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的道德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突出代表,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仅在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高速、互动、准确和超大容量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在于开拓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空间,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但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它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网络道德问题就是其中尤其值得人们关注的课题。网络道德问题既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无法回避、也是不可能回避的新挑战。
     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和网络行为对整个网络世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解决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对维护网络秩序、改善网络环境以及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互联网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影响,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对这一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道德问题入手,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产生的“虚拟社会”(Virtual Society)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表现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寻求解决这些道德问题的有效途径。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网络道德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结合网络技术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点,还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
     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新课题,既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开辟新的德育途径。解决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其关键在于寻找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结合点,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传统高校德育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的道德修养途径的“慎独”,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一德育内容和自我修养的途径,既能够把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成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道德品质,还能够使大学生在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的“虚拟社会”中作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进而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他们的网上言行,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
     此外,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和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素质等也是解决高校德育面临的这一课题的重要环节,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必须走出传统德育的思维定势,不断开拓新的德育途径和方法,使德育工作能够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培养出符合时代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As a prominent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y, Internet provide as an unprecedented communication method, which combines convenience, accuracy together with mutual activity, high speed and super capacity, what is more, it open up the existing space and living methods of human society. However, just like the other scientific technology, Internet is also a "double edge sword", which brings the human society both benefits and new kinds of social problems. Of which, moral problems concerning network are bound to be a new subject that has attracted peculiar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Since it becomes a new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pecially at the era of Internet, moral problems as to network bring about an inevitable challenge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group of network society, the strength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not be neglected. Their moral quality and behavior with regard to network world. Therefore, satisfying approaches to their network moral problems will undoubtedly 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moral quality.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present moral problem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ich are derived from their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Based on thorough investigations, the thesis has emphatically researched how the virtual society, emerging from Internet technology, takes influence on the ideological morals of college students. Besides the specific analysis on manifestations and reasons of existing problems, the thesis still indicates some possible 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First of all, the combination of real society and virtual society is the key point to network moral problems. It's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condly, " discreet and independent ", a traditional Chinese access to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ffective way of developing and solving network moral problems.
    Moreover, launching network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y are still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new subject in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stead of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moral education at the times of network is supposed to open up different methods apt to college students.
引文
1.刘迎春、牟艳娟,《大学生思想修养——课实行网络课件教学的探索》,载《广西高教研究》2000年第4期。
    2.严耕,《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网络道德建设初探》,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6期。
    3.陈微,《知识道德新论》,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4.李娟芬、茹宁,《“虚拟社会”伦理初探》,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
    5.蒋爱华、陈芳,《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初探》,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6.魏爱棠、郭锦星,《“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载《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3期。
    7.刘同舫,《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8.李星,《Internet面临的挑战》,载《电信技术》1997年第2期。
    9.卢晓中,《9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载《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10.杨之蓉译,《网络空间与真实世界》,
    11.李伦,郭建国,《“鼠标下的德性”:电子商务的伦理内涵》,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5期。
    12.钟新海,苏雄峰,《电脑网络对青年的可能异化》,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3.马云驰,《全球化与信息时代伦理问题研究》,载《学术研究》2000年第4期。
    14.乔骥,《浅论知识经济及其带来的哲学问题》,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5.张文杰,姜素兰,《论网络交往行为的新特点》,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0期。
    16.薄明华,曾长秋,《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7.刘大椿,段伟文,《科技时代伦理问题的新向度》,载《新视野》2000年第1期。
    18.高云梯,高翔,《科技发展与伦理调控》,载《经济师》2000年第8期。
    
    
    19.陈毓,《网络抢滩: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阵地》,载《理论前沿》2000年第12期。
    20.刘心仁,陈健,熊享涛,《计算机及网络对医科大学生思想状况影响的调查分析》,载《西北医学教育》2000年第3期。
    21.姜亚金,游惠,《积极推进网上德育教育》,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2.彭庆红,《关于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思考》,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23.楚丽霞,《关于网络发展的伦理学思考》,载《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4.郭东红,刘年生,《电子信息网络与现代社会变革》,载《集美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5.王玫,《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载《图书与情报》2000年第3期。
    26.张彬,庞涛,《网络生存与社会控制》,载《攀登》2000年第5期。
    27 陈洪涛,《网络社会的道德课题》,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8.戚攻,《刚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载《探索》2000年第3期。
    29.王路军,《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载《理论前沿》2000年第12期。
    30.王志萍,《网络伦理》,载《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31.赵国良,胡引生,《网络建设发展中的非道德现象及对策研究》,载《开封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2.谢桂山,《网络负效应的道德深思》,载《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3.刘友红,《人在电脑刚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实践范畴的再思考》,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1期。
    34.杨雄,《网络对我国青年的影响评价》,载《青年研究》2000年第4期。
    35.丹·希勒著,杨立平编译,《数字资本主义》,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6期。
    36.熊仁民,《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思考》,载《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报》2000年第2期。
    37.杨雄,《因特网对中国青年的影响及对策》,载《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38.李静,《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高校德育的变革》,载《辽宁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9.李杰献,耿冬茹,《因特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载《河北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0.董建新,《对信息网络技术的三点哲学探讨》,载《津图学刊》2000年第2期。
    41.孟建,《网络化教育:一种新质教育的诠释——对网络化冲击下高校教育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42.马倩,《对青少年网上交往行为的分析及引导》,载《青年研究》2000年第9期。
    43.郑荣双,严全治,《当代人际交往的网络化方式与人格的多元化趋势》,载《自然辩证法研究》。
    44.潘玉良,《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分析——武汉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调查报告》,载《青年研究》2000年第3期。
    45.王泽应,《百年伦理学研究回溯》,载《东南学术》2000年第5期。
    46.徐德祯,《从五对矛盾看21世纪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47.尹长青,《传统伦理哲学与网络社会建设》,载《湖湘论坛》2000年第3期。
    48.尹俊,《传统道德在现代文明中的作用》,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49.杨丽华,李春科,《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快思想教育走向现代化》,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郑友德,伍春艳,《从信息网络社会规范体系的重构看法律规范的变迁》,载《科学·经济·社会》2000年第3期。
    51.刘少云,《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载《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期。
    52.王静琦,彭玉楼,《计算机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载《航海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53.蒋国勇,《机遇与挑战——对大学生网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载《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54.王凡,《信息革命:高校德育的机遇、挑战、对策》,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8期。
    55.宋保华,杨林,《黑客的社会学分析》,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56.陆俊,《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载《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第5期。
    
    
    57.颜祥林,《关于计算机信息网络法律制度问题的探讨》,载《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年第2期。
    58.苏春景,《关于Internet对教育负面影响的思考》,载《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59.姜映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3期。
    60.屈忠,《高校德育工作的纵深发展观》,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61.吴新民,《计算机网络不健康内容的防范技术》,载《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2.席成孝,《论计算机网络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载《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63.石英,《论计算机犯罪的几个问题》,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64.文军,艾湘涛,《略论信息犯罪及其安全对策》,载《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65.邹智贤,《略论网络的文化特质》,载《求索》2000年第1期。
    66.江应中,侯文华,岳泳,《建构面向信息社会的教育理念》,载《江苏高教》2000年第3期。
    67.郭瑜茹
    68.刘凤学,石冰心,林宋,《计算机网络与信息高速公路及对人类的影响》,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期。
    69.王效仿,张海军,《计算机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70.严冬,《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研究》,载《情报学报》1999年增刊。
    71.张铃,《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载《理论前沿》2000年第13期。
    72.杨金娥,应宇芳,《计算机网络对道德的意义》,载《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73.张汝伦,《中西伦理学对话的可能性和条件》,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74.吴忱,《论网络经济的形成、特点、表现及其影响》,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3期。
    75.周艳,《虚拟现实与教育》,载《外语电化教学》1999年第4期。
    
    
    76.付立宏,邱均平,王伟军,《信息资源网络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载《情报学报》2000年第2期。
    77.罗仲伟,《网络组织的特性及其经济学分析》,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6期。
    78.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载《江苏高教》2000年第1期。
    79.李书华,《网络德育—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载《人民教育》2000年第6期。
    80.顾春明,《论现代科技与社会心理》,载《光明日报》1999年10月8日。
    81.张宏,《知识经济时代的思想品德教育》,载《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82.刘梅,《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第3期。
    83.李军,《试论网络经济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影响》,载《经济问题》2000年第8期。
    84.周宏,《试论计算机网络的道德问题》,载《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5期。
    85.[法]阿芒·马特拉撰,陈卫星译,《世界传播的新构图——网络全球化的危险性》,载《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
    86.凌小云,《赛博空间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探讨》,载《广西高教研究》2000年第1期。
    87.赵培云,《如何加强我国因特网法制建设》,载《图书馆学刊》1998年第2期。
    88.张瑜,刘涛雄,《努力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载《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0年第18期。
    89.庞向阳,《浅谈网络教育》,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90.王永明,定军,《浅谈网络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载《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91.李天舒,《浅谈计算机犯罪的有关问题及对策》,载《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92.曾小英,《悄然来临的威胁——新技术带来的教育危机》,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93.张晓锋,《网络大学的特点及其运作》,载《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94.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载《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
    
    
    95.郑友训,《网络传播带给中小学德育的利与弊》,载《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6期。
    96.蓝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的思考》,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97.张诚,彭梅,《试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载《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第4期。
    98.武建军,《试论网络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99.卢继传,《试论新经济的内涵与影响》,载《,《经济问题》2000年第10期。
    100.王艳,莫淑红,《网络普及下的高校德育工作》,载《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年第4期。
    101.潘郁,《网络经济——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载《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02.高发桂,《网络环境与计算机文化》,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03.张江燕,《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用户的心理因素及其调控》,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04.蓝江,《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思考》,载《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05.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载《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106.杨泽宇,《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载《云南高教研究》2000年第2期。
    107.汪盛科,张芝萍,《网络文化的冲击和高校德育工作的转型》,载《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08.马倩,李长恩,《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变化特点》,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09.武小莉,师高翔,《网络挑战下的高校德育》,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2期。
    110.夏巍,《网络时代与教育模式更新》,载《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11.丁连信,《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新课题》,载《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12.黄开胜,杨振斌,《从“红色网站”的发展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开拓》,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13.小育,《大学生应做到上网自律》,载《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6月21日。
    114.单玉华,《网络:道德真空?》,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8日。
    115.《现代汉语词典》(p1300),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年1月第一版。
    116.金非,《网络文明,新世纪的新课题》,载《经济日报》2001年2月1日。
    117.耿文秀,《网上性行为:虚拟空间对人性的检验》,载《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1.余玉花,《思想道德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
    3.李伯黍,岑国桢主编,《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4.汪向东,刘满强,《网络的挑战—互联网对发展的影响》,中国友谊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5.万新恒主编,《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6.[美]Patricia Wallace著,谢影、苟建新译,《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7.胡延平主笔,《2000~2001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8.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
    9.金枝编著,《虚拟生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10.[英]戴维·赫尔德等著,杨雪冬等译,《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11.拓维文主编,《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12.戴秀英主编,《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13.罗国杰主编,《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