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化、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扩大人们视野、增进人类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锋,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直接、更尖锐。在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今天,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地位日益凸显,它已不仅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象征,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着国际的竞争力。高校作为文化高地,其第一任务是人才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高校校园文化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肩负重任。然而,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国内社会转型、国际全球化网络化,以及高校自身改革等,在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新时期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高校校园文化先进性的发挥,也使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和迷茫。所以,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确保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就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精神的时代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析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以福建省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努力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Culture as a kind of social historical phenomenon,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human social practice, but also one of the basic way of the human society to continue and develop. In the new century and the new stage, globalization、network has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of history, which expands people's vision and enhances human intera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ring inevitably the intense collision and confrontation of different thoughts and cultures, which are and more direct and more sharp than ever. Toda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hich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competition, culture acting as the position of the "soft power" in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ccrpvs a position prominent increasingly, it is already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nomy and an important lever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ut also a symbol of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ation, reflecting the country's "soft power"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s a cultural high lands, universities'first task is to personnel training, which make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advance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not only the spirit power for the personnel training, but also the important base、the demonstration and radiation source i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t sustains great responsibilities in raising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and constructing socialist culture power too. However, now our country i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domestic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international globalization and network and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orm, which brings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the new period,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brought serious challenges. There are problems of different degrees in the campus phys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iritual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ystem etc in the new period, which constraints seriously the developing of campus cultural advancement and makes some students produce puzzled and confused in the valuable judgment and choice too. So, in the new period,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hance the leading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ensure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becomes a topic of the time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cluding develop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in China, promoting socialist culture and bring about its great development and enrichment.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alyses the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ew era,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comprehe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in questionnaire survey by taking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tries hard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引文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00年版,第35、549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52-753页
    ③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3、634页
    ② 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130页
    ① [美]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② 候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第20-25页
    ③ 廖小平,成海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第12-16页
    ① 《发展机遇与挑战.解读两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EB/OL] [2006-10-23]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06-10-21/content-53634.htm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200、64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②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③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④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⑤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⑥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⑦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⑧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页
    ⑨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⑩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② 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① 陈文红.论人在虚拟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J].法制与社会,2008.34,第340-341页
    ① 十七大报告辅导课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② 十七大报告辅导课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① 孙其昂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 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① 张静主编.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页
    ② 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2页
    ① 肖海鹰.文化的“热”与“盲”——访文化学家庞朴[J].光明日报,1993.3.27
    ① 依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6页
    ③ 参见吕长竑,夏伟蓉.文化:心灵的程序——中西文化概念之归类和词源追溯[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第137-141页
    ① 参见吕长竑、夏伟哥蓉.文化:心灵的程序——中西文化概念之归类和词源追溯》[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期,第137-141页
    ② 参见黄寿其、张善之.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
    ③ 参见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④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4页
    ⑤ Goddard cli. The lexical sen antics of culture [J], Language Sciences.2005 (27)
    ①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mand Braudel)著,肖永日等译.文明史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② [英]爱德化·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③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 杨邦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A].张立文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③ 王国炎,汤忠钢.“文化”概念界说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第72-76页
    ④ 朱小丰.文化学断想二则——宏观与微观[J].社会科学研究,1991.5,第83-87页
    ⑤ 苏富忠.文化的分类体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第262-268页
    ⑥ 叶启德等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和谐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① 李权时.论文化本质[J].学术研究,1991.6,第54-60页
    ② 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页
    ③ [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是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52页
    ④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24页
    ⑥ 吕华.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概[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3,第18-24页
    ① 李鹏程著.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② 参见[清]周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1页
    ① 参见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 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J].学子,2004.1,第25-27页
    ① 贾敬远.激进保守多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轨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第108-110页
    ① 黄宁.关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第39-41页
    ② 张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J].传承,2011.29,第44-45,69页
    ①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② 张俊.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管理中的激励作用[J].传承,2008.7,第72页
    ③ 贺美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G)//高占祥:《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④ 蒋雪丽.论大学校园文化及其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第142-143页
    ① 桑标,贡晔.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当代青年研究,2001.5,第31-35页
    ② 刘坤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的多重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第68-69页
    ③ 参见黄宇强.论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第159-160页
    ④ 宋保忠,相艳.经典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期,第69-72页
    ⑤ 卢虹.校园文化的构建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5,第59-60页
    ⑥ 李高南,熊柱.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5.3,第87-89,98页
    ① 张莤秋,成祖松.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向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第184-186页
    ② 潘道兰.建设校园文化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5,第59-60页
    ③ 睦依风.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第11-14页
    ④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① 参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② 寿韬.高校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及特征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第58-62页
    ① 张德,吴剑平主编.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191页
    ① 刘德宇.学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 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的时代的崛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② Clark Kerr,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能[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① [加拿大]约翰·范德格拉夫著,王承绪等译.学术的权力[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 王晓华,任胜洪.知识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超越与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9.3,第87-91页
    ① 参见薜彦华.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0.4,第55-59页
    ② [英]亚伯拉罕·弗莱克纳斯.大学:美国、英国、法国[M].牛津大学出版社,1930年版,第204页
    ① 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② 参考项鸿森.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3,第29-30页
    ① 参见秦旭鹏,高杰.新世纪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五个趋势》[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3,第72-73页
    ② 胡银根.论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与特征[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1,第29-32页
    ① 康学农、张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建设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11月第23卷增刊:第225-227页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① 孟繁平.众神狂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43页
    ② 王德广.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3,第75-76页
    ③ 张春和等.社会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冲突成因探源[J].学术论坛,2004.6,第180-183页
    ④ 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精英阶段与大众化阶段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2.1,第7-13页
    ① 庞中英.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页
    ② 参见杜彬武.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第154-156页
    ① 参见宗旭.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第198-199页
    ① 郭钟琪.信息时代校园文化的嬗变与发展导向[J].高教探索,2001.2,第74-76页
    ② 王晓华,任胜洪.知识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超越与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3,第87-91页
    ① 张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J].传承,2011.29)期,第44-45,69页
    ② 傅巧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第86-87页
    ①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等教育论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 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北京:武汉大学出版,2006年版,第56页
    ② 李晓云.德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07.4,第36-38页
    ① 吴丽娟.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8.4,第186-187页
    ② 参见侯东喜,乔长水.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15,第175-176页
    ③ 李玲,杨龙.校园文化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第103-107页
    ① 王莹.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S2,第235-237页
    ① 蒋洪池.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功能及塑造[J].高教论坛,2003.1,第130-133页
    ② 葛金国著.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294页
    ③ 张维平.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青海社会科学,2008.2,第179-18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
    ① 李帆,甘世斌.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第38-40页
    ② 参见戴玉英.略论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第16-19,5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① 《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① 《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② 夏立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轨迹[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5,第60-61,68页
    ③ 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① 《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② 《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③ 《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④ 《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① 江涛.1949-1999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演变历程[J].中国青年研究,1999.4,第4-7页
    ② 佘双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J].青年研究,1999.3,第13-19,34页
    ① 《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② 《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③ 《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④ 《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⑤ 参见黄力之.先进文化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8页
    ① 贾敬远.激进保守多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轨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第108-110页
    ②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8页
    ① 《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① 参见陈海芹,刘海燕,黄辛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学习心理历程回眸.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第35-37,57页
    ② 《江泽民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160页
    ③ 《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① 《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539页
    ② 《江泽民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③ 《江泽民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④ 《江泽民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231页
    ⑤ 《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560页
    ⑥ 《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⑦ 《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0页
    ① 周远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1,第4-7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2.2.20
    ② 胡锦涛.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J].求是,2006.2,第3-9页
    ③ 胡锦涛.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J].求是,2006.2,第3-9页
    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① 曾长秋、程玮回.顾与展望:建国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6期,第30-33页
    ②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2页
    ③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①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② 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人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1,第1版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31页
    ① 邵一江.浅析新形式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5,第43-45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2011.10.18
    ①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6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2011.10.18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8、310、319、320
    ① 吴云志等主编: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① 刘新生主编.大学文化建设(上)[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页
    ② 摘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版
    ① 吴云志,张广鑫.丛茂国著.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110页
    ② 王洪才著.大众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个性向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③ 黄新国,沈国英,郭代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综述[J].南昌航空工业学报(社科版),2006.1,第22-23页
    ① 郭广银、杨明等著。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的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② 魏金明.科学发展视域下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第81-83页
    ① 参见刘德宇著.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88页
    ② 刘向红.构建大学和谐文化的几点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4,第151页
    ③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页
    ④ 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① 参见杨东平.彰显大学精神[A].大学精神[C].[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张文显.把握核心要素凝炼大学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1,第13-14页
    ③ 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263页
    ④ 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⑤ 宋保忠、相艳,经典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第69-72,85页
    ⑥ 刘新生主编.大学文化建设(上)[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
    ① 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② 韩立新,张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第120-121,131页
    ③ 杨启亮.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与21世纪的学校德育[J].教育研究,1999.12,第9-15页
    ① 侯长林著.校园文化略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
    ② 虞友廉,陈刚主编.当代中国文化走向[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① 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第149-151页
    ① 罗丽艳.谈谈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9,第38-40页
    ② 丰捷.中外大学校校长论著综述[N].光明日报,2004.8.5
    ①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② 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308页
    ③ 李原刚,张延平.浅谈我国内地部分高校的行政化[J].学习月刊,2006.12,第23-24页
    ④ 冉亚辉.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论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5,第11-15页
    ① 刘佳.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及其现状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第98-99页
    ① 孔爱峰,李俊锋.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3,第161-163页
    ② 张浩.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10.20,第166-167页
    ① 左惟,秦霞,单晓峰,王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的问题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0.5,第109-111页
    ① 《列宁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⑤ 蔡桂珍.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培养世界公民意识的启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6,第21-26页
    ① 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② 《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① 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② 参考王永贵.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3,第91-92页
    ③ [美国]阿尔温·托夫勒著,刘江等译.权利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① 参见刘廷亚主编.警惕没有消烟的世界大战[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页
    ② 屈全绳等.和平演变战略及其对策[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① 孙家正.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N].光明日报,2005.10.28
    ② 张玉玲、李慧,《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赢回来》,光明网,2010-8-18:http://www.gmw.cn/content/2010-08/18/cotent_1218667.htm。
    ③ [美]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7页
    ④ 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理论学刊,2009.2,第18-21页
    ① 廖小平.社会转型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8.6,第83-86页
    ②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0页
    ① 杨桂华主编.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② 何林.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3,第91-92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9.28,第1版
    ① 李金英,石慧刚.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第100-101页
    ①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②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100页
    ① 李云先、何志琴.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风建设[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2,第5-7页
    ② 黄宇弦、论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第159-160页
    ③ 参见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① 杨清荣.制度的伦理与伦理的制度----兼论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第89-92页
    ② 刘德宇.学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③ 参见江玉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沧桑,2006.5,第118-119,140页
    ① 郭秀丽.以人为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第28-30页
    ② 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2页
    ③ 《列宁全集》(1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17页
    ① 《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46页
    ① 《三松堂全集》(第13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7页
    ① 杨仁忠《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哲学意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第18-20页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第1版
    ① 萧功秦.中国大转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① 孙立平.悖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①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② 伊彦.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解社会矛盾[J].创新,2011.3,第34-37页
    ① 王永贵.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J].社会科学研究,2007.1,第60-64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3、634页。
    ③ 明国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2),第15-17,24页
    ①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① 刘晨晞.以社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的积极价值趋向[J].新乡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6,第25-27页
    ② 邹广文.人类文化的交流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③ 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页
    ④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1年版
    ⑤ 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① 《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② 潘艺林.批判: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M].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第2-6页
    ① 关成华主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② 贺才琼,邹树军,李照.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轨迹与成就[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第75-78页
    ③ 潘懋元.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第1-9页
    ①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02.10,第4-5页
    ② 陈淼欲.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5.7,第67-72页
    ①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第274页
    ② 顾秉林.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第1-4页
    ① 参见刘新生主编.大学文化建设.(上)[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② 刘良海.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应共同繁荣[J].发展论坛,1997.9,第46-47页
    ① 查珂.呼唤“养心工程”[J].教育旬刊,2008.7月·中,第3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页。
    ③ 李岗清.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开幕词).见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 王革,马建华.校园文化建设——大学发展的战略使命[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第1-8页
    ② [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① 庞中英.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页
    ② [英]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③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新华社北京,2002.11.8
    ① 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②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版,第185页
    ① 张岱年.论价值与价值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报,1992.6,第24-29页
    ② 苏昌培主编.特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① [美]安东尼·唐斯著,姚洋译.民主的经济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8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取得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② 《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① 管仲.《管子·牧民》(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② 《邓小平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
    ③ 吴磊,消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2,第213-216页
    ① 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大学生的责任[N].文汇报,2006.06.18
    ① 参见白波.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与高校文化使命[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10,第13-17页
    ① 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②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精神与实在[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① 参见潘道兰.建设校园文化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5:第59-60页
    ② 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3,第3-7页
    ①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 潘懋元,张应强.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1,第15-21页
    ① 祖嘉合.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2.5,第146-151页
    ① 杨东平.杨东平教育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② 宋旭红.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三个层次[J].辽宁教育研究,2004.10,第41.-43页
    ① 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3页
    ② 王长乐.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第1-7页
    ① 朱军,谢芳.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第61-64页
    ① [美]享廷顿.全球化的悖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① 参考张小琏.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第65-66,71页
    ① 吴玉荣.在虚拟空间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J].科学社会主义,2004.4,第66-69页
    ①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第1版
    ① 参见谭建平,李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5,第59-62,76页
    ② 中国社会主义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12城市互联网在中国使用了影响调查研究[DB/OL].http://peopledaily.com.cn/GB/il/8219/29993/2003-9-30
    ① 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10,第56-61页
    ① 夏征农.辞海(缩印体)[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6页
    ① 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1页
    ③ [英]F.A.哈邪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10-211页
    ④ 聂立清.我国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调查[J].河南社会科学,2009.2,第134-136页
    ⑤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祟高客体[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 肖浩.阶层分化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探索,2007.3,第135-137页
    ① [德]卡尔·曼海姆著,黎鸣、李书祟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页
    ② 参见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10.19,第1版
    ① 柳新元.从意识形态转型的角度看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相对成功[J].科学社会主义,2005.6,第43-4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① 鄢姿.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1,第126-12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 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局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 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基于人学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8.1,第36-3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294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27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③ 陈福生,方益权,牟德刚等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14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①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① 尚丽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工会论坛,2005.6,第50-5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8页
    ④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① [美]S.E.佛罗斯特著,吴元洲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3页
    ②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① 《列宁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5页
    ② 《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7页
    ③ 《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④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105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组.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4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① [美]莫里斯·博恩斯坦.比较经济体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② 刘明君.多元价值谱系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建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第61-6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② [美]罗伯特·德里本.学校教育对学生规范的贡献[J].哈佛教育评论,第37卷(2),第21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列宁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列宁选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江泽民文选》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01.9.20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光明日报,2004.2.26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20、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2.13
    2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Z].2004.15
    22、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Z].2006.10.11
    23、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Z].2009.9.18
    24、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2010.10.18
    25、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10.18
    26、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0、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选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2、温家宝.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一届四中全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Z]
    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美]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伦,刘钢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肖永日等译.文明史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英]约翰·诺顿著,朱萍、茅庆征、张雅珍译.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6、[瑞士]索绪尔著,屠友祥译.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英]爱德化·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9、[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露丝·本尼狄克特著,北塔译.菊与刀——日本文化面面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1、[英]彼得斯著,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是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今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美]约瑟夫·奈著,郑志国、何向东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6、[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加]D·保罗·谢弗著,许春山、朱邦俊译.科学与近代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8、[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21、[英]吉姆·麦圭根著,何道宽译.重新思考文化政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22、[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上海印书馆1992年版。
    23、[英]马克·J·史密斯著,张美川译.文化——再造社会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4、[德]曼海姆著,黎明、李书祟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5、[美]威廉·奥格本著,王晓毅译.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6、[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27、[美]阿尔温·托夫勒著、刘江等译.权利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8、[美]S.E.佛罗斯特著,吴元洲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1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编,姜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1998-200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美]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M].三联书店2003年版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俞吾金.实践与自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俞吾金.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李泽厚.历史本体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9、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10、任钟印主编.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李云峰.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严春友.人:西方思想的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武天林.实践生成论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20、靳辉明.谈谈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21、靳辉明等.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陆梅林.唯物史观与美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23、李建平,李建建,黄茂兴等.中国60年经济发展报告(1949-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5、郑传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6、郑传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与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2年版
    27、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9、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0、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苏振芳.当代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6、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林修果.公共管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檀传宝等.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9、郑又贤.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0、郑又贤.邓小平理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41、郑又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思想方法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2、许耀桐.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鄢本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4、张筱强.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文化建设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5、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7、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8、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8、陈桂蓉.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0年版
    49、罗家英.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关成化主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李萍、钟明华.伦理的嬗变:十年伦理变迁的轨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3、王岗峰,张铃枣.中国伦理文化与社会发展[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2年版
    54、王岗峰.社会和谐发展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5、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6、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
    57、赵麟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8、吴树青等主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9、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0、何贻伦、陈永森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62、陈鸣.西方文化管理概论[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63、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夏杏珍主编.六十年代国事纪要——文化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5、潘震雨,陈昌本.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6、董小川.美国文化概念[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7、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8、郑永廷、叶启绩、郭文亮等著.社会主义意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0、郭玉锦、王欢著.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际遇中的现代性追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2、张明仓.虚拟实践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3、吴云志、张广鑫、丛茂国.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4、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5、赵孰华.西方哲学通史(第1卷)[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6年版
    76、孟威著.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77、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8、黄金德,宋珊萍主编.社会主义文化活动组织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编.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验70例[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80、艺衡,任珺,杨靖著.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81、张静主编.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2、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83、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5、杨桂华主编.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6、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7、汪子为等著.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8、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89、胡显章主编.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0、张德,吴剑平主编.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张秀清、梁周清等著.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2、首都师范大学《高教研究》编辑部,《首都师大》校报编辑部.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3、冯刚主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一辑)[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20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5、王革等主编.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6、高占祥.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97、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8、史华楠.校园文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99、杨怀中,龚贻州.象牙塔之谜——校园文化学概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
    100、陶国富等著.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01、杨承运.古国纵横:北京大学校园文化景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102、高长梅、吴玉红.校园文化建设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年
    103、官风华.台湾校园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4、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
    1、骆郁廷.人的发展研究新视域:人的虚拟发展-----评《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2、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张耀灿.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J].理论参考,2007.2
    4、许耀桐.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J].理论学习,2011.2
    5、向宇婷、董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人学化发展及取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6、俞吾金.启蒙的缺失与重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2010.4
    7、邱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视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8、张轩.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之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9、傅俊卫.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3
    10、廖小平、成海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J].新华文摘,2006.6
    11、候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12、朱凌、朱友岗.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13、易丹妮.论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14、蒋学丽.论大学校园文化及其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5、宋保忠,相艳.经典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好(社科版),2005.2
    16、关洁.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
    17、黄娜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18、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
    19、邹毅彬.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差异及启迪[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20、丁东澜.校园文化概念、特征功能及建设[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8.1
    21、石峰岗,河海东.论校园文化及其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1989.1
    22、蒋宏,李强、“校园文化”再探[J].当代青年研究,1989.6
    23、王东平.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武汉交通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89.1
    24、江渊.论改革开放中的校园文化建设[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9.1
    25、范秋迎.科学认识、区别对待: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考量——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0.3
    26、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3
    27、郭耀邦.校园文化的本质及发展[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0.8
    28、吴献金,李透忠,徐波.校园文化的层次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1991.6
    29、王明雯,宋金国.浅谈成才与校园文化[J].西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3
    30、边文强.校园文化的浮躁之气[J].中国青年研究,1990.5
    31、杨新起.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思想教育研究,1990.5
    32、孟庆发.校园文化对消极文化的受容与正确价值取向的确立[J].松辽学刊,1991.2
    33、候红蕊.校园文化、当代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J].青年研究,1995.4
    34、罗浩波.对校园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1.3
    35、穆礼弟.实施美育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1.1
    36、杨惠民.建设校园文化,优化德育环境[J].赣南医学院学报,1991.3
    37、郭白泉.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论思考[J].益阳师专学报,1991.3
    38、李怀中.试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J].交通高教研究,1997.1
    39、许伟通.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J].高教与经济,1998.3
    40、许伟通.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J].高教与经济,1998.3
    41、葛呈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
    42、王东平.浅谈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7.2
    43、徐功轩,单澍铭,针对农村职高搞好校园文化建设[J].职教论坛,1995.12
    44、蒋学丽.论大学校园文化及其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45、于春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解、界定及追问[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2
    46、李高南、熊柱.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5.3
    47、刘国新、王春喜.论校园文化力的特点与功能[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11.1
    48、孙媛媛、刘晓春.浅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49、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50、邹毅彬.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差异及启迪[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51、卿秦.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52、侯东喜,乔长水.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5
    53、郭秋光.防止非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蔓延的主要对策[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11
    54、蔡红生.正确处理大学校园文化的几个关系[J].高校理论战线,2010.11
    55、郑传芳.论师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6、连建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
    57、梅荣政、王飞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做好的意识形态工作[J].思政教育研究,2009.1
    58、王永华.谨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J].福州党校学报,2010.3
    59、闫辉.高校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4
    60、杨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J].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61、潘伊辉,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62、刘国新,王春喜.论校园文化力的特点与功能[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11.1
    63、修宏方,冯德军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64、梅荣政,王炳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65、张燿灿,杨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10
    66、李有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4
    67、孟迎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掌控学校思想政治措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
    68、江玉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沧桑,2006.5
    69、张雷声.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70、敬菊华,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 版),2007.4
    71、万美容、明月.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72、任平平,常苏娟.探索新时期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J].工会论坛,2012.1
    73、傅俊卫.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3
    74、靳辉明.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与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5、靳辉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注重对当前社会思潮的的评析[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1
    76、许耀桐.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3
    77、张耀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2.3
    78、李建平.大力发展文本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08.1
    79、李建平.关于马克思1844年巴黎手稿文本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1.4
    80、郑传芳.党的十七大的重大贡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81、郑传芳,阮晓菁.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J].政协天地,2008.1
    82、王霞、李建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悖论及其破解[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3、苏振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的网络文化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2009.2
    84、苏振芳.坚持文化创新,促进和谐文化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85、陈永森.和谐社会与公民的公共精神[J].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2
    86、陈永森.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启示[J].兰州学刊,2008.3
    87、林修果.宗族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宗族秩序存在的合理性分析[J].新东方,2005.8
    88、林修果.关于社会主义道德重构问题的思考[J].福建学刊,1997.5
    89、杨立英.意识形态、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合理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2
    90、杨立英.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6
    91、杨立英.论网络自下而上对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消解[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4
    92、杨立英.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当代挑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
    93、郑又贤.关于当前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94、郑又贤.关于“精神懈怠”及其防治的理论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95、赵麟斌.领导文化的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96、赵麟斌.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新探——以服务于福建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97、王岗峰.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98、王岗峰.自然生态问题和文化生态问题的相关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99、陈桂蓉.汶川大地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机理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100、陈桂蓉.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缺损与修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101、吴宏洛.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公平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02、吴宏洛.影响中国人口政策走向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103、曾盛聪.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辩证性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6.6
    104、曾盛聪.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式与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105、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7.8
    106、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0.2
    1、牙韩高.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6
    2、李咏梅.新时期高校意识的控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9.6
    3、李纪元.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6
    4、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D].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6
    5、佘双好.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6
    6、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1.6
    7、张宏赋.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D].大连海事大学,2012.6
    8、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2.6
    9、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6
    10、高玉怀.校园文化建设中关于边缘文化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3
    11、李燕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6
    12、覃业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6
    1、David T. Hansen,"Teaching and The Moral Life of Classroom,"Journal for a Just Caring Education, Vol.2。
    2、Robert S. Feldem, Social Psychology,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3、Fritz K. Oser, "Learning from negative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No.1,1996、
    4、Thomas Lickona, "Eleven Principle of Effective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No.1,1996.
    5、William Greider:One World, Ready or Not:The Manic Logic of Global Capitalism, Simon & Schster,1997.
    6、Herbert Dordeck:Social Use for the Telephone, InterMedia,11 (3),1983.
    7、R.Meier:Communication Theory of Urban Grouth. MIT Press,1962.
    8、Giovanni Sartori. Political Ideology and Belief System[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9.
    9、Goddard cli.The lexical sen antics of culture [J],Language Sciences.2005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