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儒略与《口铎日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口铎日抄》为主要研究文本,围绕艾儒略在1630-1640年间在福建期间与当地士人的对话,尝试探讨天主教东传过程中中西文化在特定时间和区域内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认为:由于利玛窦之后耶稣会传教政策开始倾向民间,这使天主教在其传播主客体、传播媒介、所传信息等方面都与早期有了明显的不同,集中体现在中下层士人教徒群体已经代替上层士大夫,成为天主教传播的主要对象。不仅如此,他们已作为地方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在传教士与广大平民教徒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他们对天主教教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当地天主教存在与发展的状况。以艾儒略为核心的福建教区可视为这一阶段天主教传播状况的一个典型。本文一方面关注艾儒略等传教士的言论与活动,讨论他们在具体的传教过程中如何看待和处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实际问题,使天主教走向本土化;另一方面着重研究福建中下层士人群体的宗教活动与修练状况、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及他们是如何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除继承传统的文本分析之外,主要以传播学方法为主,从传者、受者、传播信息、传播手段及结果入手,兼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方法,以传教士——福建中下层士人教徒为主体,尝试进行跨学科视野的理论考察:包括从艺术史角度讨论传教士所展示和出版的宗教艺术作品;从比较文学角度讨论传教士及中国士人教徒的证道故事;从伦理学角度讨论西方伦理道德的中国化;从宗教社会学角度讨论中国民间宗教对天主教社群的影响;等等。
     全文分为四部分:一、关于《口铎日抄》的文本、内容分析。二、关于接受者的群体研究,即对福建中下层士人教徒的活动及言论的考察。三、关于传播方式研究。四、艾儒略在福建社会中的身份定位及其在南明隆武朝的传教情况。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with Kouduo richao as its main object,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discuss the dialogue between Jiulio Aleni and the local people in Fujiang during 1630-1640, so as to make a survey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a specific region and period of time when Catholism was spread eastward.
     The main point is as follows:After Matteo Ricci, Society of Jesu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non-governmental missionary work, which makes the subject, object, media and context of the spreading of Catholism in late Ming dynasty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earlier period, epitomized by a noticeable phenomenon that Confucian scholar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 instead of the scholar-officials from the upper class, had become the object of missionary work. In addition, being the local opinion leaders, the Confucian scholar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 mediated between the missionaries and the poor Catholics, wit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tholic doctrines directly influencing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atholism. Fujian diocese which was directed by Jiulio Aleni was a typical case in this period of time. On the one hand, the major concern of this paper is the speech and action of Jiulio Aleni and his fellow missionaries, discussing how they viewed and treate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brought by cultural difference in their missionary actions and how they made Catholism localized;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also stresses on the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the spiritual training of Confucian scholar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how they reconciled and integrated the conflicts.
     Apar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xt analysi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article include mainly the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which, starting with giver, recipient, information, media and result,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s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eeing missionaries-the Confucian religious follower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in Fujia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giving an overall and systematic survey of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the givers and recipient. This article also tries an interdisciplinary theoretic investigation, which includes a discussion of religious artistic works by the missionaries from the angle of Art History, a discussion of the miracle stories of missionaries and the Chinese scholar followers from the angl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localization of Western ethics in China from the angle of Ethics, and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act of Chinese local religions on Catholic community, etc.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dissertation:Part 1, the text analysis of Kouduo richao; Part 2, a discussion about the recipient, that is, a survey on the activities and speeches of the scholar follower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in Fujian; Part 3, the studies of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Part 4, the verification of identity of Jiulio Aleni in Fujian and his missionary works during Longwu period in Nan Ming dynasty.
引文
1[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36页。“西来孔子”的称谓,见于韩霖、张赓,《圣教信证》,《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第一册,第298页。
    1余英时,《何俊(南宋儒学建构>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页。
    2关于明清天主教研究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可参见N.Standaert,Methodology in View of Contact between Cultures:the China Case in the 17th Century,Hong Kong,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Chung Chi College,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2;孙尚扬、[比利时]钟鸣旦,《一八四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导言,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陶飞严、杨卫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1李嗣玄的《西海艾先生行略》,见《[比利时]钟鸣旦、[比利时]杜鼎克主编,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天天主教文献》第12册,台北:利氏学社,2002年,第245-263页。[法]费赖之的《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和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方豪的《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都称艾氏于1610年到达澳门,而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M.Menegon,A Different Country.the Same Heaven:A Preliminary Biography ofGiulio Alenis,S.J等著作中都称艾氏于1611年初抵澳。两者的差别应该是源于中西文史料中记载时间分别采用的是公历和农历。本文在时间记法上严格遵照《口铎日抄》原文,采用农历,以下皆同。
    2按古人习惯,为已逝者撰写行述的通常为其继承人,如《朱子行状》的撰者黄斡,是朱熹之婿,并讲学于白鹿洞书院,被公认为朱熹理学的继承人。艾儒略为利玛窦作行述,显然有追随于利子的志向,以其继承人自居。
    3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6页。
    4[意]柯毅霖、[荷]许理和、[比利时]钟鸣旦等学者都提出过分代的问题,但他们都未将分代的标准明确提出。
    5高一志原名王丰肃,南京教案时被捕并驱逐出境,1624年自澳门重入内陆传教,改名为高一志。
    1 N.standaert, Handbook of Christiantity in China[M],Brill:Leiden Boston Koln,2001.pp422.
    2 Handbook of Christiantity in China,pp382.
    3据[法]费赖之的《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艾儒略的中西文作品共33种;据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其中文作品共26种;另据方豪的《中国天主教人物传》,其主要中文作品共十五种。
    4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第79页。
    5韩霖、张赓,《圣教信证》,见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第一册,台北:学生书局,1972年,第298页。
    6《熙朝崇正集:闽中诸公赠诗》见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第634——691页。另有一部《熙朝崇正集》,收录了万历至崇祯十一年间的一些奏疏、碑文,主要为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资料,以及钦天监的历法改革等内容,收入由韩琦、吴旻校注的《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7《天主教东传文献》,第一册,第634-691页。
    1《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9页。
    2利玛窦的供品单,详见《正教奉褒》,载《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第263页。
    3《正教奉褒》,第264页。
    4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四册,第221页。
    1[美]邓恩著,乐三乐、石蓉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0页。
    2何俊在《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之引言中指出“当时的中国人也没有清楚地对传入的新东西作出宗教与世俗的区分,天学、天教、西学这样的名词成为人们指陈传入的新文化通用的术语。”邓恩在《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中认为“钦褒天学”中天学既可被理解为“天文学”,也可以理解成天主教教义,而耶稣会士们和中国的天主教徒们往往有意地选择了后一种涵意加以宣传。
    3黄一农,《两关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118页。“夷夏之防”是沈淮所言。
    4据萧若瑟《天主教传入中国考》,此后沈淮又押禁多名教徒,共二十四人,教士二人。
    5,沈淮《再参远夷疏》,见夏瑰琦主编,《破邪集》,香港:建道神学院,1996年,第63页。
    1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0年,第188-189页。
    2 E.Zurcher,The Jesuit Mission in fujian in Late Ming Times:Levels of Response,E.B.Vermeer,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Leiden/New York/Kobenhavn/Koln:E.J.Brill,1990, pp427.
    3何绵山,《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页。
    4方彦寿,《建阳刻书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第282页。
    1[宋]谢泌,《长乐集总序》。
    2《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4页。
    3何绵山,《闽文化概论》,第12页。
    4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48页。
    1孙尚扬、[比利时]钟鸣旦《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15页。
    2林金水,《利玛窦交流人物考》,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3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4钟鸣礼生平参见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27-128页。
    5夏瑰绮主编,《圣朝破邪集》,第99-102页。
    1此名单参照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第74-97页中所提及之入教官绅。
    2这二十五人中,六人曾帮助过利玛窦进入广东、江西、南京、北京;六人有著作讨论利氏的《畸人十篇》;十一人为利氏和其同事的作品写过序言;另两位为利氏获得万历帝赐给葬地出过大力。
    3冯应京是否曾入教,学界有争议。萧静山、徐宗泽和方豪都认为其曾受洗,但当代学者如黄一农等均认为他未曾入教。参见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第109-110页。
    4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49页。
    5黄一农在《两头蛇》第126页中列了一个近三十人的名单,为万历朝至天启初年的进士和考官中对西学西教抱友好态度并名列东林党的人。包括邹元标、叶向高、魏大中、钱士升、鹿善继、孙承宗、曹于汴、 曾樱等等。
    1《圣朝破邪集》,第139页。
    2李贽,《续焚书》卷一,《与友人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1页。
    3《圣朝破邪集》,第168页。
    4王启元,《清署经谈》,卷15,第51页。
    5本文不探讨大多数亲教士人并未入教的原因,因其牵涉到儒耶之争、伦理差异、风俗礼仪等诸多方面,可参看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黄一农《两头蛇》等著作的相关内容。
    1 N.standaert, Handbook of Christiantity in China,pp383.
    2关于如何定义中下层士人,可参看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第四章《晚明的地方精英与乡村控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8-529页。
    4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页。
    5参见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1关于这些家族与天主教的关系,可参见张先清,《明清宗族社会与天主教的传播》,载卓新平,《相遇与对话》,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51-185页。
    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49页。
    3 Zurcher,"Levels of Response",in E.B.Vermeer,ed.,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E.J.Brill,1990,pp456.许理和文中认为适应主义的政策是早期耶稣会的唯一选择.
    4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第79页。
    1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257页。
    2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第79页。
    3李贽,《续焚书》卷一《与友人书》。
    4陈懿典,《南宫署牍序》,见《圣朝破邪集》,第53页。
    5沈淮,《南宫署牍》,见《圣朝破邪集》,第57页。
    6李维垣等,《上翰林院左春坊蒋公德璟攘夷报国公揭》,见《圣朝破邪集》,第291页。
    7此分类法借鉴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台北:财团法人基督教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圣经资源中心出版,2002年,第43页。
    1参见E.Zurcher,Giulio Aleni's Chinese Biography,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88; Kouduo richao-Li Jiubiao 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 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 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 Sankt Augustin fondazione Civilta,Brescia,2007,pp25-26.
    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5页。
    1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0-251页。
    2[美]邓恩著,余三乐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明明的耶稣会传教士》,第173页。
    3 Adrian Dudink,G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T.Lippeillo and R.Malek,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130-131.
    4赵鸣阳在晚明颇具学名,然因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会试中替同乡沈同和做答卷而事发,两人同下法司并谪戍,见《明史》卷70,《选举志》。
    5参见Eugenio Menegon, Jesuits, Franciscans and Dominicans in Fujian,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pp221;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 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57.
    6 Bartoli著作中该官员为Presidente de'dao,可能指巡海道,也有可能是礼部官员。
    1在阳玛诺和巴托利的著作中都有关于艾儒略参与这次活动的记述,本文转引自E.Zurcher,The Jesuit Mission in fujian in Late Ming Times:Levels of Response, E.B.Vermeer,DeveI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Leiden/NewYork/Kobenhavn/Koln:E.J.Brill,1990,pp432.
    2[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5页。费赖之所言“第一次辩论”,应该就是指这一次有关“天命之谓性”的辩论。
    3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117页。
    1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6页。
    2《励修一鑑》下,法国国家图书馆Courant 6878,第3a页。
    3李嗣玄,《思及艾先生行略》,第255页。
    4[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5页。
    5周之训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徐光启是这一年的考官之一。林欲楫、黄鸣乔、孙昌裔是1603年福建乡试的举人,其中林欲楫考中解元,李之藻是当年福建考官之一。
    6为艾儒略中文作品作过序跋的晚明士大夫,可参考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本文主要参考Adrian Dudink, G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T.Lippeillo and R.Malek,Scholar from the Wesf: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135-139.
    7资料来源参考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林金水,《艾儒略与福建士大夫交流表》等。
    1《灵性篇》是《性学觕述》的第一、二卷,曾单独出版。
    2梁子涵,《跋顾保鹄教授摄影的(熙朝崇正集)》,见《天主教传文献》,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第1页。
    3《熙朝崇正集》,见《天主教传文献》,第635-636页。诗人籍贯地名中,福唐即福清,温陵与镜山皆指
    1[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8页。然三山论学发生时间经后世学者考证为1662年因此不可能有1625年杭州刻本。费赖之说“1625年杭州刻本疑即闽刻本之误”也不成立
    2按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的分类。
    3相关考证见Adrian Dudink, G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第133页。
    1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118页。
    2六度梵行,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教义,指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慧度。曹氏显然这与天主教七克很相似。
    1《三山论学》,第13-14页。
    2《三山论学》,第18页。
    3林金水,《艾儒略在泉州的交游与传教活动》,载《海交史研究》,1994年第一期,第62页。
    1[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2徐光启,《辩学疏稿》,载《天主教东传文献》第一册,第25页。
    1[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页。邓恩、谢和耐等学者也持相同观点。
    2叶向高,《苍霞余草》,卷5页22-23。本处转引自黄一农《两头蛇》.第105页.
    3《明史》卷240,列传128。
    4[清]饶安鼎、邵应龙修,[清]林昂、李修卿纂,《福清县志》.卷20,福清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年。
    1黄一农,《两头蛇》,第106页。关于入教与纳妾的冲突问题,本文有专章论述。
    2《性学觕述》现存最早版本为隆武二年(1646年)闽中敕建天主堂本,唯艾氏的序言作于1623年。潘凤娟将之归类于入闽初期作品。
    3[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8页。
    4[比利时]钟鸣旦,《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香港:鲁汶大学中国欧洲研究中心/圣神研究中心,1987年,第71页。
    1[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第200页。
    2《圣体要理》现存最早版本为1644年福州刻本。
    3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第45页。
    4[比利时]钟鸣旦,《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第103页。根据西文资料,杨廷筠大约卒于1627年底至1628年初的十天或八天期间。
    5《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载《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一册,台北:方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
    6《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237页。
    7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133页。
    8《西学凡》中区分了“天学”与“人学”的概念,“天学”即“陡禄日亚”(Theologia)神学,而“人学” 为“斐禄索费亚”(Philosophia)哲学,但艾儒略当指人性之学。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第三章中认为《万物真原》是讲述天学的,《性学觕述》是讲述人学的。
    1《晚明基督论》,第182页。
    2《万物真原》,第8页。
    3李天纲,《简论西学中的神学和哲学》,载《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三期。
    1艾儒略,《西学凡》,载《天学初函》第一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第7页。
    2因原著标题繁杂,此处各卷标题参考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士译著提要》。
    3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161页。毕方济口述、徐光启笔录之《灵言蠡勺》出版于1624年,也为论亚尼玛之学,曾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存目,有纪昀等人之评,可见流传也相当广泛。
    4艾儒略,《性学觕述》,《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6册,第54页。
    5利玛窦《天主实义》中也有相同理论,然只用“魂”、“魄”等词表述,而艾氏直接使用亚尼玛来直译Anima。
    6参见董少新,《从艾儒略(性学觕述)看明末清初西医入华与影响模式》,载《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林金水主编,《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也可参见Nicolas Standaert,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Volume (?):635-1800, E.J.Brill,2001,pp551.
    1 E.Zurcher,Aleni in Fujian,1630-1640:The Medium and the Message,pp598.
    2《口铎日抄·口铎日抄凡例》。
    1《口铎日抄》,12.9。
    1 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28.
    1 E.Zurch,Aleni, The Medium and The Message,pp614.
    2《口铎日抄·口铎日抄凡例》。
    3《口铎日抄》,12.8。
    4《口铎日抄》,3.4、3.39。
    1《口铎日抄》,7.20。
    2《天主审判明证》,巴黎国家图书馆,Catalogue de Courant 6881-Ⅰ。原文没有标明作者与出版日期,但从内容看,应是明末作品。
    3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第78-79页。
    4潘凤娟在《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第四章《人学的对话:有关人性论的讨论》中专门探讨这一问题,认为这是中西思维方式中差异巨大的一个关键点。
    1《口铎日抄》,1.2。
    2《口铎日抄》,1.16。
    3《口铎日抄》,4.6。
    4《口铎日抄》,8.21。
    5《口铎日抄》,8.32。
    6《口铎日抄》,7.40,条目标题为《论主罚一方有善亦可蒙赦》,艾儒略与教徒孙儒理感叹“漳之奉教者,未数数也”。
    7《口铎日抄》,7.15。
    8《口铎日抄》,7.32。
    1刘蕴德在《慎思录序》中自称“教会弟”,李嗣玄和陈仲碘在《励修一鉴序》中都自称“社弟”。
    2《口铎日抄·凡例》。
    3关于《口铎日抄》的局限性,可参见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 pp11-14;Aleni in Fujian:The Medium and The Message,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598.
    4《口铎日抄》,8.17。
    5关于为什么其它的传教士在《口铎日抄》中并无记载,北京大学肖清和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这是由于 李九标等人从儒家视角出发,视艾儒略为师,视福建教友们为同门。而其它传教士因不被视为同门而免记。
    1艾儒略入华前的活动,可参见Mario Colpo,Giulio Aleni's Cultural and Rligious Background,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和[美]幼根尼奥·米涅贡(D.Menegon,即梅欧金),《同一天国下的不同国度——艾儒略及其十七世纪中国道记行》,载陈村富主编,《宗教与文化论丛(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164页。
    2艾儒略对这两次日食的观察见于耶稣会年信,并有相关论文《一六一二年十一月八日日蚀之观测》留存。参见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41页。
    3徐骥,《文定公行实》,见徐光启撰、王重民辑较,《徐光启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53 页。
    1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杨廷筠》,第一册,第131页。
    2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283页。邓恩著,余三乐等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第135页。
    3[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3页。
    4[清]曾曰瑛修,《汀州府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5黄伯禄,《正教奉褒》,见韩琦等校注,《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第260页。
    6陈垣,《修宁金声传》中说“甲子(1624)年廷试与竟陵谭元春入京,……时耶稣会士艾儒略、毕方济某以修历留京师,公车士子多与往还。”见陈垣,《民元以来天主教史论丛》,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80页。
    7瞿式耜,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关于他是否曾受洗入教,黄一农在《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曾专门考证,认为从他的婚姻状况和佞佛来看,他应不是教徒。但黄氏后来又推翻了自己的结论,认为他曾受洗,但稍后即出教。
    8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6页。
    9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第53页。
    1李九标《口铎日抄卷之三纪事》和卷3.6中都提到“再入桃源”,显然在1631年底曾离开,不知是否回三山。
    1在《年信》等西文资料中,还记述了这其间艾儒略的另几次出巡,在《口铎日抄》中并无记载:1631年在仙游、1635年在泉州、1635年在永春、1635年在漳州。参见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 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63.
    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6页。
    1本文有专章讨论《出像经解》,本处不再详述。
    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5页。
    3《口铎日抄》,3.22。
    4《口铎日抄》,7.15。
    1《口铎日抄》,6.43。
    2《圣朝辟邪集》,第126-127页。
    3福宁州反教事件的直接起因应该是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在当地的传教策略,而宁德县所逮捕的三位西班牙人也都是多明我会士,但当时福建政府似乎很难区分耶稣会和西班牙修会之间的差异,《福建巡海道告示》将宁德县的多明我会士也称为“利氏之徒”,并将耶稣会士与他们一并驱逐。
    4徐世荫,《提刑按察司告示》,载《圣朝破邪集》,第133页。
    1[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第243页;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第59页。另外,福州府告示称“阳玛诺、艾儒略辈已押出境”,并不可信。
    2[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6页。
    3转引自E.Menegon,Jesuits,Franciscans and Dominicans in Fujian:The Anti-Christian Incidents of 1637-1638,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255.
    4[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艾儒略》中所提到的阁老张,应该是张瑞图。
    5参见蒋德璟,《破邪集序》,《圣朝破邪集》,第140页。
    6黄鸣乔,《钦命传教约述·天学传概》,见《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卷三,第1280页。
    7《口铎日抄》,8.5。
    8[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第244页。
    9[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6页,根据为巴托利《耶稣会历史》。
    10《口铎日抄》,8.6。
    11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5页。
    1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2页。
    13左光先,东林名士左光斗之弟,明末名将。曾与李嗣玄之父李春熙共同编辑出版宋刚的诗文集《宋李忠 定公奏议选十五卷文集选二十九卷首四卷》。
    1左光先《建宁县告示》,见梁子涵《跋顾保鹄教授摄影的(熙朝崇正集>》,收入《天主教东传文献》,第5页。
    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6页。
    3此诏书只能从一些西文材料中证实,包括1646年之《年信》。此处引自Adrian Dudink, 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T.Lippeillo and R.Malek,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147.
    4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7页。
    5 A.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Scholar from the Wesf: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163.
    6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7页。
    1[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97-198页。
    2《口铎日抄》,1.40。
    3李九标,《口铎日抄卷四之小言》。
    4《口铎日抄》,2.10。
    5《口铎日抄》,2.9。
    6《口铎日抄》,1.30。
    7《口铎日抄》,1.40。
    8《口铎日抄》,2.11。
    9[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99页。
    1[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97页。此处的圣方济各,应指方济各·沙勿略。
    2 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 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75.
    3[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98页。
    4 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75.许理和认为耶稣会是有意宣传有关卢安德的灵迹,因为1622年日本传教团使教皇教方济各·沙勿略列入圣品,而中国传教团也想在他们之中塑造出一个德行兼优的圣人。
    5 Cochinchina,即越南南部。
    6《口铎日抄》卷4《答怒之道归于无怒》一条中说“林先生之入三山也,则匝一载于兹矣”。是条发生于1633年3月之末。
    7[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214页。
    1许理和在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中认为林本笃与艾儒略在传教方式上有明显差别,因为林总是用学术的、神学学的话语系统向教徒们宣教,而从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本身。
    2《口铎日抄》,4.18。
    3《口铎日抄》,4.19。
    4《口铎日抄》,6.16。
    5《口铎日抄》,6.7。
    6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212页。
    7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第221页
    8关于西班牙诸修会与耶稣会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近年来中外学者多有论述,本文不再展开讨论。
    1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213-214页。
    2许理和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中瞿的出生年份为1589年。
    3 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 pp77然费赖之传记中说他1629年方入内地,不知孰是。
    4事实上瞿西满在福州的时间应该较长,1635年-1640年他都在福州及福建各地传教,但《口铎日抄》中有关他的记载只限于1635年10月在龙江的活动。
    5《口铎日抄》,6.19。
    6《口铎日抄》,6.31。
    7[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205-206页。
    8[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206页。
    1 N.standaert, Handbook of Christiantity in China,Brill:Leiden Boston Koln,2001, pp421.
    2福清海口镇,别称龙江。清林以案《海口特志·风俗》中称“海口枕山襟海,田围不及顷,四方舟车往来,百货俱集,人称小杭州。”又称其“诗书家弦户育,竞相效摹。”
    3《枕书》张利民序中自称“眷弟”,张利民生于1598年。以下关于《枕书》皆转引自北京大学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
    4《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25,《职官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71年,第35b。参见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pp154.叶向高曾为《明臣论世》作序。
    5岳和声,字尔律,一字石梁,号餐微子,万历20年(1592年)进士。张利民,《枕书序》中说李九标与他自己都“出石梁先生门下”。
    6共学书院,1594年由巡抚许孚远(即《圣朝佐辟》作者许大受之父)与提学徐即登创建,1618年岳和声扩建,并撰修《共学书院志》,其历任院长包括《口铎日抄》编辑者之一的罗天与。由于共学书院接纳大批青年儒士就读(仅学舍有120间),因此李九标等人应在青少年时期即有广泛的人际交往。
    7《口铎日抄》,2.40。卓迈,即卓同卿,同卿应是太仆寺卿的别称。莆田人,万历癸卯(1603年)举人,己未(1619年)进士。
    1张赓,《口铎日抄序》。此序在卷一、二的版本的中即有,应作于1631年。
    2 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pp155.
    3许理和认为李氏兄弟拜访艾儒略的原因可能与他们此时已读过《三山论学记》有关。叶向高曾为李裁著作写序,其后辈之间可能也有往来。
    4张赓,《口铎日抄序》。
    5《口铎日抄》,2.12。
    6《口铎日抄》,2.40。
    7《口铎日抄卷之三纪事》。
    8民部,指户部之官员。诸葛民部,应该是曾为毕方济《画答》作序的诸葛羲。诸葛羲,晋江人,1628年进士,授户部四川司主事。
    1《口铎日抄卷之三纪事》。
    2《口铎日抄卷四小言》。
    3《口铎日抄卷四小言》。
    4《卷四小言》中说“故因四卷之成,而并志之”,可见当时(1633年夏至)已出版了前四卷。
    1李九标,《枕书·序言》,转引自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162。《枕书》现仅藏于日本东洋文库,崇祯十三年序。
    2《枕书》的引用书目包括自《尚书大传》、《檀弓》、《列子》、《庄子》、《管子春秋》、《公羊传》、《谷梁传》直到明人著作如李贽的《藏书》、王守仁《经济编》等等,范围极广。
    3李九标,《枕书·序言》。
    4《口铎日抄》卷8.32。
    5李九标,《枕书小引》。
    1转引自许理和,《李九功与(慎思录)》,载卓新平主编,《相遇与对话》,第78页。
    2《枕书》的两个不同版本中,合作者的名单稍有不同。本文所依据的是Adrian Dudink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综合了两个版本后所列的名单。
    3这20位确定的教徒分别为:陈锺琠、陈克生、林绍祖、柯世芳、林光元、朱禺中、陈衷丹、张庚、苏负英、林尔元、颜之復、陈景明、吴友龙、严赞化、李嗣玄、杨葵、刘苔、周国祥、郭邦雍、缪士向。
    1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
    2《口铎日抄》,8.24。
    3林琦编,林有元评,崇祯十六年(1643年)序。参见Adrian Dudink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pp162.
    4刘蕴德为李九功‘《文行粹抄》所作之序中提到李九标曾在太常寺任职。参见Adrian DudinkAdrian Dudink,Giulio A leni and Li Jiubiao, pp 163.
    1载《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十二册,第223-225页。
    2 Adrian Dudink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pp164.
    3《口铎日抄》,1.30。
    4《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38,《选举六》,第74b页。
    5《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23,《职官四》,第17b页;卷38,《选举六》,第55b页。
    6《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38,《选举六》,第66b页。
    7《福建通志》(1684),卷53,第30b页。转引自Adrian Dudink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pp180.
    1《口铎日抄》,3.35。
    2分别出现在《口铎日抄》4.28、8.30、8.31、8.35。
    1林尔元,字尔会,卷三点定者中,其籍贯标为清溪,即现泉州市安溪县。卷五点定者中,其籍贯标为温陵。
    20卷七的同订:武林吴怀古今生、冯文昌砚祥。
    1“福唐天主教领袖”是许理和对李九功在1628-1647年的评价,见许理和,《李九功与(慎思录)》,载卓新平主编,《相遇与对话》,第74页。
    2《口铎日抄》,2.3。
    3《口铎日抄》,3.43。
    4《口铎日抄》,5.29。
    5《口铎日抄》,5.30。
    6《口铎日抄》,1.28。
    7《励修一鉴》上卷,载《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第1册。
    8李九功,《文行粹抄》自序,巴黎国家图书馆,Courant 3333,第3a页。
    1张利民,《文行粹抄》序言,第2a页。
    2《问答汇抄》,载《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8册;《礼俗明辨》,载《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证礼刍议》载《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
    3张利民,《文行粹抄序》,第2a页。
    4李奕芬,《慎思录序》,载《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第130页。
    5许理和,《李九功与(慎思录)》,第73页。
    6许理和,《李九功与(慎思录>》,第81页。
    7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0页,称“时张公以孝廉掌教杭庠”;《天释明辨》序,见郑安德,《明 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论辩资料选》,北京: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1年,第1页。
    1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第90页。
    2该资料来自1621年耶稣会年信,转引自,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 pp87.
    3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0页。
    4《天主审判明证》,Courant 6881,第10a页。
    5陆芸,《艾儒略与张赓——明末清初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教策略》,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77页。
    6有张赓参与的条目有:3.13、3.14、3.16、3.18、3.22、7.9、7.15、7.27、7.30、7.31。
    7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第11页。
    1许理和在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钟鸣旦在,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One:635-1800中都认为张赓有妾。
    2《天主审判明证》,作者称艾儒略为“艾老师”,当是闽中士人教徒社群的一员。
    3 E.Zurcher, 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 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90.但笔者认为:上述资料并不足以证明张赓纳妾,由于张赓家族成员较多,“二母”之称也可能指姑母、姨母之类,并不一定是妻妾。
    4《口铎日抄》7.15。
    5《口铎日抄》,7.9。
    6《口铎日抄》,1.8。
    1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显赏类·圣梦》,第49a页。
    2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显赏类·佑病》,第31a页。
    3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异迹类·圣水》,第13b页。
    4杭州奉教士大夫特别是李之藻对景教碑的研究,可参见计翔翔,《明末奉教官员李之藻对“景教碑”的研究》,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5张赓1633年撰有《武荣出地十字架碑序》,见《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页。武荣山十字碑的发现者郑孩如,当里在武荣山建造“读易窝”,掘得此碑后便将之置放于新建成的书房内。
    6详见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显赏类·导善》,第25b页。
    71638年耶稣会年信,转引自E.Zurcher, 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93。
    8[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5页。
    1邵武府建宁县并非福建行都司所在的建宁府,与江西交界,远离耶稣会福建教区以福州-泉州-漳州为轴的核心地带。
    2李嗣玄曾刻印出版李刚的诗文集《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十五卷文集选二十九卷首四卷》,由“皖桐城左光先罗生选,三山周之夔章甫订,宗人李春熙嗥如辑。”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4-15册。
    3 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pp196;吴巍巍,《福建天主教的开教三柱石》,载《中国天主教》,2008年第1期。
    4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3页。
    5关于李嗣玄的受洗时间,有1626年、1628年、1641年多种说法,参见E.Zurcher, 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98-99、吴巍巍,《福建天主教的开教三柱石》,第42页。
    6此说来自耶稣会1641年年信,转引自E.Zurcher, 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99.
    7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6页。
    8 Dunyn-Szpot,Hist.Sin.sub A.D.1641.转引自E.Zurcher, Kouduo richa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86.
    9康熙十一年《建宁县志》卷十,《人物志下》,见《清代孤本方志选》,第二辑第29册,线装书局,2001 年影印本。
    1《西海艾先生行略》中说:一日,玄侍坐,有不豫色,师即知玄之急于教家也。笑曰:“子亦知南风北风之喻乎?古称北风与南风争胜,南风曰:‘彼有人焉,子能解彼之衣,则子胜矣。’北风尽力吹之,风愈厉,其人愈护其衣。然后南风徐起而吹之,阳和嘘指,而衣自解矣。夫习俗之蔽心,犹重裘之蔽体也。子欲解之,为南风而可矣。”玄服膺此语以终身,虽婢仆未尝以声色加也。
    2严赞化参与编辑了1695年严谟的《李师条问》。参见E.Zurcher, 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97.
    3《口铎日抄第三卷纪事》中说“庚午之春,主启余衷,谬兴札记之役。然特标所闻且见耳,其为见闻所未经者,挂一漏万,宁有穷乎?忆客岁晤思参时,思参即雅存是想。”因此李九标和严赞化二人是记录出版传教士言行的发起者。
    4耶稣会1637年年信,转引自E.Zurcher, 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94.
    5李九标,《口铎日抄第三卷纪事》。
    6《口铎日抄》,3.3、3.4、3.5。
    7据1635年耶稣会年信,艾儒略在1635年也曾去过漳州,而在《口铎日抄》中并无记载。参见E.Zurcher, 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95.
    1《口铎日抄》,4.6。
    2《口铎日抄》,7.40。
    3黄贞,《破邪集自叙》,见《圣朝破邪集》,第168页。
    4 E.Zurcher, 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 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93-94; 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pp196.
    5关于严谟与礼仪之争,参见李天纲,《严谟的困惑:18世纪儒家天主教徒的认同危机》,载李炽昌主编,《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中文著述(1583-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清]谢宸荃等修,[清]洪龙见纂,《安溪县志》卷七,《风俗人物之四·彰献》,第19页。
    7《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四十一,《选举九》,第77b页。
    8《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二十七,《职官八》,第46b、212b。
    9《口铎日抄》,6.46,“众推入教先后,以用吁为最初”。
    1《口铎日抄》,1.4。
    2《口铎日抄》,2.6。
    3《口铎日抄》,1.4。李九标言“近读用吁《解惑》一书,具见识力”。
    4柯家七世九进士分别为:一世柯潜(景泰二年进士)、二世柯拱北(弘治六年进士)、三世柯英(弘治十二年进士)、四世柯维熊(正德十二年进士)与柯维骐(嘉靖二年进士)、五世柯本(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六世柯茂竹(万历十一年进士)和柯士芳(崇祯十五年进士)、七世柯昶(万历三十二年进士)。见《莆田柯姓七世九进世》,载《莆田市湄州日报海外版》,2002年12月9日。
    5[清]廖必琦、宫兆麟等修,宋若霖等撰,《莆田县志》,清光绪五年潘文凤补刊本,民国十五年重印,成文出版社影印,第335b页。
    6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49页。
    7《熙朝崇正集·闽中诸公赠诗》,第651页。
    1《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二十五,《职官六》,第83a页;卷三十九,《选举七》,第23b页。
    2[明]岳和声等篡修,《共学书院志》,明万历共学书院刊本,第152页。
    3林金水,《艾儒略与福建士大夫交游表》,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5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91页。
    4巴黎国家图书馆,Courant 6879。
    5[明]冯梦祯抄本,[清]冯文昌、周叔弢跋,《战国策节本不分卷》,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6[宋]周密撰,明抄本,[明]冯梦龙校、[清]冯文昌、[清]黄丕烈、[清]韩应陛跋,《癸辛杂识前集一卷后集一卷》,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1明经是明清对贡生的尊称。
    2中尊是对知县的称呼。这位费中尊可能是崇祯年间福清知县费道用。参见[清]徐景熹修,睛]鲁曾煜等纂,《中国方志丛书·福州府志》,乾隆十九年刊本,卷三十三,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第672页。
    3宗伯是官名,原为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之职。后指礼部之职,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或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也指有学问受尊敬的人。此处的朱宗伯指朱继祚,字立望,1619年进士,曾任礼部右侍郎,后晋礼部尚书。南明隆武朝大学士。
    4《口铎日抄》,8.1-8.5。
    5《口铎日抄》,7.20-7.26。
    1许理和把耶稣会的诸多中文著作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即面对已受洗入教者的读物,外部指面向教内外广大读者的读物。参见E.Zurcher, 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25-26.
    2《续(口铎日抄>》,又名《吴渔山先生口铎》,可参见章文钦,《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许理和在多篇论文中提到过这一概念,并有专文论述闽中士人对天主教与儒教差异的理解与调和,见E.Zurcher,Confucian and Christian Religiosity in Late Ming Chi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藏香港浸会大会图书馆。
    2钟鸣旦在《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中对这些士人教徒的称谓。
    3《口铎日抄》,1.2。
    1李九标,《励修一鉴》下卷,第7a页。
    2《口铎日抄》,3.29。
    3《口铎日抄》,8.1。
    4《口铎日抄》,6.1。
    5《口铎日抄》,6.26。
    6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5页。
    1《口铎日抄》,7.24。
    2《口铎日抄》,4.1。
    3《口铎日抄》,3.26。
    4《口铎日抄》,2.49。第六戒为“毋行邪淫”。
    5北京大学博士肖清和在《明末天主教徒群体交往与身份意识——以李九标与(口铎日抄)为中心》(载《哲学门》第八卷,2007第一册,第166页)和香港中文大学陈丽媚在其硕士论文《明末福建天主教徒的本土化经历——(口铎日抄)与(西海艾先生语录)的传承与文本分析》(藏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中都认为上述2.49中的“翁友”即翁允鉴,但2.49中的对话发生于莆田,而翁允鉴为福州海口人氏,两者不应该是同一人。
    1《口铎日抄》,2.1。
    2《口铎日抄》,2.3。
    3 E.Zurcher, 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10.
    4《口铎日抄》,7.1。
    1《口铎日抄》,1.3。
    2《口铎日抄》中艾儒略两次讲述约伯故事,分别见1.6、6.34。
    3《口铎日抄》,1.2。
    4《口铎日抄》,3.14。
    5《口铎日抄》,4.3、4.4、4.5。
    6黄一农,《两头蛇·自序》。
    1《口铎日抄》中涉及因纳妾而被拒绝入教的人物可能只有一个,即福州士人翁允鉴。但因文中全称其姓字,因此他最终应解决了这一问题而成为教徒。相关内容可参见肖清和,《明末天主教群体交往与身份意识》,载《哲学门》第八卷(2007)第一册。
    2林一俊,《口铎日抄序》。
    1《口铎日抄》,6.26。
    2《励修一鉴》下卷,第7a页。
    3《口铎日抄》,2.14。
    4《口铎日抄》,6.9。
    5《口铎日抄》,3.30。
    1据林金水考,郭郡丞名维翰,字屏叔,举人,任扬州同知;林太学名煌,字仲谟,德化太学生。参见林金水,《艾儒略与福建士大夫交游表》,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5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2《口铎日抄》,3.24。
    3《朱子语类》,卷十二,《学六》。
    1李九功,《慎思录》卷三,见《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九册,第135页。关于《人谱》中对过错与罪恶的分析与天主教义之间的异同,可参见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第七章。
    2《口铎日抄》,8.1。
    3《口铎日抄》,6.26。
    4《口铎日抄》,8.1。
    1 N.standaert, Handbook of Christiantity in China,Brill:Leiden Boston Koln,2001,pp421.
    2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3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
    4 N.standaert, Handbook of Christiantity in China,pp389.
    4《口铎日抄·张赓序》。
    1性福禄入教故事参见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13b。
    2黄贞,《圣朝破邪集》,第75页。
    3《口铎日抄》,6.47。
    4《口铎日抄》,6.17。
    5 E.Zurcher,The Lord of Heaven and the Denons-Strange Stoties from a Late Ming Christian Manuscript, G.Naundorf,K.-H.Pohl and H.-H.Schmidt (eds.),Religion und Philosophie in Asien (Wurzburg:Kningshausen & Neumann,1985),pp362.
    1 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 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Sankt Augustin·Fondazione Civilta,Brescia,2007,pp78.
    2《口铎日抄》,3.18。
    3何绵山,《闽文化概论》,第5-7页。
    1《圣朝破邪集》,第78-79页。
    2晚明传教士记载这些故事的中国作品颇多,如高一志1631年的《圣母行实》、1629年的《圣人行实》、艾儒略1635年的《天主降生言行纪略》等等。
    3《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8-219页。
    1《口铎日抄》,1.4。
    2总戎即总兵,参见第三章注223。以官职称呼,是非教徒。
    3《口铎日抄》,1.24。
    4耶路撒冷有物落尼加大教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妇女与这段传奇故事。
    5《口铎日抄》,8.16。
    1《口铎日抄》,8.16
    2 Adrian Dudink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pp 164.
    3《口铎日抄》,4.27。
    4《口铎日抄》,4.27。
    5《口铎日抄》,8.23。
    6《口铎日抄》,8.23。
    1艾儒略是否确为此书作者并不确定。钟鸣旦认为此书是熊士旗所作,张浮扩写,杨廷筠和谢懋明作序。参见N.Standaert, Chinese Christian Visits to the Underword
    2《口铎日抄》,2.32。
    3《口铎日抄》,2.32。
    4李嗣玄,《(励修一鉴>序》,见《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第422页。
    1许理和对《励修一鉴》的研究见E.Zurcher,The Lord of Heaven and the Demons-Strange Stories from a Late Ming Christian Manuscript,G.NAUNDORF,K.H.POHL,H.H.SCHMIDT,Religion und Philosophie in Asien,Wurzburg,1985,pp359-375.
    2这些著作都已轶失,只能从其题名和其它相关著作中探知其大致内容。
    3十三个条目分别为:圣像、圣名、圣体、圣号、圣架、圣经、圣水、圣椟、圣尸、圣物、神训、灵恩、奇迹。
    4观察先生,即曹学佺。曹学佺,1595年进士,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参政、广西参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隆武时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曹氏素与耶稣会士交好,曾赠诗利玛窦,并曾与叶向高一起与艾儒略讨论天主教问题。
    1《励修一鉴》下卷,法国国家图书馆Courant 6878,3b。林先生指林本笃。
    248b,“圣梦”条目所所提到的卢先生,许理和认为指卢安德(Andrzej Rudomina,立陶宛人,1594-1632),但该故事发生在戊寅年(1638年),此时卢安德已去逝,而当时在福建的卢姓传教士只有卢纳爵。
    3《励修一鉴》下卷,第7a-7b页。
    1《励修一鉴》下卷,13b。
    2《励修一鉴》下卷,16a-16b。
    3[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致拉雪兹神父书简》。转引自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第82页。
    1[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第70页。
    2吕波等主编,《传播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95-96页。
    3关于晚明天主教东传中的文化误读的论著颇多,可参见李爽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刘燕燕《明末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误读——以三山论学为例》等等。
    4《汉书》卷28《地理志》。
    5何绵山,《闽文化概论》,第5-7页。
    1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载《东南学术》2005年第五期。
    2《口铎日抄》卷2.20。
    3上引洪启朱故事中的祖师,许理和认为,应该是洪氏家族的祖先。
    4另一个是山西教区。
    5根据《明清之际入闽耶稣会士一览表》。林金水,《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6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见《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12册,2002年版,第252页。
    7《口铎日抄第四卷小言》。
    1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48页。
    2何绵山,《闽文化概论》,第12页。
    3关于传教士们使用的口语,参见N.standaert, Handbook of Christiantity in China,Brill:Leiden Boston Koln,2001.pp861-868;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 A Late Ming Christian.Journal.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Sankt Augustin·Fondazione Civilta,Brescia,2007,pp13.
    4林国平,《福建民间信仰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载《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第215页。
    5 N.standaert, Handbook of Christiantity in China,Brill,pp382.
    1“意见领袖”是指群众中具有一定权威性与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有条件直接接触传者,获得信息,而且他们将所获信息加上自己的意见之后,传播给自己周围的人,从而对周边的人群施加影响。见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意见领袖”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卡茨·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成果。
    2《口铎日抄张赓序》。
    3《口铎日抄》卷三、卷四。
    4《西海艾先生行略》,见《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卷十二,第253页。
    5 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 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 10.
    6关于“中国礼仪之争”,近年来著述颇多,可参看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吴莉苇《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 交流》。
    1《口铎日抄》,4.11。
    2关于辟佛道二教,有卷1“释道功果之妄”(1.10)、卷2“释氏悖本罪重”(2.39)、“无轮回之事”(24.2)、释玄二家非正路(2.43)、卷4“事吕纯阳之非”、(4.80)、卷5“大梵天王非天地真主”和“玉皇大帝益非天主”(5.1)、“耶稣非释迦可拟”和“辟佛之功”(5.2)、“释氏戒杀之谬”(5.3)、卷6“辟释氏之邪”(6.24)、卷7“佛老之僭越”和“释教明心之误”(7.60)、卷8“佛老之非”(8.69)。
    1《口铎日抄》2.21。
    2《口铎日抄》8.2。
    3谢肇淛,《五杂俎》卷15,事部三。
    1《口铎日抄》8.4。
    2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性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3《荀子》,转引自冯友岚《中国哲学史》,第351页。
    4吴莉苇,《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1《口铎日抄》6.1。
    2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性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第59页。
    3艾儒略,《西方答问》,上卷,“祭祖”条。
    4艾儒略,《杨淇园先生事迹》,第8-9页;钟鸣旦,《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8-69页;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第83页。
    1《口铎日抄》,7.9。
    2《辟堪舆》可能就是《西方答问》书末所附的《论堪舆》一文。
    3《口铎日抄》3.8。
    1《口铎日抄》卷一,第59页。
    2《口铎日抄》,1.29。
    3《五杂俎》卷六,人部。
    4《口铎日抄》,1.15。
    5《五杂俎》卷六,人部二。
    6李九功,《礼俗明辨》,见《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九册.第41页.
    7李九功,《礼俗明辨》。第40页。
    1朱鸿林,《国家与礼仪:元明二代祀孔典礼的仪节变化》,载《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80页。
    2巴笃利,《中国耶稣会史》,此处转引译自Paul Rule,Aleni And The 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D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 Brescia and Sankt Augustin:1997,pp204.
    3《口铎日抄》3.18。
    1《圣朝破邪集》,第151页。
    2吴莉苇,《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第10页。
    1吴莉苇,《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第14页。
    2相关内容参见[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第228-232页。
    1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页。
    2陈村富,《评艾儒略的传教活动》,载《宗教文化(一)》,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128页。
    3 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lnstitut Monumenta Serica·Sankt Augustin·Fondazione Civilta,Brescia,2007,pp13.
    1朱鸿林,《国家与礼仪:元明二代祀孔典礼的仪节变化》,第75页。
    2《诗经·小雅·楚茨》。
    3李天纲在《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黄一农在《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都有专门章节讨论礼仪之争中中国教徒的文献。
    4《圣朝破邪集》,第61页。
    1《圣朝破邪集》,第150-151页。
    2《圣朝破邪集》,第148页。
    3周之夔的赠诗见《熙朝崇正集·闽中诸公赠诗》,见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第650页。
    4“七圣事”即圣洗、告解、坚振、圣体、终敷、神品及婚配。
    5《圣朝破邪集》,第97页。
    1《圣朝破邪集》,第101页。
    2《圣朝破邪集》,第116页。
    3《圣朝破邪集》,第.132、134页。
    4《圣朝破邪集》,第210页。
    5芮传明,《淫祀迷信——中国古代迷信群体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1相关问题参见最后一章。
    2引自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第349-350页。但关于隆武帝欲给毕方济封疆王号一事,黄一农也未见到原始文件。
    3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见于《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十二册,第256页。
    1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如林宗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从《天主实义》和《七克》的文本分析入手,讨论中西家庭婚姻伦理的差异;如黄一农以晚明陕西教徒王徵为个案,着重阐述中国士人在接受天主教观念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见《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本文则试图将反纳妾问题放在晚明社会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重点分析晚明士人为何接受以及如何接受天主教伦理,并将之与儒家化的过程。
    2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北京: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322页。
    3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第171页。
    4张广湉,《辟邪摘要略议》,见夏瑰琦主编《圣朝破邪集》卷5,第275页。
    5《圣朝破邪集》卷三,《请颜壮其先生辟天主教书》,第149页。
    6许大受,《圣朝佐辟》,见《圣朝破邪集》卷4,第207页。
    1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说罗明坚的《天主圣教实录》是“天主教到中国后的第一刊物”。
    2罗明坚,《天主圣教实录》,载《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第二册,第757页。
    3陈宏谋,《五种遗规·教女遗规》,收入《四部备要·子部·儒家》,中华书局,1936年。
    4庞迪我,《七克》,见《天学初函》第二册,第1042页。
    1《口铎日抄》,2.42。
    1关于晚明天主教男女平等的思想,参见李志平《论明清之际基督教平等观念在中国的影响》,载《唐都学刊》第12卷,1996年第2期。
    2《口铎日抄》,3.18。
    3关于先圣纳妾原因,《七克》中曾解释为远古时代,人口太少,上帝为了让人类得以繁衍而允许古圣多娶,是不得已的权宜之策。
    4《口铎日抄》3.18。
    5晚清传教士对中国纳妾制度的批判可参见程郁,《清至民国蓄妾习俗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程郁,《清至民国蓄妾习俗之变迁》,第3页。
    2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0页-370页。
    3李渔,《闲情偶记》,《声容部·习技第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
    4《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收入《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12册。
    5《口铎日抄》,2.6。
    6黄景昉,《鹿鸠泳·韩雨公幽香谷訪》,转引自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第240页。
    7晚明天主教中文著作中多将“SIN”一词翻译为“罪过”,由此可见他们对“罪”的理解。参见韩思艺, 《“罪过”:在明清之际耶儒对话中谈“SIN”的翻译与诠释》,载《基督教文化学刊》,2009年,春,第47-68页。
    1丁志麟,《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载《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卷一
    2麦奎利著,何光沪译,《基督教神学原理》,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第343-344页。
    3黄一农认为:冯应京、熊明遇等亲教士人都可能是应为纳妾问题而未入教。见《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第108115页。
    4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册,第77页。
    5《口铎日抄》,2.6。
    1王徵,《王徵遗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7页。
    2杨廷筠,《圣水纪言》,《罗马耶稣会明清天主教文献》第8册,第3页。
    3杨廷筠,《代疑篇》,《天主教东传文献》,第564页。
    4韩霖,《铎书》,收入《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二册,台北:方济出版社,1996年。
    5许大受,《圣朝佐辟》,见《圣朝破邪集》卷四,第218-219页。
    6在《天学初函》中,《七克》有杨廷筠序、曹于汴序,有上饶郑以伟序、南州熊明遇引、陈亮采序,庞迪我自序。
    1沈朝阳,《皇明嘉、隆两朝闻见记》卷六,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第45页。
    2参见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50-370页,
    3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05页。
    4参见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第46-52页。
    5邓材、陈宏己诗见《熙朝崇正集》,收入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
    1杨廷筠,《七克序》,见吴相湘主编《天学初函》第2卷,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版,第694页。
    2荷兰汉学家许理和有过类似观点,认为艾儒略的学生视之为"a teacher and a moral guide",见Erik Zucher, Giulio Aleni's Chinese Biography, Scholar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D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 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89.
    3《口铎日抄》,8.11。
    4《口铎日抄》,6.17。
    5《口铎日抄》,3.27。
    6丁志麟,《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载《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一册,第230页。
    1《口铎日抄》,6.17、6.27。
    1《明史》,卷326,《外国七》。
    2李贽,《续焚书》,第35页。
    3周之夔赠艾儒略诗,见《熙朝崇正集·闽中诸公赠诗》,第650页。
    1《口铎日抄》,1.5。
    2《口铎日抄》,1.3。
    3《口铎日抄》,1.4。
    1《口铎日抄》,3.22。
    2《口铎日抄》,2.7。
    3《口铎日抄》,2.2。
    4《口铎日抄》,8.16。
    1《口铎日抄》,5.21。
    2《口铎日抄》,3.27。
    1为《七克》作序、引、跋的名士有:杨廷筠、曹于汴、上饶郑以伟、南州熊明遇、陈亮采、新都汪汝淳、江东崔淐等。
    2《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存目二》。
    3《口铎日抄》,7.4。
    4《口铎日抄》,8.29。
    1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第213页。
    2张识的故事在艾儒略的《弥克儿遗斑》、《口铎日抄》、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中都有详细记载,此外,在另一部无作者的作品《天主审判明证》中也提到了张识。
    3《口铎日抄》,1.8。本文在《生活中的神迹》一章中对张识的故事有专门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4《口铎日抄》,7.9。
    1《口铎日抄》,1.15。
    2《五杂俎》卷六,人部。
    3《口铎日抄》,1.29。
    1《口铎日抄》,2.45。
    2 E.Zurch,Aleni:The Medium and The Message,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600。
    3关于比喻、寓言等证道故事在晚明耶稣会作品的运用和改造,可参阅李(?)学的专著《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证道故事考诠》,台北:中央研究院,2005年。
    1《口铎日抄》,1.1。
    2《口铎日抄》,6.19。
    3《论语·李氏篇》。
    4《论语·颜渊篇》。
    5《口铎日抄》,1.16。
    6《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60-261页。
    7《玛窦福音》,13.11。
    8《口铎日抄》,3.35。
    1《口铎日抄》,1.28。
    2《口铎日抄》,2.33。
    1《口铎日抄》,4.3。
    2《口铎日抄》,1.34。
    3《口铎日抄》,3.14。
    4《口铎日抄》,4.4。
    5《口铎日抄》,3.38。
    6《口铎日抄》,3.31。
    1《口铎日抄》,2.10。
    2《口铎日抄》,4.7。
    3 E.Zurcher, 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Sankt Augustin·Fondazione Civilta,Brescia,2007,pp39。
    3梅晓娟,《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论(况义)的中国化和中国改写》,载《外语学刊》2008年第2期;李爽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证道故事考诠》第二章《寓言:误读的艺术》。
    1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4页。
    2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证道故事考诠》,第53页。
    3《口铎日抄》,3.26。
    1弥撒仪式在当时仍使用拉丁文,因此李九标等人无法记录。
    2据许理和的统计,《日铎日抄》中布道的记录共有37次。由于有些不易区分是教堂中的布道还是平时对教徒的训戒,因此本文只统计其中明确标出瞻礼日布道。
    3 E.Zurch,Aleni:The Medium and The Message,pp614.
    1“万日略”是Evangelium的音译,意即《福音书》,有关早期圣经的翻译活动可参阅孙尚扬、钟鸣旦,《一八四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370-403页。
    2《口铎日抄》,8.34。
    3《口铎日抄》,6.35。
    4《口铎日抄》,5.12。
    1《口铎日抄》,6.36。
    1《出像经解》中有些图是按《福音书故事图像》原图仿制的,有些是将2、3幅原图根据所需场面合并组成一幅图。
    2《出像经解》的众多现存版本中标明出版时间的最早版本为ARSI,Jap.Sin.I,188,此版本并有艾氏的序言。柯毅霖认为该书最早的版本为巴黎国立图书馆的Barb.Or.Ⅲ,134(1),但该版本无序言和出版时间。
    3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第137页。
    4孙尚扬、钟鸣旦,《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5裴化行,《利玛窦全集》第一册,台北:台湾光启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页。
    1徐宗泽,《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华书局,1985年版。另据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第43页所用数据,利玛窦有中文著作21种,艾儒略22种,汤若望28种。
    2谢永水、李廷,《福建古代刻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0页。
    3方彦寿,《建阳刻书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4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1方彦寿,《建阳刻书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425页。
    2同上,第426页。
    3柯毅霖,《晚明基督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页。
    1林治平,《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之必要性与可行性》,载《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论文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2罗马耶稣会档案馆ARSI,Jap.Sin.Ⅰ,188中的序言。转引自Paul Rheinbay,Nadal's Iconography and Aleni, T.Lippeillo and R.Malek,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 Bresci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2001,pp331.
    1《晚明基督论》,第97页。
    2黄贞,《圣朝破邪集》,香港建道神学院,1996年版。但有资料表明:艾儒略虽被驱逐,但实际上并末离开福建,而只是暂时避祸于福州郊外。
    1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卷十二,第249页。
    2 N.standaert, Handbook of Christiantity in China,Brill:Leiden Boston Koln,2001,pp382.
    3《西海艾先生行略》,《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卷十二,第249页。
    1林泉,《福建天主教史纪要》,福建省天主教两会出版,2002。笔者2005年夏曾访问已九十三岁高龄的福州主教林泉,林主教称自己自幼熟背《四字经文》。
    2十五端玫瑰经是指十三世纪以后广为流行的一种用于默想和祷告的经文,内容关于童贞圣母玛利亚的一生事迹,包括包含十五端奥迹,即欢喜、痛苦、荣福各五端。
    1《道原精粹·像记》,1887年(光绪十三年)上海慈母堂聚珍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基督教文献汇编》。本文引自香港浸会大学馆藏缩微胶卷。
    2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第262页,注32。
    3《口铎日抄》,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0年版。卷一、四、六。《万日略经》即指福音书。
    4《口铎日抄》,6.36。
    5《西海艾先生行略》,见《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卷十二,第252页。
    6曹学佺,万历时进士,历任四川右参政,浙江按察使等职,南明隆武时礼部尚书。
    7《励修一鉴》下卷,莱顿大学馆藏本,第3页。
    1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pp457.
    2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意见领袖”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卡茨·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成果。
    3《励修一鉴》下卷,第13页。
    4《西海艾先生行略》,见《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卷十二,第253页。
    1《天主降生言行纪略·万日略经说》,见《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28页。
    2关于耶稣会在华的译经事业,可参见孙尚扬、钟鸣旦《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第十一章《圣经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3关于晚明西洋绘画对中国的影响,可参见莫小也《十七一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顾卫民《基督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两部著作中都涉及对《出像经解》的介绍和艺术评价。
    4《熙朝崇正集》,韩琦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20页。今上指崇祯帝。
    5《道原精萃·像记》。1887年(光绪十三年)上海慈母堂聚珍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基督教文献汇编》,缩微胶卷,藏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
    1 P.Rheinbay,Nadal's iconography and Aleni,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331。
    2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7页。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第80页。
    3杨光先著,陈占山校注,《不得已》,合肥:黄山出版社,2000版,第34页。
    4其后利类思撰《不得已辩》,汤若望著《历法不得已辩》,都针对杨光先《不得已》。
    5[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6页。
    6 Handbook of Christiantity in China,Brill,pp382.
    1[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134页。
    2艾儒略并非与叶向高同时入闽,叶氏于1624年底回到福州,而艾儒略次年春才入闽。但叶向高无疑是艾氏进入上层士人社会最重要的介绍人。参见[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第173-175页。
    3此图附李嗣玄《艾先生行述》文后,藏巴黎国家图书馆,汉籍新藏列号2753、3084。
    1 E.Zurcher,The Jisuit Mission in Fujian in Late Ming Times:Levels of Response,E.B.Vemeer,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EJ.Brill,pp432-433.
    2《道原精萃·像记》中描述《出像经解》在书市中颇受欢迎,称其“为时人所推许,无何,不胫而走,架上已空”。
    3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见《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卷十二,第249页。
    4齐美尔著,林荣远编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2页。
    5《闽中诸公赠诗》,载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第648页。
    6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647页。
    7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第646页。“尊天代演物原章”一句当指艾儒略所著《万物真原》。
    1《明史·蒋德璟传》。
    2 Adrian Dudink, 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T.Lippeillo and R.Malek,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 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p141.
    3夏瑰琦编,《圣朝破邪集》,第139-140页。
    4夏瑰琦编,·《圣朝破邪集》,第139页。
    1《口铎日抄》,8.1-8.5。
    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载《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十二册,第252页。
    3关于上层士人对天主教及其传教士的态度转变可参见谢和耐[法],《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的第一章。
    4《圣朝破邪集》,第139页。
    5周之夔,闽县(福州)人,崇祯四年进士,曾任苏州推官。其赠艾儒略诗,载《熙朝崇正集·闽中诸公赠诗》,见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第650页。
    6夏瑰琦编,《圣朝破邪集》,第147页。
    1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第1页。
    2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许多中国士人虽拥有儒者与天主教徒的双重身份,但这也常常令他们内心深感冲突,甚至外化为家庭、社会的矛盾之中。相关研究如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比利时]钟鸣旦,《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等等。
    3 E.Zurcher,The Jisuit Mission in Fujian in Late Ming Times:Levels of Response,E.B.Vemeer,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E.Brill,pp419.
    4《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49页。
    1《论语·八佾第三》。
    2《口铎日抄》,4.11。
    3《口铎日抄》,3.20。
    4《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47页。
    5《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45页。
    6福建教案之起因及其与南京教案的异同,本文基本不涉及。详情可参见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之第五章《为何破邪与如何破邪》。
    1李维垣,《攘夷报国公揭》,见《圣朝破邪集》,第292页。
    2苏及寓,《邪毒实据》,见《圣朝破邪集》,第178-180页。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6页。
    4[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第70页。
    5另一个是山西教区。
    6根据《明清之际入闽耶稣会士一览表》。林金水,《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第214页。
    1[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3、36页。[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第74页。
    2[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第74页。
    3张赓之子,教名弥克儿,也作张弥格(均为Michel)之音译,艾儒略为他所作的传记《弥克儿遗斑》在晚明天主教徒中曾广为流传。
    4《口铎日抄》,1.8。
    5《天主审判明证》,巴黎国家图书馆,Courant 6881号。
    6《励修一鑑》下卷,巴黎国家图书馆,Courant 6878号。
    1《励修一鑑》下卷,《异迹类》,第3b页。
    2《励修一鑑》下卷,《异迹类》,第12b页。
    3《励修一鑑》下卷,《显赏类》,第32b页。
    4《圣朝破邪集》,第78页。
    5《汉书》卷28《地理志》。
    6谢肇淛,《五杂俎》卷6,《人部》二。
    1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12页。
    2《励修一鑑》下卷,《显赏类》,第38a页。
    3[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第73页。
    4[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第70页。
    5李天纲在《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黄一农在《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均有专门章节讨论这一问题。但两人讨论的重点均在永历朝廷,特 别是永历朝皇太后、皇后以教徒身份与教皇与耶稣会会长之间的书信往来,旨在说明南明政权试图利用与耶稣会士的关系,至澳门甚至欧洲寻求军事帮助的过程。
    1《思文大纪》,《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卷一。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
    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见于《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十二册,第256页。
    3 E.Zurcher,The Jisuit Mission in Fujian in Late Ming Times:Levels of Response,E.B.Vemeer,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E.J.Brill,pp434.
    4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6页。
    1何俊在《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第五章《为何破邪与如何破邪》中曾深入讨论天主教在晚明的合法性问题。
    2黄贞《圣朝破邪集》收集了南京教案和福建教案时的反教文献,共八卷,文中多斥天主教为异端邪教。
    3西班牙修会传教士在十六世纪就曾进入过中国,但都未能获得留居。1633年至1636年间共有7名方济各会士和多名多明我会士入华,他们都是从福建登陆的。
    4明末清初西班牙托体修会主要的传教地福安曾发生多次反教事件。较严重的有1635年(崇祯8年)、1647年(顺治四年)、1723年(雍正元年)和1747年(乾隆十二年)几起。
    5林泉,《福建天主教史纪要》,福建天主教两会出版,2002年版,第35页。然此事件并末平息并发展成反教民众捣毁教堂,打伤徐方济各的教案。
    6此文系隆武帝答毕方济《修齐治平颂》诗之引文。转引自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册,第201页。隆武帝本人说他与毕方济在他的封地相识,当无误。而费赖之的传记中则说其初识于常熟。
    8[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第144页。
    1《思文大纪》卷一。明朝规制诸藩王皆不得擅自离开各自的封地。
    2隆武帝答毕方济《修齐治平颂》诗之引文。
    3隆武帝召毕方济文如下:“臣明强我监国。汝识我已二十年,我誓恢复祖业而竭力为吾民谋幸福。盼我老友速来以备谘询。我作书召汝已三次,今欲任汝为武职大员,然后任汝为使臣,愿汝有以慰我。隆武元年正月初四日。”《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此文为法文中译,文字上不甚贴切,但意思很明白。
    4毕方济《修齐治平颂》和隆武帝赠诗均收入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皇帝御制诗》,此处转引自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册,第200-201页。
    5[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46页。
    6引自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第348页。但关于隆武帝欲给毕方济封疆王号一事,黄一农也未见到原始文件。
    7参见注19,转引自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第348页。
    8钱海岳,《南明史》卷二,《本纪第二·绍宗》,中华书局,2006年,第118页。
    9庞天寿,教名亚基楼(Achilleus),在南明三朝皆任司礼太监,在永历朝并举荐其师瞿纱微掌钦天监事,协助其为王太后、马太后、王皇后以及皇子慈炫等皇族领洗。其事迹参见董少新,《明末奉教太监庞天寿考》,载《复旦学报》2010年第1期。
    10此诏书只能从一些西文材料中证实,包括1646年之《年信》。此处引自Adrian Dudink, GiulioAleni and Li Jiubiao, T.Lippeillo and R.Malek,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Ita Bresciana,Brescia.,PP147.
    1郑芝龙是拥立朱聿键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封为平国公,其弟郑鸿逵封定国公、郑芝豹澄济伯。
    2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第313页。
    3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郑芝龙》中引《长崎荷兰商馆日志》1644年9月17日条“长崎官宪搜查昨日驶来的郑芝龙船只,发现有玫瑰经念珠及宗教书一册,其持有人即被讯问。据供称渠为天主教教友,名安多尼。”同月25日条:“在该船中又查获天主教人八名。”
    4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第203页。
    5江日升,《台湾外纪》卷二,台北:台湾世界书局,1979年。《行朝录》、《赐姓始末》、《思文大纪》等史料中也有相似记载。
    1崔维孝,《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8-119页。另,林金水在《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第218页也提到过相当史料,唯将Antonio Rodriquez的身份指认为郑芝龙之孙子。
    2顾诚《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255页。实际上隆武所任命的许多官员因种种原因并未进入福建,包括兵部侍郎瞿式耜,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金声等等,瞿、金二人都曾受洗入教。
    3《西方答问》于崇祯十年(1637年)由晋江景教堂初版。艾氏在1630年后,主要至力于向广大中下层士人传教,出版著作的内容也由科学、哲学、文化类而转向直接宣教,而《西方答问》是这一时期的一个例外,见Adrian Dudink, G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T.Lippeillo and R.Malek,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 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
    4[清]怀荫布等修,《泉州府志·人物志》,乾隆28年。
    5《圣朝破邪集》,第140页。
    6林金水《艾儒略在泉州的交游与传教活动》,载《海交史研究》1994年第一期,第63页。
    7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第一册。
    8林欲楫赠诗载《熙朝崇正集》,载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第646页。
    1曹学佺,《朝大理诗文集》第1册,《金陵初稿》第18-19页。明刻本。
    2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第3a-6a页,记载曹学佺服侄“三山曹某”全家入教的经过。
    3林金水,《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第217页。
    4林金水,《艾儒略与福建士大夫交游表》,载《中外关系史论》第5辑。
    5 Adrian Dudink(杜鼎克),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T.Lippeillo and R.Malek,Scholar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
    1即隆武帝下令扩建的福堂。
    2对艾儒略作品的分期参照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和Adrian Dudink(杜鼎克),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3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163页。
    4陈仪的序中说“余乡先达复有延之入闽者”,可见此时艾儒略已入闽。
    5傅氏担任中国耶稣会省区会长约在1635-1641年,其后便析教区为南北两部,傅氏辖北,艾儒略辖南,
    因此其准梓应也在此期间,这一点也可因同订者伏若望死于1638年得到证实。
    1瞿式耜序,见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162页。
    2关于艾儒略出版《五十言余》的目的,台湾学者潘凤娟认为艾氏因为“明末局势转变对艾儒略有很大打击,他将盼望寄托在对末世的关注上”,并认为此书“如同交待遗言一般”。笔者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3沈德符,《万历野获集》第27,《京师敕建寺》。
    4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8页。
    5清彭际清的《居士传》共五十六卷,收集从后汉到清康熙间在家奉佛的人士(限于男性)三-二人的传记,收入《续藏经》。晚明的阳明心学后人,尤其是泰州学派的后学士人中有多人名列其中。
    1[明]陈燕翼,《思文大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2本文对《圣诺撒法始末》的评论,参考杜鼎克,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 pp147.
    3钟鸣旦(Nicholas Standaert),The Fesuits'Preaching of the Buddha in China,from China Mission Studies(1550--1800) Bulletin,Ⅳ1987,pp38-40.
    4韩氏家族的作品分析参见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孙尚扬《反思与建构:儒者基督徒韩霖融会中西的伦理思想》,收入李炽昌主编,《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李氏家族的作品研究参见许理和(Erik Zurcher)《李九功与(慎思录)》,收入卓新平主编,《相遇与对话》,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许理和(Erik Zurcher),Aleni in Fujian,1630-1640:the Medium and the Message. From T.Lippeillo and R-Malek,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 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
    5《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第一册。
    6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6页。
    1隆武朝灭亡之后,鲁王和郑成功家族先后与南下清军在泉、漳等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战争。
    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8页。
    T.Lippiello&/Roman Malek(eds), Scholar from the West:Julio Aleni S.J(1582-1649) and the D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 Brescia:Fondazione civilra bresciana;Sankt Augustin: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
    L.Blusse&H.T.Zurndorfer(eds),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Early Mordern East Asia, Essays in Honour of Erik Zurcher,E J.Brill:Leiden·New York·Koln,1993.
    Erik.Zurcher (eds),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E.J.Brill:Leiden·New York.1995.
    E.B.Vermeer(eds),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E.J.Brill:Leiden·New York·Kobenhavn·Koln,1990.
    D.E.Mungello, The Great Encounter of China and the West,1500-1800, 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 Inc,1999.
    Chun-Chieh Huang&Erik.Zurcher, Norms and the State in China, E.J.Brill:Leiden·New York·Koln,1993.
    David E.Mungello,Curious Land:F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Franz Steiner Verlag Wiesbaden Gmbh Stuttgart,1985.
    Nicolas Standaert, Methodology in View of Contact Between Cultures:the China Case in 17th Century, Hong Kong,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Chung Chi College,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2002.
    Nicolas Standaert(eds), Hand book of Christianity, Volume One:635-1800. E.J.Brill:Leiden·Boston·Koln,2001.
    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Sankt Augustin·Fondazione Civilta,Brescia,2007.
    《(中国的洋风画>展——从明末到清代的绘画、版画、插绘本》,日本町田市国际版画美术馆出版,馆长青木茂主编,1995年版。
    《近世中国的比较思想》,冈本さ元著,东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Erik.Zurcher,Confucian and Christian Religiosity in Late Ming China,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Chirstianity in China. Hong Kong: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1996.
    C.von Collani&K.Fakultat,Did Jesus Christ Really Come to China,in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NO.20,1998.
    Eugenio Menegon,A Different Country,the Same Heaven:A Preliminaty Biography of Giulio Alenis,S.J.(1582-1649),in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NO.15,1993.
    Nicholas Standaert,Note on the Spread of Gesuit Writings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China,in China Mission Studies(1550-1800),NO.7,1985.
    Nicholas Standaert,The Jesuits'Preching of the Buddha in China,in China Mission Studies(1550-1800),NO.9,1987.
    Gianni Criveller,The Kialogues of Giulio Aleni on Christ and China & The Mystery of the Plan of Salvation and China,in Ku Wei-ying(eds),Missionary APProaches and Linguistics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Leuven University Press&Ferdinand Verbiest Foundation,K.U.Leuven,2001.
    吴湘湘主编,《天学初函》,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
    吴湘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
    [清]徐景熙修,[清]鲁曾煜等纂,《福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第7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张景祁纂修,《福安县志》,《中国方志从书》第78号,台北:成文书版社,1967年。
    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
    [清]郝玉麟等修,[清]谢道承等纂,《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527-530,《福建通志》,乾隆二年(1737年)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刘俊余、王玉川合译,《利玛窦全集》(1234册)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7年。
    [明]王徵著,《王微遗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明]何乔远,《闽书》,(1-5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明]陈燕翼,《思文大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夏瑰琦编,《圣朝破邪集》,香港:香港建道神学院,1996年。
    [比利时]钟鸣旦、[比利时]杜鼎克、黄一农、祝平一等主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辅仁大学神学院/方济出版社,1996年。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楼宇烈顾问、郑安德编辑,《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共五十七册)中的No7《三山论学》、No8《万物真原》、No9《口铎日抄》、Nol0《天主降生言行纪略》、No11《天主降生引义》,原著都为艾儒略。北京: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0年。
    [清]李渔著,《闲情偶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杨光先著,陈占山校注,《不得已》,合肥:黄山出版社,2000年。
    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法]杜赫德编,耿异、郑德弟、吕一民、沈坚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明]谢肇(?),《五杂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清]郭文祥纂,《福清县志(康熙)》,《清代孤本方志选》,第二辑25、26册,郝瑞平主编,北京:线装书局,2001年。
    [比利时]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共十二册),台北:利氏书社,2002年。
    [法]李明著,郭强、龙云、李伟译,《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北京:大象出版社,2004年。
    韩琦、吴旻校注,《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道原精粹》,1887年(光绪十三年)上海慈母堂聚珍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馆藏《基督教文献汇编》,香港浸会大学馆藏缩微胶卷。
    [法]裴化行著,萧浚华译,《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方豪著,《中国天主教史论丛》,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罗光主编,《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台北:征祥出版社,1968年。
    方豪著,《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著者自刊,1969年。
    陈垣著,《陈垣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方豪著,《中西交通史》,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方豪著,《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徐宗泽编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耶稣会创立四百周年纪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李向平著,《祖宗的神灵——缺乏神性的中国人文世界》,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徐宗泽著,《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刘治平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本色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0年。
    [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著,尹今黎、张蕾译,袁亚愚校,《社会中的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司徒琳著,李荣庆、郭孟良、卞师军、魏林译,《南明史:一六四四——一六六二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法]安田朴、[法]谢和耐著,耿升译,《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年。
    朱亚非著,《明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济南:济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比利时]钟鸣旦著,《本地化:谈福音与文化》,陈宽薇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93年。
    孙尚杨著,《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
    黄时鉴主编,《中西关系史年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林华等编,《历史遗痕——利玛窦及明清西方传教士墓地》,北京: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4年。
    [法]裴化行著,管震湖译《利玛窦神父传》(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
    [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
    [法]荣振华著,耿舁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书局,1995年。
    刘小枫主编,《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文化相遇》,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何绵山著,《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王晓朝著,《基督教与帝国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周明初著,《晚明人士心态及文学个案》,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林金水主编,《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顾诚著,《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王晓朝著,《基督教与帝国文化:关于希腊罗马护教论与中国护教论的比较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法]沙百里著,耿升、郑德弟译,《中国基督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林治平主编,《基督教在中国的本色化论文集》,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
    何俊著,《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比利时]钟鸣旦著,何丽霞译,《可亲的天主——清初基督徒论“帝”谈“天”》,台北:光启出版社,1998年。
    李天纲著,《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何光沪、许志伟著,《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英]麦奎利著,何光沪译,《基督教神学原理》,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
    周心慧著,《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意]柯毅霖著,王志诚等译,《晚明基督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曹增友著,《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左东岭著,《王学与中晚明人士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郭松义著,《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第350页-37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英]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教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赖品超、李景雄编,《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丛书(二)——儒耶对话新里程》,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香港)2001年。
    [加]秦家懿著,吴有能、吴华译,《儒与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潘凤娟著,《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台北:财团法人基督教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圣经资源中心出版,2002年。
    计翔翔著,《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德]齐美尔著,林荣远编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莫小也著,《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林泉著,《福建天主教史纪要》,福州:福建天主教两会出版,2002年。
    [比利时]钟鸣旦著,《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香港圣神研究中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刘小枫著,《圣灵降临的叙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卓新平主编,《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顾卫民著,《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王日根著,《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林中泽著,《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以利玛窦《天主实义》和庞迪我《七克》为中心》,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美]邓恩著,余三乐、石蓉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法]谢和耐著,耿升译,《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张国刚著,《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孙尚杨著,[比利时]钟鸣旦著,《184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梁元生著,《十字莲花——基督教与中国历史文化论集》,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4年。
    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编,赵建敏主编,《天主教研究论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谢国桢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陈宝良著,《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谢咏才、李红艳著,《中国乡村传播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美]史景迁著,陈恒、梅义征译,《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芮传明著,《淫祀迷信——中国古代迷信群体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炽昌主编,《文本实践与身份辩识: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中文著述(1583-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爽学著,《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社,2005年。
    张晓林著,《天主实义与中国学统——文化互动与诠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
    刘耘华著,《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崔维孝著,《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中华书局,2006年。
    [美]韦思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顾卫民著,《近代中国基督宗教艺术发展史》,香港:道风基督教丛林,2006年。钱海岳著,《南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程郁著,《清至民国蓄妾习俗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美]白诗朗著,彭国翔译,《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石家庄:河北 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吕杰、张波、袁浩川主编,《传播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李天纲著,《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周萍萍著,《十七、八世纪天主教在江南的传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吴莉苇著,《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吴雷川著,《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董少新著,《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章文钦著,《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比利时]钟鸣旦著,张佳译,《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陶飞亚、杨卫华著,《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加]卜正民著,陈时龙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