸显,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而各国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则推动和加速了两者的融合,使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力。
     第二章“标准与专利融合产生的冲突”,论述标准与专利融合后产生的各种冲突的表现形式,指出标准与专利的冲突是影响和制约融合发展的问题。分为三节。第一节从标准与专利的本质属性入手,分析了两者融合后因公私界限混淆而产生的专利私权属性和标准公共属性、垄断属性和统一属性以及各自保护手段上的冲突。第二节从现实案例入手,分析标准与专利融合后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包括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第三节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标准与专利融合后在法价值方面产生的各种冲突,强调了效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进国家在应对标准与专利融合的冲突,加快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对各种冲突的详细论证,指出所有冲突的核心是利益的冲突,突出了在解决标准与专利冲突问题上进行利益平衡的重要性。
     第三章“标准与专利冲突协调机制的原则”,分析了对标准与专利冲突进行利益平衡的必要性及具体原则和方法。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了利益平衡的定义,强调利益平衡是对利益进行确认、选择和衡量的过程,是一项立法原则、一项法律适用原则也是一种相对完美的法律状态。第二节阐释了对冲突进行利益平衡协调的必要性,指出利益平衡是法律调整利益关系的有效手段,是专利制度和标准化制度的核心价值,是解决标准与专利冲突的客观需要。第三节分析了对冲突进行利益平衡协调的原则和方法。指出要以利益平衡为手段,通过对利益进行正义评价,尊重每个利益主体的主体资格及其利益追求,构建以社会利益优先、公权力适当介入、合理权利限制为主要原则,兼具激励和制约双重功能的冲突协调机制。
     第四章“标准与专利冲突协调机制的模式”,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对国外冲突协调机制进行了详细阐释和利弊分析。分为三节。第一节分析介绍了世界主要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模式,指出该模式是在标准化组织内部的冲突协调机制,是专利许可使用和反垄断审查模式的前提和依据,不排斥必要专利原则、专利信息披露原则、专利许可使用原则和不介入原则是专利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二节分析介绍了专利法领域的专利许可使用模式,指出该模式解决的是标准中涉及专利的使用问题,分析了现有各种许可方式在解决标准与专利冲突问题上的利与弊。第三节分析介绍了国外反垄断审查模式的具体内容,指出该模式是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解决标准与专利融合后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的主要手段,是相对复杂的事后救济措施。
     第五章“我国标准与专利冲突协调机制的构建”,指出冲突协调机制是解决方案,并对我国冲突协调机制的具体构建进行了全面阐释。分为三节。第一节从分析介绍我国反垄断法、标准化法、专利法以及司法判例中关于标准专利问题的相关规定入手,得出我国目前冲突协调机制缺失的结论。第二节深入分析我国冲突协调机制缺失和难产的深层原因,全面剖析我国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发达国家在标准属性、标准化管理体制、标准形成路径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指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冲突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节从效率优先、利益平衡以及立足国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建立专利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专利许可价格协商机制、针对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构建不同协调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标准与专利冲突协调机制的具体构建建议。
     第六章“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积极应对标准与专利融合新趋势”。从主要发达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对比分析入手,对我国积极参与以专利标准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标准竞争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分为三节。第一节选取欧盟、美国、德国和日本标准化战略进行简要介绍和对比分析,得出各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利技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第二节从分析国际标准的重要作用和卓越影响力入手,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标准与专利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全球标准竞争愈演愈烈,并呈现出专利标准国际化的全球竞争新特征。第三节结合国情,提出我国实施标准化战略、参与全球标准竞争的具体建议。包括调整战略目标和策略,形成和完善冲突协调机制、政府联动、企业主动、科研结合的工作机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和国际统一规则的制定为竞争重点,加快提前布局,在全球标准竞争中抢得先机。
     结论对本文进行最终的总体总结,指出自主创新技术的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是国家标准化战略的核心目标,对内构建冲突协调机制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外积极参与全球标准竞争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冲突协调机制是对现有法律制度的调整和优化,要以《标准化法》的修改为契机,增设专利信息披露制度,赋予相关各方充分、及时、全面披露其知晓专利信息的义务,明确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扩展标准制修订程序的相关规定,对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设置不同的专利许可协商机制。参与全球标准竞争是对国际标准制修订和统一规则的话语权的争夺,要以“积极参与、重点突破”为策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快重点布局,在全球标准竞争中抢得先机,全面实现国家标准化战略目标,整体提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standards and patents, which are two strategic factors for current national development, as the subject of the present study. From national strategy of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perspective, it takes the integration,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factors as the major line,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the confirmation and balance of various parties' interests and comparatively analyzes system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urrent confli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thus constructs a framework which is not only in coordination with our national situ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but also effective to handle the conflict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Furthermore, it proposes specific policy suggestions for how to substantially get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and face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standards competition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globalization of patented standardization.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sections,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the subject, the current status as well as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It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our national strategy of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and provokes questions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lay of the issue of Strategic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Guidelines and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fitting standard patent into standard behavior. Then it propo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which takes the integration,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patent as the study su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it illustrates what is new in the study subject, the study perspective and the study methods concerning the present study.
     Chapter 1,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introduces the birth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tandard and patent systems and how they integrated gradually as they developed.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Section 1 explains the definition of standards, pointing out the present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standards in a narrow sense, that is, technical standards. It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stages of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reviews how the standards developed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manufacture experience in ancient handicraft activities and gradually changed into a sharp weapon which greatly benefit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makes more competitiv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n it points out that uniformity, normativeness, technology and universality are the natural properties of standards. Section 2 reviews how patent system developed from monopolized management privilege granted by a monarchy to a permissible exclusive civil right and at last turned into an important tool which promot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monopolization, exclusiveness and privatization ar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the patent right. Section 3 introduces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at home and abroad, especially how China changed from blind obedience to conscious integration. Section 4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is inevitable in the age of knowledge and analyzes what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have caused it. It indicates that the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makes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inevitable and the properties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and their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s in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in various countries promotes and accelerat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which has become a new trend and pow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Chapter 2, Conflicts Aris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focuses on various kinds of conflicts aris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It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Section 1 analyzes the conflicts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due to their difference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between monopolization and uniformity and between different protection measures arise due to the confusion of the line between public power and private rights. Section 2,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real cases, analyzes such interest conflicts as conflicts between public interests and private interests, conflicts between private interests and conflicts between national interests. Section 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 analyzes various conflicts in the legal value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It emphasizes that efficienc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China, which is still a backward country,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s aris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and accelerate the nation's development. Afte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various conflict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re of all the conflicts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different interests. Therefore,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make a balance between different interests in order to settle the problems relevant to the conflicts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Chapter 3, Principles for Conflict Coordinating Mechanism between Standards and Patents, points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balance various interests when conflicts arises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it. Three sections are included in this chapter. Section 1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interest-balancing, emphasizing that interest-balancing is a process of confirmation,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terests, a legislative principle, a legally applicable principle as well as a relatively perfect legal state. Section 2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balancing and coordinating interests in the conflicts and points out that interest-balancing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legally coordinate interests and that it is the core value of patent system and standardization system and the inevitable need of conflict resolution. Section 3 proposes principles and means for balancing and coordinating interests in the conflicts. It is suggested that interest-balancing should be used as a method to give a justice evaluation of interest and show respect to legal capacity of each party in interest and their seeking for interest, thus a confli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will be constructed. Such a mechanism gives priority to social interests, permits proper involvement of public power and accepts reasonable authority restriction as a main principle. It is a mechanism that possesses both stimulation and restriction functions.
     Chapter 4, The Model of Conflict Coordinating Mechanism between Standards and Patents, explains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conflicts coordinating mechanisms abroad from the three level of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s. It is divided into 3 sections. Section 1 introduces the patent policy models in main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s in the world, points out that this model is the conflict coordinating mechanism in the inter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s. It is the base and the prerequisite to use the patents and anti-monopoly auditing model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atent policy includes the principle of not refusing necessary patents, the principle of pat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 principle to use the patent license, and the principle of not disturbing. Section 2 analyzes the patent license using models in the patent laws area, points out this model is to provide resolutions on using the patents related to the standards,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urrent licensing methods to coordinate the conflicts between standards and patents. Section 3 analyzes the detailed content of the anti-monopoly auditing models abroad, points out that this model is the main tool for the U.S. and developed European countries to deal with the misuse of the IPR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s, which is the relatively complex afterwards relief measure.
     Chapter 5, Constructing China's Confli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Standards and Patents, points out that the conflict coordinating mechanism is the resolution, and explains the detaile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China’s confli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ections 1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China's antitrust laws, standardization laws, patent laws and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the issue of standard patent in judicial precedents, and then it is concluded that China lacks of confli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at present. Section 2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eep reasons why China lacks of confli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and why it is so difficult to build up such mechanisms in China. It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specializations and distin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s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n standard property,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nd standard formation path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onfli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great necessity and an urgent need. Section 3 starts from the priority of efficiency, interests balance and national situation, makes detailed suggestions to construct the confli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patents and standards, which will set up pat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set up reasonable and fair patent license pric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set up different coordinating mechanisms regarding the mandatory standards and voluntary standards.
     Charter 6, Implementing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New Trend of Combination of Standards and Patent. Through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t proposes specif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actively participation of global standard competition, whose main characteristic is globalization of patent standard.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Section 1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EU, USA, German and Japan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re content of their National strategy is to achiev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atent technology. Section 2,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t role and excellent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ation of standard and patent, the global standards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ive, and shows the new features of global competition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atent standards. Section 3 proposes the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and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standard competition, considering national condition. The suggestions include to adjust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to form and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conflict, to delop the working mechanism with government interaction, business initiative, and combination of science research, to play a more active and important role in strategic emerging filed and international rules, we should achieve better advantage in global standard competition.
     The conclusion part is the concluding se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standard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atent technology is the core target of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To internally set up the confli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s the important tool to achienve the strategic goal, an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lobal competition is the key to meet the stragic goal. The mechanism for conflict coordination is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for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revision of the Standardization Law, and set up the pat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so as to make all the related parties could get the patent information fully, timely and comprehensively, and also to know the result of disobeying the obligations. Besides, we should develop more rules on developing and revising the standards, and set up different patent license coordination system about the mandatory and voluntary standards.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standards competition is to get more speaking right for developing and revis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e should focus on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key breakthroughs, to improve the related various policies and measures. We should also gather all the social strengths to fasten the standardization work in key areas, so as to get more opportunities in the global standards competition. We should also implement the stragetic goal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work, and overla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ou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引文
1丁蔚:“Rambus专利侵权诉讼与标准中知识产权的管理”,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2期。徐元:《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趋势及原因分析》,《发展研究》2010年第10期。
    2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第2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3郭玲:“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法专业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朱颖:“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权滥用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杨帆:“技术标准中的专利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4雷振东:“技术标准中的专利问题及其反垄断规制”,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2009年法律硕士论文。
    5张勇刚、张素亮:“‘专利性技术标准’:一种新的知识产权形态”,载《建设科技》2005年第11期。
    6朱晓薇、朱雪忠:“专利与技术标准的冲突及对策”,载《科研管理》2003年1月,第24卷第1期。
    7乔栋:“标准发展能否逾越专利的束缚?——AVS在平衡标准公权和专利私权关系中的探索”,载《WTO经济导刊》2005年第7期。
    8张曦:“标准、专利池与知识产权滥用辨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4期。张满平:“标准VS知识产权:公共利益与私人权利的冲突?”,载《WTO经济导刊》2005年第7期。
    9韩灵丽:“标准战略的法律研究”,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2期。
    10冯晓青、杨利华等:《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章;王为农:“‘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李素华:“技术标准制定之竞争法规范与调和”,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韩灵丽:“高科技产业的垄断问题研究”,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3期。
    11张满平前引文,同前引注〔8〕。
    12朱刚:“论专利与标准的冲突”,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5期。
    13马铁良:“技术标准中引用专利的原则”,载《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12期。
    14徐曾沧:“WTO背景下技术标准中专利并入的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15李文文:“标准制定组织在处理知识产权问题上的角色和作用”,载《中国标准化》2007年第2期。
    16罗静:“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行为及法律规制——以竞争法为视角”,载《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8年9月。
    17马海生:“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披露政策实证分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6期。
    18季任天、王明卓:“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披露原则”,载《法治研究》2008年第12期。赵启杉、黄良才:“技术标准中的事先披露原则——VITA新专利政策介评”,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6期。余永祥:“技术标准与专利权的冲突和协调”,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9王鑫:“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采用事先披露原则的利弊分析及改进模式探讨”,载《标准科学》2009年第8期。
    20张平:“标准制定机构与专利许可机构政策分离的利弊分析——以3GPP与3G专利平台为例”,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10期。
    21马海生:《专利许可的原则——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2马海生:“技术标准中的‘必要专利’问题研究”,载《知识产权》2009年第3期;杨华权:“论必要专利的评估”,载《科技与法律》2010年第5期。王学先、杨异:“技术标准中必要专利的认定”,载《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23王鑫:“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中关于必要专利的基本问题研究”,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5期。
    24那英:“技术标准中的必要专利研究”,载《知识产权》2010年第6期。
    25参见马海生前引文,同前引注(22)。吴源俊:“专利与标准面面观”,载《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年第11期。
    27Jensen Richard&Thursby Marie,Patent Races, Product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February 1996, v. 37, iss. 1, pp. 21-49
    28Rysman Marc& Simcoe Tim,The Performance of Standard Setting Organizations: Using Patent Data for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T Standards &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an-Jun2007, Vol. 5 Issue 1, pp. 25-40.
    29Blind Knut&Jungmittag Andre, The Impact of Patents and Standards on Macroeconomic Growth: A Panel Approach Covering Four Countries and 12 Sectors,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February 2008, v. 29, iss. 1, pp. 51-60.
    30Karpinski Richard, Keep Patents Out Of Standards, But Reward Innovation, Internet Week, 11/19/2001, Issue 886, p14.
    31Leopold George,Patent litigation crimps standards-setting efforts,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imes (01921541), 7/23/2001, Issue 1176, p22.
    32Scott Jr., Thomas J.&Schreiner Stephen T.&Osman Inge A., Proscribed Conduct for Patent Holders Participating in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Intellectual Property & Technology Law Journal, Oct2008, Vol. 20 Issue 10, pp.14-21.
    33Aoki Reiko& Nagaoka Sadao,The Consortium Standard and Patent Pools,Economic Review (Keizai Kenkyu), October 2004, v. 55, iss. 4, pp. 345-57
    34Sidak, J. Gregory, Patent Holdup and Oligopsonistic Collusion in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 March 2009, v. 5, iss. 1, pp. 123-88.
    35Geradin Damien& Rato Miguel, Can Standard-Setting Lead to Exploitative Abuse? A Dissonant View on Patent Hold-Up, Royalty Stacking and the Meaning of FRAND ,European Competition Journal, June 2007, v. 3, iss. 1, pp. 101-61
    36Wallace Joel M.Berkeley, RAMBUS V. F. T. C. IN THE CONTEXT OF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 ANTITRUST, AND THE PATENT HOLD-UP PROBLEM,Technology Law Journal, 2009 Annual Review, Vol. 24 Issue 1, p661-693.
    37Franco Joseph A., Limiting the Anticompetitive Prerogative of Patent Owners: Predatory Standards in Patent Licensing ,Yale Law Journal, April 1983, v. 92, iss. 5, pp. 831-861.
    38Farrell Joseph& Hayes John& Shapiro Carl& Sullivan Theresa, STANDARD SETTING, PATENTS, AND HOLD-UP,Antitrust Law Journal, 2007, Vol. 74 Issue 3, p603-661.
    39Janice Muller,Patent Misuse Through the Capture of Industry Standards Vol.17:2,Berkley Technical Journal,2002,p.623.
    40Lemley, Mark 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 Law Review, Dec2002,Vol.90 Issue6,p1889.
    41STANDARDS,INNOVATION AND ANTITRUST:INTEGRATING INNOVATION CONCERNS INTO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STANDARD SETTING 1998 and Standardizing Government Stand-setting Policy for Electroctic Commerce,1999.
    42Karachalios Konstantinos,The Challnege of Patent Governance in ICT Standards, Seen from a Paten Authority's Perspective,East-West Center, Economics Study Area, Economics Study Area Working Papers,2010, p. 13.
    43Rysman Marc&Simcoe Timothy,Pat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Voluntary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Management Science, Nov2008, Vol. 54 Issue 11, pp. 1920-1934.
    44EMPHILL THOMAS A, FIRM PATENT STRATEGIES IN US TECHNOLOGY STANDARDS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Dec2007, Vol. 11 Issue 4, p469-496.
    45Stern Richard H., Unresolved legal questions about patents and standard setting IEEE Micro, Sep/Oct2003, Vol. 23 Issue 5, pp. 5-74.
    46Goering Richard, IEEE's patent policy fails to quell EDA standards row,Electronic Engineering Times (01921541), 4/30/2007, Issue 1473, pp. 1-14.
    47Robert M.Webb,THERE IS A BETTER WAY:IT’S TIME TO OVERHAUL THE MODEL FOR PARTICIPATION IN PRIVATE STANDARD-SETTING,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SSOCIATION, 2004.
    48Fredeerick M.Gonzalez,Controlling Patent Rights IN The Industry Standard Context:MICRON TECHNOLOGY,INC.V.RAMBUS INC 2002.
    49Layne-Farrar Anne&Padilla A. Jorge&Schmalensee Richard, PRICING PATENTS FOR LICENSING IN STANDARD- SETTING ORGANIZATIONS: MAKING SENSE OF FRAND COMMITMENTS, Antitrust Law Journal, 2007, Vol. 74 Issue 3, pp. 671-706.
    50Aoki Reiko& Nagaoka Sadao,The Consortium Standard and Patent Pools ,Economic Review (Keizai Kenkyu), October 2004, v. 55, iss. 4, pp. 345-57
    51Herr Jochen, Patent Litigation and Industry Standards: The Compulsory License Defen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 Technology Law Journal, Jan2009, Vol. 21 Issue 1, p10-15.
    52Carl Shapiro&Hal Varian,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p.241.
    53ENDING ABUSE OF PATENT CONTINUATIONS 2006 TEN THINGS TO DO ABOUT PATENT HOLDUP OF STANDARDS(AND ONE NOT TO),Boston College law Review,January 2007.
    54Sheila F.,Anthony,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From Adversaries to Partners,AIPLA Quarterly Journal , Vol.28 Number 1 , winter2000.Nagaoka Sadao&Tsukada Naotoshi&Shimbo Tomoyuki,SpringerThe Structure and the Emergence of Essential Patents for Standards: Lessons from Three IT Standards Schumpeterian Perspectives on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Growth, 2009, pp. 433-48. Lutzker Joel E.&Garces, John c.,When Patent Holders Set Industry Standards,Licensing Journal, Feb2005, Vol. 25 Issue 2, pp. 6-15.
    61参见杨丽娟:“科技法历史形态演化的哲学反思”,东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页;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62李春田前引书,第4页。
    67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67页。
    68赵元果编著:《中国专利法的孕育与诞生》,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69冯晓青、杨利华等前引书,第3页和第11页。
    70陈丽苹:《专利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71张勇刚、张素亮前引文,第61页。
    78张平、马骁前引书,第43-44页。
    79马骁:“涉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关系的几个典型案例剖析”,载张平主编:《北大网络法律评论》(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82关于“DVD事件”的具体情况及分析详见蒋贤起:“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权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杨帆前引文,第47-48页;张平、马骁前引书,第11页。
    84P.A.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a Public Expenditure, The Rieview of Economics and Satistics.Vol.36,No.4(1957),pp.387-389.
    85冯晓青、杨利华等前引书,第4页。
    87丁蔚前引文,第45页。
    88Statement of Scott K. Peterson,Patents and Standard-Setting Processes,Hewlett-Packard Company for FTC/DOJ Hearings on Competi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nd Policy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it ca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standard and thereby promote both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in affected new markets;but it can also enable the patent holder to obtain and exercise market power and to act opportunistically against its rivals. http://www.ftc.gov/opp/intellect/020418scottkpeterson.pdf,浏览时间:2009-1-3。
    89黎运智:“从专利技术标准化看专利法定许可问题”,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2006》,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382页。
    91满璐:“标准组织知识产权政策中的专利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11页。
    92冯晓青、杨利华等前引书,第45页。
    93蒋贤起前引文,第26-27页。
    94人民出版社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2页。
    96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最高法院从“公法”方面看待专利法问题,甚至将专利法看作是公法,认为应当考虑建立新的规则以实现合乎需要的公共政策目标。近年来,不少学者也主张知识产权兼具私权属性和公权属性,出现了公权化的趋势。具体观点见冯晓青等:“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李永明:“论知识产权之公权性质”,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但通说认为,权利限制并不影响专利的私权客体属性,没有也不应该改变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具体观点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兼评‘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97吴汉东前引文,同前引注(96),第63页。
    98《“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第B-25页。
    99具体内容参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译:《国外标准化法规选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版。
    100参见《日本工业标准化法》第二章和第三章,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译前引书,第88页。
    101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02所谓的外部性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马歇尔和福利经济学家先驱庇古提出的。参见郑谦:“公共物品的公共性探讨”,载《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第43页。
    103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104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189页。
    105参见尹田:《法国物权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61-65页。
    106参见〔日〕小岛庸和:《无形财产权》,日本创成社1998年版,第5-9页。
    107如在International Salt Co.v. United States案件中,美国最高法院指出“专利权被赋予了有限的垄断权。”332 U.S. 392,395(1947);另参看Morton Salt Co. V. G. S. Suppinger Co.,314 U.S. 488,491(1942)。
    108薛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趋势”,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挑战与应对:国际知识产权战略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
    109William W. FisherⅢ,The Growth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A History of the Ownership of Ideas in the United States,http://cyber.law.harvard.edu/property99/history.html,浏览时间:2009-2-10。
    110潭华霖:“知识产权权利冲突论纲”,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5页。
    111黎运智前引文,第378页。
    112桑德斯主编:《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4年版,第7页。
    113参见《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第2.4条,葛志荣主编前引书,第52页。原文为:“Where technical regulations are required and relevan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exist or their completion is imminent, Members shall use them, or the relevant parts of them, as a basis for their technical regulations.”
    114潭华霖前引文,第17页。1151972年,ISO决定将“建议”改为“国际标准”,并进一步声明ISO是国际标准版权的拥有者。1992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IEC和ISO共同版权、文本使用权和销售政策》(POCOSA协议),该协议1999年、2000年和2005年进行了三次修订,但始终坚持ISO是其制定的“国际标准”的版权的拥有者。1996年,ISO理事会通过第42号决议《ISO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和政策》,后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除了明确将国际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由纸质文本扩大到电子版本和网络版本外,一直坚持ISO拥有全部ISO标准文件、ISO宣传出版物以及ISO衍生产品的版权。受版权保护的ISO出版物在其出版物的显著位置都有版权公告。虽然ISO的财力主要依靠其成员的捐助款,但ISO中央秘书处的部分活动经费来源于ISO出版物的销售收入。1997年,ISO中央秘书处的经费预算为30万瑞士法郎,来自销售和版权收入为10万瑞士法郎,占总预算的33.3%。
    116各国标准的封面或封底的显著位置明确标有标准的版权公告,宣传该标准是受版权保护的文件,并说明版权的范围、合理使用的条件等。
    117参见《南非共和国标准法》,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译前引书,第274页。
    118在答复中也明确了强制性标准作为法规性质的文件,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参见1999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关于中国标准出版社与中国劳动出版社著作权侵权纠纷案的答复》(〔1998〕知他字第6号函)。
    119〔西〕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邻接权》,联合国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41页。
    120参见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第2款。
    121参见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第3款。
    12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知识产权纵横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93页。
    123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124所谓个人利益是指包括在个人生活中并从个人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要求或愿望,它又分为人格利益、家庭关系利益和物质利益。公共利益是包括在政治生活并从政治生活的角度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它可分为国家作为法人的利益和国家作为社会利益的保卫者的利益,它们与社会利益有不少重合。社会利益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活动而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包括一般安全利益(如财产权利、契约的执行等)、保护社会资源(特别是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促进经济进步(如反垄断、鼓励发明等)和保障基本生存条件(如机会平等、最低工资等)等内容。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126页。
    125〔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楼邦彦校,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0页。
    126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128麻宝斌:“公共利益与公共悖论”,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94页。
    129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8页。
    130王俊秀、刘双桂、齐欧前引文,第2.21“标准与知识产权”部分。
    131王俊秀、刘双桂、齐欧前引文,第2.21“标准与知识产权”部分。
    132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是指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或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会随着购买这种产品的其他消费者的数量增加而不断增加。例如:USB接口已经成为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当消费者拥有一种含有USB接口的计算机时,再购买其他设备时,选择使用USB接口以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这样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才是最大的。参见陈志民:“反托拉斯法规范掠夺行为之现在与未来”,载《政大法学评论》(台),2004年第4期,第92页。盛晓白:“物以多为贵——网络经济中的新原理”,载《商业研究》2004年第9期,第25-27页。也有人认为,网络效应指的是消费者事实上能从标准化的产品与其他遵从一样标准的产品的互连互通性中得到比仅仅单个的产品本身更多的收益。参见:Kraig A,Jakobsen: Revisiting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Patent Policies, http://www.law.northwestern.edu/journals/njtip/V3/nl/3/jakobsen.pdf。原文为“In fact,consumers often benefit more from a standardized product’s interoperability wth other similar products than from the product itself. This concept is called a network effect.”
    133刘超:“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载《知识产权报》2007年1月17日第10版。
    134王玉民、马维野主编:《专利商用化的策略与运用》,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139参见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组织编写:《专利纠纷案件评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1页。
    140参见《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第2.2和2.5条,葛志荣主编前引书,第16页。
    146〔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9页。
    147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148王伯琦:《民法总则(第七版)》,正中书局1977年版,第31页。
    149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9页。
    150社会本位理念的内涵参见张文显前引书,同前引注(147),第107页;张知本:《社会法理学》,上海会文堂编译社1933年版,第55、63页;梁慧星前引书,第39页;[美]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115页。
    151所有权绝对原则受到公共利益的制约,禁止权利的滥用;契约自由受到限制,罗马法“契约必须信守”的金律屈位于“诚实信用”的帝王条款,同时对缔结契约加以公法的监督,注重保护经济上的弱者;在归责原则方面,过错责任原则受到修正,出现了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的适用。法律不再仅仅考虑个人利益和个体权利,而加强了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侧重对善意第三人和交易安全的保护,出现了表见代理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等。
    152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二十世纪民法回顾”,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第19-22页。
    156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157万光侠前引书,第107页。
    158〔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页。
    159冯晓青、杨利华等前引书,第132页。
    160燕树棠:《公道、自由与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161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05页。
    16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
    163〔德〕费希特:“以知识学为基础的自然法权基础”,谢地坤、程志民译,载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11页。
    164潭华霖前引文,第52页。
    165杨震前引书,第266页。
    166〔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版,第144页。
    167毕可志:“利益平衡机制的行政法表达——以行政补偿制度为视角”,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页。
    168梁慧星:《自由心证与自由裁量》,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169李旭东、段小兵:“论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第73-74页。
    170张斌:“现代立法中利益衡量基本理论初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23-24页。
    171潘福仁:“司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3期,第80页。
    172杨仁寿:《法学方法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173胡玉鸿:“关于利益衡量的几个法理问题”,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8期,第34页。
    174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8页。
    175参见屈茂辉:“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载《求索》2002年第5期,第38页;〔美〕奥德丽·R·查普曼:“将知识产权视为人权:与第15条第1款第3项有关的义务”,载“国家版权局门户网站”(http://www.ncac.gov.cn/cms/html/205/2089/200304/671891.html),浏览时间:2010-4-3。
    176冯晓青前引书,同前引注(126),第12页。
    177毕可志前引文,“内容提要”部分。
    178张斌前引文,第23-24页。
    179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180孙国华、黄金华:“论法律上的利益选择”,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4期,第3页。
    181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189页。
    182钱明星:“近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物权法的制定”,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3期。王泽鉴:《民法物权(1)通则?所有权》(2001年修订版)第164-165页。
    183〔苏〕E·A·鲍加特赫、B·H·列夫琴柯:“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法”,载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专利馆编:《国外专利法介绍》(第一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184冯晓青、杨利华等前引书,第41页。
    185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标准化工作手册》(第二版),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年版,第452页。
    186桑德斯前引书,第8页。
    187Plato,The Republic and Other Works(trans by B. Jowett),Anchor Books,1973,p.14.
    18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89杨震前引书,第196页。
    190张文显前引书,同前引注(124),第500页。
    191D. D. Raphael,Justice and Liberty,Athloner Press,1980,p.95.
    192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193彭诚信前引书,第173页。
    194彭诚信前引书,第180页。
    19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7页。
    19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页。
    197彭诚信前引书,第307页。
    198〔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9页。
    199〔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汪庆华校,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18页。
    200冯晓青、杨利华等前引书,第353页。
    201冯晓青、杨利华等前引书,第354页。
    202Toban Verbruggen & Anna Ioriner ,Patent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Property and Copyright Law, vol.33 ,No.2,2002,p.129.
    203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标准化必须遵守的7个原理:原理1:标准化从本质上来看,是人们有意识使其统一的活动。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减少目前的复杂性,而且也以预防将来产生不必要的复杂化为目的。原理2:标准化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社会活动,应该在所有有关者的相互协作下推动工作。制定标准的方法应以全体一致同意为基础。原理3:标准化的效果只有在标准被实行时才能表现出来。实施时可能会为了多数利益而牺牲必要的少数利益。原理4:决定标准的活动实质上就是选择可取的方案并在一段时间内将其固定化,以便于实施。原理5:标准在规定的时间里,应该按照需要进行重新认识与修改。修改与再修改之间的间隔时间根据各个不同情况而决定,但大概所有标准从出版后,最多10年内有必要进行实质性的修改。原理6:起草产品标准主要规定产品的特征、使用中所期望的性能、产品的材料、标准应该采用的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原理7:标准是否采用法律规定而强制实施的问题必须慎重考虑,包括标准的性质和社会的工业化水平以及预期执行此种标准的一个或数个国家的宪法与法律而决定。以上内容参见桑德斯前引书,第7页。
    204李旭东、段小兵:“论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第75页。
    205彭诚信前引书,第185页。
    206彭诚信:“从利益到权利——以正义为中介与内核”,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第83页。
    207〔美〕E·博登海默前引书,第298页。
    208Robert Nozick,Anarch,State,and Utopia,Basic Books,Inc., Publishers New York,1974,pp.32-33.
    209彭诚信前引书,第134页。
    210彭诚信前引书,第197页。
    211董保华等:《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212〔美〕R·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胡庄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页。
    213〔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214冯晓青、杨利华等前引书,第6页。
    215冯晓青、杨利华等前引书,第7页。
    216董保华等前引书,第11页。
    217胡玲丽:“权威与权限——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协调”,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2期,第1页。
    218吴汉东前引文,同前引注(96),第64页。
    219〔美〕E.博登海默前引书,第281页。
    220〔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221叶传星:“利益多元化与法治秩序”,载《法律科学》1997年第4期,第6页。
    222袁秀挺:“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研究——着重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内部考察”,北京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7页。
    223为确保全世界范围内技术和系统的兼容性,ISO、IEC和ITU于2005年2月联合成立特别工作组,以ITU-T的专利政策为基础制定三个组织共同的专利政策,政策核心是统一标准化组织在专利问题上的立场,并明确地提出了专利拥有者要进行信息披露并通过书面形式声明专利是免费使用、RAND原则使用还是不能使用的态度。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均已经通过此草案。这标志着三大标准化组织统一的专利政策的诞生。
    224Sheila F.,Anthony,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From Adversaries to Partners,AIPLA Quarterly Journal,Vol.28 Number 1,winter2000.
    225例如,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原来对待专利技术的观点是“尽量采用那些非专利技术的优秀技术,因为IETF的目的是使其所制定的标准广为适用,如果涉及到专利问题,标准的适用将涉及专利权的授权问题从而影响人们采用该标准的兴趣。”参见董颖:“数字空间的反功用问题”,载《电子知识产权》2001年第12期,第39页。
    226参见《Guidelin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mon Patent Policy for ITU-T/ITU-R/ISO/IEC (1 March 2007)》Part I.
    227参见《CEN/CENELEC Guide 8:Standardiz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2009).
    228参见《ANSI Essential Requirements:Due process requirements for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3.1.
    229赵启杉:“论与技术标准有关的专利信息披露制度”,载张乃根、陈乃蔚主编:《技术转移与公平竞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230季任天、王明卓前引文,第9页。
    231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232Lemley, Mark 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California Law Review, Dec2002,Vol.90 Issue6,p1889,92p.1 chart.
    233参见马海生前引文,同前引注(17),第37-43页。该文选取了ISO/IEC、CEN、ANSI、IEEE、VITA、Open Group、AVS工作组等29家具有较重要影响的标准化组织的专利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以下分析均以此29家标准化组织的专利信息披露制度为研究对象。
    237马海生前引文,同前引注(17),第38-39页。
    243乔栋前引文,第45页。
    244丁蔚前引文,第47-48页。
    245张平前引文,第43页。
    246VITA是一个专注于制定实时、模块化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厂商和用户组成的非赢利性组织,也是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认可的标准制定组织.
    247王鑫前引文,同前引注(19),第55页。
    248赵启杉、黄良才前引文,第24-25页。
    249王鑫前引文,同前引注(19),第56-57页。
    250朱晓薇、朱雪忠前引文,第141页。
    255参见Lemley, Mark 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California Law Review, Dec2002,Vol.90 Issue6,p1889;张平、马骁前引书,第185页;郭玲前引文,第23页以及周春慧:“标准中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模式”,载《知识产权》2009年3月,总第19卷第110期,第43页。
    256郭玲前引文,第22-23页。
    257为了尽可能扩大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的影响力,尤其是尽可能地扩大政策的适用对象,标准化组织就必须尽可能地将更多人列为合同的另一方。于是合同另一方的范围就从标准化组织的成员扩大到使用标准的人。美国有学者将这种扩大形象地比喻“标准的病毒性扩张”,即只要使用标准,就意味着接受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这一契约。Philip J. Weiser,The Internet,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 The Columbia Law Review ,April,2003.
    258如软件拆封许可合同,即软件商将许可条款印在软件外包装上或封条上,因为任何外包装破损的产品顾客是不会采购的,因此保证了顾客能完全地知道这些条款;将“拆封”行为视为对许可这一要约的承诺,就保证了顾客只要拆封,就是达成了许可合同。美国的Vault Corp.诉Quaid Software,Ltd(1988年第5巡回法院),是美国第一起直接针对拆封许可效力的案子,此案争议焦点在于拆封许可条款是否为整个销售合同中的一部分合同条款。作为一审的地区法院认为此买卖合同是把软件包作为一种普通物品的买卖合同,而拆封条款是与买卖合同本意抵触的,所以判决不是合同条款的一部分,而是一个新要约。在二审中,第5巡回法院并未对此点给出明确的判决,只是判决根据路易斯安那州1984年的“软件许可实施法”(Louisiana Software License Enforcement Act),该条款有效。张平、马骁前引书,第185页。
    259但是美国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保守的适用反垄断法审查。更多的反垄断规制的重点仍然放在专利“俘虏”标准,使技术标准成为专利这种私权扩张并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工具,由此产生的限制竞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与后果的审查上。
    260徐曾沧前引文,第79页。
    261Amy A. Marasco(ANSI vice-president and general counsel),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standards-setting.
    262〔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下),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196-197,199页。
    263丁丽瑛:《知识产权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249页。
    264徐红菊:《专利许可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265郑成思:《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266〔美〕保罗·戈尔斯坦:《国际著作权原则、法律与惯例》,王文娟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页。
    267吴汉东、胡开忠等:《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268另外,还有Dell案、Unocal案等。
    269具体情况参见丁蔚前引文以及丁蔚:“Rambus案最新进展与政府在标准化制度中的作用”,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2期。
    271周春慧前引文,第40-41页。
    272周春慧前引文,第43页。
    273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孔祥俊在2011年5月26日-27日第一届知识产权、标准及反垄断法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280该案案情和判决详见〔2006〕南市民三初字第56号以及〔2007〕桂民三终字第46号。
    281参见2008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朝阳兴诺公司按照建设部颁发的行业标准<复合载体夯扩桩设计规程>设计、施工而实施标准中专利的行为是否构成侵犯专利权问题的函》(〔2008〕民三他字第4号)。
    282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起草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修改稿)》中第18条规定,“专利权人主动将其专利纳入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或者经标准制定组织告知其专利被纳入该标准而未提出异议,标准制定组织未明示该标准含有专利,被诉侵权人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以其实施该标准为由提出不侵权抗辩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专利权人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但药品等专利的实施依法必须纳入标准为前提的除外。专利权人要求标准实施人支付使用费的,人民法院应当综合考虑专利的创新程度及其在标准中的作用、标准所属的技术领域、标准的性质、标准实施的范围等因素合理确定使用费的数额,但专利权人声明放弃使用费或者在标准制定中故意隐瞒其专利的除外。”参见《关于征求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修改稿)修改意见的函》(法民三〔2009〕7号)
    284《世界技术标准体系版图》编委会主编:《世界技术标准体系版图(2007年版)下卷世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85参见《英国政府与英国标准协会就英国国家标准机构活动的谅解备忘录》,第1.2条,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译前引书,第78页。
    286具体规定见《标准化法》第6条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6-10条。
    287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课题支撑报告(二)”(2005年8月),第22页。
    289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前引文,第10页。
    290冯晓青、杨利华等前引书,第173页。
    291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第100页。
    292周春慧前引文,第45页。
    293刘莉:“Rambus诉Infineon公司案解析——知识产权拥有人退出标准制定与信息披露”,载《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8期,第88页。
    294赵启杉:“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反垄断审查要点剖析——IEEE新专利政策及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审查意见介评”,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10期,第22页。
    296周春慧前引文,第43页。
    301马海生前引文,同前引注(17),第37页。
    302汪丁丁:“制度创新、本土知识与专家经验”,载汪丁丁:《海的寓言》,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303黎运智前引文,第381-386页。
    306Amerace Csna Corp. v. United States,462 F. 2d 1377,1380(Ct. Cl.1972).
    307王泽鉴:《王泽鉴法学全集》第十二卷《债法原理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96页。
    308〔日〕王晨:“日本契约法的现状和课题”,载《外国法译述》1995年第2期,第52页。
    309郭鸣:“强制缔约制度基本问题”,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十四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310黄肇伟:“论契约自由与强制缔约的互补、统一”,载《行政与法》2003年第7期,第89页。
    311陈章新:“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312De Forest Radio Telephone co. v. United States,273 U.S.241(1927).
    313Medeco Security Locks,Inc. v. Lock Technology Corp., 199 U.S.P.Q.(BNA)519,524(S.D.N.Y.1976).
    317桑德斯前引书,第9-11页。
    318〔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322具体阐述参见郭济环:“论强制性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关系”,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12期(总第223期),第77-78页。
    323参见《Using and referencing ISO and IEC standards for technical regulation》,Annex C“Examples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policies on using standards in technical regulations”,P25, written by ISO and IEC in September,2007.
    325周春慧前引文,第43页。
    326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前引书,第137-138页。
    327冯晓青、杨利华等前引书,第133页。
    328Carl Shapiro&Hal Varian, 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p.241.
    329Daniel Swanson & William Baumol, Reasonable and Nondiscriminatory(RAND) Royalties, Standards Selection,and Control of Market Power,73 Antitrust Law Journal 1,p.5.
    330王旭伟:“社会本位:公权力与私权利的交汇——浅谈中国民法本位”,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1页。
    331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前引书,第143页。
    332黄立主编:《民法债编各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8页。
    333金自宁:“‘公法私法化’诸观念反思——以公共行政改革运动为背景”,载《浙江学刊》2007年第5期,第145-146页。
    334〔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335 Peter H. Schuck,Regulation,Non-Market Value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A Comment On Professor Stewart,92 Yale Law Journal,(1983).Richard B. Stewart,Regulation In A Liberal State:The Role Of Non-Commodity Value,92 Yale Law Journal(1983).
    336康晓光:《权利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337杜鹃、陶磊:“专利法利益平衡机制的法经济学解析”,载《经济经纬》2008年第1期,第157页。
    338姚小霞:“国外行业协会发展特点及其启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5期,第26页。
    339〔英〕斯坦利?海曼:《协会管理》,尉晓鸥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125页。
    341杨兴华:“试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载《管理现代化》1994年第4期,第11页。
    342郑桂平:“资产评估中专利资产的特性研究”,载《商业时代》2010年第27期,第75页。
    343参见《标准化法》第6条和第7条。
    344参见《标准化法》第14条和第20条。
    345参见马卿雁:“我国技术法规体系建立与完善研究”,兰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349有学者认为,原因在于:首先,如果是属于在技术法规中直接引用各项标准的模式,因为公共资源的利用,公众健康和安全的需要而在技术法规中引用相关标准,而如果相关标准中含有专利技术,则可以先按照这些标准化组织原有的专利政策加以调整,如果出现标准化组织无法解决的矛盾,例如就许可费用问题标准使用方与专利权人难以达成协议,完全可以适用“因公共利益”的强制许可。这一点是符合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有关规定的。其次如果是属于通过政府采购对标准的效力加以影响的模式,因为政府的采购而强制化的标准,则这种模式产生作用的方法主要是靠市场引导,对双方的谈判施加影响,则可以适用反垄断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来解决其中的矛盾。参见张平、赵启杉等前引文,第35页。
    350截至2010年底,共有强制性国家标准3524项,备案的强制性行业标准5056项,备案的强制性地方标准2279项。
    351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353所谓结构开放体现为相对应的两方面:其一,既有的法律制度应保持着吸纳新制度的开放状态;其二,对未由法律明确的利益形态应坚持非完全否定的开放状态,即这部分利益形态仍有获得法律保护的可能,那就是以权利推定的方式赋予或承认其中具有正当性的利益。所谓侧重程序性价值的制度体现,表明现代法律制度更多的应是程序性的规范。程序保障着所有人的参与,又对具体的个人意志进行着过滤。参见彭诚信前引书,第299-300页。
    354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9页。
    355赵旭东:“程序正义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6期,第91页。
    356参见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孙笑侠:“论新一代行政法治”,载《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2期;吴德星:“法治的理论形态与实现过程”,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5期;江伟:“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
    357史庆璞:“正当法律程序条款与美国刑事侦审制度”,载台湾《辅仁法学》第14期,第54页。
    358汤德宁:《行政程序法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1页。
    359朱峰:“从刘燕文诉北大案看行政正当程序的评判标准”,载《政治法律》2000年第5期,第71页。
    360J·R·卢卡斯语,参见陈瑞华:“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第71页。
    361李牧主编:《中国行政法学总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362林海:“程序公正:依法行政的积极追求”,载《群众》2010年第11期,第75-76页。
    363柯岩:“行政听证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364李张巍:“公共听证制度的理论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365Roscoe Pound,Individualization of Justice,7 Fordham Law Review 153,at 166(1938).
    366正式的听证制度吸收了某些司法或司法性程序,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前,要由专门的听证机构或听证官员主持有行政官员和行政相对人及其代理人参加的听证会,行政官员对欲作出的决定进行说明,行政相对人可对之提出不同意见,双方可进行辩论、对质。非正式听证则不要求举行听证会,只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前采取一定方式听取相对人的陈述或申辩,即给予相对人一个说话和表示异议的机会。正式听证中听证记录是作出行政行为的唯一根据。非正式听证,行政机关无须基于记录作出决定的程序。高秦伟:“正当行政程序的判断模式”,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第42页。
    367H.Friendly,Due Process-How Much is Enough?The Public Interest,No.79, Spring,1985.
    368季金华:“宪政视角下的听证权初探”,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6期,第47页。
    369本节主要选取欧盟以及欧洲、美洲、亚洲的三个代表国家德国、美国和日本的标准化战略及其配套文件进行对比研究。有关战略及配套文件内容详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编著:《2008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和《2009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2010年版。
    382参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1、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第2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葛志荣主编:《〈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理解》,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4、沈同、邢造宇主编:《标准化理论与实践》,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版。
    5、国内外标准、专利概要编写组编:《国内外标准、专利概要》,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版。
    6、冯晓青、杨利华等著:《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赵元果编著:《中国专利法的孕育与诞生》,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8、陈丽苹:《专利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9、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译:《国外标准化法规选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版。
    10、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吴汉东、胡开忠等:《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3、郑成思:《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5、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郑成思:《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18、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0、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4、张平主编:《北大网络法律评论》(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5、王玉民、马维野主编:《专利商用化的策略与运用》,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北京知识产权局组织编写:《专利纠纷案件评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27、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8、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王伯琦:《民法总则》,台北出版社1979年版。
    30、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31、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8月版。
    32、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3、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郭志鹏:《公平与效率新论》,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9月版。
    36、燕树棠:《公道、自由与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张知本:《社会法理学》,上海会文堂编译社1933年版。
    38、杨仁寿:《法学方法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9、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40、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2、罗豪才等:《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唐安邦主编:《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前沿问题与WTO知识产权协议》,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4、董保华:《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丁丽瑛:《知识产权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徐红菊:《专利许可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7、康晓光:《权利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8、汤德宁:《行政程序法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
    49、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编著:《2008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年版。
    50、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编著:《2009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1、〔西〕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邻接权》,联合国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
    2、〔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美]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5、[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6、〔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英〕彼得·斯坦、〔英〕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郑成思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9、〔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版。
    10、[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1、[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或论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法则:上下卷》,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3、[德〕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出版社2000年版。
    16、〔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论文演讲集》,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8、〔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胡庄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9、〔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0、[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王卫国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1、〔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22、〔美〕Jay Dratler,Jr.:《知识产权许可》(上、下),王春燕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保罗·戈尔斯坦:《国际著作权原则、法律与惯例》,王文娟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24、〔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5、〔美〕罗塞尔·帕拉、帕特里克·沙利文:《技术许可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的利剑》,陈劲、贺丹、黄芹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26、〔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杨帆:“技术标准中的专利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2、夏志豪:“标准选定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以政府指定3G标准为例”,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3、徐曾沧:“WTO背景下技术标准中专利并入的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4、刘强:“国际贸易相关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5、梁兴国:“知识产权权利冲突问题研究——一种法哲学的进路”,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法学理论博士学位论文。
    6、潭华霖:“知识产权权利冲突论纲”,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7、袁秀挺:“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研究——着重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内部考察”,北京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8、杨丽娟:“科技法历史形态演化的哲学反思”,东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9、李大平:“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湖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0、詹映:“专利池的形成:理论与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1、毕可志:“利益平衡机制的行政法表达——以行政补偿制度为视角”,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张晋静:“技术标准中的反垄断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2、张联庆:“论专利权交叉许可及专利池许可模式的反垄断规制——美国的理论与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3、胡海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滥用规制”,武汉大学2005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4、苑世芬:“知识产权标准化问题研究”,安徽大学知识产权法2005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5、范艳利:“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问题之探析”,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6、张文杰:“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技术的可专利性研究”,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7、徐秉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8、杨爱君:“国际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及标准制定的必要因素分析”,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9、黄献:“专利标准战略法律问题研究”,湘潭大学2006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10、胡宾:“标准化过程中的反垄断思考”,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11、喻萌:“技术标准战略的法学视角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2、陈卓瑛:“论由专利技术与标准相结合引起的反垄断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3、苟元勋:“‘专利池’权利滥用及其法律规制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4、朱德林:“专利与技术标准结合产生的垄断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15、曹艳梅:“国际贸易中技术标准壁垒法律问题研究”,苏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6、赵兴贵:“技术标准化下专利权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7、时艳蕾:“技术标准制定中的专利信息披露制度研究”,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8、郭静:“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与反垄断”,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9、王雄光:“专利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20、杨皓天:“专利联盟的反垄断规制研究”,清华大学2007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21、汤辰敏:“标准化组织成员故意不履行披露义务之规制”,清华大学2007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22、郭玲:“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法专业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3、蒋贤起:“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权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24、司云节:“专利池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比较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5、张友忠:“专利池许可中专利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6、刘鹏:“论3G知识产权许可及其限制”,华中科技大学民商法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7、范静:“技术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滥用与规制”,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8、韩昊辰:“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29、吴琼:“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0、唐娇:“技术标准中专利权滥用行为及对其的反垄断规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1、陈少青:“技术标准中专利许可的权利滥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32、李鹏:“强制性技术标准中专利权滥用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33、俞亚萍:“涉及技术标准的专利联营垄断法律规制研究”,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4、章立赟:“专利技术标准的法律问题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35、周晓明:“专利池的反垄断规制”,湘潭大学2008年经济法硕士学位论文。
    36、陆金俊:“专利池的反垄断法律规制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经济法硕士学位论文。
    37、许建:“专利池反垄断规制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38、张丽云:“专利池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39、焦倩倩:“专利联营与技术标准结合的反垄断规制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40、姜福红:“标准联盟的运行机制及对自主标准创立的作用”,大连理工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1、吴洪华:“对跨国公司在TD-SCDMA中专利滥用的法律规制及对策”,湖南大学2009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42、张海燕:“含技术标准专利联营反垄断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43、刘源:“论反垄断法对标准中专利权滥用的规制”,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44、秦健:“论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规制——以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函为解读视角”,北京大学2009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45、刘学梅:“专利技术标准滥用法律规制研究”,中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46、满璐:“标准组织知识产权政策中的专利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47、朱颖:“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权滥用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48、雷振东:“技术标准中的专利问题及其反垄断规制”,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2009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49、倪必勇:“与技术标准有关的专利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厦门大学经济法专业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50、王充:“专利标准化问题研究——由温州打火机案引发的思考”,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51、吴启东:“3G技术标准法律制度研究”,河北大学2010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52、饶荣荣:“关于思科诉华为的案例分析”,兰州大学2010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53、赵艳:“关于温州打火机因技术标准问题受阻欧美市场的案例分析”,兰州大学2010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54、李秋萍:“技术标准选定中专利保护的权益冲突与平衡”,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55、彭娟鹃:“技术标准中采用专利的法律问题研究”,湖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56、邵萌子:“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权问题研究”,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57、蒋敏:“技术标准中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宁波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58、赵敏:“论专利权标准化及其法律规制”,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59、崔晓敏:“论专利与技术标准冲突的法律解决方案”,湘潭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60、黄姝:“美国技术标准中禁止反言原则的法理思考”,湖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61、孙伟超:“专利与技术标准融合中的反垄断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62、潘海波:“技术标准形成机制研究”,浙江大学政治经济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63、刘钢:“关于‘标准’探讨”,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64、崔美艳:“知识产权二元属性论”,山东大学2007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65、廉峰:“论法的社会本位”,中央党校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66、叶翠婷:“论TRIPS协议的负面性”,暨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67、贾远琨:“知识产权扩张与人权保护”,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8、杨涛:“法律方法中的利益平衡——以知识产权为例”,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9、刘淑华:“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研究”,湘潭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70、张卫新:“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山东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71、陈章新:“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2、王霞:“强制缔约论”,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3、姚岚秋:“论行业协会的法律性质及规制”,华东政法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74、马卿雁:“我国强制性标准体系建立与完善研究”,兰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75、柯岩:“行政听证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6、李张巍:“公共听证制度的理论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77、谢婉婷:“专利权限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王鑫:“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采用事先披露原则的利弊分析及改进模式探讨”,载《标准科学》2009年第8期。
    2、马海生:“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披露政策实证分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6期。
    3、梁志文:“标准化组织知识产权政策实证研究”,载《科技与法律》2003年第8期。
    4、王鑫:“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中关于必要专利的基本问题研究”,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5期。
    5、赵启杉:“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反垄断审查要点剖析——IEEE新专利政策及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审查意见介评”,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10期。
    6、张平:“标准制定机构与专利许可机构政策分离的利弊分析——以3GPP与3G专利平台为例”,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10期。
    7、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8、丁蔚:“标准化中知识产权的‘事前披露’政策”,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10期。
    9、张勇刚、张素亮:“‘专利性技术标准’:一种新的知识产权形态”,载《建设科技》2005年第11期。
    10、丁蔚:“Rambus专利侵权诉讼与标准中知识产权的管理”,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2期。
    11、丁蔚:“Rambus案最新进展与政府在标准化制度中的作用”,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2期。
    12、张曦:“标准、专利池与知识产权滥用辨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4期。
    13、张满平:“标准VS知识产权:公共利益与私人权利的冲突”,载《WTO经济导刊》2005年第7期。
    14、赵文慧:“标准公权和专利私权:困境与平衡”,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4期。
    15、安佰生:“标准化的准公共物品性与政府干预”,载《中国标准化》2004年第7期。
    16、陈晓春:“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性质与成因研究”,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7、蔡宗健:“标准化在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载《中国标准化》2000年第1期。
    18、乔栋:“标准发展能否逾越专利的束缚?——AVS在平衡标准公权和专利私权关系中的探索”,载《WTO经济导刊》2005年第7期。
    19、曹险峰:“私权及其救济”,载张文显主编:《法学理论前言论坛》(第2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詹映、朱雪忠:“标准和专利战的主角——专利池解析”,载《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第2期。
    21、史少华:“披露与许可——困扰标准化工作的两大难题”,载《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7年第1-2期。
    22、周春慧:“标准中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模式”,载《知识产权》2009年第3期。
    23、黎运智:“从专利技术标准化看专利法定许可问题”,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2006》,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24、张平:“当知识产权结合到技术标准中”,载《WTO导刊》2003年第5期。
    25、王宏军:“对现阶段重构我国技术创新法制的理论思考——从相关历史经验的角度”,载《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3期。
    26、李秋容:“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与平衡——关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法理与实证分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7期。
    27、张建华、吴立建:“关于技术标准的法律思考”,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8、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兼评‘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29、吴伟、李兆友:“技术标准对企业新产品研发的影响分析”,载《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2期。
    30、赵景柱、董仁才、邓红兵、段光明、汤万金:“技术标准对我国综合国力贡献率的初步研究”,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2期。
    31、吕明瑜:“技术标准垄断的法律控制”,载《法学家》2009年第1期。
    32、刘展、谈毅:“技术标准替代性与我国企业国际技术标准许可谈判策略研究”,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6期。
    33、朱雪忠、詹映、蒋逊明:“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分析”,载《科研管理》2007年第3期。
    34、张海东:“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融合动因与模式研究——基于网络效应的视角”,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6期。
    35、余永祥:“技术标准与专利权的冲突和协调”,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36、冯晓青等:“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37、彭礼堂、武芳:“知识产权属性的法理探析”,载《知识产权研究》2005年第3期。
    38、罗静:“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行为及法律规制——以竞争法为视角”,载《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8年9月。
    39、马海生:“技术标准中的‘必要专利’问题研究”,载《知识产权》2009年3月。
    40、赵启杉、黄良才:“技术标准中的事先披露原则——VITA新专利政策介评”,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6期。
    41、季仁天、王明卓:“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披露原则”,载《法治研究》2008年第12期。
    42、马铁良:“技术标准中引用专利的原则”,载《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12期。
    43、高秦伟:“正当行政程序的判断模式”,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44、安佰生:“技术标准作为交易信号及其治理”,载《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
    45、吴汉东:“科技、经济、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46、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47、孙国华、黄金华:“论法律上的利益选择”,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4期。
    48、宋华琳:“论技术标准的法律性质——从行政法规范体系角度的定位”,载《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49、赵旭东:“程序正义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6期。
    50、陈心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与范围的厘定”,载《科教文汇》2008年第9期。
    51、郑谦:“公共物品的公共性探讨”,载《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
    52、王宏军:“论我国技术创新法制的‘社会本位’重构”,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6期。
    53、顾培东:“效益:当代法律的一个基本价值目标——兼评西方法律经济学”,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3期。
    54、王凌红:“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立法方向——以利益平衡为视点求解《专利法》第三次修改的未决立法课题”,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6期。
    55、吴汉东:“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载《法学研究》第19卷第4期。
    56、丁丽瑛:“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罗马法基础”,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57、梅术文:“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关系的检视与思考”,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6期。
    58、袁泳:“知识产权法与技术、文化创新”,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59、黄华烨:“知识产权利益衡量论——兼论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发展”,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5期。
    60、林秀芹:“中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完善”,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
    61、梁志文:“专利权例外的国际标准——TRIPS协议第30条及其适用”,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
    62、吴源俊:“专利与标准面面观”,载《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年第11期。
    63、朱晓薇、朱雪忠:“专利与技术标准的冲突及对策”,载《科研管理》2003年1月,第24卷第1期。
    64、刘筠筠:“专利制度的合理选择与利益分享的法律经济学思考”,载《北方论丛》2005年第2期。
    65、郑淑芳:“准公共物品的内涵及其分类”,载《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0月。
    66、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67、薛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趋势”,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挑战与应对:国际知识产权战略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68、冯晓青:“南北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失衡及利益平衡之重构”,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69、王清:“标准出版若干法律问题探析”,载《出版科学》2008年第3期。
    70、傅鼎生:“版权保护的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谈版权客体的载体性”,载《法学》1988年第1期。
    71、麻宝斌:“公共利益与公共悖论”,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2、赵启彬:“论专利在标准中的作用”,载张平主编:《北大网络法律评论》(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3、王旭伟:“社会本位:公权力与私权利的交汇——浅谈中国民法本位”,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74、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二十世纪民法回顾”,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75、罗豪才:“行政法之语义与意义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4期。
    76、彭熙海:“民法的社会本位观”,载《求索》2004年第8期。
    77、张平、赵启杉等:“强制性国家技术标准与专利权关系研究报告”,载冯晓青知识产权网(http://www.fengxiaoqingip.com/ipluntan/lwxd-zl/20090722/4820.html)。
    78、王俊秀、刘双桂、齐欧:《新全球主义——中国高科技标准战略研究报告》,载“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it/2004-07-19/1839389942.shtml)
    79、李旭东、段小兵:“论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80、胡玉鸿:“关于利益衡量的几个法理问题”,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8期。
    81、〔美〕奥德丽·R·查普曼:《将知识产权视为人权:与第15条第1款第3项有关的义务》,载国家版权局网站(http://www.ncac.gov.cn/cms/html/205/2089/200304/671891.html)
    82、赵希洋:“关于平衡理论的性质分析与价值探讨”,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3期。
    83、胡玲丽:“权威与权限——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协调”,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2期。
    84、季任天、王明卓:“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披露原则”,载《法治研究》2008年第12期。
    85、吕淑琴、陈毓江:“著作权的法定许可制度”,载《法学》1990年第5期。
    86、蒋学跃:“论强制缔约”,载《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87、金自宁:“‘公法私法化’诸观念反思——以公共行政改革运动为背景”,载《浙江学刊》2007年第5期。
    88、杜鹃、陶磊:“专利法利益平衡机制的法经济学解析”,载《经济经纬》2008年第1期。
    89、姚小霞:“国外行业协会发展特点及其启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5期。
    89、杨兴华:“试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载《管理现代化》1994年第4期。
    90、郑桂平:“资产评估中专利资产的特性研究”,载《商业时代》2010年第27期。
    91、杨海坤:“行政听证程序:中国行政程序制度的重要突破”,载《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
    92、徐元:“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趋势及原因分析”,载《发展研究》2010年第10期。
    1、L. Ray Patterson & Stanley W. Lindberg,The Nature of Copyright:A Law of Users′Right,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1.
    2、Plato,The Republic and Other Works(trans by B. Jowett),Anchor Books,1973.
    3、D. D. Raphael,Justice and Liberty,Athloner Press,1980.
    4、Peter Drahos,A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96.
    5、Carl Shapiro&Hal Varian,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
    1、William W. FisherⅢ,The Growth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A History of the Ownership of Ideas in the United States,http://cyber.law.harvard.edu/property99/history.html。
    2、Toban Verbruggen &Anna Ioriner ,Patent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Property and Copyright Law, vol.33 ,No.2,2002.
    3、Sheila F.,Anthony,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From Adversaries to Partners,AIPLA Quarterly Journal,Vol.28 Number 1,winter2000.
    4、Daniel Swanson & William Baumol, Reasonable and Nondiscriminatory(RAND) Royalties, Standards Selection,and Control of Market Power,73 Antitrust Law Journal 1.
    5、Lemley Mark 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California Law Review, Dec2002,Vol.90 Issue6.
    6、Philip J. Weiser,The Internet,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 ,The Columbia Law Review ,April,2003.
    7、Peter H. Schuck,Regulation,Non-Market Value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A Comment On Professor Stewart,92 Yale Law Journal,(1983)
    8、Richard B. Stewart,Regulation In A Liberal State:The Role Of Non-Commodity Value,92 Yale Law Journal(1983).
    9、H.Friendly,Due Process-How Much is Enough?The Public Interest,No.79, Spring,1985.
    10、Kraig A,Jakobsen,Revisiting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 Patent Policies. http://www.law.northwestern.edu/journals/njtip/V3/nl/3/jakobsen.pdf。
    11、Jensen, Richard& Thursby Marie,Patent Races, Product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February 1996, v. 37, iss. 1.
    12、Rysman Marc& Simcoe Tim,The Performance of Standard Setting Organizations: Using Patent Data for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T Standards &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an-Jun2007, Vol. 5 Issue 1.
    13、Blind Knut&Jungmittag Andre,The Impact of Patents and Standards on Macroeconomic Growth: A Panel Approach Covering Four Countries and 12 Sectors,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February 2008, v. 29, iss. 1.
    14、Karpinski Richard,Keep Patents Out Of Standards, But Reward Innovation,Internet Week, 11/19/2001, Issue 886.
    15、Leopold George,Patent litigation crimps standards-setting efforts,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imes, 7/23/2001, Issue 1176.
    16、Scott Jr., Thomas J.&Schreiner Stephen T.& Osman Inge A., Proscribed Conduct for Patent Holders Participating in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Intellectual Property & Technology Law Journal, Oct2008, Vol. 20 Issue 10.
    17、Aoki Reiko& Nagaoka Sadao,The Consortium Standard and Patent Pools,Economic Review (Keizai Kenkyu), October 2004, v. 55, iss.4.
    18、Sidak J. Gregory,Patent Holdup and Oligopsonistic Collusion in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 March 2009, v. 5, iss.1.
    19、Geradin Damien& Rato Miguel,Can Standard-Setting Lead to Exploitative Abuse? A Dissonant View on Patent Hold-Up, Royalty Stacking and the Meaning of FRAND ,European Competition Journal, June 2007, v. 3, iss.1.
    20、Wallace Joel M.Berkeley, RAMBUS V. F. T. C. IN THE CONTEXT OF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 ANTITRUST, AND THE PATENT HOLD-UP PROBLEM,Technology Law Journal, 2009 Annual Review, Vol. 24 Issue 1.
    21、Franco Joseph A.,Limiting the Anticompetitive Prerogative of Patent Owners: Predatory Standards in Patent Licensing ,Yale Law Journal, April 1983, v. 92, iss. 5.
    22、Farrell Joseph&Hayes John& Shapiro Carl&Sullivan Theresa. STANDARD SETTING, PATENTS, AND HOLD-UP,Antitrust Law Journal, 2007, Vol. 74 Issue 3.
    23、Janice Muller,Patent Misuse Through the Capture of Industry Standards,Berkley Technical Journal,2002 Vol.17:2.
    24、Daniel A.Crane,Patent Pool,RAND Commitments, and the Problematics of Price Discrimination,Note 34,Benjamin N. Cardozo School of Law Jacob Burns Institute for Advanced Legal Studies April 2008 Working Paper No.232. http://papers.ssrn.com/so13/papers.cfm?abstract_id=1120071.
    25、Rysman Marc& Simcoe Timothy,Pat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Voluntary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Management Science, Nov2008, Vol. 54 Issue 11.
    26、EMPHILL THOMAS A,FIRM PATENT STRATEGIES IN US TECHNOLOGYSTANDARDS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Dec2007, Vol. 11 Issue 4.
    27、Stern Richard H.,Unresolved legal questions about patents and standard setting IEEE Micro, Sep/Oct2003, Vol. 23 Issue 5.
    28、Goering Richard,IEEE's patent policy fails to quell EDA standards row,Electronic Engineering Times (01921541), 4/30/2007, Issue 1473.
    29、Layne-Farrar Anne& Padilla A. Jorge& Schmalensee Richard, PRICING PATENTS FOR LICENSING IN STANDARD- SETTING, Antitrust Law Journal, 2007, Vol. 74 Issue 3.
    30、Herr Jochen,Patent Litigation and Industry Standards: The Compulsory License Defen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 Technology Law Journal, Jan2009, Vol. 21 Issue 1.
    31、Daniel Swanson&William Baumol,Reasonable and Nondiscriminatory(RAND)Royalties,Standards Selection,and Control of Market Power,73 Antitrust Law Journal 1.(2005).
    32、Joseph Miller,Standard Setting,Patents,and Access Lock-in:RAND Licens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40 Indiana Law Review,2006.
    1、《Guidelin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mon Patent Policy for ITU-T/ITU-R/ISO/IEC》(2007)
    2、《CEN/CENELEC Guide 8:Standardiz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2009).
    3、《BSI Standard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 Practical Guide for Innovative Business》
    4、《ANSI Essential Requirements:Due process requirements for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5、《Proced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ANSI patent policy-Inclusion of Patents in American》
    6、《IEEE Standards Association IPR Policy》
    7、《ETSI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olicy, extracted from the ETSI Rules of Procedure》(2000)
    8、《ETSI Guid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an National Standards》
    9、《VITA Patent Policy》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国发〔2008〕18号)
    3、《标准化战略纲要(送审稿)》(国质检标〔2009〕139号)
    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发〔2006〕6号)
    5、《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发〔2010〕6号)
    6、《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