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并购的经济学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企业并购的经济学分析。通过对中国企业并购的研究,运用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法律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学等的一些工具和方法,以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初步搭建了经济学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总体框架。
     本文首先提出了本文有关企业并购的含义;采用当今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的划分为基础进行划分;对古典学派的规模经济理论、制度学派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对混合并购的一些理论进行评述。
     对中国企业并购的动因的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并购现阶段的特点。对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效率分析,运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三种不同的并购类型进行效率分析,本文认为增进效率的并购应该得到鼓励的;提出了中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并购的阶段划分理论假设,认为我国企业并购分为四个阶段,我国正处于企业并购的第二阶段。
     在对有关企业并购的观点进行总结和评述上,讨论企业是否存在并购的终极边界;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基于社会平均效率的企业并购边界模型,运用成本——收益模型对这一模型进行阐述提出了企业并购的条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的企业规模和效率成正相关关系;认为我国企业并购的边界是动态的边界,而无真正意义上的长期边界。
     基于并购可能带来的垄断,才是政府介入并购的理由。在并购与垄断的分析中,从全局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垄断并不完全是不利的,垄断也会带来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本文提出了通过政府介入并购对总收益的影响来判断政府是否应该介入企业并购;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法律上。
     通过对美国历史上并购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在规制并购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并存的方式;认为我国并购立法的核心是反垄断,认为我国政府反垄断职责重点应指向以下方面:反对垄断高价,消除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提出当前政府必需解决的两个问题来规制并购过程中的垄断现象。
     从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影响入手,认为政府必须对外资并购进行规制;实行非国民待遇;借鉴国外对外资并购的限制,提出了认为适合我国的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的具体规定;对当前企业分拆提出了疑义,认为企业的分拆只是次优的选择,而不是最优的选择。
     本文的研究对于企业并购理论和我国企业并购实践有积极理论规范作用和现实意义。
This thesis, with the tools and methods borrowing from Classical Economics, Systematic Economics, Law & Economics, etc., is devoted to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M&A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ending to advanc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M&A and to accelera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practice of M&A.
    In the very beginning,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M&A, the commonly accepted classification of M&A, which includes horizontal M&A, vertical M&A and mixed M&A. Then follows the critics towards the Scale Economy Theory of Classical Economics,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of Systematic Economics and some mixed M&A theories.
    For the research into the motivity of Chinese M&A, the paper first put forward the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M&A in China. After looking into the efficiency in three different M&A model with tools employing from Classical Economics, the paper encourages the M&A model which enhance efficiency. By examining the motivity of Chinese M&A, this paper also bring forward the supposition marking M&A into four phases.
    In the summariz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related viewpoint about M&A, this thesis presents a question, that is whether there is ultimate in M&A, builds up a simple boundary M&A model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social average efficiency, illustrates the conditions of M&A based on cost-income model, concludes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scale and efficiency and that the boundary of Chinese M&A is dynamic, but not an actual boundary.
    The only excuse for government's interference is that M&A may causes monopoly. For the analysis of M&A and monopoly, in a macro-level, monopoly is not absolutely irrational, because it also does help to bring macro-goal into realization, high employment rate and economy's development. In this sens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s interference into M&A depends on its influence towards general benefit, income; and the fulfillment of government's functions should mostly turn to laws.
    Review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 theories in America, the paper believes standardizing M&A in China may adopt multiple methods and then compare their effects. The core of legislation is anti-monopoly against monopoly unreasonable price, against unbalanced fortune distribution.
    Chinese entrance of WTO influences our domestic M&A, thus, to limit foreign M&A in China is important, and Non-National Treatment might be sensible. Referring the limitation of foreign M&A in other countries, the paper offers some detailed clauses for Chinese to-be Anti-Monopoly Act. For the popular division in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thesis expresses its skeptical suspicion: this might not be the best way.
引文
[1]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 volume 8,15th Edition, 1993,pp.34-35.
    [2] 张维赢,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68页。
    [3] 刘文通,公司兼并收购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4。
    [4] 何旭强,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政府功能及角色定位,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8月。
    [5] 苏素,基于微观经济学的企业兼并理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卷第3期,54-57页。
    [6] Harold Demsetz, Industrial Structure, Market Rivalvy, and Public Policy.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 16,1973,pp. 1-16.
    [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7—688页。
    [8] 樊刚,中国财富报告,中国经营报摘录,2003年1月16日,
    [9] 陈朝阳,中国企业并购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5月,248-254页。
    [10] Worcester. P.R.,An Estimation of the "Welfare Losses" from Monoploy in the American Economy, Western Enconomic Journa14,summer, 1966.
    [11] 张乃根,经济学分析法学,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226-234页
    [12] 陈富良,万卫红,企业行为与政府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5月,65-75页
    [13] 朱泽山,我国政府在反垄断中的职责和重点指向,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5期。
    [14] 颜蔚兰、李勇齐,关于企业兼并的产权经济学分析,江西社会科,2000年第5期。
    [15] 范诵、李承友,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企业兼并行为分析,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16] 徐权 汪涛,经济转轨期国有企业兼并模式研究——政府引导型模式成因探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
    [17] 杨冬艳,论企业兼并中的政府干预,经济经纬,2001年第1期。
    [18] 贾丹林,公司兼并、收购、合并、并购法律辨析,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
    [19] 匡克,产权理论在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产权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秋季号。
    
    
    [20] 刘应森,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并购,企业改革与管理,2000年第3期。
    [21] 崔秀荣,试论我国政府反垄断立法应如何规制行政垄断,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5期
    [22] 王一,企业并购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23] 吴汉洪,西方寡头市场理论与中国市场竞争立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
    [24] 植草益,产业组织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5] 王王君,政企关系演变的实证逻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26] 曹建海,过渡竞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27] 殷醒民,企业并购的金融经济学解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28] 胡汝银,低效率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29]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上册微观部分)(下册宏观部分),1996年2月
    [30] 刘伟、高明华,转型期的国有企业重组,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月。
    [31] 张滦,中外企业并购比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专刊,2001年6月 专刊。
    [32] 张银杰,论企业、市场、政府的行为边界,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33] 董竹、李益平、孙家庆,中外金融中介在企业兼并中作用的对比分析,长春邮电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34] 黄旭、郑明,论兼并中目标企业经营者的理性行为,中国城市金融,2000年第2期。
    [35] 李豫湘,并购的边界研究,系统工程,2000年7月第18卷第4期。
    [36] 高煜,并购市场局部均衡分析和定价模式探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8月第3期。
    [37] 张亚芸 潘建亭,对公司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兼论我国的反垄断立法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0期。
    [38] 魏琳,对我国企业并购现状的再思考,当代财经,1998年第12期。
    [39] 杜永谋,发挥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积极作用,统计与信息,2000年11月,第15卷总第43期。
    [40] 张献和,国有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2期。
    [41] 蔡宁 沈月华,国有企业并购低绩效的企业家行为因素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1月第1期。
    [42] 刘晓云,国有企业并购市场的现状分析,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
    
    年第1期。
    [43] 杨栩 郭庆才,国有企业兼并与政府干预分析,黑龙江金融,1999年2期。
    [44] 项国鹏,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兼并动机和兼并绩效分析,经济纵横,2000年第5期。
    [45] 张地生、陈宏民,横向兼并动机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1年第4期。
    [46] 朱宪辰、吴道明,兼并收购的博弈均衡,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12月第6期。
    [47] 王伟光,经济转型期企业兼并行为的理性选择,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8] 张军 陈宏民,开放经济下企业兼并与政府政策分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9] 朱乾宇,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9月第18卷增刊。
    [50] 张寿彭、张新起,论试当前企业跨国并购的现实及理论基础,开发研究,2001年3月。
    [51] 魏成龙,论双重过渡下的企业并购,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2期。
    [52] 薛有志,马克思恩格斯的企业兼并模式及其现实意义,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53] 董有德,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过度进入与企业并购,经济学家2000年2期。
    [54] 张宁俊,对企业并购的理性思考,财经科学,1999年第3期。
    [55] 陈国东、余中,对企业并购中的政府宏观政策的思考,咨询决策。
    [56] 王黎明、李晓娟,企业并购浪潮成因与作用浅析,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2月第1期。
    [57] 过震,全球公司并购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经济师,2001年第2期。
    [58] 钟廷刚,适合中国企业的并购策略与政策性建议,经济与管理,2001/3
    [59] 胡艳等,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剖析,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12月第4期。
    [60] 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61] 张地生、陈宏民,纵向兼并的效应分析,系统工程学报,2001年12月第16卷第6期。
    [62] 杨求宏、戴昌钧,准兼并机制与合理的政府行为,现代财经,1999年第2期。
    [63] 瞿小石,转轨时期企业兼并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财经研究,1999年第
    
    5期,总第210期。
    [64] 王春萍,转轨时期国有企业兼并中的政府行为分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9月第3期。
    [65] 张含宇、韩巍,转轨时期国有企业兼并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6月第3期。
    [66] Pedro Gonzalez,Geraldo M. Vasconcellos,Richard J. Kish and Jonatham K Kramer"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ximizing the value of the firm"A.F. E1997. 7,295-3052.
    [67] Chao Chen and Robert Su "Do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of U. STargets Difierfrom U.SDomestic Takeover Targets?"Global Finance Journal,8(1):1997.
    [68] J.fredweston, KwangS.chung, Juan A.Siu. Takeov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Second Edition) [M].New York:Prentice,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