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战争的战术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战争在双方关系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本文以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战争的战术为研究对象,利用现有的文献和考古实物,结合现代军事学理论,以战术为中心,从交战双方的火力、防护和机动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双方武器装备、军队编成与战斗队形、后勤保障、协同作战及其战术特点的对比分析,认为良好的战术是战斗、战役乃至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保证。中原王朝军队以综合国力为后盾,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娴熟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完善的后勤保障,在战术上占有优势。战术上的优势是中原王朝军队在作战中逐渐取得优势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此外,研究认为,以游牧民族轻骑兵为主体建立的单一兵种军队在战术上是处于劣势的,其得逞于一时只是历史发展中的短时间的、反常的现象。成建制的、训练有素的骑兵才是战争所需要的骑兵这种重要兵种的存在形式。诸兵种合成军队以协同作战的战术遂行作战才是赢得战斗乃至战争胜利的保证。同时,在战斗中只有使用合适的战术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反之,即使拥有装备的优势也会败北。
In the age of Qin and Han dynasty, war had to be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dynasty and Northern ethnics(including Huns, Qiang, Wuhuan and Xianbe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actics that used by two counterparts of this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rchaeology and modern military theory, targeting the comparison of tactics, research made on weapons, formations, logistics and combined arms operation, to analyse and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of firepower, protection and mobili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fine Tactics is the accelerator of combat capability, and it can ensure the victory of the combat and the campaign, even the war. With the mightiness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e army of chinese dynasty always have the advantage over the Northern ethnics on weaponery, coordination, logistics and tactics. The Tactical advantage was the key fact that chinese dynasty won the war.
     Furthermor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army of Northern ethnics commonly consisted of singly light cavalry. This kind of under armored, often undisciplined light cavalry were always in the dry tree on the battlefield. In rare cases singly light cavalry won the battle. Well formed and disciplined cavalry is the only necessary mobile force on the battlefield in the ancient time. The combined arms force consisted of infantry, cavalry even chariot sometimes was the leading actor of the war and the tactics of combined arms operation was the key to the victory. Obviously, whether well armed or not, the winner was the one who executed the correct Tactics.
引文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879页,下引皆同此版,仅注书名、传名和页码。
    ①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1-32页。
    ②马克思:《前资本主义生产形态》,载《文史哲》1953年第2期,转引自唐长孺著,朱雷、唐刚卯选编:《唐长孺文存》,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51页。
    ③《史记·匈奴列传》,第2879页。
    ④《史记·匈奴列传》,第2879页。
    ⑤林剑鸣:《秦汉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①《史记·匈奴列传》,第2890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5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94《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52页,下引皆同此版,仅注书名、传名和页码。
    ③《汉书·匈奴传》,第3765页。
    ④马克思:《前资本主义生产形态》,载《文史哲》1953年第2期,转引自唐长孺著,朱雷、唐刚卯选编:《唐长孺文存》,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51页。
    ⑤马长寿:《北狄与匈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①《史记·蒙恬列传》,第2565页。
    ②《史记·蒙恬列传》,第2565-2566页。
    ③《史记·秦始皇本纪》,第253页。
    ④贾谊:《过秦论》,《全汉文》卷十六,【清】严可均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6页。
    ①《汉书·文帝纪》,第119页。
    ②《汉书·文帝纪》,第125-126页。
    ③《汉书·匈奴列传》,第3766页。
    ④《汉书·匈奴列传》,第3781页。
    ⑤《汉书·匈奴列传》,第3783页。
    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十汉纪十二,中华书局,1956年,第669页,下引皆同此版,仅注书名、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79、2985页,下引皆同此版,仅注书名、传名和页码。
    ②《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2985页。
    ③《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2986页。
    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2450页。
    ①《战术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后勤学校训练部,1986年5月,第6页。
    ②恩格斯:《暴力论(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87页。
    ③由于作者不懂俄语加之条件所限,无法利用前苏联和俄国极为丰富的与北方民族相关的考古资料,故主要利用中国的传世文献对北方民族的武器装备进行分析对比。
    ④周纬:《中国兵器史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⑤(日)筱田耕一:《中国古兵器大全》,万里机构?万里书店出版,1992年。
    ⑥陆敬严:《图说中国古代战争战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⑦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刘秋霖等:《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⑧刘旭:《中国古代兵器图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⑨T·N·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页。
    ①【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60《军器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086、1088页。
    ②【宋】李昉:《太平御览》卷347,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三册,2000年,第1083页。
    ③《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贾兰坡、盖培、尤玉柱,《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51页。
    ④《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考古》1977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页。
    ②钟少异:《金戈铁戟—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与传统》,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第145页。
    ③图2-1:原载于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33页。
    
    ①图2-2原载于《中国古代兵器》,陆敬严著,第142页。
    ②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121页。
    
    ①图2-3原载于《中国古代战争》,袁庭栋,刘泽模,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22页。
    ②陆敬严、华觉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27页。
    
    ①图2-4原载于《中国古代兵器图集》,成东、钟少异,1990,第144页。
    ②图2-5沂南汉墓墓门中立柱画像(图183局部),原载于《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一卷,山东、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34页。
    ①王兆春:《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3页。
    ②《后汉书·陈球传》,第1831页。
    ③张宝锋,崔亚辉,董雅文:《弩机机械学性能研究和受力分析》,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6)第22卷第3期。
    ④图2-6原载于《中国古代兵器图集》,成东、钟少异,1990,第144页。
    ①现已发现有战国晚期的带有刻度的望山实物,证明在弩机的望山上增设刻度以提高命中率的做法起源早于汉代,至汉代逐渐成熟。见徐占勇:《对一批燕下都弩机散件的初步分析》,《文物春秋》,2002年第6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8页。以下两简均属该书,只注简号,不再详注。
    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96页。以下诸简均属该书,只注简号,不再详注。
    
    ①【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中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76页。
    ②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0-311页。
    
    ①【宋】李昉:《太平御览》卷352,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三册,2000年,第1117页。
    ②图2-7原载于《四川中江塔粱子崖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9期,第16页。
    ③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汉简研究文集》,1984年,第221页。
    
    ①【宋】李昉:《太平御览》卷352,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三册,2000年,第1117页。
    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第2846页。
    ③图2-8原载于《汉长安城武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83页。
    
    ①《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座汉代墓葬》,《文物》,1989年第1期;《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②刘占成:《秦俑坑出土的铜铍》,《文物》,1982年第3期。
    
    ①图2-9原载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68页。
    ②【宋】李昉:《太平御览》卷353,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三册,2000年,第1129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武库》,文物出版社第83页,2005年,第129页。
    
    ①林幹:《匈奴史》修订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8页。
    ②张卫星:《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宋】·李昉:《太平御览》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49-1150页。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71页,第183简。
    ③【宋】·李昉:《太平御览》第3卷,卷356引孔融《寘邢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50页。
    ④白荣金:《甲胄复原》,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⑤白荣金:《甲胄复原》,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01页。
    ⑥白荣金:《甲胄复原》,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53页。
    ①袁仲一:《秦代的甲胃和马甲浅析》,《秦文化论从第九辑》,西北人学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
    ②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从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0-44页。
    ①白建钢:《论西汉步、骑兵的兵种、编制和战术》,《纪念林剑鸣教授史学论文集》,王子今、白建钢、彭卫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①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六韬·均兵》,《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7年,第1册,第502-503页。
    ②图3-1原载于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126页。
    ①英国科技史家怀特指出:“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转引自王铁英:《马镫的起源》,《欧亚学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2年,第76页。
    ②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文物》1973年第3期。
    ③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象山5号、6号、7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72年第11期。
    
    ①图3-2原载于《文物》1972年第11期,《南京象山5号、6号、7号墓清理简报》,第30页。
    ②杨秉礼、史宇阔、刘晓华:《中国·咸阳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33-36页。
    ①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①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大通上孙家寨汉简整理小组:《大通上孙家寨汉简释文》,《文物》,1981年2月。
    
    ①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大通上孙家寨汉简整理小组:《大通上孙家寨汉简释文》,《文物》,1981年2月。
    ②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卫公兵法辑本?卷中?部伍营阵》,《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第2册,1988年,第344页。
    ①《汉书·匈奴传》,第3751页。
    ②恩格斯:《骑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20、300页。
    ③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第157页、第160页。
    ④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出版社联合出版,1992年,第7册,第240页。
    ①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出版社,1992年,第2册,第96页。
    ②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司马法·严位》,《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出版社,1992年,第1册,第77页。
    ③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大通上孙家寨汉简整理小组:《大通上孙家寨汉简释文》,《文物》,1981年2月。
    ①《后汉书???段颎传》,第2149页。
    ②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第2册,1988年,第237页。
    ③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孙子·九地》,《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第1册,1987年,第27页。
    ④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孙子·兵势》,《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第1册,1987年,第9页。
    ⑤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孙子·虚实》,《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第1册,1987年,第14页。
    ⑥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司马法·定爵》,《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第1册,1987年,第72页。
    ⑦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司马法·天子之义》,《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第1册,1987年,第68页。
    ⑧图3-3原载于《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一卷(图56局部),山东、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①《汉书·李广传》,第2440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71年,第29页,下引皆同此版,仅注书名、传名和页码。
    ③本段以下所述蒙古军的情况都引自【宋】彭大雅著:《黑鞑事略》,《丛书集成初编·黑鞑事略及其他四种》,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长沙,民国二十六年。
    ①《拿破仑回忆录·论军事技术·骑兵》转引自《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75页。
    
    ①《后汉书·窦融列传》,第815页。
    ②《三国志·魏书·田豫传》,第726页。
    ①刘军:《两汉军事后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5月。
    ①刘军:《两汉军事后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5月。
    
    ①《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第2484页。
    ②《汉书·陈汤传》,第3019-3020页。
    ③《后汉书·马援传》,第835页。
    ④《汉书·匈奴传》,第2879页。
    ⑤《汉书·匈奴传》,第3766页。
    ⑥【新编诸子集成】《盐铁论校注(定本)》,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第543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战士出版社,1982年,第25页。
    ②金玉国:《中国战术史》,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①《汉书·艺文志·兵书略》,第1759页。
    ①《汉书·赵充国传》,第2975页。
    ②《三国志·魏书·田豫传》,第726页。
    ①《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2986页。
    ②同利军:《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军事历史》,2009年第1期。
    ③《史记?匈奴列传》,第2892页。
    ①《史记?匈奴列传》,第2879页。
    ②《后汉书·耿弇列传》,第721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战士出版社,1982年,第21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战士出版社,1982年,第17页。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战士出版社,1982年,第14页。
    ④邓万学:《美军常用军语释义》,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第356页。
    
    ①邓万学:《美军常用军语释义》,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②邓万学:《美军常用军语释义》,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第348页。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4、【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71年
    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6、【宋】李昉:《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三册,2000年
    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9、【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
    10、【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2、【新编诸子集成】《盐铁论校注(定本)》,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
    13、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黑鞑事略及其他四种》,商务印书馆,长沙,民国二十六年
    14、刘鲁民:《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第1-6册、第51册,1987年、1992年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2、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3、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1卷《兵器》,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4、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4卷《兵家》,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5、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6、金玉国:《中国战术史》,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
    7、谢成侠:《中国养马史》,科学出版社,1959年
    8、王兆春:《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
    9、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0、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1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郝子舟、霍高珍:《战术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姚江宁:《合同进攻战术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15、孟祥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3卷《秦汉》,人民出版社,1996年
    16、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17、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文汇出版社,1994年
    18、杨秉礼:《杨家湾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陕西美术人民出版社,1996年
    19、吴小平:《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出版社,2005年
    20、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1991年
    21、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2、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武库: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2005年
    2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2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文物出版社,1988年
    25、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武库》,文物出版社第83页,2005年
    2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
    27、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1999年
    28、林幹:《匈奴史》修订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29、王兆春:《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
    30、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
    32、朱雷、唐刚卯选编:《唐长孺文存》,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3、林剑鸣:《秦汉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
    34、马长寿:《北狄与匈奴》,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第4卷、第14卷、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6、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后勤学校训练部:《战术学》,1986年5月
    3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战士出版社,1982年
    38、邓万学:《美军常用军语释义》,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
    39、王子今、白建钢、彭卫:《纪念林剑鸣教授史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0、张野鹏:《军事运筹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1、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2、白荣金:《甲胄复原》,大象出版社,2008年
    43、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让,1993年
    44、刘秋霖等:《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45、刘旭:《中国古代兵器图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46、周纬:《中国兵器史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47、钟少异:《金戈铁戟—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与传统》,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
    48、陆敬严:《图说中国古代战争战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
    49、陆敬严,华觉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
    50、杨秉礼、史宇阔、刘晓华:《中国·咸阳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51、潘光旦:《中国民族史料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52、【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53、【美】T·N·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
    54、【日】筱田耕一:《中国古兵器大全》,万里机构?万里书店出版,1992年
    1、何平立:《略论春秋战国时期车战盛衰之原因》,《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2、毛颖:《弩机概论》,《东南文化》,1998第3期
    3、臧知非:《“偃武修文”与东汉边防》,《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4、李宇:《秦汉时期弓、弩运用技术简论》,《沧桑》,2008第4期
    5、魏大鸿、熊焰:《简论弓箭的起源及其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荆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第4期
    6、赵梦函:《西汉的养马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7、李斌:《从尹湾<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看汉代兵种构成》,《中国历史文物》,2002第4期
    8、李库:《西汉早期骑兵俑的发现和研究》,《文博》,2005年第3期
    9、孟古托力:《骑兵的定界和起源》,《北方文物》,2003年第2期
    10、陈直:《汉代的马政》,《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11、王裕昌、宋琪:《汉代的马政与养马高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2、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3、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座汉代墓葬》,《文物》,1989年第1期
    14、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汉简研究文集》,1984年
    15、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16、白荣金:《呼和浩特出土汉代铁甲研究》,《文物》,1999年第2期
    17、安忠义:《汉代马种的引进与改良》,《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
    18、袁仲一:《秦代的甲胃和马甲浅析》,《秦文化论从第九辑》,西北人学出版社,2001年
    19、刘占成:《秦俑坑出土的铜铍》,《文物》1982年第3期
    20、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8期
    21、张卫星:《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22、张宝锋、崔亚辉、董雅文:《弩机机械学性能研究和受力分析》,《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3、徐占勇:《对一批燕下都弩机散件的初步分析》,《文物春秋》,2002年第6期
    24、刘军:《两汉军事后勤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25、同利军:《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军事历史》,2009年第1期
    26、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象山5号、6号、7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72年第11期
    27、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大通上孙家寨汉简整理小组:《大通上孙家寨汉简释文》,《文物》,1981年第2期
    28、王铁英:《马镫的起源》,《欧亚学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