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正义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消费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用物品或劳务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各种关系中谋求“人”的发展的一种方式,是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手段。正义是人追求自身本质的最高理想,是人的世界、人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和公理,是人类发展与完善的价值真理,其实质在于把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作为人的根本。消费正义源自对消费问题的伦理思考,即以正义观的价值视野对作为人之重要存在方式的消费进行合理性和合目的性的理性审视和道德评价,从而建立起合乎人性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以牵引和约束人们的消费活动,使之趋于正义和善。实践消费正义就是人在消费活动中,把人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消费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公正消费、和谐消费、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达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消费正义思想的历史考察。对消费正义思想的历史梳理是构建当代消费正义理论的前提。西方的消费正义思想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节俭消费到消费至上的思想流变过程。中国的消费正义思想经过了一个从俭到奢、由等级消费到平等消费、由压抑消费到开放消费的历史演变进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其消费正义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对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中确立了其生态消费正义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消费正义思想,并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正义观。
     第二章,消费正义的内涵及合法性论证。厘清消费正义的内涵是消费正义理论建构的基础,论证消费正义的合法性是消费正义理论建构之正当性支撑。从形而上的、理论的、思辨的层面看,消费正义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存在方式之间关系合理与否的价值评判,它所关注的是人类如何避免以自身异化为代价发展经济,并在这种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形而下的、实证的、应用的层面看,消费正义是对消费活动、消费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的研究,它关注的是消费活动主体如何才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消费活动与正义理念的互动整合。消费正义的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从人性论基础而言,消费正义源自人的意识属性和自由自觉活动的存在特性以及人的超越性存在本性;从存在论角度来看,消费正义基于人在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及其消费行为的社会性;从消费实践来说,消费正义是化解人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必然性要求。
     第三章,消费正义的理念及当代价值。确立消费正义理念是构架消费正义理论的重要环节。消费正义理念是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的根本准则和指导原则,具体为:人本理念、公正理念、和谐理念、适度理念和可持续理念。以人为本的消费理念是把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和发展作为消费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要求消费活动不但要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公正理念即消费权利和消费义务的公平合理分配,个人在合理行使自己的消费自由权时,不能影响他人和整个社会的正当权益。和谐理念即用联系的、发展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来审视和反思人们的消费行为,优化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实现消费与人自身、自然环境以及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适度理念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恰到好处地消费,以“应该的时间,应该的境况,应该的关系、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进行消费。可持续理念即消费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前者的核心是在消费过程中实现自然的可持续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后者的核心是消费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消费正义的主体实践。消费正义理论的生命在于消费正义实践。消费正义实践包括三个层面:个体消费正义实践、企业消费正义实践和政府消费正义实践。个体消费正义实践是实现消费正义的基础力量,个体应该走出消费即幸福的误区,选择自我实现的消费方式,提高消费维权和自我保护能力,做一个有责任的消费者。企业是消费资料的主要提供者,生产性消费是造成目前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企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维护消费者权益之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政府既是消费制度、政策的制定者,也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的消费实践主体,对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政府应该从管理者和实践者的双重层面规范自身消费行为。
     消费正义实践通过和谐消费、公正消费、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实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生成全面自由发展的“和谐人”。
Consumption is the behavior and process that the people use goods or the personal service to satisfy their production and life in a certain society relation. As one of people’s existence manners, consumption is a try for peopl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society and themselves. It’s also a means for people to realize self-value and meaning of being. Justice is the highest ideal that the people pursue their essence, the standard and right justice of the human being’s world、relation and behavior,and the value truth that the man develop and consummate. Its essence considers people’s value, dignity and development as their foundation. Born from rightful attention to consuming, consumption justice is perfection of and guide to consumption behavior after reflection and rating of it. The realization of consumption justice is to reach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economical society and themselves by moderate, harmonious, rightful, enduring consumption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al society and ecology. The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history inspect of consumption justice idea. The collation of the thoughts of consumption justice is the thinking resource and theory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onsumption justice theory. The thoughts of consumption justice of China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thrifty, of rank and constrained to extravagant, equal and open. The thought of rightful ecology consumption of Marxism founders who constructed their thoughts of consumption justi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criticizing labor alienation and commodity worship, with full-scale human development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final destination is still wisdom until now. The communist central government with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at his core brings up a series of consumption justice views with Chinese character through their 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consumption justice views and combination with Chinese construction practice.
     Chapter two: the connotation and legality demonstration of consumption justice. Making clear consumption justice connotation is the base of consumption justice theory, demonstrating the legality of consumption justice is the legitimate brace of consumption justice theory. From meta-physical angle, consumption justice which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economy and human themselves but not at the cost of self alienation is the reasonable merit evaluation to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human existence way. It’s humanitarian, equal and harmonious merit ideal reflecting in consuming system and activities. Seen from physical angle, consumption justice is a research of rightfulness, rationality and norm. It pays attention to how to combine factual and value apprais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benefi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justice ideal and it. These two aspects of consumption justice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can’t be divided. People’s sense property, existing character of free activity and transcendence of people offer humanitarian foundation for consumption justice theory while necessity of human existence in social relation and social character of consuming offer foundation of existence theory for it.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 with themselves, the indifference of people with society and other people’s relat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re all calling the appearance of consumption justice theory.
     Chapter three: the principl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consumption justice. Establishing consumption justice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constructing consumption justice theory. Consumption justice ideal i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and standard for consuming subject in consuming activities while dealing with various relations. Man oriented consumption ideal, with people’s value, dignity, freedom and development as the ultimate purpose and starting point of consumption activities, should not only satisfy people’s basic living need but also satisfy people’s need for development. The justice concept is when individual performs his own free right of consumption, he should not affect the rights and profits of others and the whole society; meanwhil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nsumption rights of others and society should also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 consumption right. This concept includes the justice concept of human and nature, the inner-generation justice concept and inter-generation justice concept. The essence of the ideal of harmony is to inflect people’s consumption activities entirely and at last realize harmony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self develop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other people and society. Moderate consumption ideal contends restraint. It includes quality and quantity. The ongoing consumption ideal is the unity of endurance and development, whose core is to realize the ongoing existence of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during consuming process. The core of development is to realize social economy’s ongoing development.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ideal lays different emphasis o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Chapter four: the principle practice of consumption justice. The life of consumption justice theory exists in practice of consumption justice. The subjects of consumption justice contain individual,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 The practice of individual consumption justice is the foundation and fundamental power of realizing consumption justice. So individuals must be responsible consumers by establishing right consumption views, breaking away from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consuming is happiness, choosing consumption way of self reliance and improving right safeguard and self protection. Enterprises are main providers of consuming material.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umption during producing is also a main cause of present ecology crisis. So enterprises should explore nature reasonably and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le fundamentally aiming at satisfying people’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people’s full-scale free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is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consuming subject, which is the example of consuming behavior. It not only is the institutor of consuming system and policy but also the leader of the consumption in the whole society. Problems with governors not only corrupt social atmosphere, but also make government itself face crisis of legitimacy. So government should control its consuming behavior from two aspects of governor and practice subject.
     Through harmonious consumption, rightful consumption, moderate consumption and enduring consumption, the practice of consumption justice will realize people’s value, dignity and development , bring about the harmony of human themselves,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s,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society, and construct the“harmonious human”.
引文
①第一次消费革命发生在18世纪,由工业革命引发的消费热潮从英国发端,随之遍及世界。这次消费浪潮的兴起,与工业革命一起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大众消费模式的形成标志着第二次消费革命的来临,消费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消费主义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②孙立平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特别是80年代以前,中国处于典型的生活必需品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开始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而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消费则退居次要地位。参见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③[美]威利斯·哈曼:《未来启示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
    
    ①[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①郑永奎:《消费正义与人的存在和发展》,《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
    ②何建华:《经济正义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385页。
    ③同上,第388~394页。
    ④毛勒堂:《消费正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之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⑤毛勒堂:《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2004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8页。
    
    ①田翠琴:《消费分层与消费正义初探》,《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②晏辉:《消费正义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页。
    ③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3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4页。
    ③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90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76页。
    ②同上,第278页。
    ③[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603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27页。
    ⑤[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10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10~315页。
    ③[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4页。
    ④同上,第135页。
    
    ①[苏]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1~62页。
    ②[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③[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7页。
    ④[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7~68页。
    
    ①转引自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②[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07页。
    ①转引自龙静云:《消费伦理的变迁与当代家庭消费伦理之建构》,《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
    ②转引自雷定安:《论三种消费观》,《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③同上。
    ④[美]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9页。
    ⑤[美]梅萨罗维克等:《人类处于转折点》,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143页。
    
    ①[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8页。
    ②[美]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实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4页。
    
    ①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204页。
    ②[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③罗钢、王仲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6页。
    ④[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⑤[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①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青年研究》1998年第6期。
    ②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③[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7页。
    ④[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1页。
    ①[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1989年版,第6页。
    ②[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①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20页。
    ②转引自梅琼林:《论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媒介思想》,《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69页。
    ②《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9页。
    ③《尚书·太甲上》。
    ①《尚书·大禹谟》。
    ②《易经·第十二卦否》。
    ③《论语·学而》。
    ④《论语·述而》。
    ⑤《论语·八佾》。
    ⑥《荀子·天论》。
    ⑦《墨子·节用》。
    ⑧《墨子·辞过》。
    ⑨《韩非子·十过》。
    ⑩《韩非子·解老》。
    ①《老子》,第二十九章。
    ②《老子》,第六十七章。
    ③《贾谊集·论积贮疏》。
    ④《贾谊集·服疑》。
    ⑤唐凯麟等:《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324页。
    ⑥《论崇奢黜俭》。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②《荀子》。
    ③同上。
    ④同上。
    ⑤马玉婷:《韩非子》,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⑥马玉婷:《韩非子》,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⑦马玉婷:《韩非子》,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①《论语·八佾》。
    ②《论语·里仁》。
    ③《荀子·大略》。
    ④《韩非子·诡使》。
    ⑤《老子》第十九章。
    ⑥《墨子·兼爱中》。
    ⑦《汉书·董仲舒传》。
    ⑧《遗书》卷一十一。
    ⑨《朱子语类》卷五十一。
    ⑩《王文公文集·答曾立公书》。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里仁》。
    ①张东刚:《消费需求变动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②蔡尚思等:《谭嗣同全集》(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2页。
    ③蔡尚思等:《谭嗣同全集》(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2页。
    ④《章太炎全集》(卷三)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
    ⑤同上。
    ①陈绍闻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0页。
    ②同上。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7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8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6~377页。
    ①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5~2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9页。
    ①《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③[英]Don Slater:《消费文化与现代性》,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0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9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①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③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3月11日。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17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③同上,第122页。
    ④同上,113页。
    ⑤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99~400页。
    ②转引自王作民等:《论周恩来艰苦奋斗的一生》,《福建党史月刊》1998年S1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⑤转引自易培强:《邓小平消费经济思想论略》,《消费经济》1994年第6期。
    
    ①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1997年1月29日。
    ②同上。
    ③同上。
    ④江泽民:《在中共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讲话》,1998年1月22日。
    
    ①胡锦涛:《人力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人民日报》2002年12月8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
    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384页。
    ①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9页。
    ②同上,第384页。
    ③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11页。
    ②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①彭定光:《社会的正义基础》,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②转引自罗钢: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上),《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5期。
    ①周梅华:《可持续消费理论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②Tim Edwards, contradiction of consumption, concepts, practices and politics in consumer socie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P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4页。
    
    ①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②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③[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④同上,第6页。
    
    ①参见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2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③同上,第30页。
    ①[美]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54页。
    ①[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5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③[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5页。
    ④转引自沈晓阳:《正义论经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⑤[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2页。
    ⑥[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4页。
    ②同上,第56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②[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
    
    ①[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②[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6页,译者序言。
    ③[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④同上,第35页。
    
    ①[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②《论语·卫灵公》。
    ③《论语·雍也》。
    ④《论语·子路》。
    ⑤《论语·颜渊》。
    ①《论语·雍也》。
    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七》。
    ③《四书章句集注·中庸集注》。
    ④《论语·里仁》。
    ⑤《论语·阳货》。
    ⑥《论语·卫灵公》。
    ⑦《论语·卫灵公》。
    ⑧《老子·第三十七章》。
    
    ①《老子·第二十五章》。
    ②《老子·第十六章》。
    ③《商君书·赏刑》。
    ④《韩非子·定法》。
     ①[美]乔治·恩德勒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①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美]阿德勒:《西方名著中的伟大智慧》,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281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6页。
    ②[美]阿德勒:《西方名著中的伟大智慧》,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2页。
    
    ①[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3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③转引自王海明:《平等:最重要的公正》,《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①转引自沈晓阳:《正义论经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②张宏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页。
    ③[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4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页。
    ①甘绍平:《论消费伦理》,《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①[法]费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①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61、59页。
    ②[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③[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①[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②冯友兰:《一种人生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圭亚那]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
    ②参见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③[英]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页。
    ①[美]弗洛姆:《理性的挣扎——健全社会之路》,(台)志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0页。
    ①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厦门大学高教所2000届博士研究生论文集。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8页。
    ①转引自卢风:《享乐与生存》,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②参见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39页。
    ③吴忠民:《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①倪瑞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陈铭等:《“更美的语言,更大的行动”——本报记者感受“地球峰会”》,《参考消息》2002年8月29日。
    ②[美]里夫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
    ③曾建平:《环境正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4页。
    
    ①李刚:《我国收入差距最高达18倍》,《今日信息报》2006年12月29日。
    ②樊锐:《地球村:全球化与人类共同利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162页。
    ③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①Brian Barry, Circumstance of Justice and Future Generations, in Obligations to Future Generations, edited by R.I.Sikora and Brian Barr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243.
    ②[美]梅萨罗维克:《人类处于转折点》,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3页。
    ①转引自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页。
    
    ①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0页。
    
    ①《尹世杰选集》第2卷,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②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5~226页。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②中国环境报社:《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30页。
    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可持续发展词语译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
    
    ①陈滨荣:《可持续消费与清洁生产:同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产业与环境》2000年第4期。
    ②Erna Witoelar:《可持续消费:我们的共同挑战》,《产业与环境》1996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
    
    ①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①[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5~76页。
    ①蔡雪芹:《现代消费与人的自我认同》,《理论月刊》2005年第9期。
    
    ①党国英:《发展关键期执政党何为》,http://news.sohu.com/20040917/n222093469.shtml。
    ②转引自马伯钧:《消费和谐释义》,《消费经济》2007年第2期。
    ③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④[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孙立平:《内需不足与社会结构》,《经济观察报》2006年2月20日。
    ②石泽文:《中国,不要太奢侈》,《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6期。
    ①陈家兴:《一次性筷子,被“讨伐”还是被推广?》,《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
    ②同上。
    ①参见房爱卿:《如何走出消费误区》,《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4日。
    ①相关数据参考:《贫富差距逾警戒线中国重新衡量效率VS公平》,中国网2005年7月14日。
    ①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①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②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页。
    ③[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
    
    ①[美]阿尔文·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②[芬兰]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③转引自张天勇:《广告、媒介:符号拜物教的外在动因》,《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
    ①陈虎强:《论面子观念—一种中国人典型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①万俊人:《道德之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①转引自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②孙希有:《面向幸福的经济社会发展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8页。
    
    ①[美]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9页。
    
    ①参阅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110页。
    ②全国节能减排手册:http://www.most.gov.cn/ztzl/jqjnjp/qmjnjpsc/qmjnjpsc-32.htm.
    ①转引自:《你上过虚假医药广告的当吗?》,《法制日报》2004年7月2日。
    
    ①参见李兰芬:《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道德缄默及其解构》,载陆小禾、乔治·恩德勒主编《发展中国经济伦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①[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①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监察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执法研究与探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页。
    ①喻勤娅:《SA8000标准下中国企业会责任之研究》,《经济问题》2005年第7期。
    ①[美]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页。
    ②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①[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1页。
    ①参见桑玉成:《政府成本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①辛向阳:《红墙决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②白玉苓:《非合理性公款消费及社会影响》,《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③《28人养1个“吃皇粮的”吴敬琏批评吃饭财政》,新华网。
    ④《北京日报》2005年2月8日。
    ①《人民日报》2005年9月2日。
    
    ①陈杰人:《破除职务消费腐败的关键》,《南方日报》2007年3月12日。
    ②蔡恩泽:《坚决制止“面子工程”》,《党建》2004年Z1期。
    ①赵虎吉:《论政治制度安排的逻辑起点》,《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7期。
    ①[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①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1页。
    ①《上海证券报》2006年3月14日。
    ①黄铁苗:《节约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434页。
    
    ①徐焕东:《节能采购要从必要功能出发》,中国政府采购网2005年9月19日。
    ②《墨子·节用上》。
    ①沈荣华:《抓住入世契机加快推进我国行政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2、23、25、31、42、46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1、2、3卷。
    4.《毛泽东选集》第1、5卷。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德]维尔纳·桑巴特,王艳平译:《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2005年版。
    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10.[美]罗伯特·弗兰克,蔡曙光译:《奢侈病》,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
    11.[美]艾伦·杜宁,毕聿译:《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美]弗洛姆,孙恺祥译:《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2003年版。
    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5.[日]堤清二,朱绍文译:《消费社会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美]凡勃伦,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7.[美]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美]诺齐克,何怀宏等译:《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9.[美]麦金太尔,万俊人等译:《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20.[德]马克斯·韦伯,彭强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出版社1987年版。
    21.[法]费雷德里克·巴斯夏,许明龙等译:《和谐经济论》,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23.[英]戴慧思著,黄菡等译:《中国都市消费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4.[俄]别尔嘉耶夫,张百春译:《论人的使命》,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25.[美]赫舍尔,隗仁莲译:《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美]乔治·恩德勒主编,李兆雄等译:《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乔治·恩德勒,高希国等译:《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8.[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著,张志强等译:《企业、政府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9.[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凤凰传媒出版集团2006年版。
    30.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1.李昕:《救赎与消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33.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唐凯麟:《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35.姚建平:《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6.欧阳卫民:《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37.李通屏:《中国消费制度变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陈学明等:《痛苦中的安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0.韩震:《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4.倪瑞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尹世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8.何建华:《经济正义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9.郑永奎:《经济正义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何怀宏:《公平的正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1.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沈晓阳:《正义论经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3.黄平、莫少群:《迈向和谐——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反思与重构》,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54.刁永祚:《都市消费与经济增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宋希仁:《西方伦理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6.汪洁:《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7.张应杭:《企业伦理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张向前:《和谐社会的企业责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59.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60.梦奎、马凯主编:《建设节约型社会》,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1.周镇宏,何翔舟:《政府成本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2.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3.张康之:《公共行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5.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6.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的消费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67.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郑永奎:《消费正义与人的生存发展》,《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
    2.毛勒堂:《超越消费主义——论消费正义》,《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
    3.毛勒堂:《消费正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之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4.毛勒堂:《正义:不可或缺的存在之维》,《云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何建华:《消费正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基础》,《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6.晏辉:《消费正义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4期。
    7.张舜清:《“物象化论”视域下的消费主义与消费正义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9期。
    8.王建平:《消费革命:社会转型的非预期后果及其社会效应》,《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9.韩震:《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现代哲学》2003年第3期。
    10.唐凯麟:《对消费的伦理追问》,《伦理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1.赵玲:《消费的人本意蕴及其价值回归》,《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
    12.张亚军:《论理性消费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3.甘绍平:《体现着人权诉求的消费者权益》,《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1期。
    14.李悦书:《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与人的发展》,《学术研究》2002年第7期。
    15.陈学明:《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6期。
    16.王代月:《试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理论学刊》2004年第11期。
    17.刘明艳:《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在我国的历史际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8.邓晓辉等:《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最新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4期。
    19.博格:《一国经济正义与全球经济正义》,《读书》2002年第1期。
    20.张东刚:《消费需求变动与近代思想中国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1.柳思维、唐红涛:《经济转型中的新剪刀差与城乡消费差距的扩大》,《消费经济》2006年第2期。
    22.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3.谢俊贵:《和谐消费环境及其多层次建构问题》,《消费经济》2006年第2期。
    24.董贵成:《论维新派的经济变革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5.安云凤:《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传统家庭消费伦理观的嬗变》,《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3期。
    26.王玉生:《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初论》,《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7.刘英茹:《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是关键》,《科学决策》2005年第9期。
    28.郭伟强:《论政府在构建节约型社会中的行为选择》,《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3期。
    29.靳连芳:《“公款消费”居高不下的潜规则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7期
    30.白玉苓:《非合理性公款消费及社会影响》,《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31.赵付科:《政府成本居高的原因及对策》,《经济师》2006年第9期。
    32.任晓林:《公共管理中官员职务消费的逻辑批判》,《城市管理》2005年第6期。
    33.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4期。
    34.胡金凤:《消费问题的哲学考察》,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35.毛勒堂:《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36.董军:《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东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Deborah S. Davis. (2000), 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Miller, Daniel. (1987), 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 Oxford: Blackwell.
    3.Baudrillard, Jean. (1988) ,Selected Writing, ed, by Mark Post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4.Belk, Russell. W. (1995),“Studies in the New Consumer Behaviour”in Miller(ed.) Acknowledge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5.Edgell, Stephen, Kevin Hetherington and Alan Warde (eds.) (1996), Consumption Matters: the Production and Experience of Consumption, Cambridge: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