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部宗教立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宗教立法是国家有关宗教的政策和法律规范的统称。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是清代中国西部的主要宗教,也是清代西部宗教立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本文以跨学科的方法,较为系统地考察了清代西部宗教立法的基本原则、法律形式等法律问题,共分六章。
     第一章主要考察了清代西部宗教立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形式。维护国家政治统一是清代的基本国策。清政府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切入点,以解决西部政治统一和民族问题为根本目的,逐渐确立起维护国家政治统一、因势利导和循序渐进的三个基本指导原则。清代西部宗教立法主要有“律”、“例”、“谕旨”、“令”、“章程”、“会典”、“习惯法”等法律形式。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清代西部宗教立法的进程。清代对藏传佛教的立法主要以重要政治事件为契机而逐渐展开,形成了以《喇嘛事例》为标志的较为完善的核心法律文本和规范体系,确立起喇嘛敕封、喇嘛朝贡、喇嘛僧官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清代对伊斯兰教的立法起步较晚,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之前,以谕旨为主要法律形式,以习惯法为重要补充,对伊斯兰教的政策较为宽容;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之后,开始以成文法为重要的法律形式,对陕甘伊斯兰教的管理日趋严厉,对回疆阿訇的管理制度逐渐完善,道光朝以后立法停滞下来。
     第三章主要考察了清代对西部宗教管理的法律调整。清政府对藏传佛教管理主体的设置较为完善,理藩院总理藏传佛教事务,驻藏大臣等相关机构分工负责蒙藏地方宗教事务,权责较为明晰,同时将宗教管理权一分为二,通过喇嘛敕封制度和喇嘛僧官制度授予喇嘛僧官以管理宗教权,通过喇嘛朝贡制度和喇嘛年班制度确立起国家和受权者之间互动的有效机制,保证了宗教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而喇嘛僧官本身宗教领袖的身份,则使清代对藏传佛教管理呈现出较强的组织化和自治性特色。清代对伊斯兰教管理主体的种类较多,但专职机构较少,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乡约制度从一开始即处于国家体制的边缘,而伯克制度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处于逐渐被边缘化的状态,新疆建省之后,伯克制度退出了国家正规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四章主要考察了清政府对西部政教关系调整的过程。清代西部宗教立法在政教关系调整方面具有加强国家管理权、限制教权、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的特征。清政府对西藏政教关系的调整始终以增加驻藏大臣权力,缩减达赖喇嘛权力,维护地方稳定为原则;对蒙古地方政教关系的调整以政教分离为原则,禁止宗教干预国家司法、行政等事务;在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根据宗教团体对清政府的政治态度,授予其不同的教权。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之前,清朝曾尝试通过伊斯兰宗教团体实现对陕甘穆斯林世俗生活的政治管理,并将其纳入国家基层组织体系;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之后,清政府设立管寺和管会乡约,使政教初步分离;在处理国家与教派关系方面,从禁绝新教的原则逐渐转变为政治服从原则,直至清末未有大的变化;在回疆地区,逐渐确立起阿訇及其亲属不得出任国家官职的政策,以政治服从原则处理与伊斯兰教各派的关系。
     第五章对清代西部宗教行为和宗教财产的法律调整进行了考察。清代西部宗教立法对西部宗教行为调整的范围较为广泛,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行为规范体系,具有加强国家管理、保护合法宗教行为和世俗性的特征。清政府对活佛转世行为、跨地区宗教行为、信众出家行为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规范,较为合理地确定了宗教立法的边界,其法律规范结构较为严密,内容较为稳定,调整方式以行政和财产刑为主,体现了维护国家政治统一等立法基本原则。清政府对伊斯兰教普通信众和教职人员的宗教行为进行了严格的限定,调整范围包括宗教经典、宗教仪式、礼拜行为等深层次问题,调整方式以刑律为主,没有合理确定宗教立法的边界,引起了穆斯林信众的强烈抵制,最后成为具文。在调整宗教财产方面,清政府确立了较为完备的调整藏传佛教财产的法律制度,而对伊斯兰教财产的调整则以习惯法为主,注意保护守法信众的财产,并给予一定的优待。
     第六章对清代西部宗教立法的特征及现代启示进行了探讨。清代西部宗教立法以维护国家统一为首要原则,以加强国家管理为基本思路,以世俗性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为主要方法,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调整对象,具有加强国家管理、因势利导性、世俗性和不平衡性等特征。清代西部宗教立法对现代宗教立法在立法原则、立法主体、管理制度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The legislation on religions includes national policies and legal norms on religions. Tibetan Buddhism and Islam were major religions in 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and also were the major objection of the legislation on the religions in the western China during Q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studies systematicall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legislation on the religions, legal forms and other legal issue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part from criterion analysis.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legal forms of the legislation on the religions. Safeguarding political unity of the nation is the basic policy of the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achieves he unity of the west and solve ethnic issues Qing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ibetan Buddhism and Islam and established gradually the principles of Safeguarding political unity of the nation, YinShiLiDao,XunXuJianJin. The legislation had many legal forms such as Law, Case,Yuzhi,Ling, Zhangcheng, Huidian.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the process of the legislation on the religions in the western China during Qing Dynasty. The legislation on Tibetan Buddhism was expanded gradual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olitical events and Lama Case was born as a symbol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core texts and norms at last. At the same time the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the systems of Lama Canonization, Lama Tributary, Lama Monk official and so on, were established. The legislation on Islam began very late. Yuzhi was the governing legal form and customary law was also very important before 1781. The Qing government’s policy to Islam was easy. But statute law had become important legal form and the legislation had become very critical to Islam since 1781. The management of Akhonds took shape. And the legislation on Islam had never developed from 1781 to 1911.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how the Qing government regulate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religions in the western China. The Qing government’s management system of Tibetan Buddhism was perfecter than the system of Islam. Li-fan Yuan was in charge of Tibetan Buddhism. Imperial Commissioners and other local officials supervised different related religious affairs. Their responsibilities were very clea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not only divided the power of religious management into two parts and gave the one to lama officials through the systems of Lama Canonization, but also tried to establish stable contacts with the authorized persons through Lama Tributary and Lama Nianban. These made the religious management have autonomy and organization. On the contrary, Islam’s management was lack of full-time officials. The systems of Xiangyue and burke were not given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process of the Qing government’s adjus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religion. The legislation on the religions in the western China during Qing Dynasty had the characters of strengthening state management, limiting religious organizations’power and flexibility when it adjus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relig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ontinuously heightened Imperial Commissioners’ power and decreased Dalai Lama’s power in order to safeguard Tibetan stability. These were considered as very important principles. In Mongoli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ried to make religion separate from politics and prohibited the religion from intervening in administration and justic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gave different powers to religions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political attitudes in Gansu, Qinghai, and Xinjiang. The Qing government had tried to administrate Muslim through Islam religion organization and made Islam religion organization become one of state’s primary organizations in Shan Gan areas and founded GuanSi Xiangyue(管寺乡约)and GuanHui Xiangyue(管会乡约)in order to make religion separate from politics. The Qing government transform gradually from the principle that tried to eliminate the Protestants to the new one that permitted the Protestants’existence when they didn’t fight against the government. Since then, there was no more change in the legislation on Islam in Shan Gan areas. The legislation on Islam in Xinjiang was not different.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legislation’s adjusting the religious behaviors and property in the western China during Qing Dynasty. The range of the legislation’s adjustment of the behavior was so comprehensive that a system of conduct norm was born. The legislation had the characters of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management, protecting legitimate religious behaviors and being secularity. The Qing government adjusted systematically Living Buddha Reincarnation, cross-regional religious behaviors, the act of becoming a Lama and so on. The scope of the legislation was designated legitimately. The structure of legislation’s norms was tight. The content of the norms was stable. The adjustments’patterns were mainly administration and criminal property, which compli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Political unity, YinShiLiDao ,XunXuJianJin. The Qing government restricted strictly the Muslim’s religious behaviors in religious texts, religious rituals, the acts of worship, and so on. The adjustments’patterns were mainly criminal. The scope of the legislation on Islam was designated irrationally,which was fought against naturally. The Qing government had certain financial legal system in adjusting Tibetan Buddhism’s property. But the Islam’s property was adjusted mainly by customary law. Of course the legislation also protected law-abiding believers’properties and gave them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legislation on the religions and its inspiration at present. The legislation on the religions generally complied with the first principle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political unity in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management. And its contents were secular. YinShiLiDao and XunXuJianJin were also important methods of the legislation on the religions whose adjustment objects were foremost Tibetan Buddhism and Islam. The legislation on the religions had the characters for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management, YinShiLiDao, secularity, imbalance and so on. It also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in legislative principles, legislative bod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引文
①任继愈:《宗教大辞典·绪论》,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③(清)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著、陈庆英等译:《蒙古佛教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7-68页。
    ④(清)五世达赖喇嘛著、陈庆英等译:《一世——四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263页。
    ⑤(清)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注:《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09页;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37页。
    ⑥(清)魏源著、魏源全集编纂委员会编校:《魏源全集》(第三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25页。
    ①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清代蒙古高僧传译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10页。
    ②参见(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77页。
    ①参见李勤璞:《蒙古之道:蒙古佛教与太宗时期的清朝国家》,内蒙古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93-194页。
    ①此口头禅在1950年代马长寿先生社会调研时曾特别提及,然而时至今日笔者在甘肃武威仍曾听到。参见《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②孙玉兰等:《民族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③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2页。
    ④张晋藩:《我对中华法系认识的发展轨迹》,收入朱勇主编《中华法系》第1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页。
    ①广义的宗教立法有三种含义:宗教组织自己制定的内部规范、国家机构制定的涉及宗教事务的法律和法规、宗教组织与国家之间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学术界对狭义的宗教立法的界定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是指宗教组织自己制定的自律性内部规范,有学者认为是国家机构制定的涉及宗教事务的立法。请参见第刘建等主编的《宗教问题探索2001年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编《国外宗教法规汇编·前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廖瑞芳《宗教立法的法理思考》(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①(清)理藩院修:《理藩院则例》,杨选第等点校,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页。
    ②故宫博物院:《钦定理藩院则例》(道光朝)第二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版,第280页。
    ③颜厥安:《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④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⑤(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50-64页。
    ⑥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8页。
    ①(清)魏源著、魏源全集编纂委员会编校:《魏源全集》(第三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97页。
    ②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上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05页。
    ③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页。
    ④[日]稻叶君山著、但焘译:《清朝全史》第二册,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版,第135页。
    ⑤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⑥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⑦五世达赖喇嘛在其《自传》中称:“虽然我还没能准备好这一年动身,但是皇帝的圣旨关系重大,要我必须在龙年(1652年)起程去汉地。”参见《五世达赖喇嘛传——云裳》,陈庆英等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①请参见田庆锋《60年来西藏法制史料整理、立法制度研究述评》,《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第24—29页。
    ②朱宝唐:《清代对藏之宗教政策》,《中国边政》第40-41卷,1972年;札奇斯钦:《满清对蒙古宗教政策的商榷》,《边政研究》1974年第5期。
    ③《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1年第2期;《努尔哈赤与喇嘛教》,《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2期;《乾隆与喇嘛教》,《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1期;《康熙对西藏佛教的政策》,与阎清合著,《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1期;《康熙在加强国家统一过程中是如何对待喇嘛教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清政府对喇嘛教的政策》,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53-260页;《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④赵云田:《清代前期利用喇嘛教政策的形成和演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⑤陈国干:《清代对蒙古的喇嘛教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2年第1期。
    ⑥徐晓光:《清朝政府对喇嘛教立法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年第1期。
    ①陈生玺《皇太极对喇嘛教的利用与限制》(《历史教学》1986年第11期)、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王钟翰《清代民族宗教政策》(载《王钟翰清史论集》第2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陈楠《论清代前期西藏宗教政策之确立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白燕《元清两朝藏传佛教政策之比较》(《西藏研究》2004年1期)、曾国庆《清政府藏传佛教政策及其影响》(《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柳岳武《清初政权的西藏及黄教政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星全成《清代的藏传佛教政策及其在蒙藏地区的实践》(《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等。
    ②刘澎:《国家·宗教·法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1页。
    ③顾肃:《宗教与政治》,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51-54页。
    ④东噶·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⑤杨许浩:《简析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西藏研究》1983年第2期。
    ⑥王辅仁:《略论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施政》,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1-195页。
    ①申新泰:《略谈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建立初期的行政体制和清初对西藏地方的施政》,《藏学研究论从》第2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196页。
    ②罗润苍:《西藏佛教史上的政教关系》,《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
    ③王献军:《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研究》,南京大学199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李凤珍:《试析五世达赖喇嘛与西藏政教合一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⑤齐琳娜:《13——18世纪的西藏政教合一制》,《南都学坛》2003年第5期;陈文祥《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产生条件及其影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再论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制度的概念和1642——1705年政教合一制度的有关问题》,《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李加东智《略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产生的思想渊源》,《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马连龙《历辈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牛绿花:《试论政教合一体制下相关法律框架及其特点与启示》,《西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等。
    ⑥韩官却加:《西藏佛教的活佛转世制述略》,《西藏研究》1984年第4期。
    ①颜民政:《简析西藏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西藏研究》1985年第3期。
    ②次旦伦珠:《活佛转世制的产生及历史作用》,《西藏研究》1989年第1期。
    ③巴桑罗布:《活佛转世传承的文化内涵》,《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
    ④桑德:《活佛转世理论诌议》,《西藏研究》1992年第3期;降边嘉措:《古代藏族的灵魂观念与活佛转世制度》,《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郑金德:《从佛教观点看西藏转世喇嘛》,《内明》(香港),1981年;嘎达哇才仁主编《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研究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蔡志纯等《活佛转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周炜《活佛转世揭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
    ⑤柳陞祺和邓锐龄:《清代西藏实行金瓶掣签的经过》,《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⑥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曲青山:《试论金瓶掣签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①苏发祥:《试论金瓶掣签仪式及其变迁》,《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②陈庆英:《清代金瓶掣签制度的制定及其在西藏的实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6期。
    ③郑堆《略述达赖喇嘛转世制度》,《中国藏学》1993年第4期;陆莲蒂:《七辈班禅为九辈达赖请免金瓶掣签—汉文奏摺补释》,《西藏民族学院学》1983年第1期;祝起源:《从金瓶掣签谈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问题》,《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刘宝银:《活佛转世与金瓶掣签》,《中国民族》1989年第3期;明非:《藏传佛教达赖、班禅活佛转世制度的建立》,《法音》1989年第4期;李勤璞:《金瓶掣签制度的渊源》,《藏学研究论丛》第2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廖祖桂等:《清朝金瓶掣签制度及其历史意义》,《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吴云岑《金瓶掣签的设立及其意义》,《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赵学毅等:《清代中央政府对大活佛转世事宜的管理》,《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孙镇平:《谈清代“金奔巴瓶”掣签制度》,《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等。
    ④谢重光等:《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4-316页。
    ⑤贺其叶勒图:《藏传佛教呼图克图职衔考释》,《中国藏学》1997年第3期;土呷:《昌都清代的四大呼图克图》,《中国藏学》2001年第4期。
    ⑥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182页。
    ⑦李凤珍:《清代西藏喇嘛朝贡概述》,《中国藏学》1991年第1期;孙镇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278页等。
    ①李凤珍:《试论清代西藏递丹书克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桑丁才仁:《略述清代西藏丹书克的有关问题》,《中国藏学》1997年第1期。
    ②白文固:《清代的驻京呼图克图》《文史知识》2006年第2期;陈庆英:《雍和宫的佛仓简说》,嘎达哇才仁主编《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研究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章家容安辑:《那彦成奏议》,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1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刘义棠校注:《钦定西域同文志校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吴忠礼等:《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杨怀忠点校:《钦定石峰堡纪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杨怀忠点校《钦定兰州纪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钦定平定七省方略》,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中国书店1985年版;《钦定回疆则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8年版;马塞北:《清实录穆斯林资料辑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研究中心:《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喇秉德等:《青海回族史料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
    ②李兴华《清政府对伊斯兰教(回教)的政策》,陈慧生《试论清代白山派和黑山派之间的斗争及其影响》均收入宁夏社会科学研究所《清代伊斯兰教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潘志平《论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在天山南路推行的民族政策》,《民族研究》1986年第6期;陈国光《清朝统一新疆前后对穆斯林民族与宗教问题的态度和政策》,《甘肃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等。
    ③参见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第6章,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齐清顺等《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第5章第6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1册第11-17章,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请参阅马通《中国伊斯兰教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伊斯兰教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曹庆锋《清代西北穆斯林抗清视域中的伊斯兰教门宦制度》,《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③请参阅:朱刚《华寺门宦的创始人马来迟》,《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高占福《中国西北回族等穆斯林民族的门宦宗教教理》,《回族研究》1995年第3期;瞻甫《青海伊斯兰教派门宦》,《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1-2期;马宗保《宗教社会学视野中的门宦》,《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马桂芬《胡门门宦的宗教思想及其礼仪特点》,《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2期;杨桂萍《从西北地区的清真寺和道堂经济看伊斯兰教派与门宦的组织模式》,《回族研究》2008年第4期;丁明俊《西北苏非主义门宦形成与组织形态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等。
    ④参见马霄石《西北回族革命简史》(东方书社1951年版)、林干《清代回民起义》(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白寿彝《回民起义》(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等。
    ⑤参见李范文等《西北回民起义研究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吴万善《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韩敏《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邵宏谟等《陕西回民起义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
    ①参见高文远《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运动》(台湾学海出版社1988年版);王中复《清代西北回民事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等。
    ①[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蒙文老档》,蒙字1,敕谕档,转引自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蒙文顺治二年档,蒙2号,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4期,第13页。
    ②《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三,崇德五年十月癸丑。
    ③《清太宗实录》卷四十二,崇德三年七月丁卯。
    ④[日]稻叶君山、但焘译:《清代全史》第二册,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版,第134页。
    ⑤达力扎布:《清太宗邀请五世达赖喇嘛史实考略》,《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第78页。
    ⑥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8页。
    ⑦(清)余正燮撰、于石等点校:《余正燮全集》第一册,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381页。
    ⑧《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康熙二十六年十月戊午,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总第3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⑨《清圣祖实录》卷七十二,康熙十七年三月己未。
    ⑩《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六,康熙二十七年八月己酉。
    ①《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七,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己酉,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总第3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②郭松义:《清代全史》第三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③《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四,康熙二十九年正月庚申。
    ④《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康熙二十七年九月丁卯,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总第3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⑤《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一,康熙三十年五月丙戌。
    ⑥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编:《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634-636页。
    ⑦马大正等:《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107页。
    ⑧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⑨《清高宗实录》卷四百六十四,乾隆十九年五月壬午;马大正等《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121页。
    ①王荣笙:《清朝全史》第二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②[日]稻叶君山著、《清朝全史》第二册,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版,第116页。
    ③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页。
    ④[俄]尼古拉·斑蒂-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02页。
    ⑤马大正等:《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⑥郭松义:《清代全史》第三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⑦[苏]伊·亚·滋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09页。
    ⑧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⑨乾隆帝谕称:“是逆贼一日不获,西路之事一日不能告竣。揆之事理,实有不能中止之势也。但目今时届寒冬,士马亦宜休息。兆惠、富德、及顺德讷等,俱已有旨令其暂回军营。一面令理藩院行文俄罗斯萨纳特衙门,令其将逆贼阿睦尔撒纳即行送出。俄罗斯乃我朝与国,素称和好。从前议定:彼此不许容留逃人,即前年平定伊犁时,俄罗斯逋逃在彼者,俱经送还;若果逆贼在伊境内,遵谕缚献,以全信义,则渠魁就获,准噶尔一事便可从此奏功;设因阿睦尔撒纳之摇尾乞怜,遂至受其愚弄,为之窝藏隐匿,又或别有他意,其应如何索取之处,另行相机筹办,候旨遵行。朕非穷兵黩武,特以事势所迫,不得不然。在军营诸臣心存怯懦,未尝不欲借渡河溺死一语,遂图草草收局。而外省诸提镇不识事机,方且飞章奏贺。朕既为之一笑,且深叹任事之无人也,可将此通行晓谕知之。”(《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七,乾隆二十二年九月丙辰)
    ①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26-227页。
    ②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25-226页。
    ③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27页。
    ④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36-237页。
    ⑤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40页。
    ⑥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四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①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十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14-00821-048,04-01-14-0092-079。
    ③《清高宗实录》卷四十一,乾隆二年四月壬午。
    ④《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七,乾隆五十八年四月辛巳。
    ⑤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五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①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五十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②[苏]伊·亚·滋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9页。
    ③陈庆英等:《喀尔喀部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的起源新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2页。
    ④《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总第3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31页。
    ⑥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3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顺治九年九月壬申。
    ②《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七,乾隆五十八年四月辛巳。
    ③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页。
    ④[意]图齐、[德]海西希:《西藏和蒙古的宗教》,耿昇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53页。
    ⑤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4页。
    ⑥(清)祁韵士等:《皇朝藩部要略》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7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第518页。
    ①(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等译:《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95页。
    ②张虎生:《御制惠远庙碑文校注》,《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第97页。
    ③余振贵等:《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200页。
    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28-829页。
    ②(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16册,中国书店1986年,第14583页。
    ③王钟翰:《王钟翰清史论集》第二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37页。
    ①张羽新:《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9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522-523页。
    ③(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四《理藩院一二》,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④[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1页。
    ⑤李毓澍:《外蒙政教制度考》,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1978年,第177页。
    ①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767页。
    ②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四十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③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四十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①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页。
    ②《清世宗实录》卷16,雍正二年二月甲戌;金启倧:《清代蒙古史札记》,内蒙古人民2000年版,第74页。
    ③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①《清仁宗实录》卷二百四十,嘉庆十六年三月庚申。
    ②《清仁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五,嘉庆十六年六月丙寅。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民族类,第1442号,卷第4号,转引自柳陞祺等:《清代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的经过》,《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第18页。
    ①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四十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②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771页。
    ③张荣铮等点校:《钦定理藩部则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①《清穆宗实录》卷三百四十八,同治十二年正月癸巳。
    ②(雍正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7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4462页。
    ③(清)祁韵士等:《皇朝藩部要略》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7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第519-520页。
    ④《清宣宗实录》卷四百三十七,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寅。
    ⑤《清穆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同治四年七月戊寅。
    ⑥《清德宗实录》卷二十四,光绪元年十二月下。
    ①刘广安:《简论清代民族立法》,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收入刘广安《中华法系的再认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3-98页。
    ②张晋藩:《清朝法制史》,中华书局,第29页。
    ③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771页。
    ④(清)魏象枢:《寒松堂集》(一),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4页。
    ⑤徐晓光等:《清朝对“蒙古例”、<理藩院则例>的制定与修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第55页。
    ⑥(嘉庆朝)《大清会典·御制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4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影印版,第11页。
    ①(康熙朝)《大清会典·御制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影印版,第5-7页。
    ②(雍正朝)《大清会典·凡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7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影印版,第8页。
    ③《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62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8页。
    ④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9页。
    ⑤王钟翰:《王钟翰清史论集》第二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29页。
    ①《清仁宗实录》卷四百一十五,道光二十五年三月癸未。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卷号:04-01-01-0865。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卷号:04-01-0155-058
    ④(清)和宁等:《回疆通志》卷七,民国十四年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台湾“故宫博物院”:《宫中档雍正朝朱批奏折》第3辑,台湾“故宫博物院”1984年影印版,第177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609,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壬戌。
    ③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博士论文,第90页。
    ④参见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博士论文,第81-85页。
    ⑤(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道光二十四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1-183页。
    ①金吉堂:《敕赐清真寺的五百年》,收入《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页。
    ②王东平:《清代回疆地区法律典章的研究与注释》,《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第82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译注:《蒙文老档》(第一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8-39页。
    ②(清)阿桂等纂:《皇清开国方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总第34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影印版,第112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译注:《满文老档》(第一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8页。
    ②乔吉:《蒙古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③(康熙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影印版,第3628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译注:《蒙文老档》(第一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06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译注:《蒙文老档》(第一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06页。
    ⑥《清太宗实录》卷四十四,崇德三年十二月丁巳。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②(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二十一《礼部二三二·饩廪二·各处喇嘛饩廪》,中华书局影1990年影印版。
    ③(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一《礼部二二九·燕礼四·外藩来朝筵燕》,中华书局影1990年影印版。
    ④(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二十一《礼部二三二·饩廪二·各处喇嘛饩廪》,中华书局影1990年影印版。
    ⑤《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六,顺治九年七月戊戌。
    ①(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二十一《礼部二三二·饩廪二·各处喇嘛饩廪》,中华书局影1990年影印版。
    ②《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七十四,顺治十年四月丁巳。
    ③(康熙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影印版,第3628页。
    ④《清世祖实录》卷五十四,顺治八年闰二月己未。
    ⑤《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六十八,顺治九年九月戊子。
    ⑥(雍正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7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6798-6799页。
    ⑦(康熙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影印版,第7068-7069页。
    ①(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二十一《礼部二三二·饩廪二·各处喇嘛饩廪》,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②《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一百九,顺治十四年四月丁亥。
    ③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199页。
    ①《蒙古律书》即后来所称的《蒙古律例》,至今未发现乾隆以前有汉译刻本或抄本,故而在此使用清史学界的称谓。
    ②《清圣祖实录》卷二十四,康熙六年九月癸卯。
    ③李保文译:《康熙六年〈蒙古律书〉》,《历史档案》2002年第4期,第8页。
    ④(雍正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7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4441页;(清)会典馆编、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⑤达力扎布:《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律例〉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95-96页。
    ①达力扎布:《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律例〉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35、144、146-147页。
    ②达力扎布:《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律例〉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49-150页。
    ①达力扎布:《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律例〉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49、151、153页。
    ②达力扎布:《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律例〉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③达力扎布:《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律例〉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53页。
    ④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博士论文,第110页。
    ⑤《清世宗实录》卷二十,雍正二年五月戊辰。
    ⑥张锐智、徐立志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编第二册《盛京满文档案中的律令及少数民族法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04页。
    ①(康熙朝)《大清会典·御制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影印版。
    ②(雍正朝)《大清会典·凡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7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影印版版,第8页。
    ③(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四十七《理藩院一二·喇嘛封号·西藏及蒙古各部落游牧喇嘛》,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姚明辉《蒙古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268页。
    ④(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二十一《礼部二三二·饩廪二·各处喇嘛饩廪》,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24页。
    ②(清)祁韵士等:《皇朝藩部要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7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第514页。
    ③(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等译:《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32页。
    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38页。
    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0页。
    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5页。
    ④扎西旺都编、王玉平译:《西藏历史档案公文选·水晶明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41页。
    ⑤张羽新:《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①(清)祁韵士等:《皇朝藩部要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7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第516页。
    ②参见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
    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8-639页;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订:《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页。
    ②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订:《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页。
    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45-651页。
    ①参见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5-246页;《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六十一,乾隆五十四年九月乙酉。
    ②廖祖桂等:《<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版本考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③具体研究请参见本文绪论“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部分。
    ④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1页。
    ①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十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②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二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③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四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④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四十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①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②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③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十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①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五十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②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五十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③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五十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④扎西旺都编、王玉平译:《西藏历史档案公文选·水晶明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译注一。
    ①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5页。
    ①达力扎布:《<蒙古律例>及其与<理藩院则例>的关系》,《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9页。
    ①《蒙古律例》,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37、38、65、209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原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③徐晓光等:《清朝对“蒙古例”、<理藩院则例>的制定与修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第54页。
    ④参见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32页。
    ⑤(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388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402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410页。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416页。
    ④(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430页。
    ⑤(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御制序》,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6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2页。
    ⑥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770页。
    ⑦参见(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33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744-746页;《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1986年印版,第397-589页。
    ⑧参见(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4辑,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影印版,第2329-2483页;《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0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5920页。
    ①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清代蒙古高僧传译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06-408页;张其勤辑、吴丰培增补:《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1-353页;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31-239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7页。
    ④(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⑤张荣铮:《关于<理藩部则例>》,载上海大学法学院等点校:《钦定理藩部则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28-929页。
    ①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6页。
    ③刘廷赞:《驻藏大臣沿革考》下册,民族文化宫图书馆1961年油印本,第14-16页。
    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3页。
    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6页。
    ⑥(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影印版说明》,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⑦(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奏折》,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①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173页;(清)马注:《清真指南》卷8《教条八款》(余振贵标点,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0页)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敕谕没有前者内容完整,但意思一致。
    ②参见余振贵等:《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①《清世宗实录》卷八十,雍正七年四月辛丑。
    ②台湾“故宫博物院”:《宫中档雍正朝朱批奏折》第3辑,台湾“故宫博物院”1984年影印版,第177页。
    ③《清世宗实录》卷九十四,雍正八年五月甲戌;江苏苏州太平坊清真寺将雍正八年上谕内容刻成石碑以保护自己,见余振贵等《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204页。
    ④余振贵等:《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①余振贵等:《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三十八,乾隆二年三月己亥。
    ③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④《清世宗实录》卷八十,雍正七年四月辛。
    ⑤参见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183页。
    ⑥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3页。
    ⑦参见(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6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749页;《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544-545页。
    ①刘志霄:《维吾尔历史》(上),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558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一十五,乾隆二十五年六月辛丑。
    ③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上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01页。
    ④[清]马注、余振贵校注:《清真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22页。
    ⑤王建平:《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⑥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345页。
    ⑦参见(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78页。
    ⑧参见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0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二十九,乾隆四十六年五月己卯。
    ②参见杨怀忠点校:《钦定兰州纪略》,宁夏人民出版社,第252-254页。
    ①吴迈善:《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②杨怀忠点校:《钦定石峰堡纪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2页。
    ③杨怀忠点校:《钦定石峰堡纪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页。
    ④杨怀忠点校:《钦定石峰堡纪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⑤《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一十一,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丙子。
    ⑥《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一十九,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丁巳。
    ⑦《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四十,乾隆五十四年十月丁卯。
    ⑧(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3页。
    ①张锐智、徐立志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编第二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07-410页。
    ②《钦定回疆则例·现修原奏三》,收入张锐智、徐立志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编第二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2-415页。
    ③参见李范文等:《西北回民研究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164页。
    ④吴迈善:《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⑤(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7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5956页。
    ⑥(清)左宗棠:《左宗棠奏折》第7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5958页。
    
    ①各条内容见《左宗棠全集》第16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4599-14608页。
    ②参见吴迈善:《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页。
    ③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二十五,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82年影印版。
    ④参见马大正、吴丰培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上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影印版,第103页。
    ①《清德宗实录》卷八十一,光绪四年十一月甲寅。
    ②刘志霄:《维吾尔历史》(中),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557-558页。
    ③马大正、吴丰培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上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①杨玉辉:《宗教管理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②《清圣祖实录》卷四,顺治十八年八月戊申。
    ③(康熙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影印版,第96-99页。
    ④赵云田:《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⑤张荣铮等点校:《钦定理藩部则例·通例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①杨选第、金峰校注:《理藩院则例·通例上》,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通例上》,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通例上》,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④《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版,第519页。
    ⑤王先谦等:《东华续录》,道光四十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总第3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第593页;《清宣宗实录》卷330,道光二十年正月己亥。
    ⑥李毓澍:《外蒙政教制度考》,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1978年版,第410页。
    ⑦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一,乾隆十四年十月丙申。
    ②吴丰培、曾国庆:《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严格》,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③《钦定历代职官表》,四库全书本史部职官类,总第60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408页。
    ④刘义棠:《西藏政教合一制的演变及中央监督机关之设置》,收入张曼涛主编《西藏佛教教义论集》(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⑤(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31页。
    ⑥《清史稿》卷二百六《表第四十六·疆臣年表十》。
    ⑦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16-217页。
    ⑧(俄)婆资特奈夜夫原著、北洋法政学会编译:《蒙古及蒙古人》,北洋法政学会1913年版,第441-442页。
    ①妙舟:《蒙藏佛教史》,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②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24页。
    ③(俄)婆资特奈夜夫原著、北洋法政学会编译:《蒙古及蒙古人》,北洋法政学会1913年版,第449页。
    ④李毓澍:《外蒙政教制度考》,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1978年版,第131页。
    ①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②《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七《职官志四》。
    ③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④蔡家艺等:《西宁办事大臣的设置及其对青海地区的管治》,《青海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第36页。
    ⑤《清宣宗实录》卷三,嘉庆二十五年八月癸丑。
    ⑥《清宣宗实录》卷七十一,道光四年闰七月辛丑。
    ⑦《清仁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四,嘉庆十年十二月壬辰。
    ⑧《清宣宗实录》卷五十三,道光三年六月己亥。
    ⑨《清宣宗实录》卷四百四十四,道光二十七年十月癸未。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页。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页。
    ④(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8-419页。
    ⑤(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27-428页。
    ①(清)多喀夏仲才仁旺杰著、李凤珍译:《噶伦传》,收录于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等编《藏文史料译文集》,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1985年印,第68页。
    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31-832页。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页。
    ④蒲文成:《清代以来西藏的第巴、藏王和摄政》,《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第53页。
    ⑤(康熙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影印版,第7068-7069页。
    ⑥(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45页。
    ①参见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③《钦定回疆则例》卷八,收入张锐智、徐立志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编第二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9页。
    ①《清宣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三,道光十一年正月辛巳。
    ②(清)傅清等奉敕纂:《钦定西域同文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总第2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218、226页。
    ③条文见《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三,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④《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544、545页。
    ⑤(清)傅清等奉敕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第50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629页;《回疆则例》卷二,收入《蒙古律例回疆则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影印版
    ⑥《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57页。
    ⑦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卷号:04-01-0155-058
    ⑧参见(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78-179页。
    ⑨参见(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1页。
    ⑩道光七年(1827年),陕西孝义镇回民与大荔县西大村汉民发生纠纷,回民一方参加调解纠纷的有武生、乡约和头人(和解碑文上乡约列于头人之前,也表明其社会地位比头人高),没有掌教参与,而在回民社会
    ①民国六年(1917年),新疆都督杨增新向属下各县下发公文,禁止各县官府向各回庄派充阿訇,并详细说明颁发此项禁令的理由,由此可以推知清代新疆建省后各县政府拥有对阿訇的任免权。参见杨增新《通令各县所属乡庄阿洪不准地方官派充文》,载《补过斋文牍》第5册,中国边疆丛书第1辑第14种,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版,第2622-2627页。
    ②参见赵丽君《清代新疆乡约制度研究三题》,《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31-34页。
    ①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②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0页。
    ③参见马连龙:《历辈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关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0-82
    ①(清)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著、陈庆英等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页。
    ②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63页。
    ③(雍正朝)《钦定大清会典》,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78辑,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994年版,第7027-7028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缩微号:04-01-01-0460-039。
    ③(嘉庆)《钦定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4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影印版,第2445页。
    ①大喇嘛是喇嘛僧官中的一级,有时也译为“达喇嘛”,即首领喇嘛,副大喇嘛比大喇嘛低一级。
    ②参见(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744页。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页。
    ④《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512页。
    ⑤参见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127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377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页。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08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页。
    ②张羽新:《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①请参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25-830页;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67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36-437页。
    ①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2-423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78页。
    ②(清)姚明辉辑:《蒙古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270-271页。
    ①(雍正朝)《钦定大清会典》,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78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影印版,第7041页。
    ②(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531页。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403页。
    ①(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4辑,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478页。
    ①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390页。
    ②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143页。
    ①(嘉庆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4辑,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482-2483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174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90页。
    ②《清宣宗实录》卷七十四,道光四年十月壬午;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75-276页。
    ①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24页。
    ②(清)潘颐福:《东华续录》,上海图书集成书局1911年版,第6页。
    ③参见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第52页。
    ④参见武沐等:《清代河州穆斯林乡约制度考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17页。
    ①路卫东:《掌教、乡约与保甲册——清代户口管理体系中的陕甘回民人口》,《回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43页。
    ②(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1页。
    ③(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1-182页。
    ④(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4页。
    ①参见(清)傅清等奉敕纂:《钦定西域同文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总第2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218-247页。
    ②参见(清)刘统勋等奉敕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第50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617-627页。
    ①《钦定回疆则例》卷八,收入张锐智、徐立志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编第二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8-435页。
    ②《回疆则例》卷一(收入《蒙古律例回疆则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影印版)也未记载喀什噶尔设置有主管宗教的伯克。
    ①王东平:《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一十六,乾隆二十五年七月戊申。
    ③《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八十一,乾隆二十八年二月甲寅。
    ④《钦定回疆则例》卷八,收入张锐智、徐立志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编第二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9页。
    ①(清)五世达赖喇嘛著、陈庆英等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云裳》(第一函),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172页。
    ②恰白·次旦平措等著:《西藏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等译,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08页。
    ③牙含章:《达赖喇嘛和<达赖喇嘛传>》,《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第226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四,顺治十年四月丁巳。
    ②《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顺治九年九月壬申。
    ③参见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366页。
    ①吴丰培编纂:《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第243页。
    ②吴丰培编纂:《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第245页。
    ③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清)章嘉·若必多吉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所载与此意义完全相同。
    ⑤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卷九百七十四《理藩院一二·喇嘛封号·西藏及蒙古各部落游牧喇嘛》,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宫珍藏历世达赖喇嘛档案荟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页。
    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70页。
    ①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②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③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乾隆十一年十二月乙丑。
    ⑤陈庆英等:《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
    ①关于《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的条文均引自扎西旺都编、王玉平译:《西藏历史公文选·水晶明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9-182页。以下不再作注。
    ①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六十一,乾隆五十五年九月乙酉;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5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六十一,乾隆五十五年九月乙酉;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5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六十一,乾隆五十五年九月乙酉;吴丰培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6页。
    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25-826页。
    ④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西藏历史档案荟萃》,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29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朱批》,转引自马林《从礼仪之争看驻藏大臣同达赖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摄政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99页。
    ③张其勤原稿、吴丰培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1页。
    ④马林:《从礼仪之争看驻藏大臣同达赖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摄政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99页。
    ①张其勤原稿、吴丰培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7页。
    ②[意]毕达克著、沈卫荣等译:《西藏的贵族和政府(1728-1959)》,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28页。
    ④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1-382页。
    ⑤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朱批奏折,转引自马林《从礼仪之争看驻藏大臣同达赖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摄政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97页。
    ①[意]毕达克著、沈卫荣等译:《西藏的贵族和政府(1728-1959)》,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朱批奏折》,转引自马林《从礼仪之争看驻藏大臣同达赖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摄政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100页。
    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29页;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7页。
    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31页;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1页。
    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31页;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1-422页。
    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31页;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2页。
    ①刘廷赞:《驻藏大臣沿革考》(下册),民族文化宫图书馆1961年油印本,第14页。
    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2页。
    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3页。
    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4页。
    ①参见(嘉庆)《钦定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4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影印版,第2478-2481页。
    ②胡日查:《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③[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5页。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号:04-01-01-102-1149。
    ②《清宣宗实录》卷三百一,道光十七年九月癸巳。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页。
    ④(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⑤胡日查:《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⑥[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8页。
    ①清政府一直对哲布尊丹巴属下的牲畜和人口进行密切的监督和严密的管理,规定该地商卓特巴每三年将所属的牧场牲畜和黑黄徒众户口数目呈报驻札库伦办事大臣一次,由该大臣覆查造册,报院备查。参见(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页。
    ②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139页。
    ③《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502页。
    ④《清世宗实录》卷二,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乙亥。
    ⑤《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502页。
    ⑥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80页。
    ⑦《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503页。
    ⑧李毓澍:《外蒙政教制度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1978年版,第382页。
    ①[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1页。
    ②参见达力扎布《蒙古史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243页。
    ③[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7-568页。
    ④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31-232页。
    ①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36-239页。
    ②妙舟:《蒙藏佛教史》,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159-170页。
    ③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58页。
    ④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68页。
    ①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版,第274-275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页。
    ③《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版,第508页。
    ④(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844页。
    ⑤参见李毓澍《外蒙古撤治问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一),1976,第2-5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页。
    ②马大正、吴丰培:《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上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6页。
    ③马大正、吴丰培:《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中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2页。
    ①(清)张彦笃等:《洮州厅志》,载张羽新主编《中国酉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2册,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②(清)汪元絅等:《岷州志》,载张羽新主编《中国酉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6册,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③(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63页。
    ④(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44-145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30-0378-010。
    ②(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等译:《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③杨强:《清代蒙古盟旗制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④(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页。
    ⑤《清仁宗实录》卷272,嘉庆十八年八月癸酉。
    ⑥蒲文成:《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43页。
    ②《清世宗实录》卷八十,雍正七年四月辛巳。
    ③《皇朝文献通考》,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3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471页;《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一十二,雍正九年十一月戊子。
    ④《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七《食货志一》。
    ⑤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青海府县志辑·乾隆西宁府新志》(1),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页。
    ①(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1页。
    ②路卫东:《掌教、乡约与保甲册——清代户口管理体系中的陕甘回民人口》,《回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42页。
    ③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01-0384-025。
    ④(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1-182页。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缩微号:1446-057。
    ②(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4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三十四,乾隆五十四年七月庚申。
    ④(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7册,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第5958页。
    ①(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16册,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第14606-14608页。
    ②(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16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4600页。
    ③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二十五,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82年影印版。
    ①《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甲寅。
    ②《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三,康熙三十三年闰五月丁丑。
    ③《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五,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癸巳。
    ④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文》第1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版,第177页。
    ⑤梁海峡:《浅析清朝对回疆阿訇的管理政策》,《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74页。
    ⑥(清)袁大化等:《新疆图志》卷三十八,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65年版,第1384页。
    ①(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总第4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第773页。
    ②[俄]乔汉·瓦里汉诺夫:《乔汉·瓦里汉诺夫选集》,阿拉木图1958年版,转引自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一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8页。
    ③李进新:《新疆伊斯兰汗朝史略》,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一十五,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下辛丑。
    ⑤《清仁宗实录》卷二十四,嘉庆二年十一月庚辰。
    ⑥《清宣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一,道光九年二月乙丑。
    ⑦(清)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卷七,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刻本。
    ⑧(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4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729页。
    ①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上),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533页。
    ②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中),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530页。
    ③(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总第4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729页。
    ④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⑤刘广安等:《中国古代民族自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
    ①参见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页。
    ②参见“绪论”部分。
    ③房建昌:《清代西藏护法考》,《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第79-82页。
    ①(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等译:《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66-267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历世达赖喇嘛档案荟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152页。
    ③张羽新:《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1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一十七,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壬子。
    ⑤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1999年版,第174页。
    ⑥柳陞祺等《清代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的经过》,《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第16-17页。
    ⑦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6页。
    ①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63页。
    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25-826页。
    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西藏历史档案荟萃》,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页。
    ③廖祖桂等:《<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版本考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④季垣垣点校:《廓尔喀纪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2-623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一十七,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壬子。
    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09页
    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10页。
    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14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三,乾隆五十八年三月辛丑。
    ③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2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民族类第1442号第4号,转引自柳陞祺等《清代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的经过》,《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第18页。
    ②(清)第穆·图丹晋美嘉措著、王维强译:《九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页。
    ④参见王献军:《西藏政教合一制研究》,南京大学199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9页。
    ⑤佚名:《番僧源流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
    ①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四十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②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三十九,乾隆五十四年九月辛丑。
    ④(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三《理藩院三一·禁令·西藏禁令》,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①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湾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98页。
    ②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1997年版,第86页。
    ③(清)孟保著、黄维忠等点校:《西藏奏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14页。
    ⑤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五十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⑥(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三《理藩院三一·禁令·西藏禁令》,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14页。
    ②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五十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③(清)理藩院修:《理藩院则例》,杨选第等校注,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414页。
    ④(清)理藩院修:《理藩院则例》,杨选第等校注,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该条道光二十四年定,参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三《理藩院三一·禁令·内蒙古禁令》(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⑤马大正、吴丰培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中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4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296页;该条雍正六年定,参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三《理藩院三一·禁令·内蒙古禁令》(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顺治十七年定,参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三《理藩院三一·禁令·喇嘛禁令》(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页;雍正三年题准,参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三《理藩院三一·禁令·喇嘛禁令》(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④(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页。
    ⑤(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页;雍正六年议准,参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三《理藩院三一·禁令·喇嘛禁令》(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①任继愈:《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80页。
    ②《蒙古律例》,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968年影印手抄本,第45-47页。
    ③(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页;此条康熙十年定,参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三《理藩院三一·禁令·喇嘛禁令》(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①《蒙古律例》,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影印手抄本,第45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415页;该条康熙十年定,参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三《理藩院三一·禁令·喇嘛禁令》(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③《蒙古律例》,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968年影印手抄本,第212-213页。
    ④(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页。
    ①《蒙古律例》,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968年影印手抄本,第211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
    ③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
    ④参见柳陞祺《西藏的寺与僧(1940年代)》,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⑤(康熙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影印版,第3628页。
    ⑥《蒙古律例》,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影印手抄本,第211页。
    ⑦(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②(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页。
    ③(康熙朝)《钦定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影印版,第3628页。
    ④(雍正朝)《钦定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7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影印版,第14404-14405页。
    ⑤杨健:《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475页。
    ⑥(康熙朝)《钦定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3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影印版,第7071-7072页。
    ①李永海等翻译点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②(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9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第1册,中国档案出版社1991年影印版,第101页。
    ④《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版,第519页。
    ⑤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2页。
    ⑥(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页。
    ①张世海:《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②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③(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16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4583-14584页。
    ④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⑤《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三十,乾隆四十六年五月己卯。
    ⑥李兴华等:《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上),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页。
    ⑦(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2-184页。
    ①(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2-184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四十一,乾隆五十四年十月甲戌。
    ③《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四十三,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辛亥。
    ④《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二,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癸亥。
    ⑤《钦定回疆则例》卷八,收入张锐智、徐立志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编第二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9页。
    ⑥《钦定回疆则例》卷六,收入张锐智、徐立志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编第二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0页。
    ⑦(清)苏尔德:《回疆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48页。
    ①(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总第4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723页。
    ②《钦定回疆则例》卷八,收入张锐智、徐立志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编第二册,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23页。
    ③《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页。
    ②参见孙镇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③参见徐晓光:《藏族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页。
    ④(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⑤多杰才旦:《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①胡日查:《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08页。
    ③(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30-0079-007。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30-0379-006。
    ⑥(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5页。
    ①佚名:《乌里雅苏台志略》,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4-15页。
    ②(美)梅龙·C·高尔德史泰恩著、陈乃文译、柳陞祺校订:《西藏庄园的周转》,《中国藏学》1988年4期,第40页。
    ③扎西旺都编、王玉平译:《西藏历史档案公文选·水晶明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④[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87页。
    ⑤内蒙古档案馆档案,全宗号504-1-957。转引自胡日查《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⑥Miller, Robert James .Monasteries and Cultur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1959.p100.转引自胡日查《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19-421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帝起居注》第三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第198页。
    ③《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509页。
    ④内蒙古档案馆:全宗号504,目录号1,案卷号1380,转引自赵旭霞《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收支及其管理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⑤参见赵双喜《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兴衰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①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卷四十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②(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一《理藩院·优恤·赈济》,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35-0601-020。
    ④(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页。
    ⑤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2页。
    ⑥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8页。
    ⑦(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页。
    ⑧《蒙古律例》,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968年影印版,第233-234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民族事务类,302卷第1号,转引自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9页。
    ②刘广安等:《中国古代民族自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③余振贵等:《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④邓力群、谷苞:《南疆的瓦哈甫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编辑组《南疆农业社会》,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6-99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一十四,乾隆二十五年六月癸酉。
    ②李进新:《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地区的瓦合甫制度问题》,《西域研究》1994年第2期,第22页。
    ③李进新:《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地区的瓦合甫制度问题》,《西域研究》1994年第2期,第25页。
    ①陈国光:《清代维吾尔族中的伊斯兰教》,《新疆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68页。
    ②余振贵等:《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54页。
    ①参见祁杰:《历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与清政府的对喀尔喀蒙古人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45-50页。
    ①(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点校:《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31页。
    ③[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6页。
    ①胡日查:《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②[德]韦伯著、康乐等译:《宗教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三十九,乾隆五十四年九月辛丑。
    ①《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顺治九年九月壬申。
    ②(清)方略馆编、季垣垣点校:《钦定廓尔喀纪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①任继愈:《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94页。
    ①(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83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缩微号:1809-2。
    ②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③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①彭康生等:《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3页。
    ③郑传斌:《清代西北回民起义中的人地关系》,《文史哲》2003年第6期,第91页。
    ①《清仁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二,嘉庆十八年八月癸酉。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历世达赖喇嘛档案荟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152页。
    ②(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等译:《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295页。
    1.阿桂等纂:《皇清开国方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总第34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2. [俄]尼古拉·斑蒂-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吴燕紹辑、吴丰培增订:《廓尔喀纪略辑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1977年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4.李永海等翻译点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大正、吴丰培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中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马大正、吴丰培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上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内蒙古档案馆:全宗号504-1-957,转引自胡日查《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8.《亲征平定朔漠方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总第3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9. (清)方略馆编、季垣垣点校:《钦定廓尔喀纪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 (清)孟保、黄维忠等点校:《西藏奏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 (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总第4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
    12. (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版。
    13. (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16册,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14. (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7册,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15.台湾“故宫博物院”:《宫中档雍正朝朱批奏折》第3辑,台湾“故宫博物院”1984年影印版。
    16.王先谦等:《东华续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3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
    17.吴丰培编纂:《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
    18.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西藏历史档案荟萃》,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19.杨怀忠点校:《钦定石峰堡纪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杨怀忠点校:《钦定兰州纪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余振贵:《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扎西旺都编、王玉平译:《西藏历史档案公文选·水晶明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张虎生:《御制惠远庙碑文校注》,《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第97页。
    24.章家容安辑:《那彦成奏议》,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1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版。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卷号:04-01-01-0865。
    2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卷号:04-01-0155-058。
    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01-0384-025。
    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30-0079-007。
    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30-0379-006。
    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35-0601-020。
    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01-102-1149。
    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01-0460-039。
    3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30-0378-010。
    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14-0821-048。
    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14-0092-079。
    3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民族事务类,302卷第1号。
    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民族类第1442号第4号。
    3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缩微号:1446-057。
    3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缩微号:1809-2。
    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4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蒙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年版。
    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第1册,中国档案出版社1991年影印版。
    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版。
    4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蒙文顺治二年档,蒙2号,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4期,第13页。
    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起居注》第三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
    4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蒙文老档》,蒙字1,敕谕档,转引自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历世达赖喇嘛档案荟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52.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1.《大清律例》,张荣铮等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清]昆冈、李鸿章等修纂,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版。
    3. (康熙朝)《钦定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3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影印版。
    4. (雍正朝)《钦定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7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影印版。
    5. (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6. (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4辑,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版。
    7. (康熙六年)《蒙古律书》,李保文译,载《历史档案》2002年第4期,第8页。
    8.《理藩院则例》,(清)理藩院修、杨选第等校注,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9.《蒙古律例》,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968年影印版。
    10.《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11.《蒙古律例回疆则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8年版。
    12.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编第二册,张锐智、徐立志主编,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15. (道光朝)《钦定理藩院则例》,故宫博物院,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版。
    16. (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律例》,达力扎布译,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五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158页。
    1.任继愈:《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任继愈:《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1.《清实录》(天聪至宣统朝),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版。
    2.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1997年版。
    3.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青海府县志辑·乾隆西宁府新志》(1),凤凰出版社2008年影印版。
    4.故宫博物院:《清高宗御制文》,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版。
    5.《皇朝文献通考》,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总第63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年影印版。
    6.喇秉德等:《青海回族史料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刘义棠校注:《钦定西域同文志校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马塞北:《清实录穆斯林资料辑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蒙文原著、陈仁先译:《蒙古逸史》,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6年版。
    10. (清)章嘉·若必多吉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 (清)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刻本。
    12. (清)第穆·图丹晋美嘉措著、王维强译:《九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 (清)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道光二十四年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
    14. (清)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著、陈庆英等译:《蒙古佛教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5. (清)和宁等:《回疆通志》,民国十四年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16. (清)刘统勋等奉敕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第50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17. (清)马注撰、余振贵校注:《清真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 (清)潘颐福:《东华续录》,上海图书集成书局1911年版。
    19. (清)祁韵士等:《皇朝藩部要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7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
    20. (清)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注:《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1. (清)苏尔德:《回疆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
    22. (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等译:《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23. 23、(清)汪元絅等:《岷州志》,载张羽新主编《中国酉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6册,学苑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
    24. (清)魏象枢:《寒松堂集》,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5. (清)魏源:《魏源全集》(第三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
    26. (清)五世达赖喇嘛著、陈庆英等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 (清)五世达赖喇嘛著、陈庆英等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云裳》(第一函),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 (清)五世达赖喇嘛著、陈庆英等译:《一世——四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 (清)姚明辉辑:《蒙古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
    30. (清)袁大化等:《新疆图志》,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65年版。
    31. (清)余正燮撰、于石等点校:《余正燮全集》第一册,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381页。
    32. (清)张彦笃等:《洮州厅志》,载张羽新主编《中国酉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2册,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33.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34.吴忠礼等:《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5.西藏历史档案馆编:《藏文史料译文集》,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1985年印。
    36.佚名:《番僧源流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7.佚名:《乌里雅苏台志略》,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3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清代蒙古高僧传译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
    39.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研究中心《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
    40.《钦定历代职官表》,四库全书本史部职官类,总第60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41.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42.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第5册,中国边疆丛书第1辑第14种,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版。
    1.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2.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一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4.陈庆英等:《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达力扎布《蒙古史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 [德]韦伯著、康乐等译:《宗教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多杰才旦:《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嘎达哇才仁主编《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研究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顾肃:《宗教与政治》,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11.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编《国外宗教法规汇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2.郭松义:《清代全史》第三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韩敏《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胡日查:《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5.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6.金吉堂:《敕赐清真寺的五百年》,收入《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金启倧:《清代蒙古史札记》,内蒙古人民2000年版。
    19.李范文等:《西北回民研究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0.李兴华等:《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上),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李毓澍《外蒙古撤治问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一),1976。
    22.李毓澍:《外蒙政教制度考》,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1978年。
    23.廖祖桂等:《<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版本考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刘广安等:《中国古代民族自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刘广安:《中华法系的再认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7.刘建等《宗教问题探索2001年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28.刘澎:《国家·宗教·法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刘廷赞:《驻藏大臣沿革考》下册,民族文化宫图书馆1961年油印本。
    30.刘义棠:《西藏政教合一制的演变及中央监督机关之设置》,收入张曼涛主编《西藏佛教教义论集》(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31.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上、中),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3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3.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马大正等:《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5.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6.马连龙:《历辈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关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马通:《中国伊斯兰教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8.马通:《中国伊斯兰教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9.妙舟:《蒙藏佛教史》,广陵书社2009年版。
    40.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台湾广文书局有限责任公司1982年影印版。
    41.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清代伊斯兰教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2.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彭康生等:《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4.蒲文成:《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5.恰白·次旦平措等著:《西藏通史——松石宝串》,陈庆英等译,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6.乔吉:《蒙古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7.邵宏谟等:《陕西回民起义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8.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1999年版。
    49.孙玉兰等:《民族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50.孙镇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51.王东平:《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2.王建平:《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3.王荣笙:《清朝全史》第二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4.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55.王中复:《清代西北回民事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
    56.王钟翰:《王钟翰清史论集》第2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
    57.吴丰培、曾国庆:《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
    58.吴迈善:《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9.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0.谢重光等:《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编辑组:《南疆农业社会》,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2.徐晓光:《藏族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3.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4.颜厥安:《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杨健:《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6.杨强:《清代蒙古盟旗制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67.杨玉辉:《宗教管理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8.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9.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张晋藩:《清朝法制史》,中华书局1998年版。
    7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141页。
    72.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3.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4.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5.张羽新:《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7.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5年版。
    78.赵云田:《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9.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
    80.朱勇:《中华法系》第1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 [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 [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俄]婆资特奈夜夫原著、北洋法政学会编译:《蒙古及蒙古人》,北洋法政学会1913年版。
    4. [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 [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6. [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 [日]稻叶君山著、但焘译:《清朝全史》第二册,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版。
    8.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编:《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9. [苏]伊·亚·滋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 [意]毕达克著、沈卫荣等译:《西藏的贵族和政府(1728-1959)》,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 [意]图齐等著:《西藏和蒙古的宗教》,耿昇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2. [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李勤璞:《蒙古之道:蒙古佛教与太宗时期的清朝国家》,内蒙古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2.廖瑞芳:《宗教立法的法理思考》,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3.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博士论文。
    4.王献军:《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研究》,南京大学1997年博士论文。
    5.赵旭霞:《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收支及其管理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赵双喜:《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兴衰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蔡家艺等:《西宁办事大臣的设置及其对青海地区的管治》,《青海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2.陈国光:《清代维吾尔族中的伊斯兰教》,《新疆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陈庆英等:《喀尔喀部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的起源新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达力扎布:《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律例〉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编《民族史研究》第5辑,5.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95-96页。
    5.达力扎布:《〈蒙古律例〉及其与〈理藩院则例〉的关系》,《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9页。
    6.达力扎布:《清太宗邀请五世达赖喇嘛史实考略》,《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7.房建昌:《清代西藏护法考》,《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第79-82页。
    8.李进新:《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地区的瓦合甫制度问题》,《西域研究》1994年第2期。
    9.柳陞祺等《清代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的经过》,《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10.路卫东:《掌教、乡约与保甲册——清代户口管理体系中的陕甘回民人口》,《回族研究》2010年第2期。
    11.马林《从礼仪之争看驻藏大臣同达赖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摄政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12. [美]梅龙·C·高尔德史泰恩著、陈乃文译、柳陞祺校订:《西藏庄园的周转》,《中国藏学》1988年4期。
    13.蒲文成:《清代以来西藏的第巴、藏王和摄政》,《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14.田庆锋《60年来西藏法制史料整理、立法制度研究述评》,《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5.武沐等:《清代河州穆斯林乡约制度考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6.王东平:《清代回疆地区法律典章的研究与注释》,《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17.徐晓光等:《清朝对“蒙古例”、〈理藩院则例〉的制定与修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18.牙含章:《达赖喇嘛和〈达赖喇嘛传〉》,《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
    19.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20.郑传斌:《清代西北回民起义中的人地关系》,《文史哲》2003年第6期。
    21.祁杰:《历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与清政府的对喀尔喀蒙古人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22.赵云田:《清代前期利用喇嘛教政策的形成和演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23.陈国干:《清代对蒙古的喇嘛教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2年第1期。
    24.徐晓光:《清朝政府对喇嘛教立法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年第1期。
    25.东噶·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26.罗润苍:《西藏佛教史上的政教关系》,《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
    27.李凤珍:《试析五世达赖喇嘛与西藏政教合一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8.韩官却加:《西藏佛教的活佛转世制述略》,《西藏研究》1984年第4期。
    29.陈庆英:《清代金瓶掣签制度的制定及其在西藏的实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6期。
    30.李凤珍:《清代西藏喇嘛朝贡概述》,《中国藏学》1991年第1期。
    31.李凤珍:《试论清代西藏递丹书克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2.桑丁才仁:《略述清代西藏丹书克的有关问题》,《中国藏学》1997年第1期。
    33.白文固:《清代的驻京呼图克图》《文史知识》2006年第2期。
    34.赵丽君:《清代新疆乡约制度研究三题》,《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5.梁海峡:《浅析清朝对回疆阿訇的管理政策》,《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36.王辅仁:《略论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施政》,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7.申新泰:《略谈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建立初期的行政体制和清初对西藏地方的施政》,《藏学研究论从》第2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38.马宗保《宗教社会学视野中的门宦》,《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9.高占福《中国西北回族等穆斯林民族的门宦宗教教理》,《回族研究》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