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技术与版权的冲突及解决方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网络技—P2P技术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人们已经习惯了上网聊天、网友之间传送文件以及在网络上免费下载音乐、图片、电影等文件,这些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腾迅QQ、迅雷、BT等P2P软件。P2P技术实现了网络用户之间直接免费共享版权作品,于是“共享行为”取代了“购买行为”,这样就严重损害了版权人的利益。在美国,版权人针对P2P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广大P2P用户掀起的诉讼一浪高过一浪。我国也已经出现了两例典型的P2P案件,且其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P2P技术带来的版权侵权问题,归根结底是技术进步与版权保护的冲突问题。如何解决该问题,才能既保护版权人的利益又不阻碍技术的发展是本文要研究的课题。
     全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通过介绍P2P技术及其给版权带来的冲击,提出了P2P技术发展与版权保护的冲突问题。
     第二章通过分析P2P用户版权侵权行为性质得出结论:利用P2P下载作品的行为构成对版权中“复制权”的侵犯;利用P2P上传作品的行为构成对版权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
     第三章分析了解决P2P技术带来的版权侵权问题的现有对策及其不足,并且指出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版权间接侵权责任,这对完善我国著作权法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探寻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由于P2P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著作权利益平衡机制,要解决技术与版权的冲突需要重构利益平衡机制,开发新的P2P商业模式,从而使P2P非法共享走向合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本章提出了建立我国版权间接侵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A new kind of network technology----the p2p technology has received people'sacceptance and affection day by day in recent years. People are used to chatting, transmitting documents to net-friends and downloading music, pictures, movies and so on through network. The realization of these functions relies on the p2p software such as QQ, Thunder, BT. The p2p technology has realized that the network users can share and exchange copyright works each other freely. Therefore, "the sharing behavior "may substitute "the purchase behavior" and then the benefit of the authors will suffer huge losses. In America, the authors sued the p2p service providers and p2p users again and again. While in China, there are two p2p infringement cases and the number of them is increasing. The p2p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echnology advancement and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so as to protect copyrigh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s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text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text include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p2p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on copyright protection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echnology advancement and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f p2p users and then obtains the conclusions that the behavior of downloading works with p2p infringes reproduction right and that the behavior of uploading works with p2p infringes the right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measures of p2p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s well as its disadvantages and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indirec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in American, which is important to perfect our copyright law.
     The forth chapter finds out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Because the p2p technology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copyright benefit balanced mechanism, we need to reconstruct the copyright benefit balanced mechanism and develop a new business model, which transfers the illegal p2p sharing into legal one to solve the problem fundamentally.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establish indirec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system in China.
引文
1 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同事”和“伙伴”等意义,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
    2 BT下载的全称是Bit Torrent,是美国人Bram cohen在2001年开发的一个开源和开放协议的下载工具,其技术特点是简单有效,设计十分精巧,而且比起老前辈Napstcr、Kazaa、Gnutella等来说,由于有了MFTP多源下载技术,速度十分快.
    3 迅雷(Thunder)2004年出现,开始是与Flash get网际快车类似的下载工具,由于迅雷兼容了传统的FTP 和HTTP下载技术,同时支持P2SP技术,所以下载速率得到不少提升,下载速度十分快.
    4 电骡(emule)实际是源于电驴edonkey,两者的协议基本相同,只不过后来由不同的开源组织进行维护。电骡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支持软件内搜索,而且可以搜索到的资源很多。
    5 风播是2006年出现的一个新兴的P2P视频点播软件,不仅仅支持常规下载,而且还支持在下载的同时观看影视节目。所以我们不必等待几小时到影片下载完毕再观看。最重要的是风播兼容BT协议和Torrent 种子文件,所以节目源非常丰富。
    6 KuGoo是酷狗的简称,是基于中文平台专业的P2P音乐及文件传输软件。通过KuGoo,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安全地实现国内最大的音乐搜索查找。
    1 蒋林涛:《P2P技术的分析与研究》载《电信网技术》2007年3月第3期,第20页。
    1 李祖鹏、黄建华、黄道颖、庄雷:《P2P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展望》,载《电信科学》,2003年第3期,第16页。
    1 张今:《数字环境下私人复制的限制与反限制--以音乐文件复制为中心》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6期,第150页。
    1 http://www.yesky.com/48/1716548.shtml
    2 李秀莲:《P2P软件使用用户版权侵权问题的解决对策》,载《现代情报》2005年第8期,第8页。
    3 http://lst7788.blogbus.com
    4 Kuro软件是一种P2P网络共享软件,使用者可以通过“酷乐”快速搜索、播放、下载最流行的MP3音乐。
    1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4/0324/A20040324297233.shtml
    2 http://www.soft6.com/article/2004-04-29/30405.shtml
    3 http://tech.sina.com.cn/i/2004-11-19/0847461735.shtml
    4 http://www.singtaonet.com/global/world/t20060404_181839.html
    1 张晓津:《P2P网络环境下软件侵权问题研究》载《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第3期,第6页。
    2 http://www.p2psky.com/news/article1657.html
    3 如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1 王迁:《P2P软件最终用户版权侵权问题研究》载《知识产权》(双月刊)2004年第5期,第12页。
    1 王迁:《P2P软件最终用户版权侵权问题研究》载《知识产权》(双月刊)2004年第5期,第11页。
    1 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2 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条。
    1 彭学龙:《网络时代的私人复制》载《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8期,第34页。
    2 如果最终用户的行为不构成侵权,那么Napster就谈不上间接侵权。
    1 王迁:《P2P软件最终用户版权侵权问题研究》载《知识产权》(双月刊)2004年第5期,第10页。
    1 张今:《数字环境下私人复制的限制与反限制--以音乐文件复制为中心》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6期,第152页。
    1 据统计,迄今已有包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希腊、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葡萄牙等在内的42个国家实行了版权补偿金制度。
    2 赵媛:《网络环境下的作品复制权》,载《现代情报》2002年第1期,第28页。
    3 数字复制设各及空白存储媒体包括如下物品:录音设备(录音机、或MP3播放机)、录像设备(录像机、DVD Recorder)、录音存储媒体(空白录音带、MP3卡)、录像存储媒体(空白录像带、DVD-R)等。
    4 曹世华:《论数字时代的版权补偿金制度及其导入》,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46页。
    1 王迁:《数字环境下私人复制补偿金制度的前景》,载《中国版权》2005年第2期,第60页。
    2 郭春飞:《国际唱片行业主要网络案件概览》,载沈仁干主编:《数字技术与著作权》,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73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条。
    2 梁清华,汪洋:《数字时代版权领域的利益冲突及解决思路》,载《知识产权》2004年第5期,第36页。
    1 王利:《M-G-G v.Grokster案再谈ISP的法律责任》,http://www.myipr.net/n252c34.htm
    2 张金恩:《美国间接侵权制度的新发展》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2期,第16页。
    1 梁志文:《论第三方责任的合法性基础》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4期,第12页。
    1 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2005-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72页。
    2 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2005-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69页。
    3 郑瑞琨:《P2P技术下版权侵权责任的认定--以国内首例P2P侵权案为例》载《中国版权》2007年第5期,第34页。
    1 梁志文:《论版权法之间接侵权责任--以“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为中心”》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5期,第100页。
    2 王迁:《P2P软件提供者的帮助侵权责任》载《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9期,第53页。
    3 同2。
    4 王迁:《论版权法中的“间接责任”》载《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2期,第11页。
    1 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Inc.,V.Grokster,Ltd.,259 F.Supp.2d 1029(C.D.Cal.,2003).
    2 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v.Grokster,380 F.3d 1154(9th Cir.2004).
    1 王迁:《P2P软件提供者的帮助侵权责任》,载《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9期,第54页。
    2 同上,第55页。
    3 杨晖、马宁:《积极诱导规则--从Grokster案看P2P侵权的新标准》载《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8期,第51页。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3条。
    2 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1 类似的广告语还有:“千万好友分享无限量影音资源”、“革命性的多点传输技术使电影、音乐、游戏等大容量文件传输速度空前提高”等。
    1 梁志文:《论第三方责任的合法性基础》,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4期,第10页。
    [1]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3]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2005-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冯晓青.知识产权前言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6]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
    [7]王利明.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8]沈仁干.数字技术与著作权.法律出版社,2004
    [9]李扬.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和前言问题.法律出版社,2004
    [10]张建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11]李响.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2]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沈仁干.数字技术与著作权:观念、规范与实例.法律出版社,2004
    [14]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
    [15]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
    [16]李扬.网络知识产权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17]薛虹.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18]唐广良.知识产权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1]蒋林涛.P2P技术的分析与研究.电信网技术.2007,3
    [2]李祖鹏、黄建华、黄道颖.P2P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电信科学.2003,3
    [3]张今.数字环境下私人复制的限制与反限制--以音乐文件复制为中心.法商研究.2005,6
    [4]张晓津.P2P网络环境下软件侵权问题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06,3
    [5]彭学龙.网络时代的私人复制.电子知识产权.2004,8
    [6]曹世华.论数字时代的版权补偿金制度及其导入.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6
    [7]梁清华、汪洋.数字时代版权领域的利益冲突及解决思路.知识产权.2004,5
    [8]梁志文.论第三方责任的合法性基础.电子知识产权.2007,4
    [9]王利.M-G-G v.Grokster案再谈ISP的法律责任.http://www.myipr.net/n252c34.htm
    [10]王迁.新型P2P技术对传统版权间接侵权责任理论的挑战--Grokster案评述.电子知识产权.2004,11
    [11]赵媛.网络环境下的作品复制权.现代情报.2002,1
    [12]张金恩.美国间接侵权制度的新发展.知识产权.2006,2
    [13]郑瑞琨.P2P技术下版权侵权责任的认定--以国内首例P2P侵权案为例.中国版权.2007,3
    [14]王迁.网络环境中著作权司法保护的三大突破.中国版权.2008,1
    [15]史学请.关于我国内地Kuro侵权案初审判决的几点思考.中国版权.2007,3
    [16]王迁.“索尼案”二十年祭--回顾、反思与启示.科技与法律.2004,4
    [17]翁鸣江、武雷.Napster诉讼案及其对美国版权法的影响.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2,2
    [18]张今、杜晶.数字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论要.知识产权研究.2005,3
    [19]沈木珠.P2P共享的合法性--从巴黎法院裁定的一厂谈起.电子知识产权.2007,6
    [20]董颖.技术中立与非中立性技术应用--评中国P2P第一案.电子知识产权.2007,4
    [21]刘家瑞.Napster案与文件共享技术的版权责任..科技与法律.2004,4
    [22]王迁.论版权法中的“间接责任”.科技与法律.2005,2
    [23]王迁.P2P软件最终用户版权侵权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双月刊).2004,5
    [24]梁志文.论版权法之间接侵权责任--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为中心.法学论坛.2006,5
    [25]王迁.论“信息定位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行为的认定.学术论坛.2006,1
    [26]邵忠银、夏菊子.论P2P中的利益衡量.中国信息界.2007,10
    [27]王迁.数字环境下私人复制补偿金制度的前景.中国版权.2005,2
    [28]王迁.走向“帮助侵权”规则--评“步升诉百度案”.中国版权.2005,6
    [29]刘家瑞.论新兴文件共享技术的版权间接责任.电子知识产权,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