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名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是国内外文化语言学探究的核心内容。满语名号不仅是满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学界主要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满语名号,且较为零散,而从语义角度,运用历史学、语言学等方法对满语名号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成果尚未多见。
     本文以满语名号为研究对象,结合满文文献、历史文献和满族语言文化调查资料,运用文化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探讨满语名号构成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满语名号与满族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及精神文化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运用描写、阐释和考证的方法对清代帝后、亲王及文臣武将满语名号的发展演变化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对满语名号的语义构成和变化的分析,阐释了满语名号与满族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并进一步将满语名号与汉语名号两者的语义进行比较,论证了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再次,运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对清代满语名号制度的萌芽、建立、发展及衰亡过程作了系统论述,并对满语名号制度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总结;最后,通过对满语名号的语义分析,阐释了满族的灵禽信仰、天命观及痘神崇拜等精神信仰的同时,进一步论证了满族入关前主要学习吸收蒙古族文化,入关后则主要学习吸收汉文化而产生的价值观念转变。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the main content of cultural andlanguage res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Manchu title is not only part of theManchu Language,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QingDynasty. Most researchers did research of the Manchu title from historical aspect, andthe whole process was not systematic. Research from meaning respect is rarely seen,especially from historical and language respects comprehensively.
     This essay deals with Manchu title. From linguistic and historical aspects, the essay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chu title and Manchu ecological environment,between its political system and spiritual culture, the study of which based on Manchudocuments of its language and history, as well as Manchu documents on ancientsacrifice. First,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change of titles of Manchu nobles, such asthe emperors, the empresses, the princes, the policy makers and generals with specificdescription, explanation and demonstration; second, through further analysis on themeanings and contents of Manchu titles, the essay also discusses on the relationshipsof Manchu titles and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bycomparison of Manchu titles and Han titles, it further concluded that a nation’s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its own culture; third, the essay talk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and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the Manchu title system with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it summariz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ing stageof Manchu title; finally, through semantic analysis of Manchu titles, and with theexplanation of the spirit of avian belief, the theory of Heaven and destiny, worshippingof the God of smallpox, it further discusses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arning of values of the dominant Han culture after the troops of Qing Dynasty invading the mainland of China from learning Mongolian customs before.
引文
①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①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年.第56~57页。
    ①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1731页。
    ①泉痴.短命的祺祥钱[J].东方收藏,2010年第3期。
    ②袁华惠.宝巩局‘祺祥通宝’刻花钱[J].收藏界,2009年第4期,第79页。
    ③寒冬红.未曾启用的清“棋祥历书”[J].文献,1990年第4期,第82页。
    ④胡孝生.中国人的名字号[M].黄山书社,1995年.第186页。
    ⑤林德春.中国古代溢号与溢法评述[J].松辽学刊,1996年第1期,第79页。
    ⑥刘超先.谥号与道德评判[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82页。
    ①徐广源.清朝帝后妃谥号浅议[J].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第96页。
    ②朱诚如.清史图典·顺治朝[C].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45页
    ③朱诚如.清史图典·顺治朝[C].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47页。
    ④朱诚如.清史图典·顺治朝[C].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
    ⑤朱诚如.清史图典·顺治朝[C].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①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69页。
    ②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71页。
    ③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74页。
    ①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77页。
    ②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82页。
    ③关于满文篆字的相关情况可参见黄锡惠的《满文小篆研究(上)》[J].满语研究,1998年第2期。
    ④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85页。
    ①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88页。
    ②朱诚如.清史图典·道光朝[C].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③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93页。
    ①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96页。
    ②徐启宪、李文善.明清帝后宝玺[C].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307页。
    ③刘静.文化语言学研究[M].中华书局,2006年.第214页。
    ①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顺治朝[C].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②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顺治朝[C].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48页。
    ③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顺治朝[C].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50页。
    ④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顺治朝[C].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52页。
    ①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70页。
    ②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72页。
    ③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73页。
    ④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75页。
    ①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76页。
    ②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
    ③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81页
    ④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78页。
    ①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79页
    ②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83页。
    ③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84页。
    ④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86页。
    ①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
    ②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89页。
    ③朱诚如.清史图典·嘉庆朝[C].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④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90页。
    ⑤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91页。
    ①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②朱诚如.清史图典·道光朝[C].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238页。
    ③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94页。
    ④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95页。
    ①徐启宪、李文善.明清帝后宝玺[C].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311页。
    ②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97页。
    ③金启琮.女真文辞典[Z].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10页。
    ④[元]脱脱等.金史[M].中华书局,1975年,第809页。
    ⑤马端临.文献通考[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考二五七一。
    ①哈斯巴特尔.关于清代官职beile‘贝勒’词源[J].满语研究,2006年,第2期,第16~19页。
    ②beise是beile的复数形式,是众贝勒之义。
    ①程大鲲.清代宗室亲王之封谥[J].满语研究,1997年第2期,第27页。
    ②钦定金史语解[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③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等.清史满语辞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14页。
    ④郭成康.清宗室爵号考[J].满语研究,1985年第1期,第63页。
    ①[元]脱脱等.金史[M].中华书局,1975.第241页。
    ②[元]脱脱等.金史[M].中华书局,1975.1143页。
    ③[元]脱脱等.金史[M].中华书局,1975.第1711页。
    ①刘景宪、赵阿平等.满语研究通论[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98页。
    ②刘景宪、赵阿平等.满语研究通论[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54页。
    ③吴宝柱.满语附加成分的语义结构分析[J].满语研究,1991年第1期,第39页。
    ①江桥.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译对照手册[M].中华书局,2009年.第217页。
    ②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等.清史满语辞典[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14页。
    ①下面baturu(巴图鲁)赐号释义皆出自《清文总汇》和季永海先生的《清代赐号考释》一文,故不一一标明。
    ①蒙汉大字典(增订版)[Z].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张怡荪.藏汉大辞典[Z].民族出版社,1985年.
    ①刘景宪、赵阿平等.满语研究通论[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67页。
    ②刘景宪、赵阿平等.满语研究通论[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37页。
    ③金启琮.女真文辞典[Z].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62页。
    ①刘景宪、赵阿平等.满语研究通论[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66页。
    ①胡增益.新满汉大字典[Z].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4年.第814~815页。
    ②[清]志宽、培宽.清文总汇[M].光绪丁酉荆州驻防刻本,第111页。
    ③胡增益.新满汉大字典[Z].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4年.第464页。
    ④[清]志宽、培宽.清文总汇[M].光绪丁酉荆州驻防刻本,第29页。
    ①[清]宜兴撰.清文补汇[M].清嘉庆七年(1802年)刻本,第33页。
    ②胡增益.新满汉大字典[Z].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4年.第224页。
    ③江桥.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译对照手册[M].中华书局,2009年.第217页。
    ④胡增益.新满汉大字典[Z].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4年.第710页。
    ⑤[清]志宽、培宽.清文总汇[M].光绪丁酉荆州驻防刻本,第62页。
    ⑥江桥.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译对照手册[M].中华书局,2009年.第45、223页。
    ⑦胡增益.新满汉大字典[Z].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4年.第732页。
    ①江桥.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译对照手册[M].中华书局,2009年.第218页。
    ②[清]志宽、培宽.清文总汇[M].光绪丁酉荆州驻防刻本,第252页。
    ③江桥.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译对照手册[M].中华书局,2009年.第63页。
    ①胡孝生.中国人的名字号[M].黄山书社,1995年.第186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574页。
    ②金启琮.女真文辞典[Z].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0页,第6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7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584页。
    ⑤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584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84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1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卷八六。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63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585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585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46页。
    ③郭福祥.清代帝后谥法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谥册谥宝[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4期,72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565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618页。
    ③郭福祥.清代帝后谥法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谥册谥宝[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4期,第72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709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770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48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965页。
    ①金启琮.女真文辞典[Z].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6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898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899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698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01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630页。
    ⑤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26页。
    ⑥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9076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94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69页。
    ⑤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10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11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698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11页。
    ③郭福祥.清代帝后谥法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谥册谥宝[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4期,73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11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4586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349。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31页。
    ⑤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
    ⑥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620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14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508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620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18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16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632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97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20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708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21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22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23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23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735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778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617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68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774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706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30-8931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53~854页。
    ①孙静.满族形成的再思考[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36页。
    ②韩儒林.穹庐集[M].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③[唐]李延寿.北史[M].中华书局,1974年.第3264页。
    ④东罗马史家弥南(Menander)《残史》第二八章所载,东罗马使臣归时,可汗遣使臣名tarkhan之号者,偕之归。参见沙畹《西突厥史料》1903年.第239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年.第6028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年.第5167页。
    ③南京大学元氏研究室编.韩儒林文集[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④[元]脱脱.辽史[M].中华书局,1975年.第45页。
    ⑤[元]脱脱.辽史[M].中华书局,1975年.第1141页。
    ⑥喀什噶里:突厥语辞典(Mahmud al—kashghari,Divn Lughat at-Turk),布劳克曼索引本,即《中古突厥语辞汇》(Cbrokelmann,Mitteltǖrkischer Wortschatz),第198页,布达佩斯-莱比锡,1928年.此出处转引自南京大学元氏研究室编.韩儒林文集[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1页。
    ①[元]脱脱.辽史[M].中华书局,1975年.第1537页。
    ②[元]脱脱.辽史[M].中华书局,1975年.第1537页。
    ③[明]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1976年.第3022页。
    ④[明]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1976年.第3291页。
    ⑤[明]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1976年.第3047页。
    ①[明]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1976年.第57页。
    ②[明]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1976年.第3211页。
    ③[明]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1976年.第3291页。
    ④[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518页。
    ⑤[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大军渡河[M].王雪玲点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①王士琦.三云筹俎考[M].明万历刻本,卷二夷语详说,第24页。
    ②韩如林.蒙古答剌罕考[A].韩儒林.穹庐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③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等.清史满语辞典[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0页。
    ④见多桑,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M].中华书局,2004年.第42页。
    ⑤关于答儿罕的权利,韩儒林.穹庐集—元史及西北民族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51页中有专门论述,可以参见。
    ⑥试用突厥语方言词典[Z].拉德洛甫Ⅲ1629.
    ⑦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8页。僧格.蒙古古代狩猎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88~296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卷二二。
    ②[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35页。
    ③[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5年.第12377页。
    ①柯劭忞.新元史[M].中国书店,1988年.第667~668页。
    ②柯劭忞.新元史[M].中国书店,1988年.第672页。
    ③柯劭忞.新元史[M].中国书店,1988年.第640页。
    ④柯劭忞.新元史[M].中国书店,1988年.第687页。
    ⑤柯劭忞.新元史[M].中国书店,1988年.第871页。
    ⑥赵阿平.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①[清]英廉等.钦定日下旧闻考[C].译语总目,四库本,第626页。
    ②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等.清史满语辞典[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4~25页。
    ①参阅王国维.观堂集林四[M].中华书局,1959年.174~178页。
    ②[唐]封演.封氏闻见记[M].赵贞信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卷六《饮茶》,第52页。
    ③[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邓之诚注,中华书局,1982年.第73页。
    ①辞源[Z].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二册,卯127,第1219页。
    ②李作南、李仁孝.内蒙古汉语方言中的返借词[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7页。
    ③李作南、李仁孝.内蒙古汉语方言中的返借词[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8页。
    ④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8~39页。
    ⑤[明]陆容.菽园杂记[M].佚之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
    ①[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M].明万历刻本,第24页。
    ②林佶.全辽备考[M].辽海丛书本,1985年.
    ③[清]福格.听雨从谈[M].中华书局本,1997年.第181页。
    ④徐珂.清稗类钞选[C].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
    ⑤清朝文献通考[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选举考”九。
    ⑥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等.清史满语辞典[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4~25页。
    ①[清]福格.听雨从谈[M].中华书局,1997年.第181页。
    ②张丹卉.论满族文化先驱——巴克什[J].史学集刊,2004年第一期,第21~22页。
    ③张丹卉论后金时期的“巴克什”群体[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3期,第132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9139页。
    ⑤蒋良驥.东华录[M].中华书局,1980年.卷2,第30页。
    ⑥刘景宪、赵阿平等.满语研究通论[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00页。
    ⑦金启琮.女真文辞典[Z].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09页。
    ⑧[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M].明万历刻本,第24页。
    ⑨清通志[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卷64,第7141页。
    ⑩[日]稻叶君山著、但焘译订.清朝全史[M].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十九章《国史编纂及文馆之设立》,第70页。
    ①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4年.
    ②江帆.满族的生态与民族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③赵阿平.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④马京.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本土化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第36页。
    ①拉法格.革命前后的法国语言[M].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2页。
    ②[清]志宽、培宽.清文总汇[M].光绪丁酉荆州驻防刻本,卷三,第6页。
    ③[清]志宽、培宽.清文总汇[M].光绪丁酉荆州驻防刻本,卷六,第85页。
    ①[清]吴振臣.宁古塔记略[A].丛书集成初编[Z].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4页。
    ②五体清文鉴[Z].民族出版社,1957年.第4221~4139页,4821~4828页。
    ③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④大清满洲实录[M].华文书局,1969年.第158页。
    ①丁石庆.游牧民族语言的文化维度与认知范畴[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5页。
    ②李烨.东北满族祭柳仪式的文化思维与文化价值[M].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12页。
    ①[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49页。
    ①圣祖仁皇帝实录[M].卷2,顺治十八年辛丑三月丙寅,第59页。
    ①李民寏.建州闻见录[A].潘喆、孙方明、李洪彬.清入关前史料选编辑第三辑[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72页。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三篇下,二十一,117页上。
    ①康熙字典[Z].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1980年.午集下示部,页十二。
    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八篇下,三,402页下。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四篇上,二十,139页上。
    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十篇下,三十一,505页下.
    ③康熙字典[Z].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1980年.卯集上心部,页十三。
    ①[清]福格.听雨丛谈[M].汪北平点校,中华书局,1999年.第220页。
    ①孙浩洵.满语官职称谓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79页下。
    ①康熙字典[Z].丑集中士部,十二。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1980年.
    ①康熙字典[Z].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1980年.巳集上水部,十七。
    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十一篇上二,九,550页上。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49页上。
    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2页上。
    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48页上。
    ④奕庚.清语人名译汉[M].佳梦轩丛书著本。
    ①季羡林.中外文化交流漫谈[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②格里姆.论语言的起源[A].维金采夫.19世纪和20世纪语言学史:概要和目录[C].莫斯科出版社,1960年.第1册第6页。
    ③[清]魏源.圣武记[M].韩锡铎,孙文良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
    ①福格.听雨丛谈[M].汪北平点校,中华书局,1999年第1页。
    ②[清]魏源.圣武记[M].韩锡铎,孙文良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第96页。
    ③张羽新.努尔哈赤对蒙古族的政策[J].满族研究,1988年.第2期,第21~25页。
    ④大清太祖满洲实录[M].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第100页。
    ⑤余梓东.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61页。
    ⑥清太祖实录[Z].卷四,子岁春正月丙申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52页.
    ⑦周远廉.清朝兴起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299页。
    ①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年.第27页。
    ②此部分蒙古语的解释均出自《清史满语辞典》和《蒙汉大字典》。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9188页。
    ①哈斯巴根.清早期扎尔固齐官号探究——从满蒙关系谈起[J].满语研究,2011年第1期,第72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M].中华书局,1990年.第264页。
    ②清太宗实录[Z].卷一,天命十一年八月丙子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26页。
    ③清世祖实录[Z].卷四十,顺治五年八月壬子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320页。
    ④《皇朝政典类纂》卷12《田赋》”。白寿彝.中国通史[M].第十卷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7页。
    ①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中华书局,1990年.第382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659~2660页。
    ②满文老档[M].中华书局,1990年.第44页。
    ③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第75页。
    ④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年.第3299页。
    ⑤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5页。
    ⑥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年.第176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2页。
    ③旧满洲档(二)[M].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1969年.第79~80页。
    ④赵志强.清代中央决策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⑤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4页。
    ⑥邰利明.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17页。
    ①庄吉发.雍正朝满汉合璧奏折校注[M].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月。
    ②《满洲实录》卷二“三将围攻佛多和山城”,转引自陈捷先.满文清本纪[M].明文书局,1981年12月,第119页。
    ①陈捷先.满文清本纪[M].明文书局,1981年12月,第120页。
    ①谢友规.“把势(式)”考[J].语言与翻译.1985年第4期,第43页。
    ①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文化特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9页。
    ①李作南,李仁孝.内蒙古汉语方言中的返借词[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7页。
    ②张清常.语言学论文集[M].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358页。
    ③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2页。
    ①太宗文皇帝实录[M].中华书局,1985年.卷六十三,第858页。
    ②黄玉生、车怀明等著.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
    ③余梓东.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65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0995页。
    ②贡保草.试析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内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61页。
    ①索朗卓玛.藏族食具分类与文化内涵[J].西藏艺术研究,2010年第4期,第45页。
    ②贡保草.试析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内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61页。
    ③贡保草.试析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内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61页。
    ④贡保草.试析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内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61页。
    ①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98页。
    ①因baturu(巴图鲁)赐号释义在拙文第一章已分别解释并注明了出处,故而此章各阶段在涉及满语baturu(巴图鲁)赐号的释义时不再标注出处。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8939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9139页。
    ③张丹卉.论满族文化先驱——巴克什[J].史学集刊,2004年第1期,第21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9188页。
    ⑤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583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584页。
    ③钦定大清会典(乾隆朝)[C].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史部第197册,卷一·宗人府,第198~30页。
    ④大清会典(康熙朝)[C].清康熙二十九年内府刊本,卷46,第2217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9033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584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586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2586页。
    ⑤徐广源.清朝帝后妃谥号浅议[J].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第97页。
    ①[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M].中华书局,2005年.第161~166页。
    ②大清会典(康熙朝)[C].清康熙二十九年内府刊本,卷46,第2217页。
    ③大清会典(康熙朝)[C].清康熙二十九年内府刊本,卷一宗人府,第17页。
    ④大清会典(康熙朝)[C].清康熙二十九年内府刊本,卷一宗人府,50页。
    ①大清会典(康熙朝)[C].清康熙二十九年内府刊本,卷一宗人府,17~18页。
    ②大清会典(康熙朝)[C].清康熙二十九年内府刊本,卷一宗人府,第50页。
    ①钦定大清会典(乾隆朝)[Z].摛藻堂四库全书会要本,卷一·宗人府。
    ②程大鲲.清代宗室亲王之封谥[J].满语研究,1997年第2期。
    ③郭成康.清宗室爵号考[J].满语研究,1985年创刊号。
    ④程大鲲.清代宗室亲王之封谥[J].满语研究,1997年第2期,
    ①程大鲲.清代宗室贵族的封爵与谥号[J]兰台世界,1997年第7期,第38~39页。
    ①蒋良驥.东华录[M].中华书局,1980年.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9629页。
    ③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等.清史满语辞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61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9838页。
    ⑤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9827页。
    ①大清会典事例[M].中华书局,1991年.卷1106,第10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1220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1013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2712页。
    ①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等.清史满语辞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8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5366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5280页。
    ①王彦章.清代奖赏制度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①周敏.首崇满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J].沧桑.2008年第5期,第28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M].顺治十三年六月癸卯,第1207页。
    ③康熙起居注[M].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月,第2448页。
    ④圣祖仁皇帝实录[M].卷131,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八月辛未,第1768页。
    ①周敏.首崇满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J].沧桑,2008年第5期,第39页。
    ②魏源.圣武记[M].韩锡铎、孙文良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卷1,第9页。
    ③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年.第27页。
    ①王彦章.清代奖赏制度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②季永海《清代赐号考释》载于赵阿平.《满—通古斯语言与文化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96页。
    ③綦中明.清代“巴图鲁”封号及其文化内涵[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④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第156页。
    ①林存阳.帝王名号的政治文化功能析论[J]齐鲁学刊,1999年第2期,第75页。
    ①林存阳.帝王名号的政治文化功能析论[J]齐鲁学刊,1999年第2期,第75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3页。
    ②张守生.海东青考[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第55页。
    ①崔广彬.肃慎——名之我见[J].北方文物,1987年第3期,第76页。
    ②王禹浪.“女真”称号的含义与民族精神[J].北方文物,1992年第3期,第63页。
    ③赵阿平.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①富育光译自吉林省九台市《满族尼玛察氏(杨姓)萨满神谕》转引自郭淑云.满族鸟崇拜及其对北方民俗的影响[J].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第18页。
    ②黄任远,黄永刚.赫哲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M].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08~109页.
    ③王世选.宁安县志[M].民国十三年(1924年),卷四,风俗,5页上。
    ④赵阿平.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56页。
    ①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368页。
    ②大清满洲太祖实录[M].华文书局,1969年.第88页。
    ③转引自胡增益.新满汉大词典[Z].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9页。
    ④那木吉拉.古代突厥语族诸民族乌鸦崇拜习俗与神话传说[J].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⑤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Z].校仲彝等译,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76页。
    ⑥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Z].校仲彝等译,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449页。
    ⑦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Z].校仲彝等译,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464页。
    ⑧高娃.满蒙谚语与文化的关系及特点[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60页。
    ①大清满洲太祖实录[M].华文书局,1969年.第6~7页。
    ②[东汉]郑玄注,常秉义编.易纬[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
    ①汪丽珍.关于满族的鸟文化[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第66页。
    ②[明]李苏.见物[M].中华书局,1991年.第14页。
    ③亦庚.清语人名译汉[M].佳梦轩丛书本。
    ①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②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A].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M].三联书店,1962年.第436~437页。
    ③赵阿平.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
    ①康熙重修太祖实录[M].卷二
    ②满文老档[Z].中华书局,1990年.第39页。
    ③满文老档第三册[M].东洋文库本,第1084页。
    ④满文老档[Z].中华书局,1990年.第803页。
    ⑤庄吉发.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M].中华书局,1987年.第542页。
    ⑥参见[日]北山康夫的《关于清代的驻防八旗》载《羽田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史论从》1950年,第490页。转引自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36页。
    ①罗继祖.清初督抚多辽东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第5期。
    ②王世选.宁安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本,第851~852页。
    ①坎贝尔.天花在土著澳大利亚,1829—1831年[J].载澳大利亚:澳洲历史研究(总20卷),1983(总81期).541页。(Judy Campbell: Smallpox in Abor ig inal Australia,1829-1831, Aus-tralian Historical Studies, University ofMelbourne).
    ①肘后备急方(卷二)[M].治卒霍乱诸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四库全书.第734册。
    ②参马伯英,高希,洪中立.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M].文汇出版社,1993年.第100~103页。
    ③武进,谢观利.中国医学大辞典[Z].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一册“天花精言”条,第二册“袁旬”条。
    ④张箭.天花的起源、传布、危害与防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第4期,第5556页。
    ⑤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4078页。
    ⑥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Z].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卷四,第9页。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著.满文老档[M].中华书局,1990年.第810页。
    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著.满文老档[M].中华书局,1990年.第839页。
    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著.满文老档[M].中华书局,1990年.1354页。
    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著.满文老档[M].中华书局,1990年.1356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9605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4535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4713页。
    ④张箭.天花的起源、传布、危害与防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第4期,第56页。
    ⑤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Z].江苏书局刻本,第25页。
    ⑥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年.第12354页
    ①江桥.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译对照手册[M].中华书局,2009年.第377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第7896页。
    ③麻健敏.清代福州满族萨满信仰与本土巫文化的结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58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M].岳麓书社,1987年.第1361~1371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M].岳麓书社,1987年.第133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M].岳麓书社,1987年.第1370页。
    ③金启琮.女真文辞典[Z].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05页。
    ④江桥.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译对照手册[M].中华书局,2009年.第225页。
    ⑤江桥.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译对照手册[M].中华书局,2009年.第176页,183页。
    ①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l.语文出版社,1989年,第88页。
    ②转引伍铁平.从语言学的领先地位谈到他在方法论上对哲学研究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③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年.第27页。
    ①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②清太宗实录[M].卷五,中华书局,1985~1987年影印本。
    ③清太宗实录[M].卷五,中华书局,1985~1987年影印本。
    ④清太宗实录[M].卷十,中华书局,1985~1987年影印本。
    ⑤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1页。
    ①清太宗实录[M].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85~1987年影印本。
    ②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第15页。
    ①大清会典(雍正朝)[C].文海出版社2000年影印,卷六十一,第3877页。
    ②圣祖仁皇帝实录[M].中华书局,1985~1987年影印本,卷28,第413~414页。
    ③圣祖仁皇帝实录[M].中华书局,1985~1987年影印本,卷117,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已卯,第1575~1578页。
    ④世宗宪皇帝实录[M].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卷五,第118页。
    ⑤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M].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76页。
    ⑥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91页。
    ⑦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6页。
    ①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5页。
    ②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6页。
    ③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6页。
    ①程大鲲.清代宗室贵族的封爵与谥号[J].兰台世界,1997年第7期,第38~39页
    ②金启琮.女真文辞典[Z].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15页。
    ①程大鲲.清代亲王之封谥[J].满语研究,1997年第2期,第36页。
    ①江桥.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译对照手册[M].中华书局,2009年.第63、70、108、147、451页。
    ①苏新春.文化的结晶—词义[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1.御制清文鉴[Z].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武英殿刻本.
    2.御制增订清文鉴[Z].摛藻堂四库全书汇要[M].世界书局印行,1985年.第83~84册.
    3.五体清文鉴[Z].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
    4.[清]志宽、培宽.清文总汇[M].光绪丁酉荆州驻防刻本.
    5.[清]宜兴.清文补汇[M].清嘉庆七年(1802年)刻本.
    6.清语摘抄[Z].光绪十五年(1889年)京都聚珍堂刻本。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著.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辽宁大学历史系.重译满文老档[Z].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
    9.旧满洲档(二)[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1969.
    10.[清]伊桑阿等.大清会典(康熙朝)[M].清康熙二十九年内府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11.[清]允禄等.大清会典(雍正朝)[M].清雍正十年内府刊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2000.
    12.[清]王际华、于敏中.钦定大清会典(乾隆朝)[M].摛藻堂四库全书会要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2000.
    13.[清]廖平录.光绪会典[M].六译馆丛书本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2000.
    14.清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15.大清会典事例[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6.清朝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十通》本,2000.
    17.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8.[清]明珠等.大清太祖满洲实录[M].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3.
    19.大清满洲太祖实录[M].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3.
    20.太祖高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21.圣祖仁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22.世宗宪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23.圣祖仁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24.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5.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6.清太祖武皇帝实录[M].潘喆、孙方明、李洪彬.清入关前史料选编辑第一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27.李民寏.建州闻见录[A].潘喆、孙方明、李洪彬.清入关前史料选编辑第三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8.罗振玉.天聪朝臣工奏议[C].潘喆、孙方明、李洪彬.清入关前史料选编辑第二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9.钦定金史语解[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0.[清]英廉等.钦定日下旧闻考[C].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武英殿刻本.
    31.[清]福格.听雨丛谈[M].汪北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
    32.[清]来保等.平定金川方略[M].四库全书本.
    33.[清]魏源.圣武记[M].韩锡铎、孙文良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3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5.[清]林佶.全辽备考[M].沈阳:辽海丛书本,1985.
    36.徐珂.清稗类钞选[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37.蒋良驥.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8.孝经十八章[M].中央民族大学藏满汉合璧本.
    39.御制翻译礼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御制朋党论[M].清雍正三年(1725年)武英殿刊本.
    41.[晋]郭璞.尔雅注疏[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42.皇清开国方略[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王世选修,敏文昭纂.宁安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本。
    44.张大昌.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M].续修四库全书本.
    45.[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7.[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8.[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9.[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50.[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1.[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2.[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3.[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王雪玲点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4.[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5.[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M].万历刻本.
    56.[明]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7.[清]陈梦雷.明伦汇编·皇极典[M].古今图书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58.[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王钟翰.清史杂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陈捷先.满文清实录研究[M].台北:大化书局,1978年6月印行.
    4.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社,1979.
    5.郑天挺.探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陈捷先.满文清本纪[M].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12月。
    7.韩儒林.穹庐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8.庄吉发.满汉异域录校注[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9.庄吉发.雍正朝满汉合璧奏折校注(第一辑)[M].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
    10.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1.南京大学元氏研究室编.韩儒林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2.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3.周远廉.清朝兴起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4.庄吉发.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7.
    16.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7.杨锡春.满族风俗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8.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19.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0.柯劭忞.新元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
    2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
    2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l.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3.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4.王钟翰.清史新考[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25.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等.清史满语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6.蒙古秘史[M].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27.邢福义、周光庆.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28.季永海,赵志忠.满族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29.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30.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1.高希,洪中立.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
    32.王钟翰.清史续考[M].台湾华世出版社,1993.
    33.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4.邓晓华.人类文化语言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35.苏新春.文化的结晶—词义[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36.胡孝生.中国人的名字号[M].安徽:黄山书社,1995.
    37.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8.赵杰.论清末民初满汉语言的融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39.徐启宪、李文善.明清帝后宝玺[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
    40.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1.季羡林.中外化交流漫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2.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3.刘景宪、赵阿平等.满语研究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
    44.张佳生.满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45.丁石庆.双语文化论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6.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7.王绵厚、郭守信.辽海印信图录[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4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9.赵志忠.清代满语文学史略[Ml.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50.朱诚如.清史图典[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51.李燕光、关捷.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52.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3.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54.僧格.蒙古古代狩猎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5.多桑,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6.张公瑾、丁石庆.文化与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7.黄玉生、车怀明等.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
    58.赵阿平.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9.江帆.满族的生态与民族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0.哈斯巴特尔.阿尔泰语系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1.郭孟秀.满文文献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2.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63.吴雪娟.满文翻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4.赵志强.清代中央决策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65.王彦章.清代奖赏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66.吴哲.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7.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8.赵阿平.满—通古斯语言与文化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9.赵志忠.满族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70.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7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2.江桥.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译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3.章宜华.语义·认知·释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罗继祖.清初督抚多辽东人[J].吉林大学学报,1980,(5)
    2.季永海.论满语中的汉语借词[J].满语研究,1985,(2)
    3.郭成康.清宗室爵号考[J].满语研究,1985年创刊号
    4.谢友规.“把势(式)考”[J].语言与翻译,1985,(4)
    5.崔广彬.肃慎——名之我见[J].北方文物,1987,(3)
    6.张羽新.努尔哈赤对蒙古族的政策[J].满族研究,1988,(2)
    7.伍铁平.从语言学的领先地位谈到他在方法论上对哲学研究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8.赵阿平.满汉谚语语义辨析[J].满语研究,1992,(1)
    9.王禹浪.‘女真’称号的含义与民族精神[J].北方文物,1992,(3)
    10.赵阿平.满语语义文化内涵探析(一至四)[J].满语研究,1992,(2)、94(1)1994,(2)
    11.李听.<玉壶春>作者考[J].济南大学学报,1992,(3)
    12.汪丽珍.关于满族的鸟文化[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2)
    13.赵阿平.满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J].满语研究,1995(2),1996(1)
    14.林德春.中国古代溢号与溢法评述[J].松辽学刊,1996,(1)
    15.郭淑云.满族鸟崇拜及其对北方民俗的影响[J]西北民族研究,1996,(2)
    16.赵阿平.满-通古斯语言与萨满文化论略[J].民族语文,1996,(3)
    17.张守生.海东青考[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6,(5)
    18.史汉生等.语义的褒贬转换与社会文化[J].外语教学,1997,(2)
    19.程大鲲.清代亲王之封谥[J].满语研究,1997,(2)
    20.徐广源.清朝帝后妃谥号浅议[J].清史研究,1997(4)
    21.程大鲲.清代宗室贵族的封爵与谥号[J]兰台世界,1997,(7)
    22.和希格.永乐<女真译语>词汇总论[J].满族研究,1998,(2)
    23.赵阿平.满-通古斯语言与萨满文化(一)、(二)、(三)、(四)[J].满语研究,1997,(1)、1998,(1)、1998,(2)、1999,(2)
    24.(L. RPal mer)马京.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本土化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00,(3)
    25.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J].历史研究,2000,(3)
    26.张箭.天花的起源、传布、危害与防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4)
    27.贡保草.试析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内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28.孔祥卿.汉语长度单位词的来源[J].南开语言学刊,2003,(2)
    29.张丹卉.论后金时期的“巴克什”群体[J].社会科学辑刊,2003,(3)
    30.那木吉拉.古代突厥语族诸民族乌鸦崇拜习俗与神话传说[J].民族文学研究,2003,(4)
    31.张丹卉.论满族文化先驱——巴克什[J].史学集刊,2004,(1)
    32.季永海.从接触到融合——论满文的衰落(上)(下)[J].满语研究,2004,(2)、2005,(2)
    33.孙静.满族形成的再思考[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34.沈一民.清初的笔帖式[J].历史档案,2006,(1)
    35.刘超先.谥号与道德评判[J].广西社会科学.2006,(1)
    36.哈斯巴特尔.关于清代官职beile“贝勒”词源[J].满语研究,2006,(2)
    37.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
    38.高娃.满蒙谚语与文化的关系及特点[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39.田冬梅.‘乌鸦’文化象征意义的源流[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0.李作南、李仁孝.内蒙古汉语方言中的返借词[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41.长山.蒙古语中的满语借词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6)
    42.余梓东.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43.麻健敏.清代福州满族萨满信仰与本土巫文化的结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44.周敏.首崇满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J]沧桑,2008,(5)
    45.丁石庆.游牧民族语言的文化维度与认知范畴[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6.索朗卓玛.藏族食具分类与文化内涵[J].西藏艺术研究,2010,(4)
    47.哈斯巴根.清早期扎尔固齐官号探究——从满蒙关系谈起[J].满语研究,2011,(1)
    48.綦中明.巴图鲁封号及其文化内涵[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4)
    49.孙浩洵.满语官职称谓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
    50.綦中明.满语君主称谓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5)
    1.[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荨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
    2.[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英]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李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8.[美]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王铭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美]怀特.文化科学[M].曹锦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0.[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M].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M].但焘译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3.[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钱敏汝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1.康熙字典[Z].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1980.
    2.金启琮.女真文辞典[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张怡荪.藏汉大辞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4.安双城.满汉大词典[Z].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
    5.胡增益.新满汉大词典[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6.蒙汉大字典(增订版)[Z].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7.穆罕默德喀什噶里著,突厥语大词典[Z].校仲彝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