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服装量词的形成及演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與印歐語系語言相比,量詞是漢藏語系語言的一個特色,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漢語量詞不是一個先在的語法範疇,是隨着漢語的發展逐漸產生並最終成為一個必須的語法範疇的。由於語言經濟性的原則,漢語量詞主要是從一些名詞、動詞及個別形容詞演變而來的,一些量詞形成後其語義仍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我們把量詞的形成及演變過程稱為量詞的語法化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量詞短語結構的變化,一是量詞成員的語義的演變。本文主要對後者進行考察。量詞語義具有複雜性,根據不同的語義我們可以把量詞分為不同的語義聚合義場,本文對稱量服裝的量詞義場中幾個有特色的子義場的演變進行了考察。當前對量詞史的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對專書或斷代量詞作概括性的描寫和分析,很少對同一搭配義場中的量詞使用情況和發展演變作具體深入的研究,對量詞的複雜性也主要以描寫為主,這制約了對量詞發展演變相關理論的總結,因此,本文試圖通過考察一些有特色的服裝量詞子義場,從而在這些方面作一點努力。
     本文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緒論。這一部分主要簡介了漢語量詞的重要地位,簡要回顧了漢語量詞研究的現狀,並說明了本文的寫作緣由及寫作主旨。
     第二部分:服裝量詞概述及本文研究對象。這一部分主要指明本文的具體研究對象及涉及的具體量詞。本文所指的服裝概念是指狹義的服裝概念,外延為衣帽鞋襪,所考察的量詞類別包含個體量詞和集合量詞中的定數量詞、約量量詞。因此,本文所考察的服裝量詞是對衣帽鞋襪進行稱量的個體量詞、集合量詞中的定數量詞和約量量詞。
     第三部分:各歷史時期服裝量詞語義場。這一部分分先秦、兩漢、魏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現代七個歷史時期對服裝量詞的幾個子義場進行描寫,並在此基礎上總結這些義場演變的一些特點和一些影響同一量詞義場成員消長的因素,本文主要從三方面總結了影響同一量詞義場成員消長的因素:同一稱量域量詞義場成員的競爭和替代;一些量詞所負荷的語義太多,在量詞系統平衡機制的作用下,其在某一稱量域的用法難以發展;一些量詞用於某一稱量域中是出於修辭的語用目的,其出現頻率不高,出現的文體有限制,並且與特定時代的審美文化相關,這樣的量詞容易消失。
     第四部分:服裝量詞成員的語義演變。這一部分對一些服裝量詞成員的語義演變過程進行考察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總結量詞語義演變的一些誘因和機制。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語言自身發展的需求是漢語量詞語法化的一個重要的誘因;語境分佈的影響和高頻率的使用是量詞語法化的又一誘因;源詞的詞義是量詞語法化的基礎,對量詞的用法起到規約作用;量詞語義泛化的主要機制是思維的類推,影響量詞語義泛化的因素有:源詞詞義的實虛程度、源詞詞義消失的快慢,量詞系統自身的調節作用;人類的認知在量詞的語法化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部分:《漢語大詞典》服裝量詞的收詞釋義,這一部分對《漢語大詞典》服裝量詞的收詞釋義情況進行考察。
Compared with Indo-European , classifier is an especial attributes to Sino-Tibetan. Meanwhil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for teachers to teach foreign students. However, it is not a traditional grammar notion but a newly formed one, which gradually come into being accompanied with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ecause of the economy principle of language, these measuring words chiefly come from some nouns and verbs and certain adjectives. Though, meaning of some words are still changing. In general, we call it a grammatical process, which mainly composed of two aspects, nam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phrases which comprised of measuring wor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words' meaning. In this thesis, we basically deal with the latt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enses of these words, we can sort out several semantic fields. Especially, in this thesis, we choose to investigate several unique subordinate fields of dress fields.
     On the whole, we talk about it from the following viewpoints:
     Firstly, we briefly introduce the significance of measuring words in Chinese linguistic history and simply summarized the modern situation of measuring words studying. Based on this, we put forward the primary writing purpose of this thesis.
     Secondly, we give a general explanation of dress classifiers and sort out those definite classifiers which involved in this thesis.
     Thirdly, in a diachronic viewpoint, we carefully describe the dress measuring fields of Before-Qin period, Han Dynasties, Wei-Jin periods etc. All together, there are seven diachronic periods referred. On this basis, we analyze their special attributes respectively and make out the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withering or growing of the members in a same field.
     Fourthly, we focus on certain dress measuring words and try hard to clear up their developing process. Take them as example, we attempt to sum up the reasons which induce the presence of these measuring words and generalize the rules, according to which those words come into being. For example, the evolutive requisition of language is the dominating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easuring words and the words' unique Meaning i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to it. Besides, the subjective cognition of human being is another significant facto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se measuring words.
     At last, in a practical viewpoint, we make an examination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some measuring words, which are given in Chinese Grand Dictionary.By doing this, we try to clarify the true meaning of some measuring words.
引文
①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第195頁。
    ②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62、168頁。
    ①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181頁。
    ②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32頁。
    ③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9頁。
    ④ 何傑《現代漢語量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第31頁。
    ⑤ 何傑《現代漢語量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第31頁。
    ① 馬慶株《數詞、量詞的語義成分和量詞結構的語法功能》,《中國語文》,1990年第3期,總第216期,第161頁。
    ② 此處參考了黃載君對漢語量詞發展階段的分期,具體見其文《從甲文、金文量詞的應用,考察漢語量詞的發展與起源》,《中國語文》,1964年第6期。
    ① 劉世儒《論魏晉南北朝的量詞》,《中國語文》,1959年第11期,第528頁。
    ② 陳穎《蘇軾作品量詞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
    ① 黃載君《從甲文、金文量詞的應用,考察漢語量詞的發展與起源》,《中國語文》,1964年第6期,第437,438頁。
    ② 李若暉《殷代量詞初探》,《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2期,第81-82頁。
    ① 趟鵬《春秋戰國金文量詞析論》,《漢字文化》,2004年第4期。
    ② 李佐豐《〈左傳〉量詞的分類》,《語言文字學》,]984年第10期。
    ③ 方琴《〈史記〉量詞用法探析》,《嘉應學院學報(哲社)》,2005年8月第23卷第4期。
    ④ 黃盛璋《兩漢時代的量詞》,《中國語文》,1959年第11期。
    ① 遲永長《談漢語量詞的文化底蘊》,《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5期,第43頁。
    ① 黃維華《桑、桑中、桑女——〈詩經〉與上古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第125頁。
    ② 張美蘭《近代漢語語言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頁。
    ①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75頁。
    ② 趟豔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 有關語法化的内容主要參考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4期;吳福祥《語法化理論、歷史句法學與漢語歷史語法研究》,詳見劉丹青主編《語言學前沿與漢語研究》第十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② 金福芬、陳國華《漢語量詞的語法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增)。
    ① 賈彥德《漢語語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① 李建平《從先秦簡牘看〈漢語大詞典〉量詞釋義的闕失》,《廣西社會科學》,2005第10期。
    ① 錢玄《三禮名物通釋》,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17-18頁。
    ② 《禮記.深衣》:“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規矩,繩權衡。”鄭玄注:“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孔穎達疏:“凡深衣皆用諸侯、大夫、士夕時所著之服,故《玉藻》雲:‘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
    ③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裙》:“古之前制,衣裳相連,至周文王令女人服裙,裙上加翟衣,皆以絹為之。”似乎是說周文王時女性開始服與衣服分開的裙,但即便如此,裙的流行還是從漢代才開始。
    ④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711-712頁。
    ① “六”表示六號墓。
    ② 周锡俣《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第79頁。
    ③ “94-1044”,94指例在《散見簡牘合集》中所在的頁數,1044指例在此書中所屬的順序號,凡出自此書的例句格式皆同此。
    ① 居延新簡例出自《中國簡牘集成》,“9-50”表示在《中國簡牘集成》第9册第50頁。
    ①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730-732頁,732-736頁。
    ② “不借”是即草鞋的代稱,《古今注.卷上.都邑第二》載“履,屨之不帶者,不借草履也,以其輕賤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借也。”因之草鞋稱為“不借”。“舄”則是古代一種以木為複底的鞋。
    ① 《吐魯番出土文書》有圖版和文版,數字為“一”、“二”……者例來自文版,數字為“壹”、“貳”……者例來自圖版。“阿305—1—2”表示阿斯塔那三○五號墓文書—2列,“—冊—9”表示在文版《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一册第9頁。
    ①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中華書局,1965年,第129頁。
    ① 敏春芳、馬有《敦煌吐魯番文書中衣物量詞例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7月第33卷第4期,第69頁。
    ① “釋錄2—150,840”,表示例子來自《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二輯150頁,釋錄擬定年代為公元840年。
    ① 參見鄧幫雲《元代量詞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第24頁。
    ① 《新校元刊》表示《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徐沁君點校,中華書局,1980年。
    ① 彭文芳《元代量詞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第13頁。
    ① 彭文芳《元代量詞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第29頁。
    ① 肚兜用“條”、“方”稱量大約是由於肚兜無領,不好用“領”稱量。
    ② “《六十種曲.紫簫記》11”表示例子來自《六十種曲》中的《紫簫記》第11齭。
    ③ “襲”是上衣量詞還是配套類服裝量詞,在《明史》中有時不易分辨,所以在這裹我們對《明史》服裝量詞“襲”的統計是對所有用例的統計。
    ①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2頁。
    ① 關於“小衣”指何物,前人多釋為“内衣、襯褲”。蔣宗福先生認為“小衣”指内衣、褲子而非內褲,說法頗確,可參,詳見其文《〈金瓶梅詞話〉語詞剳記》“小衣/小衣兒/小衣裳兒”條,載於其著作《語言文獻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① 郭先珍認為現代漢語中“襲”多用於計量成套的衣服,如“一襲中裝一襲西服/三襲制服”等,也可計量一些單件的袍服,具有書面語色彩。祥見其著作《現代漢語量詞用法詞典》,語文出版社,2002年。
    ① 此例中的“瓣”詞性有不同的歸類,《漢語大詞典》舉此例作為“瓣”的名詞義,游黎舉此作為“瓣’,的量詞例,其實這正是體現了語法化過程中在分析上可此可彼的現象。
    ② 敏春芳、馬有《吐魯番文書衣物量詞例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7月,第33卷第4期,第69頁。
    ① 滕華英《先秦服飾詞彙系統研究》,華中師範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
    ① “淚”以“副”作量詞大概是由於人有雙目,淚下則兩行,也是成對之物。
    ② 例8、9引自彭文芳《元代量詞研究》,廣西師範大学2001年碩士論文,第23頁。
    ③ 彭文芳《元代量詞研究》,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碩士論文,第21頁。
    ① 引例參見《漢語大詞典》 “鉤”條。
    ② 例3、5、6引自《漢語大詞典》 “鉤”條。
    ① 引例參見《漢語大詞典》 “件”條。
    ②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中華書局,1965年, 127-128頁。
    ③ “平”為席名。《荀子.正名》: “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俞樾平議: “平乃席名,故與簟並言。” “席”是由竹篾、葦篾或草编織成的平片狀物,稱其為“平”可能是從其形狀命名。
    ① 陳近朱《<居延新簡>中的物量詞和稱數法探析》,華東師範大學2004級碩士論文,第14頁。
    ② 馬芳《<三國志>量詞研究》,山東師範大學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4頁。
    ③ 賀芳芳《<齊民要術>量詞研究》,山東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8頁。
    ① 賀芳芳認為“胡床一具”即“一張床”,認為用“具”稱量“床”是沿襲舊用,並舉1例為證:賜……床帳一具。(《全晉文》),認為床因為往往要和帷幔、帳、被、褥等配置,所以也用“具”量。其實“胡床”並非指一般睡覺用的床,而是指“一種可以折迭的輕便坐具。又称交床。” (《漢語大詞典》)。《齊民要術》校釋: “胡床,通常指交椅,這裹一具僅值百文,當是小坐具或小幾一類的東西。”宋.陶穀《清異錄·逍遙座》: “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便條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可見, “胡床”應該是指一種坐具。
    ② 郭先珍《現代漢語量詞用法詞典》,語文出版社,2002年,第77頁。
    ① 敏春芳、馬有《敦煌吐魯番文書中衣物量詞例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7月,第69頁。
    ② 杜娟《量詞“兩”考辨》(《北方論叢》)談到量詞“兩”的源流演變,甚詳,本文多引用借鑒其研究成果。
    ① 於省吾《釋兩》,《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頁。
    ② 杜娟《量詞“兩”考辨》,《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第61頁。
    ③ 關於車輛量詞“兩”還有一種說法:因為先秦時,一乘戰車包括一輛主戰車,一輛副戰車,所以有人認為這是車稱“輛”的根源。關於這一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
    ④ 杜娟《量詞“兩”考辨》,《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第60頁。
    ① 杜娟《量詞“兩”考辨》,《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61-62頁
    ② 杜娟《量詞“兩”考辨》已經談得很詳細,此不贅述。
    ③ 杜娟《量詞“兩”考辨》,《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第62頁。
    ④ 除衣物外, “兩”還可以稱量繩子,如: 漢揚雄《法言.孝至》: “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為泰;不由其德,五兩之綸、半通之銅亦泰矣。” 李軌注: “綸如青絲繩也。” 其搭配理據與搭配服裝同,着重突出事物“一體兩分”的特點。
    ① 陳近朱《<居延新簡>中物量詞和稱數法探析》,2004年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第7頁。
    ① 杜娟《量詞“兩“考辯》,《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第61頁。
    ① 引例參見《漢語大詞典》 “領”字條。
    ① 例10引自《漢語大詞典》 “領”條,例11、12引自《量詞小詞典》。
    ① 鄧幫雲《元代量詞研究》(四川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認為“領”可以稱量“符”,並舉例:怎消得明聖主,賜一領濺酒護身符。(王伯成《元曲選·貶夜郎》第二折)檢之原文,從上下文可以看出,此處“濺酒護身符”所指的仍然是衣服。
    ② 參見劉世儒《魏晉南北朝個體量詞研究》,《中國語文》,1961年10、11月號,第31頁。
    ③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中華書局,1965年,第107頁。
    ④ 陳練軍《居延漢簡量詞研究》,西南師範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5-6頁。
    ① 引文參見《漢語大詞典》 “褥”條。
    ② 例5、9、15、16引自《漢語大詞典》 “領”條。
    ① 《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中華書局,1965年,第169頁。
    ① 此例引自鄧幫雲《元代量詞研究》,四川大學2002年碩士論文,第31-32頁。
    ② “扇”稱量“裙”、 “衲’’實際上是對“裙”、 “衲”的一部分而不是整個個體進行稱量的,但為了對“扇”的用法有一個較全面的說明,我們將其列出。
    ①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中華書局,1965年,第158頁。
    ② 游黎《唐五代量詞研究》一文的考察也證實了這一點。
    ③ 此例引自游黎《唐五代量詞研究》,四川大學2002年碩士論文,第61頁。
    ① 解惠全《談實詞的虛化》,載於《漢語語法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35頁。
    ①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個體量詞研究》,《中國語文》,1961年10、11月號,第28頁。
    ② 葉桂郴《量詞“頭”的歷史考察及其它稱量動物的量詞》,《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4期。
    ③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中華書局,1965年, 第93頁。
    ④ 例14、15引自趙中方《唐五代個體量詞的發展》,《揚州師範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第65頁,例16引自《漢語大詞典》“頭”條。
    ⑤ 趙中方《唐五代個體量詞的发展》,《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第65頁。
    ① 葉桂郴《量詞頭的歷時考察及其它稱量動物的量詞》,《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4期,第72頁。
    ②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中華書局,1965年,第93頁。
    ③ 此例引自《漢語大詞典》“頭”條。
    ④ 此例引自《漢語大詞典》“頭”條。
    ① 例1引自《漢語大詞典》 “條”條,例2、3、4引自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中華书局,1965年,第101頁。
    ② 例句可參游黎《唐五代量詞研究》,四川大學2002年碩士論文,第21頁,本文不贅列。
    ① 趙中方《唐五代個體量詞的發展》,《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第66頁。
    ① 引例參見《漢語大詞典》 “彎”條。
    ② 此例引自《漢語大詞典》 “彎”條。
    ①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中華書局,1965年,第6、217頁。
    ② 郭先珍《現代漢語量詞用法詞典》,語文出版社,2002年,第154頁。
    ③ 沙汀《困獸記》十七: “有的甚至打著赤膊,隻留一襲襯褲,踞坐在一張破席上搓揉著‘香港足’。”此中的“襲”被用於稱量襯褲是一種反語的修辭手法。 “襲”本具有莊重典雅的色彩,此處被用於稱量很不莊重典雅的人的“襯褲”,使人在心理上產生搭配錯位感,從而產生反諷意味。
    ① 金福芬、陳國華《漢語量詞的語法化》,《清華大學學報》2002年增1期,第13頁。
    ②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中華書局,1965年,第113頁。
    ③ 《量詞頭的歷時考察及其它稱量動物的量詞》《古漢語研究》04年第4期,第69頁。
    ① 鄧幫雲《元代量詞研究》第16頁: “元代‘隻’已廣泛用來計量飛禽,以及某些獸類和昆蟲c”亚舉昆蟲例:用斑蝥大者二十一隻,去頭足翅。(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卷十)。
    ①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個體量詞研究》,《中國語文》,1961年10、11月號,第31頁。
    ① “隻”在一些方言裹語義更加泛化,如湘語新化話可說“一隻妹唧(女孩)/老子(老頭兒)/阿嫂(婦女),福建建甌話可以說“一隻人、買隻物事”等,詳細情況可參考羅自群《漢語個體量詞“隻”語義範圍的方言比較——兼與非漢語親屬語言比較》,載于李錦芳主编《漢藏語系量詞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
    ② 游黎《唐五代量詞研究》,四川大學2002年碩士論文,第25頁。
    ① 劉堅著、吳福祥譯《論漢語的語法化問題》,載于载于吳福祥主编《漢語語法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35頁。
    ②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載于載子吳福祥主編《漢語語法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頁,原载於《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4期。
    ① 洪波《論漢語實詞虛化的機制》,載于吳福祥主编《漢語語法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68頁;原載于郭錫良主編《古漢語語法論集》,語文出版社,1998年。
    ② 江藍生《語法化程度的語音表現》,載于吳福祥主编《漢語語法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90頁,原載於《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慶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華誕),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③ 李宗江《語法化的逆過程:漢語量詞的實義化>.《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4期,第62頁。
    ① 其實引申和語法化(詞義的虛化)也不是截然對立的,它們之間有聯繫, “詞義的虛化,就是一個實词由表示詞彙意義向表示語法意義(或主要表示語法意義)的轉化。這種轉化與詞義引申的道理大體相同,而且與詞義引申密切相關,因為詞義引申在多數情況下是由具體到抽象,而詞義虛化則常常是在引申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抽象化,從這種關係上看,也可以說虚化是引申的延伸或延續。(解惠全《談實詞的虚化》, 載于吳福祥主编《漢語語法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135-136頁)。
    ① 金福芬、陳國華《漢語量詞的語法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增1), 9-10页。
    ② 邵敬敏《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名詞的雙向選擇》,《中國語文》]993年第3期,第]83頁。
    ① 解惠全《談實詞的虛化》,載於《漢語語法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35頁。
    ①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載於《漢語語法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7頁。
    ① 馮志偉編著《現代語言學流派》,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6頁。
    ① 金福芬、陳國華《漢語量詞的語法化》,《清華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學報》,2002(增),第9頁。
    程榮《字·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陳寶勤《漢語造詞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2年。
    陳穎《蘇軾作品量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程湘清主編《隋唐五代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丁聲樹等《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範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年。
    方緒軍《現代漢語實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馮志偉《現代語言學流派》,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郭先珍《現代漢語量詞手冊》,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7年
    郭紹虞《漢語語法修辭新探》,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高小芳、蔣來娣編著《漢語史語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郭先珍《現代漢語量詞用法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年。
    胡裕樹《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何傑《現代漢語量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何樂士《古漢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賈彥德《漢語語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蔣宗福《語言文獻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量詞小詞典》編寫組《量詞小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
    劉丹青主編《語言學前沿與漢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陸仁昌《現代漢語教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上海:漢語大字典出版社,1999年。
    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錢玄《三禮名物通釋》,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石毓智《語法化的動因和機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編寫組《現代漢語》,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武占坤《現代漢語》,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玨《現代漢語名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青《現代漢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编《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許嘉璐《中國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袁暉《現代漢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楊潤陸、週一民《現代漢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張志公《現代漢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
    中山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靖、濮侃等《現代漢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張聯榮《古漢語詞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美蘭《近代漢語語言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
    趙豔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北京:1984年。
    白冰《宋元時期個體量詞的變化和發展》,《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7期。
    曹黎雲《試論某些量詞的詞義場》,《語言文字學》1988年第10期。
    陳玉冬《隋唐五代量詞的語義特徵》,《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2期。
    陳紱《談漢語陪伴性物量詞的由來及其應用原則》,《語言文字應用》,1998年第4期。
    陳紱《從“枚”與“個”看漢語泛指性量詞的演變》,《語文研究》,2002年第1期。
    陳家春、李進《自貢話量詞研究》,《自貢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2期。
    陳練軍《<尹灣漢墓簡牘>中的量詞》,《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陳練軍《居延漢簡量詞研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練軍《居延漢簡中名詞與量詞組合的語義條件》,《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2004年第1期。
    陳練軍《居延漢簡中的量詞詞義演變》,《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社)》2004年第10期。
    陳近朱《<居延新簡>中物量詞和稱數法探析》,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陳練軍《居延漢簡量詞的分佈特徵》,《伊犁師範學院》,2005年第1期。
    遲永長《談漢語量詞的文化底蘊》,《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5期
    儲澤祥《“名+數量”語序與注意焦點》,《中國語文》第2002年第5期。
    崔雪梅《<世說新語>的數量詞》,《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1期。
    崔爾勝《<水滸全傳>量詞研究》,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鄧幫雲《元代個體量詞量月時的形象色彩與修辭功能》,《武漢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鄧幫雲《元代量詞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范利、聶春梅《從認知語言學看名詞臨時作量詞的語義演變規律》,《湖南第一師範學報》,2001年第1期。
    方琴《<史記>量詞用法探析》,《嘉應學院學報<哲社>》,2005年第4期。
    黃維華《桑、桑中、桑女——<詩經>與上古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
    賀芳芳《<齊民要術>量詞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華萍《現代漢語語法問題的兩個“三角”的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年第3期。
    傅希盂《名量詞的形象化修辭作用》,《光明日報》,1987年第9期。
    官長馳《<老乞大諺解>所見之元代量詞》,《内江師專學報(社科版)》,1988年第4期。
    過國嬌《<紅樓夢>(前80回)量詞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胡裕樹《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語文學習》,1992年第11期。
    黃盛璋《兩漢時代的量詞》,《中國語文》,1961年第8期。
    黃載君《從甲文、金文量詞的應用,考察漢語量詞的發展與起源》,中國語文,1964年第6期。
    黃高憲《詩經數詞、量詞的用法及特點》,《福建論壇》,1982年第1期。
    黃寶生《<聊齋志異>中的數量詞》,《漢中師院學報》,1991年第1期。
    金桂桃《<清平山堂話本>中的個體量詞》,《嘉應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金福芬、陳國華《漢語量詞的語法化》,《清華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學報》,2002(增)。
    孔麗華《捆卷類動詞衍生量詞的歷時過程和現時表現》,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黎緯傑《廣州話與普通話名量詞差異的成因》,《暨南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4期。
    李建平《從先秦簡牘看<漢語大詞典>量詞釋義的闕失》,《廣西社會科學》,2005第10期。
    李日輝《<敦煌變文集>量詞重迭語法分析》,《延邊大學學報》,1982年第4期。
    李思明《<敦煌變文集>中的量詞》,《安慶師院學報》,1983年第1期。
    李佐豐《<左傳>量詞的分類》,《語言文字學》1984年第10期。
    李若暉《殷代量詞初探》,《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2期。
    李爰民《<金瓶梅>專用動量詞研究》,《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李先銀《漢語個體量詞的產生及其原因初探》,《保定師專學報》,2002年第1期。
    李宗澈《<史記>量詞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李莎麗《<洛陽伽藍記>名量詞研究》,《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劉世儒《論魏晉南北朝的量詞》,《中國語文》,1959年第11期。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個體量詞研究》,《中國語文》,1961年(10、11合刊)。
    馬慶株《數詞、量詞的語義成分和量詞結構的語法功能》,《中國語文》,1990年第3期(總第216期)。
    馬芳《<淮南子>中的數量詞》,《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馬芳《<三國志>量詞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馬玉汴《意象理論在漢語量詞辨析中的認知作用》,《鄭州大學學報(哲社)》,2005年第4期。
    滿芳《<論語>量詞析論》,《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敏春芳《敦煌社邑文書量詞“事”、“笙”辨考》,《敦煌學輯刊》,2005年第2期。
    敏春芳、馬有《敦煌吐魯番文書中衣物量詞例釋》,《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4期。
    彭文芳《元代量詞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彭文芳《元代量詞研究剳記》,《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邵敬敏《量詞的語義成分及其與名詞的雙向選擇》,《中國語文》,1993年第3期.
    邵敬敏《動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動詞的選擇關係》,《語言文字學》,1996年第8期。
    沈家炫《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4期。
    石毓智《表物體形狀量詞的認知基礎》,《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1期。
    蘇藝斌《動詞引申中的義素傳承》,《求實》,2003年第6期。
    蘇暘《敦煌契約中的量詞》,《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孫欣《明代四大傳奇量詞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孫欣《<水浒傳>中一組用來量“人”的集合量詞的修辭效果》,《修辭學習》,2004年第1期。
    滕華英《先秦漢語服飾詞彙系統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紹新《唐代詩文小說中名量詞的運用》,載于程湘清主編《隋唐五代漢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王艾錄《語義干涉和義素脫落》,《漢語學習》,1994年第6期。
    魏桂英《義素脫落:語義演變的最初狀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魏麗梅《<紅樓夢>量詞研究》,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武曉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量詞》,《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謝新暎《<紅樓夢>量詞研究》,《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7期。
    邢福義《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兩個“三角”》,《雲夢學刊》,1990年第1期。
    徐慧文《<醒世姻緣傳>時間量詞分析》,《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期。
    徐慧文《<醒世姻緣傳>方言量詞研究》,《濱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徐慧文《<醒世姻緣傳>專用量詞研究》,《聊城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6期。
    徐正考《吐魯番出土文書新興量詞考》,《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
    許仰民《論<金瓶梅詞話>的物量詞》,《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社)》,2005年第1期。
    葉桂郴《量詞“頭”的歷史考察及其它稱量動物的量詞》,《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4期。
    葉桂郴《漢語中量“人”量詞的歷時考察》,《社會科學家》,2004第6期。
    葉桂郴《<六十種曲>和明代文獻的量詞》,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於濤《<老乞大>和<樸通事>的名量詞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游黎《唐五代量詞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楊露《談<世說新語>的數量詞》,《吉林師院學報)真1986年第4期。
    曾仲珊《<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數詞和量詞》,《求索》,1981年第2期。
    朱彥、鄭冰寒(2004)《<水滸全傳)動量詞“番、回、次”等芻議》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趙建華《<紅樓夢>前八十回的名量詞》,《語言文字學》,1985年第3期。
    趙鵬《春秋戰國金文量詞析論》,《漢字文化》,2004年第4期。
    趙中方《宋元個體量詞的發展》,《揚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1期。
    趙中方《唐五代個體量詞的發展》,《揚州師範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
    趙中方《唐五代宋元集體量詞的發展》,《南京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周建民《<金瓶梅>的量詞系統》,《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
    張福德(1997)《談詞義引申中的義素遗傳和突破》,《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張聯榮《詞義引申中的遺傳義素》,《北京大學學報》,1992年4期。
    張美蘭《論<五燈會元>中的同形動量詞》,《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1期。
    張先坦《<東京夢華錄>的數量詞》,《貴州文史叢刊》,2002年第2期。
    張萬起《量詞“枚”的產生及其歷史演變》,《中國語文》,1998年第3期。
    《博物志》,[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等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抱樸子内篇校释》,[晉]葛洪撰,王明《諸子集成》本。
    《百喻經》,求那毗地譯,大正藏第四卷。
    《北夢瑣言》,[五代]孫光憲,《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北狩聞見錄》,[宋]曹勳,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二版,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2年。
    《次柳氏舊聞》,[唐]李德裕,《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四庫全書》本。
    《大唐創業起居注》,[唐]溫大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大唐新語》,[唐]劉肅,《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大唐傳載》,[唐]佚名,《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大唐西域記》,[唐]玄奘,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唐]義淨,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李時人、蔡鏡浩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
    《大宋宣和遗事》,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4年。
    《大明度經》,支謙譯,大正藏第八卷。
    《獨異志》,[唐]李冗,《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杜陽雜編》,[唐]蘇鶉,《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獨異志》,[唐]李亢,《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道行般若經》,支婁迦讖譯,大正藏第八卷。
    《敦煌變文集新書》,潘重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新1版。
    《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唐耕耦、陸宏基編,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0年。
    《東宮舊事》,[晉]張敞,載《說郛》第59卷,清順治三年宛委山堂刊本。
    《東軒筆錄》,[宋]魏泰,《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兒女英雄傳》[清]文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風俗通義校注》,[東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中華書局,1981年。
    《封氏聞見記》,[唐]封演,中華書局,1958年。
    《佛國記》,[晉]法顯,《四庫全書》本。
    《古本董解元西廂記》,[金]董解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古今注》,[晋]崔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古尊宿語錄》,赜藏主編集,蕭躉父、呂有祥點校,中華書局,1994年。
    《高僧傳》,[梁]惠皎撰,湯用彤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
    《高士傳》,[晉]皇甫謐,崇文書局,1875年。
    《官場現形記》,[清]李寶嘉,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管子》,《四庫全書》本。
    《歸田錄》,[宋]歐陽修,《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歸潛志》,[金]劉祁,《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廣異記》,[唐]载孚,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二版,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2年。
    《海上花列傳》,韓邦慶,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韓非子集解》,[清]王先謙,中華書局,1998年。
    《漢晉春秋》,[晉]刁鑿齒,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二版,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2年。
    《漢末英雄記》,[魏]王粲,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二版,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2年。
    《漢書》,[漢]班固,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
    《華陽國志》,[東晉]常璩,《四庫全書》本。
    《後漢書》,[南朝宋]範曄,中華書局点校本。
    《霍小玉傳》,[唐]蔣防,《唐宋傳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紅樓夢》,[清]曹雪芹、高鄂,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金瓶梅》,[明]蘭陵笑笑生,齊煙、王汝梅校,齊魯書社,1989年。
    《金樓子》,[梁]孝元帝撰,龍溪精舍叢書,1917年。
    《晉四王遣事》,[東晉]盧綝,中國基本典籍電子文庫國學寶典紀念專版,尹小林研製,2003年。
    《晉書》,[唐]房玄齡等,中華書局點校本。
    《景德傳燈錄》,[北宋]道原,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舊唐書》,[後晉]劉昫,中華書局點校本。
    《開元天寅遺事安祿山事蹟》,[五代]王仁裕,[唐]姚汝能,中華書局,2006年。
    《括異志》,[宋]張師正,《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孔子家語》(今本),[魏]王肅,《四庫全書》本。
    《錄異記》,[五代]杜光庭,《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主編,《四庫全書》本。
    《老學庵筆記》,[宋]陸游,《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遼史》,[元]脫脫編著,中華書局,1974年。
    《列女傳》,[西漢]劉向,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列仙傳》,[西漢]劉向,《四庫全書》本。
    《列異傳》,魏文帝,《古小說鉤沉》,魯迅校錄,齊魯書社,1997年。
    《劉知遠諸宮調》,廖殉英校注,中華書局,1993年。
    《六度集經》,康僧會譯,大正藏第三卷。
    《六十種曲》,[明]毛晉,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
    《六韜》,《四庫全書》本。
    《六祖壇經》,[唐]法海集記,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清]阮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錄異記》,[五代]杜光庭,《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論衡》,[漢]王充,《四庫全書》本。
    《洛陽伽藍記校釋》,[北魏]楊街之撰,周祖謨校釋,中華書局,1963年。
    《澠水燕談錄》,[宋]王辟之,《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冥報記》,[唐]道臨,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孟子正義》,[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中華書局2004。
    《穆天子傳》,《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南村輟耕錄》,陶宗儀,《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南齊書》,[南朝梁]蕭于顯,中華書局點校本。
    《齊東野語》,[宋]周密,《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齊民要術校釋》,[北魏]贾思勰著,繆啟愉校释,農業出版社,1982年。
    《潛夭論箋校正》,[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中華書局,1985年。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輯,中華書局,1958年。
    《全元文》,李修生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全元散曲》,隋樹森,中華書局,1964年。
    《全元戲曲》,王季思,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全宋詞》,唐圭璋編,中華書局,1979年.
    《全唐文》,[清]董誥等,中華書局,1982年。
    《全唐詩》,[清]彭定求等,中華書局,1979年.
    《三國志》,[晉]陳壽撰,陳乃乾校點,中華書局,1982年第2版。
    《三遂平妖傳》,[明]羅貫中,北京大學出版社,]983年。
    《散見簡牘合集》,李均明、何雙全編,文物出版社,1990年。
    《涑水記聞》,[宋]司馬光,《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搜神記》,[晉]幹寶,《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搜神後記》,[晉]陶潛,《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隋書》,[唐]魏徵,中華書局點校本。
    《隋唐嘉話》,[唐]劉鍊,《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拾遺記》,[前秦]王嘉撰[梁]蕭綺錄,《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史記》,[漢]司馬遷,中華書局點校本。
    《世醫得效方》,[元]危亦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
    《述異記》,[南朝梁]任防,《四庫全書》本。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神仙傳》,[晉]葛洪,《四庫全書》本。
    《神異經》,[漢]東方術撰,[晉]張華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水滸傳》,[明]施耐庵,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
    《說苑》,[西漢]劉向,《四庫全書》本。
    《宋景文公筆記》,[北宋]宋祁,朱易安、傅璿琮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五册,大象出版社,2004年。
    《宋書》,[南朝齊梁]沈約,中華書局點校本。
    《太平廣記》,[唐]李昉等編,中華書局,1961年。
    《陶庵夢憶》,[明]張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律疏議》,[唐]長孫無忌,中華書局,1983年。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吐魯番出土文書》,唐長孺主编,文物出版社(圖版、文版),1981年陸續出版。
    《五燈會元》,[南宋]普濟,中華書局,1984年。
    《萬曆野獲編》,[明]沈德符,《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魏書》,[北齊]魏收,中華書局點校本。
    《尉僚子》,華陸綜注謹,中華書局,1979年。
    《文昌雜錄》,[宋]龐元英著,中華書局,1958年。
    《西京雜記》,[晉]葛洪,《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西遊記》,吳承恩著.錢鴻鈞點校,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徐霞客遊記》,[明]徐弘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續高僧傳》,[唐]道宣,大正藏第五十卷。
    《續玄怪錄》,[唐]李複言,《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新編五代史平話》,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4年。
    《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徐沁君點校,中華書局,1980年。
    《新書》,[西漢]賈誼撰,《四庫全書》本。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中華書局點校本。
    《新序校釋》,[西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中華書局,2001年。
    《新語校注》,[漢]陸賈撰,王利器校注,中華書局,1986年。
    《荀子注》,[唐]楊惊,《四庫全書》本。
    《醒世恒言》,[明]馮夢龍,顧學頡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醒世姻緣傳》,[明]西周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宣室志》,[唐]張讀,《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玄怪錄》,[唐]牛僧孺,《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鹽鐵論校注》,[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
    《晏子春秋》,《四庫全書》本。
    《鄴中記》,[晉]陸翽,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736年。
    《儀禮》,《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中華書局,1980年。
    《異苑》,[南朝宋]劉敬叔,《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中華書局,1993。
    《殷芸小說》,[南朝梁]殷芸,《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尹灣漢墓簡牘》,中華書局,1997年。
    《因話錄》,[唐]趙璘,《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楊維幀集》,[元]楊維幀,《四庫全書》本。
    《幽明錄》,[南朝宋]劉義慶,《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遊仙窟》,[唐]張鷟,《近代漢語語法资料彙編(唐五代卷)》,劉堅、蔣紹愚主編,商務印書館,1990年。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元曲選》,[明]臧懋倨,中華書局,1958年。
    《雲笈七籤》,[北宋]張君房,《四庫全書》本。
    《楊維楨集》,[元]楊維楨撰,《四庫全書》本。
    《祖堂集》,[唐]靜、筠禪師,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3年。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中華書局,1980年。
    《朱子語類》,[宋]朱熹,中華書局,1994年。
    《朝野僉載》,[唐]張鷟,《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真誥》,[南朝梁]陶弘景,《四庫全書》本。
    《貞觀政要》,[唐]吳兢,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中華書局,1980年。
    《莊子集解》,[清]王先謙,《諸子集成》本。
    《中朝故事》,[五代]尉遲偓,《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中國簡牘集成》,初師賓主编,敦煌文藝出版,2001年。
    《中華古今注》,[五代]馬縞,上海涵芬樓,1937年。
    《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張傳璽,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撰集百緣經》,支謙譯,大正藏第四卷。
    《2006中國最佳短篇小說》,王蒙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