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对匈作战将领群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奠基和巩固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汉初期,为了解决北方游牧政权——匈奴的威胁,扩大中原政权的统治范围,汉高祖北伐匈奴。失败后,西汉制定了和亲策略,但匈奴仍不时南下侵扰,因此汉武帝继位后,便改变策略,积极主动的寻找机会出击匈奴。在“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及“漠北之战”等一系列战役之后,加上昭宣时期的持续经营,汉宣帝甘露年间(前53-50年),呼韩邪单于向西汉称臣纳质,匈奴问题基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大量优秀将领因此得以脱颖而出,为解决匈奴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也因此封侯拜将,实现了人生价值。本文主要讨论他们的出身、贡献、任职情况、人生结局,以期对这一群体有一整体认识。这批将领多出身于:外戚、良家子、匈奴降将及其后裔、贵幸之后;他们的贡献主要是,瓦解了匈奴对西汉的直接威胁,他们个人也以功封侯;他们所担任的官职,主要是各级将军、校尉,还有一些文官,如丞相、御史大夫、郎官、中尉、管理财货的官员等,此外他们还担任太守等地方长官,另有一部分将领,参与了对周边民族的管理;这些将领在立功之后,亦有未能善终者,或战死沙场,或获罪失侯、自杀、被杀,还有败降匈奴者。通过对这一群体的上述考察和讨论,可以看出,在汉匈战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主要出身外戚和良家子,这批将领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过人之处,身居高位,对时局亦产生重要影响。
The Han Dynasty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onsolidation period of national unity it had taken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unitary multinational state. Early in the Han Dynasty, after founder of the Han Dynasty lost the battle against the Huns, in order to relieve the threaten of nomad regime established by the Huns in northern and expand the realm of the Central Plains regim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designed allied marriage strategy. But the Huns still occasionally went down south to harass frontiers, after Emperor Hanwu succeeded to the throne, he decided to switch tactics and look for a chance to attack the Huns actively.
     After a series of battles included "battle of Henan"、"battle of Hexi "and "battle of Mobei battle", as well as the sustained management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Xuandi and Zhaodi of the Han Dynasty, the year of the Ganlu reign period of Emperor Xuandi of the Han Dynasty(53-50BC), Huhanye Chanyu made obeisance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problem of the Huns had been basically solved. In this process, a great number of excellent generals,who emerged form the military clashes, ha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olution of the Huns and were granted a peerage. At the same time their value and status in society had came true. We would have a whole understanding of generals in this article by main discussing their family background、contribution、appointment、and the ending. The generals descended from:the Consorts、landholder(良家子)、generals submitted to the Han Dynasty and their descendant、the offspring of burgrave(贵幸之后)。Their contribution:a direct threat to the Han Dynasty had crumbled and won a high reputation. Officials they taken charged were generals at all levels and commanders. There still were some civil officials, Prime minister, lieutenant and so on., they also take a provincial governor. Another part of generals had participated in management to other nationalities in the neighborhood. Even render a meritorious service, they died in combat, or suicide, or get killed, or submitted to the Huns. We ca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by reviewing and discussing the generals, who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war between Han and Hun, descended from the Consorts family. Generals had an important office and had produced great effec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引文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汉]荀悦:《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5][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6][清]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
    [1]钱穆:《史记地名考》,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4]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江应梁、林超民主编:《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7]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8]吕思勉:《中华民族源流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9]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2]田继周:《秦汉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13]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4]高文德主编:《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5]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主编:《陕西通史》(民族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郭惠萍:《民族期刊文献索引》,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7]林斡:《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林幹:《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林幹:《匈奴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88年版。
    [20]林幹:《匈奴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81年版。
    [21]林幹:《匈奴史论文选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22]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陈序经:《匈奴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武沐:《匈奴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25]马长寿:《北狄与匈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7]李吉和:《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8]肖爱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两翼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陶克涛:《毡乡春秋(匈奴篇)》,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0]施伟青:《中国古代史论丛》,岳麓书社,2004年版。
    [31]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2]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34]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年版。
    [36]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37]赵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李大龙:《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9]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0]林剑鸣、吴永琪主编:《秦汉文化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
    [41]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秦汉卷——大一统初期的变奏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2]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钮先钟:《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新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4]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中国战争发展史(上)》,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5]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46]空军政治学院《中国古代军事三百题》编委会编:《中国古代军事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7]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8]李德龙:《汉初军事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9]李大龙:《汉唐藩属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高荣:《先秦汉魏河西史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51]邵台新:《汉代河西四郡的拓展》,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
    [5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光盘版,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
    [53]逯耀东:《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三联书店,2008年版。
    [54]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陈直:《居延汉简》,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6]廖伯源:《简牍与制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张士伟:《汉初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内蒙古大学,2005年。
    [2]余兆木:《叙论两汉对匈奴的政策演变》,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索明杰:《匈奴对西汉王朝的政策》,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池立新:《冒顿至握衍晌鞮时期匈奴政权的盛衰及其原因探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内蒙古大学,2008年。
    [5]牧仁:《两汉时期匈奴的两次大内乱与分裂》,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谢明伟:《汉代匈奴的内迁及其社会影响》,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吉林大学,2006年。
    [7]庄金秋:《西汉各类官员投降匈奴问题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烟台大学,2008年。
    [8]赵亮:《论卫霍集团与西汉中期政治》,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侯瑞:《两汉时期的军法》,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吉林大学,2007年。
    [10]申远:《汉代中郎将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湘潭大学,2008年。
    [11]郝建平:《论文景时期的汉匈关系》,《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报》,2005年第2期。
    [12]王宗维:《汉武帝的民族思想和政策》,《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3]高荣:《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报》,2004年第1期。
    [14]莫任男:《匈奴对汉王朝的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4期。
    [15]高荣:《论汉武帝“图制匈奴”战略与征服大宛》,《西域研究》2009年第2期。
    [16]朱葆珊:《试论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性质与作用——兼评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内蒙古大学学报》,1960年第2期。
    [17]白音查干:《论汉武帝对匈奴的征服战争》,《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8]马勇:《汉武帝对匈奴政策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
    [19]特日格勒:《简牍所见汉匈关系史料概述》,《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0]黄今言:《两汉边防战略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21]张烈:《从白登之围到昭君出塞——论此阶段的汉匈关系及汉王朝的决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3期。
    [22]彭年:《从“白登之围”到“马邑之谋”——论高惠文景四代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23]熊桂平:《以夷制夷方略及其在汉代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探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4]王新文:《论地缘条件对汉匈关系发展的影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5]吴兴勇:《论汉族与匈奴族的战争》,《民族论坛》,1991年第4期。
    [26]汪贵海:《从汉简看汉人逃亡匈奴之现象》,《史学月刊》,1993年第6期。
    [27]王庆宪:《匈奴地区的中原人口及汉匈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8]同利军:《汉朝与匈奴战争评述》,《军事历史》,2009年第1期。
    [29]岳庆平、邹水杰:《西汉令长群体初探》,《秦汉史论丛》(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30]王子今:《论西汉北边“亡人越塞”现象》,《暨南史学》(第五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王子今:《居延汉简所见“戍卒行道物故”现象》,《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32]白振声:《刘敬与西汉和亲政策》,《中国民族》1986年第1期。
    [33]李大龙:《西汉前期“和亲”政策新论》,《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
    [34]崔明德、庄金秋:《对西汉官员投降匈奴问题的初步考察》,《烟台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5]郝建平:《论刘敬》,《西华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36]萧平汉:《军功不够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衡阳师范学院院报》,2000年第2期。
    [37]颜吾芟:《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看“李广难封”》,《洛阳师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8]任怀国:《李广难封原因探析》,《昌潍师专学报》,1996年第6期。
    [39]杨宁宁:《从汉匈战争中认识真实的李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0]曾晓梦:《谈谈唐人诗歌对李广形象的接受》,《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六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1]师迪:《霍氏家族与西汉中期的社会政治》,《历史教学》,1997年第12期。
    [42]吕新锋:《试论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六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3]贾一平:《试析汉武帝对李陵的信任》,《宿州师范学院院报》,2009年第1期。
    [44]董艳秋:《<汉书>中<卫青霍去病传>所附之<公孙敖传>讹误考》,《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4期。
    [45]孙新锋:《李陵投降匈奴原因说略》,《渭南师范学院院报》,2005年第4期。
    [46]倪少敏:《论李陵的失败和投降》,《贵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47]张大可:《西汉杰出的军事家赵充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48]云帆:《贰师将军李广利》,《丝绸之路》,1993年第2期。
    [49]郝树声:《浅论李广利伐大宛的功过是非》,《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50]王欣:《西汉后期将军考略》,《南都学刊》,2003年第2期。
    [51]董杰、曹金发:《汉武帝与巫蛊之祸》,《宿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52]杨萍:《略论汉武帝时期的人才盛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53]乔国华:《汉武帝时期中朝形成过程简析》,《历史教学》2002年第2期。
    [54]安忠义:《汉武帝时期骑兵的兴起与军事改革》,《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5]王彦辉:《汉武帝用人政策浅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56]杨广伟:《汉代“任子”制小考》,《复旦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
    [57]张艳国:《汉武帝时代将军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58]张艳国:《汉武帝时代将军制度的缘起》,《学术月刊》,1989年第3期。
    [59]张艳国:《汉武帝时代的军种、兵源及士卒组织》,《学术月刊》,198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