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问责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3年我国非典危机爆发后,中央及时采取各项措施全面遏制非典危机的继续蔓延,其中的一项果断措施就是免去当时的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的职务。两名省部级高官因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故而被免职丢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行政问责制随后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热门话题。行政问责机制构建的目的是促进我国责任型政府的建设,是从责任的角度实现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入研究行政问责机制对于促进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权力监督制约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民主政治条件下对行政权力监督与制约的视角,针对我国行政问责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力求建立健全适合中国政治体制特色的行政问责机制。文章包括导论、正文和结束语。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明对行政问责机制结合实践进行研究的重大意义,分析研究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已有的主要观点和分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相关研究的评价,提出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重点、难点、创新之处。本文研究中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法、制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公共政策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
     第二章论述行政问责机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行政问责制是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行政问责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强制性地要求政府官员就其行政决策、行政行为和行政结果进行解释和接受失责的惩罚的行政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行政问责主体、客体、事由、手段和责任形式。行政问责机制涉及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契约论、有限政府论、有关行政管理理论、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及责任政府理论,从而奠定了行政问责机制建构的理论基石。
     第三章是对中外有关行政问责制度的考察,考察古今中外有关行政问责方面的机制构成及运行方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国外行政问责制度考察,分析研究其相对完善的行政问责机制概况。二是对中国香港特区高官问责制度进行分析研究。三是分析研究中国古代“行政问责机制”运行方式及与当代的区别和联系。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的考察,目的是对我国当前行政问责机制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四章阐述当代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主要考察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问责从思想理念到为构建责任政府进行行政问责实践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分析新时期我国行政问责问题凸显的原因,论述了新时期进行行政问责机制构建的重大意义。分析研究我国行政问责实践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析研究我国行政问责机制建构问题。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要遵循权责一致、公开透明、责任形式有机结合及适用性原则。健全行政问责主体体系,实现“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的有机结合,形成问责合力。明确行政问责对象,有效区分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将事前、事中、事后问责有机结合起来。确立行政问责事由,重点是日常型问责,将行政问责与绩效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完善行政问责手段,实现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将行政问责与政务公开相结合。健全行政问责责任形式,具体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并通过建立规范的机制以保障行政问责的权威性。
     结语部分提出对行政问责机制进行正确定位,要和其它行政权力监督机制作有效区分和配合。明确建构行政问责机制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为人民服务、真正向人民负责的责任型政府。指出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深入,应逐步实现从行政问责机制到公共权力问责机制体系,并为行政问责机制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ok many measures in time to control the spreading of“the SARS”thoroughly after this crisis broke out in our country in 2003. One of these measures was to recall the minister Zhou Wenkang of the sanitation department and the mayor Meng Xuenong of the Beijing city which were responsible to the crisis as well as others of the time. The deposing of two dignitaries at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level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ecause of one big accident arising from their negligence brought a lot of attention of mangy people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including the sphere of learning. Then,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became the hot topic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reform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our country. Motivation to construct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s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the responsibility government and to realize the surveillance and restriction to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The thorough research of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s the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ing significance regarding the advancing of carrying out the viewpoi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oroughly, the building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ism communi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mocracy and the enriching of the surveillance and restriction theory to the power.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Marxism-Leninism, the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The Three Represents”as the instruction and i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carrying out the viewpoi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oroughly, an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arisen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put up scientific system arrangement and establishes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uiting the characters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thorough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rveillance and restriction to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in democracy.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the foreword, main text and a brief summary.
     Chapter one mainly sets forth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ing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and analyses the main researching fruit, known viewpoints and differences, the problems in foregone research and the appraisals to it and introduces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s, the key, the difficulty, the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ystem study, comparative study, public policy and literature etc adopted by this paper.
     Chapter two elaborat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This mechanism is a method of the surveillance and restriction to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in which the subject of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restrictedly calls for governors to interpret and reasonably vindicate th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the administrative behavio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results and accept the punishment for being be irresponsible for the duty according to the legal process and rule in the modern democracy. It includes five key elements which are the subject, the object, the matters, the measure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ypes.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refers some basic principles including society contract theory, limited government theory, relating administrative theory, surveillance and restriction to the public power theory, new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and responsibility government theory which are the theoretical stones to construct the mechanism.
     Chapter three sees about domestic and foreign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namely sees about the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n three respect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time: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comparatively perfect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of foreign countries,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system of dignitaries accountability in Hongkong of china,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ancient“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and modern one. Motivation to see about the three contents is to supply useful inspiration for constructing modern Chines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Chapter four sets for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mainl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skeleton from the thought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to the practice for constructing responsibility government since the new China came into existence, emphasizing the reason that the problem of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emerges in new time of China, dissertating the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our country’s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development.
     Chapter five and chapter six analyze the tactics to construct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outline the basic principle which make power and duty unanimous, make the government affairs open and apparent, combine responsibility types with each other and apply to the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trengthen the subjects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accountability in one organization and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and to shape composition of forces of accountability; make clear the object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nd distinguish the decision-maker, the executor and the supervisor effectively and combine the accountability before the affair happens, in the course of the affair and after the affair happened; establish especially daily type contents of accountability and combine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erfect the ways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nd realize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nstitutionalized and standardized and combine the openness of the governments’affai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mplify the typ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ncluding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lawful responsibility,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establish the standardizing restoration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authority of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n the part of the brief summary,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to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chanism of objecting corruption in the way of surveillance and restriction to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radically. Meanwhile, it should distinguish and cooperate from other mechanism of surveillance and restriction to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This paper nails down the aim of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s to establish the responsible government to serve the people and to answer for the people. It also emphasizes that China should realize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power accountability from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long with the lucubrating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and brings forward advises for the continu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引文
①顾亮、冯加严:《后非典时期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3期第83页。
    ②杨中林:《论“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动因及其完善》,《前沿》2005年第8期第208页。
    ③韩志明:《公民问责:理论意义与制度设计》,《中州学刊》2007年9月第5期第15页。
    ④程鹏:《我国公民行政问责的缺失和对策研究——从公民问责的理论根源和现实价值分析》,《陕西农业科学》2009年第1期第189页。
    ⑤韩剑琴:《建立责任政府的新探索—行政问责制》,《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8期第20页。
    ⑥刘奕岑、何跃:《问责制推行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科学家》2005年5月第57页。
    ⑦⑦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4期第42页。
    ⑧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第41页。
    ①王宏伟:《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经济师》2006年第3期第22页。
    ②余望成、刘红南:《行政问责制:由来、困惑与出路初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26卷第6期第34—35页。
    ③余望成、刘红南:《行政问责制:由来、困惑与出路初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26卷第6期第36页。
    ④余玖玖:《试析“行政问责制”》,《行政与法》2006年第7期第10—11页。
    ⑤张霄:《评析“行政问责制”的推行》,《政治·行政》2005年10月第30页。
    ⑥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第41页。
    ⑦罗蓉:《问责制实施的制度结构》《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1期,第34-35页。
    ①刘仁文:《官员问责呼唤制度化》,《学习月刊》2006年第3期第4页。
    ②沈蓓绯:《“官员问责制”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3月第11页。
    ③王学军:《论我国政府问责制之现实困境以及出路》,《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1期。
    ④景云祥:《问责制的构架是责任政府建立的关键》,《行政论坛》2005年第4期第8页。
    ⑤许卫林:《完善行政问责机制的理性思考》,《公共管理》2005年第4期第54-55页。
    ①刘军宁:《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间责制》,《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5月第28页。
    ②李建业:《行政问责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李建业:《行政问责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黄健荣、梁莹:《论问责新政:多维理论之考察》,《行政学研究》2004年第11期第30—33页。
    ⑤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第40—44页。
    ⑥姚庆武:《行政问责制的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2005年第11期第30—32页。
    ①周亚越:《制定行政问责法:法理和实践的双重需要》,《理论前沿》2006年第2期第36—37页。
    ②蒋浩:《我国政府官员问责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③杨叶红:《论行政问责中异体问责的缺位》,《求索》2004年第12期第78页。
    ④周斌:《行政问责制:权责对等的制度性保障》《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35页。
    ①Jay M·Shafritz.The facts on the file dictiona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New York:Facts On File Publications,1985:96.
    ②陈翔:《我国政府问责制的制度分析与现状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③Goodnow,F?J,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A Study in Government[M],New York:Rusell&Rusell,1900.
    ④黄晓军:《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论文。
    ①温家宝:《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2006年9月4日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
    ①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46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哲学及其方法》,邓正荣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1页。
    ②《政治学分析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页。
    ③Andrew Heywood,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2002. p. 11.
    ④《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41页。
    ⑤《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10页。
    ①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103页。
    ②《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58页。
    ③《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版第1574页。
    ①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499页。
    
    ①孙绵涛:《社会机制理论的新探索(上)》,《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27页。
    ②张建新:《社会机制的涵义及其特征》《人文杂志》,1991年第6期第27页。
    ③孙绵涛:《社会机制理论的新探索(上)》,《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28页。
    ①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7页。
    ②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7页。
    ③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3页。
    ④刘祖云、王彬彬:《责任政府:行政问责从学术、立法到机制的逻辑》,《学术界》(双月刊) 2008年第5期第96页。
    ⑤梁妍慧:《问责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一环》,《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第7页。
    ⑥周仲秋:《论行政问责制》,《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第129页。
    
    ①刘军宁:《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问责制》,《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5月17日第28页。
    ②李良栋、侯少文、刘春主编:《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②周亚越:《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法律缺失及其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第67页。
    ①张贤明:《论政治责任——民主理论的一个视角》,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0页。
    ②Michael Lessnoff, Introduction: Social Contract, Social Contract Theory, Ed. Michael Lessnoff, Basil Blackwell Ltd, 1990, P. 14.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5页。
    ①参见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3月第1版,第49页。
    
    ①李东云:《从政府责任机制转变看新公共管理》,《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56页。
    ②[美]麦克尔·巴泽雷著:《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Robert B·Denhard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Action Orientation, Pacific Grove: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p.369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②[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64页。
    ③[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1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80页。
    ②[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①[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②[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③[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④Mareh,J.G&olsen,J.P(1989),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一The Organizational Basisof Politics,(NewYork:TheFreePress),p162.
    ①North, D.C. and Thomal, Robert P.,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p.7.
    ②Scokpol T, 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27.
    ①[美]布坎南:《宪法经济学》,《公共论丛》1996年第2卷,第338—339页。
    ②[美]布坎南:《宪法经济学》,《公共论丛》1996年第2卷,第338—339页。
    ③[英]洛克斯利:《个人、契约和宪法:布坎南的政治经济学》,[英]J·R·沙克尔顿等编:《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8页。
    ①[美]彼德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②吴威威:《构建责任政府的理论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62-64页。
    ①王邦佐,桑玉成:《论责任政府》,《解放日报》,2003-5-13·
    ②A.H.Birch,RePresentative,and ReSPosible Government ---An Essay on the British Constitu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4,P133.
    ③A.H.Birch,RePresentative,and ReSPosible Government ---An Essay on the British Constitu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4,P133.
    ④李军鹏:《当代西方政府问责制度的新发展及其启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44页。
    ①[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页。
    ②A.H.Birch,RePresentative,and ReSPosible Government ---An Essay on the British Constitu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4,P132
    ③A.H.Birch,RePresentative,and ReSPosible Government ---An Essay on the British Constitu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4,P132
    ④A.H.Birch,RePresentative,and ReSPosible Government ---An Essay on the British Constitu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4,P136
    ⑤A.H.Birch,RePresentative,and ReSPosible Government ---An Essay on the British Constitu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4,P139
    ⑥A.H.Birch,RePresentative,and ReSPosible Government ---An Essay on the British Constitu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4,P140.
    ⑦[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
    ①[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2页。
    
    ①[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5页。
    ②[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7页。
    ③[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7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66-68页、202页。
    
    ①[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54页。
    ②陈庆云:《“小政府”与“责任政府”》,《中国行政管理》1994年第12期第21页。
    ③张定淮、涂春光:《论责任政府及其重建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2期,75-79页。
    
    ①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26页。
    ②Denhardt,R.1993 Theory of Public Organization.2nd ed.,CA:Brooks/Cole.136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5页。
    ①金太军:《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与责任取向析论》,《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34页。
    ①李军鹏:《当代西方政府问责制度的新发展及其启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48页。
    ①[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等:《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18-423页。
    ②A.W.Bradley and K.D.Ewing,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Longman:2003,13edn.P.115.
    ①曾繁正:《西方主要国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M]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293页。
    ①[美]小威廉·T·格姆雷、斯蒂芬·J·巴拉著,俞沂暄译:《官僚机制与民主—责任与绩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8—9页。
    ①联合国:《千年宣言》, http: //www. un. org/Chinese/esa/devagenda/millennium. htm.l
    ②[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著,陆震纶等译:《民治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16页。
    ①[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版,第2页。
    ②关信基:《一个非政治化的政治体制》,载于郑宇硕《创造香港新纪元》,香港突破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页。
    ①宋立功《必须建立新世纪的高官问责制》,载于《信报:财经月刊》(港)第268期,1999年7月号。
    
    ①参见2001年10月24日《大公报》
    ②宋立功《必须建立新世纪的高官问责制》,载于《信报:财经月刊》(港)第268期,1999年7月号
    ①曾荫权:《难订机制罢免犯错官员》,《明报》2002年4月26日A6版。
    ①《大云山房文稿》卷1《三代因革论》。
    ①《日知录·部刺史》。
    ①《百官公卿表》
    
    ①《明史》卷236《江东之传》
    ②霍韬:《霍文敏公集》卷4《陛辞疏》。
    ①许同莘:《公牍学史》,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97页。
    ②韩俊远、刘太祥:《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5月第28—29页。
    ③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5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15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第53—54页。
    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第54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①杨杨:《政府的责任》,《党政论坛》1994年第1期第37页。
    ②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12月2日。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①[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25页。
    ②B·盖伊·彼德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①王晋:《第三部门:市场与政府的非零和产物》,《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107页。
    ①B·盖伊·彼德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①Rohr, John A. To Run A Constitution: The Legitimacy of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Lawrence, .K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86.29-51。
    ①陈党:《论构建有效的行政问责法律制度》,《河北法学》,2007年第2期第75-82页。
    ①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①曹林:《警惕官员道歉走向“洗”责》,央视国际新闻网,2004年7月20日。
    ②North, Douglass C,“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3.
    ③[英]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53页。
    ①[美]戈登·塔洛克:《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70页。
    ①刘敏军:《当代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成就、问题与对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52页。
    
    ①[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0页。
    ②[美]威尔逊:《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4页。
    ①[美]小威廉·T·格姆雷、斯蒂芬·J·巴拉著,俞沂暄译:《官僚机制与民主—责任与绩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73页。
    ①韩剑琴:《建立责任政府的新探索—行政问责制》,《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8期第20页。
    ①王红:《行政法与依法行政专题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①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版,191页。
    ②于安:《降低政府规制: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210页。
    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38-51页。
    
    ①卓泽渊著《法治国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70页。
    ②李兴中著《社会主义监督机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③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27页。
    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②John Ehrenberg, Civil Society:the Critical History of an Idea [M].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238
    ①连岳:《公民监督的紫丁香凋谢,官员作恶的罂粟花盛开》,《南方周末》,2007年7月19日。
    ②参见孙玮:《生活政治中的集体认同建构——大众传媒与新社会运动关系分析》,《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2008年11月版第215页。
    ①刘英丽:《从“问责运动”到“问责革命”》,中国政治学网,2004年5月16日。
    ②黄健荣、梁莹:《论问责新政:多维理论之考察》,《行政学研究》2004年第11期第29页。
    ①[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42页。
    ②[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42—143页。
    ③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第271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①王浦劬、傅军主编:《政府管理研究》(第一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7页。
    
    ①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24页。
    ②四川机构编制网:《有效问责,我们还需做什么?》2007年6月29日。
    ①桑助来编著:《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4—65页。
    ①温家宝:《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9月4日。
    ①[美]道格拉斯·G·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页。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3页。
    ③毛寿龙:《责任政府的理论及其政策意义》,《公共行政》,2007年第2期第9页。
    ④王浦劬、傅军主编:《政府管理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33页。
    ②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31—32页。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②[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24页。
    ③卓泽渊著:《法政治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8页。
    
    ①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33—34页。
    ②沈蓓绯:《当前实施官员问责制面临的主要困境》,《理论导刊》2005年第5期第68页。
    ①Lawton,Alan and Rose,Aidan,Organis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London:Pitman.1991.P23.
    ②Romzek,Barbara S,Where the Buck Stops:Accountability in Reformed Public Organizations in Patricia,San Francisco:Jossey-Buss,1998,p.197.
    
    ①萨孟武:《政治学》,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160页。
    ②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468页。
    ③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487页。
    ④王成栋:《政府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①张文显:《政治与法治》,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页。
    ②卓泽渊:《法政治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4页。
    ①[澳]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中央党校著名学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李琪、陈熙春、王建国主编:《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周建明、胡鞍钢、王绍光主编:《和谐社会构建—欧洲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江山著:《制度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董海军著:《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种博弈论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李军林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种博弈论框架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辛鸣著:《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贺卫著:《寻租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汪全胜著:《制度设计与立法公正》,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杨光斌著:《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何俊志著:《制度等待利益—中国县级人大制度模式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徐大同总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五卷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杨光斌著:《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施雪华著:《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任剑涛著:《权利的召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吴思著:《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海南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刘熙瑞主编:《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金太军等著:《行政腐败解读与治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刘斌、王春福等著:《政策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周亚越著:《行政问责制研究》,中国检查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丁元竹主编:《问责性、绩效与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陈振明主编:《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蒋劲松著:《责任政府新论——熔权制、分权制、监督、仲裁、保障制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张成福、党秀云著:《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何凤秋等著:《公务员考核体系理论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桑助来等著:《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毛寿龙著:《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李道揆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3月第1版。
    李良栋、侯少文、刘春主编:《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戴光前主编:《行政改革与政务透明》,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张树义:《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
    幔亭曾孙:《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刘祖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审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浦劬、傅军主编:《政府管理研究》(第一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蔡子强等:《选举与议会政治--政党崛起后的香港崭新政治面貌》,香港人文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蔡子强:《香港选举制度透视》,光明报出版社1998年1月版。
    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李昌道:《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陆恭蕙及思汇政策研究所编著:《创建民主-缔造一个优良的香港特区政府》,香港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卢兆兴等:《董建华政府管治香港危机与出路》,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沈开举、王钰:《行政责任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汪永成:《双重转型:“九七”以来香港的行政改革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王成栋:《政府责任论》,中国征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晖:《香港廉政制度体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文思成:《香港政府与施政架构》(增订本),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版。
    夏书章:《香港行政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颜廷锐等编著:《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5月版。
    杨奇主编:《香港概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张炳良:《香港公共行政与政策》,广角镜出版社,1998年版。
    张定淮主编:《1997-2005:香港管治问题研究》,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3月版。
    张贤明:《论政治责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亚洲管治研究中心编:《中国公
    共政策分析2004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4月版。
    李军鹏著:《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2月版。
    李军鹏著:《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重要问题解析》,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4月版。
    侯志山编著:《外国行政监督制度与著名反腐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侯少文著:《安全通道—中国政治发展新路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李军鹏著:《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刘雪丰著:《行政责任的伦理透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张荣臣主编:《坚持改革开放学习读本》,新华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吴振钧著:《权力监督与制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刘春著:《权力的陷阱与制约—西方国家政治腐败透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9月1版。
    刘春著:《权力的答卷—当代中国反腐败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沈荣华主编:《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
    黄卫平、谭功荣主编:《公务员制度比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周敏凯著:《比较公务员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世界银行专家组著,宋涛译校:《公共部门的社会责任: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美]安东尼·唐斯著:《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行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日]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英]伯特兰·罗素著,吴友三译:《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商务印书馆,1991年2月第1版。
    [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E·瓦格纳著,刘延安、罗光译:《赤字中的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穆怀朋译:《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与个人选择》,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第1版。
    [美]安东尼·唐斯著,姚洋、邢予青、赖平耀译:《民主的经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美]曼库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吴良健、桑伍、曾获译:《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刘刚、冯健、杨其静、胡琴等译:《制度、契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美]帕特里夏·基利等著:《公共部门标杆管理—突破政府绩效的瓶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英]安德鲁·甘布尔著,王晓东、朱之江译:《自由的铁笼—哈耶克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美]L·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等著:《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第1版。
    [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商务印书馆,1993年5月第1版。
    [美]阿兰·斯密德著,刘璨、吴水荣译:《制度与行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陈郁、郭宇峰、江春译:《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美]艾伦·C·艾萨克著,郑永年等译:《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竺乾威等译:《政治学手册精选》(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4月第1版。
    [美]小威廉·T·格姆雷、斯蒂芬·J·巴拉著,俞沂暄译:《官僚机制与民主—责任与绩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美]麦克尔·巴泽雷著:《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澳]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哲学及其方法》,邓正荣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英]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1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2、3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府》,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李俊、蔡海榕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约翰·马丁·费舍、马克·拉维扎著:《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美]蓝志勇著:《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哈灵顿:《大洋国》,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道格拉斯·柯尔:《社会学说》,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西方政治哲学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法]克劳德·梅纳尔主编,刘刚等译:《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梅里亚姆:《美国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美]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
    刘祖云:《“责任政府”及其实现途径—当代中国公共行政责任理论研究反思》,《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王郅强等:《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行政问责制与政府执行力”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
    黄健荣、梁莹:《论问责新政:多维理论之考察》,《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黄健荣、梁莹:《建构问责制政府:我国政府创新必由之路》,《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周亚越:《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法律缺失及其重构》,《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孙绵涛:《社会机制理论的新探索(上)》,《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张芳山:《关于行政问责法制化的几点思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孙绵涛:《社会机制理论的新探索(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王钦、郗永勤:《我国行政问责制的运行机制探析》,《海峡科学》2007年第10期。
    陈瑞莲、邹勇兵:《香港高官问责制:成效、问题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1期总第221期。
    杜刚健:《走向政治问责制》,《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5月26日。
    韩剑琴:《行政问责制----建立责任政府的新探索》,载《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8期。
    李建业:《行政问责制研究》,载《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硕士论文(华中师大)。
    李景鹏:《政府的责任和责任政府》,《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赵树凯:《“逆向问责制”下的乡镇政权》,《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
    《行政首长问责办法是否可行》,《检察日报》,2006年1月2日,第006版。
    李永清:《高官问责制:香港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9期。
    毛寿龙:《政府官员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浙江学刊》2005年第3期。
    孙彩红:《香港主要官员问责制的评析及其借鉴价值》,《天府新论》2004年第4期。
    吴晨光、周瑜、秦朗、蒋安杰:《从高官复出看高官问责》,《中国产经新闻报》,2005年6月9日,第B06版。
    杜文娟:《专访:依据法治理念加快建构政府问责制———与南京大学教授黄健荣谈政府问责与人大监督》,《人民日报》,2004年7月7日第16版。
    汪永成:《香港“高官问责制”审视》,载《暨南学报》2004年第5期总第112期。
    王家英、尹宝珊:《主要官员问责制的成效及其对香港政治发展的影响》,载《香港亚太研究所》,2003年9月。
    张成福:《责任政府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张贤明:《官员问责的政治逻辑、制度建构与路径选择》,《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
    周平:《香港特区政府的问责制改革》,《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国外政治学》1998年第1期。
    钱海梅:《论社会转型期的责任行政》,《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鲁彦平、肖娜:《略论责任政府及其在我国的实现》,《兰州学刊》2003年第6期。
    扶松茂:《责任政府与政府改革》,〔南京〕《学术论坛》2002年第1期。
    陈庆云:《“小政府”与“责任政府”》,《中国行政管理》1994年第12期。
    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张定淮、涂春光:《论责任政府及其重建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2期。
    韩俊远、刘太祥:《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宋涛:《试论邓小平的官员问责思想》,《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宋涛:《行政问责概念及内涵辨析》,《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钟毓宁、张七一、夏述云:《关于行政问责制的探讨》,《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期。
    梁妍慧:《问责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一环》,《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
    渝纪法:《关于问责制有关问题的思考》,《探索》,2005年第4期。
    孙彩红:《香港主要官员问责制的评析及其借鉴价值》,《天府新论》,2004年第4期。
    张贤明:《论政治责任的相对性》,《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
    张贤明:《政治责任与个人道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5期。
    沈蓓绯:《“官员问责制”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2期。
    黄劲媚:《完善人大问责制的法律思考》,《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顾杰:《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完善》,《理论月刊》,2004年第12期。
    韩志明:《公民问责:理论意义与制度设计》,《中州学刊》,2007年9月第5期。
    邹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研究》,2007年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刘军宁:《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间责制》,《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5月。
    肖光荣:《积极探索权力监督及制约机制》,《湖湘论坛》2009年第2期。
    谢水明:《“被问责官员”台理复出彰显一制度理性》,《党政人才》,2009年第2期。
    景云祥:《问责制的构架是责任政府建立的关键》,《行政论坛》2005年第4期。
    普永贵:《我国行政问责问题研究综述》,《行政论坛》,2008年第4期。
    韩志明:《当前行政问责制研究述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周晓丽、毛寿龙:《责任政府:理论逻辑与制度选择》,《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陈方根、景云祥:《邓小平的责任思想与“责任政府”建设》,《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张尹莉:《浅析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2期。
    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版。
    Arendt,Crises of the republic,Penguim. Harmondsworth1973b.
    March,J. G&Olsen,J. P(1989),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organizationalBasis of Politics,NewYork:The FreePress).
    John Ehrenberg,Civil Society:the Critical History of an Idea [M]. New York andLondon,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A.W.Bradley,K.D.Ewing,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TweifthEditionLondonandNewYork:LonglnanLimited1997.
    Lawton,Alan and Rose,Aidan,Organis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London:Pitman.1991.
    Romzek,Barbara S,Where the Buck Stops:Accountability in Reformed PublicOrganizations in Patricia,San Francisco:Jossey-Buss,1998.
    North, D.C. and Thomal,Robert P.,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History,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Scokpol,T.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