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决策、实施与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坦赞铁路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非洲最大的一项援外成套项目,它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重要城市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长1860余公里。坦赞铁路不但由中国选派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考察、勘测与设计,而且还由他们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从1965年8月中国开始对坦桑尼亚境内拟建中的坦赞铁路沿线地区进行首次考察,到1976年7月坦赞铁路建成后正式向坦、赞两国政府的移交,坦赞铁路几乎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相始终。坦赞铁路不仅历时较长,而且工程艰巨、耗费巨资。中国为援建这条万里之遥的非洲铁路,可谓是倾心尽力。
     由于20世纪60、70年代适逢美、苏“冷战”正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以及中国“文化大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时期,因而,中国对坦赞铁路的援建便引发了不少问题。本篇论文在忠实档案资料、口述史料、影视资料与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诸如中国政府援建坦赞铁路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影响以及美、苏等国对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当然,重点探讨的内容是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决策、实施及影响这三个方面。
     除绪论和结语外,本篇论文共分五章。
     绪论部分概括论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关于坦赞铁路的研究情况。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历史背景。早在20世纪初,英、德殖民主义者就萌生了修建连接坦、赞两国铁路的愿望,但因种种原因而搁置。坦、赞两国独立后,两国领导人尼雷尔与卡翁达决计修通坦赞铁路。由于百业待兴、财力匮乏,坦、赞两国不得不向外界求助,结果是四处碰壁。中国虽不富裕,但在国际事务与援外政策上旗帜鲜明,因此积极支持坦、赞两国修建坦赞铁路。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之决策,中、坦、赞三国领导人关于坦赞铁路修筑问题的交涉及其他相关问题。在决定援建坦赞铁路问题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都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政府认为修建坦赞铁路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还具有重大的政治与军事意义。与尼雷尔相比,卡翁达对中国的援助持较消极的态度,个中原因比较复杂。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赞比亚政府最终决定接受中国政府对坦赞铁路的援建,三国筑路协议于1967年9月正式达成。中国承诺援建坦赞铁路的消息在国际社会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第三章围绕中国对坦赞铁路的考察、勘测设计与施工准备等内容进行论述。1965年8月与1967年12月,中国先后派出了两支考察队分别赴坦桑尼亚与赞比亚进行考察,并在考察结束后向两国政府提交了《坦赞铁路考察报告》。两次考察肯定了修建坦赞铁路的重要意义,得出了修建坦赞铁路不存在技术问题的结论。1968年4月与1968年10月,中国政府先后向坦、赞两国派出了680名勘测设计人员。这些勘测设计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提前完成了勘测设计任务,并向坦赞两国提交了《坦赞铁路勘测设计报告》。1969年前后,为筹备坦赞铁路的正式施工,中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选派人员、准备物资以及兴建临时工程等。尽管受到不少国家的干扰与破坏,中国为援建坦赞铁路所做的各方面准备工作于1970年初已基本完成。
     第四章主要围绕坦赞铁路的施工、试运营及工程移交等内容进行论述。坦赞铁路的开工典礼虽然是在1970年10月举行,但实际上早在1969年就已经动工兴建。坦赞铁路共分为五个施工区段自坦至赞顺次完成。本章内容不仅跨度时间较长,而且涉及层面较多。例如,仅工程方面,坦赞铁路便涉及筑路、修桥、铺轨、房建、给水、供电、通信等诸多领域,因此,本章只能有重点地论述部分问题,此外,本章内容还涉及:施工中所遇问题,中国援建人员与当地关系等。
     第五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援助坦赞铁路所产生的影响及评价。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引发的国际反响;坦赞铁路对坦赞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坦赞铁路对中坦赞三国关系的推动;坦赞铁路对促进中国技术发展与设备改进的影响等。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对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重视坦赞铁路的垂鉴意义。
So far,the Tan-Zam Railway is China's biggest aid project in Africa.For this hard project,the govern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ot only sent out her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did survey and design work,but also help Tanzania and Zambia to build it.From the time Aug.1965 when the investigation work started to the time Jul.1976 when the Tan-Zam Railway finished and hand out to the governments of Tanzania and Zambia,It takes about ten years during which it is called“the Cultural Revolution”in China.For building this time-consuming,expensive and tough project,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tried all her have to give hand.
     As it is the time that“Cold War”fighting fiercely between USA and USSR, Liberation Movement fought eagerly in Africa,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n its peek in China in 1960s and 1970s,China's aid to the Tan-Zam Railway provoked many questions at that moment.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all the materials such as archival documents,dictations,films and all kind of books and articles would be judged and used,this thesis examines many topics.For example,wh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was willing to build the Tan-Zam Railway?Doe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ve some effects on China's aid policy?What's the attitude of USA and USSR towards China's aid?.etc.Of course,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mainly the questions that have been showed in its title.
     Besides the preface and the epilogue,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In preface,the author points out three questions.They are the reasons that the dissertation was written,the oversea and domestic studies on TANZARA,and the right place from which the archives come.
     Chapter One elaborates the building history of Tan-Zam Railway in the early ages. As early as the first few years in 1900s,German and British colonist had planned to build a railway that connected both southern and northern Africa.However,they had to stop the plan for all kinds of reasons.After Tanzania's Independence in 1961 and Zambia's independence in 1964,the Presidents of this two countries decided to build up the railway themselves.Since this two new-born countries had lots of thing to do and was lack of money,they had asked the foreign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western countries for help.They got nothing except disappointment.In contrast,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who was also a poor country and a country very special in the way dealing with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aid policy at that time promised them to help with building the Tan-Zam Railway.
     In the coming chapter,the writer elaborates not only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 offering to build the railway but also the process that discussed to build the railway.The writer pointed out that it was Chairman Mao,President Liu and Prim Zhou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deciding to build the railway.They view it necessary to build the railway due to its effects on bo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spects. Compared with President Nyerere,President Kaunda was unwilling to accept China's warm help due to all kinds of reasons.However,in a short time,when Kaunda found h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build the railway if he refused China's help,he changed his attitude at last.The agreement which caused many diplomatic storms of building the Tan-Zam Railway was signed by the delegates of the three countries in 1967.
     Chapter Three probes into the investigation,survey and design,and the preparing work of Tan-Zam Railway.Between the time Aug.1965 and Dec.1967,there were two investigation teams sent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got to Tanzania and Zambia, and handed out the“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he Tan-Zam Railway”separately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work was finished.According to the report,there were no technical problems to build the railway.Following the investigation,came survey and design work which first began in Apr.1968 and then in Oct.1968.The survey and design teams were made up of 680 Chinese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who had the jobs done beforehand and wrote out“Survey and Design Report of the Tan-Zam Railway”to both Tanzania and Zambia.Preparing work had been done Railway by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year 1969,such as selecting Chinese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producing all kinds of materials and starting the temporary work.Despite of interference or even destruction by many countries,all the necessary preparing work had been over in the first half year in 1970.
     Chapter Four mainly elaborates the building process,primary operation,and the handover of the Tan-Zam Railway.Though it was propagandized publicly in Oct.1970, Tan-Zam Railway which was built by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had already been constructed.Considering its long time and complex which includes the work of roadbed,bridges,water and electricity and so on,this chapter discusses only part of the topics,such as the hard work,the friendship among the workers,the help of the officers and the hostilities of the enemies.
     Chapter Five elabor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 Tan-Zam Railway.There are five topics as followed:the railway's(1)current run condition and its reasons,(2)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tribution,(3)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countries,(4)promotion to China's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s,etc.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the author emphasized and pointed out that one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an-Zam Railway when judge it and take an honest attitude towards it.There are many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hat can be learned form the aid to Tan-Zam Railway.
引文
[1]《赞比亚设计基础资料汇编》编委会:《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赞比亚》(第三篇),内部资料,1979年,第148页,详见附录三。
    [2]据1978年统计,坦赞铁路总造价约为人民币22亿6千万元,中国向坦、赞两国提供的实际援助额为10亿6百万人民币,其中9.88亿元为长期无息贷款,1.06亿元属无偿赠送。参见《赞比亚设计基础资料汇编》编委会:《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赞比亚》(第三篇),第362页;李本深、黄金如:《在坦赞铁路修建的日子里》(续),载《郑州文史资料》(第20辑),日兴印务有限公元司,郑州,1999年,第72页。牺牲人员数量及名单见附录一。
    [3]中土公司档案馆,“外经部陈慕华副部长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第1页。
    [4]据2008年5月访谈笔记,靳辉、王瑜本、张铁珊等口述。
    [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第82页。
    [1]张铁珊编:《友谊之路:援建坦赞铁路纪实》,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北京,1999年。
    [2]据2008年5月19~29日访谈获悉:张铁珊在1971年9月-1974年12月在修筑坦赞铁路期间负责宣传工作;靳辉在坦赞铁路勘测设计时期(1968年4月~1970年6月)任政委,在施工准备和修建时期(1967年7月~1976年7月)为工作组副组长,1983年8月~1986年8月任坦赞铁路专家组第四期技术合作组组长;陆大同在1969~1976年为坦赞铁路副总工程师。
    [3]尹家民、张铁珊:《毛泽东、周恩来与坦赞铁路》,载《中华儿女》(第6期),1994年。
    [1]中土公司档案馆,“对张铁珊书稿修改的意见”,1983年10月22 日,第2页。
    [2]《友谊的彩虹》编辑小组编:《友谊的彩虹:坦赞铁路工地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5年;《来自坦赞铁路的报告》编写组编:《来自坦赞铁路的报告》,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6年。
    [3]张铁珊:《在非洲密林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9年。
    [4]董成彬:《得益于同采访对象交朋友》,载《当代“老新闻”》,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4年。
    [5]李新峰:《非洲踏寻郑和路》,晨光出版社,昆明,2005年。
    [6]董成彬:《得益于同采访对象交朋友》,第416页。
    [7]靳辉:《当代中国铁路对外经济援助》,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96年。
    [1]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94年。
    [2]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三辑);《纵横》编辑部编:《新中国外交大写意》,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2001年。
    [3]《回忆方毅》编辑委员会:《回忆方毅》,人民出版社,北京,1999年。
    [4]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3年。
    [5]郑言编:《外交纪实》,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7年。
    [1]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7年。
    [2]李本深,1970年9月~1975年2月,坦赞铁路工程师;黄金如,1970年11月~1975年6月,坦赞铁路工程师;赵文兴,1971年4月至1973年1月,坦赞铁路工作组政工组负责人。郑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郑州文史资料》(第20辑,铁路史料专辑),日兴印务有限公司,郑州,1999年;郑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郑州文史资料》(第21辑),日兴印务有限公司,郑州,2000年。
    [3]郑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郑州文史资料》(第20辑,铁路史料专辑),日兴印务有限公司,郑州,1999年。
    [4]山东省卫生厅编:《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内部资料,1993年;广东省交通厅编:《广东交通援外专家回忆录》,内部资料,2007年。
    [1]《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编:《天津通志》(铁路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天津,2006年。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铁路志),中华书局,北京,1997年.
    《成都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成都市志》(外事志),世纪知识出版社,北京,1996年。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外事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1993年。
    《青岛市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外事志/侨务志),新华出版社,北京,1995年。
    《四方机车车辆厂志》编纂委员会编:《四方机车车辆厂志》(1900~1993),南方出版社,海口,1996年。
    《武钢志》编篡委员会编:《武钢志》(1952~1981),武汉出版社,武汉,1988年。
    [2]《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志》(1950~1995),西安地图出版社,西安,2000年。
    《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志》编写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志》(1952~1996),北岳文艺出版社,太原,2002年。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志》(1950~1990),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五工程局志(1950~1999),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2002年。
    《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志》编写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志》(1953~1993),内部资料,1995年。
    [3]陆庭恩:《坦赞铁路与中非友谊》,载《非洲问题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5年。
    汪勤梅:《中非关系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载《同心若金:中非友好关系的辉煌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6年。
    [1]George T.Yu,Peking versus Taipei in the WorldArena:Chinese Competition in Africa Peking,Asian Survey,Vol.3,No.9,Sep.2,1963,pp.439-453.
    George T.Yu,Sino-African Relations:A Survey,Asian Survey,Vol.5,No.7,Jul.1,1965,pp.321-332.
    George T.Yu,China and Tanzania:A Study in Cooperative Interaction,California University,1970.
    George T.Yu,China's African Policy:A Study of Tanzania,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5.
    [2]Bruce D.Larkin,China andAfrica 1949-1970: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71.
    [3]Alaba Ogunsanwo,China's Policy in Africa 1958-7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74.
    [4]Shantayanan Devarajan,Aid and Reform in Africa:Lessons from Ten Case Studies,the World Bank,Washington,2001.
    Leon Gordenker,International Aid and National Decisio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Deborah Brautigam,Chinese Aid and African Development:Exporting Green Revolution,Macmillan Press,London,1998.
    [1]Nigla Mwase,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The Chinese Loan and the Pre-Investment Analysis Revisited,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Vol.21,No.3,Sep.,1983,pp.535-543.
    [2]Nyerere,Freedom and Uniit,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66.
    Nyerere,Freedom and Socialism:A Selection from Writings and Speeches,1965-1967,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68.
    Nycrcrc,Freedom and Development:A Selection from Writings and Speeches,19698-1973,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73.
    Willam Redman Duggan,John R.Civille,Tanzania and Nyerere:A Study of Ujamma and Nationhood,Orbis Books,New York,1976.
    Willam Edgett Smith,Nyerere of Tanzania,Victor Gllancz LTD,London,1973.
    John Hatch,Two African Statesmen:Kaunda of Zambia and Nyerere of Tanzania,Secker&Warburg,London,1976.
    [1]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第48-50页。
    [2]New York Times,Apr.28,1974,p.8.
    [1]15个与会殖民国家代表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参见艾周昌、郑家馨编:《非洲通史》(近代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95年,第615-617页。
    [2]同上,第617-618页。
    [3]英国在西非获得的殖民地包括南、北尼日利亚、塞拉利昂与冈比亚;在东非还占有了索马里(部分)与桑给巴尔岛。参见艾周昌、郑家馨编:《非洲通史》(近代卷),第624页。
    [1][匈]西克·安德烈:《黑非洲史》,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翻译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4年,第707页。
    [2]即下文所说的“塞西尔·罗得斯”。
    [3][英]理查德·霍尔:《赞比亚》(上册),史毅祖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73年,第125页。
    [4]同上,第130页。
    [5][匈]西克·安德烈,《黑非洲史》,第707页。
    [6][匈]西克·安德烈,《黑非洲史》,第710-711页。
    [1][英]莱恩·贝里编:《坦桑尼亚图志》,第148页。
    [1][匈]西克·安德烈:《黑非洲史》(下册),第781页。
    [2]沐涛:《南非对外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第9页。
    [3][匈]西克·安德烈:《黑非洲史》(下册),第615页。
    [4]沭涛:《南非对外关系研究》,第10页。
    [1][匈]西克·安德烈:《黑非洲史》(下册),第809页。
    [2]Cecil Rhodes,His Political life and Speeches,London,1900,pp.416-419.
    [3]P·E·N·廷德尔:《中非史》,第476页。
    [4]同上,第482页。
    [5]P·E·N·廷德尔:《中非史》,第567-568页。
    [1][英]莱恩·贝里编:《坦桑尼亚图志》,第149页。
    [1]Richard Hall and Hugh Peyman,the Great Uhuru Railway:China's Showpiece in Africa,p.20.
    [2]Ibid.,p.21.
    [3]Martin Bailey,Freedom Railway.:China and the Tanzania-Zambia Link,p.15.
    [1]Kasuka Mutukwa,Pofitics of Tanzania-Zambia Railway,p.2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2页。
    [1]Richard Hall and Hugh Peyman,the Great Uhuru Railway:China's Showpiece in Africa,p.36.
    [1]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338-03,“坦噶尼喀推迟周恩来总理访问坦桑”,1964年2月2日,第12页。
    [2]同上,第13页。
    [3]Kasuka Mutukwa,Politics of 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p.45.
    [4]Legislative Council Debates,Jun.20,1963,Col,pp.131-132,转引自Kasuka Mutukwa,Politics of 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p.46.
    [5]Richard Hall and Hugh Peyman,the Great Uhuru Railway:China's Showpiece in Africa,p.37.
    [6]When UNIPBecome Governmemt(Lusaka:UNIP,1964),转引自Kasuka Mutukwa,Politics of 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p.45.
    [1]John Hatch,Two African Statesmen:Kaunda of Zambia and Nyerere of Tanzania,Secker&Warburg,London,1976,p.242.
    [2]Nyerere Freedom and Development:A Selection from Writings and Speeches,1968-1973,pp.232-233.
    [3]Ibid.,p.234.
    [4]一说是在1961年,参见Philip Snow,The Star Raft:China's Encounter with Africa,Weidenfeld &Nicolson,NewYork,1988,P.151.
    [5]Kasuka Mutukwa,Politics of 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p.87.
    [1]Kasuka Mutukwa,Politics of 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pp.87-88.
    [2]Nyerere,Freedom and Development:A Selection from Writings and Speeches,1968-1973,p.88.
    [3]Judith Hart,Aid and Liberation:A Study of Aid Policies,Victor Gollancz,London,1973,pp.200-201.
    [4]Kwan S.Kim,Paper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nzania,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Nairobi,1979,p.180.
    [5]有学者认为超过6亿美元,该说法有误,参见Deborah Brautigam,Chinese Aidand African Development:Exporting Green Revolution,The Ipswich Book Company,Suffolk,1998,p.40.
    [6]Cranford Pratt,The Critical Phase in Tanzania:Nyerere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ocialist Stralist Strate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p.164.
    [1]华东师大图书馆,US.DDRS:Report of the UN/ECA/FAO Economic Survey Mission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Zambia,1964,p.127.
    [2]Jan Pettman,Zambia:Security and conflict,Julian Friedmannn Publishers,1974,p.203.
    [3]Cranford Pratt,The Critical Phase in Tanzania:Nyerere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ocialist Stralist Strategy,p.168.
    [1]华东师大图书馆,US.DDRS:Join;Embassy/USAID Message,Aug.I,1964.
    [2]Kasuka Mutukwa,Politics of 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p.89.
    [3]William Tordoff,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anzania:A Collection of Essays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Sepetember l960 to July 1966,East African Publishing House,Kenya,1975,pp.175-176.
    [1]根据赞比亚档案资料(NAZ MFA/1/41/82,18~(th)September,1965),下面一些公司都曾对修建坦赞铁路有过兴趣:
    1.凯撒工程公司(Kaiser Engineering Company,Mr.Stanton Smith.Oakland California.)
    2.加纳工业设计与建筑公司(Industrial Planners and Architects,Mr.Ayama Imoru,Ghana.)
    3.三菱集团公司(Misubishi Group Company,Mr,Taihei Kogyo.Japan.)
    4.霍华德·麦德卡夫南非有限责任公司(Howard Medcalf South Africa,Ltd.)
    5.雷·里昂有限责任公司(Le Leon Mfg.Co.,Mr.L.H.Andreas,USA.)
    [2]Kasuka Mutukwa,Politics of 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p.90.
    [3]Ibid.,p.91.
    [4][英]威廉·埃杰特·史密斯:《尼雷尔》,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5年,第257-258页。
    [5]同上,第262页。
    [1]何英:《援建坦赞铁路的决策过程》,载《共和国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第447页。
    [2]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4-01076-01,“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时间问题、驻坦使馆对接待尼雷尔访华的建议”,1963年6月10日,第2页。
    [3]Amrit Wilson,Us Foreign Policy and Revolution:The Creation of Tanzania,Pluto Press,London,1989,p.109.
    [1]张铁珊:《友谊之路:援建坦赞铁路纪实》,第37页。
    [2]即今北京商务部,商务部最初名为“对外经济联络总局”成立于1960年;1964年6月,该名为“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1970年更名为“对外经济联络部”。
    [3]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第131页;王俊彦:《大外交家周恩来》,第576页;张铁珊:《友谊之路:援建坦赞铁路纪实》,第37页。
    [4]吕正操:《吕正操将军自述》,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1997年,第229-241页。
    [5]吕正操:《我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背景》,载《新中国外交大写意》,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第319页。
    [6]何英:《援建坦赞铁路的决策过程》,第447页。
    [1]何英:《对援建坦赞铁路决策的回顾》,第447页。
    [1]周伯萍:《周恩来与坦赞铁路》,载《百年潮》,2000年第6期,第50页。
    [2]何英:《援建坦赞铁路的决策过程》,第448页;陈敦德:《探路在1964:周恩来飞往非洲》,第268-269页。
    [1]王俊彦:《大外交家周恩来》,第576-577页;陈敦德:《探路在1964:周恩来飞往非洲》,第272页。
    [2]王俊彦:《大外交家周恩来》,第577页。
    [3]Thomas W.Robinson & David Shambaugh,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ory and Practice,Clarendon,p.440-442.
    [1]George T.Yu,Africa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Asian Survey,Vol.28,No.8,Aug.2,1988,pp.851-853.另:有学者认为1965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为18个,参见Devendera Kaushik,China and the Third World,Sterling Publishers Pvt.Ltd.,Safdarjang Enclave,1975,p.83.
    [2]李同成、金伯雄编:《中国外交官在非洲》,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5年,第8页。
    [3]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48-01,“坦桑尼亚对第二次亚非会议的态度”,1964年9月28日,第15页。
    [4]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48-01,“坦桑尼亚对第二次亚非会议的态度”,1964年10月1日,第19页。
    [5]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48-01,“坦桑尼亚对第二次亚非会议的态度”,1964年9月28日,第15页。
    [1]吉科瓦蒂:《陈毅副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载《参考消息》,1965年9月30日第1版;刘树发编:《陈毅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年,第1124-1125页。
    [2]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全一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年,第1363页。
    [3]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转引自《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第1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1994年,第249页。
    [5]同上,第370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第408页。
    [2]《毛泽东主席接见非洲朋友的谈话》,载《人民日报》,1963年8月9日第1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第491页。
    [4]王俊彦:《大外交家周恩来》,第514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第388-389页。
    [2]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北京,1999年,第483页。
    [3]李同成、金伯雄编:《中国外交官在非洲》,第116-117页。
    [1]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第126页。
    [2]同上,第127页。
    [3]宗道一编:《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齐鲁书社,山东,2007年,第157页。
    [1]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3-00372-01,“桑给巴尔一月革命情况”,1964年1月21日,第21页。
    [2]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39-01,“桑给巴尔政变情况”,1964年1月12日,第3页。
    [3]宗道一编:《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第158-159页。
    [4]同上,第156页。
    [5]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48-01,“坦桑尼亚对第二次亚非会议的态度”,1964年10月1日,第18页。
    [6]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982-01,“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外交部长坎博纳对坦桑第二副总统卡瓦瓦率政府友好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后的反应”,1964年6月11日,第6页。
    [7]同上,第10页。
    [8]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448-01,“坦桑尼亚对第二次亚非会议的态度”,1964年10月1日,第22页。
    [1]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095-07,“坦桑尼亚方面对坦总统尼雷尔访问中国的反应”,1965年1月28日,第2页。
    [2]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第483页。
    [3]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338-03,“坦噶尼喀推迟周恩来总理访问坦桑”,1964年1月26日,第1页。
    [4]同上,第12页。
    [5]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49-03,“外交部非洲司关于拟议中的赞比亚—坦桑尼亚铁路问题的外事调研文章”,1965年11月3日,第2页。
    [6]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4-01076-01,“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时间问题、驻坦使馆对接待尼雷尔访华的建议”,1963年6月10日,第3页。
    [1]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389-02,“毛泽东主席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谈话记录”(未经毛主席审阅),1965年2月19日,第2页。
    [2]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4-01076-01,“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毕时间问题、驻坦使馆对接待尼雷尔访华的建议”,1964年12月29日,第2页。
    [3]高延春:《援建坦赞铁路纪实》,载《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22页;李健编:《共和国外交风云》(下卷),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9年,第149页。
    [4]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4-01570-01,“坦桑尼亚总统访华事”,1965年2月11日,第6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室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93年,第436页;陈敦德:《周恩来飞往非洲》,第266页。
    [6]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4-01077-01,“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接待计划、活动日程、双方赠送礼品清单、尼雷尔致刘少奇主席的感谢信等”,1965年2月17日,第31页。
    [1]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389-03,“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第二次会谈记录”,1965年2月19日,第9页。
    [2]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389-02,“毛泽东主席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谈话记录”(未经毛主席审阅),1965年2月19日,第2-3页。
    [3]同上,第1页。
    [4]同上,第3页。
    [5]陈敦德:《探路在1964:周恩来飞往非洲》,第274页。
    [1]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585-01,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同中国驻坦桑大使何英谈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等问题,1965年5月10日,第7页。
    [2]同上,第8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1989年,第735页。
    [4]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51-03,“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接见我驻赞比亚大使秦力真的谈话记录”,1965年3月18日,第1页。
    [1]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49-02,“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对修建赞至坦桑尼亚铁路的态度”,1965年7月2日,第10-11页。
    [2]同上,第11页。
    [1]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49-02,“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对修建赞至坦桑尼亚铁路的态度”,1965年7月2日,第12页。
    [2]同上,第16页。
    [3][英]D.海韦尔·戴维斯编:《赞比亚图志》,武汉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76年,第235页。
    [4]同上,第235页。
    [5]John Hatch,Two African Statesmen:Kaunda of Zambia and Nyerere of Tanzania,pp.232-233.
    [6]Deborah Brautigam,Chinese Aid and African Development:Exporting Green Revolution,Macmillan Press,London,1998,p.9.
    [7]William Evans Smith,Zambia:A Country Study,Washington,D.C.,1979,p.80.
    [1]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48-01,“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告北罗得西亚形势”,1964年1月4日,第3页。
    [2]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0648-01,“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告北罗得西亚形势”,1964年10月17日,第2-4页。
    [1]卡翁达为《罗得西亚:冲突的背景》一书所写的序言。参见本·武·姆恰利:《罗得西亚:冲突的背景》,商务印书馆,北京,1973年,第1页。
    [2]Nyerere,Freedom and Socialism:A Selection from Writings and Speeches,1965-1967,p.375.
    [3]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4-01124-01,“周恩来总理会见、会谈并宴请访华的坦桑尼亚副总统卡瓦瓦有关礼宾安排”(含双方讲话稿),1965年11月22日,第22页。
    [4]Nyerere,Freedom andSocialism:A Selection from Writings and Speeches,1965-1967,pp.124-126.
    [5]华东师大图书馆,US.DDRS:Memorandum for the Presfdent,Oct.12,1965,p.1.
    [6]华东师大图书馆,US.DDRS:Incoming Telegram,Dec.7,1965,p.4.
    [7]华东师大图书馆,US.DDRS:Kaiser,Incoming Telegram,Dec.18,1965,p.2.
    [1]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4-01155-02,“卡曼加副总统率领的赞比亚政府代表团成员情况、驻赞使馆对赞情况、中赞关系的看法等”,1966年8月7日,第32-34页。
    [2]外交部档案馆,档号:204-01155-02,“卡曼加副总统率领的赞比亚政府代表团成员情况、驻赞使馆对赞情况、中赞关系的看法等”,1966年8月7日,第36页。
    [3]同上,第37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503页。
    [1]李同成、金伯雄:《中国外交官在非洲》,第200-203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空编:《周恩来外交文选》,第513页。
    [3]何英:《对援建坦赞铁路决策的回顾》,第38页。
    [1]《参考消息》,1967年6月30日第2版。
    [2]坦赞铁路记录片:“燃情阿非利加:从无到有的坦赞铁路”,网址:http://www.56.com/u33/v_MjcwNjQ20DY.html
    [3]NAZ MFA1/103/113,Memo from L.F.Kaemba,Sep.13,1967.
    [4]NAZ MFA1/103/114,Memo from L.F.Kaemba,Sep.14,1967.
    [5]Zambia-Tanzania Rail Link:KK Leaves Door Open,Times of Zambia,September 9,1967.转引自Kasuka Mutukwa,Politics of 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p.137.据作者介绍,卡瓦瓦副总统在卡翁达之后的演讲中也说了类似的话,参见Times of Zambia,Oct,20,1976.转引自Kasuka Mutukwa,Politics of 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p.137;Bruce D.Larkin,China and Africa:1949-1970,p.100.
    [6]尹家民、张铁珊:《毛泽东、周恩来与坦赞铁路》,第207页。
    [7]尹家民、张铁珊:《毛泽东、周恩来与坦赞铁路》,第207页。
    [1]《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载《中国和坦桑尼亚、赞比亚关于修建坦赞铁路协议汇编》,第2页。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102-103页。
    [2]外国学者认为,工程考察主要有两个的作用:一是了解项目的可行性;二是估算工程的投资费用。参见Bernard J.Lecomte,Project and Aid:Limitations and Alternatives,OECD,Paris,1981,pp.27-28.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铁道事业》(下),第434页。
    [4]阿拉巴·奥古桑沃认为中国考察组派遣坦桑尼亚的时间是在1966年下半年,该说法有误。参见Alaba Ogunsanwo,China's Policy in Africa 1958-71,p.206.
    [5]中土公司档案馆,《坦赞铁路勘测设计报告》(下册),1970年6月,第1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Investigation Reporton the Proposed Tanzania-Zambia Railway,Dec.1969,pp.2-3.
    [2]阿拉巴·奥古桑沃反对“政治之路”之说,参见Alaba Ogunsanwo,China's Poficy in Africa 1958-71,p.205.
    [3]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经行科:《铁路经济勘察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1985年,北京,第2-4页。
    [4]据2008年5月19日访谈笔记,靳辉口述。
    [1]据2008年5月29日访谈笔记,张铁珊口述。
    [2]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编:《奋进的四十年》,第9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施工考察组简报》(一),1968年3月20日,第1页。
    [4]据2008年5月29日访谈笔记,张铁珊口述。
    [5]据2008年5月19日访谈笔记,靳辉口述。
    [6]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16期),1969年6月25日,第2页。
    [7]中土公司档案馆,《施工考察组简报》(一),1968年3月20日,第1页。
    [1]同上,第89页。
    [2]马鲁奎:《勘测队员之歌》,载《友谊的彩虹:坦赞铁路工地诗歌选》,第14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勘测设计情况简报》(第1期),1968年5月20日,第5页。
    [4]同上,第6页。
    [5]同上,第9页。
    [6]李秋宝:《在援建坦赞铁路的岁月里》,载《百年锤声》,第234页。
    [7]林青:《荒原勘测》,载《友谊的彩虹:坦赞铁路工地诗歌选》,第18页。
    [8]《坦桑尼亚设计基础资料汇编》编委会:《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坦桑尼亚》(第三篇上册),第1页。
    [1]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第45页。
    [2]据2008年5月19日访谈笔记,陆大同口述。
    [3]同上,第3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勘测设计情况简报》(第8期),1968年8月26日,第2页。
    [5]李本深、黄金如,《在修建坦赞铁路的日子里》(续),载《郑州文史资料》(第21辑),第49-50页。
    [6]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14期),1969年5月1日,第1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勘测设计情况简报》(第18期),1970年8月26日,第2页。
    [2]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第46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勘测设计工作总结》,1970年9月,第1页。
    [4]William Evans Smith,Zambia:A Country Study,p.92.
    [1]中土公司档案馆,《勘测设计工作总结》,1970年9月,第2页。
    [2]据2008年5月19日访谈笔记,靳辉口述;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第44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17期),1969年7月26日,第10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勘测设计工作总结》,1970年9月,第5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半年来的施工情况简报》,1970年8月5日,第12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勘测设计报告》,1970年10月1日,第56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上坦赞铁路工作报告总结》,1976年11月25日,第9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17期),1969年7月26日,第11页。
    [5]中土公司档案馆,《勘测设计报告》,1970年10月1日,第57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勘测设计报告》,1970年10月1日,第58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技术通讯》(第7号),1969年1月20日,第3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总队情况简报》(第9期)1969年12月6日,第4页。
    [4]Andrew Sardanis,Africa:Another Side of the Coin-Northern Rhodesia's Final Years and Zambia's Nationhood,I.B.Tauris& Co Ltd,London,2003,p.248.
    [5]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第46-47页。
    [1]John Hatch,Two African Statesmen:Kaunda of Zambia and Nyerere of Tanzania,Secker&Warburg,London,1976,p.75.
    [2]中土公司档案馆,《技术通讯》(第7号),1969年1月20日,第5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援赞铁路勘测设计总队情况简报》(第16期),1969年6月20日,第3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总队情况简报》(第11期),1968年12月1日,第1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技术通讯》(第1号),1968年8月7日,第1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坦赞铁路工作报告总结》,1976年11月25日,第11-12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坦桑尼亚-赞比亚勘测设计报告》(下册),第55-56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技术通讯》(第7号),1969年1月20日,第2页。
    [5]中土公司档案馆,《勘测设计情况简报》(第20期),1970年6月20日,第1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6期),1968年9月30日,第2页。
    [2]同上,第8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17期),1969年7月26日,第11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援赞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6期),1968年9月29日,第2~3页。
    [5]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坦赞铁路工作报告总结》,1976年11月25日,第8页。
    [6]《人民日报》,1969年10月3日第6版;Alan Hutchison,China's African Revolution.Westview Press,London,1975,p.223.
    [1]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17期),1969年7月26日,第12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总队情况简报》(第16期),1969年6月25日,第10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坦赞铁路设计情况简报》(第21期),1969年11月25日。
    [4]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5期),1968年8月29日,第4页。
    [5]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6期),1968年9月30日,第2页。
    [6]同上,第4页。
    [1]《人民日报》,1968年11月2日第6版。
    [2]中土公司档案馆,《援赞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8期),1968年11月30日,第1~2页。
    [1]铁三局档案馆,“布置1970年援建坦赞铁路人员派遣计划”,1970年3月3日,第2~3页。
    [2]铁三局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部军管会,布置1970年援建坦赞铁路人员派遣计划,1970年3月3日,第3页。
    [3]铁三局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部军管会,抽调120名医务人员援建坦赞铁路,1970年1月12日。
    [4]李本深、黄金如:《在坦赞铁路修建的日子里》(续),第47页。
    [5]同上,第47~48页。
    [6]广东省交通厅:《广东交通援外专家回忆录》,内部资料,2007年10月,第120页。
    [7]《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志》史志编审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志》,第285页。
    [8]李本深、黄金如:《在坦赞铁路修建的日子里》,第258页。
    [9]李轩(1921~2004),河北深泽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八分区武工队政委、津南支队支队长,解放军第六十三军团长、团政委。建国后,历任汉口铁路分局政治部主任,郑州铁路局 副局长,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铁道部基建总局副局长。1969年,任铁道部援外办公室主任,负责
    [1]李本深、黄金如:《在坦赞铁路修建的日子里》,第260页。
    [2]据2008年5月19访谈笔记,靳辉口述。
    [3]中土公司档案馆,《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勘察设计报告》(下册),第55~56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坦赞铁路工作报告总结》,1976年11月25日,第5~7页。
    [2]《坦桑尼亚设计基础资料汇编》编委会编:《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坦桑尼亚》(第三篇下),第100页。
    [3]赞比亚《设计基础资料汇编》编委会编:《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赞比亚》(第三篇),第252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坦赞铁路工作报告总结》,1976年11月25日,第8页。
    [1]《坦桑尼亚设计基础资料汇编》编委会编:《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坦桑尼亚》(第三篇下),第100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勘察设计报告》(下册),第88页。
    [3]铁三局档案馆,“1970年施工生产部署”,1970年5月24日,第1~2页。
    [4]李本深、黄金如:《在坦赞铁路修建的日子里》(续),第58页。
    [5]李秋宝:《在援建坦赞铁路的岁月里》,第236~237页。
    [6]同上,第238页。
    [7]中土公司档案馆,“驻坦桑使馆仲曦东大使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第4页。
    [8]据2008年10月19日访谈笔记,宋贵生口述。
    [9]铁三局档案馆,“关于国外后勤人员问题”,1971年2月7日,第1~5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艰苦奋斗,雷厉风行,开展正线腌工”,1970年5月9日,第2页。
    [2]靳辉:《当代中国铁路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第72页。
    [3]张铁珊:《在非洲密林中》,第273~293页。
    [4]靳辉:《当代铁路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第78页。
    [5]李本深、黄金如:《在坦赞铁路修建的日子里》(续),第59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驻坦桑使馆仲曦东大使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第4页。
    [2]据2008年10月19日访谈笔记,张德顺、宋贵生、于琛口述。
    [3]中土公司档案馆,“一机队工作情况近况”,1971年9月30日,第3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机械工作简报》,1971年10月5日,第4页。
    [5]中土公司档案馆,“一机队工作情况近况”,1971年9月30日,第5页。
    [6]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坦赞铁路工作报告总结》,1976年11月25日,第3页。
    [1]铁三局档案馆,“二机队工作简况”,1971年7月25日,第1页。
    [2]铁三局档案馆,“七机队工作简况”,1971年8月24日,第1页。
    [1]靳辉:《当代铁路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第76页。
    [2]据2008年10月19日访谈笔记,张德顺、宋贵生、于琛口述。
    [3]中土公司档案馆,《机械工作简报》,1971年10月5日,第3页。
    [1]除已注明出处外,本部分内容主要参阅中土公司档案馆档案资料。参阅文件:《姆马段现场施工小结》,1973年11月,第1~28页。
    [2]另有155公里之说,参见《坦桑尼亚设计基础资料汇编》编委会编:《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坦桑尼亚》(第三篇下),第100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工地情况汇报”,1971年12月24日,第2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姆马段隧道施工简报》,1971年10月26日,第1~2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姆马段工地情况汇报”,1971年11月24日,第3页。
    [1]除已注明出处外,本部分内容主要参阅中土公司档案馆档案资料。参阅文件:《马通段现场施工小结》,1973年7月,第1~25页。
    [2]《坦桑尼亚设计基础资料汇编》编委会编:《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坦桑尼亚》(第三篇上册),第30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马通段现场施工小结”,1973年10月,第1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近期各机队工作情况”,1973年1月,第2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坦赞铁路工作报告总结》,1976年11月25日,第5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铺轨工作情况汇报”,1973年4月26日,第2页。
    [2]除己注明出处外,本部分内容主要参阅中土公司档案馆档案资料。参阅文件:《通谦段现场施工小结》,1973年12月,第1~30页。
    [3]赞比亚《设计基础资料汇编》编委会编:《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赞比亚》(第三篇),第252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涉外工作简报》(第1期),1973年1月29日,第1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通谦段桥梁施工情况”,1973年11月25日,第2页。
    [3]除已注明出处外,本部分内容主要参阅中土公司档案馆档案资料。参阅文件:《谦卡段现场施工小结》,1975年6月,第1~28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四机队工作情况总结报告》,1974年8月27日,第4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援赞坦赞铁路三机队工作情况简报》,1975年4月29日,第5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援赞坦赞铁路三机队工作情况简报》,1975年4月29日,第7~8页。
    [2]The Times,Oct.24,1975,p.6.
    [3]New York Times,Oct.24,1975,p.4.
    [1]中土公司档案馆,“靳辉在党委扩大会议上的发言”,1975年12月26日,第6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坦赞铁路工作报告总结》,1976年11月25日,第10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坦赞铁路工作报告总结》,1976年11月25日,第5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达市房建问题工作汇报”,1971年10月28日,第2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坦赞铁路工作报告总结》,1976年11月25日,第6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通信信号工作情况汇报”,1975年8月24日,第1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试办运营中工作总结”,1976年8月15日,第1页。
    [2]同上,第2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试办运营工作的成绩与不足”,1976年8月12日,第1页。
    [4]The Times,Jul.26,1976,p.5.
    [1]中土公司档案馆,“试办运营中工作总结”,1976年8月15日,第1~8页。
    [1]靳辉:《当代铁路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第105~106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布克组长在善后工作组会议上的发言稿”,1978年10月20日,第2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认真作好坦赞铁路检查验收工作”,1976年4月24日,第2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待配设备清单和配件”,1977年1月18日,第1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转发关于作好坦赞铁路配套工作的指示”,1973年3月25日,第1页。
    [2]靳辉:《当代铁路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第94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配套工作完成情况通报”,1973年6月30日,第1~2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陆大同写给王学杰的信”,1974年12月19日,第1页。
    [5]中土公司档案馆,“交通部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工厂便函”,1977年1月18日,第1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三国会谈既要简报》,1976年7月30日,第4页。
    [2]The Times,Jul.24,1976,p.6.
    [3]中土公司档案馆,“布克组长在善后工作组会议上的发言稿”,1978年10月20日,第1~15页。
    [1]《友谊的彩虹》编辑小组编:《友谊的彩虹:坦赞铁路工地诗歌选》,第98页。
    [1]李秋宝:《在援建坦赞铁路的岁月里》,载《百年锤声》,第233页。
    [2]同上,第262页。
    [3]广东省交通厅编:《广东交通援外专家回忆录》,第66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涉外工作简报》(第3期),1972年3月5日。
    [5]李本深、黄金如:《在坦赞铁路修建的日子里》(续),第49页。
    [1]《他们是真正的朋友:记修建坦赞铁路的坦中两国工人互救互助的事迹》,载《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2年,第129~131页。
    [2]《人民日报》,1972年7月18日第2版。
    [3]中土公司档案馆,“怀念两位黑人朋友”,1973年5月22日,第2页。
    [1]广东省交通厅编:《广东交通援外专家回忆录》,第65页。
    [2]同上,第91~92页。
    [1]外交部档案馆,档号:108-01389-02,“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第一次会谈记录”,1965年2月18日,第15页。
    [2]外交部档案馆,档案号:108-00649-01,“中国外加部转告赞比亚和坦桑尼亚使馆关于周恩来总理在印度尼西亚会见赞国务部长姆威英加时谈修建赞至坦铁路事”,1965年2月19日,第2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关于对敌斗争的基本情况总结”,1970年6月,第1-5页。
    [2]据2008年5月29 日访谈笔记,张铁珊口述。
    [3]广东省交通厅编:《广东交通援外专家回忆录》,第38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14期),1969年5月1日,第1页。
    [2]郑习之:《桥》,载《友谊的彩虹:坦赞铁路工地诗歌选》,第136-137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坦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16期),1969年6月25日,第4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援赞铁路勘测设计队情况简报》(第8期),1968年8月26日,第10页。
    [5]Jamie Monson,Tanzania:Africa's Freedom Railway-How a Chinese Development Project Changed Lives and Livelihoods in Tanzania,p,7.
    [1]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第59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关于对敌斗争的基本情况总结”,1970年6月,第11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交通部杨杰部长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第2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1972年工作基本总结和1973年工作安排”,1973年2月,第3页。
    [5]据2008年10月19日访谈笔记,宋贵生口述。
    [1]《人民日报》,1976年7月15日第5版。
    [2]《人民日报》,1976年7月16日第4版。
    [3]郑言:《外交纪实》(四),第23页。
    [4]《回忆方毅》编辑委员会:《回忆方毅》,第3页。
    [5]《人民日报》,1971年12月13日第5版。
    [6]郑言:《外交纪实》(四),第21页。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中国外交概览》,世界知识出l版社,北京,1987年,第214页。
    [1]Jamie Monson,Tanzania:Africa's Freedom Railway-How a Chinese Development Project Changed Lives and Livelihoods in Tanzania,p.113.
    [2]William Evans Smith,Zambia:A Country Study,p.163.
    [3]Jan-Bart Gewald,Marja Hinfelaar,One Zambia,Many History:Towards a History of Post-cononial Zambia,Koninklijke Brill NV,Leiden,2008,p.101.
    [4]滕藤编:《世界各国商务指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第584页。
    [5]William Evans Smith,Zambia:A Country Study,p.165.
    [6]张小瑜:《赞比亚经济与坦赞铁路的未来发展》,载《国际经济合作》(第3期),2006年,第55页。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铁道事业》(下),第432页。
    [2]《回忆方毅》编辑委员会:《回忆方毅》,第5页。
    [3]据2008年5月访谈笔记,靳辉、王瑜本、张铁珊等口述。
    [1]《四方机车车辆厂志》编纂委员会编:《四方机车车辆厂志》(1900~1993),第55页。
    [1]王俊彦:《大外交家周恩来》,第125页。
    [2]武钢志编篡委员会:《武钢志》(下册),第1504页。
    [3]武钢厂史办公室编:《武钢史话》(第三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北京,1986年,第12-13页。
    [4]同上,第16页。
    [5]中土公司档案馆,“曼古拉制品厂情况汇报”,1969年10月23日,第1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关于通信信号设备的几个问题”,1972年10月18日,第4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技术通讯》(第19号),1970年10月20日,第3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坦赞铁路工作报告总结》,1976年11月25日,第20页。
    [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420页。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402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年鉴》(2007),内部资料,第2页。
    [3]《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志》史志编审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志》,第285页。
    [4]铁三局档案馆,《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简介》(2008),内部资料,第1-2页。
    [1]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433页。
    [2]中国交通年鉴社:《中国交通年鉴》(2000),中国交通年鉴出版社,北京,2000年,第131页。
    [3]中铁建工集团主页,网址:http://www.crceg.com/cn/jpgc.aspx?ID=61
    [1]高延春:《援建坦赞铁路纪实》,第125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技术通讯》(第1号),1968年8月7日,第2页。
    [3]同上
    [4]张小瑜:《赞比亚经济与坦赞铁路的未来发展》,第62页。
    [5]中土公司档案馆,《技术通讯》(第2号),1968年9月2日,第2页。
    [1]据2008年5月29日访谈笔记,张铁珊口述。
    [2]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93年,第474页。
    [3]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第129页。
    [4]其中的11个国家为:几内亚、马里、阿尔及利亚、索马里、刚果、埃及、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毛里塔尼亚。中国在10年期间为12非洲国家提供的总贷款金额为4.28亿美元,参见David E.Albright,Commusm in Africa,p.156.
    [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68页。
    [6]Robert S.Walters,American and Soviet Aid:A Comparatine Analysis,p.100.
    [1]进口汽车的品种就包括:卡玛斯(苏联)、玛斯(苏联)、依尔奇(波兰)、依发(德国)、菲亚特(意大利)、五十铃(日本)、依士兹(日本)、三菱(日本)等。参见肖峰:《二十二年援外物资工作回顾》,载《广东交通援外专家回忆录》,第134页。
    [2]中土公司档案馆,“各机队机械配属生产能力计算表”,1971年8月,第1页。
    [3]中土公司档案馆,“主要机械生产能力计算表”,1971年8月,第1页。
    [4]中土公司档案馆,“生产组写给援外办公室的信”,1971年9月16日,第2页。
    [5]中土公司档案馆,“交通部杨杰部长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1年1月18日,第7页。
    [6]中土公司档案馆,“外经部陈慕华副部长在铁路工作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1月18日,第2页。
    [7]中土公司档案馆,《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工作简讯》(第12期),1972年7月25日,第2页。
    [1]中土公司档案馆,“赞比亚轨枕问题的情况汇报”,1973年5月26日,第2-3页。
    [2]靳辉:《当代中国铁路对外经济援助》,第60页。
    [3]前三期技术合作时的专家人数分别为:1000名、750名与150名。
    [4]张铁珊:《友谊之路:援建坦赞铁路纪实》,第383页。
    1.艾周昌、陆庭恩编:《非洲通史》(近代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95年。
    2.陈敦德:《探路在1964:周恩来飞往非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北京,1995年。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
    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铁道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
    5.董成彬:《得益于同采访对象交朋友》,张维义编:《当代“老新闻”》,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4年。
    6.高粱、王冶:《坦桑尼亚散记》,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65年。
    7.靳辉编:《当代中国铁路对外经济援助》,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96年。
    8.《来自坦赞铁路的报告》编写组编:《来自坦赞铁路的报告》,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6年。
    9.李新峰:《非洲踏寻郑和路》,晨光出版社,昆明,2005年。
    10.李安山编:《非洲华侨华人社会史料资料选辑》,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香港,2006年。
    11.沐涛:《南非对外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
    12.汪勤梅:《中非关系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陆苗耕等编:《同心若金:中非友好关系的辉煌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6年。
    13.吴兆契编:《中国和非洲经济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3年。
    14.杨明伟:《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1965》,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年。
    15.英帆:《外国领导人访华讲话》,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北京,1988年。
    16.《友谊的彩虹》编辑组编:《友谊的彩虹:坦赞铁路工地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5年。
    17.张铁珊编:《友谊之路:援建坦赞铁路纪实》,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北京,1999年。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1990年。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93年。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94年。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1998年。
    22.[南非]本·武·姆恰利:《罗得西亚:冲突的背景》,史陵山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73年。
    23.[英]D.海韦尔·戴维斯编:《赞比亚图志》,武汉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76年。
    24.[赞]肯尼思·戴·卡翁达:《卡翁达自传:赞比亚必将获得自由》,伍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6年。
    25.[英]莱恩·贝里编:《坦桑尼亚图志》,南京大学地理系非洲地理组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75年。
    26.[坦]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史》,钟丘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73年。
    27.[美]罗伯特·沃尔特斯:《美苏援助对比分析》,陈原、范坝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74年。
    28.[英]理查德·霍尔:《赞比亚》,商务印书馆,北京,1973年。
    29.[不详]P.E.N·廷德尔:《中非史》,陆彤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6年。
    30.[英]威廉·埃杰特·史密斯:《尼雷尔》,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5年。
    1.对外经济联络部编印:《中国和坦桑尼亚、赞比亚关于修建坦赞铁路协议汇编》,1971年。
    2.广东省交通厅编:《广东省交通援外专家回忆录》,2007年。
    3.山东省卫生厅编:《中国医疗队在坦桑》,1993年。
    4.坦桑尼亚《设计基础资料汇编》编委会编:《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坦桑尼亚》(全四册),1976年。
    5.铁道部第二设计院编:《成昆铁路勘测设计总结》,1976年。
    6.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编:《奋进的四十年:1953—1993》,1993年。
    7.赞比亚《设计基础资料汇编》编委会编:《援外成套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汇编:赞比亚》(全三册),1979年。
    1.何英:《对援建坦赞铁路决策的回顾》,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94年。
    2.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7年。
    3.《回忆方毅》编辑委员会:《回忆方毅》,人民出版社,北京,1999年。
    4.吕正操:《吕正操将军自述》,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1997年。
    5.吕正操:《我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背景》,《新中国外交大写意》,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2001年。
    6.李本深、黄金如:《在坦赞铁路修建的日子里》,郑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郑州文史资料》(第二十辑),日兴印务有限公司,郑州,1999年。
    7.李本深、黄金如:《续在坦赞铁路修建的日子里》,郑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郑州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日兴印务有限公司,郑州,2000年。
    8.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北京,1999年。
    9.赵文兴:《坦赞铁路片段追忆》,郑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郑州文史资料》(第二十辑),日兴印务有限公司,郑州,1999年。
    10.郑言编:《外交纪实》,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7年。
    11.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3年。
    12.宗道一编:《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齐鲁书社,山东,2007年
    13.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辑部编:《知情者访谈录:话说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年。
    1.《成都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成都市志》(外事志),世纪知识出版社,北京,1996年。
    2.《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外事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1993年。
    3.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铁路志),中华书局,北京,1997年。
    4.《青岛市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外事志/侨务志),新华出版社,北京,1995年。
    5.《上海铁路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铁路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1999年。
    6.《四方机车车辆厂志》编纂委员会编:《四方机车车辆厂志》(1900~1993),南方出版社,海口,1996年。
    7.《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编:《天津通志》(铁路志),天津社会科 学出版社,天津,2006年。
    8.《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志》编写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志》(1952~1996),北岳文艺出版社,太原,2002年。
    9.《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志》编写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志》(1953~1993),内部发行,天津,1995年。
    10.《武钢志》编篡委员会编:《武钢志》(1952~1981),武汉出版社,武汉,1988.
    11.《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志》(1950~1995),西安地图出版社,西安,2000年。
    12.《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志》(1950~1990),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2001年。
    13.《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五工程局志》(1950~1999),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2002年。
    尹家民、张铁栅:《毛泽东、周恩来与坦赞铁路》,《中华儿女》,1994,第6期。
    周伯萍:《周恩来与坦赞铁路的援建》,《百年潮》,2000年第6期。
    吕正操:《我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背景》,《纵横》,1998年第1期。
    于国玉:《援建坦赞铁路的岁月》,《文史精华》,2001年第11期。
    武健华:《随周总理访非商建坦赞铁路》,《百年潮》,2008年第5期。
    张勇:《对中国援助坦赞铁路的历史考察》,《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人民日报》
    《参考消息》
    1.外交部最新解密档案资料;
    2.中土公司(援外办公室)档案资料;
    3.铁道部第三工程局档案资料;
    4.上海通志馆档案资料。
    1.靳辉(政委、坦赞铁路工作组副组长、援外办公室副主任)
    2.晏志华(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援外部总经理)
    2.王瑜本(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党委副书记,坦赞铁路纪录片摄像师)
    3.薛宏(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展援助研究部主任)
    4.张铁珊(火车司机、坦赞铁路宣传队成员)
    5.张德顺(铁三局局长、坦赞铁路工作组副组长)
    6.于琛(二机队二分队队长、二机队生产组组长)
    7.宋贵生(二机队副队长、办事组副组长)
    8.杨伟民(技术合作时期赞比亚教员)
    9.韩守先(援外工人)
    10.李祝山(达累斯萨拉姆杨博机务段技术员)
    1.Alaba Ogunsanwo,China's Policy in Africa 1958-197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74.
    2.Alan Hutchison,China's African Revohttion,Westview Press,London,1975.
    3.Bernard J.Lecomte,Project and Aid:Limitations and Alternatives,OECD,Paris,1981.
    4.Bruce D.Larkin,China and Africa 1949-1970: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71.
    5.Deborah Brautigam,Chinese Aid and African Development:Exporting Green Revolution,Macmillan Press,London,1998.
    6.Devendera Kaushik,China and the Third World,Sterling Publishers Pvt.Ltd.,Safdarjang Enclave,1975.
    7.George T.Yu,Sino-African Relations:A Survey,Asian Survey,Vol.5,No.7,Jul.,1965.
    8.George T.Yu,China and Tanzania:A Study in Cooperative Interaction,California University,1970.
    9.George T.Yu,China's African Policy:A Study of Tanzania,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5.
    10.Jan Pettman,Zambia:Security and conflict,Julian Friedmannn Publishers,1974.
    11.John Hatch,Two African Statesmen:Kaunda of Zambia and Nyerere of Tanzania,Secker&Warburg,London,1976.
    12.Judith Hart,Aid and Liberation:A Study of Aid Policies,Victor Gollancz,London, 1973.
    13.Kasuka Mutukwa,Politics of Tanzania-Zambia Railway,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Washington,1977.
    14.Kwan S.Kim,Paper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nzania,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Nairobi,1979.
    15.Leon Gordenker,International Aid and National Decisio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16.Martin Bailey,Freedom Railway:China and the Tanzania-Zambia Link,Rex Collings,London,1976.
    17.Nigla Mwase,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The Chinese Loan and the Pre-Investment Analysis Revisited,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Vol.21,No.3,Sep.,1983.
    18.Nyerere,Freedom and UnⅡt,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66.
    19.Nyerere,Freedom and Socialism:A Selection from Writings and Speeches,1965-1967,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68.
    20.Nyerere,Freedom and Development:A Selection from Writings and Speeches,1968-1973,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73.
    21.Richard Hall and Hugh Peyman,the Great Uhuru Railway:China's Showpiece in Africa,Victor Gollancz LTD,London,1976.
    22.Robert H.Bates,Unions,Parties,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A Study of Mineworkers in Zambia,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1.
    23.Robert H.Donaldson,The Soviet Union in the Third World:Successes and Failures,Westview Press,London,1981.
    24.Robert S.Walters,American and Soviet Aid:A Comparatine Analysis,Unis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London,1970.
    25.Rodger Yeager,Tanzania:An African Experiment,Westview Press,Boulder,1982.
    26.Shantayanan Devarajan,Aid and Reform in Africa:Lessons from Ten Case Studies,the World Bank,Washington,2C01.
    27.Thomas W.Robinson & David Shambaugh,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ory and Practice,Clarendon Press,Oxford,1994.
    28.Tordoff,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anzania:A Collection of Essays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Sepetember 1960 to July 1966,East African Publishing House,Kenya,1975.
    29.Ukandi G.Damachi,Development Paths in Africa and China,The Macmilan Press,London,1976.
    30.Willam Edgett Smith,Nyerere of Tanzania,Victor Gllancz LTD,London,1973.
    31.Willam Redman Duggan,John R.Civille,Tanzania and Nyerere:A Study of Ujamma and Nationhood,Orbis Books,New York,1976.
    32.William Tordoff,Politics in Zambia,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Manchester,1974.
    1.The Times.
    2.New York Times.
    1.FRUS(美国对外关系文件)网址:http://state.gov/r/pa/ho/frus/
    2.DDR(美国政府解密档案)网址:http://galenet.galegroup.com/servlet/DDRS?locID=ecnu
    3.Zambia National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