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信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跨学科问题,这种复杂的跨学科性,对研究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可以轻易地感受到信念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可是对信念尤其是社会主义信念问题的理论研究却微乎其微。信念问题学术地位和其政治地位之间的极端不平衡,成为本文最基本的研究动力之一。
    一、本书的基本观点和逻辑主线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原因是:苏东剧变、时代主题的变化、全球化的影响,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原因仅仅是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外部因素”,不是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根本原因,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义信念的内部去寻找。
    通过深入到信念内部进行研究,我们发现:社会主义信念是一个系统,由一系列子信念构成。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人民群众的阶段性利益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不同的子信念就会上升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主要方面。具体而言,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由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因此,社会主义革命信念就成为这一时期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最集中的体现;而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由于主要矛盾转移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发展信念成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核心。
    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子信念之间地位升降的发展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信念转型规律”。由此可以看出,对社会主义信念转型规律的忽视,是社会主义信念弱化最深刻的内部根源。
    第二个研究发现是:信念建设中存在着“效应相关规律”,即,最能体现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子信念”的强化,可以促进社会主义信念的整体强化;而最能体现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子信念”的弱化,也必然带来社会主义信念的整体弱化。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主义信念目前最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发展信念的强化,必然带来社会主义信念整体强化。因此,现阶段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重点就集中到社会主义发展信念的建设上来。
    从强化社会主义发展信念的角度,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是强化社会主义发展信念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实践成就,是社会主义发展信念强化的实践前提;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强化社会主义发展信念的战略举措。“三个代表”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树立了明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这些行为规范都是在社会主义发展信念的指导之下确立的,因此,广大共产党员的身体力行,对于巩固人们的社会主义发展信念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本书的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在考察“后冷战时代”的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应对思路。具体而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导论:“后冷战时代”的社会主义信念。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弱化之境和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一般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一章: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分析。通过对社会主义信念本质、作用、发展变化研究,从理论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信念转型”规律,并指出对社会主义“信念转型规律”的忽视,是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最深刻的内部根源。
    第二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研究。从社会主义革命信念建设的历史中,总结出社会主义革命信念建设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文章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信念建设中存在的“信念转型”规律。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历史研究。从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历史研究中,不仅再次证明了信念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信念转型规律”,而且从中得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效应相关规律”,因此,对新时期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研究,可以集中到社会主义发展信念上来。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内涵及其强化的思路。从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实际出发,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发展信念是社会主义信念现阶段最集中的体现,并在研究社会主义发展信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强化的社会主义发展信念的手段进行了研究,提出“超越灌输”的“道德伦理化”建设思路;并从社会主义发展信念的角度,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强化社会主义信念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对“以德治国”战略的具体实施和战略推进。
    结语:社会主义发展信念:复兴中华民族的根本。在这一部分里,集中阐述加强社会主义发展信念的重要性,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信念建设应该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提出自己见解。
    文章的基本构架就是如此,而比构架更重要的,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是使研究深入到问题核心的关键。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克服信念问题研究上的唯心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信念,我们应该首先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信念与以往任何信念不同之处。同时更应该注意到社会主义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作用,集中精力搞好社会主义信念建设。
    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克服信念问题研究上的形而上学。信念问题更多?
The question on the Belief is so complicated that I almost give up it. But the extreme imbalance between its political function and its learned level gives me a huge courage, and makes me believe that there must stands an wonderful opportunity behind this complicated question.
    Some scholars think the reasons on the weakening of socialistic belief as follows: The upheaval of Soviet Union and East-Europe, The change of times-subject and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etc. But we think these reasons not the essential causes but the external causes, and the essential causes must be found out from inside of socialistic belief.
    Through studying deep into the question, we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socialistic belief is a system, and it makes up of a series of subsystems of belief. While the society developing, the main contraction and the interest of the masses will change either, so different believes will go up and become the main belief of the society. We call this course of change "the law of belief-conversion". Based on this view, the articl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gnoring of the law is the profound cause on weakening of socialistic belief.
    The second discover during studying on this question is there must be "the law of effect-correl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main belief of society will make the belief-system strengthen in total,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main belief of society will make the belief-system weaken in total either. Based on this law, we can found the effective strategy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ism-belief-system in total. Because socialism-develop-belief becomes the main belief of the society, so the strengthen of socialism-develop-belief is the focus of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ic-belief-system in total.
    From the angle of strengthen socialism-develop-belief, this article study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presents". The article regard the Deng-xiaoping theory is the theoretic base and the success of practice during construc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re the practical base to strengthen socialism-develop-belief, and "three-presents" thought is the strategic act to strengthen socialism-develop-belief. "Three-presents" build up new specific criterion about value and behave, so it can strengthen the people' socialism-develop-belief through all the member of CPC practicing earnestly.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a preface and four chapters. In the preface, the writer just raises the ques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writer found "the law of belief- conversion" stands behind the belief-developing fact. In the following second and the third chapter, the writer tries to prove the law by booking into the past. And in the last part, from historical and real-life angle, the writer gives some active advises on strengthening socialism-develop-belief, and analyses the three-presents thought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ism belief. At the end of article, the writer predicts socialism belief will be strengthe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ng-xiaoping theory.
引文
一、经典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7、19、46(上)卷(1957年)、第3、21、22卷(1960年)、第42卷(1979年),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列宁选集》第1、2、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列宁全集》第26、34、36、37、41卷(中文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5、《毛泽东选集》第1、2、3、4、5卷、1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6、《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二、国内学术著作
    1、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金春明等主编:《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李雨村主编:《新世纪干部书库之〈道德文明系列〉(上、下)》,法律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5、刘智峰主编:《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2版。
    6、黄宗良、林勋健、叶自成主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第1版。
    7、刘仁学、刘彤主编:《邓小平国际共运理论研究》,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8、王植彬等主编:《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9、喻权域著:《论三个时间差——与两代人谈社会主义》,辽宁人们出版社,1995年版。
    10、王霁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1、马德普著:《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2、李会滨等编:《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13、曹长胜等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14、龚育之著:《论旗走笔》,学习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15、本书编写组编:《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四信”教育学习读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6、王仁琴、凌传茂著:《党章学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17、傅青元主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8、宋一秀著:《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9、施九青著:《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0、刘建武、戴开尧著:《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1、沈宝祥等著:《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若干问题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23、花建等著:《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 版。
    24、朱宁等著:《变乱中的文明——霸权终结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5、高新民著:《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26、敬永和主编:《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7、谢国祥、杨茂昌、荣长海主编:《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28、陈大柔、丛杭青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9、王希环著:《信念论》,长城出版社,1997年第1版。
    30、胡家祥著:《心灵结构与文化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 版。
    31、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2、荆学民著:《人类信仰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第1版。
    33、王振兴、朱如珂编著:《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
    34、周和岭主编:《心理学新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5、郁建兴、朱旭红著:《社会主义价值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6、王永昌著:《实践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37、龚育之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38、王勤著:《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39、吴宁著:《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0、夏军著:《非理性世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年第1版。
    41、陆剑杰著:《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2、赵泳著:《社会自我意识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43、韩震著:《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44、衣俊卿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5、衣俊卿著:《衣俊卿文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6、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和历史的回顾(上、下)》,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47、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下)》,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年版。
    48、张友伦著:《马克思恩格斯和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9、胡瑾、闵宝利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0、郭德宏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1版。
    51、赵明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增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版。
    5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53、《马克思恩格斯学说集要(中)》,天津人民出版社。
    54、徐秉让、余清馨著:《斯大林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55、姜长斌主编:《斯大林政治评传》,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1版。
    56、李宗禹等著:《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7、刘建军著:《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58、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9、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0、江畅、戴茂堂著:《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1、冯平著:《评价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62、刘润忠著:《邓小平价值观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63、邢广程著:《苏联高层决策7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64、吴大英、杨海蛟主编:《政治意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5、李君如著:《毛泽东和毛泽东后的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6、高放著:《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7、王克千、吴宗英著:《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8、王伟光主编:《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9、檀传宝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70、杨生平著:《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71、李少军著:《理想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72、司马云杰著:《文化主体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73、周农建著:《价值逻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74、冯天策著:《信仰:人类的精神家园》,济南出版社,2000年第1版。
    75、秦在东著:《社会主义精神质量:逻辑关联与价值转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76、尤俊意著:《精神文明与法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三、国外学术译著
    1、戈尔巴乔夫、勃兰特等著:《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2、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3、阿尔文·托夫勒著:《力量的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新华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4、E·弗洛姆著:《逃避自由》,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1版。
    6、罗洛·梅著:《罗洛·梅文集》,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第1版。
    7、塞缪尔·P·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2版。
    8、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9、休谟著:《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康德著:《判断力批判(上、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2、弗兰西斯·福山著:《历史的终结》,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3、吉尔布特·赖尔著:《心的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4、埃伯特·米切尔著:《组织决策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威廉·F·斯通著:《政治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康德著:《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7、伯里斯道著:《信念的魔力——选定你的目标并实现它的科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第1版。
    18、弗朗索瓦·夏特莱著:《理性史——与埃米尔·诺埃尔的谈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9、卢卡奇著:《理性的毁灭》,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0、莱斯特·瑟罗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1、欧文·拉兹洛等著:《意识革命——跨越大西洋的对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2、尼·瓦·贡恰连科著:《精神文化——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求是出版社,1988年版。
    23、威廉·福斯特著:《三个国际的历史》,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
    24、巴赫、戈尔曼、库尼娜编:《第一国际》,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年版。
    25、贺尔穆特·施密特著:《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6、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27、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28、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29、塞谬尔·斯迈尔斯著:《品格的力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30、弗兰西斯·福山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呼和浩特市:远方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31、列夫·舍斯托夫著:《旷野呼告》,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版。
    32、理查德·尼克松著:《1999: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1版。
    33、千石保著:《“认真”的崩溃——新日本人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4、迈克尔·H·亨特著:《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5、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6、史蒂文·鲁克斯著:《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四、主要参考论文
    1、李建群:《关于信念的思考》,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75-78。
    2、郭永玉:《作为心理学概念的理想、信念、世界观》,武汉: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38-41。
    3、张学森:《从历史到现实: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对比思考》,济南:理论学刊,2001,4,35-38。
    4、郑福祥:《信念在认知结构中的意义》,杭州,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1,64-67。
    5、刘建军:《试论三种非宗教的信仰形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3,30-34。
    6、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北京:北京社会科学,1999,4,118-123。
    7、张学森:《论社会主义改革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取向》,昆明:社会主义论坛,2001,5,3-6。
    8、张学森:《社会主义发展信念的效力浅析》,银川:宁夏党校学报,2001,5,56-58。
    9、张学森:《信念转型:列宁面对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兰州:甘肃理论学刊,2002,1,21-25。
    10、张学森:《核心之核:社会主义社会信念的解析与重构》,南昌:求实,2001,11,12-14。
    11、张学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信念建设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西宁:青海社会科学,2001,6,6-11。
    12、张学森:《“三个代表”: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南宁:桂海论丛,2001,5,5-7。
    13、张学森:《发展信念:中国特色价值观念体系建构的核心》,昆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