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三晋兵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的兵学文化,自先秦时期始,就显示出鲜明突出的地域特征。大致而言,它主要体现为三大类型,即齐鲁兵学文化、三晋兵学文化和以楚、吴、越为代表的南方兵学文化。先秦时期,三晋社会的兵学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兵器种类数量增多,质量提高,杀伤破坏力增大,促进了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斗方式的复杂化;军队的编制、兵役制度、训练方式等军制的各方面也出现了大变革;兵略较之三代也更加纷繁复杂;三晋兵家如吴起、尉缭等人也能够自觉地学习兵法并且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同时又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写出新的兵学著作。先秦三晋兵学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品格,在中国古典兵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The Strategics of Ancient China has displayed it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re-Qin Period. Generally, it was classified into three kinds which contain Qilu Strategics, Strategics of Three Jin and Strategics of South China represented by Chu, Wu and Yue. Three Jin society including military field has taken great changes from the Pre-Qin period with the various kinds of weapons, the improvement of its quality and the killing and destructive power which enlarged and complicated the war. The military system such as the military compilation, military service system and training methods has also changed a lot. The strategics has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than before. The strategists such as Wuqi and Weiliao of Three Jin learned the strategics, applied it into war and then created new books on Strategics. Strategics of The Famous for its connotation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Strategics of the Pre-Qin period and Three Jin has taken up an obviou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Strategics.
引文
1脱脱(元).宋史·郭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11,第9725页。
    2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1,第2页。
    3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1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23页。
    2晁福林.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上海:三联书店,1992,第49页。
    
    1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第28页。
    2刘庆.先秦南方兵学及其与齐国兵学之比较.《管子学刊》.1998,3。
    3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第1-3页。
    1吴九龙.银雀山汉简及近年来出土兵书概述(纪念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周年).《军事历史研究》.2002,1。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纪念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周年).《军事历史》.2002,1。
    2《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6。
    3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1。
    4谢祥皓.中国兵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9。
    5张文儒.中国兵学文化(国学研究丛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
    6宫玉振.书剑飘逸:中国的兵家与兵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1。
    7吴如嵩.徜徉兵学长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1。
    8雷庆.中国兵学文化名著.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11。
    9贾若瑜.春秋时期军事思想初探.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9。
    10朱梅生.军事思想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5。
    11于泽民、刘春志、刘思起、张云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4。
    12汤昌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10。
    13谢国良、袁德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4.5。
    14郗孟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兵学思想的发展.《河北学刊》.2007,11。
    15张文儒.东西方兵学文化意识探源与比较.《社会科学家》.1999,2。
    16雷庆.中国兵学述略.《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4。
    17上官绪智.论春秋战国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辨证思想.《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8刘庆.论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高潮.《军事历史研究》.1997,2。
    1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5。
    2任重.齐国是中华兵学的摇篮.《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3孟祥才.先秦兵学与齐鲁文化.《管子学刊》.2005,4。
    4刘庆.先秦南方兵学及其与齐国兵学之比较.《管子学刊》.1998,3。
    5刘庆.先秦齐国兵学的产生与发展.《管子学刊》.1994,3。
    6孙兵.齐国兵学文化与孙子兵法.《滨州学院学报》.2007,5。
    7于孔宝.齐国兵学与先秦兵学文化中心.《管子学刊》.2005,3。
    8谢祥皓.光照千秋的齐鲁兵学.《发展论坛》.1995,8。
    9徐勇.尉缭子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0.2。
    10任力.中国古军法的宝库《尉缭子》导读.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8。
    11李解民.尉缭子译注.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6。
    12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
    13毛元佑、黄朴民.五经七书.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12。
    14五经七书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86.8。
    15史美珩.古史兵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6。
    16中国军事史第二卷兵略.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8。
    17吴春秋.大战略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12。
    18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1。
    19宋杰.先秦战略地理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20洪兵.中国战略原理解析.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6。
    21于汝波、刘庆.中国历代战略思想教程.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8。
    22宫玉振.中国战略文化解析.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9。
    23金玉国.中国战术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24周銮书.兵略·兵制·兵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
    25王晓卫、刘昭祥.历代兵制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1。
    1陈群.中国兵制简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3。
    2赫治清、王晓卫.中国兵制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4。
    3黄水华.中国古代兵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11。
    4刘展.中国古代军制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6。
    5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10。
    6刘泽华.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兵制志,兰书臣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7徐勇、张焯.简明中国军制史.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6。
    8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9毛波.春秋晋国军权变化与君权衰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5。
    10董兵.商代军队编制与兵种研究.郑州大学,2000.6。
    11李孟存、常金仓.晋国的军制.《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12杨英杰.春秋晋国军制探讨.《晋阳学刊》.1983.6。
    13罗志渊.西周·春秋·战国兵役制度研究.《新政治》.1939,二卷5-6。
    14筱田耕一.中国古兵器大全.台湾:万里书店,1996.2。
    15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6。
    16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5。
    17黄意明、徐铮.古兵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
    18刘方.古代兵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1。
    19杨泓、于炳文,李力.中国古代兵器.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
    20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9。
    21刘秋霖.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0。
    22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1。
    23黄盛璋.新发现之三晋兵器及其相关的问题.《文博》.1987,2。
    24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文物》.1972,10。
    25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4。
    26石晓霆.先秦主要格斗兵器浅析.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27井中伟.先秦时期青铜戈·戟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28石岩.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
    
    1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1,第9页。
    2刘庆.论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三次高潮.《军事历史研究》.1997,2。
    3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904-910页。
    4黄朴民.齐鲁兵学的文化特征与时代精神.《中国军事科学》.2003,2。
    5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6,第1762页。
    1陆懋德.孙子兵法集释.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2霁虹.兵家军事思想研究二十年.《社会科学战线》.2003,1。
    3李立华.春秋战国兵家经济思想论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4。
    4艾其茂.春秋战国时期兵、法两家思想体系比较研究——以孙子和韩非子为例.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
    5徐勇.鬼谷子与先秦兵家.《军事历史研究》.2004,4。
    6李桂生.近百年先秦兵家研究述评.《黄岗师范学院》.2007,4。
    7杨用成、龚留柱.论先秦兵家的性质及其产生.《河南大学学报》.2005,4。
    8孟祥才.孙武、吴起兵法之比较.《滨州学院学报》.2005,5。
    1赵艳娟.我国古代兵家文献著录简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4。
    2李兴斌.先秦兵家和平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文史哲》.2005,4。
    3胡东原、张德湘.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研究.《学海》.2003,3。
    4李桂生.先秦兵家流派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05,1。
    5李桂生.先秦兵家人文主义精神特征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06,3。
    6葛长宏、胡善高.先秦兵家杂咀.《文史天地》.2005,4。
    7解文超、黄海民.先秦兵书研究述论.《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8张文儒.中国兵家与儒、道、法各家的兼容与互补.《江汉论坛》.1998,6。
    9董善祥.吴起遭遇的启示.《江淮论坛》.1980,3。
    10倚斤.吴起其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7,2。
    11田德政.吴起与德.《政府法制》.2005,8。
    12何崇恩.评吴起与《吴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2。
    13彭振人.吴起悲剧与人才环境.《党史天地》.1994,11。
    14缪文远.机构改革的先驱者吴起.《文史杂志》.1988年,6。
    15王式金.略论吴起与《吴子》的军事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87,2。
    16李志芳、王联斌.吴起的军事伦理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94,1。
    17徐方平、官翠玲.浅析吴起的军事后勤思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18张文儒.论吴子兵法里的统御意识.《中国文化研究》.1993,2。
    19卫广来.吴子兵法简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1。
    20孟祥才.孙子、吴起兵法之比较.《滨州学院学报》.2005,10。
    21谢川豫.《孙子》和《吴子》中的军事情报思想比较.《情报纵横》.2004,2。
    22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凡例.长沙:岳麓出版社,1992.6。
    23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64.1。
    24纪昀(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九.北京:中华书局,1997.1。
    1姚鼐.惜抱轩全集·文集·读《司马法》、《六韬》.北京:中国书店,1991.8。
    2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3张世超.《吴子》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6。
    4高文、何法周.《吴子》考补证.《中州学刊》.1980,2。
    5郭沫若.述吴起.《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徐勇.《吴子》的成书、著录及其军事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1,3。
    7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8姚鼐.惜抱轩全集·文集·读《司马法》、《六韬》.北京:中国书店,1991.8。
    1徐勇.《尉缭子》的成书、著录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1。
    2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尉缭辨.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1。
    3李桂生.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关系新探.《黄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何法周.尉缭子初探.《文物》.1977,2。
    5何法周.尉缭子补正.《河南师大学报》.1980,3。
    6何法周.尉缭子与互助法——三论尉缭子.《史学月刊》.1986,2。
    1钟兆华.关于尉缭子某些问题的商榷.《文物》.1978,5。
    2郑良树.尉缭子争论述评.《孙子学刊》.1993,2。
    3刘路.《尉缭子》及其思想初探.《文史哲》.1979,2。
    4张烈.关于《尉缭子》的著录和成书.《文史》.第8辑,中华书局,1979。
    5龚留柱.《尉缭子》考辨.《河南师大学报》.1983,4。
    6徐勇.《尉缭子》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孙子学刊》.1992,3。
    7徐勇.《尉缭子》的成书、著录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1。
    8张文儒.《尉缭子》里的兵学文化意识.《江汉论坛》.1999,11。
    9刘向阳.《尉缭子》的军事法制思想.《政法论丛》.2003,1。
    10刘先廷.《尉缭子》军事学之我见.《军事历史研究》.1991,2。
    11沈生杜.浅谈《尉缭子》中的军队政治教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92,3。
    12徐勇.从《兵谈》篇看尉缭子的“谈兵”.《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2。
    13徐勇.从“杀”字看《尉缭子》的治军思想.《天津社会科学》.1987,5。
    14张兰成.论尉缭子的军事思想及其主要特色.《军事历史》.2007,6。
    15徐勇.《尉缭子》逸文蠡测.《历史研究》.1997,2。
    16吴如嵩.《尉缭子》的兵形势特色.《军事历史研究》.1988,2。
    17张文儒.东西方兵学文化意识探源与比较.《社会科学家》.1999,2。
    18姚有志.中西军事战略传统的差异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19王兆春、潘嘉玢、庹平.中国军事科学的西传及其影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8。
    
    1于泽民,刘春志,刘思起,张云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4,第17页。
    2刘宝楠.诸子集成·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4.12,第354页。
    
    1朱维铮.孔子论史——《论语》夜读小札.《学术月刊》.1998,3。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第104页。
    
    1汤昌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10,第39页。
    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6,第1811页。
    3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6,第1812页。
    1 1963年,在山西省朔州峙峪村附近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出大量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故称“峙峪文化”,距今28000年,遗物中有弓用石镞。
    2《易系辞·下》曾记载有:弦木为弧,剡木为矢。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5,第1504页。
    4刘向.战国策·韩策一.济南:齐鲁书社,2005,第294页。
    5诸子集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1954.12,第180页。
    6刘向.战国策·韩策一.济南:齐鲁书社,2005,第294页。
    1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考工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第440页。
    2涂高潮.略谈黄陂鲁台山东周墓.《江汉考古》.1982,2。
    3程长新、张先得.历尽沧桑,重放光华——北京市拣选古代青铜器展览简记.《文物》.1982,9。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6。
    5黄意明、徐铮编著.古兵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第54页。
    6沈融.廿七年晋戈考.《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21日,第7版。
    1李健民.战国青铜矛.《中国考古学研究论丛》.科学出版社,1990。
    2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文物》.1972,10。
    3黄盛璋.关于加拿大多伦多市安大略博物馆所藏三晋兵器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87,12。许进雄.十八年相邦平国君铜剑——兼谈战国晚期赵国的相.《中国文字》.新17期.艺文印书馆1993年。转引自吴振武.赵武襄君鈹考.《文物》.2000,1。
    1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1。
    2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4。
    3张雪岩.吉林吉安出土赵国青铜剑.《考古》.1982,6。
    4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33页。
    5诸子集成·墨子·备城门.北京:中华书局,1954.12,第308页。
    6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考工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第4468页。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5,第461页。
    
    1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1。
    2近年来青铜器发现和研究的主要收获.《光明日报》.1983年2月16日第3版。
    
    1刘方.古代兵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1,第49页。
    2刘向.列女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1高承撰、李果订.事物纪原.上海:商务印书馆,第1931页。
    2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6。
    
    1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考工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第446页。
    2高承撰、李果订.事物纪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3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坚甲铁幕.北京:中华书局,1963.6,第2251页。
    4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济南:齐鲁书社,2005,第23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5,第791页。
    
    1胡星斗注.姜子牙六韬译注·虎韬:狭路微径,张铁蒺藜.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31。
    2王三聘辑.古今事物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1诸子集成·吴子.上海:上海书店,1996.4.第2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5,第474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5,第1215页。
    3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6,第94页。
    4王晓天.“畴骑”——中国史上最早的骑兵.《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5。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5,第1302页。
    6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18页。
    
    
    1赫治清、王晓卫.中国兵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4,第31-32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5,第968页。
    1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41页。
    2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54页。
    3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9页。
    4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25页。
    1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3.6,第2255页。
    2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3.6,第2247页。
    3诸子集成·吴子.上海:上海书店,1996.4,第6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5,第445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5,第455页。
    1《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二卷兵略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第50页。
    1罗根泽编.古史辨: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2页。
    
    1钱穆.国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40-41页。
    2诸子集成·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54.12。
    3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6,第1763页。
    4高锐.中国军事史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1李桂生.先秦兵家流派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05,1。
    2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3.6,第2166页。
    3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3.6,第2168页。
    
    1班固.汉书·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6,第1089页。
    2诸子集成·吴子.上海:上海书店,1996.4,第2页。
    3诸子集成·吴子.上海:上海书店,1996.4,第1页。
    4诸子集成·吴子.上海:上海书店,1996.4,第7页。
    1诸子集成·吴子.上海:上海书店,1996.4,第7页。
    2诸子集成·吴子.上海:上海书店,1996.4,第8页。
    3诸子集成·吴子.上海:上海书店,1996.4,第8页。
    4诸子集成·吴子.上海:上海书店,1996.4,第3页。
    5任峻华注译.韩非子·五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第345页。
    6陈寿.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12,第54页。
    7房玄龄等.晋书·刘元海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11,第2645页。
    8房玄龄等.晋书·刘聪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11,第2657页。
    9房玄龄等.晋书·李玄盛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11,第2257页。
    10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李靖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2,第3811页。
    1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31。
    2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九.北京:中华书局,1997.1,第839页。
    3诸子集成·淮南子·泰族训.北京:中华书局,1954.12,第366页。
    4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44页。
    5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30页。
    6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14页。
    7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1页。
    8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32页。
    1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4页。
    2刘向.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注引《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2.6,第1740页。
    3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凡例.长沙:岳麓出版社,1992.6。
    4吴起为儒家转化为法、兵家的著名人物,《尉缭子》在思想及语言上对《吴子》多有继承和发展,两者的兵学思想中也渗透着法家思想,故我们认为晋兵家是表现出较强儒、法合流倾向的兵家流派。
    5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18页。
    6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20页。
    7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49页。
    8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49页。
    9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49页。
    10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14页。
    11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9页。
    12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15页。
    13华陆综注译.尉缭子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1,第9页。
    1参见高锐主编.中国上古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1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第133页。
    2张其昀、文公直.民国丛书·中国军事史略.上海:上海书店,1989,第79页。
    3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第134页。
    【1】李妙根.西汉军事伦理思想四题.《军事历史研究》.1996,3.
    【2】朱少华.《武经总要》的军事伦理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97,3.
    【3】王联斌.《论孙子军事伦理思想》、《〈司马法〉的军事伦理思想》、《〈尉缭子〉的军事伦理思想》、《孙膑的军事伦理思想》、《〈六韬〉的军事伦理思想》、《诸葛亮的军事伦理思想》、《唐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宋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明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92-1998.
    【4】杨炳安.批判·继承·丰富·发展——评《中华武德史》.《军事历史研究》.1999,2.
    【5】孟祥才.先秦兵学与齐鲁文化.《管子学刊》.2005,4.
    【6】鲁英,林英家.春秋战国将相论兵法.《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1.
    【7】霁虹.兵家军事思想研究20年回顾.《社会科学战线》.2003,1.
    【8】李立华.春秋战国兵家经济思想论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4.
    【9】徐勇.鬼谷子与先秦兵家.《军事历史研究》.2004,4.
    【10】武翊.姜太公吕尚:开国元勋兵家鼻祖.《国防》.2006,9.
    【11】魏晓明.论齐国兵家的创新精神.《管子学刊》.2001,2.
    【12】杨用成,龚留柱.论先秦兵家的性质及其产生.《河南大学学报》.2005,4.
    【13】赵艳娟.我国古代兵家文献著录简述.《信息学·文献学》.2005,4.
    【14】李兴斌.先秦兵家和平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文史哲》.2005,4.
    【15】胡东原、张德湘.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研究.《学海》.2003,3.
    【16】李桂生.先秦兵家流派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05,1.
    【17】李桂生.先秦兵家人文主义精神特征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06,3.
    【18】葛长宏,胡善高.先秦兵家杂咀.《文史天地》.2005,4.
    【19】张文儒.中国兵家与儒、道、法各家的兼容与互补.《江汉论坛》.1998,6.
    【20】解文超、黄海民.先秦兵书研究述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1.
    【21】吴欣.《六韬》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
    【22】王震.《司马法》武器装备思想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23】艾其茂.春秋战国时期兵、法两家思想体系比较研究——以孙子和韩非子为例.《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
    【24】胡莺.汉简《孙膑兵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25】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5.
    【26】刘庆.论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三次高潮.《军事历史研究》.1997,4.
    【27】吴九龙.银雀山汉简及近年来出土兵书概述(纪念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周年).《军事历史研究》.2002,1.
    【28】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纪念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周年).《军事历史》.2002,1.
    【29】崔永东.竹简兵书中的兵家法律思想研究.《法学专论》.2002,2.
    【30】宣兆琦、张巍.整理研究先秦兵书的集成之作——读《先秦兵书通解》、《先秦兵书佚文辑解》.《管子学刊》.2003,2.
    【31】徐勇.《吴子》的成书、著录及其军事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1,3.
    【32】董善祥.吴起遭遇的启示.《江淮论坛》.1980,3.
    【33】倚斤.吴起其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7,2.
    【34】田德政.吴起与德.《政府法制》.2005,8.
    【35】何崇恩.评吴起及《吴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2.
    【36】彭振人.吴起悲剧与人才环境.《党史天地》.1994,11.
    【37】缪文远.机构改革的先驱者吴起.《文史杂志》.1988,6.
    【38】王式金.略论吴起与《吴子》的军事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87,2.
    【39】李志芳、王联斌.吴起的军事伦理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94,1.
    【40】徐方平、官翠玲.浅析吴起的军事后勤思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41】张世超.《吴子》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6.
    【42】高文、何法周.《吴子》考补证.《中州学刊》.1980,2.
    【43】文儒.论《吴子兵法》里的统御意识.《中国文化研究》.1993,2.
    【44】卫广来.《吴子兵法》简论.《山西师大学报》.1992,1.
    【45】孟祥才.孙子、吴起兵法之比较.《滨州学院学报》.2005,10.
    【46】谢川豫.《孙子》和《吴子》中的军事情报思想比较.《情报纵横》.2004,2.
    【47】何法周.《尉缭子》初探.《文物》.1977,2.
    【48】何法周.《尉缭子》与互助法——三论《尉缭子》.《史学月刊》.1986,2.
    【49】钟兆华.关于《尉缭子》某些问题的商榷.《文物》.1978,5.
    【50】郑良树.《尉缭子》争论述评.《孙子学刊》.1993,2.
    【51】刘路.《尉缭子》及其思想初探.《文史哲》.1979,2.
    【52】雷庆.中国古代兵学述略.《松辽学刊》.1998,4.
    【53】徐勇.《尉缭子》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孙子学刊》.1992,3.
    【54】张文儒.《尉缭子》里的兵学文化意识.《江汉论坛》.1999,11.
    【55】吴显庆.《尉缭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6】徐勇.《尉缭子》逸文蠡测.《历史研究》.1997,2.
    【57】上官绪智.论春秋战国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8】刘向阳.《尉缭子》的军事法制思想.《政法论丛》.2003,1.
    【59】刘先廷.《尉缭子》军事学之我见.《军事历史研究》.1991,2.
    【60】沈生杜.浅谈《尉缭子》中的军队政治教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92,3.
    【61】吴如嵩.《尉缭子》的兵形势特色.《军事历史研究》.1988,2.
    【62】龚留柱.《尉缭子》考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4.
    【63】徐勇.从《兵谈》篇看尉缭子“谈兵“.《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2.
    【64】何法周.《尉缭子》考补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3.
    【65】徐勇.从“杀”字看《尉缭子》的治军思想.《天津社会科学》. 1987,5.
    【66】张文儒.东西方兵学文化意识探源与比较.《社会科学家》.1999,2.
    【67】沈融.廿七年晋戈考.《中国文物报》.2007.9.21,7版.
    【68】李桂生.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关系新探.《黄岗师范学院学院学报》.2006,4.
    【69】吕昕.《孙子》与《尉缭子》的将帅观比较.《科教文汇》.2006年12月下半月刊.
    【70】张兰成.论《尉缭子》的军事思想及其主要特色.《军事历史》.2007,6.
    【71】黄朴民.齐鲁兵学的文化特征与时代精神.《中国军事科学》.2003,2.
    【72】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1.
    【73】朱维铮.孔子论史——《论语》夜读小札.《学术月刊》.1998,3.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清永瑢,纪昀.四库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
    【3】董说.七国考.北京:中华书局,1998.
    【4】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
    【6】蒋伯潜.诸子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杨宽.战国史.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13】李孟存.晋国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4】邱文山、张玉书、张杰、于孔宝合著.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3.
    【15】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16】王造时译.[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956.
    【17】陈学凯.制胜韬略.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18】杨善群.孙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9】谢祥皓.中国兵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0】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自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1】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22】史美珩.古典兵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23】张连城.先秦兵法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4】赵海军.孙子学通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25】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孙璞方《中华武德宝典》的首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26】杜波、文家成.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古代心理战思想及其运用.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7】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8】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纂.中国兵书集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辽宁书社,1987.
    【29】谢祥皓、刘申予主编,孙子集成,济南:齐鲁书社.
    【30】《孙子兵法大全》系列丛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31】许保林.中国兵书知见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32】陈浩良.军事科学文献信息检索指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33】刘申予.中国古代兵书总目.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34】张文儒.中国兵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5】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6】俞樾.诸子平议·老子.上海:上海书店,1988.
    【37】马小梅.读子卮言.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
    【38】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济南: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82.
    【39】黄朴民.大一统兵学的奠基者:《黄石公三略》导读.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40】姜国柱.道家与兵家.北京:西苑出版社,1997.
    【41】孙开泰.中国春秋战国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2】徐树梓.姜太公与齐国军事文化.北京:齐鲁书社,1997.
    【43】军事历史研究会编.兵家史苑第一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
    【44】王志民.齐文化概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45】仝晰纲.青铜的战神:齐鲁兵家文化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6】宫玉振、赵海军.书剑飘逸——中国的兵家与兵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47】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48】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49】徐勇.尉缭子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0.
    【50】《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五经七书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51】孔德骐.先秦兵学集成之作:《六韬》导读.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52】朱凤瀚、徐勇.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53】黄朴民.《孙子兵法》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4】徐勇.齐国军事史.济南:齐鲁书社,(齐文化丛书15研究专辑)。
    【55】靳生禾.赵武灵王评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56】张鸣、姜继为、程农著:中国兵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57】谢国良、袁德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4.
    【58】任力.中国古军法的宝库:《尉缭子》导读.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59】张其昀、文公直著.中国军事史略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民国丛书第一编32).上海:上海书店(据正中书局1946年版影印).
    【60】顾颉刚、罗根泽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1】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62】王志民、邱文山.齐文化与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齐文化丛书19研究专辑).
    【63】高锐.中国军事史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64】高锐.中国上古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65】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6】晁福林.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上海:三联书店,1992.
    【67】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8】张有智.先秦三晋地区的社会与法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9】《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
    【70】《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71】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二卷兵略(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72】《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73】《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四卷兵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74】《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五卷兵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75】《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76】慕中岳.武国卿.中国战争史(一).北京:金城出版社,1992.
    【77】杨胜勇.中国古代暨三代军事史(百卷本《中国全史》丛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8】陈恩林.中国春秋战国军事史(百卷本《中国全史》丛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9】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1.
    【80】贾若瑜.春秋时期军事思想初探.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9.
    【81】朱梅生.军事思想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5.
    【82】于泽民、刘春志、刘思起、张云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4.
    【83】汤昌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10.
    【84】徐勇.尉缭子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0.2.
    【85】任力.中国古军法的宝库《尉缭子》导读.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8.
    【86】李解民.尉缭子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6.
    【87】史美珩.古史兵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6.
    【88】吴春秋.大战略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12.
    【89】宋杰.先秦战略地理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90】于汝波、刘庆.中国历代战略思想教程.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8.
    【91】金玉国.中国战术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1.
    【92】周銮书.兵略·兵制·兵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
    【93】王晓卫、刘昭祥.历代兵制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2.
    【94】刘展.中国古代军制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6.
    【95】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6.
    【96】黄意明、徐铮.古兵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
    【97】杨泓、于炳文、李力.中国古代兵器.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
    【98】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9.
    【99】刘秋霖.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0.
    【100】黄朴民.武经七书.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12.
    
    1转引自: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65页。
    2转引自: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66页。
    1转引自《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