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年代的经典图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中国初期的30年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在全国人民政治热情高涨、国家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的总体环境下,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前所未见的新局面。在这样激情洋溢的红色年代,在这片生机勃发的广袤热土中,产生了一大批堪称经典的主题性美术作品。这一时期,众多画家听从党的召唤,认真学习苏联经验,以真诚的心态和强烈的热情歌颂祖国,歌颂工农兵英雄人物,歌颂社会主义新事物,在艺术上奉行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创造出大量既具丰富思想内容又富于形式美感特征的作品。这些作品不论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抑或其它美术门类,一般具有较强的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时代气息。艺术创作紧密为政治服务,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新中国之初的30年是我国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丰收期,一大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图像。
     这个阶段,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闪现出耀眼的光芒。一批批作品的推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革命历史题材美术的创作组织、征集、收藏、保护、研究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因配合政治运动或筹办重大意识形态性展览等活动,曾于1951年、1958年、1965年、1970年四次组织大规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由此产生和保存了一大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独具特色的重要篇章。
     本文以国家博物馆所藏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为研究基础,侧重于研究国家体制在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策划、组织、引导,在作品传播、典藏等方面的作用,尤其较为细致地梳理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行文通过深入挖掘部分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披露了创作过程中若干鲜为人知的往事。这些未曾公开的档案文献的首次披露,为深入研究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资料依据,有助于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由于文献真实具体地展示了一些内情和细节,使得本文对于组织创作活动的历史面目有可能作出更为清晰地呈现。
     本文第一部分梳理了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历史沿革。这是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背景,可以从中寻觅新中国美术发展主体与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关联性。从现实主义的转变及建国之初30年纷杂的美术现象中,可找到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现实诉求与新中国美术发展主体脉络相适应的依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正是孕育于国家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土壤中,这几次创作也与国家博物馆的功能需要和历史发展进程相对应。
     第二部分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围绕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展开的多方面探索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的四次大规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进行了尽可能具体、细致的梳理。文章将美术创作中有关历史背景、组织引导、展览安排、创作方式、创作过程、作品产生和修改等多方面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依据若干未公开的相关馆藏档案文献,得以修正了一些不准确的说法。
     第三部分以极具社会影响的经典作品为例,讨论新中国美术创作在这一时段的相关问题。以新中国美术发展的立体背景为依托,结合国家博物馆及相关艺术机构收藏的同类经典美术作品,沿新中国美术发展的主体脉络,分析红色经典作品中最具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题材、内容及艺术语言等。
     第四部分通过对创作活动的梳理,进而延伸至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模式进行总体归纳。通过追溯主导创作的思想宗旨、功能目标,分析创作活动的观念原则、题材选择、创作方法、作品特征等多方面内容,探讨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精神指向和价值意义等。
     结语部分对国家博物馆体制在历次组织创作、展览出版、收藏研究方面的作用略作总结,并引出相关联的话题。进一步探讨国家意识形态目标、国家文化体制之于催生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模式、构建新中国美术传统、推进当代中国美术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通过对博物馆等国家文化机构的意识形态功能、工作架构和社会影响力等的考察,可进一步思考国家体制对美术发展的主导作用等问题。
The early30year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a time full of revolutionary passion. With people's political enthusiasm and national thriving constructio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art is approaching an unprecedented new situation. It is in the passionate red era that there comes a large number of the classic thematic art works in this thriving vast land. During this period, following the experience of Soviet Union and the cal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using the creation technique of combination of revolutionary realism and romanticism, the artists highly pfaise our motherland, the heroes of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the new socialistic things with sincere attitude and strong passion. They create extensive thematic works of rich ideological contents as well as aesthetic form. Regardless of oil painting, Chinese painting, prints, sculpture or other art categories, most of the works are of political contents and distinct time characteristics. Serving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art in this period. The beginning30year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a harvest time of realism fine art creation. A large number of classic fine art works are the image of the red era.
     In this period, the art works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especially shine in the creation. Groups of these works bring the widespread social influence and they are of important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modern art history.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has alway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eative organization, collection, protection, research of the art works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was formerly known as Chinese Revolution Museum and Chinese History Museum. Due to the political campaigns and the major display of ideology, in the history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there were four times large-scale creative organizations of the art works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in1951,1958,1965and1970,which are important chapters in art his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because of the org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red classical art work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modern art history were created and preserve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origin and the course of the creative activity, along with the research of some representative image about the red classical art works collected in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referring to the effect of state system on planning, organization, guidance of the creative activity and transmission, collection of the art works. Specifically, through the study to abundant historical document collected in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the thesis make a meticulous analysis and clear conclusion about the art creation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Especially because of some document appear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which provide a faithful source for the research, we could mostly restore the original state of history, know about some recondite details and inside information in the creation process and ge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 creation.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the art his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re reviewed. They are the background of the art creation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which involves the relevance of development of ar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art creation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From the realism steering and the complex art phenomenon in the early30years, we can find that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of the art creation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in structure of ar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art works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collected in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is nurtured in the social soil of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Besides, these creative activities also correspond to function necessity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by sort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which can be prov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works.
     In the second part, the thesis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s specifically as possib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ong with the four times large-scale art creation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organized by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there're also many further explorations to art creation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In the thesis, the collection, sorting and analysis to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made on the aspects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organization causation, guidance, exhibition arrangement, the creation mode, the creative process, works modification etc. in the art creation and according to some private documents collected in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thus some usual inaccurate statements are revised.
     In the third part, some classical art works of the greatest social influence are analyzed as the example and the some issues related to art cre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is period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tridimension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ong the thre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his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mparing the classic art works on similar theme collected in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nd other related art organization, the common feature in these red classic art works is so clear, that is the subject,the content and the artistic language a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 specific time as well as the Chinese style. In the fourth part, through sorting creative activities, the overall mode and patterns of art creation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is summarized. By tracing the leading ideological tenet and function target in the creation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to the ideological principle, subject selection, creation technique, works'characteristics etc. in the art creation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the purpose is to place emphasis on the spirit and value in the art works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In the conclusion part, it is the concise generaliza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Museum system in the organization, exhibition, publishing,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Extending to the associated topics, it's necessary to make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influence of the target of national ideology and national culture system to the art creation mode on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theme, the art tradi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o the ideological functions, operation structure and social influence in museum and other national cultural institutions, it's necessary to make a further exploration about leading role of the national system to art development.
引文
①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1918年,长兴书局,转引自《艺术探索》1999年第2期。
    ②吕徵:《美术革命》,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徵》,《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
    ③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画坛研究会之演说词》,《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10月25日。
    ④蔡元培:《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4月15日。
    ⑤姜丹书:《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姜丹书艺术杂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31页。
    ⑥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第1期,1920年6月。
    ⑦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艺术院周刊》第9期,1928年11月。
    ⑧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艺术院周刊》第9期,1928年11月。
    ⑨徐悲鸿自撰联。
    ①鲁迅:《<新俄画选>小引》,原文刊载于1929年《艺苑朝华》第5辑,转引自张望编《鲁迅论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第50-52页。
    ②鲁迅致李桦函,1935年6月16日,《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50-152页。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7-879页。
    ②杂志1950年创刊时名《人民美术》,1954年复刊时改名《美术》。
    ③徐悲鸿:《漫谈山水画》,《新建设》1950年第1期(总第12期)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八《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1999年,人民出版社,第229-235页。
    ①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第23卷第10号,1926年。
    ②1970年6月,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决定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工大学。
    ③1968年12月22日的《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我们也有两只于,不在城里吃闲饭!》,报导甘肃会宁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该文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
    ④何与怀:《他在释放身上的历史积沉——看沈嘉蔚个人画展<再见革命>》,原载《澳洲新报》,收于作者文集,部分内容刊登于2003年12月的香港《明报月刊》。
    ①《本馆开馆纪事》,《国立史博物馆从刊》1926年第2册。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教育总长请拨国子监筹设历史博物馆呈并大总统批(1914年6月28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4页。
    ③1951年6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下发“抗字第1366号”文件《所报你馆启用新印期及印模准予备查由》,提出馆内一切戳记(包括各部分的)销去“国立”字样,博物馆一切对外联系应即改用新名。
    ④《北京历史博物馆改进草案》,195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关于收集革命文物的通知》,194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请介绍向苏联各博物馆建立联系》,1950年6月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第一次会议记录》,1950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④《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请示报告》,(57)发文第708号,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⑤《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筹建小组办公室工作简报》(第27号),1959年8月18日-8月2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⑥《关于北京市文化局转中央文化部关于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更改馆名的复文(复印件)》,档案号200203508500302,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九七五——一九七六年编制说明》,197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关于加强研究工作的试行方案(供讨论修改)》,1978年5月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关于把我们馆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的设想(草稿)》,1979年8月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党史陈列”重新开放情况简报》,1979年10月1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国务院关于恢复“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制的批复》,1983年1月3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中国历史博物馆办公室编《工作简报第一期》,1983年6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历史博物馆1988年工作总结》,1989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工作总结》,1991年1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关于“中国通史陈列”在一层展厅恢复展出的批复》,1994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④《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1997年工作总结》,199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⑤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通史陈列图录》,朝华出版社,1998年,封面。
    ⑥据《中国历史博物馆90年》、《北京博物馆年鉴》统计。
    ①《中国历史博物馆90年》,朝华出版社,2002年,第75页。
    ②《中国历史博物馆90年》,朝华出版社,2002年,第75页。
    ③《中国历史博物馆2002年工作总结》,200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④《中国历史博物馆1985年总结和1986年计划》,1986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⑤《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工作总结》,1991年1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⑥《关于我馆馆刊<中国历史文物介绍>变更主管部门的请示》,2002年11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⑦《同意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史陈列归属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复函》,1983年6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⑧《中国革命史陈列修改概况》,199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近代中国”陈列,观众反映良好》,1996年8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关于我馆<党史研究资料>(月刊)的自查暨申请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系列的报告》,1997年9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关于中国革命博物馆机构设置的批复》,1983年5月3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北京博物馆学会主编《北京博物馆年鉴(1999-2003)》,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暨挂牌仪式新闻稿》,2003年2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⑤《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仪式新闻稿》,2011年3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关于同意<中国历史文物>史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的批复》,2011年1月1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50年》,海天出版社,2001年,第136页
    ②《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第一次会议记录》,档案号1950036008040001,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召开首次小型美术工作者座谈会报告》,1950年8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因此次会议是在改称“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之后,故称“首次”。
    ①《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召开首次小型美术工作者座谈会报告》,1950年8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呈送1950年度工作总结》,1951年2月1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关于革博工作问题的报告》,195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关于1954年的工作总结报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51年9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但此时筹建工作已大体完成,故称人民美术出版社。
    ②《中国共产党卅周年纪念展览会美术作品部分征集办法》,1951年4月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陈列部195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1954年7月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关于保管工作的检查报告》,195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自建馆以来的工作总结报告》,1956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关于1956年的工作总结报告》,1957年2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徐彬如1956年6月26日给王冶秋转文化部党组钱俊瑞的信函,195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具体内容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
    ④1957年8月1日,举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即“全军第一次美展”),详见本文第四章第四节。博物馆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与同期的“全军第一次美展”有所交叉。
    ①《革命、历史两个博物馆调借干部方案》,1959年3月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调借干部表》,1959年4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抽调美术设计工作人员的通知》,1959年5月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④《关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借调一批美术家的通知》,1959年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央书记处负责同志关于博物馆陈列工作的指示》,1959年9月2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康生同志对陈列的审查意见》,1961年5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新增美术作品及辅助陈列品目录》,1959年10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致中央宣传部信函,1960年3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文化部党组给周扬同志并中央宣传部信函,1960年10月1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表中虽包含51件作品,但油画《金田起义》和雕塑《红军像》、《董存瑞》属于同一美术题材请不同创作者同时创作。
    ① 《196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新增美术作品题目及尺寸》,1961年1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潘英乔、胡忠元、鲍加:《北京、江苏、吉林座谈历史画创作问题》,《消息16则》,《美术》1961年第3期。
    《中国革命博物馆1958年至1961年工作总结》,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革命博物馆中央大厅内部装置讨论会会议纪要》,1959年3月1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央大厅美术创作小组第五次会议纪要》,1959年5月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1962年工作计划》,1961年12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五年发展纲要(1958-1962)》,1958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1965年任国家文物局代局长
    ②《周扬等同志对陈列现场的审查意见和指示》,1965年2月1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观众对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油画的意见》,196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油画作者名单及要修改的画题》,1965年4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关于创作革命史画问题的请示报告》,档案号1965030608010007,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向各地借调油画工作者的请示报告》,档案号196503608010007,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④《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十一号),档案号196503608010008,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二号),1965年6月1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③中宣部副部长,1965年被任命为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领导小组成员
    ④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曾领导创作了京剧《红灯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歌舞剧《东方红》等。
    ①1954年起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任党组副书记及副主席,新中国美术奠基人之一。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五号),1965年7月1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五号),1965年7月1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五号),1965年7月1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七号),1965年8月3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②《大组完成草图进度》,1965年8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毛泽东的四篇哲学论著是:《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单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④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
    ⑤《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九号),1965年9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九号),1965年9月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十一号),1965年9月1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十号),1965年9月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十二号),1965年9月2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十三号),1965年10月1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前期,主要指在城市中推行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增产节约的三反运动,以及农村展开的“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的运动。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十四号),档案号196503608010008,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十五号),1966年2月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十七号),1966年2月24日中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1959年曾组织了一批美术家在此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十八号),1966年3月1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十九号),1966年3月2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嘉宝》(第二十号),1966年4月2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一号),1965年6月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毛主席著作学习计划》,1965年4-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毛主席著作学习计划》,1965年4-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毛主席著作学习计划》,1965年4-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创作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小结》,1965年10月31日,1965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创作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小结》,1965年10月31日,1965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洋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7页。
    ③《创作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小结》,1965年10月31日,1965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④《创作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小结》,1965年10月31日,1965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⑤《创作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小结》,1965年10月31日,1965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洋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0-861页。
    ①《创作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小结》,1965年10月31日,1965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创作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小结》,1965年10月31日,1965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4、1005页。
    ④《伟大的创举》,《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页。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8页。
    ②《创作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小结》,1965年10月31日,1965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创作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小结》,1965年10月31日,1965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三号),1965年7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三号),1965年7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六号),1965年7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简报》(第八号),1965年8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关于修改陈列中“文化反‘围剿’”组内容的报告》,1966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五年(1968-1972)的主要任务》,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中央负责同志关于博物馆陈列工作的指示》,档案号197603608040002,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央负责同志关于博物馆陈列工作的指示》,档案号197603608040002,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央负责同志关于博物馆陈列工作的指示》,档案号197603608040002,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关十一九七一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史陈列中突出表现林彪的问题》,1974年5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宣部等六单位对党史陈列的审查意见》,1978年8月1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全国美展简报》(第一期),1977年9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全国美展简报》(第三期),1977年9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历史博物馆致文化部艺术局函,1977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史陈列”雕塑座谈会简报》,1987年10月2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国革命史陈列修改概况》,199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陈列中修改的美术作品目录》,1987年6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曾就读于杭州芝江大学上木工程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越南河内巴黎美专分校,1939年毕业十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本科。先后师从林风眠、颜文樑、刘海粟、常书鸿等。1943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三年间临摹敦煌壁画数百幅。1946年,经吴作人、李宗津推荐,应徐悲鸿邀请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①艾中信:《油画风采谈》,《美术》1962年第2期。
    ①艾中信:《油画风采谈》,《美术》1962年第2期。
    ②关于《开国大典》的创作地点,还有一种说法:作品的初创和完成是在大雅宝胡同董希文自己的家中,只中途在西总布胡同画过一段。
    ③画家,董希文的学生。
    ④庞涛对画作的评述。
    ①朱丹(1916-1988),曾任《东北画报》社长、《人民画报》总编辑等职,并在新闻摄影局、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央文化部艺术局、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担任领导工作,为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书协副主席。
    ②《光明日报》,1956年2月11日。
    ①艾中信:《油画风采谈》,《美术》1962年第2期。
    ②艾中信:《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的中国油画》,《美术》1989年第11期。
    ③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美术》1962年第2期。
    ④艾中信:《画家董希文的创作道路和艺术素养》,《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①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油画的中国风》,《美术》1957年第1期。
    ②艾中信:《画家董希文的创作道路和艺术素养》,《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③1953年,高岗调中央工作后,与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饶漱石结盟,向刘少奇、周恩来发难,欲取而代之并分裂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揭露此问题。1954年2月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对问题进一步揭露和批判并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1954年8月17日,高岗自尽。1955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将高岗开除出党,并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①艾中信:《画家董希文的创作道路和艺术素养》,《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②林伯渠在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主持人,后又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③“约法三章”即:一、毛泽东、贺子珍的夫妻关系尚在而没有正式解除前,江青不能以毛洋东夫人自居;二、江青负责照料毛泽东同志的起居与健康,今后谁也无权向党中央提出类似的要求;三、江青只管毛洋东同志的私人生活与事务,20年内禁止在党内担任任何职务,并不得干预、过问党内人事及参加政治生活。
    ①《康生同志审查社会主义陈列意见》,1959年10月2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美]梁庄爱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美术(1966-1969)》,张朝晖译,《世界美术》1993年第4期。节选自其论著《眨眼的猫头鹰——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史》,加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的颂歌》,《人民日报》1967年11月28日。
    ①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筹备处请求中央文革小组审查展览的报告,1967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安展”简报第十二期》,1969年3月2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该书原名《从安源到井冈山》,封面即刘春华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展览的附属品。
    ①《“毛泽东思想照亮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美术作品拨交清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展览会通告》,档案号196903608300249,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井冈山兵团”最初推荐的学生等了一段时间因不见动静回到老家,当筹备单位通知要马上到安源实地创作时,由于无法很快取得联系,刘春华便临时作为替代者,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参与筹备工作。
    ③刘春华于1963年入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
    ①刘春华:《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人民日报》1968年7月7日
    ②《人民画报》,1968年第9期。
    ①1998年3月13日《中华周末报》,转引自张培森:《我所了解的“安展”及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创作》,《炎黄春秋》1998年第7期。
    ①张培森:《我所了解的“安展”及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创作》,《炎黄春秋》1998年第7期。
    ①《毛主席去安源》一画的后续情况:1980年7月,刘春华持北京画院出具的该画系他个人创作的证明,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将画作取走。1995年10月,刘春华委托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对此画公开拍卖,最后由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以605万元价格竞得。1998年3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刘春华,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返还被非法处置、占有的《毛主席去安源》。2002年4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刘春华是该画唯一作者,享有著作权。但该画所有权属于国家,刘春华无权向博物馆索要,亦不应将该画作为个人所有财产委托拍卖。同时,由于诉讼时效已过,中国革命博物馆无法取回该画。此次事件对于博物馆管理工作及相关法规的完善,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①罗工柳在学生时代受鲁迅影响开始钻研木刻。1936年入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任“全国木刻界抗敌救援会”常务理事,进入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并加入“鲁艺木刻工作团”。罗工柳早期创作了如
    ①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4、36、37页。
    ①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7-38页。
    ②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第35页。
    ③葛路:《我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理解》,《美术》1959年第2期。
    ④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9页。
    ①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0-131页。
    ①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41页。
    ①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40页。
    ②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40-141页。
    ③罗工柳:《油画杂谈》,《美术》1962年第2期。
    ①闻立鹏、李化吉:《<血衣>和王式廓的创作道路》,《美术》1977年第3期。
    ②王式廓:《<血衣>创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几个问题》,《美术研究》1960年第1期。
    ③王式廓:《<血衣>创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几个问题》, 《美术研究》1960年第1期。
    ①高焰:《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读王式廓同志尚未完成的油画<血衣>有感》,《美术》1957年第2期。
    ②闻立鹏、李化吉:《<血衣>和工式廓的创作道路》,《美术》1977年第3期。
    ③王式廓: 《<血衣>创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几个问题》,《美术研究》1960年第1期。
    ④王式廓: 《<血衣>创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几个问题》,《美术研究》1960年第1期。
    ⑤王式廓: 《<血衣>创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几个问题》,《美术研究》1960年第1期。
    ①闻立鹏:《回忆与思考——纪念王式廓老师兼谈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王式廓艺术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66页。
    ①杜键:《王式廓艺术的美学特征》,《王式廓艺术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89页。
    ②闻立鹏:《回忆与思考——纪念王式廓老师兼谈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王式廓艺术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72页。
    ③徐悲鸿:《介绍老解放区美术作品一斑》,《进步日报》1949年4月3日。
    ④王式廓:《关于美术创作构思问题的几点意见——中央美术学院下乡实习前对学生讲话摘要》,《美术》1957年第3期。
    ①王式廓:《关于美术创作构思问题的几点意见——中央美术学院下乡实习前对学生讲话摘要》,《美术》1957年第3期。
    ②王式廓:《关于美术创作构思问题的几点意见——中央美术学院下乡实习前对学生讲话摘要》,《美术》1957年第3期。
    ③王式廓:《谈下乡实习的要求——带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三年级学生下乡实习的总结》,《美术》1957年第2期。
    ④李兆炳、王宗一、苏一平、蔡若虹、王式廓,见《关于创作革命史画问题的请示报告》,档案号1965030608010007,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陈履生:《革命的时代》,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①《关于“七一”展览绘画部分的通知》,1951年4月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革命博物馆关于1959年全面工作的年度计划》,档案号195903608041015,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关于我馆美术设计施工工作情况的报告》,1959年2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关于修改陈列中“文化反‘围剿’”组内容的报告》,1966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关于美术作品中出现历史人物问题的请示报告》,1958年11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6页。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8页。
    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6页。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8页。
    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9页。
    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9-870页。
    ①朱狄:《谈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美术》1961年第3期。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2页。
    ②《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6-97页。
    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5页。
    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8页。
    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5-856页。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0页。
    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3页。
    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91年,第864页。
    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6-857页。
    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3页。
    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4页。
    ①《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49页。
    ②侯一民:《我一生信奉“艺术为人民服务”》,《中国文化报》2011年6月20日。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7页。
    ②《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下),三联书店,1961年,第699页。
    ③蔡仪:《斯大林同志昭示我们前进的道路》,《美术》1954年第3期。
    ①葛路:《我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理解》,《美术》1959年第2期。
    ②葛路:《我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理解》,《美术》1959年第2期。
    ③葛路:《我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理解》,《美术》1959年第2期。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1页。
    ①古元:《到“大鲁艺”去学习》,《美术》1962年第3期。
    ①罗工柳:《关于油画的几个问题》,《美术》1961年第1期。
    ②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美术》1959年第3期。
    ③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美术》1959年第3期。
    ①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美术》1959年第3期。
    ②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美术》1959年年第3期。
    ③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美术》1959年第3期。
    ④《深入生活与创作——驻京部队美术工作者谈体会》,《美术》1962年第6期。
    ⑤《深入生活与创作——驻京部队美术工作者谈体会》,《美术》1962年第6期。
    ①艾中信:《油画风采谈》,《美术》1962年第2期。
    ①蔡若虹:《向工农群众学习 从生活实践中提高创作思想水平——在全国美术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美术》1958年第12期。
    ②当时很多美术家都表述过相近的观点,如王朝闻、古元在此次会议译上也分别作了《工农兵美术,好!》和《农村是知识海洋是红专学校》的发言。
    ③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美术》1959年第3期。
    ④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美术》1959年第3期。
    ⑤王式廓:《谈下乡实习的要求》,《美术研究》1957年第2期。
    ①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美术》1959年第第3期。
    ②王式廓:《谈下乡实习的要求》,《美术研究》1957年第2期。
    ③王式廓:《谈下乡实习的要求》,《美术研究》1957年第2期。
    ④力群:《谈体验生活》,《美术》1957年第5期。
    ⑤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美术》1959年第3期。
    ⑥王式廓:《谈下乡实习的要求》,《美术研究》1957年第2期。
    ①谷文达:《深入生活和捕捉可视形象》,《美术》1957年第4期。
    ②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美术》1959年第3期。
    ③《深入生活与创作——驻京部队美术工作者谈体会》,《美术》1962年第6期。
    ④力群:《谈体验生活》,《美术》1957年第5期。
    ①泊萍:《历史画座谈会略记》,《美术》1950年第4期。
    ②泊萍:《历史画座谈会略记》,《美术》1950年第4期。
    ①《江苏美术界座谈历史画创作问题》,《消息20则》,《美术》1961年第2期。
    ②潘英乔、胡忠元、鲍加:《北京、江苏、吉林座谈历史画创作问题》,《消息16则》,《美术》1961第3期。
    ①潘英乔、胡忠元、鲍加:《北京、江苏、吉林座谈历史画创作问题》,《消息16则》,《美术》1961第3期,
    ②《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纪要》,《美术》1961年第4期。
    ①《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纪要》,《美术》1961年第4期。
    ②《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纪要》,《美术》1961年第4期。
    ③《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纪要》,《美术》1961年第4期。
    ①艾中信:《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的中国油画》,《美术》1989年第11期。
    ①《创作经验和评论座谈会》,《美术》1963年第5期。
    ②《创作经验和评论座谈会》,《美术》1963年第5期。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请示报告》,(57)发文第708号,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一九七八年至一儿八五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呈送1950年度工作总结》,1951年2月1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新增美术作品及辅助陈列品目录》,1959年10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②《关于创作革命史画问题的请示报告》,档案号1965030608010007,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③“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前期,主要指在城市中推行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增产节约的三反运动,以及农村展开的“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的运动。
    ①《全国美展简报》(第一期),1977年9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
    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
    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现代美术全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王明贤,严善錞.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纪事1949-1999[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中国革命博物馆50年》编委会.中国革命博物馆50年[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
    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藏画集[G].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刘树勇.新中国美术文献博物馆1949-1999[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G].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
    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选[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81-304.
    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覃京伙.新中国美术经典60年代[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李伟铭.图像与历史——20世纪美术史论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陈履生.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杨吴成.毛泽东图像研究[M].香港:时代国际出版公司,2009.
    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C].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斯舜威.中国当代美术30年(1978-2008)[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王式廓艺术研究》编辑组.王式廓艺术研究[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20世纪中国艺术史编委会.艺术的历史与问题[C].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琦.当代中国美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王尧.思想历程的转换与主流话语的产生.陈思和.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年中国最佳论文[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赵立,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泊萍.历史画座谈会略记[J].美术,1950,4.
    蔡仪.斯大林同志昭示我们前进的道路[J].美术,1954,3.
    张光年.艺术典型与社会本质[J].文艺报,1956,8.
    [苏]约干松.苏联造型艺术的情况和任务[J].美术,1957,4.
    促进社会主义美术事业大繁荣——周扬同志在上海与美术家座谈[J].美术,1958,3.
    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J].红旗,1958,8.
    葛路.我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理解[J].美术,1959,2.
    蔡若虹.为创造最新最美的艺术而奋斗[J].美术,1960,8-9.
    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纪要[J].美术,1961,4.
    罗工柳.关于油画的几个问题[J].美术,1961,1.
    古元.到“大鲁艺”去学习[J].美术,1962,3.
    艾中信.画家董希文的创作道路和艺术素养[J].美术研究,1979,1.
    谢炳志.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筹建与王冶秋[J].新文化史料,1996,4.
    邓福星.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J].美术观察,1998,2.
    顾平.对美术史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美术观察,2001,3.
    宗贤.大众化美术思潮与中国画变革[J].贵州大学学报,2002,2.
    林木.毛泽东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与二十世纪文艺的大众化思潮[J].美术,2002,4.
    林帆.《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J].档案天地,2004,11.
    曹意强.图像与语言的转向[J].新美术,2005,3.
    张培森.我所了解的“安展”及油画《毛主席区安源》的创作[J].炎黄春秋[J].1998,7.
    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全盛的时代[J].上海大学学报,2006,5.
    陈履生.多元化时代的国家收藏应该寻求突破价值观的瓶颈[J].国画家,2011,4.
    陈履生.新中国之初的主题美术创作[J].中国文化报,201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