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民意识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①这是明确开展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党的文件。2010年7月教育部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远景规划再次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承接和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但是,公民教育一直存在着理论上争议,难以形成共识。理论分歧影响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推进。事实上,公民意识教育尚未能真正进入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开展还存在重重困难。面对理论难题与实践困难,学校公民意识教育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也提出来了。课题需要回答:学校公民教育是否必要?学校公民教育是否可能?以及学校公民教育如何进行的问题。
     本文以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为研究主题,从理论上讨论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可能性,以及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路径。通过研究,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推动了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为党和国家进一步落实公民意识教育的政策提供了思考。
     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上对公民、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界定,探讨了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德育的关系,梳理了国内外公民意识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在对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认为:我国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学校公民意识教育。通过理论上的研究和思想发展的探源,提出了公民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第二部分论证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制约性因素。对于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是学校德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建构现代公民人格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的现实需要,论文从上述四个方面论述了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代中国必要而又紧迫的时代课题。通过研究,提出了公民意识教育是建构现代公民人格的教化力量。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与公民个体政治化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公民意识教育为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提供了民主政治实践的路径。
     在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讨论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可能性。本文针对学界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种种质疑,本文以党和国家政策文件上对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理论指导,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可能性。尤其是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实践的重点个案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对学界的质疑做出回应。
     论文还客观探讨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指出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是制约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障碍。教育理念的偏差、制度供给保障的不足、传统伦理文化等消极因素不利于我国的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因此,实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任重而道远。破解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中的制约因素,将有力推动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
     论文的第三部分对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建构性的研究。本文从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建构的原则、目标及内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三个方面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建构。通过本部分的研究,加强了我国大、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整体规划,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加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制度建设,系统推进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在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多种实施途径的研究中,提出了日常生活教育对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作用及价值,提出了日常生活的多样化和互动性的教学法,提出了通过创新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教学方法,来提高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效果。
     回顾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梳理学校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着重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系统建构研究,本文对中国学校公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即实现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中学科化、本土化、人本化、生活化、国际化。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a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issue assign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well as the whole nation. Report to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hich was a party document related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 demanded that "we need to step up education about citizenship and establish socialist concepts of democracy, the rule of law, freedom, equality, equity and justice" In July,2010,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Planning Programs drawn up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so stressed that "we need to step up education about citizenship and establish socialist concepts of democracy, the rule of law, freedom, equality, equity and justice, cultivate qualified citizens for socialism",which could be seen as a natural hereditament of the document mentioned previously. Citizenship education belongs to the cetegory of Civic Education, which has disputes theoretically and is difficult to reach an agreement. Threoretical disputes are obstacles to the practice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not prominent in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currently, and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carry out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chools.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ies in ter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issue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of great emergency. Questios such as whether civic education is necessary, possible in schools, and how it should be carried out must be answered.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researches on current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ignificance, possibility and method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chools.Resul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ul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king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 evolv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providing fresh ideas for carring out the Party's policies.
     The first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anlyze and define the concepts,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of techinical terms such as citizen, civic awareness, citizenship education,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moral education,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both in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thought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thoughts of the years following China has take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not mature in China, that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moral education, that citizenship education could improve and broa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anlyze the necessity, possibility and restraining fator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chools. On the subject of necessity, the dissertation holds it is the practical need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extension of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izenship and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The dissertation proposes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an enlightening force of modern citizenship.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individual politicalization, the dissertation proposes that citizenship educatio may provide democaratic political practice for individual politicalization.
     The dissertation also investigates the possibility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probe into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s practice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establish the practical possibility of it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rguments of dissertation are on the basis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s document and they are under the direction of Marxism all a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key cases, the dissertation responds to the questions of academia by summarizing benefits reaped by current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chools.
     The paper also obj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pointing out that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are obstacles to it. The deviation of the teaching ideas, lack of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traditional ethics and culture are not conducive to subject consciousness, the sense of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the citizens, sense of democracy and legal awareness. Ther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ii has a long way to go. If we worked out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in the school citizenship education, it would be a strong impetus to promoting our school citizenship educ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hird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is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rt constructs the conception system in terms of principles, objectives and content of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rough this part of the study, strengthening our overall planning, improving civic awareness from the national to the local level would be possible. In a variety of methods applied, daily life educ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value in developing students'civic awareness. The dissertaton proposes a diversified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n daily life, and puts forward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itizenship more effective.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looking back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e dissertation looks farther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it will be disciplinarized, localized, human-centered, relevant to life and internationalized.
引文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是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Kymlicka, W.and Norman,W.(eds).Citizenship in Divers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6)
    ②Shirley H.Engle and Anna S.Ochoa,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decision m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New York,N.Y.: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8
    ①李慎之:《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改革》1999年第3期。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18页。
    ②陶艳华,于爱英:《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实践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18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26页。
    ⑤[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学》,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1页。
    ①[法]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7页。
    ②同上,第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9页。
    ④[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版,第11页。
    ⑤[德]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⑥[美]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06页。
    Gutmann,Amy(1993),"Democracy Democratic Education",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12(1),pp,1-9
    ②蓝维,高峰等:《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136页。
    ③张秀雄:《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台湾,师大书苑1999版,第134页。
    ①转引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0页。
    ②严复:《严复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3页。
    ③郑发展:《民国初期中国公民教育的探索及启示》,《教育研究》2009第3期。
    ①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916年(1-6)。
    ②朱元善:《公民教育论》,《中华教育界》1916年。
    ①马瑞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
    ②蔡晓良,吴智灵:《论公民意识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7期。
    ①刘焕云:《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公民意识教育》,《中国公民教育》2008年第3期。
    ②工啸:《公民教育:意义与取向》,《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1期。
    ①葛荃,韩梅玲:《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1期。
    ②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③王智慧:《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75页。
    ①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①J.Shaklar.American Citizenship.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1
    ①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4年版,第171页。
    ②[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公民身份与阶级社会》,郭忠华等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③D.Heater.What is Citizenship?London:Polity Press.p.29
    ④[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3页。
    ⑤檀传宝:《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兼论公民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②金生铉:《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①王东虓:《公民意识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页。
    ②[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③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4年版,第173页。
    ①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②李芳:《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③[英]霍布斯:《论公民》,应星,冯克利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0页。
    ①焦国成:《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②张宜海:《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人民教育》2010年第9期。
    ①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②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③曲丽涛:《公民意识与制度公正》,《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
    ④金生铉:《论公民道德教育》,《职教通讯》2002年第3期。
    ①叶飞:《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5期。
    ①柯卫:《法治与法治意识》,《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①吴丙新:《关于法治的理念、态度与方法——评陈金钊著<法治与法律方法>》,《法学论坛》2004年第9期。
    ①龙静云:《论我国公民教育中的四个结合》,《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1期。
    ①王冬梅:《公民意识教育的三个维度》,《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第21期。
    ②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6页。
    ②葛荃,韩玲梅:《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1期。
    ①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政治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①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①秦树理:《国外公民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页。
    ①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①马小泉:《公民自治:一个百年未尽的话题》,《学术研究》2003年第3期。
    ①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②同上,285页
    ③严复:《严复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3页。
    ①梁启超:《论国家之思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16页
    ②梁启超:《论权利思想性》,《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39页
    ③梁启超:《政闻社论宣言书》,载《政论》,1907(1)
    ④宋进:《五四精神的认识理路和历史论证》,《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1期
    ①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②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①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②朱元善:《公民教育论》,《中华教育界》1916年。
    ①姜书阁:《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23页。
    ①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2页。
    ①余玉花:《爱国主义与公民道德教育》,《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①焦国成:《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第1-5页。
    ②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③王东虓:《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④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一传统德育的历史转型》,《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⑤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导言第1页。
    ①参见,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
    ①檀传宝:《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世性》,《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②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①王东虓:《公民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探析》,《郑州大学学报》,2006第3期。
    ①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②同上(第194页)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1-192页。
    ①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休政治的社会剖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0-291页。
    ①张伦:《我们能否共同生存》,《读书》2001年第12期。
    ②工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①杨福禄:《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民教育问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①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①蓝维:《公民教育的现代崛起与时代特征》,《江西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②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①李萍,钟明华:《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①刘惊铎:《道德体验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②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①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4)
    ①罗素著:《自由之路》(上),李国同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21)
    ①金生铉:《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1)
    ②[英]费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7,第83页
    ①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2)
    ①麦金泰尔者,龚群等译:《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77)
    ①[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4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德蒙:《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②从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④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①唐克军:《为民主生活做准备——西方学校公民教育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2页。
    ②同上,第2505页。
    ③同上,第2506页
    ④参见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95/206008199501.html
    ①程立显:《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以北京大学为例》,《中国公民教育》2008年第3期。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天津日报,2008年3月5日第2版
    ②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第1版
    ①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0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28/ c_121131705.htm.
    ②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①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②余玉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期。
    ①李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乌蒙论坛》2009年第2期。
    ②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根本》,《人民日报》2009年6月10日。
    ①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①教育部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56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①高峡、赵亚夫:《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3第4期
    ①参见梁金霞:《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170-177页
    ①叶澜等:《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①注:根据沈明明所作的中国公民意识数据调查报告所作的有关公民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公正意识显示:“对民主是什么”的看法中,428%的人回答不知道,17.8%的人没有回答,在“你对民主的评价”的调查中,只有302%的人打了中间分,49.1%的人打了及格分;在对法治意识的调显示,有71.2%的人同意“出现社会危机时,政府有权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去处理问题”;对于情与法的关系的调查,有76.1%的人同意法大于情,但也有24%的人认为情大于法;关于权利与义务意识的调查显示:有686%的人不能说出两条宪法中对权利的规定,有75.3%的人不能说出宪法中关于义务的两条规定;关于公民意识的调查显示:“对掌握权力的人享有一定的特殊待遇”这一问题的回答有204%的人认为非常不公正,396%的人主为不太公正,6.8%的人持中立态度,根据上述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公民意识普遍薄弱。参见:沈明明:《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26-194
    ①蓝维:《公民教育:理念、历史与实践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②夏世忠,《论高校实施现代公民教育的宏观制度保障》,《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①张志俭:《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①王智慧:《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①《以理念引领创新,以实践推动发展-“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论坛”综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①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福州,福建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①转引丁念金:《独立人格建构》,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②辛世骏:《公民权利意识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③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4页
    ①张志明:《公民意识教育有利十民主政治发展》,《人民日报》2009年6月10日。
    ②高峰:《当前我国推行公民教育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探讨》,《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
    ①顾成敏,《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页。
    ①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①刘焕云:《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中国公民教育》2008第3期。
    ②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①[美]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学生书局1998年版,第6-7页。
    ①冯天策:《信仰导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9页。
    ①[法]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29页。
    ①江霞:《英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界定》,《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期。
    ①檀传宝:《努力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人民教育》,2011第24期。
    ①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①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②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③同上
    ①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②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308页。
    ①梁树发:《学科化一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的互动》,《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2期。
    ①晏阳初:《“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新教育评论》1926年第1期。
    ①[美]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00页。
    ②《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34页。
    ③《陶和行知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4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周恩来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7.《刘少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陶行知全集》(第1-6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1.《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2.《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张远新:《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蓝维,高峰等著:《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版;
    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严复:《严复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8.焦国成:《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秦树理:《公民学概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4年版;
    12.金生铉:《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余玉花,杨芳:《公共行政伦理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5.李芳:《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王东虓:《公民意识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秦树理:《国外公民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1.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3.姜书阁:《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24.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5.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版;
    26.杨福禄:《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民教育问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7.李萍,钟明华:《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30.唐克军:《比较公民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3.李大钊:《守常文集》,上海,北新书局1950年版;
    34.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张志俭:《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丁念金:《独立人格建构》,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顾成敏:《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38.教育部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9.焦国成:《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0.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2.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3.冯天策:《信仰导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4.周国文:《公民伦理观的历史源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45.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湾,台北学生书局,1998年版;
    46.夏勇:《中国民权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47.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余玉花:《思想理论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古希腊]柏拉图著:《政治学》,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法]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美]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6.[英]费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7.[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德蒙:《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美]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罗尔斯:《万民法》,张晓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公民身份与阶级社会》,郭忠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版;
    15.[德]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英]霍布斯:《论公民》,应星、冯克利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18.[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版;
    19.[美]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20.[英]罗素:《自由之路》(上),李国同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2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2.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建构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5期;
    3.余玉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期;
    4.余玉花:《爱国主义与公民道德教育》,《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宋进:《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6.宋进:《五四精神的认识理路和历史论证》,《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1期;
    7.檀传宝:《努力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人民教育》,2011第24期;
    8.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9.王东虓:《公民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探析》,《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0.王东虓:《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1.朱元善:《公民教育论》,《中华教育界》,1916年
    12.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916年第1期;
    13.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14.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5.张宜海:《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人民教育》,2010年第9期;
    16.马瑞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
    17.蔡晓良,吴智灵:《论公民意识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7期;
    18.刘焕云:《全球时代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中国公民教育》(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内部刊物),2008第3期;
    19.王啸:《公民教育:意义与取向》,《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1期;
    20.葛荃,韩梅玲:《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1期;
    21.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2.王智慧:《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23.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4.曲丽涛:《公民意识与制度公正》,《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
    25.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26.叶飞:《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思想理念教育》,2008年第5期;
    27.柯卫:《法治与法治意识》,《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28.龙静云:《论我国公民教育中的四个结合》,《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1 期;
    29.[美]罗伯特.E.道森:《政治系统与政治社会化》,《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30.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政治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1.俞可平:《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从新个人主义到新集体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8第5期;
    32.马小泉:《公民自治:一个百年未尽的话题》,《学术研究》,2003年第3期;
    33.程立显:《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以北京大学为例》,《中国公民教育》(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内部刊物),2008第3期;
    34.张伦:《我们能否共同生存》,《读书》,2001年第12期;
    35.蓝维:《公民教育的现代崛起与时代特征》,《江西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36.刘惊铎:《道德体验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7.唐克军:《为民主生活做准备——西方学校公民教育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38.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9.臧宏:《强化公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40.李慎之:《修改宪法和公民教育》,《改革》,1999年第3期;
    41.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根本》,《人民日报》,2009年6月10日;
    42.戴清亮:《破除“官本位”》,《学术界》,2005第2期;
    43.吴丙新:《关于法治的理念、态度与方法——评陈金钊著<法治与法律方 法>》,《法学论坛》2004年第9期。
    44.夏世忠:《论高校实施现代公民教育的宏观制度保障》,《邵阳学院学报》,2007第6期;
    45.《以理念引领创新,以实践推动发展-“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论坛”综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11年第10期;
    46.张志明:《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人民日报》,2009年6月10日;
    47.高峰:《当前我国推行公民教育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探讨》,《教学与研究》,2006第11期:
    48.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6第12期
    49.高峡、赵亚夫:《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3第4期;
    50.江霞;《英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界定》,《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期;
    51.崔春华:《公民意识教育:规划与实施》,《中国德育》,2011年第2期;
    52.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53.郑发展:《民国初期中国公民教育的探索及启示》,《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54.高湘泽:《萨特“批判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人的交互关系的思想论述》,《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55.梁树发:《学科化一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的互动》,《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2期;
    56.晏阳初:《“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新教育评论》,1926年第1期;
    1.Kymlicka, W.and Norman,W.(eds).Citizenship in Divers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6)
    2.Shirley H.Engle and Anna S.Ochoa,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decision m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New York,N.Y.: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8
    3.Gutmann,Amy(1993),"Democracy Democratic Education",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12(1),pp,1-9
    4. J.Shaklar. American Citizenship.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1
    5.D.Heater.What is Citizenship?London:Polity Press.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